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只要让他们看到德意志各邦国都反对我们的提议,我们要面临的压力,实际上也大不到哪里去。”
众人哈哈一笑,各国反对德意志地区统一没错。可是如果奥地利只是喊喊口号,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他们干涉的兴致都没有。
总不能让奥地利人闭嘴吧,大家都是玩儿政治的,都清楚政客们的口号,听听也就行了。
甚至为了这场戏更逼真一些,早在几年前奥地利内阁就开始了角色扮演,全欧洲都知道这几位内阁大臣的政治立场。
费利克斯首相扮演的就是和平统一派,或者说是重建神罗派。内阁中的支持者,就是财政大臣卡尔,他们两人构成了奥地利“神罗派”的领袖。
同时,他们还是德意志地区“神罗派”的领袖,目前至少有百分之三十五以上的德意志人支持,或者认同他们的政治理念。
梅特涅扮演的是反对派,这是他一贯以来的政治立场,全欧洲都是知道的。
不然维也纳体系建立的时候,奥地利就应该选择巴伐利亚王国,而不是经济富裕伦巴第地区。
内阁中路易斯大公,就是梅特涅的支持者。他们旗帜宣明的宣称:德意志地区是不可能统一的,理由是各邦国独立已久,欧洲各国都不会容忍德意志统一。
为此,两人常常被德意志民族主义者骂的狗血淋头。
因为舆论上的支持,目前费利克斯首相领导的“神罗派”,在奥地利政府中占据了优势。
这个时候,费利克斯站出来鼓吹“重建神圣罗马帝国”,没有任何毛病。
圣诞节过后,费利克斯就在民众们的欢送下,踏上了征途。
在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看来,这是迈出了统一的关键一步。
作为德意志联邦的老大,奥地利政府已经开始为统一而努力,这是历史的转折点。
不管谈判结果怎么样,总之费利克斯一路走过,到处都有欢迎他的人群。
不是“神罗”这块牌子受欢迎,实际上很多人都对解散的神罗帝国没感觉。
可是他们想要德意志地区统一,又不希望爆发战争,那么“重建神圣罗马帝国”就是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
“神罗派”能够成为德意志民族主义中的主流思想,只是因为民众们希望德意志地区能够和平统一,又被成为“和平统一派”。
可惜这些人并不能主宰德意志地区,各邦国的主宰者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自身的利益。
……
柏林
腓特烈-威廉四世虽然支持统一运动,那只是政治需要,并不意味着他愿意为了德意志的统一而牺牲自身的利益。
普鲁士王国一直追求的德意志统一,都是把奥地利排除在外的,无法达到这一目的,这个统一对他们来说就是毫无价值。
历史上腓特烈-威廉四世就以“三王同盟”为核心,企图利用爱尔福特联盟议会将奥地利排除在外。
这也是小德意志思想的政治主张,排除奥地利的原因非常简单:联统奥地利的德意志帝国太庞大,大到欧洲各国都无法忍受的地步。
当然这只是理由之一,还有很多条理由,比如说:奥地利国内的其它民族太多,会破坏德意志民族的纯洁性……
约瑟夫-冯-拉多维茨首相严肃的说:“奥地利人的野心已经暴露出来了,结合现在的国际形势,他们很有可能是获得了俄国人的支持。
我们一直都在猜测的俄奥密约,恐怕就是奥地利支持俄国人吞并奥斯曼帝国,换取俄国人支持他们重建神圣罗马帝国。
不得不说,奥地利人够狠,与虎谋皮的事情也敢做。现在他们选了一个好时候,英法和俄国人已经宣战了,被牵制住了大量的精力。
如果要干涉德意志地区,就必须要放任俄国人吞并奥斯曼帝国,拿破仑三世或许会优先干涉中欧,可是伦敦政府肯定会犹豫。
如果奥地利政府能够靠外交手段把德意志地区统一起来,那怕只是名义上的统一,法国人也不敢轻举妄动。”
俄国人吞并奥斯曼帝国,法国人损失的只是在近东地区和埃及的利益,在地中海法国海军还是可以压制住俄国人。
英国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损失的可不仅仅是地中海的利益。用帕麦斯顿的话说:如果不能把俄国人挡在巴尔干半岛,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把他们挡在印度河流域。
一旦让俄国人吞并奥斯曼帝国,波斯是无法阻挡俄国人脚步的,这意味着印度危险了。
这个年代英国只是控制了印度,还没有来得及一口吞下去,要是让俄国人跑出来搅局,他们最重要的殖民地搞不好就要飞了。
面临两难抉择的时候,犹豫是不可避免的。
毕竟重建神圣罗马帝国依然只是一个松散的帝国,在没有完成内部整合前是无法对外扩张的,还有法国人挡在前面,短期内英国人还不会受到威胁。
腓特烈-威廉四世冷笑的说:“奥地利人想的太好了,弗朗茨那个小屁孩,大概是被人忽悠傻了吧!
