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舅姥爷虽然和其他村庄的干部一样,对使用氨水持怀疑态度,但对亲生儿子还是比较信任的。为了支持儿子的工作,决定所用的麦田都使用氨水,让大舅舅爱国开拖拉机去县里拉氨水。

        悠悠和姥姥商议,搭顺风车去趟县城,顺便把剩下的香附子捎上,好让悠悠作弊。

        姥姥去了舅姥爷家:“哥,我想跟车去趟县城开开眼,这都要开点了我心里还没个数。”

        “正好队里去拉氨水,想去就去呗,不过回来的时候氨水味大呛得慌。”

        舅姥爷说完,让舅姥姥给姥姥拿了五斤粮票。“在县城买点吃的,出门别饿着。”

        爸爸知道了,就让姥姥捎着香附子交到药材公司。一装车才知道,零零散散的竟积攒了三千多斤。

        摸黑吃的早饭,天刚亮就出发了。韩屯到县城的路还是比较平稳的,出村上大堤,大堤上的路面虽然是土路,但修整的非常平坦。

        下了大堤就是张集,张集到洪城县城是柏油路,更加的平整。虽然是两车道,但是这个时候的车少啊,汽车就是每天两趟的公共客车。就是拖拉机一个公社也不超过十辆。

        悠悠在姥姥怀里睡了一路,到县药材公司才七点多,工作人员还没上班,看大门的让把麻袋卸到仓库门口。

        和爱国舅舅说好了坐下午的那趟车回去,在氨水厂门口【创建和谐家园】,舅舅就开车去氨水厂了。

        仓库门口就剩下悠悠娘俩,悠悠赶紧把两千多斤香附子收进空间。按一斤一千元计算,二百万到账,时空贸易大业启航。

        姥姥去和看大门的老两口唠嗑,说想给孩子买辆自行车,打听县城黑市的位置。主要是想到黑市打探情况,顺便出售一些东西,得把那两千斤香附子的钱挣出来。

        快到八点钟的时候,工作人员陆续到来。其中有个去过韩屯村收香附子的,他热情地帮着姥姥办好了各种手续。

        这批香附子由于是收尾了,质量高低不一,平均每斤三毛二。把钱领到手里,姥姥谢绝了他留饭的邀请,带着悠悠向黑市走去。

        悠悠顺手把发票丢给智脑,安排它仿制出一份三千多斤的收购单,回去让爸爸交差,农村医疗合作社的资金归生产队管理。至于那份真的发票,那可是一件超好的收藏品。

      第29章 黑市

        在悠悠看来,这时洪城县城其实相当的小。东西、南北也就一公里,四四方方的一座县城,四周都有城墙,城墙外是护城河。

        黑市非常隐蔽,在县城西北角酱菜厂的围墙后面,由于酱菜厂气味较大,通往这里的路上基本没人。

        只有走进来才能看见,二三十个人在这里打逛,小声地交谈着。姥姥领着悠悠转了一圈,看出些门道。原来大家在这里只是谈好条件,交易地点并不在这里。

        私下交易最多的是“三大件”,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其余的五花八门,都是国家【创建和谐家园】的紧俏物资。

        还有几个看来是坐地户,对黑市相当熟悉,看到生面孔就上来询问,又买又卖,好像后来的倒爷,这让悠悠眼前一亮。

        悠悠和姥姥商量了一下,决定以一块钱一斤的价格出手一千斤红糖,刚才听到有人交易红糖,价格达到了一块五的高价,比供销社里的价格高了一倍多。

        悠悠的商城里红糖价格虽然一斤十多元,拿出来卖一斤得赔十元钱,但比起来香附子的巨额利润,这点亏损连毛毛雨都算不上,一斤香附子能换一百斤红糖。

        姥姥和悠悠在酱菜厂的拐角处,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让悠悠看到姥姥来了,再把红糖拿出来,然后拿着一包样品去找人谈价钱。

        看见姥姥手里拿着的东西,好几个人围过来问情况。姥姥告诉他们,自家在供销社有人,弄出来一批红糖想出手。

        “你有多少?准备啥价卖?”

