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神圣罗马帝国》-第10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帕麦斯顿胸有成竹的解释道:“麦克西米先生,这是政治需要。在刚刚结束的大会战中,奥斯曼帝国损失惨重,按照我们事先的计划,已经不能够满足战争需要了。

      要遏制俄国人的野心,我们必须要投入更多的力量过去。

      法国人同意再增兵12万,加上他们已经投入战场上的5万军队,一共是17万军队。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得不提高出兵人数。

      况且,到了战场上2万军队实在是太危险了,一不小心还有可能全军覆没。

      如果是8万军队就安全的多了,不用担心被俄国人一口吞下去,你们陆军部也不用时刻提心吊胆。”

      听了帕麦斯顿的解释,麦克西米的怒火更大了。他承认和皇家海军相比,英国陆军实在是拿不出手。

      可是这样鄙视他们就太过分了。要知道英国陆军的战斗力并不差,只是因为数量太少,在列强中才排不上号的。

      “帕麦斯顿先生,你这是在质疑陆军的战斗力么?”麦克西米两眼发红瞪着帕麦斯顿质问道

      这些事情想想也就算了,公开打陆军的脸就太过分了。英国陆军实力不济,那是军费太少造成的,可不是他们自身不努力。

      意识到自己失言了,帕麦斯顿立即补救道:“不,麦克西米先生。恰恰相反,我很看好陆军的战斗力。

      正所谓能力越大,在战场上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如果我们的兵力太少,是很容易被俄国人钻了空子的。”

      这话的他自己都不信,就算是在联盟中英国出兵最少,当炮灰的任务还是会落在奥斯曼人身上,怎么可能让英军去冒险呢?

      麦克西米冷喝一声:“哼!”

      这个小插曲就过去了。

      约翰-罗素首相转移话题道:“麦克西米先生,我们的盟友已经等不及了,陆军要多长时间才能够准备好?”

      对于奥斯曼帝国的表现,约翰-罗素是非常的鄙视。

      怎么说当年也是吊打整个欧洲社会的大帝国,现在居然这么轻易的被俄国人按在地上揍,简直就是丢尽了祖宗的脸。

      鄙视归鄙视,现在大家还是盟友,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该联手的还是要联手。只不过奥斯曼人在联盟中的话语权,再次下降了两个档次。

      麦克西米等待这句话已经多时了,他从侧面回答道:“首相阁下,我们扩军吧!”

      这是一个尴尬的话题,因为英国人的重心向海军倾斜的缘故,导致陆军数量一直上不去。

      Ê®¼¸Íò½¾üҪά³Ö¹ãÙóµÄÖ³ÃñµØ£¬ÁôÔÚ¹úÄڵIJ¿¶Ó²ÅÓжàÉÙ£¿

      如果抽调两万陆军,他们还可以挤一挤就出来了。要是抽调八万陆军,本土的军队就一口气全部拿出去了。

      本土肯定是要留下军队的,那怕是为了弹压爱尔兰地区,也不能把国内的军队抽调一空。

      海外殖民地上的陆军数量也不多,没有抽调的可能。当然英国人手中的殖民军数量不少,如果可以充数的话,很快就可以凑出来。

      约翰-罗素揉了揉额头,然后问道:“你们准备扩军多少?”

      麦克西米笑呵呵的回答道:“不多,我们陆军部的要求不高,只要再扩编12万就可以了。”

      听了这个数字,约翰-罗素摇了摇头,说:“麦克西米先生,想要扩编12万军队没有问题,只要你们能够说服国会就行了。”

      麦克西米脸色一红,说服国会要是这么简单的话,现在英国陆军的数量早就不是这么袖珍了。

      这个年代作为列强中唯一的工业国,加上世界第一殖民大国,大英帝国是真正的财大气粗,就算是再多养十几万陆军,也不能算问题。

      麦克西米淡定的说:“首相阁下,陆军的兵力有限,要守卫的地方又太多,现在留在国内的总兵力才七万多人。

      抽调两万军队就已经很勉强了,要是抽调八万军队,我就算是把陆军部打杂的清洁工都算上,也凑不够数。”

