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科技之锤--一桶布丁--全集》-第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写论文?不是吧?毕业论文你打算自己选题?”罗翔走进门,压着声音说道。

        寝室徐瑞轩跟刘聪睡得正香。

        两个家伙睡眠质量一向很好,只要睡着了,基本上是雷打不醒。

        “没有,就是提前练练手,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宁为随口说道。

        他自己都不确定论文能否通过期刊的评审,这个时候也不想说的太多。

        眼睛再次滑过电脑上的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凌晨5点13分,早起的孩子这时候都已经去晨跑了。

        宁为感觉有些恍惚,六个多小时竟然这么快就过去了,他甚至都没什么感觉。

        好在罗翔明显已经很累了,也没关心宁为到底是在写什么论文,“啊……”长长的打了个哈欠之后,说道:“行了,困死了,我洗把脸先睡了,你也早点休息。”

        “行,你先睡吧,我还要收下尾。”宁为随口说道。

        很快罗翔也爬上了床。

        当寝室再次安静下来,窗外天已经蒙蒙亮。

        宁为感觉精神还很旺盛,便干脆继续在电脑前忙碌起来。

        时间飞快的流逝,等他将论文都整理好,天已经大亮,看了看时间已经八点半。这收尾又是三个小时。

        好在寝室里的人都还在美梦之中。

        但等到论文写完,宁为又发现一个问题,之前他没发过SCI,还真不太清楚发这种顶级期刊的流程。

        好在这是江城大学。

        很快他便在学校论坛上找到了发国内跟国际几大顶级期刊的完整流程。其中自然也包括《自然》期刊的。

        其实他觉得自己的论文更应该放在偏PDE方向的期刊上,比如Comm. Pure Appl. Math.或者Arch. Ration. Mech. 【创建和谐家园】上。

        但想到那位史密斯教授是发在了《自然》上,宁为最终还是决定丢给《自然》碰碰运气。

        直接登录了《自然》的网上投稿系统,然后开始注册账号。

        这一步很繁琐,需要填写姓名、工作单位、研究领域,以及通讯邮箱,全部填完整之后才能得到一个用户名跟密码。

        好在学校论坛上这一步讲解的很详细。

        反正什么都如实填写便好了。

        职业写学生,工作单位就写学校名,第一次发表SCI研究领域就照着论文的方向来。

        登陆之后就要填写关于论文的东西了。

        先选论文类型,article/letter,前者代表研究论文,后者代表研究快报。

        前者要求有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更为严谨;后者则简单许多,只需要题材够新颖,一些前沿的东西都可以。

        宁为选择了article。

        理论上来说他这的确属于有具体的研究内容。

        然后是题目、摘要、关键词。

        再次填写了自己的单位、姓名跟电子邮箱,因为这篇论文是他独立创作完成,所以通讯作者默认就是他自己。

        接下来是福利环节,论文作者可以推荐又或者申请回避几位审稿人。

        但这个福利对于宁为来说自然是用不上的。

        反正他都不熟。

        到了论文上传环节,按照论坛上师兄的建议,宁为又花了十分钟重新写了一份cover letter,接着是将论文的重点要素重新整理出来,接着上传论文原稿,又签署了版权转让协议书。

        确定了所有文件都没任何问题之后,宁为轻移鼠标点击了SUBMIT键。

        很快宁为收到了后台状态显示为:manuscript with editor。

        按照论坛帖子上某位好心师兄的说法,这代表着论文已经进入到主编候选系统之中。

        接下来可能还有好几个过程,首先是主编对论文进行初审,如果觉得还行,就会转发给副主编,这时候后台状态会变成associate editor assigned。

        这个阶段副主编又会去寻找审稿人对稿件进行更为详尽的审阅。一般来说副主编会根据论文的内容安排至少两个,多则五、六个审稿人进行审阅,确定了审稿人之后,后台会提示进入under review的流程。

        这是最为漫长的一段时间了。因为审稿人大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或者专家,本身就是义务审稿,所以什么时候能审完稿子那全靠运气,得看审稿人最近忙不忙。

        短的也许几天就能过,长的就是几个月也不稀奇。

        等到所有审稿人都审阅完论文,并将意见回复给副主编之后,后台就会进入manuscript with decision状态。

        这时候又会有几种结果。

        直接接收,会通过邮箱通知作者论文会安排在那一期发表。

        直接拒绝,没啥好说的。

        要求修改,这个时候会给作者一个选择,是否愿意修改。选择不愿意,那就相当于被拒绝,无法发表。

        如果愿意的话,论文就要进入under revision过程。作者会收到审稿人发来的修改意见,作者可以根据这个意见来修改论文,又或者直接对审稿人的意见进行反驳,据理力争。

        然后重新提交稿件进行审查,然后再次进入under review过程……

        所以在看到manuscript with editor的提示之后,宁为便直接关闭了这套系统。

        反正按照正常流程,他也许几个月后才能收到反馈,现在完全不用着急了。

        到是一口气松下来后,浓重倦意瞬间袭来。

        看了看还在熟睡的三个人,宁为考虑了片刻,干脆直接爬上了床。

        偶尔一次不讲卫生,应该不算啥大事吧?