        “一千斤,你们给多少钱?”姥姥把数量说出来,反问他们价格。

        几个人听了眼睛都亮了,背着姥姥到一边商量去了。嘀咕了一会,派了一个代表和姥姥商议。这一千斤红糖他们几个都要了,由于姥姥拿的是红砂糖,比加工好的产妇糖价格高还耐存放,一斤给一块二毛钱。

        姥姥点头同意,带着他们来到悠悠的藏身之处。悠悠看到了,连忙把糖拿了出来。

        麻袋包装的红砂糖,几个人开包查看好,各自从腰包里往外掏钱。很快就凑齐一千二百元,都是十元的大团结,递给了姥姥。

        悠悠看到,姥姥点钱时还比较镇定,可是放钱时手激动的有些发抖。

        一个年纪四十多岁的罗锅男人对姥姥说:“嫂子,你以后再有了东西,到东关找罗锅子,大家都知道我,我帮你联系买家,价格绝对让您满意。”

        “行,我也不方便经常露面,以后就指望大兄弟了。”姥姥答应的倒是痛快。

        “嫂子,您这是照顾兄弟,我这个半残疾就指望倒腾点东西养家,干得是长久的买卖,靠的是信义好,这几个兄弟也都是实在人,靠得住。”

        罗锅子也算个半残疾,可是一脸的正气,话说得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悠悠听了心中一喜,决定以后和他们多接触几次,看看他们的品行,为今后行动创造条件。

        罗锅子叫罗新才,他热情的把悠悠娘俩送到县城的中心大街上,就回去了。姥姥赶紧把钱递给了悠悠,让她收到空间里。悠悠看到11点多了,就说:“姥姥,咱俩去吃顿好的。”

        “去,姥姥有十多年没下过馆子了。”

        洪城县第一饭店在县城的中心,是座两层的楼房,对面就是三层的县百货大楼。到底是全县最好的饭店,宽敞的大厅摆放着十多张方桌,里面还隔开了一个宽大的操作间。不过吃饭的人却不多,只有二三个人,大概还没到吃饭的时间吧。

        墙上挂着的小黑板上写着菜谱,一共有十多样。悠悠仔细的观看,真便宜啊。素菜一毛,炒鸡蛋两毛,加肉的菜三毛,木须肉、京酱肉丝、鱼香肉丝、炒鸡块、清蒸鱼五毛,糖醋鲤鱼、红烧鲤鱼八毛,红烧肉一块,鸡蛋汤一毛。

        “你认得几个字,看出啥来了。”姥姥朝着看呆了的悠悠头上,轻轻的拍了一下。

        “那您教教我啊。”悠悠护着头,故意的耍赖。

        “回家找你妈去,看姥姥给你点好吃的。”

        别说,姥姥确实是见过大世面的,很快就点了三个菜一个汤。红烧肉、京酱肉丝、木须肉和鸡蛋汤,还要了十个烧饼,一共是三块一毛钱和二斤粮票,不要肉票。

        菜很快就做好了,悠悠挨着尝了一边,那真叫个香。也不说不吃肥肉了,成块的红烧肉吃的满嘴是油,姥姥看着好笑又心酸。

        “可怜的孩子,都五岁了没吃过一顿好的。幸亏老天爷开眼,咱再也不用受穷了。”

        俩人吃完还剩下好多,姥姥让悠悠拿出个大号的搪瓷缸子,把菜倒进去,用个干净手帕包了剩下的六个烧饼,说要带给爱国舅舅吃。

        悠悠和姥姥提要求,多要两份红烧肉带回家。姥姥问清楚可以带走,不过得自己准备盛菜的家计,就要了五块钱的。

        交上钱拿着单子,领上悠悠出去转了一圈,让悠悠拎出个搪瓷盆又回到了饭店。正好,红烧肉做好了,全部放入盆里,都快装满了,分量大的让悠悠咂舌。

        出了饭店门,找了个僻静处,悠悠把盆子收到空间里,就和姥姥进了百货大楼。虽然到了吃午饭时间,百货楼里的顾客却不少。

        一楼是日用百货和副食品,各种货物陈列在柜台里和后面的货架上,摆的井然有序、琳琅满目,和公社供销社门市的杂乱拥挤相比,显得高档大气上档次。

        柜台是半人多高的玻璃柜台,里面放着的物品看的清清楚楚,也把人群和货物隔离开来,柜台的后面贴墙立着高高的货架。

        人们趴在柜台上,探着身子往货架上看,用手指着想要的东西喊服务员拿。服务员不慌不忙的应着,悠闲的态度和拥挤的人群格格不入。

        悠悠挤进了副食品柜台前,隔着玻璃往里看。成袋的上海什锦糖果、大白兔奶糖,青岛高粱饴。成桶的上海什锦饼干,形态各异的饼干盒就有好几种,上面印着漂亮的图案的。

        姥姥推了推两眼发光的悠悠:“要多少?”

