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5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妻子给丈夫的鞋垫绣“鸳鸯”或”蝶恋花”,代表永不分离之心愿。

        母亲给儿女鞋垫绣“牡丹”或”鲤鱼”图案,对子女有富贵美满之祈盼。

        晚辈为老年人鞋垫绣上“石榴”或”葫芦”等图案,有祝长辈福禄长寿之意愿。

        它造型生动、装饰性强,花纹的图案、色彩搭配,大胆、夸张,民间艺人们按照自己的心愿在小小的鞋垫上,反映人间的自然景物、风土人情。

        勤劳朴实的妇女们,在田间地头的辛勤劳作之余,在夜晚昏暗的灯光下,不辞辛苦,不怕烦琐,不惜千针万线,为自己的亲人亲手纳制绣花鞋垫。

        凭借着原始的古朴的丰富的想象力,把对亲人的爱、对老人的祝福、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对亲朋好友的祝愿及对一切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一针一线地纳入了这鞋垫之中,并伴随着亲人们走向四方。

        鞋垫看似很平凡,可此物却见证着中华女性特有的【创建和谐家园】与勤劳节俭之风范。为了让自己的心爱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种温暖的家的感觉。

        相传这种用千针纳成的鞋垫为民间喜悦祥和之物,传说中有消灾避难之效,可保佑主人平安吉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手工鞋垫成了深受人们喜爱的商品,价格节节攀升。悠悠的商城里,一双纯手工绣花鞋垫,价格上百元,已经成为一种产业。

        在农村绣花鞋垫用途极广,可以作为定情的信物和出嫁的礼品,也是寿诞、生子、婚嫁、升迁等喜庆场合馈赠的礼品。

        现在的妇女,只是利用每天的空闲时间,两天就可以做一双绣花鞋垫,比做鞋省事多了,速度也快了好多。

        关键是手工鞋垫适宜人群多,女孩子十来岁学做手工活,就是从纳鞋垫开始。老年妇女就是干不了家务活,还不舍得闲着,带着老花镜,慢慢的给孩子们纳双鞋垫。

        看到姑娘们每人都存着几十双做工精美的绣花鞋垫,悠悠动了心,决定收购手工绣花鞋垫,放到自己的商城去卖,给妇女们增加一项收入,自己的商城也开发一个新的项目。

        鞋垫就是一元一双,也比掐麦秸莛辫子收入高,掐辫子手快的一天一逛,收入还不到一毛钱。

        现在的年代,工厂的临时工,一个月18.5元的收入。学徒工工资24.5元,职工的工资28.5元,干部的工资才34.5元。

        要是妇女们整功夫做鞋垫,一天一双绝对没问题,一月就是三十元。成本是很低的,袼褙用的是破布,鞋垫面和绣线一双五分钱也用不了。

        悠悠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姥姥,姥姥却说:“现在正是农忙季节,你还是别跟着添乱了。要是按你说的,在家做鞋垫就赶得上个工人了,妇女劳力谁还去地里干活。

        别说一块了,就是五毛也没人愿意下地了,一个女劳力一天七个工分,才挣几个钱啊。”

        也是,现在的工值一般就是二三毛钱,七个工分还真是少的可怜。

        “姥姥,您说咋着合适?”悠悠向姥姥讨主意。

        “等入冬闲下来再说吧,咱不能影响了村里的生产。再说了,你收了鞋垫得有出路,现在谁会花一块钱买双鞋垫啊。”还是姥姥想的周全,不过悠悠的计划也搁浅了。

      第131章 分甜瓜

        六月十一日一大早,桂萍就来喊悠悠,队里分瓜了。悠悠赶紧从床上爬起来,胡乱的洗了把脸,就跟着她跑了。

        队里的瓜园在麦场的西面,前面是甜瓜园,北边是西瓜园。一个个的大西瓜圆滚滚的,那个都得十斤以上,看样子快成熟了,悠悠听人们议论着:西瓜该开园了。

        甜瓜地里看不见瓜,只有满地的瓜秧绿油油的。靠着瓜地边上的麦场里,摆着几排成堆甜瓜。一排一个斤数,是按人口分的。

        七口人的那排堆数还挺多,有十几堆。想想也是,这时候还没实行计划生育,那家都三四个孩子。

        有的孩子往瓜地里跑,马上遭到大人的呵斥,怕踩坏了瓜秧。本来悠悠也想去瓜地里,看看的甜瓜是咋长的,赶忙打消了这个念头。蹲在地边上仔细的瞅着,原来甜瓜都藏在瓜叶下面。

