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¾Å´óÄô¤ô¤Ñw£¬ÆËÀâÍȶù£¬¹ÖÐãÆø¡£

      ¡¡¡¡Ê®´óÄ꣬½ÅµÇ´¬£¬Ê°¸öö˹ø²»×öÄÑ¡£

        院子大阳光也好,大舅坐在厨房门口,两腿岔开,智茹扶着他的腿站在里面。他两手拉住迪迪的双手,一推一送来回晃。看着厨房里做饭的大妗子,一句一句的叫迪迪唱儿歌:

      ¡¡¡¡É¸ÂÞÂÞ£¬´òïÛïÛ£¬Ä¥ÂóÂ󣬿´ÀÑÀÑ¡£

      ¡¡¡¡ÀÑÀÑûÔÚ¼Ò£¬ÆøµÃæ¡×ÓßÉàªàª¡£

      ¡¡¡¡ßÉવ½ÊºÃ©À³ÔµÃ±¥±¥àÏ¡£

      ¡¡¡¡ßÉવ½·à¿ÓÀ³ÔµÃ³Å³ÅàÏ¡£

        呱嗒到床底下,露个小尾巴。

        一踩,吱哇!一踩,吱哇!

      ¡¡¡¡³ªµ½¡°Ò»²È¡±£¬»¹ÖØÖصضåһϽţ¬¿´×Å´óæ¡×Ó¹ÖЦ¡£´óæ¡×ÓàÁ¹ÖµÀ£º¡°Äã¶¼¶à´óÁË£¬»¹Ã»¸öÕýÐС£¡±

        “好来,咱不唱这个了,你妗子不爱听,舅舅再教你一个。”

      ¡¡¡¡¡°Ð¡ÀÏÊó£¬ÅÀ´²ÑØ£¬Ò§×¡Äãæ¡×ӵĿãÑü´ø¡£

      ¡¡¡¡Äúæ¡×ÓÒ»»ÎÓÆ£¬Ò§×¡Äúæ¡×ӵĽÅָͷ¡£

      ¡¡¡¡Äúæ¡×ÓÒ»ºÏÈö£¬Ò§×¡Äúæ¡×ӵĴóÂèÂ裨**£©¡£¡±

        “吃妈妈(奶),吃妈妈。”茹茹闹上了。

        妗子在厨房洗干净手,走出来接过茹茹,没好气的对舅舅说:“烧锅去。”舅舅听话地进了厨房。

        大舅家的饭非常的简单,溜了一锅馍,也分两样:杂面窝头和花卷,还溜了一大碗辣椒面糊。

        辣椒面糊是用饭碗盛西瓜酱汤兑上水,放入几个切碎了的干红辣椒,再拌上一点杂面,里面放上点油,在锅里熘熟就行了。又辣又咸,一碗辣椒面糊,足够一家人吃的。

        午饭就在厨房里吃,妗子递给悠悠和迪迪的是花卷,中间夹了一点面糊,告诉他俩少沾点,辣。

        志亮和志高也吃得是花卷,大舅和舅妈、智慧都吃杂面窝头。悠悠沾了一点辣椒面糊,又咸又辣,不过味道挺好,是用肉汤和酱豆炖的,这可是正宗的农家菜。

        看到悠悠被辣的吸气吐舌头,妗子赶紧让她喝水冲冲,嘴里还告诉她:“能吃辣,敢当家,从小就得练着吃辣椒,这可是咱庄稼人一年到头的‘就食’(下饭菜)。”

      第14章 公社演出

        张营公社逢农历一、六是集日,正月初六是新的一年第一个集日。公社在初六举办革命歌曲大合唱,每个大队都要组队参加。

        韩屯村作为一个生产队,选了几个年轻的花木兰(未婚女青年),参加大队的汇演,自己村没有参赛任务。

        早早的吃了饭,姥爷留下看家,一家人都去公社看热闹。

        村子离公社十多里(华里)路,爸爸从杂物间推了出一辆胶轮车来,和电影《地道战》中日本鬼子偷地雷推的独轮车一样。一边绑上一个条框,框里铺上厚厚的一层麦秸,悠悠和弟弟一边一个坐在里面。悠悠不时地往弟弟嘴里塞个瓜子仁、焦花生,引的弟弟一路喊了无数个姐。