      第30章 买买买

        “一样来十份。”

        姥姥问营业员:“服务员同志,俺家办喜事,多要点有不?”

        “你要多少,柜台上不够可以去仓库提。”营业员看到姥姥要的东西多,态度比较热情。

        悠悠用手指挥姥姥一样样的报数,营业员低头开条,最后用算盘合了两遍,一共九十二快。便宜啊,三十袋糖块,每袋一斤,四十盒桶装饼干还不到一百元。

        姥姥数出一百元递给营业员,“嗖”的一声,悠悠抬头看到了一个奇观。

        柜台之间有许多的空中滑道,各个柜台收的钱款连同发票一起放在夹子里,由售货员把它用力推到收款台那里。收款员再将盖章后的发票连同找回的零钱推回来。夹子在滑道上滑动时发出的声响此起彼伏,很有意思。

        娘俩要的东西数量较大,营业员把提货单交给她们,让去仓库直接领。

        儿童玩具区前围满了孩子,叽叽喳喳的喧闹着,悠悠挤进去一看,也就有十来种简单的玩具,塑胶的动物玩具,彩条的小皮球,两三种洋娃娃,万花筒、六色的魔方,和后世各种各样的精美高档玩具,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不过,悠悠还是要了万花筒和魔方,回家给哥哥和迪迪玩,可怜的娃,估计长这么大就没买过玩具。

        劳保用品区洗衣粉和肥皂都得凭票购买,不过香皂可以随便买。桶装的海鸥牌洗发膏,白色的塑料盒装着淡蓝色的膏体,一桶340克的海鸥牌洗发膏才六毛二分钱,悠悠让姥姥买了两桶,终于可以让全家人摆脱用洗衣粉洗头发了。

        二楼是服装布匹和鞋帽。成品衣服花色样式呆板单一,成人的只有干部装、列宁服和衬衣。干部服是带三个兜的上衣,下面两个兜,上面左边心口处一个兜,因为干部穿的较多而得名。

        衣服大部分是蓝黑灰白四种颜色,妇女的衬衣多了粉、黄、红、绿色,基本上是单色的,不带花型图案。儿童的也就是嵌个花边,贴个动物图案,颜色稍微鲜艳一点,有的还带点小碎花。

        姥姥给爸爸买了一身蓝色的干部服,上衣十五块钱,裤子十元。给妈妈买了一身蓝色的列宁装,上衣十四元,裤子八元。

        不过也把姥姥带的布票用完了,干部服15尺布票,列宁装13尺布票。现在一个人一年才十二尺布票,据姥姥说,这还是多的,七零年以前一年才六尺布票。

        两身衣服才四十七元,悠悠再次感叹这时的超低物价,但想想这时期工作人员一个月三四十元的工资,还真不算便宜。

        悠悠让姥姥和姥爷也买一身衣服,姥姥说:“你爸妈都有工作,经常出头露面,穿身好的有面子,我和你姥爷要是穿出去,大家都得说俺俩拽洋灯皮(显摆)。”

        在针织区,姥姥买了十多件卫生衣(文化衫),全都是白色的,成人的胸前印着“农业学大寨”或“为人民服务”,儿童的印着“好好学习”。成人的一块二三,儿童的按大小四到七毛。

        毛线区成捆的毛线有三种:纯毛、混纺、腈纶,都是粗毛线,没有细的膨体纱和开司米。颜色纯正,手感柔和,价格便宜,一斤纯毛的十二元,混纺的十元,腈纶的七块五毛钱。

        悠悠要姥姥买了三斤藏青色的纯毛毛线,够姥姥和姥爷织两件毛衣。两位老人年纪大了,不抗冻,里面套件毛衣暖和。

        这时候的纯毛毛线质量较好,里面含有羊绒,同样的粗细,长度比后世的多出三分之一,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比较出数。

