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2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姥姥歇了半个多小时,悠悠告诉姥姥快十点了,就到院子里挑孩模。

        院子里的孩模也显示着这个时代的特色:飞机,大炮,火车,坦克车。枪支和汽车就有好几种:长枪、短枪、冲锋枪、盒子炮,货车、客车、小汽车、拖拉机。

        英雄人物更是刻画的栩栩如生,入木三分。托举炸药包的***,宁死不屈的***,披着大氅的***,提着红灯的李玉和,李铁梅的大辫子,潘冬子的红星帽,让人看得挪不开眼。

        《西游记》的系列人物形象丰富,以孙悟空和猪八戒居多。孙悟空的形象机智勇敢:手持金箍棒眺望远方、腾云驾雾肆意张扬、被压五指山伸手够桃,背靠齐天大圣旗帜的得意洋洋。

      ¡¡¡¡°Ë½äµÄÐÎÏ󺩺ñÆÓʵ£º»ÓÎè×ŰÒ×ӵİ˽亩̬¿ÉÞ䣬ǣÂíµÄ°Ë½ä¶«ÕÅÎ÷Íû£¬°Ë½ä±³Ï±¸¾µÄÐÎÏó¸üÊÇÁîÈËÅõ¸¹¡£´ËÍ⣬»¹Óнŵŷç»ðÂÖµÄÄÄ߸¡¢ÍÐËþµÄÀîÌìÍõ¡£

        动物的造型以十二生肖为主,还有狮子、老虎、猫鸟鱼。鱼的数量最多,这大概和鱼自古以来就是吉祥物有关,它既有多子多福的期盼,又有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

        植物造型的孩模不多,傲雪的梅花在风雪中盛开,代表着文人气节,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气概。

        有盛开的莲花和带着藕节的莲花,分别寓意“花开富贵”和“连生贵子”,看来吉祥的寓意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无关年代和时期。

        悠悠看着这个也好,那个更吸引人,挑来挑去就挑多了,每种才挑了十来个,就挑了一满框。看时间到十一点了,赶紧让张师傅给过称。

        张师傅批发孩模按重量用称称,一斤五分钱,约有5-10个孩模。据悠悠观察,来人一般都要个十斤二十斤的,才五毛一块的钱。悠悠算了一下,从她们来了就没断过人,得有十来个,这一上午就得收十多块钱。

        加上下午和往外倒卖的,一个月得有小一千的收入。虽然卖孩模只有春天三个月的时间,他们父子仨人每家也得有一千块。

        这时候,干部的工资一个月三四十块钱,一年才四五百块钱。一千块相当于双职工家庭的一年的收入,这在当时可是顶尖的存在。

        谁能想到:小小的孩模,便宜到任何一个孩子都能买得起,张师傅家却靠它发家致了富。

        姥姥要的多,俩人抬起来称的,七十多斤。悠悠又挑了一些,凑到八十斤,姥姥给了四块钱。让张师傅帮着,把孩模倒进自行车后面绑着的条筐里。

        看姥姥推车子,张师傅和他媳妇却拉着不让走,“嫂子,您离家太远了,路上得两个多小时。吃了饭再走,您不饿孩子受不了。”

        看他们留的真切,姥姥从车把上拿下一个布兜,递给了张师傅的妻子。

        “那好吧,就在大兄弟这吃,我怕回不去,捎着干粮那,麻烦你们啦。”

        “嫂子您还捎着干粮,一顿饭俺还管得起,下次来别再拿干粮啦。”他妻子说着接过布兜。

        接近中午,其他人离得近,都结账回去了。妻子去厨房做饭,张师傅陪着姥姥在堂屋坐着唠嗑,说道着这些年做孩模的经历。

        俩人越说越投机,张师傅问姥姥:“嫂子,我听您说话也是咱这里的口音,咋觉着您在外面待过,见识广。”

