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5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到家的时候,舅姥姥一家人都在悠悠家帮忙,晒的粮食已经收起来了,正在往家运。姥姥赶紧拿出甜瓜,洗了一大盆,招呼大家吃。

        妈妈在厨房里做晚饭,姥姥拿了俩盆子,一个里面放了俩只烧鸡。孩子们看见,高兴的欢呼:“吃烧鸡了,吃烧鸡了。”

        二奶奶家的外甥狗剩听见,赶紧跑了过来。二奶奶拉了一把没拽住,也就随他了。

        自从他来了后,和迪迪玩的挺好,俩人从没打过架。他比迪迪大一岁,性子霸道却也知道让着迪迪。

        在悠悠家吃东西,给就接着,不给也不要,更没抢过,大家都说他比原来懂事多了。

        不过到底是个孩子,悠悠家的生活比较好,他就像是长在了悠悠家,就是吃饭也不回去,二奶奶得顿顿喊。为此,每次吃饭前都早早的把他叫回去。

        不过两家住在一个院里,听到这边有好吃的,他就跑过来,家里人撵过来时,他也吃上了。

        姥姥就说他们,一个孩子又吃不多,别来回的喊了。现在,只要他跑过来,二奶奶家也不喊了。

        妈妈又炒个青椒鸡蛋,凉拌黄瓜,白糖西红柿,都用盆子装着,一样两盆。先端到饭桌上一份,让姥爷和舅姥爷喝着酒,孩子们也跟着吃,真热闹。

        尽管空间里放着一块鲜肉,姥姥却没让悠悠往外拿,这六月的天,热的要命,肉放到现在早就臭了。这么新鲜的肉拿出来,就没有说的过去的理由。

        妈妈溜了一锅馒头,还擀了面条,先煮出来一锅,让孩子们吃。一会的功夫,孩子们就都吃饱了,欢呼着出去玩了。

      第123章 淘到大黄鱼(二更)

        等爱国舅舅他们忙完,饭桌上已经清净了,姥爷和舅姥爷还在喝着酒,他俩也上炕陪着老人喝酒。姥姥把留出来的那份菜端上来,大家都坐上桌,一起吃了起来。

        悠悠再一次见识了爱国舅舅的大饭量,开始没看他吃了多少,最后,大舅妈把锅里剩下的面条用盆端了过来,他看别人都放下了筷子,就把剩下的炒鸡蛋倒进盆里拌了拌,一碗碗的倒着喝,把多半盆面条和剩菜都吃得干干净净。

        舅姥爷看着他吃饭,感慨的说:“妹妹,你看到了吧,你四个侄子都是一样的大饭量,孩子们也都随了大人,我可不得想法多分点粮食,咋着也得让孩子们吃饱饭。”

        悠悠心里说:您老再多的办法,也不如分地。等到几年后,人们的粮食多的卖不出时,不知您老是何感想。

        晚上,悠悠早早的上炕睡觉。其实是进了空间,她一直惦记着白天收进来的箱子。围着箱子转了好几圈,里里外外的摸了个遍,悠悠也没看出点名堂。

        悠悠急了,决定拆了它,不信找不出来。指挥两个机器人,按照网上搜的老式家具的拆卸图,一会的功夫,箱子拆得只剩个底座。

        机关露了出来,就在底座里。底座的夹层里,放着两层金砖,整整一百块。黄澄澄亮闪闪,晃花了悠悠的眼睛,晃乱了悠悠的脑袋。

        悠悠上网查了一下,这些金条就是民国时期的“大黄鱼”。解放前的计量单位一斤十六两,“大黄鱼”十两一根,换算成克就是每根重313克。

        后世的金价高达五百多元一克,这一百根就是一千五百多万。就是现在这个年代,金价虽然只有八元四角,一根也能卖到两千六百多元,一百根就是二十六万啊。

        到了晚上十一点,悠悠把姥姥接进空间,姥姥看了也是吃惊。“这得多大的家业啊,怎么流落到这地方了。”是啊,滚滚的历史长河,谁又能说的清啊。

        悠悠给姥姥说着自己的打算,买铜钱,买旧书,不能眼看着让文化遗产毁于一旦。这两年还好,晚两年百业俱兴,大量的铜钱银元被熔于一炉。

        银元国家严格控制,就是不控制自己也存不起,不过存铜钱现在算有能力了。书籍什么的能抢出多些是多些,尽力而为吧。

        姥姥也反应过来,“那明天咱们就去临水,先把家具都收进来,别被人给发现了。”