        气得哥哥翻白眼:“你个叛徒,以后别跟着我出去玩。”

        迪迪听不出他的威胁,大声的回答:“我跟姐姐玩,姐姐最好了。”

        迪迪才两岁,悠悠逮机会就偷给弟弟吃各种小零食。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弟弟成了悠悠的小尾巴和忠实粉丝。在他心里天大地大老姐最大。

        悠悠也想像穿越小说里写的那样,偷着往家里放粮食和米面油。但春节刚过,这里的习俗是年前蒸好各种干粮,够一家人吃到正月十五。

        家里吃菜以咸菜和酱豆为主,根本不舍得放油。东西消耗着一天加上一点半星的还行,在不用的情况下无故的多出来,悠悠怕瞒不住姥姥的火眼金睛,故此一直没敢出手。只有抢着喂鸡、喂羊,趁大人不注意偷偷的加点饲料。

        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公社,演出在大剧院举行。剧院是用砖墙围起来的一个五亩大的院子,最北面的中间建了个大戏台,上面用红漆写着人民剧院四个大字。南面的大门根本没有门,只有两个砖垛。

        剧院里,人山人海,红旗飘展。戏台前面的中心地带,用石灰粉划成许多方块,每个方块前面都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演出队的名称。

        参加演出的队伍排着整齐的队伍,齐声喊着嘹亮的口号“***万岁”、“【创建和谐家园】万岁”,站在各自的方块内。男女老少都穿着蓝色或黑色的棉衣,个别的领队穿的是绿军装,大家胸前都戴着伟人像章。

        崭新的白毛巾成了装饰品,青年团队毛巾系在脖子里,花木兰队毛巾搭在左肩上,各大队的代表队毛巾包在头顶上。

        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悠悠一家和舅舅家汇合站在一起。三舅舅援朝帮着维持秩序,胜男舅妈抱着孩子找了过来。三舅妈拿着一个布兜,从里面抓出瓜子和水果糖,给孩子们的装到衣兜里。

        人群外面摆着几个小摊子,有吹糖人的,捏面人的,还有卖烟火(烟花)的,卖杂货的货郎担。

        卖焦花生的挎着用包袱盖着的篮子,在人群中钻来钻去,不住声地询问:“要焦花生不?”一毛钱一小碗,也有给孩子买的,也就是一毛两毛钱的。

        姥姥领着一群孩子逛摊子,看稀罕。晶莹剔透的糖人大多数是各种动物,长长的竹签上是栩栩如生的鸡、狗、兔、猴造型,5分钱一个。

        七彩的江米面在艺人灵活的手里变成了形象生动的孙猴子、猪八戒、沙和尚、七仙女,也是5分钱一个。摊子前围满了人,看的多买的少。

        姥姥掏钱每人给买了个糖人,孩子们举着自己挑的糖人高兴的跑着跳着,不时地小心地舔一口,甜得笑眯了眼。

        上午九点时,演出正式开始。戏台上方左右各挂着一个大喇叭,参加演出的队伍依次上台。《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高楼万丈平地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首首革命歌曲高亢嘹亮,激奋人心。

        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叫好声震耳欲聋,欢乐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人人的脸上都笑开了花。悠悠想起后世一项调查:“你幸福吗?”,心里感叹:幸福原来如此简单!

