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法国政府的高效率,再次证明了一个人做决定的效率,要比几百个人一起做决定要高的多。
伦敦政府才刚刚说服国会出兵,法国人就把军队送上了战场,这足以说明拿破仑三世对法国政府的掌控力,已经到了一言而决的地步。
不过这都是小问题,弗朗茨不关心法国人的家务事,反正他也没有办法干预。
“法军的战斗力怎么样?有没有需要特别重视的地方?”弗朗茨关心的问道
拉德斯基元帅分析道:“陛下,这支法国远征军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据我们收集的资料可以确定,这五万法国军队,是法国陆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看来拿破仑三世为了打出一个拿的出手的战绩来,这次是下血本了。
不过现在他应该会感到肉疼了,尽管在战场上法军打出了更高的交换比,但是对他们来说也是得不偿失。
在拉兹格勒战役中,法军直接差不多损失了一个师的精锐部队,这些精锐士兵可不是那么容易补充的。
精锐部队不是那么容易训练出来,法国陆军中有这份儿战斗力的部队,也是凤毛麟角,现在就这么消耗在了无关紧要的战场上。
不要说和俄国人打出一个1:13的伤亡比,就算是打出1:3的交换比,法国人也吃了大亏。
如果这支法军不盲目投入到战斗上,在没有适应环境的情况就和俄国人大战,他们取得的战果还会更加辉煌。
正面战场上对决,五万这样的精锐之师,足以击败十万俄军。
如果这支法军能提前抵达半个月,在这次大会战中充当主力来使用,这次会战的结果恐怕就要改变了。”
弗朗茨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这些法军确实是精锐之师,现在损失惨重显然是削弱了法国陆军的战斗力。
不过要说拿破仑肉疼,那就未必了。这些精锐之师是七月王朝积攒下来的,也是七月王朝忠实的拥护者。
要不是路易-菲利普国王昏招不断,没有第一时间调动这些军队,不然有这些军队在,镇压叛乱根本就是轻而易举的。
对法兰西这个国家来说,这些部队都是最重要的国防力量,可是对拿破仑三世个人来说,这些部队就是一个隐患。
为了自身的利益,将这些部队消耗在战场上,恐怕也是拿破仑三世既定的战略。
现在的情况,完全符合拿破仑三世的利益。
前线的法军,在陷入不利状态下,依然能够打出一个高交换比,在政治上给他加分不少。
通过这场战争,让这些部队部队减员严重,要重新恢复战斗力,那么势必要补充新兵进去。
只要利用好了这个机会,拿破仑三世就可以扶持自己的小弟上位,慢慢掌控这支部队。
至于战斗力下降的问题,在忠诚面前完全不值得一提。如果易地而处,弗朗茨也很可能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梅特涅试探性的问道:“元帅阁下,如果我们想办法,让这些部队全军覆没,对法国人的军事力量有多大的影响?”
拉德斯基元帅思索了片刻功夫,然后给出了答案:“这些部队在法国人目前的军事力量中,大约占有两层的比重。
不过这并不等于这几万法军就是法国人两层的军事实力,他们还可以进行全国动员,只不过新动员起来的部队战斗力十分低下。”
法兰西不是小国,自身的军事力量可不弱。能够在短期内削弱敌人那么多的实力,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梅特涅摇了摇头说:“如果是如此的话,那么这件事,就不值得我们参合了。还是把这个敌人留给俄国人解决好了,想必他们会喜欢的。
现在这支法国远征部队,有战斗力的仅剩下三万六千余人,如果再和俄国人打上几仗,也就差不多损失殆尽了。”
法国人投入到巴尔干半岛的力量太小,就算是全军覆没也无伤大雅,不会让他们元气大伤。
这种时候,奥地利最佳的选择不是让俄国人一口气吃掉这支法军精锐,而是应该以此为引子,鼓动英法两国不断的把军队投入到这次战争中。
一场大败,很可能就会让英法两国收手,那么利用近东战争消耗英法俄三国的实力,就无法实现了。
拿破仑三世可以借俄国人的刀清除异己,奥地利同样可以效仿。利用俄国人的力量打击英法,再利用英法的力量打击俄国人,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六十九章、考验的时刻到了
弗朗茨不喜欢玩阴谋诡计,可惜实力不允许。
就比如说现在,算计英法俄三国的明明是一个阳谋,不知道怎么回事又变成了阴谋。
阴谋和阳谋往往只有一线之差,没有哪个最强,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假如有人把弗朗茨的计划告诉了尼古拉一世,结果会怎么样?
