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一碟碟堆尖的干果、点心端上来,还有刚沏好的正宗洞庭湖君山毛尖。汤化龙掀开茶盖,蒸气升腾,君山毛尖独特的草木清香扑鼻。
他与蔡辅卿等人品茶之余,饶有兴趣的看着宋教仁和冯小戥的争论,这已经是全场的焦点。同盟会这个松散至极的组织,给了他们太多可钻的空子。
宋教仁说的都是货真价实的事实,而洋人在华的实力也只会比他说的更强大,但是冯小戥脸上的不屑也越发的明显,他此刻的脑子里全是李想灌输的亮剑精神。
“我们革命党人,怎么能够畏惧洋人的船坚炮利。如果连你和洋人亮剑的勇气也没有,还有脸闹革命吗?”冯小戥朗声道,“你给这个衰亡的民族找了太多沉默和退让的原由。一味的沉默和退让,只会使这个民族一步步走向灭亡。这个沉默的民族需要一个声音,用力的呐喊出来,唤醒沉睡国民,这才是救国救民的唯一途径。洋人船坚炮利,我们便用身体筑造新中华民族之长城,用鲜血浇铸新中华民族之魂魄。”
冯小戥言语振奋,文弱的一介书生爆发出桀骜的锋利。面对帝国主义的强权,他们绝不服输,依然干练坚决的反抗到底。虽陨身不恤,然百折不回。即使心中的理想只是依稀微弱至极的希望,他们依然会愤然选择血战前行。
中国人的脊梁骨被满清压制三百六十余年,又被洋人压制半个世纪之久。汉口的事件,证明中国人的脊梁骨没有把他们压弯。
冯小戥如此激进的言论,把宋教仁气得不清,怒道:“匹夫之勇。与洋人的和平相处,也只是权宜之计,国家的领土、【创建和谐家园】自然迟早要收回来的。你现在的行为是在把洋人推向清廷,推向袁世凯,为革命树立本可以避免的强敌。”
宋教仁也知道,帝国主义列强都不愿意看到,也不相信正在中国发生的革命会取得胜利。虽然革命阵营方面竭力表示他们并不打算得罪外国,并无“排外”的意思,但是帝国主义列强不无理由地担心,打在他们的走狗清朝政府头上的革命大棒有可能直接打到他们的头上来。
在武昌起义后十一天,洋人们的担心终于成为现实。同盟会苦心经营,才使得洋人保持的脆弱“中立”态度发生重大倾斜。虽然东西列强没有出兵干涉革命,西方列强正在加紧抢夺通商口岸的关税权;日本更是出兵满洲,占据铁路沿线要地;俄国也出兵外蒙,策动外蒙独立。宋教仁等人皆是普遍认为,洋人出兵干涉革命,是迟早的事情,这给宋教仁他们带来极大的恐慌。
黄兴听着两人的争论,连报纸也看不下去,也不免担心的说道:“现阶段的革命形式必须以反清为主,不宜扩大化。革命力量毕竟还非常脆弱,北洋军的反扑已经使我们穷于应付,再竖洋人这样的大敌,只会使革命招来太平天国之败。”
太平天国时期,侵略中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立”的烟幕下武装协助清皇朝把革命镇压下去。庚子年,八国联军更是公开侵入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
冯小戥一步不让的说道:“但是现在的形势既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大不相同,也同义和团运动时期大不相同,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沿用老的办法来解决他们所忧虑的问题了。”
总是有人固步自封,以旧的历史知识来解释新的历史问题。冯小戥与李想一路走来,受其现代思维的熏陶,早摆脱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束缚。
“那你到说一下,现在的形势与当初有什么不同?”一直沉默不语的汤化龙突然开口,他现在越来越想知道李想胆敢做出这样冒险的举动,简直便是把自己推向悬崖。李想表现的向来是胆大而且精明,他掏空武昌银库,果断放弃争夺武昌权柄的机会跑去汉口,当时看似冒险,事后他们思量,却是极其精明的决定。如今李想在汉口一家独大,他们咨议局统计被李想卷走的款项,仅帐面金额竟达四千万之巨。如今红楼里的人,是想起李想莫不咬牙切齿。
汤化龙闲适的靠在椅背,目光看似温和,却隐藏着别有用心的阴冷。
汤化龙此一问,才使宋教仁等人醒悟,李想的行为,原来并不如他们表面所看到的莽撞,造次。一双双别有用心的眼神,如风剑霜刀,落在冯小戥的身上。
