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4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悠悠推了一下花架,纹丝不动,看来罗新才说的不假,这套家具确实是用硬木做成的,悠悠看着像是紫檀,不过她不敢确定,紫檀就是在前清也是珍贵无比,小县城哪来这么多的紫檀。

        东西厢房里也配上了家具,不过没有正房的精致典雅。厨房里光饭桌就有好几个,大的、小的、圆的、方的,凳子也是配套的,看来这帮乞丐还是非常注重吃的,饭橱碗柜还算完整。

        中间院子的房间里家具也算齐全,有的还能看出是成套的,不过没有前院的好,这点连悠悠都能看的出来。

        后院的厢房里放着成堆的烂家具,没一件成型的,看来师傅们确实尽心了。

        正房里放着成堆的麻袋,罗新才告诉姥姥,里面装的都是乱发,全是梳下来的长发。一麻袋一百斤,一共五千斤。

        看到不足二十天的时间,他就买到这么多。姥姥感到惊奇:“兄弟啊,还是你有门路。”

        一斤乱发二分钱利润,五千斤就是一百元,相当于工作人员三个月的工资。二十天挣三个月的工资,乱发看着利润小,数量大了还真可观。

        “嫂子,您让兄弟办得事,我一定给您办好了。这东西好弄,连个介绍信都不用拿,天越来越热,收购站巴不得赶紧处理了,图个干净,那个公社都有千把斤的存货。”罗新才告诉姥姥。

        屋里放着一个磅,他随便拉了个装好的麻袋,放到磅上一称,一百零二斤。“嫂子,您看,斤称都是足足的。”

        现在的麻袋都是国营工厂制作的,国家统一的规格,一个麻袋二斤重。

        “不用看,兄弟你办事嫂子放心。”

        悠悠悄悄的把钱递给姥姥,姥姥转手交给他:“兄弟,你点点,这是1100元钱。”

        “用不了这么多,您给的一千块钱还剩三百五。”罗新才往外点钱。

        “兄弟,你里外帮我忙了一个多月,还给我找了好多没花钱的材料。剩下的钱是兄弟你的工钱,多少就那些了,别再提了。”姥姥感激不尽。

        “嫂子,您这是打兄弟的脸,给你帮这点忙,我能要工钱。”罗新才硬是把350块钱塞了回来。

        “嫂子,咱还收乱头发不?”

        “收啊,越多越好。你继续收,下次我再把麻袋给你。”罗新才听了面带喜色,“嫂子,麻袋不急,我找人借的,啥时还都行。”

        说完他递过来一串钥匙,“嫂子,房子基本收拾好了,这是钥匙,您收好了。”

        “兄弟,谢谢你啊。今后有事嫂子还找你,你还得继续帮忙。”姥姥接了过来。

        “您擎好吧嫂子,我保证给您办的妥妥的。你要没别的事,我就先回去了。今天和别人约好了,去收乱发。”罗新才告辞。

      第92章 麦收过后

        姥姥送他出了大门,回到后院,悠悠已经将头发收进空间,安排机器人清洗整理去了。

        关好大门,就剩下了娘俩,高高的围墙将院落和外面隔离开来,安静又安全。

        悠悠放心的拿出一批机器人,到处清扫消毒,还拿出各种生活用品,把前院布置了出来。以后,这里就是自己的家了。

        虽然,空间里比外面舒适,娘俩也可以随时进空间,但毕竟还是在外面的时候多。再说,这么典雅古朴的房子,布置漂亮了住着也是一种享受。

        后园里花生长势良好,地里看着是刚锄过,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杂草。悠悠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除草剂,让机器人喷洒了一遍。娘俩进了空间,把代销点需要的东西准备好,就去了汽车站。

        麦后,各种时令蔬菜陆续上市,黄瓜、西葫芦、黄笋瓜、豆角、辣椒、茄子、韭菜。队里的菜园隔两天就分一次青菜,蔬菜都是按人口分,数量足够吃的。

        二奶奶家分的青菜舍不得用油炒,不是溜就是煮,一家人吃的也很香。

      ¡¡¡¡¶ÓÀï·ÖµÄ¾Â²ËÈËÃÇû¿Õ°ü½È×Ó£¬¶¼ÊÇ×ö²Ë¾í×Ó³Ô¡£°Ñ¾Â²ËÏ´¾»ÇÐË飬°èÉϽªÄ©ÜîÏãÃæ£¬ÓÃÓÍÑε÷ºÃ£¬¾ùÔȵÄ̯µ½ß¦µÃ´ó´ó±¡Ãæ±ýÉÏ£¬¾í³É³¤Ìõ£¬·ÅÔÚ¹øÀïÕô¡£

