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时间长了,杨奶奶看出了门道,也跟着干,倒腾点小东西,收入还行,起码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
老人这些年没少帮助人,人缘好,加上丈夫的威望,倒是没人找过她的麻烦。
听着老人的话,姥姥也跟着落泪,悠悠想可能是引起姥姥自己的伤心事来。不过比起杨奶奶来,姥姥幸运多了。
“看我,光顾着说闲话了,让你跟着伤心难过的,也忘了给你倒水,茶凉了不能喝,你喝口尝尝,看凉了吗?”杨奶奶往茶壶里续开水。
姥姥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正好喝,天热凉得慢。”悠悠拉了下姥姥,示意包里有东西。姥姥看了眼,拿出一包糖,递给她。
“大姐,就是这样的糖,你看看。”
杨奶奶打开纸袋,仔细的看了一会,又倒进杯子里一些,用开水冲了,端起来尝了几口。
“妹子,你这红糖好,口味正道,甜度高。你的货我都要了,一块二一斤,你看这价格行不?”没看出来,老人还是个大客户,这可不像她说的那样,倒腾点小东西。
“行,明天我给你送来,咱在哪交货?”姥姥问她。
“你记得住俺家不,记住的话直接送到这里,我在家等你。”杨奶奶果然胆子大,直接在家里干这个。
“那好,俺就回去了,明天咱姐俩再说话。”姥姥告辞,领着悠悠往外走。
杨奶奶给悠悠抓了一把糖块,装到她的衣服口袋里,将娘俩送出了胡同。
第102章 小饰品生意(四更)
看时间已经是下午三点半了,姥姥和悠悠直去了汽车站。平城到水坑八十里路,路上得一个多小时。
悠悠看到路两旁的地里种的都是春棉,已经长到的一尺多高,遍地翠绿。
开始还觉得新鲜,看的久了就觉得奇怪,“姥姥,咋这么多的棉花啊,他们不种粮食吃啥。”
“这里都是盐碱地,种别的庄稼收成少,只好种棉花。碱地种棉花,拿着苗了可不少收。”
水坑到韩屯走村东的路,回到村里,先给舅姥爷家送去一只烧鸡。
舅姥姥看到姥姥自行车后面的空桶,还是嘱咐姥姥小心点收,别砸手里了。
村里人看见姥姥回来,都问还收不。姥姥告诉他们接着收,几个人就跟着姥姥去家里买手电筒。
一个手电筒不到0.86元,用手电筒照着,一个晚上能多摸百十个知了猴,大家的账算的特清楚。再说,手电筒可以用好多年。
多了手电筒,当天的晚上就见成效,姥姥收了二百多斤知了猴。
这次姥姥和悠悠,直接去了水坑公社搭客车,到了平城还没九点。姥姥雇了个拉货的,直接去了杨奶奶家。
杨奶奶看见她们进了胡同,就迎了出来,打开大门,直接把车拉进了院子。
货物卸进屋里,杨奶奶就把1200元钱给了姥姥。看老人拿钱的爽利劲,她的生意绝对小不了。
娘俩告辞出来,姥姥用自行车带着悠悠,接着满县城的溜达,熟悉情况。平城的西北是居民区,县城的老居民大多数居住在这里。
院落比起来职工的家属院算是宽敞的,哪家的院子都得有半亩多,房子虽然老旧,大多数是青砖小瓦的建筑,房檐造型别致,各具特色。
县城西南角是政府各机关,一个个的院落排列整齐,宽敞的【创建和谐家园】大铁门用生铁焊接而成。
这让悠悠想起,后世许多老人的童年回忆————爬大门,原来还不好理解,现在看到实物,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现在的机关有个共同的地方,前面是办公场所,后面就是家属区。办公场所和家属区之间,有隔开的,也有通着的,都非常安静。所有的机关都是平房,就连县委和政府也不例外。
县高中和县医院也在这里,一前一后,占据的面积都很大。特别是高中的操场,占了整个校园的一半还多。不像后世喊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却挤得学校连个操场都没有。
县城的东南角是各种工厂,棉纺厂、毛纺厂、织布厂、针织厂、被服厂、第一棉厂、酒厂、味精厂、搪瓷厂、麻袋厂、农机厂、草编厂。
大大小小的厂子都是独立的,每个厂子的旁边都有家属院,和工厂都是一墙之隔。
大的厂子占据一条街道,小的也比机关大的多。整个工厂区,面积比其它三个区合起来都大。