冯小戥也不是没有看出他们的别有用心,桀骜不驯的眼神如刀一样回敬给他们。“此时,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已经深深地卷进了协约国和同盟国的相互冲突中间,它们很难在中国实行共同的军事行动。而且如果对中国进行武装干涉,最靠近中国的日本和俄国必然处于最有利的地位,这是西方列强所不甘心的。”
这只是冯小戥的推论,或者只是李想的推论,从在座诸位似笑非笑的表情看,他们也不怎么放在心上。
汤化龙笑道:“这种平衡只是在革命没有触犯洋人利益的情况之下才能保持,如今洋人在汉口失利,这样微弱的平衡即被打破。”
诚然如他们所料,这不是帝国主义干涉辛亥革命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势所趋,这种趋势正在慢慢的显现。各省响应起义风起云涌,革命潮流越发汹涌,从武昌起义以后,革命的火焰迅速烧遍全国。清皇朝的统治已经在人民中普遍地失去信任。尽管这个革命有许多弱点,但它的基础是在卖国腐朽的清朝统治下活不下去了的几亿人民。
许多本来与革命毫无因缘的官僚、政客、军官、绅士纷纷跑到革命旗帜下来投机,这固然造成了革命队伍中鱼龙混杂的情形,但也是革命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的一个表现。但是国内复杂革命形势,却是冯小戥不愿意开口提及的一个原因。
这样的革命潮流是不可逆转的,帝国主义也在害怕。用少数的外国军队来扑灭这场革命火焰,不但不可能,而且还有促使这场革命发展为远比义和团运动广泛得多的“反对外国人的运动”,也就是反帝国主义运动的危险。
虽然帝国主义开始是以“中立”的形势,小心谨慎的对待革命,有暗中与袁世凯苟和,企图辛亥革命变质。如果各方势力都是顾虑重重,历史只会按着原来的轨迹前行。但是被胆大包天的李想不是一个会犹豫顾虑的人,他莽撞的在汉口掀起反帝国主义运动的开篇。他打乱了同盟会的阵脚,也打乱了洋人的阵脚,也打乱了袁世凯的阵脚。使得各方势力都出现了手忙脚乱,局势比历史上的辛亥更要混乱,而且复杂百倍。
冯小戥心中冷笑,有些情报是该给他们共享,也免得他们胡思乱想,也使天下会的本事。“日本便想借汉口事件对中国局势实行武装干涉,它向列强探询,可否由它就近出兵中国,以‘保护各国在中国的权益’。英、美等国反对这种做法,它们认为,如果必须进行武装干涉,就应当由列强协商一致,共同行动。但是日俄也知道,因为欧战处在爆发的边缘,庚子年那样的共同行动是不可能再发生。日俄两个遂撇下英美,第三次修订《日俄密约》,再次在关外划定势力范围,并约定满洲发生革命,两国共同出兵干涉。之后俄国还乘机派兵到库伦(今乌兰巴托),勾结那里的王公活佛,制造了外蒙古的独立;日本增兵东北,占领满洲铁路要道。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袁世凯的出场受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欢迎。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英国、美国推动清皇朝起用袁世凯起了很大的作用。必要关系。”
这些军事与政治情报已经使在座各位惊诧不已,除此之外,冯小戥还有更给力情报。“由于伦敦、巴黎、纽约的资本家发现,在像美国和阿根廷那样的较新和人口较少的地方,有更好的机会,西方对条约口岸中国的投资依然处于不重要的地位。当旗昌洋行的J.M.福布斯在1845年以后,把从【创建和谐家园】贸易中获得的利润向美国的中西部铁路投资时,他是在追求赚钱的机会,能赚取暴利的机会。这种机会在中国除了【创建和谐家园】之外,是找不到。因此,帝国主义其心不一表露无疑,而汉口这块鸡肋,更是不值得他们出兵。你们所认为的八国联军侵华,和戈登流氓军团参战,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冯小戥所爆料如此详细的帝国主义情报动向,总算使他们震惊了一把。一刻短暂的沉默之后,汤化龙和蔡辅卿等,轰的一声议论开来。如果冯小戥爆料的情报属实,那么汉口的利益就算是收回啦。如此,更是坚定他们把李想赶出汉口的决心。
“即使如此,但是汉口因为租界的特殊地位发展起来的港口。在失去租界的特殊性之后,汉口又将如何发展?”蔡辅卿迫切的问道,这些大商人最关心的便是这个问题。如果拿到的是一座死港,他们白忙活一场?