      ¡¡¡¡¿ª¹øÊ®·ÖÖÓÏÆ¿ª¹ø¸Ç£¬ÇгÉÊ®¶à¹«·ÖµÄ¶Î£¬ÀïÃæµÄ¾Â²Ë»¹ÊÇ´äÂ̵쬾ÂÏãŨÓô£¬·Ç³£ºÃ³Ô¡£

      ¡¡¡¡¾Â²Ë¾í×Ó·¹²ËÁ½Óã¬ÑηŶàÁË£¬Äܵ±²Ë¾Íâɳԣ¬ÑηÅÉÙÁË£¬¾Íµ±·¹³Ô¡£

        姥姥现在做韭菜卷子,里面都放上些虾皮,再磕上个鸡蛋,味道更鲜。悠悠最喜欢吃的就是它,迪迪都能吃一大截。

        二奶奶做的懒饺子也很香,姥姥看到也经常做。把韭菜切的非常碎,加上姜末茴香面油盐拌好,和白面掺在一起,加上水搅搅拌成软面块。

        锅里的水开了,用手揪成薄片煮熟。劲道滑爽,还带着韭菜的鲜香,锅里再放点虾皮,味道就更好了。白面片中含着翠绿的韭菜,好看又好吃。

        悠悠每次都想,要是里面再放上些切成丝的鸡蛋饼,就更好看了。不过从来没敢说出口,估计说了姥姥就会骂:“你就作(作孽)罢,光好看能当饱不?”挨骂悠悠不怕,可关键是挨了骂还不给做。

        天气热了,二奶奶家的西屋更热,她家一天三顿饭,都在院里的大树底下吃。悠悠家也在树下吃,两家基本上是一起吃饭,只是时间上有先后而已。

        天热牛屋的味道不好,院子的前面不是牛粪堆就是猪圈,味道也不好,还易滋生蚊蝇。

        悠悠每天晚上偷着打药消毒,清理卫生,还定期喷洒防止蚊蝇的长效药物。

        二爷经常奇怪的说:“今年真好,没有蚊子,苍蝇也不多,难道真像他们说的,被氨水熏死了。要是这样,明年还得用。”

        悠悠每次听到,深感无语。这都什么跟什么啊,这脑回路也太大了吧。

        今年分的麦子多,二奶奶家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从每天的菜团子变成了花卷。由于经常在一起吃饭,悠悠对大饭量的理解得到了刷新。

      ¡¡¡¡¶þÄÌÄ̼ÒÓõÄÊÇ×î´óµÄ°ËÓ®¹ø£¬Ò»¹øÄÜÕôËÄÊ®¶à¸öâÉ¡£¶þÄÌÄ̶çµÄ¾í×Ó£¨·½ÐÎâÉ£©´óµÄÏñЬµ×£¬¹ðƼÖÐÎçÄܳÔËĸö¡£±¦¾°ÊÇÄк¢×Ó£¬³ÔÁù¸ö²Å±¥¡£

        加上她大女儿一家六个大人,中午一顿就吃去多半锅馍。她二女儿怀孕了,婆家没舍得让回娘家住。

        二奶奶天天晚上擀面条,加上青菜一起做炝锅面条。吃面条还能节省些粮食。老语说的好:喝面条省,喝疙瘩费,要吃锅盔卖了地。反正晚上不用出力,能省一点是一点。

        这可不是为了保健,晚饭七分饱,是为了省口粮。

        宝景和二爷俩人用搪瓷盆子吃饭,一盆能装两碗饭。爷俩都是喝四五盆。为了省事,二奶奶把面条舀到个大盆里,端到树下,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的,就没见勺子停下过。

      ¡¡¡¡Ôç·¹£¬¶þÄÌÄ̵ÿ´Ê£ÏÂÂøÍ·µÄÇé¿ö×ö·¹£¬Ê£ÏµÄâÉÉÙÁË£¬¶þÄÌÄ̾͵ÃÔÚ¹ø±ßÌùһȦ±¡Ãæ±ý¡£Ê£ÏÂÂøÍ·Áôןø¼¸¸öº¢×Ó³ÔÊ£âÉ¡£·¹²ËÉÙÓÍË®£¬º¢×ÓÃǶöµÄ¿ì£¬°ëÉζöÁË»¹µÃ³Ô¸öÊ£âÉ¡£

