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理想年代》-第9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周吾对这件事情是最热心的,但在此时,无论怎样着急,是一句话也不能插的。无他,他对江浙联军将领不了解。他挺了挺身子,留神听下去。

        “不过……”李想“哼”了一声,偌大的一个堂屋静得掉一根针都能听得到。江浙联军是历史上出名的乌合之众,各将领还在镇江的时候就明争暗斗得不亦乐乎,更关键的是军需物资全部掌握在咨议局立宪会掌握,他们是全力支持和议,支持袁世凯当权,历史上也正是这群人在背后掐着江浙联军的脖子。

        李想站起身来背着手踱了几步,对着曾高道:“大概你还不了解这些人的心思,太平天国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曾高一怔,随即答道:“大帅既然知道这些人不可靠,那么也就不要再对这人抱有幻想。”

        这是一句很犀利的话,李想听了不禁也是一愣,点了点头。可又想了想,这曾高拐弯抹角的是在进谏,劝自己不要再发这些好无意义的牢骚,他遂淡淡说道:“你说对,还是要靠自己。唉――”他长叹一声,不言语了。

        一时会议室里又安静下来。

        半晌,李想又说:“你有话,以后就直说,我又不是封建帝王,跟我说话需要绕弯吗?还是言归正传……北洋军的软中之软是交通线。以少量的兵力去占领广大的区域,以不足的兵力去对付打不尽、杀不绝的敌后武装,是因为有了官道和铁路。交通线是北洋军的命脉。在湖北敌后围绕交通进行的斗争,构成了湖北革命的一个主旋律。这是老生长谈,不要怪我啰嗦。其实这一次湖北革命军完成配合南京光复,汉口沦陷,由正面作战而转入敌后革命后,就开始了对北洋军交通线的破袭战。咱们对京汉铁路等重要交通线,三天之内连续发动了三次大破袭,革命军的行动,对北洋军视为生命线的交通线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在咱们革命军的不断打击下,北洋军又想出了新的招术!”

        曾高见李大帅说到关键处,笑道:“主动全在咱们手里,他们只不过是见招拆招。”

        李想苦笑道:“他们前面丢了大面子,这回肯定是要把场子找回来,疯狂的报复咱们。咱们就得应付,还得反击。”

        憋了很久一直插不上嘴的宋缺毅然说道:“还怕了他不成?执行第二步计划。”

        听了这话,李想眼睛里闪出了兴奋的目光,瞟了一眼窗外,又打量了一下宋缺,斥责道:“狂妄!取得一点成绩,就狂的没边,瞧你这得意的小样,小心大意失荆州!”言词虽然十分严厉,却并不动怒,而且大意失荆州的可是关羽,宋缺不止没有沮丧,还很得意,连声答道:“小的不敢!小的不敢!”

        “切,我看你没什么不敢的。”李想笑骂一句,又道,“老高,你怎么看?”

        曾高很了解李想的性格,早先听了李想的想法,一直在琢磨,现在也不跟他客气,也是该谈自己的想法。为此,他分析道:“那个计划如果能够实现,那当然好,不过,我们要想完全控制京汉铁路,或者把它彻底摧毁掉,恐怕难以实现。因为,在孝感和汉口的北洋军为了巩固它的后方,正企图通过巩固交通线,把安陆府、德安府、汉阳府三个地区紧紧连在一起。现在武胜关到大悟县,还不通车,孝昌到孝感这段铁路,虽然北洋军又在抓紧修,但是由于屡遭我们的破袭,还远没修通。在这种情况下,敌人把京汉铁路看成是连接河南、湖北的重要交通命脉,如果丧失对京汉铁路的控制,它在湖北的占领军一切运输补给都难以保障,敌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就是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炸断、摧毁京汉铁路,暂时断绝了它的交通,从敌人具备的技术力量来看,很快可以修复。所以,将两个区联系起来,恐怕不够现实,但对京汉铁路线进行大破击是完全可以的。”

        曾高也是赞同第二步计划,仅过半个时辰,革命军总部就发出了《敌援京汉铁路兵力已到我执行第二步方针》的电报。但是这封电报使尚未开始执行,电报命令就成为历史。计划有时候总是赶不上变化。

        议定的电报刚刚送给通讯兵,通讯兵前脚迈出大门,李想忽然见另一个通讯兵垂手站在那里,喊:“报告!”

        李想忙问道:“进来!是什么事情?”