        布匹区货架上立着,柜台上横着,成卷的布匹有好几十种。做衣服用的花色比较单一,也有带小碎花的。还有几种的确良,颜色还算靓丽。

        做被面用的棉布则让悠悠大开眼界,虽然只有几种,但色泽鲜艳,花色漂亮。艳丽的红绿蓝底色,印着颜色反差较大的大朵的图案,牡丹花开、喜鹊登枝、鸳鸯戏水、孔雀开屏都是最炫民族风格,后世被设计成民族服饰。价格也不高,0.42元一尺,但这不能随意买,必须要布票。

        真正吸引悠悠眼球的是成品的被面,杭州丝绸厂的真丝被面,绸面漂亮,颜色姹紫嫣红:红的、蓝的、绿的、黄的、粉的。光泽不同,层次丰富,图案花纹突出,有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百子图等。

        这些被面,软软的、糯糯的,摸一摸,似触到内心柔软处,嗅一嗅,淡淡的蚕丝香勾起很多熟悉的味道。这么精致的真丝被面价格才十八元,而且不要布票。悠悠缠着姥姥每样买了一床,共十二床。

        鞋帽区悠悠则没有兴趣,柜台里倒是有男女皮鞋,但样式呆板,做工粗糙。从后世穿来的她更加推崇手工布鞋,保健又舒适。倒是买了两打棉线袜,成人的七八毛钱一双,儿童的三四毛钱。

        三楼是五金和办公学习用品,“三转一响”都在这里卖,不过都得要票,娘俩看了看就去文具去了。悠悠看到上海产的“英雄”牌钢笔才卖八元,眼睛又亮了,这可是金笔,后世每支买到了五六千元。悠悠缠着姥姥买了一盒共十二只,就被姥姥拉走了。

        “小祖宗,再买就没钱交账了。”

        悠悠算了一下,可不,光顾着捡便宜了,这么多东西加起来花了快五百元了,除去香附子的钱,就剩下五十多元了。

        悠悠被姥姥拽着,一步三回头的离开百货大楼,到楼后面的仓库去提货。

        工作人员可能得到了通知,已经把东西准备好了,装在一个大纸箱里。姥姥查对清楚数目,就把提货单交了上去。工作人员又找了个带子把纸箱子捆上,方便姥姥提着。出了大门,找个背静处,箱子就进了空间。

        百货大楼前面,就是新华书店。悠悠想起了哥哥爱不释手的小人书,就缠着姥姥进去买。结果进去就管不住悠悠了,一口气买了二十多本,还好价格便宜,一本也就一两毛钱,总共才花了四块多钱。

        瞄了眼宣传画,有三四十种,一叠叠摞在一起。卖的应该不太好,上面落了一层尘土。悠悠暗暗打算,得抓紧时间挣钱,把这些宣传画都买了。

        出了新华书店,抬头就看到“中国人民邮政”几个大字,悠悠直接跑了进去,对着柜台里的女营业员甜甜的喊:“阿姨,你给我拿张邮票好吗?”

        “小朋友,你要邮票干啥?”

        “我妈妈教学,教学生给【创建和谐家园】叔叔写信,让我姥姥捎邮票。”跟进来的姥姥只好接口:“是这样的。”

        营业员给悠悠拿了两种邮票,笑着问她:“那小朋友,你知道要多少吗?”

        虽然只是普通的邮票,但这在悠悠眼里都是值钱的东西。“真好看,阿姨,您还有别的吗,我妈妈要好多那。”

        “是的,她妈妈教两个班的语文。”姥姥无奈的作证。

        营业员给悠悠找出了七种邮票,其中纪念邮票就有四种。悠悠一样要了十张,全部是八分一张。姥姥付了五块六毛钱,紧拉着悠悠走了出去,不再松手。

        “以后有钱了让你买个够,今天可不能再花钱了。”姥姥边走边劝说。

      第31章 集邮

        氨水厂在县城西南,在娘俩走到氨水厂大门口时,已经快四点(下午)了。悠悠从空间里拿出来给爱国舅舅留的菜和烧饼,又拿了两袋硬糖和两桶饼干,用包袱包上,让姥姥提着。

        “悠悠,咋还是热的?”姥姥奇怪的问。

        “热的?”悠悠摸了摸盛菜的瓷缸,和放进去时一样.

        “智脑,这是咋回事?”悠悠用意识询问。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7 14: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