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其次,女帝当政。
这个历史上就更多见了,即使是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着赫赫有名的女帝们。当然,她们都在西方国家,东方国家很少,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东方没有那么容易改变。虽然现在的女帝们都不再有实权,更多的是一种象征,但史上叱咤风云的女皇们留下的事迹比比皆是,在此不一一赘述。
第三,杀父留女。
之前已经有读者看出了是取自汉武帝杀钩戈夫人的典故,没错,碧海国杀驸马的规矩只是把性别反转了一下。那么有没有必要这么做?作为作者,我认为很有必要。具体缘由在书中提到过,试想一个宫廷女眷凭着儿子是君王的身份便可动摇朝堂,那么如果是一个男人呢?他的女儿是一国之君,他本又是个优秀得无可挑剔的英才,这样的人会让上一代君主在考虑权力交接时感到安心吗?所以,尽管无情,驸马必须死,且死的理由比钩戈夫人更充分。
第四,不重国防。
小说初卷时提到碧海国没有兵士,这个只是一种泛泛的说法,并非绝对,试想一下,总不可能皇城中连个看门儿的兵士都没有吧。所以这意思只是说碧海国的兵士很少,少到了二代明皇平息叛乱时也只用了八千兵,还是从白沙营和南疆州县拼凑出来的。
但这不是说这么大个国家就不重视国防。碧海国兵士寡缺是有其原因的。首先这个国家男人很短寿,这就决定了碧海国没可能拥有很多兵士,男人要耕田,打渔,做生意,还只能活四五十岁,还能充军吗?所以碧海国纯粹只是没人。在历史上,有不少国家发展没问题,国防没问题,可还是逐步衰弱了,就是因为人口减少的缘故。恰好上面提到的那几个商业共和国就是例子。一个国家,没人了,那什么都是白搭。日本现在不是可劲儿地想办法造各种机器人吗?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朱玉潇说了,“碧海国三分土七分水。”一个国家,大多数的领土是海域,那么注定他不会那么重视陆防,肯定是把力量投入到海防去了。而我们在小说中也看到了,碧海国的造船业是很发达的,鲲头舰也是很霸气的。况且碧海国是很久之后才发现国境之北有镰谷能直通伊穆兰,这还是地崩造成的意外,不是国家思虑不周。碧海国的海防是毫不含糊的,柳明嫣剿灭红毛海贼便可见一斑。所以,碧海的陆防与海防两极分化,是有其原因的。
架空小说的优势,是在于可以虚构历史。把实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案例,像回炉再造一样重新组合,创造出新颖又不失厚重和真实的故事。它可以提供给我们回味和思考历史的空间。并非说穿越小说不好,但如果只是生硬地插个现代人物到古代,然后几乎原封不动地把历史书给抄一遍,那么还不如去看历史书来得有收获。
在此我最想提到的是一位著名的架空历史小说家------田中芳树,他的著作《银河英雄传说》《亚尔斯兰战记》都是很好地将西方历史与东方文化糅合在一起的作品。他本人也深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影响,《三国演义》等名著自不消说,甚至翻译了《隋唐演义》、《岳飞传》、《杨家将演义》、《郑和航海记》,所以他的作品既写实又奇幻,这也是我非常向往的风格。
作品相关 上架感言
转眼秋末至入春,最寒冷的季节即将过去。
对我一个新人写作者来说,边写边上传,沉淀了一季,心境也平和了不少。想起初连载时,几乎夜夜心神不宁,总能醒来两三次,看看点击数,看看收藏数,有时一折腾就是一夜过去了。
人就是这样,慢慢地,就习惯了。
俗话怎么说来着?对,皮实了。
所以听到了可以上架的时候,也没太兴奋,反而是不安。一旦进入收费章节,会流失多少读者?
我不知道。
事实上确实会有很多读者就此转入盗版网站去看免费的小说。
我无意去指责他们,尽管我不看盗版小说,但我也会从网上下载各种电影剧集,高清且免费。
所以我没那么高尚,至少没有高尚到可以有资格去说他们不对。
但是我觉得,一个是否算成年人的标志,就是愿意花钱买自己喜爱的东西。
送给女友的某件礼物,一定不会希望是某次商场活动的赠品。
买给自己升迁后的犒赏,也绝不会想要去买个二手货。
也许现在大多数人的财务都没那么自由,这年头甚至连车厘子都自由不了。
不过总还能做到那么几件自由的事吧?