        通讯兵见李想发问,忙回道:“大帅,前线紧急军情。李西屏、林铁长、张政、刘经、赵又成、刘元、张仁并报军委……”说着他递上纸片。

        李想看了曾高一眼说道:“你看,念给大家听听。”

        “是!”曾高伸手接过,声音大得满屋人都能听到:“李西屏、林铁长、张政、刘经、赵又成、刘元、张仁并报军委:1、连日由信阳往援京汉铁路之敌约一混成协之兵力,其先头已达京汉铁路鄂北武胜关段,大悟县、广水县、九里关、武胜关、平靖关各据点之北洋敌人向外扩张,已夺回不少据点,孝昌、李家庄沿线集敌五六千人,后续可能增加,孝感、汉阳敌亦向北扩张的趋势,估计敌正图于此东西夹攻我军安陆总部。

      2、京汉铁路战役已取得伟大成绩,在上述情况下,特别在李西屏集团方面继续扩大战果已不可能,原先计划决心第二步行动方针转移兵力,力求乘京汉铁路遭我大破击后,敌不易转移兵力之有利时机完成第二步计划之任务。”

        两封电报相比,情况一样,但结论已完全不一样。

        讨论半个时辰,还没来得及实施情况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曾高念完,笑了笑说道:“战果好的超乎咱们想象,竟然已经无法在做继续扩大战果!”说着便转面问李想:“大帅,咱们的第二步计划由得修改。”

        李想正根据前线将领报告,在地图上努力寻找着,闻言,将头微微一抬,不哼不哈地举手在地图上一敲,道:“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李西屏他们联名的电报来得很及时,要修改计划也来得及。”

        李想话说得又响亮又利落,中气极足,满屋人无不面面相觑,谁都可以看得出李想脸上的这份得意……得意也忘行了。

        李想也知道自己得意忘行,强按捺下心头的狂喜和得意,定了定神又说:“由于北洋军大批援军已由南北两端进抵京汉铁路湖北路段,革命军继续在京汉铁路扩张战果已不可能,所以——”李想扬声道:“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就由破路转至革命军抗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攻坚行动!”

        “终于不用破这个鸟路,可以和北洋军硬碰硬的干了!”宋缺兴奋的不得了。

        李想眼神如电的扫过得意忘形的宋缺:“看不起破路?看不起我的作战计划?”

        “小的哪里敢!小的哪里敢!”宋缺点头哈要的。

        随后,根据这些资料,李想、曾高等经反复研究,于是又是半个时辰,又签发了湖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京汉铁路交通破袭大战第二阶段作战命令》。

        另有命令:

        一、各兵团、各部队应遵照军事委员会作战计划做好统一作战准备。

        二、作战开始时,关于兵力的调转及其它前项计划以外的必要事项,另行下达命令。

        一场轰轰烈烈的攻坚战,很快就要卷起在湖北大地。

        电报签字,李想低头想想又说:“咱们也应该给前线一些鼓励,发个电报给前线各军表示一下。”

        李想还未说完,沉默在一旁的周吾忍不住笑一声开了口:“说什么好呢?”

        他话音一落,李想随即道:“随便说点什么,战士们只要知道我们在关注他们,他们就已经非常高兴了。李西屏不就是把《人民日报》在部队发了一份,战士们看到报导里有他们的故事,他们就高兴的不得了,军心士气都沸腾了。拍个电报就说,京汉铁路大战真是令人兴奋,像这样的战斗只要再组织一两次,北洋军就得滚出湖北!”

        曾高在李想之前,已事先知道李西屏办的这件漂亮事情,也全军学习,所以他毫无吃惊,接口道:“这是京汉铁路交通破袭大战进行以来,各军收到的大帅的第一封个人鼓励电报。电报虽然只有三十五个字,但在李西屏和林铁长,还有全军将士们眼里,这三十五个字,字字千金,它使李西屏和林铁长,还有全军将士们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更加的坚定全军将士将革命进行到底之决心。”

        “议来议去,一件事商议好了又重复修改。一个晚上,大家也都刚刚退出战场,也没有休息,都很累了,”李想揉揉酸痛的颈椎便说道:“今日且议至此,余事我自能查明处置。散了吧,都回去休息去。”