在租界,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在这一发展中混在一起;买办是外国商号的实际经营者,而不仅仅是雇员。条约口岸是中外联合完成的。洋人以他们的方式,谋求一种公开关税税则和无特许垄断事业的自由、开放的市场——不让中国的官僚们插手。他们那些具有中国作风的买办了解当地私人利益集团和关系网络,常常在要求外国人的自由贸易特权时,能够利用复杂的中国官僚政治结构和社会等级制中的必要关系。
刘歆生便是因为他是汉口哥老会的头子,成为洋行的卖办,进而发展成为汉口巨富,当然,他后来与李想更是他的财富膨胀到了极致。而李紫云也是因为代理洋人的【创建和谐家园】,积累起巨大原始资本。在各个通商港口,这样的人物永远不会少,上海滩大名鼎鼎的青帮头子黄金荣,还有现在还在黄金荣手下当马仔的杜月笙,他们也都是这样的人物。
这是一种畸形的共生关系,汉口租界的收复,使蔡辅卿等商人感到莫名的恐惧。
冯小戥一声轻笑,答非所问的道:“沿江的汉口五国的租界大道绵延几英里,在道路和人行道之间有树荫和草坪的优美的林荫大道。每个下午,外国的社交界聚集在赛马俱乐部喝茶,然后是打网球或高尔夫球。汉口有十八孔的高尔夫球场,是亚洲最好的一个。有阳台的俱乐部房——内设游泳池、游戏室、衣帽存放柜和一间大茶室——有一个著名的长酒吧间,在长江巡逻的洋人炮舰的军官们常常光临此地。这是一种考虑周到的目不暇接的生活,根据鲜明的阶级界线分化了。一个人之出名,是因为他所从事的职业,加入哪个俱乐部,和拥有多少匹种马。犹太人、葡萄牙人和欧亚混血儿过着一种隔离的社会生活。虽然一小批犹太商人在汉口一般地说过得不错,但葡萄牙人和欧亚混血儿承担了商行中大部分做日常工作的低报酬职务,如文书、店员和秘书。汉口还有一群洋人的流浪汉、处于困境的水手和事业上失败的可怜虫。洋人社会金字塔的底层与邪恶和犯罪的下层社会,在条约港口生活的这些人很少被人注意,但它们也是洋人存在的组成部分。”
汉口,这个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在冯小戥叙述中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展开在众人眼前。这条定律不止中国人,也适合于洋人。冯小戥说到这里,众人似乎已经明白了他意图,而如今的汉口也正是这样做的。
此刻宋教仁突然问道:“为何汉口军部一个人也不见?”
