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悠悠装萌扮嫩,缠着两位探听自家的事情,将话题成功地转移到痛说革命家史上来,姥姥和妈妈也不时地加入进来解说几句,让悠悠大致了解了家里的情况。

        姥爷艾震宇,农历1908年12月25日出生,是京都没落的王族子弟,在家人全部移居国外时,一腔爱国热血的他留了下来。和平解放结束了他40年的悠闲生活,娶了服侍他十多年小他20岁的丫鬟姥姥后,在故宫博物馆从事文物整理工作。

        姥姥韩秀芹,1928年出生,从小父母双亡,和大她7岁的哥哥相依为命。战乱逃亡时和哥哥失散,被人贩子卖到姥爷家给姥爷做丫鬟。在思想进步的姥爷的影响下,认字学文化,帮姥爷撑起了破败的家族,得到了姥爷的敬重。动乱开始后,姥爷被冲击和批斗,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姥姥丫鬟出身,哥哥又是立功的军人,暂时没有受到影响。在革命小将动员她和姥爷划清界限时,毅然带着姥爷、女儿女婿,回到了黄河边上的故乡韩屯村,到农村落户。

        爸爸吴卫华,1943年十月初八出生,是姥爷故交的儿子,出身于医药世家,从小熟读中医,一心向往西医,在英国留学5年,学成后回国效力。却不料恰逢文革,他出国学习的经历给家庭带来灭顶之灾,海外关系、敌特分子、反动学术专家,一顶又一顶的大帽子压垮了知名家族,父母在动乱中相继离世。姥姥顶着巨大的压力,为情投意合的女儿、女婿举办了婚礼,将二人带回了家乡。

        妈妈艾婉莹,1948年四月初八出生,从小被老来得女的姥爷倾心教养,品学兼优的她在高三时赶上了文革时代,受家庭影响失去了升学的资格,和大她五岁的娃娃亲青梅结婚后随母亲下乡。

        哥哥吴昊七岁,1968年十月初九出生。

        弟弟吴迪两岁,1973年十月初十出生。

        悠悠五岁,1970年三月初三出生。虽然是女孩但自认为是全家的宝贝,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姥姥疼舅舅爱,父母的甜心。哥哥是妹控,就连弟弟也以姐姐马首是瞻。

        姥姥的娘家韩屯村位于黄河下游滩区,是个只有三百多人的小村庄。姥姥自小离家,在解放后几经查找,终于在1955年找回了家乡,找到了亲人。从部队转业的哥哥成家有了4个儿子,并在村里任支部书记,这也是姥姥带着全家回村的依仗。

        舅姥爷个大力不亏,在部队作战勇猛,和战友结成生死相交的革命友谊,并救过两位首长的生命。用鲜血换来了十几枚军功章,但是身体里也留下了十多处伤疤和两块弹片。

        抗美援朝胜利后,舅姥爷已经是旅长了,但他一心惦记遗失的妹妹,怕自己不在村里,错失了妹妹的信息。放弃了部队的一切,转业回到了家乡,还真的让他等着了,兄妹俩得以团聚。

        国家不仅给了他一笔安家费,还每月固定的发放五十多元的生活补贴和各种票证,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富裕户。他在部队的战友有好几个当了首长后也没忘记他,一直和他保持着联系,几个舅舅参军、上大学都是他们给办成的。

        舅姥爷性情豁达,为人热情,乡亲们谁有了难处他都伸手拉一把,回村不久就被村民推选为村支书,在公社甚至全县也算是见多识广的村干部。他为人公道,一心带领乡亲奔富路,韩屯村地多人少,土地肥沃,渐渐成为周围的富裕村。

        即便是动乱期间,有舅姥爷这个国家功臣挺着,加上村子是地处偏远的黄河滩区,村里受到的影响不大。好的年景一个工值达到了5毛钱,大多数村民的生活都能吃饱穿暖,舅姥爷的威信也与日俱增。