        队里分的甜瓜大部分都是孬的,歪的、小的、搐巴的,不过都熟透了,散发出一股香甜味。许多孩子拿了自己家的甜瓜,在衣服上蹭蹭就吃了起来。

        除了甜瓜,还有哏(gen)瓜和脆瓜,那家都好几根。悠悠是头一次见到这种瓜果,哏瓜和脆瓜是同一种瓜。由于品种不同,一个哏一个脆。又长又粗,那个都有一尺多长,比孩子的胳膊都粗,一根就有二三斤。这种瓜产量高,容易种,没有卖的,种了主要是分给村里人自己吃。

        长相好的甜瓜在旁边堆着,好大的一堆,今天是张集集日,这些卖相好的甜瓜是准备到张集卖的。

        本来悠悠不想去赶集了,但看到队里的甜瓜,就改变了主意,就是为了买甜瓜也得去。咋着也得买够自己一年吃的,不然对不起穿越大神给的福利,自己的仓储空间可是永恒保鲜的。

        吃早饭的时候,姥姥就做了个凉拌脆瓜,一根脆瓜拌了一大盆。悠悠吃了一口,酥脆微甜,凉爽可口,比黄瓜还好吃,就是含水分太多,一会的功夫,盆底就渗出了许多的菜汁。

        昊昊把馒头掰成小块,沾着菜汁吃。看他吃的香,悠悠也学他沾馍吃,脆瓜的甜香和蒜香、醋香、香油混在一起,还真好吃。

        吃过早饭,姥姥把装满鸡蛋的大筐,放在队里卖瓜的车上,用自行车带着悠悠,赶集去了。

        队里去张集卖瓜的是会计韩道伟和韩德库,到了集市,他们卸下甜瓜,姥姥把自行车放在这里,掏出一块钱称了二十斤瓜,放在毛驴车上,赶着去了食品站。

        老王师傅看见姥姥大声的招呼:“老韩来了,赶紧的找站长去,这臀尖我给你留着。”

        现在,姥姥来的多了,每次交的鸡蛋也多,食品站的人大部分都知道姥姥。时间长了,大伙都按照工作人员之间的称呼,称呼姥姥为“老韩”。

        站长闻声走了过来,“你个老王,又忽悠老韩那,今天你给老韩砍几斤五花肉吧,要带膘油的。”现在大家喊老韩,已经叫顺嘴了。

        王师傅傻眼了,“啊,不过站长,老韩她喜欢瘦肉多的。”

        “她又不傻,还能喜欢瘦肉,还不是怕咱们为难。可你不能次次都给她瘦肉,别真把别人当成傻子。”

        站长说这话可真有点冤枉王师傅,这年头除了姥姥,谁家能集集买到肉啊,每次还是好几斤的买,不要瘦肉根本买不着。

        姥姥赶紧给王师傅开脱,“站长,你们能卖给俺肉,俺就感激不尽了,这臀尖真是俺主动要的,您可是冤枉王师傅了。”

        “老韩啊,这事主要怨我,没给你说明白。国家有规定:上交农产品可以补贴一定数量的肉票。

        咱们公社村级的代销点没几个,他们交的鸡蛋也少,我就没当回事,想着你每次来给够你要的就行了。

        以后啊,想要什么就让王师傅给你砍,不用再找我安排,你交鸡蛋补的肉票,哪回也用不了。”

        听了站长的话,悠悠心想:怪不得站长每次都挺大方的,原来是自家应得的,还让他落了人情,其实不知道占了自家多少便宜。不过话又说回来,他要是不主动提起,自家可是不知道国家还有这种规定。

        姥姥揣着明白装糊涂,“那俺多谢您了,不过俺在王师傅面前,可没您说话好使,以后还是找您省心,他就听您的安排。

        站长,今天俺还真得多要点,俺村来了俩人卖瓜,得给他俩捎快肉。这不,筐里给你们带着瓜那,站长,您快招呼大家来吃啊。”

        食品站的人听见了,都围了过来,每人拿起一个在水管上冲冲,就吃上了。嘴里还说着:“甜,老韩,下集再来哈。”王师傅在那边嚷嚷着:“给我拿个啊,让我也吃口。”

