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5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大伙议论着,这几天村里拖拉机、毛驴车一齐出动,才卖了不到二十亩的西瓜,现在成熟的得有快十亩,这十多万斤的西瓜一块摘下来,咋卖啊。

        摘下来的西瓜最多能放四五天,就是一天能卖出去一万斤,还得剩下一半,分的话一个人一百七八十斤,十多个西瓜。平时不舍得吃,这回可劲吃也吃不下。

        再说,现在各村的西瓜都下来了,这过后场雨,都得摘下来,凑在一起卖,价钱肯定低,也没原来好卖了。

        不过,这次集中下来,以后西瓜就少了,村里剩下的二十多亩晚西瓜,倒是能买个好价钱。

        大伙都说舅姥爷会当家,村里的五十亩西瓜是分期种的,要是现在都下来了,咱只好喂猪了。

        虽然是下午四点多,太阳还是很毒,等人们把西瓜都摘下来,麦场上的地面已经晒干了一层皮。大伙又开始挑瓜,个大长相好的摆在一起,泥多的顺手用瓜秧擦干净。

        剩下歪的、小的,放在一起,裂纹的放在一起,这是准备分的。悠悠看的相当心酸,刚才还说着喂猪那,这还是不舍得自己吃,明知道卖不出去,却还是抱着希望。最后,一人分了八斤瓜,悠悠家分了五个,有一个是裂口的。

        和大人低落的情绪相比,孩子们的世界永远是单纯的,高兴的欢呼着:“分西瓜了,分西瓜了。”看着他们吃西瓜撑的圆滚滚的肚子,悠悠又觉得好笑。

        回到家里,悠悠和姥姥商议:“姥姥,咱把队里的西瓜都买下来吧。我的商城里,陆地大西瓜可是抢手货,一斤能买到10元钱。”

        “你卖多少姥姥不管,总比坏了强,大家伙都指着这些西瓜挣钱哪。其实咱就是都买下来也没多少钱,按5分钱一斤才5000元。可咱咋说啊?得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姥姥犯了难。

        悠悠暗骂,这坑姐的时代,做个好事都难。娘俩想了无数个理由,最后才定下个可行的。

        喝完汤,姥姥和悠悠就去找舅姥爷,他刚从瓜地里回来,还没顾上吃饭。

      第136章 卖西瓜

        舅姥爷喝着汤,姥姥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他。“哥,我前段时间卖知了猴,认识了几个工厂的领导。给他们送过咱村的西瓜,都说好吃。

        这一次摘下来十万多斤,可是不好卖。我去找找他们,要是能把咱的西瓜当成福利发,城里有几千个工人,一人两个就得十几万斤。”

        舅姥爷听到这里,饭也不吃了。“秀芹,你说的能行,他们还能发西瓜?”

        “能,工厂里月月发东西,什么都发,还有发鸡蛋的那。”姥姥忽悠着。

        “我知道以前工会发手套口罩肥皂,那些都是劳保用品。现在发的东西多了这么些,怪不得都争着进城当工人。”原来舅姥爷比姥姥知道的还多,姥姥知道的都是听玉玉说的。

        “行,你去试试吧,卖不出去也别为难,咱咋着都得拉到城里去卖,我这就去和他们说下。”舅姥爷说着就往外走。舅姥姥拉着他:“吃完再去,不差这一会的功夫。”

        “哥,您先吃饭,吃完了就找人连夜装车,争取多拉几趟,俺明天一早就走。趁西瓜新鲜,尽量的两天拉完。”

        悠悠听的无力极了,明明可以现在就收进空间,还得往城里拉,来回的折腾。

        第二天天刚亮,还不到五点,悠悠就被姥姥抱着,坐运西瓜的拖拉机进城了。

        这次跟着来县城的人,是会计韩道伟和婕阁的四哥韩志杰。韩屯到县城三十公里,拉着一车西瓜,跑的就慢了,也就是二十的时速,到县城快六点半了。

        进了东关,路边有个私人干的早餐摊。姥姥让舅舅他们停下来,要了面泡和胡辣汤,让他们吃着。告诉他们自己先去找人,就带着悠悠走了。

        娘俩坐了辆三轮车,先去第一饭店吃早餐。吃饱喝足了,才回去找舅舅他们。

        他们已经吃完了,剩下几个面泡用纸包着。爱国舅舅看见她俩,赶紧说:“姑,您先坐下吃饭,晚会就凉了。”