        也就是在大约所有人都休息了,李想撑着眼皮挑灯夜战。他把当年毛委员在延安连续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努力回忆毛委员在这两篇文章中的中心思想,毛委员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基本特点,揭示了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地位,批驳了轻视和反对游击战争的错误思想,以及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前途和发展规律作了深刻的分析。还有在《论持久战》中毛委员进一步明确了我军的战略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毛委员的观点是很鲜明的,李想认为非常切合他现在的困难境况,他很容易使别人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李想挑灯夜战,努力回忆,把这两篇惊世文章拷贝出来,做为自己的军事思想,发表在《人民日报》,将来也能名垂千古。

        他还是在《论持久战》中,牛币吽吽的替毛委员又补充道:“这个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反对这个方针的人们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除此之外,李想还想再给李西屏和林铁长去一封私信,这封信也足以让李西屏和林铁长“脸上都露出了兴奋的光彩”。

        李想挑灯夜战,还亲笔写下《关于时局趋向的指示》中,也赞扬说:“我革命军三个师团积极行动于敌后,尤其是此次湖北京汉铁路交通破袭战役,给了北洋敌寇以深重的打击,给了全国人民以无穷的希望。”

        李想的大炮放得比孙大炮还要响!

        同时,李想还很独裁的一个人以湖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起草《湖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击敌和友的军事行动指示》的电报,再次充分肯定了京汉铁路交通破袭大战。“根据军事委员会‘将革命进行到底’宣言与‘将革命进行到底’决定,我湖北革命军全部力量在目前加强团结时期,应集中其主要注意力于打击敌人,在湖北即应扩大交通破袭战役行动,到那些尚未遭受打击的敌人方面去,用以缩小敌占区,扩大根据地,打通封锁线,提高战斗力,并在安陆府与汉阳府方面继续扩大我军之力量,而给予敌人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对敌进攻行动。交通破袭大战,在大后方与敌占区内千百万人民以良好之影响,给予敌人向山西、陕西等地进攻计划以延缓的作用。”

        但是李想的这个意图是否能够实现,有点悬。

        革命军三个师团,经过奔袭作战也极度疲劳,需要休整和补充,第一阶段李西屏主攻方向就伤亡了近千人,各部队已不可能进行像第一阶段那样的大规模战役了。

      第一百八十二章 影响所及(一)

        上海,沪军都督府。临时中央议会,紧急会议上。

        李想卷起的这场风潮期间,汇聚沪上的当道诸公,更是把这谭混水搅得沸沸扬扬。因为李想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宣言,在湖北闹得天翻地覆,一直吵吵闹闹的“举定南京为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确定中央权威,选举临时大元帅,行驶大总统职权,组织临时政府。”又提上议程。

        为办事方便,黄兴、程德全、汤寿潜都暂时住进陈其美的沪军都督,开始组织临时政府,协助处置军务,提调驻防军队,探询各方面动静……各部官员白日抱着一叠叠文案在门前挨号回报事宜,黑夜取走批阅过的文书,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自上海光复后就开始酝酿临时政府的组织问题,由于各派势力争权夺位,闹得不可开交。直至南京光复以前,建立不起一个统一领导的中央机构。溯自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而起义各省的情况非常复杂。有的是新军和革命派起义,驱逐清朝官吏取得政权而独立的,如陕西、湖南;有的是新军和旧军经过战斗,新军胜利而取得政权的,如云南、浙江等省;有的是清朝官吏看到革命势力起来,清朝快要灭亡而自动宣布独立的,如福建;有的是清朝官吏本来不想独立,经人劝说勉强改变名义的,如江苏;还有清朝官吏举行假独立暗中仍和北京政府勾搭的,如山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虽然是这次革命的政治纲领,而同盟会在各省的领导力量,并没有掌握到充分的实力。许多独立省份的军政大权,都落在军阀官僚和立宪派手里。黄兴等同盟会人物为了打开僵局,就不能不容纳这些不同主张不同系统的军阀官僚,和昨天拥护君主今天赞成共和的立宪党人来成立一个混合政府。

