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理想年代》-第6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四、清军应守条款:甲、清军须于停战范围日期内,一律按兵不动;乙、清军之火车,于停战范围日期内,不得往来作军事上之行动,由驻汉英水师兵监视。

        吴兆麟忍不住长出一口气,这条件完全可以接受。

      ¡¡¡¡ÒìÏãÆË±ÇµÄºì²è·îÉÏ£¬ËïÎä¡¢½¯ñ´ÎäÁ½ÈËÒ²¸ÕºÃÎÅѸ¸ÏÀ´¡£

        看过停战协议,三人对视一下,孙武容可掬地说道:“大札已经拜读,友邦和先生拳拳爱民之心兄弟已是了然于胸。这文件,是否盖印之后即可生效?”

        经孙武这一说,蒋翊武和吴兆麟心中一突,此时才发现,有一个不大不小问题出现了――黎元洪逃跑的时候,把大都督印信带走,无法盖印。

        “我这就派人去洪山总司令部取总司令官印信。”吴兆麟听了接着笑道,意思就是试探盘恩是否可以使用总司令官的印信,接着又废话说,“这几日我们几个公余闲摆龙门阵论,言及李想在汉口的胡作非为,实在是破坏中外友好关系。难道友邦不计较,竟还为中国和平奔走。今日和议能成,全仗国际友邦人士日夜操劳联络。各友邦人士敬请放心,友邦人士的生命财产,原汉口租界一切权益我们全部承认,并给予保护。”

        盘恩听着,他在中国混已经不是第一天,知道中国人说话绕,揣摩着他们的话意,半晌方冷冷说道:“民军自起义以来,极为文明,秋毫无犯。即使李想这个例外,除了私自废除我等租界权力之外,他对外国侨民也还【创建和谐家园】讲理。我辈英国人颇表同情革命。现在我们英国领事见武昌城受炮击,城内百姓甚念凄惨,故此联合各国领事,与清军商议,暂且停战三日。现在清军已表同情。我特来武昌见黎……都督,请都……督认可,将我带来公文盖印,然后送至清军盖印,即可停战。”

      ¡¡¡¡Å̶÷·´¸´Ç¿µ÷ÀèÔªºé£¬½¯ñ´ÎäËûÃÇÈýÈË×ÔÈ»Ìý³öÀ´ÁË¡£

        “武昌受龟山炮火覆盖,为黎督安全起见,现黎督在葛店办公,都督印已被黎督带走。”孙武不安地说道,只好开诚布公,“葛店离城九十里,来回一趟颇费时间,只怕先生难等。”

        盘恩嘴角闪过轻蔑的一笑,回道:“我在汉口已说定用都督之印,仍以都督印为是。时间我也不会等太久,天黑之前我要回汉口。租界刚刚恢复,事务繁忙啊。”

        吴兆麟他们那里听不出洋人和北洋军在力挺黎元洪,可是现在他们迫切和议的喘息,只能干笑一声,道:“那请先生在此用个晚饭,我们立刻去办。”

      ¡¡¡¡ºìÂ¥Àï°ì·¹¿î´ýÅ̶÷£¬×Ü˾Áñ´Îä·îÅ㣬ÏÈÎÈסËû¡£

        吴兆麟、孙武与孙发绪走出红楼,他道:“都督印在葛店,一时亦来不及,不如照样刻一个印盖了完事。”

        “自然是愈速愈妙,就拿个萝卜刻大印。”孙发绪深以为然。

        孙武果断道:“我去军务部办理,请刻字工人照样刻一个不用费多少时间,一俟盘恩饭毕,即来军务部盖印。”

        约一时许,吴兆麟接到孙武电告已刻完好。

        走进餐厅,盘恩还在对付一只扒鸡,蒋翊武没什么胃口的与盘恩闲聊。吴兆麟轻步走进餐厅,在蒋翊武耳边嘀咕一句,就走出餐厅。

        盘恩饭毕,拿着白色餐巾擦嘴。

        蒋翊武急忙放下筷子,笑道:“都督印原来落在城内军务部,请乘轿往军务部盖印可也。”

