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顾天成这小子手下多,竟然还有轮换制度,当下又是一番感叹。
刘启元随顾天成离开,牧良镇全部事情便交在袁长河和袁冬初手中。
袁长河是河运行的东家,又有中介的专长,自是把留在牧良镇的两条货船运营得极为合理。
除了休整时间,货运生意一点不间断的进行着,生意眼见得就兴隆起来。
袁冬初则主要忙碌信局事宜,信局中下辛苦最多的,当然就是培训员工、外带扫盲。
顾天成、袁冬初离开的这十几天,刘启元充分发挥他交游广泛的长处,已经在上下河道五个比较繁华的大县筹建了信局分号。
说是筹建信局分号,其实只是在各县县衙做了登记,又安排了没有家小拖累的兄弟,在五个县城留守。
留守人员每日在码头等船,有自家送来的包裹便接着。
待包裹送抵收件人手中,再拿到回执,投递员返程时,把回执按接受包裹数量交回去。
创业前期,给到手的工钱着实没多少,只能保证简单的吃住。
其余,就是许诺的空头支票了:待到信局局面打开,这五个人就是各县信局分号的掌柜。
有人在投递地点等着,县局的投递效率就好多了。即使搭乘别家船只,也方便不会耽误事儿。
只要船停下,投递员下船,在码头便能就近找到自家分号的人。包裹简单交接,便可登船继续赶路。
回程时,两下再碰面,交接回执以及有可能收揽到的包裹,返回牧良镇分号。
有这样一个良好的开头,接下来,只需要照搬这种做法,便可以循环进行下去。
眼前紧要的就是员工们的文化程度。
包裹少,大家可以凭借记忆,把上述事情都做下来。
但包裹多了,以后再有代购,若还是凭记忆整理、交接,投递业务将会弄得混乱不堪。
到时,出错几率会几何式上升。别说赚钱,怕是会把家当也赔个一干二净。
袁冬初带着小满等人,继续完善包裹渐多的运营策略。一边还加快速度给码头兄弟做扫盲工作。
识字卡片当然需要,这种机械的快速掌握地名、人名的方法,当然不能放弃。
另外,就是真正的认字写字了。
随着投递业务展开,越来越多的包裹,急需详尽的记录。
只认得街道、人名,进行口头交接打钩之类的做法,马上就不够用了。
如果用这个时代读书方法进行学习,袁冬初自认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也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122.第121章 注音符号]
思来想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弄一本类似字典的东西。教秀春、小满这些信局的骨干学会注音字符的拼读,让有恒心、好学的人,在有人指导的情况下自行学习。
袁冬初曾和网友讨论过拼音和注音符号的区别,这时候正用得到。
学会用注音符号拼读,一些没学过的、生僻的文字,就能通过注音查找,或者笔画查找来学习。
这个计划,袁冬初去通州前就有准备,这时正好拿出来。
虽然袁冬初已经避开更不能接受的拼音字母,而是选择了更接近汉字的注音符号,却依然让小满、秀春等人连连叫苦。
显然,这种学习方法,超出了他们能理解的范围。
这都什么啊?根本就不是字,读出来的声音也不明所以,更不具备任何意义,完全就是一头雾水。
更不能理解的是,还要把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一个、两个的连起来念,叫什么拼读?
完全不会,完全找不到头绪好不好?
“冬初姑娘,咱还照着原来那样学,成不?”小满寻了个空,鼓起勇气跑来问袁冬初道。
他说的原来那样学,就是把一个句子或者一个地名写下来,然后画一个用做提示的简单图案。
他们读熟了,记熟了,再照着写。
袁冬初嗤之以鼻:“你们有时间学,我还没时间教呢。一个字一个字教你们,啥时候才能把所有文字都学全?而且……”
袁冬初理直气壮:“很多字我也不会,再往下,我也得用这种办法认字写字。”
事实的确是这样,很多字她也不认识,她也不知道怎么读。就是这种教法,她也得时时请教秦向儒和顾天成。
一个不留心,就能把那种似是而非的简体字弄出来,很尴尬。
但谁让她知道注音符号这种存在呢?
有了这个,她就能买一套那啥,好像只有说文解字可买……和字典词典的通俗程度,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算了,就说文解字好了。把说文解字上的简单词条提出来注音,大家学起来就方便多了。
之后,就要看能不能把秦家忽悠起来,让秦家出人出力,按照读音顺序编撰字典,一切就能顺理成章的进行下去。
就像小满和秀春等人,掌握了注音符号之后,她只管给他们布置作业,让他们自己去学。
实在理解不了的,再来问她……哎呀,如此前景,多美好、多省心?
但是,熟练掌握注音符号之前,大家还得多些辛苦才行。
袁冬初所选的初级教导对象,不单单是小满、秀春三人,还有星耀等十几个学习劲头足的半大孩子。
另外,几个做搬运的年轻人认字也不错,也被袁冬初收入到学习注音符号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