        武汉倡义甫一月,而湘、秦、晋、滇、赣、黔、浙、苏、桂、皖、粤、闽各省先后响应,宗旨虽同,机关互异,当事者以对内对外之不可不亟谋统一也,乃往返电商,筹议组织。先由鄂军黎都督通电各省,请派员到鄂会议。浙军汤都督汤寿潜、苏军程都督程德全亦致电沪军陈都督陈其美,略谓美国革命,苦战八年,卒收最后之成功者,赖十州会议总机关有统一进行维持秩序之力。其第一次第二次会议,均仅以襄助各州议会为宗旨,至第三次会议,始能确定国会,长治久安。吾国急宜仿照美国第一次方法,于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机关,磋商对内对外善要方法。附提议大纲三条:一、公认外交代表;一、对于军事进行之联络方法;一、对于清皇室之处置。而沪军陈都督,复以民军倡义伊始,百凡待举,无总机关以代表全国,外人疑虑,交涉为难,因电致各省,公举代表赴沪开会,议建临时政府。于是各省都督皆先后选举代表,克日首途。其未光复各省,则由咨议局公举。十月初旬,代表之行抵上海者凡十省;其赣、粤、桂三省,则以鄂省先有请派之议,径至武昌。

        黎元洪在陈其美在沪上发电组织临时政府之前,乃据情照会各领事,并声明:“凡民军举义之先,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商约,及所有借款之债权,均有效力。至武昌义旗既举之后,无论满清政府向何国所借之债及所结之条约,则概不承认。”同时黎都督复通电各省,略谓:“大局粗定,非组织临时政府,内政、外交均无主体,极为可危。前电请举员会议,一时未能全到,拟变通办法,先由各省电举各部政务长,择其得多数票者聘请来鄂。以政府成立,照会各国领事,转禀各国公使,请各本国承认,庶国基可以粗定。并拟将临时政府暂分为内务、外交、教育、财政、交通、军政、司法七部。”

        各省得电后,关于谁为临时政府之地即闹开了锅。但是,此独立十三省,均赞成组织临时政府统驭全国之说不用质疑。虽然沪上有十省代表,汉上只得三省代表,然当时黄兴在汉任两湖联军总司令,武昌有味首义支地,上海集团也只能暂时妥协。

        即由十省代表在上海会议,先推武昌为中央军政府;并提议武昌既为中央军政府,各代表即应前赴武昌,惟沪上仍留一通信机关,以便接洽机要。当代表团未全体到鄂之先,各省军政府以代表到鄂尚需日时,外交应付不容稍缓,乃先后电致鄂垣,凡民军占领各省,公推黎都督为民国中央政府代表,而以鄂省为暂时民国中央政府,凡与各国交涉,有关民国全体大局者,均由黎都督代表一切。同时有已到鄂省之各省代表,亦以是为言。

        除外交一席亟须设立,由各省致电公推伍君廷芳为总长,温君宗尧为次长,即行任事外,其余各部,因代表议会将次成立,暂不实行。各省代表既由沪议决前赴武昌,即于(宣统三年)十月初十日,在武昌正式会议,全体赞成于临时政府未成立以前,推举鄂军都督黎元洪为中央军政府大都督。

        惟时汉阳于初七日失守,鄂省军务正在吃紧;而民军旋于十二日攻取南京,情形不同,则临时政府地点,不得不稍事变易。

        于是浙江汤都督汤寿潜、江苏程都督程德全、沪军陈都督陈其美,复与驻沪各省代表筹商,将临时政府改设南京;投票公举黄君兴为假定大元帅,黎君元洪为副元帅,庶援鄂及北伐两军号令有所统一。并电在鄂代表齐赴南京,举行正式典礼。

        是日适得在鄂代表电称:“十省代表公决临时政府设于南京,定组织大纲二十一条,七日内各代表须会于南京,有十省以上代表到会,即行选举大总统;复公决未举总统以前,仍认鄂都督为中央军政府,并仍推伍、温二君为外交总副长。”

        “由是南京为临时政府地点,沪、鄂两处会议固已同归一致矣。”黄兴长长透了一口气,笑道,“黎督还是识大体。”

        刚刚从武昌回来的同盟会要人谭人凤冷笑道:“黎元洪在武昌已经无话语权,自从李想发起‘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宣言,湖北民心士气即为他所掌控,主持武昌军政府的是一个叫冯小戥的年轻人,他是李想铁杆跟班。说识大体的人,还是李想。”

        程德全惊讶地问道:“冯小戥是何许人物?”

