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最北边的一间开了个朝外的窗口,外面十几个妇女排成一队买颜色(染料),手里拿着张写着种类和数量的单子,相互交流着织布的花样和经验。
悠悠累的都快走不动了,也没发现一丁点发家致富的机会。想想以往看过的穿越小说里的万能主人公,再想想自己逆天的穿越福利,悠悠自己都嫌弃自己笨。
在十字路口的街道旁,也有不少人摆摊,卖的是少量的鸡蛋、白菜、萝卜,以及自家织的粗布,也有卖做好的手工鞋袜的。人们在地上铺个包袱或放个篮子,把卖的东西放在里面,自己坐在后面,静等顾客上门,很少有吆喝叫卖声。
一家人各个门市转了一遍,除了几个包子和哥哥买的文具,也没买别的,很快就回家了。
第16章 送火神爷
“咯咯哒,咯咯哒。”姥姥听到母鸡的叫声,从鸡窝里检出个带血丝的鸡蛋,嘴里高兴地说:“今年打春早,鸡下蛋也早,这才初七就下蛋了。”说着从屋里抓了把谷秕子,扔到下蛋的母鸡旁。一群鸡马上围过来,在地上抢食吃。
¡¡¡¡³õÆßËÍ»ðÉñ£¬³Ô¹ýÎç·¹ÀÑÒ¯¾Í¸øÐÖÃÃØíÔú»ð°Ñ£¬Ò»Ã׶೤µÄľ¹÷ÉÏÍ·°ó×Ŵ󶹽ոѺÍÂó½Õ£¬¸ç¸ç»¹ÕÒ³öÁ½¸öСÅÚÕÌÈûÔÚÀïÃæ¡£
姥姥让妈妈和壮面包饺子,悠悠问姥姥:“姥姥,啥是壮面啊?”
“麦子、豆子(黄豆)、高粱各一份三掺,高粱用开水烫一滚去涩,这样磨出来的面劲道,擀面条和饺子皮不裂,过年专门磨的。”
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高手在民间。悠悠觉得自己真相了,其实就是在麦子少的情况下尽量的吃好点。
悠悠趁姥姥和妈妈不注意,偷偷的从空间里拿出一袋一公斤的饺子面粉,倒入盛壮面的面瓮里,拿了个擀面杖搅拌着掺和。
被姥姥看见了,赶紧的过来阻止:“小祖宗,这是吃的东西可不能玩。”
饺子馅还是年前调好剩下的,今年年前打春(立春),年后回温快,再放怕有味(变质)了,姥姥让今天包完,初十石头生就不吃了。
悠悠又偷偷的往饺子馅里加了些精制调和油,别的油怕姥姥闻出异味来。吓死宝宝了,为了你们吃点好的宝宝容易吗!
晚上吃饺子,悠悠吃着加了料的饺子心里美滋滋的,嘴里哼哼着:“咱们的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真呀吗真高兴。”
惹得一家人哈哈大笑,姥姥拍了下悠悠的头:“看你那馋形,不过今天的饺子还真好吃。”悠悠听得暗搓搓的笑,终于能帮到家里了。
天刚黑,爸妈就领着兄妹仨去送火神爷。韩屯村北靠黄河,出村有东面和南面两条道路。这两条路上远远近近的亮着几十个火把,犹如一条长长的火龙。
不时地有“噼啪”的炮仗声响起,引起孩子们的一阵阵尖叫。
各家的火把大小不一,燃烧的时间长短不同,快烧完的几个放在一起,就形成个小火堆,人们围着火堆取暖,最远的火堆离村子有一里地(半公里)。
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这也是农村群众娱乐的一种方式,没有因封建迷信活动被制止。
过了初七,年味就淡了。姥姥和爸妈商量着垒个猪圈喂猪,说迪迪大了,能离人了,悠悠能领着弟弟玩,姥姥有时间去割猪草。
从大人的谈论中,悠悠知道了,这个年代喂猪不只是能卖钱,还能攒粪换工分,可以多分点粮食,孩子们长大了吃的也多了。
悠悠拍着胸脯打保证:“我长大了,保证看好弟弟。”
迪迪也学着拍胸脯:“我也长大了,保证跟着姐姐。”
小样,你那是保证跟着吃零食好吧。
悠悠想到过年吃过的味道鲜美的猪肉,就问:“姥姥,咱家喂几头猪?”