        舅姥爷对姥姥一家倍加照顾,安排到生产队的公用房里居住,对上汇报说是牛屋。乡亲们淳朴,村里耕地又多,姥姥回娘家不仅顺利落户,大伙还把姥爷和爸爸当成文化人敬重。

        爸爸吴卫华精湛的中西医技术,在缺医少药的偏僻农村大放光彩,名声越来越大。舅姥爷趁机在村里办起了卫生室,给爸爸争取了个赤脚医生的名额,尽管是大材小用,却也是学以致用。

        妈妈艾婉莹从小没干过农活,舅姥爷舍出老脸到公社给要了个民办教师的名额,就在本村小学教书。为此,村里不少人说他自私,有好事先给自己人。

        姥爷艾振宇的身体在爸爸的精心调理下,虽没留下大的隐患,但到底年纪大了体质较差,被安排到队里的菜园种菜,和妇女劳力一样,每天七分。空闲时间在黄河滩上削荫柳条(一种丛生的野生柳条)编些筐、篮,卖了补贴家用。姥姥在家看孩子做家务,还养了一大群羊和十几只鸡。

        爸妈虽然每月只有几块钱的补贴,但俩人都挣整劳力的工分,每天十个工分。而且爸妈是一年365天,天天挣工分。再加上姥爷挣的,一家人尽管老的老小的小,生活虽不富裕却也能过的下去。

        悠悠睡到半夜,被“呜呜”的响声惊醒,姥姥拍拍悠悠“别怕,刮北风了。”

      第9章 烧锅

        早上,在小广播刺啦啦的《东方红》乐曲中醒来,天才刚微亮。家里就剩下悠悠和弟弟两个,弟弟也睡到了姥姥炕上。

        人都去哪里了?也没地方问去,悠悠趁机给小萌宝迪迪增加点营养。

        悠悠赶紧起床,先到院子里撒了一地的鸡食,用意识吩咐空间里的机器人,准备好的热牛奶和蛋糕,把弟弟摇晃醒。迪迪打着哈欠,半睁的眼睛看到悠悠就精神了:“姐姐,糖。”

        “给你糖。”一边把小蛋糕塞他嘴里,一边帮他穿上棉衣。

        把弟弟带到厨房洗干净手脸,拿出小蛋糕让弟弟吃着,又把热牛奶倒进碗里给弟弟喝。

        “姐姐,这是什么东西,好吃还好喝,你尝尝。”

        “乖,姐姐用奶糖化的糖水,你赶快喝了,凉了肚子疼。”

        悠悠想帮着大人做饭,无奈个子太矮够不着锅台。她搬了个小板凳踩上去,掀不动锅盖就往一边挪,挪开一小半,刷干净锅,添上水再把锅盖挪过来盖好。

        悠悠坐在灶门口,学着姥姥的样子烧火,手忙脚乱地费了半天劲才点着了火,真心的不容易啊。

        算了,姐作弊,把锅里的温水舀到脸盆里,悠悠直接从自己的仓储园办公室里,拿了热水放了半锅,省柴又省闲,还顺手把盛牛奶的碗刷个干净。

        姥姥回来,看到厨房里只有悠悠姐弟俩,吓得拉过悠悠上下仔细打量,着急地问:“烧着没?磕着没?祖宗哎,你吓死姥姥了。”

        “姥姥,我好好的没事,你快看我烧好水了。”

        姥姥掀开锅盖,看到半锅开水,吓得声都变了:“好孩子,姥姥知道你懂事,以后可不敢了,你还太小,栽锅里能淹死你。都怨姥姥,咋就舍得把你俩留在了家。”边说边擦上了泪,还后怕地拍着心口。

