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4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舅姥姥挨个给孩子们分,自己也尝了一口:“这桃光听你哥说过没见过,托妹妹的福今天吃上啦,就是比咱这里的桃好吃。这味真好,比桃罐头都好吃。朝霞,去喊你大哥和嫂子。”

        舅姥爷还是部队的作风,第二天就去了公社,向领导汇报,利用河滩荒地种植簸箕柳,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

        安排援朝舅舅负责这项工作,争取今冬将条编副业开展起来。

        晚上,悠悠和姥姥躺在炕上,“姥姥,咱明天去那啊?”是啊,对外说是去县城卖知了猴,其实根本不用去。再说,到县城真的没事干,也不能天天去废品收购站淘宝啊。

        “悠悠,要不咱明天去平城吧,反正咱娘俩没事。”姥姥和悠悠商量。

        “好,您说去哪就去哪,姥姥咱咋去啊?”

        “咱先坐车去县城,汽车站有去平城的客车,俩小时一趟。”原来姥姥在车站注意过发车路线。

        “姥姥,车站有去省城的车吗,咱去趟省城呗。”悠悠提议,主要是自己想去省城。

        “省城去不了,太远了,县城离省城六百多里,去省城得坐一天的车,当天回不来。”姥姥告诉她。

        那就没办法了,只好去平城了。不过姥姥告诉悠悠,平城县比洪城县大多了,有25个公社,二百万人口。

        平城还是历史名城,历朝历代都比较出名,比临水名气都大,现在城里还有许多名声古迹。

        早上不到六点,就有人来送嫩知了,是早起抓的。姥姥算了下,总共收了一百五十多斤,看来人们的都上心了。

        娘俩在县城转了一次车,到平城时已经是上午十点了。悠悠在平城的汽车站看了车次表,发现平城到水坑也有客车。

        上午六点从平城发车,到水坑七点二十。下午四点发车,五点二十到水坑,回到平城六点四十。

        看时间安排,应该是为了方便农村的群众出行,为人民服务,到处都能显现出来。

        姥姥下车就买了下午去水坑的车票,今天有的是时间,可劲的逛吧,悠悠把自行车拿了出来。

        平城的县城确实大,以东西街为主大街,南北街道就有三条。除了百货大楼、新华书店、和邮电局这些是一个,副食门市、土产门市、果品门市都是好几个,门头就是“平城——第几门市”。

        门市里的东西多人也多,和临水差不多。今天有钱又有闲,悠悠和姥姥发挥了女人的天性,逛了个过瘾。看见合适又不要票的东西,就一个字,买。

        姥姥又发感叹:“多少年了,都是算计着过日子,今天总算能痛快的花一回钱,姥姥享俺悠悠的福了。”

        在逛街的时候,悠悠发现这里也有人穿着自家卖的衣服,还听到有人打听:“真好看,你在哪买的?”回答不一,来源就一个,从临水过来的。

        怪不得李保国进货量那么大,都卖到县城来啦。这还没到伏天,看来他那些货还是不够卖。悠悠决定过段时间,和姥姥再去趟临水。

        快中午时,姥姥领着悠悠,进了百货大楼旁边的“平城第一饭店”,悠悠看着门上面的红漆招牌吐槽。这应该也是这个年代的特征,比起后世各种让人别出心裁的店名,这样的店名好像更容易让人记住。

        饭店比洪城的大多了,虽然也是两层建筑,但它面积大,光一楼就摆了三十多张饭桌。

        一块大木框里挂着几十个长木条,上面写着竖着的菜名,下面标注着价格。正面朝外的是当天供应的菜谱,翻过去的是没有的。

        平城逢农历的五、十大集,今天不是大集,但饭店里烧鸡、肘子都有。悠悠看着那些菜牌,小声的对姥姥说:“糖醋鲤鱼,要。酱猪蹄,美容上品,要。小鸡炖榛蘑,美味啊,要。”姥姥拉住她:“够了,明天还得来,有的是机会。”

        娘俩最后要的是:糖醋鲤鱼8毛、豆角炒肉丝3毛、西红柿鸡蛋汤1毛,加上一斤烧饼,才花了1.45元钱。饭后,又花了2.10元买了两只烧鸡。所有的国营饭店的价格都一样的,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第100章 唐塔

        饭后,姥姥带着悠悠,沿着最东边的南北街向北走,去看平城有名的唐塔。据说,这是唐朝佛教鼎盛时期的建筑,一千多年来,盛享烟火,直至文革时期。

        唐塔在县城的东北角,坐落于大约百亩的天然湖畔,东面是一片荒芜的寺庙。

        寺庙的大门紧闭,但院墙多处倒塌,里面长满了荒草。庙宇虽然不是墙倒屋塌,但也损坏严重,房顶上都长着草。透过破烂的门窗,里面的各种塑像被推到在地,到处一片狼藉。

        唐塔还算完整,共七层,高约68米,周长44米,八棱四门楼阁式砖檐,东西南北四面各设乾坤门,其余四面为砖雕假窗。

        塔心室和佛龛顶部,由层层砖斗拱环砌成拱顶,斗拱制作精良,层层内收,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大有鬼斧神工之妙。连塔内迥廊顶部,也由砖斗拱精砌而成。