        武昌竟然发生这样的变化,投机取巧的立宪会人物也都大吃一惊。

        谭人凤带着几分钦佩几分无奈道:“李想的人都神秘着,也都年轻的过分,一腔革命热血令老夫羡慕。冯小戥处理内政的能力也是令老父佩服,他的那些班底能力无可挑剔,真不知道他怎么寻找到这些人才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程德全叹了口气,弦外有音地道,“【创建和谐家园】和虽成,而士女空闾巷,肝脑涂原野,兵连祸结,薄海骚然,其武装解决之肤功,又乌能若是其和平而迅厉哉。”

        话语之间,全是反对李想“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宣言。

        大家正沉浸在一种肃瑾的心情中,听得此言不禁愕然。

      ¡¡¡¡ÌÀÊÙDZ½ôËæÆäºóµÄ´óÑÔµÀ£º¡°Äϱ±Ïà³Ö£¬Í¬°û²Òɱ£¬´ó¾Öá§á§¿ÉΣ¡£ÓÖÒÔºÍÒé»òÐË»òê¡£¬Æùδ¾ÍÐ÷£¬¶ø¾Ù³¯ê`È×£¬ÏÌÒÔ¸ïÃü¶þ×ÖÏàÚ¸²¡£¬×äÎÞÓÐÎþÉüÒ»Éí£¬ÆÊ³Â´óÒ壬Ϊ¹ú·ÖÓÇÕß¡£ãÒǽ¼È¾Ã£¬ÍâÎê³ËÖ®£¬ÊƲ»ÖÁÄð³É¶¹ÆÊ¹Ï·ÖÖ®»ö²»Ö¹¡£¡±

        如今其他各省都督如程德全、汤寿潜、谭延闿、庄蕴宽、陆荣廷、孙道仁等那一个不是清朝的大官僚地方大绅士,在他们思想深处,当然感到与其拥护那些素不相识的革命党人,不如拥护袁世凯尚觉气味相投,也是南方和议的主力军。李想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他们自然竭尽全力的反对。

        正是此时,张骞拿着袁世凯一叠电报纸进来,众人传阅。

        “袁宫保总算识大体。”程德全不禁舒了长长一口气,脸上浮出了一丝血色,笑道:“能不动兵戈平安共和,这不能不说是国家之福、社稷之幸!”

        袁世凯多次致电张謇,表示自已诚心诚意“和平了结”。这些电报全是袁世凯发来的。

        在国内的君主立宪派大都投机革命,并取得各省政府要职,如湖北汤化龙,湖南谭延,浙江汤寿潜,四川蒲殿俊,江苏张謇,等等。他们之间仍保持一定的联系,政治上几乎都拥护袁世凯,隐然成为同盟会革命党人以外的一大政治势力,而清末状元公,清末第一实业家张謇则是这一派别的代言人。

        率领三千民军北伐来到沪上的姚雨平,他也是北伐坚定支持者,此时义愤不已,大吼道:“袁世凯是一个巨奸大憝,把建立民国的大任寄托在他的身上是靠不住的,趁此全国人心倾向革命的时候,把革命进行到底,一定可以取得最后胜利。”

        听到此处,蓝天蔚也不禁动容,旋又强硬道:“北军势单力薄,调遣难周。我军朝气方新,万不可堕其延宕之术。敝军政分府现今整队北伐,一面廓清淮甸,以固我长江门户,然后与各民军合力北伐。务请我最崇拜、最亲爱诸公,持以决心,奋扬神武,毋使九仞之功止于一篑,是为至祷。”

        蓝天蔚字秀豪,湖北黄陂人。早年以湖北武备学生资送日本留学,入士官学校。1903年,25岁,与钮永建、秦毓鎏等在东京发起组织“拒俄义勇队”,被推为队长,后改为“军国民教育会”。回国后在湖北新军任统带官兼湖北将弁高等师范学堂教员。不久赴日本考察军事,考入陆军大学。1910年归国,任陆军第2混成协统领,驻奉天。武昌起义后,与陆军第6镇统制吴禄贞、第20镇统制张绍曾等,拟发动北方新军响应。不料吴被刺身死,张被解职,他随后赴沪。

        蓝天蔚身处北方清廷核心,他的话让人深思。

        “对,是这样的。”柏文慰道,“今民国已立,诸公早定大计,直捣贼巢。”

        前段时间灰溜溜的林述庆瞧准了黄兴外刚内柔的秉性,一点也不客气地痛下针砭:“当前临时政府在政治上也处在有利地位,南方各地军民,纷纷发布通电,要求打消议和,出师北伐……”

        这一语下得很重,众人正担心黄兴、张骞等受不了,粤军将领姚雨平却提高了嗓门:“和约且被李疯子破,已堕袁贼诡计。刻下敝军已联合五镇,预备开赴前敌,如何进行方略,速复,以免一误再误。”说至此,姚雨平忽向黄兴一揖拜倒,扬声誓言道,“北伐北伐,纵以吾辈之血,染成民国地图,亦所不惜!”

