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2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哪姥爷那天生日?还有爸爸妈妈,昊昊和迪迪?”悠悠连着问了一串。

        没等姥姥回答,昊昊抢着说:“妹妹,我都知道。爸爸十月初八,妈妈四月初八,他俩差半年。我是十月初九,迪迪是十月初十,我俩跟着爸爸过生。姥姥,姥爷的生日我不知道。”

        姥姥叹了口气,“你们姥爷啊,看姥姥不知道生日,自己也不过,这都多少年了,不用管他的生日。”悠悠听的感动不已,这才是真正的感情,相濡以沫,同甘共苦。

      第43章 发物蜂蜜

        迪迪悲剧了,和村里的其他二三岁的孩子一起,被公社卫生院来的医生点了“花花”,也就是种牛痘。悠悠上网查了一下,国家到一九八三年才结束了对牛痘的防疫。

        连着发了两天的低烧,迪迪整天恹恹的,没有精神,这是接种牛痘的正常反应。把悠悠心疼的,那里也不去了,在家陪着他玩,偷偷地拿出各种稀罕的玩具哄他。

        姥姥初六去张集赶集,专门买来了蜂蜜当“发物”,其实就是吃点好的,增加营养,还给二舅家的志勇送了一些,他也种了牛痘。

        迪迪病着还没忘了姐姐,喝了一口蜂蜜水就让给悠悠:“姐姐,甜,你喝。”把悠悠感动得一塌糊涂。

        悠悠尝了一口,蜜甜蜜甜的,这才是真正的蜂蜜,别说后世各种勾兑的蜂蜜了,就是买到上千元一斤的纯正蜂蜜,也无法和现在的相比。

        悠悠问姥姥在那买的,姥姥说这几天小孩“点花花”,集上就有卖的。蜂蜜是“发物”,一毛钱一两,家中有“点花花”孩子的人家,都会买上两毛钱的。

        为了让姥姥多买些,悠悠给姥姥普及蜂蜜的营养和价值。姥姥一听就笑了:“姥姥知道,这不是苦日子过惯了,一时没想起来,下集多给你买些。”

        “姥姥,不是给我买,咱家里人都喝。”悠悠更正。

        “都喝,你爸妈就舍不得,慢慢来吧,现在比原来强多了。”姥姥满足地说着。

        水坑公社逢农历的三八是集日,悠悠等不到十一去张集,初八就让姥姥带着去了水坑集。

        水坑离韩屯七华里,在韩屯东面。翻过黄河大堤,一直到梅庄,中间二里多地,都是春地。遍地的盐碱白花花的一片,路上连颗树都没有,姥姥说是盐碱太大栽不活。

        姥姥告诉悠悠,紧挨黄河大堤的滩外村庄,耕地都是盐碱地,只能种抗盐碱的棉花。要不是在滩里有部分耕地,简直没法生活。因此,村庄也相当稀少。

        过了梅庄,就是水坑了,中间没有一个村庄。不过,耕地看起来好了好多,有了大片的麦田,小麦的长势虽然不好,但起码可以种植了。

        水坑集比张集小多了,一千多人,就一个供销社门市,副食、农资、书店都在一起,对面就是饭店和收购站。

        卖蜂蜜的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蜂蜜装在一个十斤左右的陶瓷坛子里。买蜜的人自带干净的饭碗,也没人问价,大部分要两毛钱的。先称饭碗,再用提漏往碗里到蜂蜜。老人掌握分量挺准,基本上都正好。

        看来,现在不光是公家的东西实行统一价格,私人的物品价格也是相同的。悠悠听见老人报数:“够二两啦。”

        悠悠和姥姥在集上转了一会,等人们买的差不多了,姥姥问老人:“老人家,您这是什么蜜啊?”

        “杂花蜜,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不能出去放蜜,可不就只能割点杂花蜜,晚些天的槐花蜜和枣花蜜还算纯正。”老人倒是挺实在的。

        “您家里还有吗?”姥姥问他。

        “还有十来斤,你想要多少?”

        姥姥告诉他,自家去城里走亲戚,想带些稀罕东西,准备多买点,十斤二十斤的都行。

        “那您在供销社买个坛子,清洗干净,到俺家买去吧。俺家在曹庄,到大堤的堤屋找俺就行。俺零卖一块钱一斤,还得折(she)秤。你要得多,八毛一斤。”老人倒是干脆。

        姥姥买了两个能装十斤的坛子,让悠悠收进空间刷洗干净,就带着悠悠去了曹庄。

        曹庄在水坑公社的北面,离水坑二里路,也是紧靠大堤。卖蜂蜜的老人和妻子老两口,就住在堤屋里。屋外,摆放着四个蜂箱,成群的蜜蜂飞进飞出。

        老人已经回来了,看到姥姥过来,忙搬出盛蜂蜜的坛子。过了称,还有十四斤,姥姥都要了下来。

        姥姥问他:“老哥,您养这四箱蜂一年能割多少斤蜜啊?”