只要我们不同意,德意志地区就不可能统一起来。莫非他真的以为,德意志各邦国就愿意被奥地利人统一了?
如果无法靠政治手段重建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人会怎么做,有没有可能利用军事实力武力统一德意志地区?”
约瑟夫-冯-拉多维茨摇了摇头说:“陛下,这是不可能的。奥地利的军事实力虽然强大,却也不可能在有列强干预的情况下,统一德意志地区。
一旦奥地利采用武力,我们就和德意志各邦国结成联盟,共同抵挡他们的进攻。
甚至我们还可以故意放任奥地利人消灭这些小邦国的军事力量,只要我们不冒然和他们决战,拖延到法国人出兵干涉,奥地利就输定了。
只要操作的好,战争结束后这些小邦国实力大损,我们统一德意志地区的机会反而出现了。
梅特涅那个老狐狸不可能看不出来,费利克斯一心推行和平统一,也是因为如此,有他们在奥地利政府是不可能冒险的。”
约瑟夫-冯-拉多维茨首相的判断没有错,这也是弗朗茨不敢冒险的原因之一。
只要普鲁士军队不出来和奥地利决战,无论是据城而守,还是一路后撤,短时间内都不可能消灭他们的主力。
拖上一两个月时间,法国人的干涉军就过来了,普法联手奥地利就招架不住了。
要是再多拖几天,英国人、西班牙人、还有欧洲一帮小国的干涉军都来了。
这种情况下,奥地利根本就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赌上了全部身家,一旦失败那就完蛋了。
难道可以期待,奥地利军队大爆发,在各国干涉军没有抵达前,先干掉普鲁士和法国?
大国维稳,小国弄险。
熟读历史的弗朗茨清楚,只有活到最后的胜利者才是真正的胜利者,靠莽一波胜利的国家,最后都是悲剧收场。
日本、德国都是其中的典型,都是战斗力爆表的主,爆发的时候日天日地日空气,然后被大家联手揍的半身不遂,把前期的收获全部吐了出去。
反倒是一直苟活混日子的意大利,两次世界大战都混成了战胜国,占了不少便宜。
就连牛逼哄哄的法国人,吃了一次亏后,都知道能躺赢,就绝对不要浪。
有这么多前辈案例在,弗朗茨怎么敢浪呢?不要看奥地利军队经过整训后,战斗力看上去似乎很强悍,问题是只能爆发一波啊!