        从食品站出来的时候,筐里放着好几份肉,每份都是二斤的,这是姥姥要了一个臀尖,让老王师傅把骨头剔了出来自家留着吃,剩下的纯肉分开的。

        集上卖甜瓜的比上集多了,摆的到处都有。不光是生产队来卖,还有挎着篮子卖的,可能是在自留地里种的,一家也就二三十斤。姥姥看见好的,就全买了放到筐里。

        一路走过去,娘俩也不知道买了多少,主要是悠悠从筐里,就把甜瓜直接收进空间里去了。姥姥又到粮食市场,买了两麻袋的小麦,才去找韩道伟他们。

        村里的甜瓜一半也没卖出去,姥姥把肉给了他们,一人一块。他俩赶紧给姥姥掏钱,韩徳库高兴得说:“今天可算来着了,道伟咱爷们说好哈,下次我还来。”

        悠悠可算是知道,“高高三”的赖劲随谁了,爷俩一样一样的性子。

        带上自家的肉,姥姥用自行车驮着悠悠回家了,筐和麦子让他们给捎回去。

        进村先去了舅姥爷家,给了他们三斤多纯肉。舅姥姥接过肉,到东边的院子里摘了两个菜葫芦,递给了姥姥。

        姥姥用肉炖的菜葫芦,细腻滑润,清香混着肉香,大家都说好吃。就连肉食动物迪迪,吃到嘴里葫芦,也连忙咽了下去。

        姥姥看见了,赶紧的挑着葫芦,往他嘴里喂。要知道以前,有肉吃迪迪绝不吃菜,就是吃到嘴里,也得吐出来。

      第132章 暑假生活

        悠悠虽没上学,也开始了悠闲的暑假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吃过早饭就坐着昊昊的自行车去河滩,跟孩子们玩到十一点回家,帮姥姥烧锅做饭。

        午觉睡到下午三点多,又跟哥哥出去了,六点多爸爸把她接回来。

        每天上午教女孩子们认字,下午教她们算术,看到她们一天天的进步,悠悠非常有成就感。

        大家知道悠悠喜欢吃马齿笕,你一把她一把的帮着挖,一会的功夫就给她把篮子装满了。

        晚上,跟着姥姥到新宅基上乘凉,和迪迪一起躺在凉席上,姥姥给打着蒲扇,在大家的拉呱声中香甜的入睡,小日子过得悠哉极了。

        本来打算暑假里,让妈妈给开个特长培训班的,看到妈妈上工每天都累的不行,昊昊也忙着割草喂猪,悠悠主动放弃的自己的打算。

        伏天到了,天热的厉害,气温每天都在三十度以上。地里的活计也多了起来,大豆得锄,地瓜得翻秧,棉花得打叉,高粱得纺叶(为了便于通风透光,把高粱杆下面的老叶拔下来)。

        人们每天忙着干这干那,汗湿的衣服起了盐渍,没一个有怨言的。看着长势良好的庄稼,人人充满了干劲。

      ¡¡¡¡´ÓìÉÉϽ´¶¹£¬ÀÑÀÑÌìÌì¹Û¿´£¬ÓÆÓÆÒ²¸ú×Å¿´¡£Ïȳ¤³öÀ´µÄÊǰ×õ³£¬ÂýÂýµØ±ä³ÉÁËÂÌõ³£¬¶¹×Ó¿ªÊ¼»¹Êdz±ÊªµÄ£¬Ëæ×Å·¢Èȳ¤õ³£¬ÂýÂýµÄ±ä¸ÉÁË¡£

      ¡¡¡¡ÀÑÀÑ˵£¬ÒªÊǰ×õ³±äºÚÁË£¬¾ÍÊÇûìɺ㬶¹×Ó̫ʪÁË£¬µÃ¸Ï½ôÄóöÀ´É¹¸É¡£ÒªÊDz»±äÂÌõ³£¬ÄÇÊǶ¹×ÓÌ«¸ÉÁË¡£Ã»ìɺõÄÒ²Êǽ´¶¹£¬²»¹ý³ÔÆðÀ´Î¶µÀ²»µØµÀ£¬È±ÉÙÁ˽´¶¹ÄÇÖÖÌØÊâµÄÏãζ¡£

        六月十六日,姥姥和悠悠趁着赶集去了县城,看下罗新才的收购进展。毕竟废铜和长发的价格较高,压钱多了怕他周转不开。

        罗新才和他妻子都没在家,有个老人看到姥姥敲他家的门,主动过来问话:“你是来找罗锅子的吗?”

        “是啊,大娘您知道去哪能找到他吗?”