        “不瞒大兄弟,我确实从小离家,这十来年才回来。”姥姥把自己的简单经历告诉了他,张师傅也跟着叹息。俩人越说越亲,也不喊嫂子了,直接叫上了姐。

        他领着姥姥进里屋,翻箱倒柜的拿出好几兜孩模,小心的掏出来摆在旁边的空床上,并挨个的解说着。悠悠这次可算是开了眼,长了见识。

        张师傅的孩模真多,有二百多个。光是成套的就有好几种:梁山一百单八将,八仙过海,包公断案,三国演义,封神榜,西厢记。他抓住每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刻画的生动传神,惟妙惟肖。

        悠悠看到一个刻有莲花和鹭鸟的图案,好奇的拿起来问:“爷爷,这个是什么鸟?”

      ¡¡¡¡¡°ÕâÊÇðµðË£¬ºÍÁ«»¨ÔÚÒ»Æð£¬Ô¢Òâ×Åһ·Á¬¿Æ£¬¿ÉϧµÄÊÇÏÖÔÚ²»ÈÃÂôÁË¡£¡±

        他妻子做好饭,过来一看,对姥姥不好意思的说:“让嫂子笑话啦,他想起原来的事情就好激动。”

        接着又劝他:“咱现在还不是一样卖孩模,能挣着钱卖什么都行。别死心眼子啦,你要喜欢在家偷刻着玩,谁也管不着,非得卖出去才高兴啊。”

        姥姥也跟着劝:“大兄弟,俺妹子说的是个理,这年景能顾着一家老小就不错了。咱自己是得想开,别认那个死理,和自己过不去。”

        “大姐,也不怕您知道,要说过日子,您兄弟家还真不比别人家差。”张师傅自豪地说。

        “你让大姐说,咱这不就挺好吗。以后可别想起来就烦啦,咱又不是过不去。”他媳妇接着劝。

        仨人说着话,收拾好摆了一床的孩模,张师傅的小女儿也放学回来了。她在附近的村里上初中,她姐姐在公社高中住校读书。

        大家洗了手就坐下吃饭,饭桌上摆着两盆菜,一个油煎豆腐,一个韭菜炒鸡蛋,这在农村可都是好菜。姥姥看了,不好意思地说:“大兄弟,你俩太客气了。”

        张师傅的妻子大咧咧的回答:“大姐,俺还真没跟您客气,平时俺家也这样吃。”悠悠看到馍筐子里盛的都是花卷,杂面少的好像一条线,知道她说的是实话。

        吃着饭,张师傅告诉姥姥,自己一大家人除了参加队里的劳动,一年四季都做孩模,就连冬天也没停过。晾干一批就烧一批,烧好了就存在家里,这样还不显眼。年后,大量的往外批,只有不够从没剩下过。

        “姐,人家都说卖梨膏的盖楼,慢慢熬。俺这孩模看着还没梨膏值钱,可它没本。不是兄弟吹,俺一年就能盖个楼。可摊上这年景,咱有钱也不敢盖啊。那就吃好点,大人孩子跟着一年到头的忙活,别亏了他们。”听这话说得,人家活得多明白啊。

      第46章 铜盆

        “对了,大姐,听您说那意思,您那代销点跟自家的买卖差不多。俺村里有个在家做铜盆的,您捎几个回去卖不?”张师傅给姥姥提建议。

        姥姥赶紧打听:“啥情况啊?兄弟。”

        原来,他村里有个铜匠,手艺挺好,早先自己在家开个小作坊,加工铜盆、铜勺子、铜香炉等小物件。

        文革后不让在家开作坊了,县里的加工厂听说他手艺好,让他进厂当了工人,制作伟人铜像章。这两年,买像章的人不多了,他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就退休让孩子接了班。

        闲在家里没事干,就有人拿着家里偷藏的铜香炉等违禁物品,找他加工铜盆、铜勺子。一来二去的,找他加工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不少的工作人员。

