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复堤从靠近大堤的滩区农田里取土,民工用地排车、胶轮车把土运到大堤上,全部靠人力完成。

        参加复堤的民工口粮由国家统一提供,各生产队自己做饭,尽管70%是粗粮,但起码能吃饱饭。

        报酬根据其完成的土方计算,土方丈量以各队挖掘的坑塘为准。按劳取酬极大的调动了民工的积极性,大伙起早贪黑地战斗在工地上。

        堤上指挥部的高音喇叭,更是从早响到晚,随时报道工地上的情况,【创建和谐家园】洋溢的动员口号在村子里都听的清清楚楚。

        复堤每垫一层土都必须用夯夯实,打夯的号子声压住了喇叭声,传出好远。韩屯村都能隐约地听到“嗨-呀呵嗨呀嗨”、“喂-呀-嗨-呀”的号子声,村里的孩子们时不时地也会跟着喊上一嗓子“嗨呀嗨”。

        悠悠好奇,星期天缠着哥哥去大堤上看热闹,结果呼啦啦去了一大群孩子。

        工地上到处都是人,挖土的,推土的,拉土的,夯土的,人和土叫上了劲。累得汗流直下,努得满脸通红,喊着口号叫着劲,一个个干得热火朝天。尤其是打夯的号子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好像拉歌比赛。

        这边喊着:

      ¡¡¡¡Á죺´òº»µÄͬ־ÃÇѽ

        应:嗨-呀呵嗨呀嗨

        领:拉起咱们的夯呀

        应:喂-呀-嗨-呀

      ¡¡¡¡Ò»º»Ò»º»µØ´òѽ£¨ÏÂͬ£©

        打得平又光呀

        同志们下下腰呀

      ¡¡¡¡º»²ÅÆðµÃ¸ßѽ

      ¡¡¡¡Õƺ»ÕƵÃÎÈѽ

      ¡¡¡¡º»²Å´òµÃ׼ѽ

      ¡¡¡¡Õƺ»ÕƵÃÕýѽ

        越打越平整呀

        苦干六十天呀

        咱们把家还呀

        那边喊的声音更高:

        领:说干咱就干哪

        应:喂-呀-嗨-呀

        领:绳子背上肩哪

        应:喂-呀-嗨-呀

        大家用力拉呀

      ¡¡¡¡Ê¯º»ÌøµÃ»¶ÄÄ

        一人不用力啊

        绳子拉不齐啊

      ¡¡¡¡Ê¯º»Âä²»Õý°¡

        就会出危险啊

        大家一起拉呀

      ¡¡¡¡Ê¯º»·ÉÉÏÌì°¡

        用力用得齐呀

        省力不危险啊

        头遍轻轻打呀

        二遍狠狠砸呀

        三遍要打平啊

      ¡¡¡¡´òº»ÔÛÁìÏÈÄÄ

        悠悠边看边录像,很快就被人群的热情感染了。回到家里就给姥姥提建议,在自家的代销点设立服务点,给民工提供针线,方便民工缝补衣服。还专门在商城订特了两个外表是洋铁皮的保温桶,一个能装50斤左右的水,全天给民工提供开水。

        在这缺少柴禾的年代,能保持下去真的不容易。其实,桶里的开水大多数是悠悠从空间里偷渡出来的。指挥部知道了,专门派人表扬了姥姥,还送来了一车劈柴。

        悠悠家的代销点也由此出了名,来的民工越来越多,距离村子四五里路的民工也抽空来看看。悠悠的换回来的像章,也越来越多,已有四五百个。

        除了姥爷挑出来的精品,其余的都被悠悠放到了商城里,最低的也标价千元,上架就被抢走。香烟盒价格更是离谱,一个两千也有人买。姥姥对此大感不可思议:“这里面都是啥人啊,钱多烧傻了。”

        水坑公社的一部分村子,到悠悠家的代销点来的也是越来越多。主要是听说她家的代销点收购各种稀罕物品,给的价格也高。卖的东西不仅齐全,还不大断货。

        就连周楼的村民,也不去向阳大队的代销店了,翻过大堤来悠悠家的代销点买东西。

        现在,每天都能收上来一千多个鸡蛋。悠悠让姥姥留下二百多个送到公社里的食品站,其余的都偷渡到自己的电子商城去卖。

        代销点里每天光是收鸡蛋就得五十多块,幸好解放鞋销量大。民工干重活费鞋,解放鞋结实耐磨深受大家的喜爱。悠悠在商城订制的解放鞋几天就卖出去了三百多双,每双三块多,已经收入了一千多块,保证了代销点里的【创建和谐家园】。

        每天都有人拿着各种各样的稀罕物件来卖,大多还避开人偷摸的进行,大概是被“破四旧”吓破了胆。姥姥给的价格都比较高,尽可能的帮补窘迫的乡亲。

        到了晚上就是悠悠姥爷发挥作用的时刻,他老人家总算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一边鉴定一边讲解,悠悠受益颇深。