比如每一章015元的小说订阅?(会员还将打折)
我觉得这可以成为一种喜悦,一种拥有的喜悦。
它可以使你拥有得心安理得,它也可以使你和这本小说联系得更加紧密。
因为每一个读者我都非常珍惜,如果你们翻看书评区,你们会发现,只要你们愿意留言分享心得,我都会尽可能地进行评论或是说明,这是盗版网站无法做到的。你们的付出,我必将回报。
这个故事的情节相当曲折,到上架的这个节点为止,三个国家一直是缠绕在一条主线上,而随着苏晓尘的北上,朱芷洁的西进,再加上固守太液的朱芷凌,故事将分成了三条主线。就像《三国演义》一样,各有各的故事,但绝非彼此不相联,相反是像卷心菜一样层层相叠的。在这个基础上,神秘的第四国即将登场,完全另种风情的国度,我相信会增添别样的色彩。之后的内容说实话我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现给大家,手头存稿依然不少,只要大家支持的力度大,我也会增加爆更的次数。
上架了,起风了。
爆更,走起!
第一卷 古梧生烟云 第一章 万桦
这世上的智者,不计其数。
或成王,雄霸天下。
或为辅,出将入相。
或阳略,谋定神州。
或暗算,神鬼不觉。
若论当今智冠天下者,连巷中小儿都知道,那必是慕云一族了。
说到这慕云一族,有三奇。
第一奇,族中之人,多生男丁。
自慕云一族为世人所知时起,族中生下来的婴儿里就鲜有听说过女婴。所以尽管慕云一族中人数没有多少,可数百年来香火延绵不断,从未有过后继无人的忧虑。
第二奇,所诞孩儿,天资聪颖。
族中即便是最寻常的孩子生下来,不出三岁,也能显出大不同来。要么过目成诵,要么对答如流。更称奇的是,偶尔有双生或三生之子诞生,往往未及成年,已是胸有经纬,能设坛开讲,引得四方英才前往听讲,闻名于世。
但是神明总是公平的,给了这子孙不断又智冠天下的两奇,就会附上一个阴晦的第三奇。
末子血亏。
绝世聪明的双生或三生儿中,必定有一个最小的孩子,虽然与兄长们一样的智力非凡,但长大后终是气血不足,导致不能生育。这也是为何数百年下来,慕云一族的族人始终没有那么多的一个原因。
不过,这反倒显得慕云子弟的越发珍贵,历代君王都是求贤若渴,争先恐后地邀请慕云氏的子弟出仕为官。只是慕云一族一直都大隐于市,不问公侯。族中偶尔有应承的,也都是那些相对资质平庸的独生子弟。
这样清高自傲的处世之道在太平盛世,倒无所谓,可碰到乱世就……
那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何况这一方的神州大地上,自古以来就从没有合过。
原因当然很多,不过最主要的一条,是因为这片神州的正中间,横着一条不可逾越的山脉------绝凌峰。
绝凌峰自西向东延绵万里,把一整块大陆划成了南北两块。北面是沙暴落雪的苦寒之地,南边则是一片山丰水足的富庶之地。南北隔绝如隔世,想合也合不了。
至于后来有了地崩之灾,将绝凌峰震塌了一角又引出许多纷争来,又作后话了。
每逢入春时节,绝凌峰上的积雪消融在山脚下汇聚成瀚江。
瀚江自北向南地又把南边的大陆划成两片,东边是千湖万岛一片水乡,西边是群山峻林郁郁葱葱。
慕云一族所在的国度,就是西边的这片丛林之国。
百年前,前朝纷乱,太平了许久的这片丛林之国群雄并起,割据纷争,慕云一族想要避祸于世已是不可能。
那时的族长慕云啸眼见战乱已起,难保族人平安。于是当机立断,带着两个孪生的弟弟去投了渑州的李氏。
李氏那时虽然势力不大,只占据一州六郡,但颇有钱粮和人马。正愁帐下没有将帅之才,忽然得智冠天下的慕云一族来投,喜出望外,待其座上宾,再奉为军师,甚至连调兵的印信都一并交予了慕云啸。
这慕云啸见李氏保了族人再无后顾之忧,手中又有了印信,深感李氏的仁德与信赖,便与两个弟弟放开手脚,一心一意地出谋划策,带着军队攻城略地,仅三年便助李氏一统了前朝所有的疆土,成就了帝业。
便是这样简单?
要知道天下谋者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能奇谋诡略之人,慕云啸如何能手到擒来?