        他也看出了门道,上边的政策这是松了。就偷着买了些废铜,在家加工铜盆、铜勺子。别说,生意还挺好,年轻人结婚都乐意买个新铜盆,老人给年轻的分家也买个铜勺子。

        现在时兴搪瓷盆,轻便结实颜色鲜艳,但有一样怕摔怕碰,摔着碰着易掉磁,掉了磁就生锈漏水,还没法补,用起来得非常小心。

        铜盆就结实多了,轻易不会毁,一个铜盆能用几辈子。铜盆一般重二斤,卖四块钱,算起来比搪瓷盆贵一块二三,可十个瓷盆也使不过一个铜盆。所以,铜盆很好卖,但就是还不能明着卖,得偷着来。

        姥姥一听,就说要去看看。张师傅倒是爽利,领着姥姥就去了铜匠家。铜匠师傅也姓张,他俩还是一门人,没出五服(五代)的兄弟。

        见是自己兄弟领来的客人,铜匠师傅打开了锁着的东屋门。里面放着做好的一摞摞新铜盆,大大小小的铜勺子放在一个篓子里,有百多个。

        里间还堆着好多的废铜,悠悠看了看,除了损坏的铜盆、铜勺子外,就是铜锁、铜香炉,只有少量的铜门钉、铜门叶。

        看着造型各异的铜锁、铜香炉,悠悠很不得开口买下来。蹲在那里扒拉,随手就找出来几个造型奇特的铜锁铜香炉。

        铜盆五个批发,一个三块五毛钱,姥姥要了十个。铜勺子论斤称,一斤一块八,姥姥也要了二十个,悠悠把挑出来的东西放在铜勺子里,让他一起称。

        姥姥解释道:“俺家这孩子,就喜欢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您给称上,全当给孩子买个玩意。”

        铜匠师傅把几样东西拿出来另称,“大妹子,既然您愿意给孩子买了玩,那就另算,这是我按废铜收的,一块五一斤。不过您让孩子玩时小心点,现在这些东西惹祸”

        悠悠打听:“那爷爷您在哪买的这些好看的东西?”

        “有找货郎收的,大部分是托人在收购站买的。”老人回答。

        悠悠听了大受启发,看来这时候想在收购站里买出东西,还是有门路的。

        出村看路上没人,悠悠就把东西收到空间里,姥姥骑车轻快。快到家的时候才拿了出来,不过孩模没有拿出来。

        铜盆姥姥没摆出来卖,铜勺子摆出来了,买的挺好。姥姥还动员大家拿废铜换,一斤半换一斤。别说,还真是换到几个铜锁、铜香炉。

        虽说没有珍品,但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五十年代,它也成了上百年的老物件了,值钱着那,没个三千两千的买不着。

        有了大批的孩模,悠悠到各处塘子坑乱跑,偷着往空间里收胶泥。用机器摔打柔韧了,分成小包装,配上拍摄的村里孩子们制作孩模的录像,加上孩模配搭着卖。

        结果意想不到的好,一套千元的价格也没人嫌高,上架就遭遇抢购。姥姥尽管没见着现钱,看着也带劲,加上铜盆销量好,就带着悠悠连着去了两次“泥人张”家进货。

        得益于孩模的热销,悠悠在商城里开设了一个“忆当年”怀旧商店,专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西,糖果纸、火柴盒、香烟盒、宣传画、小人书、像章、孩模等物品。

        怀旧商店生意特火,深受老人和孩子的喜爱,特别是一些农家乐和怀旧饭店的欢迎。

      第47章 全村养猪

        谷雨前后,点瓜种豆,地里的活计多了起来。去冬下了几场雪,今春墒情好,人们忙着春种,田野里到处都是忙碌的人群。

        麦田里墨绿一片,有半尺多高,比邻村石庙的小麦明显地高出一截。大伙看了称奇:“都说寒食麦地里埋老鸹,咱村的麦地里能埋老母鸡,科学种田真的好,不信不行。”

        邻村的群众看到了,公社的领导也知道了,在韩屯村召开了麦田管理现场会。接着,全县推广氨水施肥现场会也在村里召开。

        会上,三舅舅援朝现场讲解氨水追肥的技术管理,被县里的领导点名表扬,全家人都跟着自豪。

        悠悠尤为高兴,因为她知道七六年“四人帮”倒台后,拨乱反正造反派下台,国家大力培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干部,可不就是为咱三舅量身定做的,有学历、懂农业技术的3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就差政绩了。