悠悠数了下,这里有三条东西街,五条南北街。各种门市都有,还不是一个。人流也多,相当热闹。
厂区的中间有个工人之家,高大的房子前面是一片宽敞的空地,四周栽着各种树木,里面有弯曲的过道和座椅。好像是广场和公园的结合体,不过没有围墙。整个面积得在百亩以上,看来是工人休闲娱乐的地方。
在一片高大的树木下,聚集着几十个人。悠悠拉着姥姥走过去,看到好多人都提这个包,里面装着各种小东西,正在相互交易,和后世的地摊相比,就是提着和摆着的区别。
悠悠发现,这里有卖自家衣服的。女式的短袖买到了四块,成人的连衣裙八块,儿童的也买到了五块。一群妇女围着挑花色,没见有还价的,看起来平城的消费不比临水低。
这里卖什么的都有,悠悠转了一圈,衣服,鞋袜,腰带,扣子,发卡,头绳,有专门倒卖的,也有买了不合适处理的。
让悠悠最感兴趣的是卖发卡和头绳的,一个有机玻璃的发卡,卖一到两块钱,带彩色塑料球的皮筋也卖一块。就连有机玻璃扣子,一个都卖三毛五毛的,看着生意还行,买的人不少。
这让悠悠想起了后世的各种饰品屋,有实物店也有网店,成本小利润大,都经营的红红火火的。
自己商城里这些东西按重量卖,论个的话也就是几分钱的价格。悠悠大呼这趟平城来的值,又找到了一项可行的生意。
姥姥拉了下悠悠,原来卖自家衣服的那人卖完了要走,还有人嘱咐她:“下次,你一定记得给俺捎来,俺许给没过门的儿媳妇了,说和你熟,你可不能让俺失了面子。”
“这我可不能许给你,你不知道买到手不易,他们是从上海捎来的货,赶巧了有,碰不上我也没法。”那人回答她。
“那你啥时去进货,我去你家找你。”
“这可说不好,你还是到这来吧,我不知道啥时在家,你去了再找不着。”那人说着就走了。
姥姥拉着悠悠跟上她,“大妹子,停会好吗,我找你有点事。”姥姥喊住她。
“大姐,您找我?”她疑惑地停下问道。
“是,我想问下,你还要这衣服不?”姥姥上去就直奔主题。
她一把抓住姥姥的手,激动地问:“嫂子,您有货?”
“有,俺亲戚就是干这个的,俺今天就是来这里看情况的,见你在这卖,就不准备来啦,你给的价要是合适,我直接让给你好了。”
“嫂子,您跟我来。”她拉住姥姥的手,把姥姥带到一个没人的大树下,坐到石凳上。
“嫂子,你的衣服要是和我卖的一样,短袖我给你3.50元,连衣裙大人的7.00元,孩子的4.00元。怎么样?你也看到了,我卖出去的价格,我也就赚个零花钱。”
悠悠听了暗想,你这零花钱可是够多的,一会的功夫卖出去了二十多件,最少赚了十几块钱。
“价格还行,下午咱还在这里见面,我带了30件短袖,30件成人的裙子。你看了再说,不行我就在这处理了。”姥姥回答的干脆。
“那好,我回去就给您准备好钱,吃完饭就到这来,您一定等我啊,嫂子。”她急切的嘱咐着姥姥。
“放心,我一定等你,我下午一点左右过来,你不用来太早。”姥姥说完领着悠悠走了。
第103章 家具当劈柴(五更)
姥姥领着悠悠进了工厂区的“平城县第二饭店”,虽然叫第二饭店,比第一饭店还好。面积比那大,菜品比那多,吃饭的人也多,不过价格是一样的。
姥姥买了两个酱猪蹄,一份香菇油菜,一份榨菜肉丝汤,一斤馒头。悠悠终于啃上了念念不忘的猪蹄,吃得满脸是油。看到姥姥一脸嫌弃的望着她,赶紧尿遁,进空间清洗干净了才出来。
娘俩在附近的门市转了一会,看时间差不多了,姥姥让悠悠把衣服拿了出来,放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向约好的地点走去。
悠悠笑话姥姥:“您老人家可真是,大小钱都能看到眼里,这点钱也挣。有这时间,咱娘俩大逛会多好。”
“傻孩子,姥姥那为赚这几个钱,是想了解一下行情,看咱的衣服到底啥样。还真没想到,竟然这么受欢迎。”
那位妇女果然在等着,一见娘俩就热情的招呼:“嫂子,来了。”两眼却望着车座上的袋子。
姥姥解开袋子,让她看衣服的质量,她上下的翻看着,摸着,还从中间随意的抽出一件,打开看过后,满意的笑了,随即递过了钱。
“嫂子,你点点,这是315元钱。”
姥姥接过来点了一遍,“正好。”接着把衣服拿出来,让她装进自己的包里。
“大妹子,俺先走了。”姥姥说完,推起自行车就走。
那妇女拉住车子的后座,急切地说:“嫂子,您家还有吗?”