        锅贴上金黄的饹馇带着焦香,悠悠每次都和桂萍换着吃。桂萍不接悠悠的馒头,悠悠说什么也不接她的饼。

        他家的小外甥狗剩和迪迪玩的挺好,倒是改了不少霸道的性格。

        悠悠算了下,二奶奶家最小的桂萍一天也得二斤粮,宝景和二爷每天最少三斤。怪不得二奶奶时刻的算计,怎么节省着吃饭,尽量的掺和上各种能吃的东西。

        现在每天的晚上,大家吃完饭,都去悠悠家的新宅基上乘凉,把地面打扫干净,从井里打出两桶水,泼在上面,很快就渗人地下,地面上凉丝丝的,非常舒爽。

        悠悠家的宅基垫得高,微分吹过,带来阵阵凉爽,蚊子根本存不住。老人们拿把蒲扇,时不时的扑打几下,嘴里还念叨:“今年的蚊子和苍蝇就是少,难道真的被氨水熏死了。”

        “应该是这样,原来棉花地里,到现在不知得打几遍药了,今年一遍没打,棉花上没一点虫。”

        悠悠听得那个无语啊,姐的抗虫棉那可不是白给的。

        各家都带着凉席,铺在地上,大家坐在上面,拉呱唠嗑。孩子们在周围跑着玩,累了,困了,就躺在席子上睡,大人随手拿个床单,给盖在身上。

        女的上到八十多的老人,下到六七岁的孩童,左边的咯吱窝下都夹个布包,里面包着泡软的麦秸莛,两手忙活着掐辫子。

        手快的妇女,一晚上就能掐一逛(大约十米),可以卖七分到一毛钱。一个月能卖两三块钱,够扯一件薄衣料的,夏天穿正好。

        从麦后开始,到新棉花下来,农历的五月到八月,这四个月的时间,妇女每天晚上的活计,基本上就是掐辫子,总算下来也能卖个十来块钱,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µÚ93Õ ÊÕ¸îÜÙÞ£

        姥姥现在十天赶四个集,张集和水坑的集日次次到,骑着大金鹿,后面绑着条筐,看到价格合适的麦子就买下来。集市上允许农民少量的交易粮食,一二百斤的没人禁止。

        粮市就在公社粮所的前面,粮所专门设立了个过称的地方,有专人负责过磅,一次一分钱。

        新麦刚下来,河滩里的人,往往会卖了麦子换些杂粮搀着吃。杂粮价格相对较低,一斤大豆二毛钱,高粱二毛二,小麦一斤能卖三毛一二。

        姥姥每集都能买三四百多斤的小麦,分成几袋放入后面的筐里。悠悠趁人不注意,就把袋子收入空间里。连着赶了十多个集,买了快五千斤麦子了,卖麦子的也少了,娘俩才作罢。

      ¡¡¡¡¿´×żÒÀïÂúÂúµÄ¼¸¶ÚÂó×Ó£¬ÀÑÀÑÂú×ãµÄ˵£º¡°¹Ö²»µÃÈËÃdz£Ëµ¼ÒÖÐÓÐÁ¸£¬ÐÄÖв»»Å¡£¿´×ÅÕ⼸¶ÚÂó×Ó£¬ÎÒ×ö·¹Ò²´óµ¨ÁË¡£¡±

        麦收以后,气温急剧升高,晚上的温度也超过了20度。“三夏”过后,收完了,种上了,春作物锄过一边草,地里的活计也松散了好多。

        妇女们暂时不用上工,她们抓紧时间拆洗棉衣和被褥。这里有句俗语:六月里不套被,套被没人睡。

        农历的六月,正是三伏天,空气湿度大,被套含水量大,盖上特别的湿潮,非常的不舒服。

        村东的大水坑边,聚集着洗东西的妇女。坑边的青石板上,“梆梆”的捶布声此起彼伏。大伙互相帮着拧、拽,说着笑着非常热闹。

        在坑边的树上,横七竖八栓满了绳子,洗干净的被褥和衣服就晒在上面,大家看着互相开着玩笑。

        孩子的衣服还好点,小了在下面接一截。大人的衣服没补丁的很少,补丁还不是一种颜色。

        被褥上的补丁更多,被面还好些,破了能打补丁。里面的棉花套烂的更狠,好些没法搭绳子上晒,就在地上搭个架子,把棉套摊在上面晒。拆得时候棉套用棍子卷上,晒好了再卷上,不然就成了一堆烂棉花。

        大家互相交流,自家的被子几年了,褥子几年了。好多都是结婚时的铺盖,一直没换过,孩子多了,才做床新的。一些老人的被褥盖了一辈子,都看不出来原来的颜色了。

        不说别人,悠悠舅姥姥的铺盖就是结婚时置办的,四十多年了还用着,悠悠反复的查了好几遍,得到的准确数字是被里上补了十九个补丁。反而是悠悠家的铺盖比较好,基本上没补丁,都是姥姥来到后新置办的。

        每次说起自家的铺盖来,姥姥就感动的不行:“这都是你舅姥姥给咱们新做的,她自己还没舍得换铺盖。”