        “只要能搞定就好。”盘恩无所谓了,看看窗外的天色已然不早,只要是黎元洪的大印,谁盖都一样。

        于是盘恩和吴兆麟、孙发绪同到军务部盖印后,当晚夜幕降临时渡江回汉口。

        而吴兆鲤也在此时由葛店赶回,在咨议局门口碰上蒋翊武、吴兆麟,报告说,“黎督不肯回城。”

        吴兆麟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洋人一直只承认黎督的合法地位,只有他才能主持武昌局势,他不回来怎么可以。”

        蒋翊武何尝不知道?他们现在不得不依靠黎元洪。他叹息一声,道:“只有再派人去一趟。手抄一份停战条件送呈黎督,你我二人再写一份手书,好好劝一劝。”

        蒋翊武和吴兆麟再派二人随吴兆鲤仍返回葛店,携带蒋、吴二人手书,并手抄停战条件送呈黎元洪。蒋翊武一直送吴兆鲤到城外,一再交待,“停战后,武昌即转危为安,一切交涉,非都督接洽办理不可。”

        吴兆鲤用力点点头。此刻天已经漆黑如墨,城外长江江潮滔滔,他似乎看到微末的希望,如江水泛起的点点鳞光。黑夜总算是熬过去了,武昌又重新燃起希望。

      第一百三十章 夜未央(一)

        夜黑的像墨一样,那些苍茫,很是宁静。寒风不断呼啸,天气越来越冷,这已经是冬天了。

        李想有点畏寒的裹紧身上不知那里找来的长袍,望着看【创建和谐家园】的黑暗夜空,呆呆的想着心思。他看【创建和谐家园】黑暗中的风云变幻,但他对历史的先知使他清楚的知道这宁静背后隐藏的巨大危机。

        中国是一个封建势力根深蒂固的国度,不动员千百万群众起来造成一个大的社会变动,便不能摧毁封建制度的根基,这场革命只能半途而废。而和议,就等同于半途而废了。虽然武昌的消息还没有传过来,但是李想知道武昌很可能顶不住压力签下了和议。

        “这天气冷的要下雪的样子。”汤约宛的声音随在寒风中,也是这样的清清冷冷。她在黑暗中越显明亮的眼睛出神的望李想侧面的轮廓,她的身姿在远处火光投放在黑暗的阴影勾勒出隐约的柔和线条。

        李想回过神,目光接触到汤约宛即刻变得温柔。她的美丽,与这个战场格格不入,只应该属于和平年代。李想走过去,自然而然把汤约宛搂在怀中,完全忘记这个时代的男女大防。他随意的说道:“如果下一场大雪,对于我们接下来的作战更为有利……还冷吗?”

        汤约宛依偎李想温暖的胸躺,听到他有力的心跳与自己同步,真想这样依靠到天荒地老。她像是在自言自语,道:“如果和议,战争是不是就该结束了?”

        李想心中一突,想不到汤约宛也会这样想,心头震撼之余,偷偷在汤约宛翘臀边游移的一只不老实的魔掌失手落下。汤约宛立刻错愕的抬头瞪着李想,凤目含煞。

        李想悻悻然的干笑一声,却没有松开手的意思,道:“革命没有妥协,妥协就不是革命。如果与袁世凯和议,就代表这中国革命的失败。”

        “先把你的臭手拿开。”汤约宛有些气愤的说。直到李想收回魔掌,她才继续道,“你为什么会这样看袁世凯?”

        为什么?许多人都对李想有这样的疑问。可对李想来说,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无须问为什么。

        李想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回头看向山谷的营地。大堆大堆的篝火把这个营地周围的夜空映红,士兵门一簇一伙的围住火堆旁取暖,不断的把山上砍下的松枝丢进火堆。寒风灌进山谷,吹得火焰狂乱的跳跃,火星也肆无忌惮的飞溅起来,把士兵门几个月前离开汉口时新发放的,现在早已经破烂不堪的单薄的秋季军装,再添几个不起眼的新孔眼。

        李想和汤约宛就站在临时司令部的帐篷前,凝视着乱哄哄的营地。连续的野战,这支部队已经是疲惫不堪。李想又何尝不想战争早日结束?可是袁世凯又是什么样的人?即使全天下的人此刻都不理解李想,他也决定一意孤行到底!