“还喂几个,一个养大也不容易。老话说的好:穷人不读书,穷人不喂猪。猪也得吃饱吃好了才长膘,不喂到120斤食品站里不收。”
“姥姥,咱们喂俩猪吧,我和弟弟也去割猪草,喂大了咱过年下也杀猪。”悠悠想着东北的杀猪菜,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小祖宗,你还去割猪草,篮子都挎不起来。你能看好弟弟就是帮姥姥大忙了。”
昊昊发言了:“姥姥,我放了学能去割猪草,咱就喂俩吧,杀了猪姥爷多吃点肉身体就好了。”
迪迪听见吃肉就兴奋:“杀猪吃肉,杀猪吃肉。”
“中,咱就喂俩猪,让俺昊昊孝顺姥爷。”看着姥爷欣慰的笑脸,姥姥一锤定音。
悠悠内心独白:您老喂多少我都能给养大了。
爸爸的好人缘那不是吹的,上午说了要盖猪圈,下午就来了十几个主动帮忙的壮劳力,半下午的功夫猪圈就垒好了。猪圈盖在羊圈的南面,离住房较远,这样比较干净卫生。
晚上,悠悠缠着姥姥打听喂猪的有关事情。原来这个时期国家鼓励农民养猪,不过养大后只能交给国家。
其他的家畜也是随便养,根本不像穿越小说中描写的那样,限制农民养家畜的数量。
¡¡¡¡ÏÖÔÚÈ˸ÕÄܳԱ¥£¬ÄÄÓÐÁ¸Ê³Î¹Öí£¬¹â¿¿Öí²ÝºÍôï×Óïõ×Ó£¬ÓеÄÒ»Äê¶¼³¤²»µ½120½ï£¬ºÃ¶àÈ˼Òι²»Æð¡£
难怪后世的人怀念七十年代的肉味道好,一年长成的和一季度长成的能在一个档次上,可一年都养不成也太令人无语了。
国家收购毛猪按重量划等级,200斤以上的是一等甲(特级),每斤0.38元,一等甲三毛八就是这样来的。
160斤以上是一等,每斤0.36元。140斤以上是二等,每斤0.34元,120斤以上是三等,每斤0.32元。
不足120斤够不着等级,国家不收。猪肉国家供应价每斤五毛二,价格也低,但是只供应有非农业户口的城镇人员,不过是【创建和谐家园】供应,每人一个月三两肉票。
个别人家在婚丧嫁娶的大事上,也有自己杀猪的,剩下的肉可以在集市上卖,每斤一块钱左右。
晚上悠悠躺在被窝里,用意念上网搜索养猪的科技知识,一会就困得睁不开眼睛。这小身板真不给力,幼小的身体也伤不起。
“领导,您请休息,我来制定养殖方案。”狂晕,咋把智脑给忘了。
“亲,我家智脑最棒了,要符合这里实际情况的。”悠悠说完,撒丫子找周公去了。
正月初十一大早,姥姥就去村里韩道法家抓小猪秧(猪仔)。他家的母猪年前一窝生了9个,已经40多天了,今天趁着石头过生抓猪,图个吉利结实好养活。悠悠看弟弟还没睡醒,赶紧的跟着姥姥溜号。
韩道法家宽敞的院子里站满了人,大家都是来抓猪秧的。悠悠发现,村子里的人家宅基都很大,起码在半亩以上。
韩道法媳妇在猪圈里按着来人的要求,抓住猪仔放到他们带来的篮子里。
她站起来一挺身,妈啊,真高,最少一米八以上,怪不得外号叫“大一号”。
有人和她开玩笑:“大一号,给我抓那个大的,随你长大快。”
“大一号”随口接道:“随我你养得起吗?”