        陶成章闯进来,刚好听见他们这样激进言论,立刻瞪着双眼吼道:“盖今者中国安危问题,不过和战两途,其事至明,一言能决。然以大势观之,与其战而两败俱伤,招豆剖瓜分之惨,曷若和而同心协力,为福民利国之谋。况此次议和之初,春以个人名义前往长江一带,悉心体察,窃见民党虽逞血气之私,迹似近于卤莽,然本原所在,无非歆羡欧美之郅治,欲步先进之后尘,雪数十年丧师失地之仇,为四百兆吐气扬眉之计,是以一唱百和,举国若狂。佥曰:民党不死,共和不生,破釜沈舟,等于孤注。”

        紧随其后的同盟会大文豪章太炎同声附和:“革命军兴,革命党消!”

        “缪论!”姚雨平大笑道,“民党言论,颇持强硬,佥以为和议万不可恃,非接续准备战斗进行方法不可。持议异常激烈,其原因甚复杂,兹择其最重要者胪列如下:一、党人激于义愤,流血独多,抛掷头颅,牺牲财产,无非为共和代价,以谋同胞无穷幸福,倘功亏一篑,决不甘心。一、前日上海党人,追悼革命先烈,莅会者不下万人,有女子军事团,捧诵诔词,声泪俱下。士女演说,莫不痛憾袁内阁以汉杀汉,此次议和,务先杜绝君主,誓达共和目的,以慰诸先烈在天之灵。人心感动,势力为之一振。又广东北伐队三千人,于昨日抵沪,主张激烈,气焰甚炽。一、党人均言袁内阁此次一面倡言议和,一面进攻秦、晋。且指民军为土匪,进兵皖北,为远交近攻之计,其居心险诈,决无诚心,各报纸鼓吹尤烈。是以民党倡言于众曰,吾宁亡国亡种,绝对不认君主政体,有背此主义者,吾党当以颈血溅之。以致与议各员,心常惴惴。”

        “诸位,”白须飘飘的谭人凤同样神色庄重地说道,“时南军援鄂者,有沈秉坤率统之湘、桂联军,马毓宝移驻九江之赣军,南京派遣黎天才之滇军,唐牺支、王政雅光复荆、襄,重庆、四川亦光复,鄂固无虞矣。南京方面,柏文蔚率滇、粤军驻临淮,扼由徐入皖之路。扬州徐分府合皖军屯宿迁,扼由京入浦之路,正阳、六合等处,亦有军扼守,以防由豫入皖之路。其集中于南京城者,有浙军、沪军、光复军、铁血军、卫戍军,以及固有之军队与新编之各军,合计不下10余万众。而广东,闽、浙尚议继续出军,兵力不可谓不厚,加之长安、太原早已光复,烟台有刘基炎独立,河南有王天纵举兵,直隶有滦州兵变之一事,东省自牛庄发难后,蓝天蔚尚谋关外大举。使南京政府毅然攻击,以援鄂各军出武胜关,直趋河南与山、陕义军合,以南京【创建和谐家园】各军分配前敌,三路夹攻徐州,分一支捣开封与鄂军合,一支由京浦入济南,与齐、鲁义军合,行见北方健儿群起响应,袁且将瓮中鳖矣,岂能操必胜之算哉!”

        袁世凯所依仗北洋六镇,至多10万人,临时政府的军队多出袁军好几倍。而且在兵源上,独立各省人民踊跃参军。相反,袁世凯到自己的老家招兵时,应募者认为是革命军,踊跃入伍,但一见龙旗,便群哄而散。清政府不得人心,它的兵源十分困难。总之,临时政府在军事上已处于优势,袁世凯则处于被动的守势。

        陈其美抚着额前半过多长的头发,显得有些忧郁,听了谭人凤的话,半晌才道:“未可乐观过早呀!李疯子的宣言里我看话中有话,牢骚很大,大概很是埋怨在汉口所受的遭遇。几时他人到了南京,咱们开成布公的商议北伐适宜,我才能一声石头落地呢!”说着便转脸看黄兴,黄兴正以手支颐深思着。

        一直看着众生相,沉默如金的宋教仁突然附和地笑了笑:“我也同意其美的话是对的。李想这个人固然要听其言,更要紧的是观其行。他在汉口受了那么大的委屈,克强在孝感大战冯国璋的时候他做壁上观,克强和黎元洪连续大败之后,他突然宣誓‘将革命进行到底’,这里头难说没有文章。我还是老脾气,不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克强不也说过,不能战便不能言和!”