        汤约宛求问的眼神,看得李想心烦意乱。他有些无可奈何的摇摇头,道:“袁世凯是个野心极大的人,少年时代就写下‘中原鹿正肥’的诗句,可见一斑。有野心不算什么,我们也可以说他志向高远。关键他是一个与满清旧势力盘根错结,扯不清关系的人。这样的一个本身就是【创建和谐家园】封建王朝一分子的人,绝不是会中国的希望,只会是灾难。推翻了满清王朝,又立起一个袁氏王朝,仍是换汤不换药,革命仍是失败。有人总认为推翻满清政府,就是共和民主,就是革命成功。也有人看到袁世凯的危险,却总以为车到山前必路,认为只要民国成立,就要制约袁世凯的办法。真是天真幼稚!须知枪杆子出政权,只要北洋军不倒,就没有人可以制约得了袁世凯。”

        “大帅说得精彩。”不知道什么时候曾高走出帐篷,就站在他们身后听着他们的对话。“康梁的失败告诉我们,中国需要万象更新,才有民主共和的可能。袁世凯已经成为中国封建旧势力最大代表,已经替代了满清王朝,不把袁世凯打倒,就没有民主共和的可能。”

        “我只知道打到如今的战争,死人遍野,无数家庭毁于战火,一座座的城市变成瓦砾废墟,战争总该消停一下了。”随李想在战场奔波的汤约宛,见过太多残酷的战场画面,小女子的厌战情绪一直徘徊在心头,此刻烦闷的不想再和他们多说,赌气甩开李想,钻进帐篷里。

        李想看着窈窕的背影闪进帐篷,发出无声的叹息。女人总是喜好和平,讨厌战争,却不知道和平需要用流血千里的战争去开创,用威震四方的武力去维持。

        “其实我也厌倦了战争。”曾高笑道,脸上却毫无笑意。“却又不得不把战争继续下去。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历史的使命感竟是如此的沉重。”

        李想心里暗吗一句他奶奶的,历史的使命对他这样知道历史走向的穿越客来说,才是最沉重的包袱。眼看着中国这段最凄惨的历史,正一步步的走向现实,那种无力的感觉,心中的焦急,才是好大的压力。但是身处这样一段凶险历史的漩涡,这样不平凡的历史时期,开始李想新的穿越人生。李想有一种埋藏在骨子里,像是寂寞千年的兴奋爆发出活跃,这样的精彩人生,不也是他当初看网络小说无比向往YY的人生?

        “却是非常沉重,却也非常振奋。”李想说着,熟练的卷起一根烟,走到篝火旁捡起一根燃烧的松枝把烟点燃。猛吸一口,辛辣的味道差点把他这个老烟民给呛住。飞马牌香烟早就抽完了,他现在抽的烟叶是在当地老农家卖的,这烟的口味不是一般的重。

        曾高一直等着他的下文,李想再吸两口目光如电的盯着曾高,继续说道,“想着我们的名字,能在这段历史上耀眼生辉,想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紧紧相连,想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将由我们创造,你不觉得振奋?”

        夜里寒风扑面,曾高却只觉得心中热腾腾,忙笑道:“怎么会不想?”

        “走吧,进帐。我们好好研究一下当前战况。”李想笑笑,他过完烟瘾,精神头奇佳。

        出没在北洋军侧后的革命军既有事先留置敌后的游击部队,也有偶尔担任正面防御的出击部队。李想亲身上阵指挥的两千骑兵正是出击部队,李西屏,林铁长,刘经等全在和北洋军打游击。跟着李想有一段日子的曾高知道,出于直觉,知道李想又有新的作战计划。

        也许是受了李想情绪的感染,也许是从寒风呼啸的帐外走到帐内,曾高觉得身上一阵暖烘烘的。

        帐内一灯如豆,还不如炭盆里升起取暖的火光明亮。自从断去汉口的补给,李想部队的条件就一落千丈,可却不能断去他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李想正掌着唯一的煤油灯,俯身在地图上研究战况。看着图上京汉铁路沿线全是北洋军占领区,北洋军箭头向南延伸,已经落下汉口,汉阳,直指武昌,李想每当看到这里就有些按捺不住。