宋教仁问得突然,问得严重,这间VIP包间里面突然变得鸦雀无声。
第一百章 先声(四)
冯小戥的脸色瞬息万变,一开始宋教仁的问题便极其尖锐,说是兴师问罪也无错。不就是打个洋人,这是什么罪,也成了他们兴师问罪的导火索。这无疑是否定他们为革命付出的努力和鲜血还有生命。
冯小戥心中莫名的悲痛,惨淡脸色最后归于平淡,只是淡淡的说,“袁世凯出任清廷总理大臣,在信阳设行辕整顿北洋军,前线战局突然变得紧张。大帅已经率兵前往武胜关第一战区,迎战袁世凯督促的冯国璋北洋第一军;同时还在昨夜下令遣镇守汉口的李西屏前往黄州府开辟第二战区,迎战江北段祺瑞北洋第二军。汉口军队已经抽调一空,如今汉口留守的全是前线退下来休整的部队,由张政统帅。张政现在也身负重伤,还在仁济医院养伤,所以不能来迎接黄先生和宋先生,失礼至极,深感抱歉。”
黄兴听了总觉得过意不去,“不用道歉,我们不是封建官僚,不用他们参见,应该是我们去抚慰为革命流血受伤的战士。”他亦感觉到冯小戥话语中的委屈,还好意劝道,“你不用多想,他也只是随便问问。”
黄兴的话语使冯小戥心中处在萧瑟的秋季感到如春的温暖,整个满春茶园,只有这一个人还在向着他说话,至少没有否定他们对革命的付出。这才是革命前辈的修养,一个使人敬仰的革命前辈。
宋教仁的眉头微微皱起,被黄兴这样一打断,他接下来的话已经出不了口。他是一个政客,玩的就是权谋手段。可是黄兴不是,他太厚道,甚至有妇人之仁的嫌疑。黄兴在武昌就一再的谦让,才使黎元洪等把黄兴担任两湖大都督的提议拖延下来。李想已经把军队撤出汉口,他只要再逼迫一下冯小戥,汉口的民政也就到手了。黄兴又在此刻心软,坏了他的大事。
宋教仁面对湖北的形势忧心忡忡,这比他当初想象的要复杂百倍,各种势力分散又纠结在一起。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效应,反而互相牵扯形成制肘。如果不能把这股力量整合,眼前袁世凯一关就过不了。
汤化龙是愿意极力促成宋教仁的好事,看到宋教仁陷入困局,赶紧出来解围,道:“汉口重镇,其安危牵系全国革命形势,非有重兵把守不可。李帅在前线无暇分身,汉口的防御就让黎督另外委派。”
宋教仁笑道:“汤先生言之有理,你认为呢?”宋教仁问的当然冯小戥,众人的目光又都集中道他的身上。
冯小戥倏然离座站起,双手背在身后握成拳,越攥越紧,用力过度的指节显出失血的苍白。他嘴角一丝不明的笑意扩散,道:“好。”
冯小戥再没有与他们应酬的心思,匆匆的离开满春茶园。
此间事告一段落,黄兴和宋教仁也认为没有必要在此耽搁。必须赶紧调兵遣将渡江,黄兴听到冯国璋枕兵武胜关,已经快止不住会军北上,会会这个北洋宿将的冲动。黄兴和宋教仁渡江再次回到武昌,留下汤化龙与蔡辅卿商量如何接收汉口军政事宜。毕竟,李想治理汉口的成就,也是看得见的,他们不希望发生任何的动荡,破坏了汉口的稳定。
武昌,红楼。
黄兴、宋教仁一前一后走进大会议室,掌声如潮水般汹涌澎湃。他们从汉口回来,便召开军事会议,会议在军政府二楼的大会议厅召开。与会者除了各部各路的重要首领之外,还有一些担任督府守卫的士兵,也自动挤了进来;诺大一个会议厅,竟是坐无虚席,后排还站了不少人。
黄兴和宋教仁在革命领域的声望,使黎元洪的心底还是有一丝微微的不安。黎元洪偷眼看了一下孙武,孙武的脸色有些阴沉。还好,在武昌革命派系当中还有这样一个私心极重的人物。蒋翊武同是湖北革命军中两巨头,就是被他极力排挤。许多武昌革命党人都是被他挤出权力中心,剩下黎元洪许多麻烦。