        “放心吧,谁闲得没事去拆它啊,再说也没时间去拆,你以为都像我这么聪明。咱说好了后天去,明天去了反而不好。

        咱明天去县城,找罗爷爷去,让他再收乱发时,顺便把废铜和废纸也收了,反正都是和废品站打交道。咱现在有钱了,能收得起,没必要再等着。”

        “行,一切听你的,反正我也别不过你,最后还得按你的来,你和王母娘娘一天生,这时运气就是好,劈柴价卖金元宝。”

        悠悠心说:我这都快成千年老妖了,又有空间这作弊利器,再混不开,我还不如买块豆腐撞死算了。

        六月初七,姥姥和悠悠去了县城,路上准备了60袋头饰和20袋扣子。罗新才的妻子看见她们,就迎了上来,热情的拉着姥姥。“嫂子,我可是把您给盼来了。”

        罗新才看她着急的样子,笑得合不上嘴。拆台说:“嫂子,别听她的,她哪里是想您了,她主要是想钱那。”话还没落地,就被他妻子掐了一下。

        “哎呦,疼死我了,刚有钱就想翻天啊。嫂子,把货给我,咱不给她了。”罗新才嬉皮笑脸的打哈哈,姥姥把袋子递给了他妻子,“你去点点货,看还行不?”

        罗新才的妻子给大家倒上茶,急忙打开袋子看起来,嘴里还说着:“嫂子,亏得您给俺捎来了,头饰断货两天了。真是没想到,这小东西这么好卖,来钱快啊,真是谢谢您了,给俺想了这么个好营生。”

        罗新才也笑呵呵地说:“嫂子,真得多谢您,我原来东抓西挠的,也没这几天您弟妹来钱快。这又多了一条来钱道,以后我就可以轻松点了。”

        可不是咋的,这才几天,三十袋头饰就能挣三百块钱,这可是学徒工一年的工资,学徒工一个月也就是24.5元。

        “谢什么啊,你也帮了嫂子不少忙。你今天有空吗?我还是去家里等你吧。”姥姥起身要走,他妻子拉住姥姥,“嫂子,您等下,我把钱拿给你。”

        “不用了,我们一起算吧。”姥姥说完领着悠悠回去了。

        回到院子,娘俩先去了后园看花生,由于前几天的大雨,地边上的草又长了出来,姥姥蹲下就拔上了。

        悠悠费了好大劲,才拔下来一颗,被姥姥撵到前院,打扫卫生,准备开水。

        过了一个多小时,罗新才把乱发送了过来,还是5000斤。姥姥给了他300元钱,把饰品的800元扣下了。

        他看姥姥在拔草,就让跟来的两个人帮着拔,自己则和姥姥到前院商量事情去了。

        原来,洪城的乱发他收的差不多了,想去临近的县里去收,问姥姥还要多少。

        姥姥现在有钱了,受了悠悠的影响,告诉他,不只是乱发,还可以收长发废铜和废纸。在国家规定的价格上,给他加10%的利润。并告诉他,自己这是长期的生意,让他放心的去干。

        罗新才听了,顿时来了精神。“嫂子,您算是给兄弟找了个安稳的营生,兄弟我以后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的过了。”

        姥姥和罗新才聊到快十二点了,花生地里的草也拔干净了,俩人过来告辞。

        罗新才拉着姥姥:“嫂子,您弟妹在家里准备午饭,来时再三的安排我带您回家吃,您不去她饶不了我。”

        “好,跟你回家吃去。”

        吃过午饭,娘俩就告辞了。回到自家的院子,赶紧进了空间,先睡个痛快再说别的,昨天晚上兴奋大发了没睡好,今天真累。

      第124章 收拾房子

        一觉睡到三点,赶紧起来去了汽车站。午觉睡了两个小时,悠悠又来精神了,一路上不住的和姥姥说着自己的打算。

        姥姥担心废铜数量大了占钱太多,卖给废品站又怕罗新才再接着买回来。

        悠悠心里明白,笑着对姥姥说:“那还不好办,咱先放着呗,智脑上可有记录,到了八十年代,废铜就涨价了,每斤5元钱,咱那时候在卖。”