        唐塔虽历经风雨,剥蚀亦甚,然其巍峨古朴,仍不失为一方胜景。塔四周碧水环绕,云燕绕塔飞鸣,绿树燕影与巍巍古塔,在碧水中交相辉映,宛如一幅古朴的风景画,甚为壮观。

        唐塔的西面,一大片的古建筑,是原先的官衙和名人志士的府第,现在大多数都残破不堪,极少数还算完整。

        湖水,唐塔,庙宇,官衙,府邸,占据了平城的整个东北角,大约有上千亩。

        昨天悠悠通过网上查询得知,这片古迹后世成了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姥姥和悠悠在这片古迹中游览观看,官衙是关闭状态,大门紧闭,大门口的石狮子被推翻在地。

        这里的街道上行人很少,虽然围墙到处有缺口,也没见有人进出。府邸区情况好些,大部分有人居住,不过比起家属院和居民区来,还是相当清冷的。

        官衙的后面,有条东西的街道,虽然宽敞,但两边都是高高的围墙,不走到跟前就看不见。

        里面有二三十个行人,三两个聚在一起,小声的交谈着。见识过黑市的悠悠和姥姥,一眼就看出这是一个地下市场。

        娘俩收了自行车,走着进去,慢慢的逛游,倾听着人们的交谈内容。不到一华里的街道,两旁的围墙遍布缺口,北边还有几个胡同,隐秘又易于疏散,的确是黑市的好地点。

        姥姥领着悠悠走过去又折回来,有个上年纪的妇女过来搭讪:“大妹子,你来这里想干嘛?”

        “听别人说起有这么个地方,我过来看看。”姥姥无所谓的答道。

        “你看不出什么来,得多打听打听。”她指点姥姥。

        “我也不认识人,麻烦大姐您给我说说吧。”姥姥接着她的话说。

        “那你算找对人了。我就住在这一片,没事常在这转悠,对这里还算比较清楚。看你面生,又领着个孩子,看着就是正道人,过来给你提个醒,别让人忽悠了。”她关心地告诫姥姥。

        “这里还能有骗人的。”姥姥问她。

        “咋没有,这里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票都有假的,你要是想买的话最好买实物,买票可说不准。”悠悠听了,看来造假什么年代都是存在的。

        “谢谢您的提醒,大姐。我就是来看看,没准备买什么。”

        “我看你的穿着打扮,家里过的应该不差,以为你是来买东西的。”她有点失望。

        “大姐,您手里有东西。”姥姥询问。

        “经常在这转,手里存了点东西,即使没有我和他们都熟,可以相互倒换。你要什么可以和我说,我给你操兑,保证你不吃亏。俺家就在附近,有家有户的跑不了。”一般人干这行都是偷着来,没见过像她这样自报家门的。

        “大姐,您胆子可真大,不怕有人告发您。”姥姥也奇怪。

        “不怕,你刚来不了解情况,俺无儿无女的,家里就四个老人,两个快八十了,还有个瘫痪在床的,【创建和谐家园】也不兴饿死人。再说,俺也不坑人,人们又可怜俺,一般没人管俺。”老人倒是痛快,说的够彻底,交代的够明白。

        “大姐,不满您,我手里有批红糖,想着出手,来这看看的。”姥姥对她说。

        “大妹子,天热了,糖可不好放。”老人担忧地回答。

        “大姐,怨我没说清楚,是红砂糖。”

        “那可是好东西,放多长时间都可以。你有多少?”老人来了兴趣。

        “有千把斤,少了我自己就处理了,也不用到这里来。”

        “妹子,你到俺家坐坐,咱仔细的说说。”老人热情地发出邀请。

        姥姥应了:“那麻烦您了,我跟您去讨口水喝。”

        老人的家就在附近的胡同里,院子比姥姥买的“六傻子”的那套还大,也比他那套好多了。前后占了整个胡同,四进的院落。

        进去了才知道,进的是个偏门,大门在南面,临着官衙后面的那条东西大街。老人根本没在前院住,一家人住在后院。

        后面的花园改成了耕地,种了一些玉米、大豆和各种蔬菜。院落的后面也是条东西街,整个院子占据了一条胡同。

        老人领她们进的是西跨院,她的家人在正房里住。进了屋子,老人让娘俩坐下,顺手递给悠悠一个糖盒:“孩子,你自己拿着吃。”

        转过身就忙着倒茶,看她家里的摆设,以前应该是大户人家,即使现在,过得也不会太差。

        “谢谢奶奶。”悠悠抱着她塞到怀里的糖盒,甜甜地说。

        老人泡好茶,给姥姥倒了一杯:“大妹子,喝茶。你家孩子真懂事。”