“有啊,这些你先卖着,过几天我再来。”姥姥随口答道。
“嫂子,这些我今下午就能卖光了,现在正是穿这个的季节。”
“听你这一说,这里还挺下货的。”
“嫂子,你不是本地人吧!你站这往东看,那个大厂子就是省国棉三厂,里面的工人就有三千多。前两年刚建的工厂,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女工。
年轻的女孩子,自己手里又有钱,谁不想穿的漂漂亮亮的。她们相中的衣服,不管贵贱都要。
再说了,咱这衣服可不贵,比起百货楼里的衣服,便宜好看质量也好。好多的女工,看好了都要两三件。不算别的厂子,就这一个,您说得下多少货。”那妇女说的挺自豪。
悠悠想起一路上遍地种植的棉花,省里应该是为了利用当地的棉花优势,才在这里建的厂子。
同时,也对平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来,论起实力来,平城真的不比临水差。
“那我尽量的早来,放心吧,我来了就找你。”姥姥不确定的回答。
“好吧,嫂子,您可别把俺忘了。”
姥姥带着悠悠继续逛街,悠悠提出去这里的废品收购站看看。姥姥找人打听了一下,竟然在原来的文物馆,也就是老官衙内。
看来,各地都将老官衙改文物馆,倒是挺合适。文革期间砸”四旧”,大部分文物馆解体,可改成废品收购站真是令人无语。
娘俩到了那里,才知道也算是合适。这里地方大,主要是院子大。宽敞的大院得有几十亩,里面的建筑也都高大宽敞,没有机关在这里办公,做收购站也算是废物利用。
原来的大门已经改建,门厅扒了,台阶也平了,大门倒还是原来的木门,高大宽厚,油漆剥落,倒是和废品挺配。
从敞开的大门向里看去,院子里堆着高大的废品堆,有的盖着帆布棚,有的就在堆着,按废品的种类离得都挺远,反正院子大,有的是地方。
卖废品的不多,看着是串乡村的货郎,和里面的工作人员熟悉的样子,热络的唠着磕。
悠悠故伎重演,从空间里拿出一些废铜,放到车座上。姥姥推着进了大门,问看门的工作人员:“同志,俺卖废铜,去那里?”
“直走,右边的大殿。”那人用手指着路。
“谢谢您。”姥姥按他指引的方向走,到了右大殿,殿前的偏房外搭了个棚子,下面摆着办公桌和磅,两个工作人员坐着拉呱。
他们看了袋子里的废铜,问:“你哪来的这么多废铜?”
“俺在家开了个代销点,慢慢的收上来的。”姥姥回答。他们听后,态度立马改变,亲近了好多,可能觉得算是同行吧。
过称后,对姥姥说:“老同志,你自己进去倒吧,往上倒点,别撒一地。”
姥姥提着袋子往里走,悠悠赶紧跟上去。宽敞的大殿内,左面堆着废铜,右面堆满了各种老式家具,上面雕刻着花纹,悠悠直奔过去。
橱柜床,桌椅板凳,简直是老式家具大全。损坏的居多,竟然还有完好的,悠悠就看到几个完好的圆桌和圆凳。
堆在一起的家具落满了灰尘,地上布满了老鼠啃下的木屑和老鼠屎,味道难闻极了,怪不得工作人员不愿进来。
悠悠拉住姥姥,让她想法买些家具。姥姥出去和工作人员打探情况:“同志,您们这里的破家具卖吗?”
“老同志,您别看着是好东西,现在可不敢用,哪些家具可是四旧,都是抄家收缴来的。”他们好心的提醒姥姥。
“俺不是用,不满您们说,俺家在工厂那片摆了个早点摊,炸油条面泡,现在卖劈柴是真难,看到您们这些破家具,要是合适就卖回去当劈柴烧,俺估摸着比劈柴禁烧。”悠悠听了,真佩服姥姥能忽悠。
“破家具两分钱一斤,你要不嫌贵,进去装一袋子吧,放着还招老鼠。”他们让姥姥进去挑。现在的劈柴二斤才卖一分钱,没人会花一分半钱买这些。
娘俩又进了仓库,既然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买,悠悠也没再偷着往空间里收。
娘俩找了些散落的桌子凳子腿,虽然不知道木料的好坏,但一些基本常识还是有的,越沉木料越好。专捡沉重的装了一麻袋,出来一过磅,一百五十多斤,三块一毛六了。
俩工作人员过了磅就开始议论:“没想到这破家具也能买的出去,都放十来年了。搁以前这可都是好东西,现在被当劈柴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