        “真的假的啊,你就忽悠姥姥吧。不过也没什么,咱也不是非得卖给废品站,还可以给张庄做铜盆的送去。”

        悠悠对着姥姥竖大拇指,“高,实在是高!罗爷爷绝对买不了第二次。”

        姥姥得意的笑了,“你个小丫头,我上次去张庄进铜盆,他家都开上作坊了。”

        快进头伏了,知了猴少了许多。今天晚上,姥姥只收了一百五十多斤。大伙都遗憾的说:这节气还真准,每年一入伏,知了猴就没了,就是有几个伏了,也小好多。

        悠悠好奇的问:“啥是伏了啊?”

        “就是知了猴,入伏后的个头小了好多,又叫它伏了。”原来如此。

        隔了一天,再进临水的院子,大为改观,令人耳目一新。院子都打扫出来了,就连后园也翻了一半多,连草根都挖了出来,堆了好几堆。

        现在正好是夏天,马上就要入伏,姥姥就让他们堆成积肥堆,利用高温积肥。李保国还是领着人拉旧家具,据他说,今天上午就能拉完了。

        姥姥和悠悠商量着布置房子,主要是把前院布置出来。看原来房子的摆设,正房中间三间是相通的,应该是厅房,里面摆着桌椅板凳。

        东头的两间应该是书房,相通的两间房子,靠墙上放着书橱,只有东面放着张床,看来是用来临时休息的,南面的窗下放着张大书桌。姥姥决定在书房里再放个衣橱,也能当卧室用。

        西面的两间是卧室,也是相通的大房间,里面摆着张四柱床,大衣橱和梳妆台,还有一个屏风。都是普通的老样式,不过相当结实,现在清理出来了,光洁润泽,依然能用。

        房间的窗户上安装了玻璃,有个别的碎了,悠悠仔细的看了下,这种玻璃现在就没处买去,是早先进口的花玻璃,只好去别的房子上拆了,幸好碎的不多。

        东厢房看来是库房,北边的两间相通,南边的三间相通。里面放着一溜的大缸,竟然都好好的,没一个残破的,姥姥说都是装八百斤的。

        西厢房北边的三间是餐厅,里面两个长方形的大餐桌,四面摆放着高背椅。有三四十把,看来原来的人家是个大家庭。

        南边的两间是厨房,里面盘了好几个灶,大的小的,光大灶就两个。不过灶都坏了,上面的锅也不知踪迹。姥姥决定把它们都撤了,重起炉灶。

        十点的时候,李保国回来了,姥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李保国听了,到后面喊过来两个人,立即动手,他雇的人本来就有几个手艺人。玻璃从最后院子的跨院拆,把所有房子的玻璃都修整一遍。

        一切安排好,姥姥带着悠悠去了汽车站旁边的饭店,进去要了一桌菜,另外还要了两个酱肘子,两条糖醋鱼,两条清蒸鱼,二斤红烧肉。交上钱,告诉他们自己十二点来取,现在的国营饭店,还没有送菜上门的服务项目。

        中午十一点,玉玉就来了,告诉姥姥她点好了菜。姥姥让她去退了,自己已经要好了,是国营饭店的,钱都交上了,他们可不给退。

        玉玉只好回去退菜,个人的饭店就这点好,随意方便。

        到了中午,活计基本上结束了,就连锅灶都垒好了,只剩下玻璃没换完。反正也住不着这么多的房子,姥姥就告诉他们先换这些,剩下的以后再说。

        拉来的家具都抬进了屋里,李保国给他们发工钱,姥姥带着悠悠去饭店。押到饭店十元钱,又雇了个三轮车,才把饭菜带了回来,另要的东西被悠悠收进了空间。

        几人吃着饭菜,和私人饭店的做着比较,都认为没有私人饭店的好吃。姥姥就说:“兄弟,有空了你领我认下几个私人饭店的门,姐在这里也算是安家了,以后生活方便。”

        “好,这种地方没人领着还真不好找。我啥时都有空,您有时间了咱就去。”