      第15章 公社门市

        演出结束后,大家谢绝了三舅舅留饭的好意,随着人流去赶集。集市设在公社中心的主要街道上,东西南北两条大街交汇的十字路口,四个角落里座落着几座高大宽敞的砖瓦房,是供销社的门市。

        房子的前沿上用红油漆刷着大字标语:

        “伟大的领袖***万寿无疆”

        “中国【创建和谐家园】万岁”

        “为人民服务”

        农业学大寨”

        悠悠跟着大人挨个的逛门市,东北角是土产门市,大缸小坛粗瓷碗,粗细麻绳长竹竿,锅碗瓢盆摆了一地,买东西的人不多,进来看一圈就出去了。

        东南角是副食品门市,柜台里面有几种食品,如罐头、糖果、点心,但食品没有保质期的标签,也卖得很少。酒的种类很少,只有瓶装的景芝白干、二锅头。但村里人一般买散酒,在一个大坛子里盛着,用漏斗装到买者自带的瓶子里。

        烟酒糖茶稀稀拉拉的摆在柜台里,酱油醋装在快一人高的大缸里,缸盖上放着一个瓷盆,盆里放着两个提子和一个塑料漏斗,大提子一斤,小提子半斤。粗细掺杂的咸盐用麻袋装着堆放在一起,只有上面的一袋敞着口,大个的盐粒和花生米大小差不多。

        有人打听:“有白糖不?”

        “有,白糖红糖都有,刚过了年买的人少,这个月的供应量还剩下不少,有票赶紧买。”营业员热心的回答,并不像后世里网络小说里描写的那样,服务态度恶劣。

        一群孩子趴在玻璃柜台前,挤着看里面用托盘装着的水果硬糖,偶尔有个买的,一毛钱12颗糖块,要就买五分钱的,再少了没法卖。

        西南角是百货门市,各种物品种类较多,二三十种布匹横着竖着摆在柜台和货架上,人们乱哄哄的挤着,不买也用手摸一下,嘴里还评价着:“这个布骨扎(结实)。”

        “骨扎也买不了,今年的布票还没发下来。”

        还有针头线脑,毛巾袜子,雨靴胶鞋帽子,肥皂香皂洗衣粉,香脂马油蛤蜊油,这些虽然不要票,买的人也不多。

        悠悠挤进柜台旁,扒着柜台往里看,俩眼都不够用的。姐不是没见过这时期的供销社吗,有了亲眼见证的机会,还不得看个过瘾。

        正忙着【创建和谐家园】的悠悠,忽然听见迪迪的叫闹声。“姥姥,我饿!妈妈,我饿!”看了下空间里的时间,十一点四十五了。

        早上七点就吃饭,这都快五个小时了,怪不得迪迪喊饿,要知道他才二岁个孩子,饿的特别快。

        悠悠挤出人群,拉着姥姥的手。“姥姥,十一点四十五了,咱回家吧。”

        姥姥奇怪的问:“悠悠,你咋知道是十一点四十五了?这里也没钟表啊。”

        姥姥的声音有些大,旁边有个工作人员,正好带着手表,也是故意的显摆,他特意的伸出手腕,看了一眼,也惊奇的说:“这孩子真神了,说出来的时间正好,一分不差。”

        他这一嚷嚷,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大家看着小小的悠悠,也是奇怪,都问姥姥:“你家孩子几岁了?咋猜这么准?”

        “俺活这么大,还不知道啥是几点几分,连个孩子也不如。”

        悠悠拍了下脑袋,得意忘形了,咋忘了这年代的习惯。由于缺少各种计时器,人们习惯于看天估摸时间。用词也是:早晨,上午,下午,晚上,半晌,一袋烟的功夫。

        很少有人会说几点几分,只有带手表的人才说,稍微带些炫耀的意思。

        姥姥也纳闷,不然哪会用高声,让大伙听见。悠悠只好硬着头皮胡扯:“我初三在舅姥爷家看见闹钟,就知道时间了。”

        姥姥拍了拍胸口,“原来是您舅姥爷教的,人家都待见小子,就他稀罕闺女,有哪个耐心教你们。”

        爸爸看着悠悠,小声的问:“闺女,这都几天了,你还能算准现在是啥时间。”