        得,为了姥姥的心脏着想,以后远离一切危险,还是做个乖宝宝吧,不符合这个年龄的事情一概不做。

        “姥姥,我错了,以后不爬锅台了,我只帮你烧锅。”悠悠满口的保证。

        姥爷爸妈和哥哥先后抱着一大捆干棒(枯死的干树枝)回来,冻得脸颊通红。原来都起早去拾柴禾了,昨夜刮大风,刮掉了许多干枯的树枝。

        看到初三早饭还是杂面饺子,是姥姥早早包好冻起来的,悠悠问:“姥姥,过年得吃几天扁食?”。

        “除了年三十晚上的一顿,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和初三,初五捏鬼头,初七送火神,初十石头过生日,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十六过小年,二月二龙抬头,总共吃十次扁食。现在过得好了能吃的起,以前过年有时连年初一的扁食都吃不起。”姥姥一脸满足的告诉悠悠过年的习俗。

        我的个姥姥,这就叫过得好了?那以后的生活咋说啊,怎一个好字了得!不过,这个年代的环境质量那真是刚刚的好,吃嘛嘛香,用嘛嘛放心。可惜的是,吃嘛嘛不足,用嘛嘛缺少。

        大年初三,吃过早饭,姥姥带着全家去舅姥爷走亲戚。虽然在一个村里住,但每年兄妹两家也只在年初三吃顿团圆饭。年初二一般是小媳妇走娘家的日子,几个舅妈都回娘家。

        爸妈拿着年前就准备好的礼物,两瓶酒、二封果子、两只鸡、满满一提篮白面馒头。

        舅姥爷家在村子中间,一路上姥姥和村里人热情的打着招呼,还没到门口就听见孩子们的喊声:“俺姑奶奶来了,俺姑奶奶来了”。十多个大人孩子闻声从院子里迎了出来。

        悠悠再次仔细的观看舅姥爷家,整个院子宽阔敞亮,五间堂屋,东西各三间配房。

        堂屋中间是厅堂,老两口住堂屋东边的两间。二舅妈带着孩子住在三间东厢房,三舅舅住在公社家属院里,回村住在厅堂西边一间房里。最西边一间是给小舅舅留的,平时放着粮食和食物。三间西厢房是厨房和饭厅,大舅舅分家另住。

        大门朝西开,在西屋的南面,高大宽敞。对着大门的是一面迎门墙,墙上画着一簇翠竹。房子东面还有半亩地大的一个院子,除了猪圈、羊圈鸡窝、厕所、柴禾棚,还有三分多的菜园子。

        舅姥爷一家十七口都在家候着,爸妈领着兄妹仨人挨个拜年,悠悠终于认清了舅姥爷家的所有人员。

        大舅舅韩爱国30岁,是村里的拖拉机手。头生稀罕老生娇,舅姥爷看重大舅舅的结果就是早早地给他娶了个大三岁媳妇。

        大舅妈周红英33岁,两人年纪轻轻就生育了五个孩子,大女儿韩智慧12岁,大儿子韩志远9岁,二儿子韩志亮7岁,三儿子韩志高5岁,小女儿韩智茹1岁。

        二舅舅韩爱军29岁,他16岁时自己偷偷报名参军,现在是东北边境的营级干部,今年探亲在家。

        二舅妈刘朝霞25岁,俩人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韩志刚5岁,二儿子韩志勇3岁,三儿子韩志强1岁。本来,二舅妈可以随军了。但考虑到孩子太小,那边的气候太冷,等孩子大些再说。

        三舅舅韩援朝25岁,高中毕业回村务农三年后,被推荐上了华东农业大学,大学毕业后在本公社政府工作。

        三舅妈赵胜男是三舅舅的高中同学,今年24岁,供销学校毕业后在公社废品收购站工作。他们的儿子韩志斌,才1岁。

        四舅舅韩爱民18岁,去年高中毕业后就参了军,三年后才能回家探亲。

        悠悠在自己的77年的高考计划中又增加了一人,好像是军校的录取成绩相对低了好多。

        舅姥姥拉着姥姥埋怨:“秀芹,你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还花这么多钱买东西,你哥哥有工资,你侄子们都过得好,家里什么东西没有。”