        “不多,一箱一年也就能割三十来斤,这四箱蜂够俺老两口散花销的。”老人满足的说。

        “行啊,一年卖百十块钱的蜂蜜,赶得上喂两头猪了。”

        “卖不到这些钱,每年就这季最孬的杂花蜜卖的价高,碰巧孩子们‘点花花’。槐花蜜和枣花蜜卖给县里的收购站,一斤才五六毛钱。”老人解释道。

        “老哥,在集上俺没给您说明白,俺那亲戚会做糕点,托俺给买蜜,您今后割了蜜给俺留着吧,俺还按这价要行不?”姥姥和他商量。

        “那真是太好了,放心吧,都给你留着。”老人喜出望外。

        “您还知道那里有养蜂的不?”

        “想找养蜂的好办,你沿着大堤找,一般都在堤屋上养。”悠悠看着堤下栽满了槐树,想明白了,这是最大的蜜源。

        下午,姥姥骑自行车带着悠悠,沿大堤走了二十多里,还真找到两个养蜂的,不过都是两箱,总共才买了不到二十斤蜜。好在和他们说好了,以后有了蜜给姥姥留着。

        真让姥姥说对了,爸妈和昊昊说什么都不喝蜂蜜,说是不喜欢甜食,其实还是怕花钱。只有姥爷他们四人,每天早上喝一杯蜜水。

      第44章 孩模

        复堤挖出的塘子坑,给孩子们玩胶泥提供了便利。男孩子跑到工地上,口甜得像抹了蜜:“叔叔,哥哥”叫个不停,民工们就知道孩子们的意图,捡好的胶泥块扔到坑边上。

        孩子们抱着携着跑到麦场里,在石磙上用力的摔打着,把胶泥摔得柔软而有韧性才算,摔熟的胶泥犹如橡皮泥一般。

        孩子们用摔好的胶泥比赛摔“瓦屋”,把胶泥捏成碗口大的小盆样式的“瓦屋”。找块光滑的平整地方,把瓦屋口朝下用力的摔下去。“啪”的一声响,瓦屋的底破了一个窟窿,响声越大窟窿越大。

        谁的瓦屋窟窿大谁赢,输了的用自己的胶泥,给赢了的把瓦屋的窟窿补上,接着再比,麦场上摔瓦屋的“啪、啪”声不断响起。直到学校里的上课预备铃响起,孩子们才把各自的胶泥放到石磙的背阴处,急匆匆的跑向学校。

        比起摔瓦屋,磕“孩模”才是孩子们的最爱,孩子们把往年积攒的孩模都翻找了出来,多的上百个,少的也有十几个。

        昊昊从厨房的储藏间拿出个布口袋,里面装着二三十个孩模。大部分是自己磕的,干透的胶泥孩模,中间向外凸。其中有几个是砖红色,中间往里凹的,这是买来的当模具的孩模。

        孩子们的孩模多种多样,悠悠算是开了眼界。外形有圆的、方的、椭圆的、半圆的等,内容主要有神话人物、现代英雄人物、戏剧人物、十二生肖、动物、生活用具、交通工具等等。

        孩模虽然小,不过方寸之间,一般没超过十公分的,上面的图案却特别好看。大多为花鸟虫鱼、京剧脸谱、戏曲人物以及民间吉祥图案。打虎的武松、背媳妇的猪八戒、骑马舞刀的关公、大肚能容的弥勒佛等,还有飞机孩模、轮船孩模、机枪孩模、大炮孩模。

        悠悠从网上查阅资料得知,孩模是中原地区用胶泥烧制的一种儿童玩具,有关孩模的知识,起源和佛教有着一定的联系。

        经民间艺人的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因大多数泥模是人物图案,故称泥模为“孩模”(mu方言)。

        人们无从得知是谁人发明的,但它的确极大地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它特有的泥土味儿温润着人们寂寞的童年。

        八十年代前流行于中原乡村的孩模儿,是农村孩子们的主要玩具,也成为他们了解世界,增长知识的小小窗口,伴随孩子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