        黄兴不置可否地松动了一下腿脚,说道:“打仗,不是一件轻易的事,一开战你就明白打仗是怎么回事了,我可是带过兵的!南北两军,战祸愈演愈烈,其影响所及,足以覆亡中国。”

      第一百八十三章 影响所及(二)

        沪军都督府会场出现了十分鲜明的两派,争论之间,激烈的几乎动全武行。

        以三千北伐粤军将领姚雨平、出征临淮总司令林述庆、准备在去关外举义被预备推举为关外都督的蓝天蔚、镇军第一师师长柏文慰等为首的主战派认为:事态不容乐观,除诉诸武力外别无对策。只有增强革命军在湖北的兵力,根据情况,不失时机给予一击才能收拾局面,才能将革命进行到底。

        但是,以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江苏议会议长清末状元实业家张骞、江苏省议会副议长江南名下士蒋炳章、还有庄蕴宽、陆荣廷、孙道仁那些清朝的大官僚地方大绅士等人组成的求和派则认为:当前只有一心完成“临时政府”建设,及对袁世凯和议,方能谋求共和。而此时向北洋伸手,造成支离破碎、两败俱伤之势实在不妥。基于此,他们的意思是以不扩大为方针,以和议为根本。

        张謇、汤寿潜、程德全原来都是立宪派或比较“开明”的满清旧官僚,现在又看到要求实行民主共和的浪潮,已不可遏制,所以转到了独立省一边。如果清室能够退位,实行民主共和的政体,又有素来受到他们信任的袁世凯掌握最高权力,这正是他们求之已久的。