        李保国接着说起了城里的私人饭店,他们各自的特色菜和风味。谈的头头是道,玉玉在一旁搭着话,看来这爷俩标准的一对吃货。把悠悠馋得不要不要的,恨不得马上吃到嘴里。

        饭后,李保国掏出八百多块钱,递给姥姥,上面还有一张纸,记着收拾院子的各项费用。

        收购旧家具的费用,收购站给开了发票。在三个收购站共买了七万多斤家具,花费了一千多块。

        李保国带点惋惜的说:“看着便宜,哪知道卖起来花了这么多钱,还没多少能用的。早知道我就替您慢慢的寻摸了,反正您也不着急用。这些老家具现在根本卖不出去,给钱就卖,不过得慢慢的陶腾。”

        姥姥没接钱,“兄弟,既然你能陶腾得到,就替姐慢慢的买吧,你也看见了,咱买的这些能用的不多。再买咱就要完整能用的,多花些钱也值。姐年纪大了,就喜欢这些老式家具。”

        “姐您就放心吧,我看着那堆破烂就愁得慌,好多它也只能当劈柴烧,这回一定给您买能用的。”看来他这两天没少受【创建和谐家园】,毕竟一千元钱在现在,比后世的百万元还令人震撼。

        李保国把钥匙交给姥姥,和玉玉一起走了。姥姥关上大门,悠悠就忙了起来。除了前院的家具,其他的一律收进空间。

        现在,由于收进去的东西多了,悠悠在仓储园内,专门划分出一个区域,存放这些东西。并安排了专门的机器人进行管理,清理、分类、登记造册,存放的整齐明白。姥姥看了,相当的惊奇,经常怀疑自己是在做梦。

        收拾干净,悠悠放出两个机器人,满院子的喷洒除草剂,这多年的荒草,不知掉落了多少草籽,夏天高温高湿,不用几天,荒草又得长起来了。

        把所有的锁都换了一遍,时间就到两点了。姥姥和悠悠赶忙用自行车推着饭店的东西,先去退钱,然后直奔汽车站。

      第125章 结束知了猴生意

        坐在客车上,娘俩终于松了一口气,悠悠趴在姥姥的怀里,很快就睡着了。一觉睡了两个多小时,到了张集才被姥姥叫醒。

        今天的晚上,知了猴更少了,总共才收了一百多斤。姥姥告诉大家,明天就不再收了。数量太少,挣不出路费钱。来回的折腾了半个多月,娘俩都累了,也该歇歇了。

        既然是最后一天了,姥姥决定还是去趟平城。悠悠就盘算着去饭店买什么好吃的,以后不知道啥时间再去,得多买点放着慢慢的吃,张集和水坑的饭店里可买不着。

        姥姥听着她小声的念叨着,无奈又好笑的摇摇头。“你啊,越长越往回倒,比迪迪还馋。”

        “那是,他见过什么啊,我吃过的比他见过的都多,咋着也得比他强不是。”悠悠回答的理直气壮,我是吃货我怕谁。

        姥姥被她气得没了脾气,扭过头不再看她,眼不见心不烦。

        到了平城,姥姥带着悠悠直接去了工人文化宫。广场前的树荫下,乘凉的人挺多,大多数是带孩子来玩的。

        现在基本上没有家电,收音机就是高档电器,估计全县也没台电视。娱乐场所也很少,人们基本上都是扎堆一起玩耍。

        杨奶奶和卖衣服的那位妇女都在,看样子生意都可以。悠悠仔细看了下她们的情况,存货应该都不多了。

        杨奶奶包里就剩下扣子了,那个妇女包里的衣服也不全了。于是,小声的告诉了姥姥。

        姥姥走到杨奶奶跟前,“大姐,您在这里那。”

        杨奶奶抬起头,看到姥姥高兴了:“妹子,你啥时来的,快跟姐回家去。”

        看到旁边两人攥着钱等着杨奶奶拿扣子,姥姥赶紧说:“不忙,您先给人家拿东西。”

        杨奶奶把每样扣子都订一个在硬纸板上当样品,谁要什么她再从包里往外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干净利落快。

        卖衣服的妇女很快就发现了她们,赶紧过来打招呼。“嫂子,总算看见你了,俺找您有点事,咱这边说话好吗?”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4 07: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