孙武的视线不断落在几个最支持黄兴的人身上,片刻后乃示意大家安静,然后不紧不慢地说:“今天这次会议,是在武胜关失陷的情况下召开的。武胜关乃湖北门户,对湖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次会议上,我们要请大家讨论如何把今后的仗打下去的事。先请黄先生讲一下汉口的情况。”
会场是一片热烈的掌声,有的士兵是第一次看到这个久负盛名的革命人物的风采,使劲地鼓掌。黄兴要来武汉的消息,早就传遍,这次过江匆忙,好多士兵和革命党人还没有见过他的面。传说中那个桀骜不驯的李大帅,竟然就因为黄兴的到来而退出了汉口。
黄兴脸上有笑意,却没有得意。多年的革命生涯,使他的气度更加的内敛。他还是穿那一件黄呢大衣,威武高大的身体向大家深一鞠躬,然后开始讲话:“我们把汉口的形势看得太悲观,也不能把汉口的形势看得太乐观。租界是被我们收回了,洋人的军舰是被我们击沉。为此,汉口革命军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仁济医院,中西医院还躺满了重伤的患者,这些患者有可能就终生残废,轻伤的更是不计其数。汉口革命军历经数次大战,每战必亮白刃,每战必杀敌片甲不留。汉口革命军士多为舍生忘死,不唯强敌之猛士。以命酬国,以身殉志,此乃我革命军之精神耳。”
一片热烈的掌声响起。
掌声慢慢落下,黄兴满意的点点头,才继续道:“洋人不会就这么罢休,但是我们也不能迫于洋人的压力,便把李想等革命功臣交于洋人处置。这无益与满清朝庭的卖国行径。”黄兴此意,就是先前对黎元洪提议的否定。无论如何,黎元洪和宋教仁出于什么样的政治目的考虑,他都不会容许卖了李想,这无益与卖国的行径,同盟会承担不起。他继续道,“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全国革命力量凝聚成一股绳,一定可以推翻满清政府,措败洋人帝国主义,霸权主义。”
又是一片热烈的掌声,叫好欢呼此起彼伏。
“去了一趟汉口,也学会了李想喊口号的把戏。”孙武在心中嘀咕,现在该他讲话了,黄兴退下,他上前,“克强兄的分析,非常客观。现在武胜关落入北洋军手里,湖北防务吃紧,各路大军即将开赴前线。其中以李想一路军容最盛,为革命建功亦最多,本应该任命他为前线总司令官,但是他还太年轻,革命资历又太浅,各路军统不服他统帅的多,容易造成指挥混乱,急需要一位资历和能力齐全的统帅,统领各路大军。克强兄是革命领袖,还是革命党人中军事大家,实在是最适合这个职位不过了。我建议,由黎都督委黄克强为前线总司令。以他的威望和军事才干,一定能打败冯国璋,击退北洋军。”
黎元洪得意笑了,本是要吴兆麟提出这个意见,后来考虑孙武更适合,而且现在看来孙武干得却是比吴兆麟要好。
“好!”胡瑞霖一般议员齐声赞成,汤化龙自然也跟他们通过气。胡瑞霖进一步拍个无声无息的马屁,“黄先生一代名将,黎都督老成主帅,黎,黄携手,再加上可用之士气,北洋军虽强,也可抵档得住。”
士兵们有的赞成,有的不置可否。
蒋翊武冷眼看着孙武,他们意图太明显不过,他大声说道,“黄先生是海内属目的革命巨魁,孙文先生的亲密战友。他和宋教仁先生来鄂,是受我们革命党人之请来鄂主持大计,推动全国革命的。汉阳战场,可另挥人选。现在应该推他做两湖大都督,统筹全局。”
黄中垲说:“两湖大都督一职,关系到湖南方面,此事可从缓。”
蒋翊武寸步不让:“湖南焦达锋,对黄先生十分拥护,只须一纸电文,就可得到承认!”