        “嫂子,俺哥为帮俺家没少落埋汰,俺一年就给您俩拿这一次礼物,多少的您让俺们尽尽心。”

        “妹妹,咱家就你这一个近人(亲人)了,你哥不帮你帮谁。你听见谁胡沁了,就俺外甥女和外甥女婿的本事,他们想干干得了吗。”

        老人在堂屋说话拉呱,妈妈跟着舅妈们在厨房做饭,悠悠紧跟姥姥,其实是为了对照时间。

      第10章 走亲戚

        舅姥爷家有个闹钟,悠悠进屋就和自己空间里的时间做了对照,里外的时间一致。

        接着对比时间流速,悠悠原来看的空间网文,空间内外的时间流速可是有差异的,不知道自己的属于哪一类。

        趁着等待的时间,悠悠扒着桌子看报纸,了解当前的形势。舅姥爷看见,直夸悠悠长大了又是个有出息的,夸妹妹一家人会教孩子。

        一个小时的时间过去,悠悠发现,空间内外时间流速也是一致的。很好,这个时候的闹钟算是奢侈品,以后即使家里没有闹钟,自己也能随时清楚时间了。

        后世习惯了准确的按照时间安排工作和生活,猛然过了几天的看日头计算时间,悠悠是万分的不适应,处处感到别扭。

        全村就舅姥爷有一个闹钟,还是他从部队带回来的。韩德财也是从部队回来的,他家就没有。

        姥姥告诉悠悠,舅姥爷离开部队的时候,已经是旅长了。他为了姥姥,硬是拒绝了提拔师长的机会,回村等待妹妹归家。

        舅姥爷从小饭都吃不上,更加没进过学堂。还是在部队认了几个字,对和着能看个报纸。

        退伍后他自认自己文化低,怕误了国家的事情,谢绝了国家给安排的县武装部的工作,坚持回村当农民。

        不过,国家依着他的要求让他回到自己的村子,却安排他当了村支书,并且保留了他的干部待遇。

        为了让孩子们吃顿饱饭,他倒是没拒绝,成了全县唯一拿工资的村支书。而且,这支书的级别特高,正县级的待遇。其实,舅姥爷的工资比正县级都高半个级别,达到了副专级。

        韩德财回村时只是荣养军人,工资加上残疾补贴也不少,可是级别不高。

        舅舅们一人抱一个孩子和爸爸聊天,还互相过问着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四个上学的孩子成绩都比较好,昊昊骄傲的大声说:“舅舅,我考了个第一名”。

      ¡¡¡¡¶þ¾Ë¾Ë°®¾üÌýÍ꣬»ØÎÝÄóö¸öոеľüÓÿæ°ü£¬½±¸øê»ê»¡£ê»ê»°Ñ¿æ°üб¿çÔÚ¼çÉÏ£¬¸ß¸ßµØÍ¦×ÅÐØ¸¬£¬Ð˷ܵÄСÁ³Í¨ºì¡£

        十点钟刚过,舅姥姥解开了一封(包)果子,大声招呼孩子们吃。

        “都饿了吧,赶紧过来吃几个垫垫。”

        听到招呼声,正在院子里疯玩的孩子们全都围到桌子旁。打开的纸包里,有金棍子(长条状的点心)、蜜角、三刀、蜂糕几种果子,舅姥姥一个孩子给抓了几个。

        等果子分完了,大表姐智慧,小心地把包果子的外面一层粉红纸和大红的果签纸折起来,和原来收藏的几张彩纸放在一起,准备十五扎花灯用。

        悠悠咬了一口果子,又干又硬,和后世的精美糕点根本没法比。再看别的孩子,吃的那叫个香甜,一脸的享受样。

        姥姥感慨的说:“嫂子,也就您大量(大方),舍得给孩子吃,多少人家的孩子几年都吃不上一口。”