一旦不能速战速决,时间长了奥地利多民族国家的弱点就要暴露了。
按照现在计划,就安全的多了,只是对民众基础良好的地区动手。摊子铺的小,风险自然也小。
完事过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内部整合。法国人敢冒头,那就是侵略者,可以享受本土作战的军心士气加成。
腓特烈-威廉四世叹了一口气说:“可惜了,如果没有这几个老狐狸,我们还可以派人去尝试一下。
现在么,还是想办法破坏掉奥地利人的计划,最好还不要引起民众们的反感,我们的声誉可没法再折腾了。”
名声臭了干什么都难,被德意志邦国联手坑了一把过后,一直到现在普鲁士政府的声誉都不好。
不仅仅是德意志地区,就连在国内,普鲁士民众对政府都不怎么感冒。
无论他们如何解释,政府许诺没有能够兑现,民众总是感觉政府骗了他们的钱。尤其是民族主义者为甚,对政府对俄国人的妥协非常不满。
第八十九章、坑的最高境界
英国援军刚刚抵达巴尔干半岛,还没有来得及接管全部的防区,保加利亚游击队发起了全面反击,这次俄国人也非常的配合,死死的压制住了前线的联军。
事实证明普罗夫迪夫的确是英国人布置的诱饵,准备在这里围歼保加利亚游击队主力,只不过他们只是控制住了开头,没有能够控制住结局。
战斗刚开始打响,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包括普罗夫迪夫在内的十余座城市,同时遭到了游击队的攻击。
这里面大部分都是佯攻,可是这一通乱打,英国人还没有完成的布置,就暴露了出来。
没有办法,希腊人虽然实力不济,他们挑选的时机太好了,谁知道他们会不会一路杀进君士坦丁堡?为了安全起见,奥斯曼帝国不得不抽调兵力去围堵他们。
守城的兵力不足,城内还有带路党,佯攻也可能破城,要是这些地方都丢了,索非亚地区的联军就陷入了包围圈中,迫不得已英军只能出兵增援。
保加利亚游击队火力太弱,欺负一下奥斯曼人的二线部队还行,正面战场上是刚不过英国人的。
打不过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办法打了。刚刚抵达前线的英军,没有和他们交过手,傲气十足的英军指挥官直接把他们当殖民地的土著对待。
这个理解没有错,理论上来说,保加利亚也可以算是奥斯曼帝国的殖民地,只不过是直属的。
在实力上这个差距就大了,保加利亚游击队好歹也被俄国、奥地利的教官训练过,加上高昂的士气,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并不弱。
“轰”的一声响,正在行军的英军再次遭到了游击队的袭击,片刻功夫后枪声戛然而止,显然游击队撤退了。
一名青年军官脸色苍白的说:“将军,前方遭到敌人的袭击,两名士兵阵亡、七名士兵受伤!”
“这是我们第几次被敌人袭击了?”奥立弗少将问道
“第十八次!”青年军官低声回答道
“那还废话什么,赶快给我派人去追!”奥立弗少将命令道
保加利亚游击队给他们带来的伤亡不大,只不过袭击的次数频繁,迟滞了他们的行军速度不说,关键是打击了部队的士气。
奥立弗少将可不是吃了亏就不还手的主,当然要反击了。
由于没有和游击队作战的经验,大多数时候都是追到半路上敌人就不见了,要是运气不好沿途还有更多的陷进等着他们。
在这一轮交锋中,英军没有占到便宜不说,关键是还延误了最佳战机。等他们抵达目的地的时候,游击队的主力早就没有影了。
所有人都知道,保加利亚游击队的大本营就在巴尔干山脉,奥立弗少将的任务就是围剿游击队。
可是进入了巴尔干山脉中,就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大部队难以行动,火炮也丧失了作用,在这种环境下作战,双方的伤亡比几乎是1:1。
用一个英军士兵换一名游击队员,奥立弗少将还没有疯,他要是敢这么干的话,上军事法庭的日子就不远了。
奥立弗少将是第一次指挥部队作战,不然作为一名镀金的关系户,他也不会接下这个倒霉的任务。
在巴尔干半岛混久了的英军将领们,都是宁愿在前线和俄国人死磕,也不愿意进山围剿游击队。
前者敌人看的见,英军战斗力也是略占上风的,只要不遭到数倍敌军围攻,风险都是可控的;后者表面上看来风险是不大,游击队肯定打不过正规军,只不过进山之后就不一样了。
奥立弗少将自以为得计,布置了一个诱饵,诱使保加利亚游击队上当。
现在的结果很明显,敌人是上当了,可惜他高估了英军的行军速度,在敌人的偷袭下他们无法及时收拢口袋阵。
……
普罗夫迪夫,这座战略要地已经沦陷了大半,守军依然还在顽强的抵抗着。攻坚战不是游击队的强项,那怕城内有内应里应外合,他们也没有能够一口气夺城。
游击队指挥官埃迪米尔下令道:“命令部队停止进攻,尽可能的搜罗战略物资,能够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就一把火烧了,不能留给敌人。”
中年军官不舍的说:“司令,这么多宝贝都烧了,是不是太可惜了。如果我们组织民夫抢运,还是可以运出去的。”
埃迪米尔瞪了一眼说:“别废话了,带着这么多物资,我们还跑的动么?要是被英国人给咬住了,我们的兵力就算是增加十倍,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能够毁掉这一部分物资,埃迪米尔已经满意了。虽然没有拿下整个普罗夫迪夫有些遗憾,可是政治上他们完全可以宣布攻陷了这里,在俄国人那里争取一个更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