        李想在图上指指点点,有些激动的说道:“从目前状况看,指向武昌的北洋军将面临蒋翊武民军的阻击,武昌民军的战斗力本来是相当强劲,由原湖北新军改编,是南方最精锐的部队。从每年与北洋军永平秋操演练来看,并不比北洋军差了,加上长江天堑,北洋军的进攻不会顺利。但是汉口一战,张景良临阵叛变,武昌精锐在汉口损失惨重。更令人担忧的是,武昌方面经此一战,是否勇气还在?是否还有再战的胆气?袁世凯此时抛出和议的诱饵,武昌方面有勇气拒绝城下之盟吗?”

        曾高也是满脸凝重,道:“我是不敢对武昌方面再抱任何希望,汉口一战能够败得那么快,那么惨,已经充分张扬了他们的无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先是逼走我们,接着又拖垮黄兴……”

        李想挥挥手,打断了曾高的牢骚,“前事多说无益。”

        曾高停住,很是钦佩的看了一眼李想,其精若鬼的李想竟是如此豁达,拿的起,放得下的人物。“主持汉口战局的是北洋第一军总统官冯国璋。冯国璋是沙场老将,曾在朝鲜与日军打过硬仗。冯国璋自夺取武胜关,入湖北,我们就进入战略防御阶段,之后又出来汉口一档子事情,所以直到现在,我们都没有和冯国璋正面直接交过手。但是冯国璋的骄横善战,却是天下闻名。冯国璋只有在出入湖北时,在李店一役因轻敌而进攻受小挫,与我们纠缠着差点贻误袁世凯的大计。之后冯国璋重整旗鼓,挟恨南下,大有报李店一箭之仇的气势。孝感,汉口两战,果然是连战连捷。特别是冯国璋作战风格狠辣,两座城市都被烧成灰烬。这样一个凶神恶【创建和谐家园】迫着武昌,即使武昌拥有地形如长江那般的险峻天堑,防御部队的战斗力,战斗精神又远不若汉口沦陷之前。脆弱的武昌方面,根本没有顶住压力继续革命的可能。幸好袁世凯要的只是和议,我们到不用愁武昌会陷落。”

        果不其然,曾高和李想的看法不谋而合。李想想着,踱着,不时看向桌上的作战地图上双方态势。地图已经相当精细了,山川地势一目了然,与李想一百年后看到过的中学教材一样,众多不规则的环形细线是山的等高线,其间弯弯曲曲的粗线标明了官驿道,一条醒目的黑线条代表着京汉铁路纵惯湖北,各个交通要道上三三两两点缀着城镇,上面写了不少李想看不懂的繁体字,这影响不了他研究战场形势。

        李想沉吟着道:“嗯,深入湖北作战的北洋军,无论如何凶猛,交通线都是须臾不可或离的。现代战争,打的就是补给,打的就是后勤。”

        曾高恍然顿悟,他自然很清楚,作战部队若失去了弹药、给养的补充,那将意味着什么?“从信阳到汉口,这么绵长的补给线,看来前段时间我们对北洋军交通线的打击还不够给力。”

        曾高摸清李想的意图,马上转回到总参谋部的角度去思考,制定作战计划方策。这样一来,又回到当初战略防御的原地。事实却是如此,在实力远远不如敌人的时候,这是最好的应对策略。“既然袁世凯取汉口的目的是为了逼迫武昌,只是要武昌肯座下和谈。形势这么一变,我们南下,援汉口和武昌的目的,似乎失去了必要。打仗都应因地制宜,灵活布阵。孝感保卫战因无地障,才会败得又快又惨。我们实力本就不如北洋军,与之硬碰硬打,只有吃亏的份。与北洋军周旋,最佳地形是孝感北边的大别山,桐柏山地区;进入孝感一带,属于长江汉水的冲积平原,地势低洼,无险可守,与其在此不利地形上作战,不若留在北边山地中与敌周旋。”