“哈哈哈!”人们哄堂大笑。
“还真是的,也就道法本事大,能养的活你们娘几个。”
韩道法家的五个闺女都随了她们娘,个子比一般的孩子高出一头,大闺女景芝才14岁就长到了一米七高。
姥姥挎着两个猪秧往回走,路上给悠悠讲着“大一号”的来历。
韩道法从小聪明能干,不仅是独子,还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他爹韩玉民兄弟三个,就韩道法一个男孩,村里人都说他是一门担三家。
家里过的比较好,但就是个子矮点不足一米六,大家都说他心眼子多坠的不长了。
他媳妇娘家人个子都大,饭量也大。五八年自然灾害饿的受不了,家里人就给才十五岁的她找婆家。
韩道法家贪图她个子高,期望生下的后代个子高点,用两斗(一斗等于30市斤)高粱作彩礼娶了她。
倒是如了愿,十年生了五个闺女都是大高个,村里人戏称“大一号”。可是饭量比小子都大,十来岁的孩子一顿饭能吃四个干粮。性格也和她们娘一样开朗爽快,最后终于生了个儿子却随了爹,聪明伶俐就是不开个。
夫妻俩为了孩子能吃饱饭,夏天发豆芽,冬天磨豆腐,【创建和谐家园】喂猪,除老母猪外每年还养两头肥猪,一年到头不识闲。
也幸亏他媳妇个大力足,帮他拉了一多半的套。三个十多岁的闺女比男孩子都能干,里里外外的帮着爹娘忙和,一家人整天乐呵呵的忙碌着。
韩道法的母亲去世较早,可是两家大伯大娘,都六十多岁,无儿无女,也能帮他们好多忙,起码把他家的针线活都包了。
“大一号”也是个大气人,不光帮着几位老人干重活,有口好吃另样的,自己孩子不吃也得给老人尝个鲜,三家人好像一家人。
大伙都说道法这二斗高粱花的值,“大一号”是听见一回笑骂一场。
第17章 新媳妇回娘家
猪仔买来了,悠悠按照智脑制定的最佳养猪方案,偷着喂养,给两个猪仔防疫、加料。
每次姥姥喂猪,悠悠都跟着。等姥姥转身走了,悠悠就将在网上订购的仔猪专用饲料加到猪食里。两个小猪秧都吃的肚子圆滚滚的,让姥姥倍有成就感。
正月十二下午,二爷套了辆牛车,让宝景去接他二姐。这里的风俗是新媳妇必须回娘家过十五,“十【创建和谐家园】看婆家的灯,看了妨她老公公,十六不空婆家的床,空了妨她婆母娘”。
回来时后面跟了十几个看热闹的人,都吵吵着要看桂花婆家的大花糕。二奶奶怕屋里窄站不下这么多人,在车上就把个大包袱解开了。
花糕上下三层,下面用二指厚的圆白面饼当底托,直径有两尺多。上面摆着一圈用白面盘成的花糕鼻子,每个花糕鼻子的中间都点缀着一颗红枣。三层的花糕鼻子三个样,下面的像金鱼尾巴,中间的像展翅的蝴蝶,上面的像盛开的花朵,漂亮极了。
“二奶奶,您这闺女养的值,掂(拿)的花糕在咱村是头一份。”
“几个村里也得是头一份。”
“桂花姑,你婆家咋蒸的,这得有十几斤吧?”