        孩模线条粗犷,简洁明快。造型简练夸张,生动形象、质朴厚重、突出个性特点,具有较高的浮雕艺术特点,是一种微型浮雕,成为儿童手工制作的一种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制玩具的大量生产,孩模在不经意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几百年的传承渐渐中断。

        后世,许多老人的回忆录里,都写下了对孩模儿的记忆。几十年过去了,岁月无痕,但“模儿”的影像,却依然摇曳在记忆的烛光里。这难以忘怀的民间玩具,曾温暖了他们童年的梦。

        他们甚至觉得,把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不为过的,可是,它的传承人又在何方呢?有人专门致力于孩模的整理和收集,收藏市场上的孩模越来越贵,一两分钱一片的孩模卖到了几百上千元。

        悠悠心想,命运既然安排自己来到了这个时代,还带着电子商城、仓储园区和智脑这些逆天的福利,自己就要尽最大努力,为这个时代作出应有的贡献。眼下,先把孩模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挖掘保留下来。

        推货郎车的又来了,从悠悠家开了代销点,他这是头一次来韩屯村。进村的吆喝也变了:“破布鞋、烂套子,没人戴的破帽子——碎头发、破铁片,换孩模了。”

        吆喝累了,便摇动手里的拨浪鼓“咚隆隆咚隆隆”地敲上一阵子,小孩子们听到吆喝声,飞奔过来,不一会儿杂货车前就挤满了一圈儿小脑瓜儿。

        车上的铁笼里比以前多了孩模儿、泥哨儿、陶水鸡。男孩子们最喜的就是哪一片片儿的孩模儿。

        孩模大约一分钱一个或二分钱三个,看着十分的便宜,但对这时的小孩子们来说,还是显得有点贵。

        为了得到心爱之物,孩子们纷纷跑回家,翻腾出一些破铺衬烂套子(方言:破铺衬为破布片,烂套子为旧棉花),从墙头缝里掏出奶奶积攒的梳头时掉下的乱头发,恨不能掘地三尺。

        东西一旦到手,便迅速奔出家门,生怕去晚了换孩模儿的货郎走掉。那一脸皱纹的货郎见状,知是来换他模儿的,故意把一摞摞模儿在手上耍弄得叮当响,扬声喊着:“哎——换孩模儿,哎——管挑的,管拣的,剩下孬的是俺的——”吊足了孩子们的胃口。

        如果家里搜寻不到废品,就哭闹着向大人讨要一分二分的硬币,挑选一两个中意的模儿。

        悠悠在村口截住了去石庙村的货郎,把他所有的孩模都买了下来,还买了他所有的泥哨儿和陶水鸡,并向他打听孩模儿是怎样烧制的?

        老人稍微停顿了一下,倒也告诉了她一些有关的内容。做模具的孩模不是专门烧制的,而是砖瓦窑烧砖的时候,夹带在砖缝或空隙间烧出来,既省煤又不浪费窑内的空间。

        孩子们买了新模具,磕孩模成了他们玩乐的主要活动。悠悠跟着昊昊学了几次,就爱不释手了。

        磕孩模还真的是个富有情趣的活动,先把胶泥搓成长条或制成圆饼,摁进模子,均匀地摁上一会儿。再把胶泥从泥模里轻轻磕出来,一个图案清晰,形状外凸的泥模就算完工了。

        各家的窗台上、鸡窝上到处摆满了孩模儿。晾干是做孩模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磕好的泥模要放在背阴的窗台上阴干,干燥过快会导致泥模开裂。阴干后的泥模坚硬光亮,凸出的图案活泼喜人,收藏起来用来观赏和交换。

        孩模晾干后,还须放进大人们烧锅做饭的灶膛里烘烤上半天,最后看到的才是颜色红润,声音清脆的凸形泥模。

        但是最后的烧制技术很难过关,烧出的泥模棱角模糊,质量也不达标准,因太“糠”只好作废。

        可在孩子们的心中,即使废孩模也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毕竟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因此,那个孩子都有一堆舍不得丢弃的残次品的孩模。

        孩模玩具的整个制作过程,对孩子的动手能力是个锻炼,对孩子的智慧也是一种启迪。小伙伴们之间往往以谁的泥模多少来分胜负,谁拥有的孩模多,谁就拥有了值得骄傲和令小伙伴羡慕的本钱。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玩具就是孩子手中的货币,大家可以以物易物,用来换取各种物品和玩物时间,以玩具的品相和稀缺程度决定市值,也可用玩具来吸引伙伴或示好。总之,孩子有自己的心内的世界,孩子有自己的快乐方式。