        “俺刚才吃过了,你们吃饱了吗,吃饱了咱就走,我给人家说好了。”

        姥姥领着他们,去了自家的院子。走的是后街,街上人很少,非常清净。

        姥姥打开后门,让他们直接把车开进了后院。“高高三”跳下车,满院的转着看,被大舅喝住。“你老实点,这不是咱村里,瞎瞅个啥。”

        “高高三”吐了下舌头,赶忙停下,悄悄的说:“乖乖,这谁家的院子,真气派。”

        姥姥告诉他们已经联系好了一个工厂,让他们赶紧卸车,就卸在院里的大树下,厂子里要多少自己来拉。

        “高高三”马上说:“我看见东屋里有个磅,还有好多的麻袋,原来这是个仓库啊。”

        悠悠心里说:你说是就是,这理由挺好,省得惹人怀疑了。

        卸完西瓜,已经快八点了,几个人热得满脸是汗,在水龙头上洗了一把,他们赶紧回去了。

        看着一地的西瓜,悠悠想:恐怕这两天得在这里住了。于是,放出来几个机器人,给院子来了次大清扫,外带灭蚊蝇行动。

        这个年代的拖拉机,都是12马力的东方红牌的,一次能拉5000多斤西瓜。村里的两辆拖拉机,一趟就拉来了上万斤的西瓜。

        悠悠收了八千斤西瓜进空间,外面还剩了一部分,然后就和姥姥进空间里补觉去了。从凌晨四点多起来,折腾到现在,还是坐在拖拉机的车头边上,姥姥也累的够呛。

        定好的闹钟十一点响了,娘俩才醒了过来。出来拾掇了一下,准备好茶水,又在西面的两个房间里放了两张大床,准备让舅舅他们睡个午觉。

        然后俩人直奔饭店,要了五斤红烧肉,五份排骨炖黄瓜,还要了十斤馒头,一共花了十二块五毛钱和10斤粮票。饭菜做好后,俩人带着回到家里。

        十二点刚过,大舅他们就回来了,满脸的汗水和尘土。进院看到西瓜少了,高兴的问:“姑,西瓜卖出去了?”

        “嗯,卖出去八千斤,还有两家要的,先进屋吃饭吧,别等菜凉了。”姥姥没让他们卸车,赶紧洗脸吃饭,把饭菜摆在了堂屋里。

        看样子大家都累了,也饿了。看到姥姥准备好的饭菜,大舅带头吃了起来,韩道伟感激的说:“姑,您操心给咱村卖西瓜,还给俺们准备好吃的,真是太谢谢您了。”

        “给咱姑用不着客气,赶紧吃吧,吃完我得歇会,还真累。”大舅说完埋头就吃,姥姥看着心疼的不行,和他们商量:“要不,你们歇会,我找几个人卸吧。”

        韩道伟看大家确实累了,“姑,好找人不?”

        “好找,百货大楼那就有拉脚的,一人五毛就行。”

        “那好,吃完饭咱俩去找,大家都歇歇吧。”韩道伟满脸的疲惫,看来也累的不行。

        一会的功夫,桌子上的菜就吃光了,就剩下几个馒头。“高高三”擦了把嘴:“累点也值,这些天来回的折腾,头一回捞着吃肉,真过瘾。”姥姥把400元钱递给了韩道伟。

        他接过去点了一遍,又递过来两张十块的,“姑,让您操心不能再吃您的,您把饭钱留下。”

        姥姥把钱推回去,“几顿饭俺还管得起,别来回的让了,咱俩去找人吧,让他们都歇歇。”

        也就十来分钟,就找来了四个人,姥姥看着卸车。舅舅他们在屋里睡觉,呼噜打的可真响,悠悠在外面都能听到。

        睡到下午三点,他们才醒了,接着回村拉西瓜,这回悠悠收进空间一万斤。下午六点,他们就回来了,没再找人,自己卸的车。

        姥姥又到饭店,买回来了十斤肉包子和六份鸡蛋汤。卸完车都快下午七点了,等他们吃完饭,姥姥把500元钱给了韩道伟。

        “这是下午卖的一万斤瓜钱,五百块钱。今天俺就不回去了,你们明天早点起,看一天能拉完了不?”