        李想笑了,在这个时代,更多人的眼光都是把战争放在城市的争夺上。曾高能够跟上他的超前思维,果然是一个参谋军事人才。李想笑道:“也许我们早已不被冯国璋放在眼里,他早忘记了我们都有可能。我们也许还能受到奇兵之效。虽然在北洋军进入湖北发起全面攻势时,在李店有过小小的接触,可是接下来的接连大战,我们都是身处最后方,冯国璋一心对付武昌,北洋军一路只顾南下后。除东线黄州战区阻击段祺瑞的李西屏军确实遭到不小的打击,但李西屏所属各部并未遭到毁灭性的重创,而我们在北边更是没有受到过什么严重打击。因此当日我们便一直跟在其【创建和谐家园】后面南下,时不时地从侧面或后面给他来上几枪,显得我们像胡子响马,对冯国璋也只是不痛不痒。另外,我们在孝感的夜袭,估计段祺瑞知会了冯国璋,他也不会把着当回事。如今,我们作战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那就是打击北洋军的后勤补给线。经过不断地偷袭、围攻,直到把北洋军的后勤补给线几乎全部将其切断为止。”

        曾高目光闪耀着兴奋,拿起一直铅笔,扑在图上,“再次增派各路分散的有力部队,尽量绕过避开正面北洋军,加大向孝感至信阳这段的交通补给线主动出击的力度。在大冬天的,断了北洋军的补给,冯国璋几万北洋兵,要不撤退,就等着冻死饿死吧。”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李想的话里有些忍不住的得意,“检查准备情况,让我们骑兵团打响这第一炮。”

        曾高身子一挺,站直了报告:“骑兵士兵都是从全军挑选的精壮战士,随时随地都保持战斗的准备状态。”

        李想却没有曾高这么乐观,他就混在军中,怎么会不知道军中的情况。“虽然士兵多为湖北子弟兵,不像多为北方子弟的北洋军,因为不适应湖北变幻的气候,水土不服,患恶性疟疾者不少。虽然士兵都适应湖北的水土,但是连续月余的野战,官兵们也体力锐减。而革命军队不仅装备与北洋军有差距,失去汉口后勤基地之后,医疗设备药品等也相当匮乏简陋,通过哥老会这些本地的地下帮会运输,也补不上消耗。”

        李想虽然焦急万分,却毫无办法。这只要在营地外走一圈,就可以看得出来。岂止是汤约宛,就是李想面对着他们也会有厌战的情绪。

        “慈不掌兵。”曾高突然冷冷的说道,他看出李想眼中忽然冒出的一丝犹豫。“我们必须把革命进行到底,还必须要争取最后的胜利。如果任由武昌的城下之盟签订生效,革命将半途而废,再来第二次革命,还不知道要付出更大的流血牺牲?就算只为了破坏武昌的停战和议,我们也要向北洋军发起疯狂的反扑,彻底的搅了这个局。”

        李想只为了不要二次革命,不要有更多的流血牺牲,不要把这个国家的元气伤得彻底,不要让袁世凯的阴谋得逞,只有狠下心来,严令部队不顾一切向北洋军的交通线发起破坏。他知道这支部队随他征战至今,对他已经有了绝对的信任,他剑锋所指,就是刀山火海也敢闯。

        李想一咬牙,道:“以营为单位,分散出击。士兵身上除了武器弹药和口粮,其他一概轻装。弹药消耗的不够多少,每人携带子弹50发,手榴弹10攸,两挺机枪配弹2000发。口粮带足了3日份就够了,如节约食用,可供6天。马粮一定要带足六天的份,饿到人也不能饿了马。此次行动要隐蔽,出击要果断,路上发现北洋军搜索警戒部队,一概绕过。至于战斗地点,不作规定,由各营长相机处置,重点是敌人的辎重部队和物资。得手后,能拖走的拖走,不能拖走的悉数焚毁。若伤亡不大,弹药有余,可择机再战,但要避免在同一地点附近两次作战。记住,此次出击,重在机动和奇袭。”

        李想就在今夜急令,命其所属部队立即向孝感至信阳的交通要道发起疯狂进攻,切断北洋军补给,以达到逼退北洋军的目的。李想正在行动之际,武昌却现新的变幻。

        北洋军攻陷汉口之后,湖北的战况趋于缓和,袁世凯正在加紧施展他窃国大计。李想预料到这一情况,却无法预料武昌集团就是在今夜,这个未来世界的艾滋病日签下了可耻的城下之盟。