桂花高兴的回答:“二十斤还高高的,俺婆婆找队里的大锅蒸的,怕不熟蒸了多半响。”
正月十五前地里没活计可干,公社里这两年虽然依然提倡过革命化春节,却不安排春节大会战了。
缺乏娱乐项目的村民白天聚在大街上,聊天打屁侃大山,把村里的新老稀罕事都翻出来拉呱。
悠悠带着弟弟跑东跑西地到处串,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听消息(信息),慢慢地摸清了村里的状况。
韩屯村位于洪城县的最东北角,属于张集公社,东面就是平城县水坑公社的梅庄村了。西面两华里是两千多人的大村石庙村,南面的周楼村和韩屯隔着黄河大堤。
村子距张集10华里,距洪城县城50华里。距水坑集7华里,离平城县城更远,有80多华里。
村里一共有52多户人家,316口人。只有一条东西大街,村周围是半里多(大约250米)的护村林,栽种的大多是耐涝的柳树。
村里就一个生产队,和周围的十三个村庄都归属向阳大队。舅姥爷原来是村支书,现在就是生产队队长了,所以村里人叫他支书和队长的都有。
生产队里还有会计韩道伟,保管韩玉臣,民兵队长韩爱国,也就是悠悠的大舅。记工员韩桂金,她还兼着队里的妇女队长,又称“花木兰”队长。
韩桂金就是韩德才唯一的女儿,她家里的生活条件好,父亲又是荣誉伤残军人,高中毕业后回村劳动,也是村里文化程度最高的妇女。
全村一千多亩耕地,人均三亩多。北面的黄河,离村子大约二里半地(2.5华里)。黄河在村子的东面向北转了个弯,给韩桥村留下了大片的荒地,且每年都增加一些。村里人农闲时就去河滩开荒,因此村里的耕地每年也三五十亩地增加着。
种植的庄稼以小麦、高粱和大豆为主,滩区的耕地大多数比较肥沃,产量相对较高。小麦亩产二百多斤,大豆三百斤,高粱四百斤。
这里的庄稼两年三茬,通常是五百亩地种小麦,三百亩春地种高粱,一百亩春地种棉花,剩下的一百多亩春地种谷子、黍子、绿豆、红小豆等小杂粮,再种些春地瓜和二三十亩地的瓜园。小麦收了种豆子和地瓜,收了豆子地瓜留春地,来年种高粱和春作物。各种春庄稼收了种小麦,两年三收。
交上公粮后,按人口和工分两种办法分粮食,各占一半。每人一年大约能分四五百斤粮食,其中小麦150斤左右。
大多数人家能吃饱,在公社里是出了名的红旗村。特别是麦子,好多堤里非滩区的生产队,人均还分不到十斤麦子。
大豆面积大产量高,队里每年给社员分两次豆油,年前一次每人2斤,八月十五一次每人1斤,每人一月不足3两油。
年底春节前进行决算,该留的留足了,该分的分完了,最后是分钱了。钱是按工分分配(五保户例外,有基本保障)。队上会计留足来年的生产资金之后,剩余的钱折算出每个工值合多少钱,然后按每家每户的工分数计算,就得出了各家可分得的钱数。
十个公分是一个公值,一个青壮男劳力干一天活记10个公分。妇女劳力是7个公分,半大孩子和老人大多是6个公分。
韩屯村一般一个工值三毛多,好的年景高达五毛,高了一个工八分钱的村子的好几倍。因此,每家一年多的可分二、三百元。
各家还有每人一分的自留地,被大家精心侍弄成了上等田。是国家为了鼓励社员养猪,分的猪饲料田。不过这个时候,人都吃不饱,种的粮食只好先顾人的肚子。奈何面积太小,产量再高也收不了多少斤粮食。
随黄河转弯的还有黄河大堤,韩屯村的东面和南面都被黄河大堤围着,离村子大约二里地(一公里)。大堤高约10米,上面宽约4米。
黄河大堤由临近的村庄守护,相隔500米建一座两间的砖瓦房,是防汛屋,又叫堰屋子,提供给看堤人员居住,韩屯村负责看护的黄河大堤长两公里。
黄河大堤临黄河的这边底部20米栽着成排的柳树,高达粗壮的柳树,有效的防止河水对大堤的冲刷。
大堤两边的斜坡上栽满了葛八根,是一种根系特别发达的野草,耐旱,生命力极强,一尺多高的青草厚厚的铺在大堤的斜坡上,能减缓水的冲力起防护作用。
黄河大堤上严禁放羊,但初冬青草干枯后,分到各户收割。冬天,韩屯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有一垛高高的干草。
护村林、护堤林大量的柳树,黄堤上的干草,为村民养羊提供了丰富的饲草,韩屯村家家户户都养着十几只羊。
这个年代虽然贫困,但社会风气良好,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村里家家养羊,户户喂鸡,村外的护村林里到处跑着散养的鸡和羊,只有走丢的没听说过被偷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