因为慕云一族的聪颖之奇根本不是聪颖二字就完了的。
慕云氏的策略胜在出其不意,更胜在毫无破绽。与别的谋士不同,双生或三生的慕云子弟除了天资聪颖,更重要的是彼此心意互通。出谋划策时,若得了一策,一定是互相推演,反复推敲,使之滴水不漏,所以慕云之策向来就不是一位稀世谋将之策,而是两三位合谋而成的绝世好策,有这样军师助阵,天下岂能有敌手。
李氏开朝后,改国名为苍梧国。至此,西边丛山峻岭的苍梧国,与东边千湖万岛的碧海国,还有绝凌峰以北大漠的伊穆兰国,三分了天下。
开国的高祖皇帝李晟平很清楚,李氏能有今日,慕云氏功不可没,于是封慕云啸其为太师,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职。
慕云啸固辞不受,说兄弟三人一体,无颜独受封赏。
高祖皇帝哈哈一笑,这有何难,那朕便封你兄弟三人为太师,共摄国事。
于是,便有了举世闻名的慕云三太师。
之后,高祖又颁下诏书,慕云三太师的后代中,只要是有多生儿诞下,以后皆可凭本事出任太师,永保苍梧国泰民安。
这慕云氏自此感恩戴德,尽心辅佐李氏苍梧。且百年之内,族中人才辈出。传至几十年前世间盛传“墨香一刻,算无遗策”的太师慕云铎、慕云铉、慕云锡三兄弟,分别善谋、善断、善卜。这一胞三胎的兄弟在谋策时喜爱研墨,研完一勺清水便是推演一遍。待到墨香满室之时,往往已决胜千里之外。
且这慕云铎比起他的祖先们的谋略,还有一点更胜一筹,那就是埋下的策略往往当时奏一效,数月甚至数年后又奏一效,令人防不胜防。
可人不过就是几十年。
慕云铎再有谋略,也敌不过寿命。三太师中他已是最高寿的一位,且他那两个弟弟也没有留下子孙。他这一死,举国震动。
第四代国君温帝李厚琮自十岁登基时,慕云铎便是托孤之臣,如今失了栋梁之才,伤心欲绝,隔日便下旨让慕云铎的双生子慕云佑与慕云佐任了太师之职,世称右太师与左太师。
按慕云氏沿袭下来的祖制,百年来分宅不分府,太师府只有一座,但同时住着兄弟二人,离皇宫近在咫尺,都在万桦帝都的西侧。
本书的故事,便是从这座群山之城------万桦帝都开始了。
太师府权倾朝野,和至高的皇宫樟仁宫都在万桦帝都的西侧,朝中的大臣们都揣着近水楼台的心思争着将宅子置于侧近。
独有一人不同。
礼部尚书叶知秋生平喜静,他寻思礼部行走之事虽主外较多,然而外宣内教,与宫里相关的也是一样不少。他身居尚书之位,素来不喜结交,也不愿与其他大臣们走得太近。
所以他将自己的宅子安在了帝都的东南角,极其安静的烟波大街上。
这条大街有不少市肆,大多都是卖文房笔墨的店铺,很是安静。且越往街尾走,越是冷清,走到尽头,就是叶知秋的尚书府了。
残阳将落,叶知秋正站在门前,背手踱步,紧锁眉头,似是在等什么人。顶上数只雁过,啼出几分秋意。帝都上下尽染余辉,淡金色的一片。
不一时,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男子带两个家丁奔驰而来。见了叶知秋立时滚下马鞍,“舅舅,我来迟了。容我更衣片刻。”
叶知秋叹了一声,扶他起来:“晓尘,你又去了哪里玩耍?太师急召,已是要耽误了。”
那年轻男子一听太师二字,忙问:“是右太师,还是左太师?”
“是右太师,快先别说了,你舅母已把衣服拿到偏门下人房里,你快去换了罢。”说完自己先上了车。
一听是右太师,男子脸上一舒,忙应声而去。
盏茶功夫,车里又钻进来那青年,不等坐稳就拉着叶知秋的衣袖喜孜孜地问:“舅舅,真的是右太师要见我啊?他身体可好些了?”
“嗯,太师传人命我过去商议太子殿下出使碧海国之事,又说自病了之后许久未见,想见一见你。舅舅知道,你自小起右太师便对你青睐有加,肯亲授你学问。但他终究是当朝太师,等下你切不可失了礼数。”
晓尘忙垂目称喏,心中却掩不住暗喜。
晓尘姓苏,父母早亡,母亲临终前将一岁的儿子托给了胞弟,自此便被养在府中。叶知秋膝下无儿,只有一女,名唤叶茵,和苏晓尘一同长大两小无猜,叶知秋对这个外甥视如己出,因此府上皆称公子。
两人口中的右太师,正是苍梧国的开国元勋的慕云一族的后人----慕云佑。
叶府偏远,太师府又在皇宫侧近,这一路走来,足足把万桦帝都绕了大半。待到府前已是掌灯时分,下人们正挂起十二盏藁式描金祥云灯,将府门上的六十三颗黄铜门钉映得灿灿生辉。
“拜见太师。”叶知秋深深一揖,身后的苏晓尘也忙着拜下身去。
慕云佑靠在太师椅上没有起身,显得有些乏力,只伸手示意道:
“叶尚书不必多礼,请坐下说话。”
慕云佑年四十有七,按理说还未过一个男人最鼎盛的时期,但看上去身体虚弱得像一片枯叶,脸色苍白,眼眶深凹,倒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他望见叶知秋身后的苏晓尘,脸上现出几分喜色,向他招了招手。苏晓尘起初还拘着形儿,老老实实地站在后面不敢说话,见慕云佑朝他招手,乐得立时忘了叶知秋的嘱咐。他上前几步,单膝跪下,捧住慕云佑的手道:“佑伯伯,孩儿可算见到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