        昊昊几天的时间,就制作了上百个不同的孩模,不过烧成功的不到十个,就这也把他高兴的不行。迪迪跟在他的身后,也玩的特高兴。

      第45章 孩模张

        姥姥知道悠悠收集孩模的想法后,再去张集进货,就带上了她。姥姥至今依然弄不明白悠悠的电子商城,不过只要悠悠说能挣钱,她就全力支持。

        因为她老人家明白,悠悠商城里的货物,也得花钱买。可以欣慰的是,两个世界的货物价值不同。

        这里没人要的野菜,在商城价格特高。商城里便宜无比的化纤制品,在这里却是稀有物资。

        令姥姥更加不解的是这里的好多废品,到了悠悠的商城里,就成了宝贝收藏品,比金银还值钱,甚至一个烟盒就能换出上百斤的红糖来。

        张集公社窑厂并不烧制孩模里,不过娘俩却打听到了烧制孩模的人。他是平成县张庄村的一位张姓艺人,人送外号“孩模张”,烧制孩模也是在他们那里的窑厂。

        悠悠听后欣喜异常,捡到宝了。她还记得网上的记载,平城县张庄村的那位老人,就是鲁省孩模制作的首创人物。他出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八十年代末去世,严格地说,鲁省的孩模制作技艺随着老人的去世而消亡。

        第二天早起,姥姥就骑自行车带着悠悠去张庄。车子的后坐绑了个马鞍型的条筐,这是人们为大金鹿自行车特制的条筐。

        条筐中间空两边是深筐,上面连在一起,跨在金鹿自行车的宽大的后座上,两边再用绳子绑上,稳稳当当的能放好多东西。上面是平的,还能放条长布袋。这样用大金鹿自行车贩卖粮食,一次能驮二百多斤。

        张庄村位于平城县的西北,北临黄河大堤,距韩屯村四十多华里,沿着黄河大堤一路向东北就到了,姥姥骑了两个多小时的才到。

        进村一打听,大家都知道他家,远远的就能看到他家的门口,不时得有货郎车进出。

        走进大门,就看到院子的南面搭了个大棚,棚子里面孩模用大条框盛着,一样样的摆放在地上,有好几十种,十多个货郎在里面挑孩模。

        “您有什么事啊?”看到姥姥进门,一位四十来岁的男人迎上来问。

        “我找张师傅。”姥姥回答

        “师傅不敢当,不知您有什么事?”原来他就是张师傅。

        姥姥告诉他自己在村里开个代销点,想进些孩模卖,打听着来到这里。

        “您赶紧进屋歇歇,从你们那到这里可不近,得有四十多里路。您吃饭了吗,孩子饿了吧,没吃让孩他娘赶紧做去。”张师傅热情的招呼着,把她们让到堂屋里,他妻子过来给倒了杯热水。

        “俺们早起吃的饭,大兄弟你忙去吧,俺歇会就去挑孩模,路远得早点往回赶。”

        “那嫂子您歇会,我出去看看。”张师傅出了门,他妻子在屋里陪着姥姥,和姥姥拉着家常。

        张师傅的妻子告诉姥姥,张师傅小时候上过学,文化程度较高,阅读过大量的书籍。还专门学习过几年的绘画,有一定的绘画技能,这为他创作孩模人物形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解放后,二十多岁的他开始尝试制作孩模,并开始在周围集市上销售。

        他在传统的孩模基础上,结合本地的风土人情,创作出了《水浒传》的系列人物,深受人们的喜爱。那时一个孩模虽然只卖一分二分的,但一个集市也能收入一块多,这在当时可是笔不错的收入。

        后来全家人都加入了制作孩模的行列,并在家里建了窑专门烧制孩模,一天二十四个小时烧个不停。孩模也从零售发展到批发,范围逐渐向外扩散,成为鲁省孩模的代表,并漫延到周边省市,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孩模张”。

        自家的窑毁了,就让公社的窑厂代烧,每次给窑厂的人送两盒烟,比自己在家烧还省事。自家也不用出去卖,每年春天附近的人家,有好几个批了他家的孩模往外倒,卖出去上百里远。

        他家四个孩子,两个大的是儿子,都结婚另住了。两个闺女小,还在上学。全家一年四季都做孩模,做好了一块烧,他这里负责往外批。几家人的生活靠着孩模,还算过得去。

        姥姥歇了半个多小时,悠悠告诉姥姥快十点了,就到院子里挑孩模。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8 15: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