        “姑,俺留下给您帮忙,让他们回去。”韩道伟装好了钱,吩咐他仨先回去。

      第137章 露天电影院

        晚饭后,姥姥拿了两个麻袋,装了十个大西瓜。喊了辆三轮车推着,让韩道伟看院子,领着悠悠去了罗新才家。

        他们刚吃完饭,几个孩子正准备出门看电影。看到姥姥带来的西瓜,都高兴的停下来。

        “大娘,这西瓜真大。”他们帮着往屋里搬西瓜。

        “村里种的瓜下来了,甜着那。拉倒城里来卖,送几个给孩子们吃,正好都在家。”

        “大娘,俺放了假就去姥姥家了,下大雨才回来的。”小的那个回答着。

        “嫂子,赶紧坐下歇会。这不是下的雨大吗,村里的坑里积的水深了,这几个天天下水,俺娘怕出事,才让他们回来了。”王代娣拿刀切开个西瓜,让孩子们吃。

        四个半大小子,吃的那叫个快,边吃边说:“甜,比俺爸买的好吃。”

        罗新才笑着骂:“臭小子,我买的不好吃还一天俩仨的造。别说,嫂子,您这瓜真挺好吃的。”

        “兄弟,明天你去家里拉,让孩子们吃够,嫂子哪西瓜多着那。”

        “这些还不够他们吃的,您这瓜一个得有二十斤。吃完了你们几个领着悠悠去看电影,给悠悠买个冰糕吃。”罗新才递给老大一块钱。

        悠悠看着姥姥,“去吧,跟着你叔叔,别乱跑。”

        听了姥姥的吩咐,悠悠满头黑线,一群小破孩,都成了自己的长辈。

        电影院在新华书店的南面,真是名副其实,就是个大院子,里面用条石摆成排,上面用红漆写着座号。其实就是露天电影,一张票五分钱。

        电影院的门口有卖冰糕的,二分钱一根。也有卖西瓜的,是切开卖的,方桌上放个案板,有人买现切,大块一毛,小块五分。

        生意还挺好,傍边围着一群孩子,手里拿着钱等着。大多数都是要小块的。看来城里人的生活也不富裕,舍不得买成个的瓜吃,花五分钱买块让孩子尝个稀罕。

        悠悠找到座位刚坐下,就赶紧站了起来,条石被太阳晒的烫人。老大买了五根冰糕,举着走了过来,先递给了悠悠一根。冰糕外面包着一层油纸,上面印着个花奶牛,写着牛奶冰糕。悠悠咬了一口,咯牙。

        啥牛奶冰糕啊,绝对的假冒伪劣,它就是根冰棍,一股子糖精味。

        悠悠想扔了,看到旁边一个孩子,紧盯着自己,馋的口水都流出来了。悠悠就把冰糕递给了他,那孩子接过去,飞快的跑了。

        电影屏幕比公社放映的【创建和谐家园】大了一倍还多,固定在两根柱子上,拉得平平展展的。等到晚上八点天暗了下来,才开始放映。

        演的是《小兵张嘎》,黑白的,胶卷的质量不太好,声音滋滋啦啦的,中间还烧了一次带子,放映员停下机子,打开电灯,很快就接上了,技术非常熟练。

        电影结束的时候,王招娣和姥姥等在大门口。罗新才家的孩子个子高,在人群【创建和谐家园】别的显眼,王代娣喊着他们的名字大声的招呼着。

        悠悠跟姥姥回到家,韩道伟坐在房檐下的躺椅上,已经睡着了,听到开门声才醒了过来。姥姥说他:“道伟,回屋睡吧,不用守在这里。”

        “姑,您回来了。我还是在这睡吧,挺凉快的。”

        姥姥喊他从东屋里搬出个小床,给他铺上蒲草的凉席,又拿出个粗布床单。“姑,您赶紧进屋歇着吧,累了一天了,大晚上还出去找人。”

        外面天再热,娘俩也热不着,关上屋门就进了空间,咱有空间这宝贝,才不受这罪那。前几天的桑拿天,悠悠和姥姥晚上就是在空间里休息的。

        姥姥看悠悠想睡,就说:“悠悠,你不把西瓜卖了啊?”