        汉口失陷,给予武昌的震撼是无法言语的一次重创。武昌只剩一座孤城,龟山炮台任意轰炸着武昌,在冯国璋的步步紧逼之下,武昌军政府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分析全国和武汉的有利形势,即使冯小戥分析出来了,在冯国璋大炮的威摄之下,也没有几个人相信,各省的起义和独立,都朝着有利于革命的方向发展,汉阳虽然失守,但海军仍在民军手中,可以回击清军。他们也没有看清袁世凯的窃国阴谋,以及“和谈”圈套。或者看到了,也摆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先混过这个危机再说,汉阳一失,便陷入惊慌失措之中,对袁世凯表示妥协。

        李想并不知道武昌集团已经签下城下之盟,厌战的一丝犹豫去掉之后,他的信心似乎高昂的很,正骂骂咧咧的道:“奶奶的熊,袁世凯想窃国,我让他偷鸡不成蚀把米!他不想打武昌,我却要打他。没有了后勤补给的北洋军,我看他还拿什么打?拿什么吃?到时候还不乖乖的给老子滚出湖北!想要停战和议,我偏不停战。”

      第一百三十一章 夜未央(二)

        硝烟过后的整座城市的上空气寒风急,似泼墨般的暗夜下是半座化为废墟的城市。断壁残垣之间有寒风的呜咽,也有无家可归的人的呜咽,伴着城外鄂江的咆哮声,阴森可怖,令人毛骨悚然。

        这天晚上刘氏花园里彩灯缤纷、火树银花,灯光在这个夜色里辉煌鼎盛之极。一座城市的悲哀,成就了刘氏花园里冯国璋一个人的大欢喜。

        一排大红照挂满精致典雅的大水榭,在对过的空场上彩灯缤纷,在这里看不到黑暗。空场上摆了百余桌,席前丝竹旱雷聒耳,挤满了翎顶辉煌,衣冠胸前秀满禽兽的大清官员,其间围绕奉承的是几个西装革履,金发碧眼的洋大人。

        因夜宴迎接的是洋人,冯国璋就把夜宴设为洋人自助餐的形势,席面显得非常宽松而随便。北洋军官们也脱下北洋戎装,皆换上了大清禽兽官服,就是那些强行请来赴宴的汉口绅缙华商也都套上花钱捐来的大清禽兽官服。人簇里,大伙一边漫不经心地谈论当前局势,一边磕瓜子儿,吃西饼,啃鸡翅。

        灯火辉煌下,顶戴红如血的耀眼,皇马褂加身,是所有人焦点的冯国璋的精神从未有过的好,武昌党人被他打的服软,袁世凯的事情他办得妥贴,又是赐皇马褂,又是赐爵位,他自然老怀甚慰,值得高兴。他一会儿命人拣好水果馔肴送上席,一会儿又问拿着停战和议渡江过武昌的英人万国商会会长盘恩何时回来。

        过了一会儿,陈紫笙忽然大声说道:“诸位雅静,冯大人有事宣布!”

        刹那间,偌大空场上变得鸦雀无声。

        “幸得汉口的英国领事葛福先生出面,万国商会会长盘恩亲入武昌险地斡旋和平,先商汉口,武昌双方停战三日。”冯国璋微笑着说道,像是所有的灯光皆聚集在他英武的身上。

        刚刚从武昌赶回来的盘恩正微笑的站在他身边。他与葛福交换个眼神,两个人眼中的兴奋怎么也压抑不住。洋人喜欢张扬的个性使他昂首挺胸,能够左右有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试问他们能不自豪?