        河滩上,灰灰菜、婆婆丁、马峰菜(马齿笕)、牛舌头颗(车前子)、苦苦菜、扫帚菜,陆续地长了出来。

        大伙都说,今年的野菜长的特别好,又大又嫩,原因归结为毛地梨子被刨干净了。还真是,经过人们的挖刨,河滩上毛地梨子已经很少了,稀疏的分散在各处。

        悠悠成了四妮桂萍的小跟班,每天都去河滩上挖野菜。

        即使每天都去她自己也挖不多,小小的篮子,最多能装一斤菜,还没篮子沉。快到家的时候,小伙伴们就会忘她的篮子里添上一些。

        关键是她有作弊利器,河滩地广人稀,特别是相邻的平城县地界的河滩,基本上就没人。她偷着放出来的机器人,按照指令每天都能挖到大量的野菜,被悠悠收进空间内。

        商城里的野菜【创建和谐家园】抢购活动启动,而且非常成功,每斤百元的高价也没能阻止人们的热情,每天刚上市就抢购一空。

        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自从有了野菜,悠悠家总算告别了天天顿顿啃咸菜吃酱豆的日子,饭桌上有了绿色。特别是姥姥腌制的索蒿,清新香嫩,吃得一家人赞不绝口。

      ¡¡¡¡Ò°²Ë³¤µÄºÃ£¬ÓÉÓÚÓÆÓÆµÄ´óÁ¿²ÉÍÚ£¬»¹²»ËãÌ«´òÑÛ¡£µ«ÊÇËæ×ÅÑàÂóºÍÜÙÞ£µÄÉú³¤£¬ºÜ¿ì¾ÍÒýÆðÁËÈËÃǵÄ×¢Òâ¡£

        燕麦长得快,和小麦差不多高矮。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奇怪,今年河滩上铃铛麦多的出奇,都认为是河水冲下来的种子。

      ¡¡¡¡ÜÙÞ£Ò²³¤µ½Ò»’€£¨¶Á×÷zh¨£¡£Á¿´Ê£¬»ù±¾×ÖÒåÊÇÕÅ¿ª´óÄ´Ö¸ºÍÖÐÖ¸Á¿³¤¶È£©¶à¸ß£¬µ½´¦¶¼ÓС£ÈËÃÇ´ÓÀ´Ã»¼û¹ýÜÙÞ£²Ý£¬²»ÖªµÀÓÐʲôÓô¦¡£

        大伙瞅空去河滩,割燕麦回家喂猪羊,可没人割苜蓿。对于未知的事物,人们可没胆量尝试。要知道,家里的猪羊可是大宗财产。

        悠悠带头割了回家喂猪喂羊,姥姥也不放心,悠悠再三保证,才答应让她试试。看到猪羊肯(爱)吃,连着喂了两天也没出事,桂萍就跟着割了喂猪羊。

        大家伙听说了,都跑到悠悠家去问,姥姥只好说悠悠年纪小不懂事,割回来喂猪也没和大人说,不过猪羊挺爱吃的。

        为了让大家放心,舅姥爷专门叫回了援朝舅舅,让他看看是什么杂草。三舅到河滩一看,惊奇极了,怎么会长出这么多的野苜蓿,也只能找出和燕麦一样的理由,河水冲下来的种子。

      ¡¡¡¡³¡ÔºÀïÕÙ¿ªÁËÈ«´åÈ˲μӵÄȺÖÚ´ó»á£¬Èý¾ËÔ®³¯¸æËß´ó»ïÜÙÞ£ÊÇÑøÖíιÑòµÄ×îºÃËDzݣ¬¶¯Ô±´ó¼Ò¶àÑøÖíÑòÖ§Ô®¹ú¼Ò½¨É裬ͬʱ»¹ÄÜÔö¼Ó¼ÒÍ¥ÊÕÈë¡£°´Ä¿Ç°ºÓ̲µÄÜÙÞ£ºÍÑàÂóµÄÊýÁ¿£¬Ò»¼Òι¸öÁ½ÈýÍ·Öí£¬ËÇÁϾø¶ÔûÎÊÌ⣬²¢¸æËß´ó¼ÒÊÕ¸îÑàÂóºÍÜÙÞ£ÕýÈ··½·¨¡£