        不过也没碰到什么有价值的好藏品,可在商城里还是相当受欢迎的,有句俗语就是:“乱世黄金,盛世收藏”。

        二十一世纪五十年代,只要是有些年头的真品,都成为了收藏品,价格节节攀高。谁家都藏着几件百年老物件,作为传家之宝。

        为了怕姥爷和爸妈发现可疑处,悠悠建议姥姥买个大木箱,盛放姥爷挑选出来的精品。姥姥去村里的老木匠韩玉臣家,订做了一个防蛀虫的椿木箱子,才用了十五元钱。

        开业十来天的时间,就卖出去了五百多斤红糖,七毛二一斤,买了快四百块钱。尼龙袜子卖了一千多双,收入一千五百多块,就这两样都快两千元了。

        数着成沓的十元大团结,姥姥激动的说:“十几年没见过大钱了,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过上好日子。”

        悠悠偷偷的腹议:姥姥,您还自诩见过大世面那,这才哪到哪啊,您在仓储中心见过的不叫大钱那叫什么。

        和收入相比,用在收物品上的钱简直是太少了。75年国家规定的统一收购价是:废铁每斤二分钱一斤,废铜一块二,乱头发一毛五,一尺以上的长发一块五,二尺以上的四块钱。收了快一百个铜制品还有好多的头发,二百元都没用完。

        现在,姥姥逢集就去供销社进趟货,同时上交七八百个鸡蛋,在村级代销点里是上交鸡蛋最多的一个。深受食品站的欢迎,带来的好处就是买肉方便了,每次都能买二三斤平价肉。

        还好,姥姥不像现在的人那样喜欢吃肥肉,每次都买带排骨的瘦肉。这时候卖肉都是一刀砍,没有精分割一说。回家的路上,悠悠再从空间拿出些添上。

        没回吃肉都会给舅姥爷家送去一半,舅姥爷高兴地说:“得亏咱自家开了代销点,没料到还有这么个好处。”

        舅姥姥则担心:“妹妹,你这样下去能够本?”

        “嫂子,放心吧,赔不了,您见我啥时候办过没数的事。您和我哥岁数大了,孩子们又是正长个,咱只要有条件就不能亏了孩子。”

        姥姥心里是有数,悠悠商城里的肉多得吓人,不是怕露馅,顿顿吃肉都没问题。

        “妹妹,你想的是,以前咱有钱也没处买去,现在能买得到是孩子们有福。可有一样,你缺钱来家里拿,不能难为自己。”舅姥姥嘱咐着。

        “嫂子,您小瞧俺了,这个小店别的不敢说,咱自家的花项还是能赚出来的,您就别管我咋赚钱了。”

        “那是,咱开店还能就图个瞎忙活。不过,妹妹,你还是要多攒点钱,哥再给你填补些,尽快盖个屋,孩子们眼看着长大了。”

        “我现在就能盖处好院子,可我敢吗?”姥姥心里说,终于体会到了悠悠有劲无处使、有钱不能花的憋屈心情。

        张集公社有打面机,姥姥终于舍得花打面钱了,进货时捎带着磨面,悠悠却说没有石磨面香。

        姥姥笑着骂她:“你就做吧,刚吃了几天白面馍你还嫌好道歹的,想吃石磨面得等你妈过星期给你磨。”

        “姥姥万岁!”悠悠欢呼,吓得姥姥急忙捂住悠悠的嘴。

        “小祖宗,你这嘴可真敢惹事,可不能再说了。”

        悠悠吐了下舌头,又忘了这个时代的禁忌。心想:姥姥,你老要到了后世,光听说话就得被吓懵。

      第40章 挖野菜

        时间过得可真快,转眼快到清明节了。柳树发芽杏树开花,杨树挂满了“杨巴狗”(杨树的果穗),整个村庄像披了一层绿纱,偶尔一两株杏树开满了粉白的花朵,点缀在绿柳中。

        置身于蓝天白云映照下的美丽村庄,悠悠经常想起后世人的梦想:还我一片蓝天。

        生产队的菜园里菠菜长成了,可惜的是村民一口也没吃到,全部被公社调走慰问复堤的民工了。还好舅姥爷家有个菜园子,舅姥姥隔天就送过来一捆菠菜。

        二奶奶家大盆小瓮都泡上了用水焯过的柳丝子(柳树嫩芽),每天早晚还要换水。悠悠跟着四妮桂萍钩过“杨巴狗”(杨树的果穗),只要嫩的,开花出毛毛的就不能吃了。姥姥用碗盛着,加上油盐放在锅里熘熟,吃起来满口清香,堪称美味。

        看到二奶奶家蒸柳丝子吃,碧绿的柳芽看着就馋人。悠悠就缠着姥姥给自己做,姥姥到二奶奶家要了一小碗,端回来给悠悠吃。悠悠急忙扒了一大口,嚼了两下就吐了出来,满口的苦涩,赶紧喝水漱口,后味到是有点清香。