        “麻烦您了,大姐。”姥姥喝了一口,“大姐,您这茶好啊,是云南普洱。”

        “大妹子,姐没看出来,你还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一般人可喝不出来这是普洱茶。”老人像是遇到了知己,高兴起来。

        “妹子啊,你不是本地人吧,这里的人都知道俺家的情况。也不怕你知道了笑话,姐这命可是比黄连还苦。”老人的唠叨劲上来,打开了话匣子。

      第101章 老人杨翠香

        “俺叫杨翠香,从小就是个苦命人,也不知父母是谁,家住哪里。俺是公婆买来的丫鬟,别看俺头发都白了,其实俺才五十出头。

        你也该看出来了,俺公婆家以前可是出名的大户,可惜赶上了这么个世道。要不是这样,我也进不了这个门。

        两位老人一辈子积德行善,生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可惜命都不好。

        俺那男人,有文化也有能耐,就是和二老上不来,从小在外上学,轻易没回过家。”

        1940年抗战期间,离家六七年的儿子突然回来,是跟着八路军回来的。他先加入国军后投诚八路军,还受到了重用,是个首长。

        二老看到儿子有了出息,非常高兴,对儿子是言听计从,主动捐钱捐物支持抗战。就有一样,盼着儿子结婚生子。

        可惜,儿子一心革命,无意结婚,不过也没反对父母给他操持。

        俩老人忙活了小半年,也没给儿子找到合适的。毕竟儿子二十五了,这在当时算是超龄了,想找个门当户对的难。

        突然,部队要撤退,老人急了,打算先给儿子纳房小妾,就想起了给女儿当丫鬟的她。聪明能干,忠诚老实,又没家人拖累。

        给儿子一说,儿子坚决不同意纳妾,不过同意结婚,也不嫌她是个丫鬟。

        二老别不过儿子,只好同意,当晚就给他们办了个仓促的婚礼。第二天丈夫就跟着部队走了,那年她17岁。

        结婚后丈夫就走了,而且一走就是10年,她在家持家伺候老人。哪知道一心盼回来的丈夫,带来的是离婚的消息。

        原来,丈夫随部队一路南下,打到了云南。解放后被安排在当地政府任职,和一名女工作人员产生了革命爱情,回来离婚并接二老去云南。

        两位老人惦念自己的女儿,没有答应。也没有阻止二人离婚,只有一个要求,儿子不要媳妇,二老认这个儿媳。只要她愿意,离婚不离家。

        其实,主要是想给她个城镇户口。丈夫的职务,可以把一家人都转为城镇户口。

        虽然户口转了,但她年龄大了,又没文化,还有两位老人。解放后,家里的佣人都放走了,老人享受惯了,什么也不会做。小姑三寸金莲,加上婆家这个特殊情况,有点轻微的自闭症,她就没出去工作,待在家里伺候老人。

        外人都劝她,别人离婚不离家是为了孩子,你又没个一儿半女的,给他守什么。

        可她在这家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已经和家人处出了感情。老人也通情达理,说她什么时候遇上合适的,什么时候离开,老人当闺女出嫁她。

        她在这个家里又待了十多年,也没遇上个合适的人家,就和老人、小姑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

        提起她的小姑,杨奶奶更是唏嘘。其实小姑比她还大三岁,她小姑十五订婚,找的倒是门当户对的人家。男方订婚后就出去了,一直未回,连个音信也没有。在哪兵荒马乱的岁月,她哥哥也托人打探过,不过没得个准信。

        一直拖到解放,也没见人回来,人们猜测不是去了台湾就是战亡了,她婆家也捎信让她另嫁。但她不知咋想的,就是拧不过这个弯来,死也要给男方守着。就这样,一家四人过了这些年。

        文革开始,她离婚的丈夫被枕边人出卖,揭发他参加过【创建和谐家园】,家里也是大地主。幸亏这些丈夫的档案里都有记载,还算说得清楚。

        不过气恨交加,再加上战争中落下的毛病,人大病一场,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了。她妻子一看,立马提出离婚,俩人也没个孩子,离的倒是干净。

        离婚后,丈夫心灰意冷,向组织提出回家乡,跟家人一起生活。杨奶奶怕住在一起尴尬,主动要求离开。

        二老和小姑都做她的工作,求她留了下来。主要是怕她在外受苦,毕竟他们的生活还是有保障的。尽管社会动荡,他们家算是革命的功臣,儿子的职务也算是高干。

        丈夫回来后,又是她里外的伺候,本来可以找个保姆的,但一家人清净惯了,就没找人,让她领了保姆的钱。

        时间长了,为了方便,二人又办理了复婚手续。一直到了73年,丈夫去世。婆婆白发人送黑发人,大病一场后也瘫痪在床。

        失去了丈夫的收入,四口人坐吃山空,生活开始艰难起来,婆婆的病还离不了药。老人开始变卖家产,好多东西见不了光,就在黑市里处理。

        时间长了,杨奶奶看出了门道,也跟着干,倒腾点小东西,收入还行,起码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2 22: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