      ¡¡¡¡Ï´¾»É¹¸ÉµÄÃÞÒÂÆ¬ºÍ±»ÈìÃæ£¬»¹µÃÔÚôÝ×ÓÀï¹ýÒ»±é£¬ôÝ×ÓÊÇÓð×Ãæ×öµÄÏ¡±¡ÃæÌÀ¡£ôݹýµÄ²¼Æ¬±ØÐë̯ÔÚ¼Ü×ÓÉÏɹ£¬°ë¸ÉµÄʱºò·Åµ½´·²¼Ê¯ÉÏ£¬Óðôé³´¸Æ½¡£

        捶过的布晒干后,挺括平展,不仅方便做针线活,拆洗的时候也容易。要知道这年代基本上没有洗涤品,人们都是用棒槌捶。

      第94章 老天爷

        在这缺衣少穿的年代,每人能有一件棉衣都是好的了,连件替换的都没有。

        穿的一个冬天的棉衣,即使再爱惜也脏的不行,特别是领口袖口,脏得明晃晃的锃亮,闻起来一股刺鼻的脑油味。

      ¡¡¡¡ôݹýµÄ²¼Æ¬£¬·ÅÔÚË®Àï½þÅÝÒ»¸öʱ³½£¬ôÝ×Ó»¯¿ª£¬¾­¹ý·´¸´µÄ´·´òƯϴ£¬ÎÛ×ÕËæôÝ×ÓÒ»ÆðÍÑÂ䣬ˮÇåÁ˲¼Æ¬Ò²¸É¾»ÁË¡£

        脱落的糨子也不会给水源造成污染,全村人都在村东的大坑里洗衣物,坑里的水依然清澈,离坑边不远就能看到游动的小鱼。

        看了二奶奶家套被子,悠悠更是感到这个年代人们生活的艰辛。二奶奶套被子从吃过早饭开始,光是整理被套就忙活了一个上午。

        放平用木棍卷起来晒了两天的被套,二奶奶在炕上从一头摊开,细心的把一块块的碎棉花撕开扯平,再用针线把棉花块缝合在一起。

        哪棉花套子碎的,也就比巴掌大点,就没有尺大的块。三妮桂香看他娘累得不停的捶腰,就说:“娘,您下炕歇会,换我的。”

        二奶奶看了她一眼,苦笑着说:“娘不是嫌你不会干,这连套子的活计,你却是干不了。”

        “娘,我不会您教我啊,二姐出嫁了,您都这么大年纪了,身子骨有不好,今后咱家的活就得【创建和谐家园】了,不学我啥时候也是不会。”

        “好,你想学娘就教你,咱娘俩一人一边,还能快点。你看着,这棉花块都得撕开,边上叠盖在一起,用针缝合起来。

        做这活得细心,尽量的把棉花快撕得厚薄一样,不能疙疙瘩瘩的,特别是褥子,那样铺着咯得慌。”

        桂香干了一会就累了,也学着她娘那样,立起身捶腰,还没忘了娘,顺手给她娘也捶几下。

        二奶奶笑着说:“累了吧,你还是找景云她们绣门帘去。这活不用学,就是费工夫。”

        桂香接着低头做活,嘴里和她商量:“娘,咱套好这床被子,褥子别套了,那褥子比被子还破,光收拾套子也得一天。

        今年咱家的自留地都种了棉花,等秋后收了棉花,咱套床新的吧。”

        二奶奶答应的爽当:“是得套床新褥子了,不过这破的可不能扔。你爹年纪大了,不能老在牲口圈里睡麦秸窝,得给他添床铺盖,让他睡火炕了。”

        “娘,咱家那时半亩棉花,我没事就去捉虫,管好了能收七八十斤棉花,咱再多套一床呗。

        您看咱家这褥子,确实补不起来了。娘,从我记事都是这床铺盖,这都多少年了。也该换新的啦。”

        “还从你记事算,我都不知道这褥子多少年了。娘的命苦,从小没娘,摊了个后娘还是个狠的,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厉害,要不咋叫‘老天爷’。

        出嫁的时候别说铺盖了,就连件新衣服都没给做,娘是穿着随身的破衣服嫁过来的。

        你也大了,知道你爹从小没了爹娘,是跟着奶奶要饭长大的,你二爷爷比他大十多岁,媳妇是全村人兑粮食换的。

        你大爷为了给家里人换口吃的,为了两块银元,十几岁就去当了兵。

        还是你二奶奶心善,自己再难也给置办了床新被子。褥子还是你爹原来的,他也说不清是啥时候的的。

        桂香啊,娘的命孬一辈子就这样了,你们姐妹四个,娘就是再难,也不让你们过的跟娘这样。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2 15: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