        村民听了三舅的讲解,情绪特别高涨,纷纷赶集购买猪秧(猪仔),前段时间大伙卖香附子每家都有几十元的收入,谁家也不缺买小猪秧的钱。

        村里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偷摸的到河边烧香拜河神,感谢河神的恩赐。就连姥姥也偷着念叨:“老天爷显灵了,派河神给咱村里送来了神草。”

        悠悠可是守口如瓶,没告诉姥姥是自己撒的草种。要知道有些事情,它是说也说不清楚,那就干脆不说。

        悠悠家喂的两头猪已经长到四十多斤,来往的人们看到都称奇。面对大伙的询问,悠悠经常故作天真地回答:“俺家的猪秧子随‘大一号’,长的快。”逗得来人大笑不止。

        悠悠缠着姥姥再抓两头,哥哥也拍着胸脯打保证,说以后放了学就去割草。姥姥现在对悠悠是言听计从,立马就同意了,爸爸就找人加盖了个猪圈。

        姥姥还劝说二爷家再买几头猪仔,二奶奶看着猪圈里长得很好的猪仔,也有了信心,一下子买了三头。

        悠悠忙得两头跑,给两家的猪仔防疫加料,还好有姥姥帮着打掩护。

        晚上姥姥和悠悠躺在炕上发感慨:“咱总算能帮着乡亲们办点事了,要不是大家伙照顾,咱一家子都不知道能不能活下来,伤在那场运动中的人多了去了。”

        自从各家养猪多了,孩子们放学就往河滩跑,帮家里割草喂猪,少了许多玩耍的时间,这也令悠悠自责不已。

        听悠悠总提村里的孩子苦,姥姥却有不同的看法:“农村的孩子都这样,只有冬天农闲时才能玩。今年还是好的,河滩的草多,一会就割满,原来都割到天黑,看不见了才回家。”

        听了姥姥的话,悠悠这才缓了回来,暗自庆幸自己这是做了好事。

        人们下地干活,收工后拐到河滩割篮子猪草捎回来,倒也不太费工夫,慢慢地就习惯了,各家并没有因为养的猪多而缺饲料。

        这也有复堤给韩屯村带来的好处,那就是喂猪的泔水多了。五百多名民工,光伙房就十多个。

        每天刷锅的泔水,受到村民的欢迎,倒进人们提前送来的泔水桶里,再由各户提回去,干净卫生省事,真正的双赢。

        坏处就是羊得拴起来不能散养了。令人佩服的是这时候人们的思想境界,那真叫高,五百多的民工就没出过一点事,没偷没摸没打架斗殴,最多是吵架拌个嘴。

        昊昊果然说道做到,每天下午放了学,就和小伙伴们跑到河滩割猪草。其实根本不用昊昊去割草,悠悠一人就办了,但却不能说到明处。

        每次看着哥哥稚嫩的肩膀扛着沉重的猪草,到家累的小脸通红,悠悠就疼的心颤。在前世,悠悠可从没有过这种感受,可能这就是血脉相连的缘故吧。

        姥姥怕累着了哥哥,每天让妈妈做好晚饭后,骑自行车去接悠悠兄妹,帮着把猪草驮回来,悠悠坐在前梁上,盘算着怎样再给家里弄回辆自行车,让哥哥驮着自己来回。

        晚上和姥姥商议,姥姥说可以买辆旧自行车,平时让昊昊带着悠悠去河滩,也方便姥姥去公社供销社。不过得去县城的市场买,公社的集市上很少有卖的。看来,还得想法去趟县城。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8 17: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