孙武见蒋翊武还被蒙在鼓里,心头不免好笑:“湖南都督,已经易人,现在是谭延凯了!”
与会者一阵惊愕,纷纷询问易人究竟。这个历史上八日都督,因为李想的穿越,变成了六日都督。如此快速的变化,知道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如果当初李想以一个中下级军官,霸占着武昌,很有可能成为焦达峰,陈作新第二。
孙武已知焦达锋,阵作新为叛军所杀,叛军拥议长谭延凯就任都督。但他故意不说这后一层,只说:“易督之因,还不清楚,但谭都督已来电通知易人之事。故两湖大都督的事,刚才议长的话不无道理,还是暂时从缓的好。”
会场上一阵混乱。宋教仁一直没有开腔,多年的历练,他变得更加成熟和老练了。他已经看出,催促黄兴的过江作战,是黎,孙安排好了的圈套。黄兴对武汉革命寸功未建,硬要他居于黎元洪之上,按照他平日厚道的秉姓,他肯定不干。现在孙武又极力把他推上前线总司令的位置,就是为了把革命党人置于黎元洪一派旧式军人之下,以达到他拥黎以自重的目的。现在,孙武的算盘已经顺理成章,硬要在今天的会上解决领导权的问题,必然引起军政府内部颇大的争议,于大局不利,黄兴也不会干。怎么办呢?
此时今天早上从上海来的李书诚开口,“我是从北京绕道到上海之后再来武汉的。现在北方的形势,大有可为。绶卿在石家庄不久就要有所动作。”
李书诚当年随吴禄贞在武汉军中呆过一段时间,好多人都还认识他。吴禄贞还有个称号,楚汉三杰之一。黄兴,吴禄贞,孙武,走到今天,革命还没有成功,却已经各有心思。当年三人在岳阳楼指点江山,畅谈革命。今日,有还有几人记得当日的光景。
李书诚继续说:“那时我正在他处,为他筹划一些事。但刚有头绪时,载涛突然调我进京,令我和黄郛赴南方执行任务。黄郛也是革命同志。我们到了上海,他便找到陈其美,现在他正在帮助他攻打上海,陈其美叫我来汉了解情况。现在各省形势很好,起义如雨后春笋一样。陈其美对我说,等上海攻下之后,就要进兵南京,那时候还要派人来请黄克强同志去主持大计呢!所以,武汉如能早定大计,建立革命中心,那武汉革命党人对于全国革命的贡献就更大了!”
孙武和黎元洪都是一脸外露的凝重,黄兴在全国革命党人中的威望实在是不可抗拒的,想要借他东风的人多得事。现在还真不能把黄兴得罪,要是他负气一走了之,李想肯定是一个回马枪,到时候赖在汉口赶不走。到手的钱包又丢了。
孙武的脑门都冒出细密的冷汗,这一着急,却急出一份急智,急道:“既如此说,那就在今天拥克强兄为湖北都督。两湖大都督的事,今后再派人去湖南慢慢商议。”
黎元洪胖脸一哆嗦,脑子也是点专,立刻明白孙武的企图,也马上表示,“黎某早有退意,有克强在此,我甘当退让。”
厚道的黄兴还真看不出他们是以退为进,到有些急了,“不行!不行!战争如此紧迫,黎都督怎么能退下来呢?还是以前线的战局为重,以大局为重。”
黄中垲瞄了一眼脸色大变宋教仁,亦是符合,“黎都督投效革命,全国军界震动很大。就说在我们武汉,各路带兵的军官,哪一个对黎都督不是很佩服的!黎都督一下来,这个仗就难打了!”