        悠悠苦着脸问:“姥姥,他家咋吃下去的,真难吃。”

        “饿了吃糠甜似蜜,饱了吃蜜也不甜,都是穷闹得。在外可不能说难吃,二奶奶为了顾及孩子们的面子,都不敢出去要饭了。不然今年这么多民工,还用得着吃这个。”悠悠这才记起,每天确实有十多个人的去民工的窝棚里要饭吃。

        现在人们的口粮都紧张,各家打发要饭的都是掰给一小块窝头。这还得是赶在人家吃饭的当口,过了饭点就没人打发要饭的了,有句俗语就是“要饭也赶不上点”。

        民工口粮比较富裕,都能吃饱。对要饭的也大方,大多给半个窝头。

      ¡¡¡¡µ±ÓÆÓÆ¿´µ½ËÄÄÝ¹ðÆ¼´ÓµØÀïÍÚ»ØÒ»Àº×ÓÜù²Ëʱ£¬²ö³æÓÖ³öÀ´ÁË£¬¸øÀÑÀÑÒªÁ˸öС¿æÀ¶£¬¸ú׏ðƼȥÁ˺Ó̲¡£

        半个多月没来,河滩大变样,一片碧绿。人们刨毛地梨子翻起的黄土,被各种杂草和野菜的嫩苗遮盖住,就连河边波纹状的沙滩上都长出成片的小草。

        河滩里挖野菜的人不多,都是些十来岁的孩子。现在基本没有交通工具,人们干什么都要靠步行。别的村庄距河滩近的也有四五里地,到河滩光来回路上就得一个多小时,回去再背三四十斤的青草,还得上下十来米高的大堤,辛苦程度不是十多岁的孩子能承受的。

        成年人参加集体劳动,割草挖菜一般都是十岁左右的半大孩子。所以,去河滩的基本上是在滩区居住的人,还是十多岁的大孩子,毕竟离村庄较远,有二三里地。

        韩屯村小,只有几个孩子来河滩。悠悠熟悉的有宝山的姐姐11岁的四栓和7岁的五断,“大一号”家的二女儿12岁的景云和四女儿6岁的景玉,全是女孩。没有一个男孩子,男孩子都去上学了。

        村里有学校,一般人家也让女儿上学,不过只上到三年级,到四年级就不再去周楼村上了。男孩子大部分上到小学毕业,考上初中去向阳大队,除了特别困难的家庭,男孩子一般都让读完初中。

        看来,“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在农村它就是一句口号,重男轻女才是现实。

        西面的石庙村离河滩更近,有的地方只有一华里,相对的离大堤远了,快四华里了,所以,村子里没有民工进驻。东面随着黄河的转向,与平成县地界的交接处修了一条的生产堤,也成了两县的分割线,人们一般不会越过这道生产堤。

      ¡¡¡¡¹ðƼһÑùÑùµÄ½ÌÓÆÓÆ±æÈÏÒ°²Ë£¬Õâ¸ö¼¾½ÚµÄÒ°²ËÖ÷ÒªÊÇÜù²Ë¡¢Ë÷ÝÏãÝ¡¢É¸×ӵס¢µØñ¿£¨yin£©×Ӳˡ¢Ë®²¤²Ë¡¢ÃÛÃÛÝÒð³Â£©¡¢ÊíÃæÑí¡¢ÃæÌõ²Ë£¨Ã޲ˣ©¡£

        桂香告诉悠悠,再晚几天,灰灰菜、婆婆丁、马峰菜(马齿笕)、牛舌头颗(车前子)、苦苦菜、扎毛楞(猪毛菜)、水红花、扫帚菜就长出来了。

        “俺爹说今年河滩上长的草多,想再养一头猪。”

        “养啊,这么多草养多少都能喂饱了。”悠悠没说出口的是,你家就是办个养猪场也够吃的。

        和桂萍慢慢地拉开距离,悠悠蹲在地上仔细地分辨,偷着放出几个小型的机器人帮着挖菜,偷偷的收到了空间里,清洗干净精包装。

        悠悠看到自己撒种的燕麦和苜蓿出苗较好,遍地都是,已经长到五六公分高,和各种杂草参杂在一起。

        桂萍很快就挖了满满的一篮子野菜,并帮着悠悠挖满了篮子。悠悠故意挖了一把苜蓿苗问她是什么菜,桂萍摇头不认识,说今年这种草特别多,就是不知道猪羊吃不吃。

        挖了一会,孩子们累了也烦了,就坐在一起玩着休息。悠悠掏出几个水果糖,一人递给一块。年龄小点的景玉和五断高兴的接了过去,剥开赶紧的塞在嘴里。

        景云和四栓躲着不要,桂萍接过去,劝着她俩:“接着吧,悠悠家的人都实在。一会你们帮悠悠多挖点菜,回去帮她挎着篮子就行了。”

        她俩才接了过去,四栓揭开糖纸添了几口,又仔细地包好装到口袋里,看样子是带回去给宝山吃。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8 07: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