        “是啊,这年景一家就买一封果子走亲戚,有的人家连一封都买不起,得等亲戚来了,用留给老人的果子再走自家的亲戚。老人都吃不上,哪舍得给孩子吃,咱家老人去得早,可不就得让孩子尝个味。”

        两位老人接着拉起了有关过年果子的笑话。据说,有一家人会过得连过年走亲戚的果子也舍不得买,年前二十九最后一个集了,发狠心赶集去买,在路上捡了一封,高兴地拿回了家。过了年,亲戚走完了,那封果子又转回了自己家。那人高兴的想今年可捞着吃个果子了,解开封一看,哪知道包里一堆牛粪蛋。

        还有一家让孩子走亲戚的,十四五的孩子走到路上馋了,就想解开封吃一个尝尝啥味,结果尝了一个又一个,一口气给吃完了,害怕回家挨打,就用各档莛子(高粱秸秆)折成果子样包在纸里,还真给糊弄过去,走了一年亲戚也没被发现。

        悠悠听了,虽然好笑,但心里却在想,贫穷的年代,就连笑话都含着辛酸!

        午饭摆了两桌,四位老人和爸爸、舅舅们在堂屋。妈妈和舅妈们领着孩子,在西屋的饭厅吃。舅姥爷家的午饭比二爷家的席面都好,虽然不是二八席但东西实在,不仅有鸡有鱼,还有比较稀罕的白莲藕和山药,每个桌上两碗红烧肉,加上酥肉、滑肉、肉丸子,桌子上摆的满满的,另外每人都有一碗过年菜。

        舅姥爷家的人个子高,饭量大,这么多的菜很快就吃了个干干净净,看起来这样的饭菜一年也吃不了几次。

        大舅妈周红英感慨地说:“多亏了爹娘和兄弟们的接济,不然俺和你哥累死也填不饱这群大肚子汉。”

        “嫂子,你这么说就外道了,家里的脏活重活不都是大哥干嘛。”二舅妈刘朝霞接着说道。

        “就是,我和援朝不在家,你们还替我俩孝敬老人那。”三舅妈胜男爽快的接上。

        “摊上爹娘这样明白大气的老人,是咱们的福气,孩子们也跟着享福。”

        “爹娘钱和东西都帮了咱们,都五十多了还舍不得吃穿,要不是妹夫卫华给调养着身体,咱爹那能这么硬朗,说起来该谢咱妹子。”

        “嫂子,舅舅多要脸面的人啊,为我俩老脸都舍出去了,是我们亏欠舅舅的。”

        “妹子,你舅才没亏那,不是这年景你和妹夫咋也到不了俺们这里,你把咱家的孩子教的又懂事学习又好,妹夫照料的咱们一大家子都健健康康、壮壮实实的,是俺们赚大发了。”

        大舅舅家有三个孩子上学,由于韩屯村子小,只有1-3年级,大女儿智慧在邻村周楼上学,大儿子志远在本村上三年级,二儿子志亮上一年级,三个孩子的成绩都很好。

        这年月虽然出了个交白卷的张铁生,但在农村还是对文化人怀着一种崇拜的心情,孩子学习好是件让家长特长(zhang)脸的事。

        舅妈们和妈妈边唠嗑边收拾,爸爸和舅舅们喝的大呼小叫的热闹极了。

      第11章 过年的规矩

        接下来的几天,每天吃过早饭,迪迪就闹着去大街上找人玩。姥姥和妈妈纺棉花,昊昊跟着姥爷去放羊,悠悠只好认命的领着他去。

        尽管是寒冬季节,街道上的人依然很多,人们吃完饭都聚集在大街上,说话拉呱看热闹。

        老人出来的比较晚,大概得上午十点多,太阳高照了才出来。自己带个小马扎,坐在街道的向阳背风处晒暖。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6 05: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