答案是:什么也不会发生,尼古拉一世只会一笑而过。
国和国之间,本来就是在相互利用,彼此有所算计都是正常的。想要亲密无间的合作,别傻了,这根本就不存在。
成熟的政治家们都只看盟友做了什么,造成的结果又会是什么,权衡其中的利弊得失来决定两国关系,而不是考虑盟友在想什么。
所以坑队友必须要有水平,要是水平不够,反被队友给坑了,不要哭泣,后面被坑的日子还多着呢!
就比如说现在弗朗茨在坑俄国人,可实际上只要奥地利履行了盟友义务,那就是俄罗斯最坚定的盟友,俄奥关系就不会受影响。
甚至现在弗朗茨告诉尼古拉一世奥地利要出兵帮忙,俄国人也不会有丝毫惊喜,反而是惊吓的可能性更大。
出多少力,就分享多少战利品,这是俄奥结盟的基础。一旦利益分配失衡,联盟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了。
俄奥同盟是平等盟约,不存在任何附属关系。要是奥地利履行完自己的盟友义务过后,又承担了更多的义务,那么最终的战利品分配自然要发生变化了。
现在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的战争,俄国人可不需要奥地利援兵,沙皇政府又不是爱护灰色牲口的主。不可能为了减少前线士兵的伤亡,就拿利益来换。
从战略上来说,奥地利如果进攻奥斯曼帝国,最佳的出兵路线和俄国人现在的出兵路线完全是一样的。
这是后勤决定的,靠多瑙河流域运输战略物资,从多瑙河下游平原杀入保加利亚,可比从波黑、塞尔维亚过去翻山沟要强的多。
决定这次战争结果的不是占领了奥斯曼帝国多少地盘,而是能否攻克君士坦丁堡。
只要俄国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英法海军就只能退出黑海海峡了,不然俄国人封锁了博斯普鲁斯海峡,他们就成了瓮中之鳖。
掌握了黑海海权过后,可以海路运输后勤补给,以俄奥两国的国力,支撑百万大军在巴尔干半岛作战问题都不大。
不像现在,无论如何努力俄军投入到巴尔干半岛的兵力,最多也就四五十万,再多都不用敌人来打,后勤就拖死了。
换了奥地利军队过去,这个数量至少还要减少四分之一。
灰色牲口号称是欧洲最廉价的军队,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对后勤补给的要求,就是所有列强军队中最低的。
在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落后、火炮少,也意味着后勤补给压力小。
沙皇政府缺的是兵么?
损失了几十万,大不了再补充几十万好了。要是让奥地利军队参与攻克了君士坦丁堡,他们就不要想独占黑海海峡了。
国家利益是非常现实的,不要期待盟友自带干粮来过来帮忙,还没有目的。
黑海很小,俄国人早就把这里当成了自留地,可不愿意再分奥地利一份。
按照现在的盟约多好,俄国人可以拿到最大的利益,付出的代价不过是一群灰色牲口的伤亡,沙皇政府最不缺的就是人。
……
费利克斯首相说道:“陛下,”
梅特涅说道:“陛下,昨天俄国驻维也纳公使找过我,他们有意增兵巴尔干半岛,希望我们能够提供更多的战争物资。
初步判断,英法的参战促成了沙皇政府这一决定。看样子他们是想要通过增兵,向英法施加压力。”
弗朗茨想了想说:“提供战略物资的事情好办,只要俄国人肯给钱,就卖给他们好了。
元帅阁下,我想知道英法奥斯曼一方,能够投入到巴尔干半岛的兵力有多少,俄国人增兵过后能不能占到上风?”