        冯国璋绕席仰首,举杯望着漆黑如墨的夜空,极是悲天悯人的道:“南北战争持续多少个日月?湖北百姓,中国百姓深受战争的蹂躏,不能在普天之下共享和平美好的生活。今夜汉口与武昌能够签下停战协议,即使只是三日的局部停战协议,也是预示着一个美好未来的开始,也许不久的明天将是南北停战。诸君,让我们举杯共饮!为国民幸福计,为世界和平计,南北若能干戈化为玉帛,在下心里真说不尽的欢喜。”

        “为了和平!”人人举杯高声赞贺,气氛更加热烈。

        李纯等冯国璋第一军治下的北洋大将都向盘恩、葛福这边走来,殷殷劝酒道贺。盘恩那张白人脸红光满面,举杯拿出老英国府的风度应酬着。

        冯国璋也转向盘恩,笑道:“武昌事起,瑞澂弃城逃走,电奏到京,我大清政府更加惴惴。载泽等懵然主剿,以为武昌一隅,大兵一到,指日可平,故二十一日有荫昌剿办之谕。其时空气弥漫,若大祸旦夕即来。庆邸与彰德,平时本不断往还,至是急电询商,项城以为在此潮流转变之下,民心思动,已非一朝,不是单靠兵力所能平定,主张剿抚兼施。我辈即旁敲侧击,据以上陈。摄政王爷只知事机危急,虽说重在用兵,而一面主剿,一面主抚,亦为摄政王爷所愿听,载泽等无能反对。惟困难之点,不在剿抚政策,而在起用袁公。亲贵畏忌袁公,但是北洋六镇,既是袁公多年训练之兵,外人方面,并一致以此次事变,非袁公不能收拾,事势所迫,不得不起用项城矣,故二十三日有袁公督办剿抚事宜之谕。以袁公才略经历,自属过人,其对于时局,言剿改而言抚,言抚进而言和,纯出于袁公之主持,我等只是追随。汉口、汉阳以兵力威胁南方,攻占以后,决定不再进兵,只清理河淮南北一带,以巩固北方……”

        冯国璋豪情四溢的说道,左右转动目光,北洋将领皆是热烈赞扬高呼,唯独躲在角落的汉口绅缙们多是沉默寡言。冯国璋把一切都收在眼里,记在心里。

        “我们早说过,能拯救中国局势的人非袁莫属。”葛福一笑,高声说道,“武昌乱起,我们便一直期盼袁能出来主持大局,现在总算如愿以偿。我们友邦一定会给予袁最大的支持。”

        葛福大声宣布对袁世凯的支持,北洋将领更是一阵欢呼。在这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洋人毫无疑问对中国内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从葛福一句话中便可以看出。那些本还对革命存有同情,存有幻想的汉口绅缙更是脸色死灰般的苍白,心也坠入无间地狱。

        冯国璋陡地涨红了脸,像是喝高了,心脏急促地跳动着。袁世凯受到洋人如此称赞,推崇,连作为袁世凯心腹爱将的冯国璋也真是非常荣光,毕竟主上荣耀,做奴才的也水涨船高。

        “为袁大人!”冯国璋得意的举杯相邀。

        众人举杯。

        冯国璋又道:“现在事情办下来了,葛福先生之功不可泯。我们为葛福先生,为两国友谊,干杯!”

        葛福听完,忙举杯,“盘恩会长出力甚多。”

        “一起干杯!”冯国璋笑着举杯道,又对那些还有些拘谨的北洋将领道:“大家不用拘礼了,吃酒痛饮吧!”

        北洋将领一声欢呼,放开声谈笑,放开肚皮吃喝。南下作战以来,苦已经吃够了,革命党人的顽强,即使他们这些北洋精兵强将也应付的头痛,甚至胆寒,真是身心两疲惫。尸山血海的爬过来,还能够站在汉口,是该好好的享受一番。吃好喝好,散了回营之后,再唤属下送几个女人过来宵夜。南方的女人,细皮嫩肉,娇媚动人的像南方的山水一般。

        冯国璋含笑绕席踱步,高高在上的看着芸芸众生,陈紫笙和张联芬两个心腹慌忙跟着。走到人群边缘处,喧闹小了一点,他问道:“汉口武昌停战三日,和议也算有了一个苗头。这件事情要立刻拍电给袁大人,拍了没有?”

        “盘恩刚刚回来,我就把喜讯报给了袁大人。”张联芬慌忙点头。

        陈紫笙媚笑道:“大人立下如此大功,定能坐镇湖广。”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6 23:5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