        “不卖,放着春节再卖,那时一斤能卖二十块钱。”要不是受资金限制,悠悠都想收购囤积西瓜了,这可比收鸡蛋的利润大多了。

        五分收的鸡蛋卖一元,五分收的西瓜能卖十元。鸡蛋一天撑死收2000个,西瓜放开量的收,一天能收十多万斤。虽然西瓜有季节性,可是量大啊。

        收废铜为的是保存文化遗产,这可是意义非凡的事情,何况经济利益也是巨大的。

        姥姥和悠悠六点起来时,韩道伟已经把早饭买来了,还是胡辣汤面泡,不过给悠悠买了两个肉包子。“姑,咱先吃吧,他们也快来了。”

        仨人刚吃完,大舅他们就到了。几个人飞快的吃了早饭,就赶紧卸车。回去的时候才七点,韩道伟也跟着走了,悠悠这次往空间里收了两万斤西瓜。

        等到八点,百货大楼一开门,娘俩就进去逛。由于是刚开门,来的人也不多。里面却热的不行,房顶上挂着几个风扇,营业员都尽可能的站在风扇下,相互聊着天。

        悠悠和姥姥沿着柜台转圈看,主要是观看现在的货物。自己商城里的东西,和这个年代的脱节严重。

        把后世的货物拿到现在来买,不仅得找着合适的物品,还得高仿得以假乱真。悠悠感到,当个好的时代商人,真心的不易。

        百货大楼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看到卖袜子的柜台前,围了一圈人。悠悠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商机:玻璃【创建和谐家园】子。

        玻璃丝是一种象玻璃一样透明的纤维,用它所制作出来的袜子,被人们形象的叫做玻璃【创建和谐家园】子。

        悠悠看着人们手里拿着的玻璃【创建和谐家园】子,样式非常简单,在袜口下方的外侧,织了个竖条形的简单格子图案。

        女袜的颜色都是粉色系列,看起来非常顺眼。男袜的颜色则是深色调的,不过由于玻璃丝纤维本身发亮,袜子也显得很亮丽高档。

        薄薄的【创建和谐家园】,比尼龙袜都贵,一双快两元了,不过卖的人挺多。城市里的年轻妇女,很少有光脚的,都穿着双玻璃【创建和谐家园】,配上塑料凉鞋,袜子基本上就露了出来。

        后世里,玻璃【创建和谐家园】花样繁多,相当漂亮,而且价格便宜,人们都是成把的买。年轻人穿过就扔,看的老人们心疼不止。

        不由的回忆起小时候的梦想,为了迎合老人的心里,后世还有专门生产老式玻璃【创建和谐家园】的,也就三四毛钱一双。

      第138章 卖尼龙袜

        悠悠想起自家卖尼龙袜的经历,决定在今后的小商品营销中,加上袜子这一项目。款式稍作变动,把提花改为动物和花草的样式,就比现在的高档漂亮多了,肯定大受欢迎。

        想到这里,悠悠又想起了带金线的“一把抓”纱巾,那才是暴利的东西,几毛钱的成本,卖到了2.50元钱,还供不应求。当然,这是工业落后造成的,和这个时代是分不开的。

        娘俩逛到十点多就回去了,到家悠悠还是满脑子的袜子经。玻璃【创建和谐家园】今年是来不及了,不过尼龙袜正合适,马上就要立秋了。

        悠悠不想再卖怀旧尼龙袜了,那种在农村里卖可以,在城里就没市场了。一样的价格,一样的款式,谁会买个人的啊。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5 00: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