        悠悠无奈的回答:“我也不知道。”

        爸爸听了她的回答,明显的松了口气。

        姥姥抱起迪迪就往外走,“迪迪饿了啊,姥姥给俺迪迪买包子吃。”

        百货门市南边还有一个大房子是人民饭店,中间一堵半人多高的墙隔成内外两间。外面的大间摆放着几张饭桌和长条凳,墙上挂着的小黑板上用粉笔写着饭菜的名称和价格。

        悠悠仔细的看了一遍,心里感叹着:这个年代的东西可真便宜。肉壮馍两毛钱一个、肉包子一毛钱一个,不要粮票。烧饼五分钱一个,二两粮票。馒头四分钱一个,二两粮票。面条一毛八一大海碗三两粮票,鸡蛋汤一碗才一毛钱。

        姥姥买了五个肉包子,给了兄妹仨一人一个,剩下的两个用布巾包起来回家给姥爷吃。

        悠悠看着手里的白面肉包子,个头可真大,不比自家的杂面包子个头小。

        小心的咬了一口,外面的包子皮也相当厚,不过皮上浸了肉馅的汤汁,香味浓荫,非常的好吃。

        里面的馅是猪肉大葱粉条馅的,肉得占了一半,肉馅包成一团。里面的肥肉较多,油汪汪的汁水灌满了整个包子,好似后世的灌汤包。

        悠悠小心的吸了一口汤汁,鲜美极了,后世的贴标野猪肉绝对比不上。

        悠悠还没从美味中回过神来,就听哥哥说:“姥姥,咱俩一人一半。”

        爸爸看见姥姥推辞,就跟着劝:“妈,您就接着吧,昊昊也不小了,知道孝顺老人是好事。”

        悠悠赶紧把自己的包子递到妈妈手里,“妈,您也吃,真香。”

        迪迪则跟着把包子递给爸爸,“爸爸,您吃我的。”

        爸妈接过包子,装着咬了一口空,就又把包子递给了姐弟俩。

        “真好吃,你俩赶紧吃了吧,一会凉了就不好吃了。”

        文具和办公用品也在这里,主要是笔墨纸张。学生用的田字格的练字本和横隔的算术本一毛钱一个,小方格的作文本1毛3一个。

        铅笔有两种,长短一样,粗的筷子般粗细3分钱,细的要小一圈2分钱,用着非常的不舒服。

        大张的白纸也有两种,厚的7分钱,薄的又叫水帘纸(比喻像水帘般透明)5分钱。

        孩子们都挤在放小人书的柜台前,手里举着一毛两毛的纸币,高声的喊着嚷着。

        “我要一本《地道战》。”

        “我要《渡江记》。”

        “我要《小兵张嘎》。”

        昊昊恋恋不舍的把目光从小人书上收回来,掏出自己的2角压岁钱,买了2张水帘纸,一粗一细2只铅笔,又要了一块2分钱的橡皮,一共1毛7分钱。

        接过售货员找回的3分钱的硬币,小心的装进衣兜,细心的把白纸折成32开的小方块。拿出拿支粗的铅笔递给悠悠:“妹妹,这个粗的给你,哥哥教你写字。”

        悠悠拿着哥哥递给的铅笔,内流满面,孤儿悠悠从小冷硬的心,在这一刻被感动得稀里哗啦的碎了一地。

        后世里,悠悠收的礼物都是珍品,但在她心里,都跟不上这支3分钱的铅笔珍贵。也是这支被用到不足3公分长的铅笔头,被悠悠珍藏一生。

        书店的北边是生资五金门市,屋内摆满了铁锨锄头镰刀、粗细不同的铁丝、大小长短不一的铁钉、厚薄不一样的塑料布,基本上没人进来。

        最北边的一间开了个朝外的窗口,外面十几个妇女排成一队买颜色(染料),手里拿着张写着种类和数量的单子,相互交流着织布的花样和经验。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6 12: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