      第012章 一篇论文的环球旅行

        英国很小,但伦敦很大。

        这是世界顶级期刊《自然》主编亨德尔的口头禅。

        每当他向远道而来的朋友介绍伦敦这座城市的时候,都会如此介绍。

        可见亨德尔对这座城市爱得有多深沉。

        即便一大早起来,窗外依然是雾气弥漫,天阴沉沉的,浓重的云层像是随时都能挤出水来。但他的心情依然不错。

        对于一个正统的英国绅士来说,他早已经习惯了伦敦阴雨连绵的天气。

        而且还有喜事。

        如同他意料的那样,《自然》上刊载的那篇证否N-S方程的论文在整个学术界惹出了极大反响。可以想象,接下来几个月《自然》还将迎来一大批高质量的论文,来探讨这个学术问题。

        这篇论文还是他通过私人关系争取来的。

        本来依史密斯的本意,这篇论文是要首发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或者《科学》上的。

        并不是说《自然》不好,但史密斯毕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

        说到底,各大世界顶级期刊之间,尤其是综合性期刊之间也是存在竞争的。

        谁家刊载的优质论文更多,自然指数便越高。

        像史密斯这种必然会让学术界争议的优质论文,更属于抢手货,要知道影响因子跟引用次数是成正比的。作为期刊界的顶级玩家,《自然》很清楚其中的好处。

        毕竟每被反驳一次,也会贡献一个影响因子吧。

        如果最终被证明这篇论文是错误的,撤稿就完事了,该有的影响因子已经赚到了,不磕碜。

        好吧,亨德尔必须得承认,他不喜欢美国人。因为这帮强盗抢走了日不落帝国曾经所有的辉煌与荣耀,但他挺喜欢史密斯。

        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还愿意扎扎实实做基础研究的,真心不多了。当然也可能是家学渊源,史密斯的父亲本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数学教授。

        好吧,又想远了。

        很绅士的跟秘书打了声招呼,然后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将帽子跟黑色的雨伞都挂在架子上,亨德尔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打开了电脑。

        很快秘书走进了办公室端来了一杯咖啡。

        除了周一跟特殊情况外,每天早上都是亨德尔的审稿时间。

        秘书关上门,电脑也正好启动完成,在他端起咖啡喝了第一口时,连续响了几声“叮咚”。

        对于亨德尔来说,这是极为悦耳的声音。

        自从上次投稿系统升级之后,后台已经可以通过关键词过滤,将主编希望看到的论文类型给予优先排列。

        这个功能真的非常实用。

        就比如在史密斯的论文引发震动之际,亨德尔很自然的便将NS方程设置成了关键词。

        当然,他并不对现在就撰写的论文很感兴趣。

        因为真正的大佬此刻应该还在研读阶段,就算要【创建和谐家园】文反驳,大概也要再等些时日。

        但他不介意看看大家的反响。

        打开投稿系统,果然已经有两篇关于N-S论文的讨论。

        亨德尔打开了第一篇,照例先花一分钟研究作者。

        嗯,来自,华夏?

        还是学生?

        好吧,果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尤其是论文题目,《论史密斯N-S方程存在性与光滑性证否过程的三处错误解析》。

        亨德尔下意识的便将鼠标移动了拒绝的按钮上。

        这明显很不靠谱。

        但职业素养还是让他先点开了cover letter。

        然后亨德尔犹豫了。

        他不是数学家,博士的专业研究的也不是数学,但他清晰的记得之前审稿人之一那位数学大拿对他说的话。

        “如果史密斯这篇论文有瑕疵的话,大概率就是在对发散情况下的描述跟定义。我暂时不敢肯定他是对的,也同样不敢肯定他是错的。”

        恰好在cover letter中,第一个论题就是关于发散。

        好吧,发散……

        起码证明这个来自于华夏的学生还是有些水平的。

        或者应该让评审员们看看。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3 12: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