拉德斯基元帅盘算了一下后回答道:“陛下,从后勤上考虑,现在英法奥斯曼一方能够投入的总兵力不会超过80万。
不过随着俄军战线的不断向前推移,他们能够投入的兵力就越多,要是在沿海地区决战,他们能够投入上百万军队都有可能。
不过这是理想数字,要保障这么多军队作战,所需要的战略物资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奥斯曼帝国最多能够解决两三层,剩下的需要从英法本土运过来了。
考虑到战争成本问题,英法很可能会选择武装廉价的奥斯曼炮灰和俄国人打。俄国人增兵过后能否占到上风,就要看英法军队所占的比重了。
从战略上来说,我不看好俄国人能够实现目标。由于丧失了黑海海权,俄军的补给主要依耐于多瑙河运输。
可是随着战线的向前推移,需要进行陆路运输的路程也在不断增加。
在保加利亚决战俄国人最多可以投入50万军队,如果到了伊斯坦布尔地区,俄国人最多就只能投入40万军队。
实际情况可能比这还要糟糕,毕竟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经营了几百年时间,俄军占领这些地区过后,短时间内也很难清除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力。
奥斯曼人肯定会组织游击队,专门破坏俄军的补给线,增加俄国人的后勤运输难度。
如果不能够速战速决,时间拖的越长,俄国人赢得战争的可能性就越低。”
弗朗茨微微一笑,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无法赢得战争的俄国人,才是奥地利的好盟友。
甚至在英法的压力下,俄奥关系还有可能进一步。有一个稳固的后方在,奥地利才可以安心的种田。
现在弗朗茨就期待尼古拉一世的意志坚定,好让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更长一些。
历代沙皇都做出了好榜样,俄国人有句话:“没有打过俄土战争的沙皇,一定不是一位好沙皇!”
俄土战争通常都要打上四五年,基本上是一代人打一次,除了上一次俄土战争外,最短都是三年起步,超过十年的都有两次。
从军事上来说,俄国人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小。打得赢就进攻,打不赢就防守。
打起消耗战来,俄国人伤不起的是财力,英法伤不起的是人力。
毛熊损失几十万青壮,还可以再拿几十万出来,贵族们不会在乎士兵们的伤亡;英法损失几十万青壮,就要考虑国内的情况了。
俄国人只要不服输,舍得拿人命拼,英法就算是使出吃奶的劲儿,也没有办法彻底击败他们。
除非英法敢进攻俄国本土,从波罗地海一路打到圣彼得堡,在近东地区无论怎么打,都要不了毛熊的命。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俄国人不能在短时间内赢得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就是在考验:俄国人财政承受能力,和英法承受伤亡能力。
毕竟这次战争没有世界大战那么严重,英法俄三国都没有到生死存亡的关头,大家是不需要拼命的。
弗朗茨冷淡的说:“发动我们的力量再推一把,法国人已经上场了,可是英国人的远征军还在国内,舞台都搭建好了,不能让他们缺席了这场好戏。”
约翰牛的节操实在是太低了,如果不把他们推上战场,没准伦敦政府还要做出和奥地利同样的选择。
况且,不让英国人提前感受一下陆地战争的残酷性,怎么能够让他们在奥地利后面的行动中安分些呢?
……
伦敦
由于奥斯曼帝国在保加利亚会战中大败,英国人事先准备象征式的出兵两万,显然是不能够满足战争的需要了。
在前不久的巴黎谈判中,帕麦斯顿不得不提高了英国人的出兵数量,从两万变成了八万。
八万军队对任何一个陆军大国来说都是小问题,十天半个月就能够凑齐,但是对英国人来说就不一样了。
他们的袖珍版陆军,一共才十几万人,一下子抽调这么多兵力出来,显然是困难重重的。
“帕麦斯顿先生,为什么要擅自增加出兵数量,你知不知道这会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麻烦?”陆军大臣麦克西米不满的问道
帕麦斯顿胸有成竹的解释道:“麦克西米先生,这是政治需要。在刚刚结束的大会战中,奥斯曼帝国损失惨重,按照我们事先的计划,已经不能够满足战争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