      这是一个扩军的好机会,陆军部自然不会放弃了。每一次扩军都伴随着大量的利益产生,麦克西米自然要尽最大的可能争取。

      “可是一次性扩军12万,还是太多了,我没有办法说服国会,还是刚才那句话:只要你们有能耐说服国会,那就没问题。”约翰-罗素面不改色的反对道

      第七十章、进退两难

      1852年6月12日,英国国会通过了《陆军扩军法案》。

      麦克西米提出的扩军12万,还是被打了折扣,精明的国会议员将最终的扩军人数限定在了8万。理由自然是按照实际需求进行军备,不能浪费纳税人的钱。

      这种节俭的主人翁意识,直接导致了在英国陆军在近东战争中拖了盟友的后腿。

      相比行动迟缓的英国人,法国人的效率就高的多了。在确定增兵过后,拿破仑三世就开起了爆兵之路,法军陆军总兵力一跃攀升到了62万。

      仿佛当年那个纵横欧洲,所向披靡的法兰西又回来了。欧洲除了毛熊之外,就数他们的常备军最多了。

      为了扩张法国的国际影响力,拿破仑三世这次表现的非常积极,在大扩军的同时,法国援军就已经从国内出发了。

      这个时候法国本土的军事力量,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军队数量虽然增加了,可是老兵和新兵完全是两个概念。

      反法战争结束过后,奥尔良王朝为了缓解国际压力,放缓了法国陆军的发展速度,只保留了少量的精锐部队,大革命过后才恢复过来。

      拿破仑三世的才华不在军事上,在扩充军队的时候,忽略了预备役部队建设,和动员机制的合理化改革。

      历史上普法战争中,法国人一战失败就认怂。就是因为法国当时的动员机制不完善,没有能够及时动员出足够的军队守住巴黎。

      这是法国式发展模式的弱点,把国家的核心产业大都放在了巴黎周边,一旦巴黎沦陷想要卷土重来都难。

      保加利亚会战结束后,俄军将战线推进到了巴尔干山脉,考验俄国人的时候到了。

      这个时候俄巴尔干远征军内部发生了分歧,以巴赫-伊万诺夫将军为首的将领,主张先攻克索非亚;以戈尔恰科夫为首的将领,主张翻越巴尔干山脉,直取埃迪尔内地区。

      最终的战略目标都是一样——攻克君士坦丁堡,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

      主张先攻克索非亚地区的原因是:奥斯曼帝国刚刚经历大败,在这一地区的兵力薄弱,在军事上难度低。

      索非亚是保加利亚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城市,一旦攻克了这里,在政治上的影响非常重要,可以号召更多的保加利亚人起来反抗奥斯曼人的统治。

      还有一个不能说的原因,就是攻克了索非亚,俄军就算没有能够攻克君士坦丁堡,也占领了大半个保加利亚,为下一次战争打下了基础。

      这是传统的力量,这都是第九次俄土战争了,很多人都认为如果不能灭亡奥斯曼帝国,未来肯定还会有第十次俄土战争,现在未雨绸缪也很重要。

      一口吞下奥斯曼帝国,这只是理想主义,真的认为俄罗斯能够一口吞下奥斯曼帝国的人并不多。

      政治上的口号喊喊就可以了,灭亡奥斯曼帝国的口号,俄国人都喊了快上百年时间,现在奥斯曼帝国依然在哪里屹立不倒。

      主张直接杀到埃迪尔内地区的理由是:为了赶时间,这是攻克君士坦丁堡最近的路线,趁着英法两国援军主力没有抵达,提前进攻君士坦丁堡胜算更大。

      当然胜算大风险也大,不去占领周边地区,奥斯曼军队很有可能包抄俄军的后路,要是没能攻克君士坦丁堡,就有全军覆没的风险。

      俄国人的烦恼,弗朗茨是不关心的。俄军会不会全军覆没,他是一点儿都不担心。

      以奥斯曼帝国的情况,除非是开了挂,不然再好的战术,他们在执行的时候都会打折扣。

      理论上在中途任何一处关键地段切断俄军的后勤补给线,他们就会赢得这场战争。

      可是负责执行任务的这支部队,也必须要有足够强的战斗力,不然三五两下子就被俄军给干翻了,那还有什么用?

      不光是如此,同样还要周边的奥斯曼军队、地方政府紧密配合。只要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无法关门打狗。

      这种高难度的工作,还是不要期待奥斯曼帝国能够完成了,最多也就是用切断后勤线,吓唬俄国人退兵,然后双方老老实实开始拼消耗。

      ……

      温迪施格雷茨亲王笑呵呵的说:“陛下,奥斯曼人从塞尔维亚地区撤军了。看来是俄国人给他们的压力太大,现在他们是准备集中兵力和俄国人对抗,顾不得这些地区了。”

      看得出来,他的心情非常不错。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的恩怨已经有几百年了,看着敌人倒霉自然是神清气爽。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在政治上。不要看现在拉德斯基元帅出任总参谋长,他这个陆军大臣没有反应,实际上温迪施格雷茨亲王一直都在寻找机会破局。