        “你是他韩嫂子吧?”老人看来和罗新才关系不错,知道的挺多。

        “是啊。”听了姥姥的回答,老人热情多了。“你先到俺家坐会吧,俺让人给你喊他们去。”

        “不了,麻烦您老告诉他,我在家里等着他。”姥姥领着悠悠去了自己家。

        刚打扫好卫生,沏上茶水,罗新才的妻子就来了,可能走得急了,满脸的汗。“嫂子,您等急了吧,新才一会就过来。”

        “没有,俺们来了没多长时间,你快坐下歇歇,喝口茶,看热的这一脸的汗。”姥姥递给她条干净的毛巾。

        她擦了把汗,高兴的说:“嫂子,热点俺不怕,能挣着钱就行,您上次给俺的头饰俺快卖光了。嫂子,您家里还有吗,俺想多要些。”

        “还有些,你要多少啊?”

        “头饰我一样要50袋,扣子就不要了,夏天的衣服都做的差不多了,要扣子的不多。”

        悠悠跑进里屋,把她要的东西拿了出来。姥姥看到悠悠拽了下她的衣服,就知道她把货准备好了。

        “你先喝茶,我去给你拿东西。”说完进了里屋,提出来一个大袋子,交给了她。

        “你点一下,有什么不好卖的,也可以调货。”

        她也顾不上喝茶了,打开袋子摆弄起来,一样样的把东西分开。

        半个多小时后,罗新才带人拉着货来了。卸下东西,那俩人推着车子又去拉。这次拉来的是废铜,一共2000斤。还有200斤一尺多长的头发,40斤二尺多长的头发。

        刚过完磅,车子又来了,这次拉的是乱发。俩人又拉了两趟,才把东西拉完了。罗新才这次收了五千斤乱发,八百斤废纸。

        废品收购站往外卖的废铜1.50元一斤,一尺以上的头发2.00元钱一斤,二尺以上的头发5.00元一斤,乱发0.20元一斤,废纸0.02元一斤。这些东西一共是4616元,加上姥姥给他的10%的利润,总共是5008元。

        悠悠让智脑把钱准备好,装进布兜后递给姥姥。姥姥接过去,就交给了罗新才。罗新才点清后交到妻子手里,她妻子又点出了1500元,重新给了姥姥,这是她要的头饰钱。

        一切交割清楚,罗新才告诉姥姥,今后他准备去附近县里去收,供货可能要慢好多。

        悠悠想:现在的交通不方便,主要靠人力拉货,毛驴车都很少,个人没饲草喂,生产队的毛驴主要是集体使用。就连粮所运粮,大部分都是靠人力用地排车拉,故大家又把人力地派车拉货称为“拉脚”。

        拉脚可不是谁都能干的了,得是年轻的壮劳力才行,自家还得有辆地排车,住在公社和县城附近。拉脚一天大体上能挣1.50元左右,可吃喝是自己的,能剩下一块钱就不错了。

        拉脚是重体力活,得吃饱喝足了才有力气。虽然他们都是在家准备好干粮,但出门在外,喝口热水也得花钱买。一日三餐,光是卖热汤就得花几毛钱。

        地排车大约能装一千多斤的货物,1000斤废纸才20元钱,罗新才的利润是2.00元,给拉脚的1.50元,他基本上不剩啥了。

        不过废铜就相当可观了,1000斤的利润就是150元。具体怎样取舍,就看罗新才的了。

        再说,废纸确实不多,县城还有点,公社基本没有。造纸厂就能重复利用,洪城的废纸要不是存货少,估计早被造纸厂拉走了。

        罗新才收购来的这些废品,也算是帮了悠悠的大忙。虽然他的收入在当前算是暴利了,可比起自己的利润来,那就是九牛一毛。若论起挽救的文物价值来,那更是意义非凡了。

        姥姥和他商量,以后多长时间来一次,最后定下半个月一次。他妻子一听急了。“嫂子,您还有头饰吗,这些我怕撑不下来。”

        罗新才也反映过来,“嫂子,要不咱还是一个星期一次吧。我可不敢耽搁了您弟妹的事情,您给她找的这个营生真好啊,现在一天能挣百十块。”

        姥姥看到他俩着急了,笑着说:“这不是事,我再给你些货,足够你卖的。”

      第133章 罗新才认亲

        “那真是太好了,嫂子,您一样在给俺50袋吧。”罗新才的妻子赶紧说。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4 15: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