        他们在江南负有声望,尤其是张謇以清廷状元实业界领袖为社会各界所推重。张骞是清末的状元,全国著名的提倡实业救国的新人物,可说是当之无愧的立宪会领袖人物。

        其实在武昌举义之后六天,即辛亥年八月二十五,江苏巡抚程德全等电奏,请现任亲贵内阁解职,酿乱祸首处分,要求袁世凯出山组阁,提前宣布宪法,清廷最后留中不发。

        程德全等奏云:“窃自川乱未平,鄂难继作,将士携贰,官吏逃亡,鹤唳风声,警闻四播,沿江各省,处处【创建和谐家园】。朝廷分饬荫昌、萨镇冰,统率军队,水陆并进,并召用袁世凯、岑春煊总督川鄂,剿抚兼施,其烦圣明南顾之忧者亦至矣。而民之讹言,日甚一日,或谓某处兵变,或谓某处匪作,其故由于沿江枭盗本多,加之本年水灾,横连数省,失所之民,穷而思乱,止无可止,防不胜防,沸羹之势将成,曲突之谋已晚。论者佥谓缓急之图,必须标本兼治。治标之法,曰剿曰抚;治本之法,不外同民好恶,实行【创建和谐家园】。臣亦曾以是概要,上陈明听。顾臣等今日广征舆论,体察情形,标本之治,无事分途,但得治本有方,即治标可以一贯。臣等受国厚恩,忝膺疆寄,国危至此,无可讳饰,谨更披沥为我皇上陈之:自内政不修,外交失策,民生日蹙,国耻日深,于是海内人士,愁愤之气,雷动雾结,而政治革命之论出。一闻先皇帝颁布立宪之诏,和平者固企踵而望治理,激烈者亦降心而待化成。虽有时因外侮之侵陵,不无忧危之陈请,然其原本忠爱,别无贰心,已为朝廷所矜谅。惟是筹备【创建和谐家园】以来,立法施令,名实既不尽符,而内阁成立以后,行政用人,举措尤多失当,在当局或亦有操纵为用之思,在人民但见有权利不平之迹。志士由此灰心,奸邻从而煽动,于是政治革命之说,一变而为种族革命之狂,而蓄祸乃烈矣。积此恶感,腾为谬说,愚民易惑,和者日多。今若行治标之法,必先用剿,然安徽、广东之事,既再见三见,前仆后起,愍不畏死。此次武昌之变,督臣瑞澂夙抱公忠,其事前防范,何尝不密,临时之戒备,何尝不严,而皆变生仓卒,溃若决川,恃将而将有异心,恃兵而兵不用命,即使大兵云集,聚党而歼,而已见之患易除,方来之患仍伏,有形之法可按,无形之法难施,以朝廷而屡用威于人民,则威亵,用威而万一有损,则威尤亵,是剿有时而穷。继剿而抚,惟有宽典好言,宽典则启其玩,好言则近于虚,纵可安反侧于一时,终难导人心于大顺。况自息借商款昭信股票等事,失信于人民者,已非一端,今欲对积疑怀贰之徒,而矢以皎日丹青之信,则信已亵,不信而有违言,则信尤亵,是抚亦有时而穷。故臣等之愚,必先加意于治本。盖治病必察其脉,导水必溯其源。种族革命之谬说,既由政治革命而变成,必能餍其希望政治之心,乃能泯其歧视种族之见,然苟无事实之施行,仍不足昭涣号之大信。今舆论所集,如亲贵不宜组织内阁,如阁臣应负完全责任,既已万口一声。即此次酿乱之人,亦为天下人民所共指目,拟请宸衷独断,上绍祖宗之成法,旁师列国之良规,先将现任亲贵内阁解职,特简贤能,另行组织,代君上确负责任,庶永保皇族之尊严,不至当政锋之冲突,其酿乱首祸之人,并请明降谕旨,予以处分,以谢天下。然后定期告庙誓民,提前宣布宪法,与天下更始。庶簧鼓如流之说,借口无资,潢池盗弄之兵,回心而释,用剿易散,用抚易安。否则伏莽消息其机牙,强敌徘徊于堂奥,民气嚣而不能遽靖,人心涣而不能遽收,眉睫之祸,势已燎原,膏肓之疾,医将束手,虽以袁世凯、岑春煊之威望夙著,恐亦穷于措施,微论臣等。臣等亦知急迫之言,非朝廷所乐闻,然区区血忱,实念国步艰难之甚,民情趋向所归,既无名誉可沽,惟有颠阝齐是惧,是以甘冒斧钺,不遑顾忌,如尚不蒙圣明垂察,则罪戾滋重,惟有恳恩立予罢斥,敬避贤路,免误国家,臣等不胜激切屏营待罪之至。”

        此次程德全等电奏,留中不发,原奏当时未见,后吴县杨廷栋于民国四年将底稿装成卷轴,知是南通州张謇手笔。可见当时,张骞的影响力,还有全国立宪会人物一开始就期盼袁世凯掌权!

        吴县杨廷栋卷轴题跋云:“辛卯八月十九日,武昌举义,汉口、汉阳同时归附。云阳程公德全方抚苏,睹时局至此,思为清廷尽最后之忠告,嘱廷栋偕华亭雷君奋,邀通州张公謇莅苏熟议。张公适乘沪宁车由宁赴沪,乃与雷君迎至锡站,谒张公于车中,具白所以,即同往苏抚署聚谈。晚复同寓苏站西偏数十步之惟盈旅馆。乃篝灯属电奏稿,初,张公自起草。继,张公口授,而雷君与廷栋更番笔述之,稿成已三鼓。翌晨,清稿送署,张公即去沪。程公得稿,先通电各省将军督抚,征求同意联衔入告。廷栋复私电金君还,转请赵公尔巽领衔,时八月二十二日也。越两日,熟河都统溥廷页、山东巡抚孙宝琦复电赞成列名,铁路大臣端方、两广总督张鸣歧复电云:‘时机尚未至’,四川总督岑春煊表示赞成之意,而不允列名,其余皆置不答。时赣已宣告独立,皖又岌岌不保。程公以事益迫,再缓即入告无益,因于二十五日,以溥公为领衔,并孙公三人,具名电京,而溥公又来电云:‘赵公尔巽不以此举为然,特请取消前允具名之事’,并径电内阁声明,时赵公方总督东三省也。张公鸣歧又来电云:‘此奏不可不发,愿附名’,其实电已前发,取消赞成,均无及矣”云云。

        在八月二十七日,满清内阁阁丞华世奎告余:“江苏程雪帅(德全)电奏,时局危迫,揭破政治革命,种族革命,向来疆吏不敢据以上闻者,可谓有胆。其电奏大要:‘请罢免现任亲贵内阁,另简贤能,并惩办酿乱首祸之人,提前宣布宪法’。”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9 02: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