      军事上的强人不等于政治上的强人,卡尔大公就是一个例子,灰溜溜的回家著书。

      实际上奥地利军队中德高望重的拉德斯基元帅,此前在奥地利混的也不怎么样,长期在地方任职并不是受重视,而是被排斥在了权利核心之外。

      只不过弗朗茨上位过后,情况发生了改变,为了能够保障西进战略的顺利实施,把拉德斯基元帅调回了中央担任总参谋长。

      这种背景下,温迪施格雷茨亲王就算是有一万种理由都没有用,不管有什么理由,弗朗茨都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放弃对拉德斯基元帅的支持。

      知道了这一点后,温迪施格雷茨亲王自然不会搞事情了。实际上他和拉德斯基元帅的关系恶化,还是因为总参谋部和陆军部的权利冲突。

      【创建和谐家园】决定了立场,总参谋部和陆军部本来就是互相制衡的存在,双方的关系要是好了,弗朗茨就要换人了。

      被拉德斯基元帅压制住了,温迪施格雷茨亲王没有办法。不过现在机会来了,奥斯曼人从塞尔维亚地区撤军,这意味着奥地利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拿到大片土地。

      军方的主战派可不是那么容易压制住的,他们又不知道奥地利政府的真正战略,战机出现了自然要请战。

      这个时候要是拉德斯基元帅压制不住手下人,把事情闹到了皇帝跟前,那就是大大的失分;就算压制住了,也会让军方将领产生不满。

      这点儿小算计,弗朗茨自然是一清二楚的。不过他没有干涉的意思,这些斗争都只能算小儿科。温迪施格雷茨亲王用的是阳谋,属于规则范围之内。

      大臣们之间相互斗争,总比他们串通一气,联合起来和皇帝斗的好。只要不耽误正事,不光明正大的拉帮结派,暗地里的斗争弗朗茨都假装没看见。

      有人的地方就有派系,弗朗茨不会奢求奥地利政府的官僚集团纯洁无瑕。

      弗朗茨问道:“贝尔格莱德呢,奥斯曼人有没有放弃?”

      贝尔格莱德素来有巴尔干半岛的门户之称,只要掌握了这里,未来巴尔干半岛的事务,谁也不能够忽视奥地利的意见。

      不过现在奥地利政府的战略重心不在巴尔干半岛,奥斯曼帝国又在那边驻扎了重兵,奥地利这才没有攻克贝尔格莱德。

      如果奥斯曼人主动放弃了,派出万儿八千军队就可以占领,弗朗茨也不可能放弃,奥地利还是不缺这么点儿兵力的。

      手中的筹码越多,战后能够拿到的利益也就越大,这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

      想要在统一南德意志的情况下,再吞并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奥地利还没有那么好的胃口。

      除非俄国人开挂,能够攻克君士坦丁堡,那么英法两国拿俄奥同盟没折,奥地利吞下了这些肥肉也就吞了。

      “没有,不过奥斯曼人还是从贝尔格莱德抽调了兵力,现在那边的守军已经下降到了两万人。”温迪施格雷茨亲王回答道

      左右徘徊了一会儿,弗朗茨才开口喊道:“珍妮,派人通知内阁和拉德斯基元帅过来开会。”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快,奥地利占领了多瑙河流域两公国后收手,这还可以解释说坐山观虎斗。

      现在奥斯曼帝国从塞尔维亚地区撤军,奥地利都不出兵占领,那就太古怪了。不要说俄国人,就算是欧洲各国都会产生怀疑。

      可是一路占领下去,奥地利在巴尔干半岛占领的土地越来越多。那么问题就出来了,本来南下战略只是为了掩护西进战略,结果居然变成了假戏真做。

      不要以为肉吃的多就一定是好事,还有可能是让人长胖的,减肥神马的最令人头疼了。

      现在的奥地利也差不多,现在多拿多占,战后欧洲各国能答应么?

      嫉妒会使人心里扭曲,要是大家都嫉妒了,奥地利就要没朋友啦,弗朗茨可不想出现那种被动局面。

      可现在的问题是,局面根本就不受弗朗茨的控制。奥斯曼人太怂了,一点儿都没有他们祖宗那种拼搏的精神。

      那怕是他们象征式的组建一帮民兵出来壮声势,弗朗茨都可以假装被欺骗了,没有及时发现敌人的阴谋,贻误了战机。

      现在到好,奥斯曼人非常光棍的撤军了,搞的弗朗茨是进退两难。

      第七十一章、恐奥症患者

      弗朗茨的烦恼,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是体会不到了,如果他知道奥地利的计划,就不用放弃塞尔维亚地区了。

      实际上这次苏丹政府放弃的地盘也不仅仅只是塞尔维亚地区,波黑地区也在放弃范围之内。

      理由非常的现实——守不住。

      既然知道守不住,他们又何必要白白浪费兵力呢?奥斯曼政府做出了自认为正确的选择,集中优势兵力防御俄国人进攻。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03 10: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