黄兴满脸坚决的说:“不用说了!个人进退,我黄克强素不挂心。只要能为革命尽一份力,我愿马革裹尸沙场!我请求黎都督委我一职,只要能对战局有利就行。”
孙武示意黎元洪赶紧答应,黎元洪却高深不语起来,他赶紧说:“这也好,开头都说好了,战时总司令!湖北防务各军,都归克强兄调谴,大家看怎么样?我孙武保证支持克强兄的军事。”
咨议局士绅受过汤化龙的嘱托,纷纷建议,干脆明天搭上台子,仿当年韩信拜将故事,由黎都督给黄先生授旗授剑授印信。
黄兴认为这样也未尝不可,于是默认下来,就这样决定明天在阅马场登台拜将。
第一百零一章 先声(五)
出了满春茶园,冯小戥在人来车往的街上疾走,繁华阻不住他的脚步,他只想快点到刘园。身后跟着的两个随从同样一言不发的紧跟其后,脸色郁闷而混杂有隐忍的怒气。满春茶园的遭遇使他心中一阵郁闷,即使早就有了心里的准备,还是忍不下心中的不快。如一肚子的苦水,欲忍忍不住,欲吐吐不出。
满春茶园的人个个像是饿极了的狼,瞪着绿幽幽的眼睛盯着他,就像是盯着汉口这块肥肉,战场上没有看到他们如此凶狠的身影。辛亥年的革命才刚刚开始,更多的革命战士还在前线浴血奋战。更加惨烈的战争还没有开始,战士们的身后却起了端倪。前方的是敌人,身后的又是什么?
“冯先生,请留步。”李紫云追出满春茶园,当街喊道。
冯小戥顿住,回头一看,是李紫云还有刘歆生。这两人还算是有良心,满春茶园里总算还有两个同路人,虽然看起来也不怎么牢靠,可又有那个商人不投机。只是人在这种时候,一点点的温情都是感动。
冯小戥也不免感动的苦笑道:“两位能出来送我,已经使我非常感激。满春茶园里个个向我冯某人的质问,你们也都看到了。你们还是不要再与我过从甚密的好,对你们今后在汉口行事不好。汉口是肯定要易主了,你们做任何选择,我想李帅都不会怪你们。那个汉口经济开发第一个五年计划案,只能搁浅了。”
冯小戥这几句可以说交心之极,自己的前途,李想的前途,他真的已经看不明了。
李紫云轻轻一笑,上前两步道:“我已经把宝全部压在李帅身上,我就堵了。我不信李帅回不了汉口。”
李紫云理智告诉自己,现在要离李想越远越好,但是都不知道从那里来的莫名冲动,鬼使神差的驱使他要继续豪赌下去。是自己这几年投机倒把培养的明锐商场嗅觉,亦或者是跟这群疯子样的革命党人待久了,也沾染他们为理想、信仰,近似疯魔的偏执。此刻的冯小戥才对李紫云另眼相看。
刘歆生呸的一声,“那帮龟孙子,在刘园就已经试出他们不是好鸟,就不应该给他们好果子吃。当时不从他们身上榨出几百万,就不该放他们走。赶走满清,赶走洋人,他们一分力气也没有出,也收到不少好处。现在好了,背过脸就和着外人来坑我们。”
刘歆生说到此处一停顿,左右一看路上的行人,眼中厉芒连闪,凶光毕现,方显出哥老会大佬的嘴脸,阴阴的压低声音说道:“你们如果不方便,我来。我保证做得干净,你们在租界干的意外手法,我也能做出个七八成像。不给他们一点脸色看看,他们还真不知道谁是汉口老大。”
李紫云听得心惊肉跳,【创建和谐家园】他是卖了不少,但是杀人放火的事情他还没有做过。但是又觉得刘歆生说得在理,背后桶刀子的人【创建和谐家园】之极,是所有人最痛恨的人。如今他的身家也是全压在李想身上,一损具损,一荣具荣。李紫云的眼中也是闪过一丝狠色,只要在汉口掀起一场白色恐怖,还有谁胆敢惹他们?当初根基薄弱的李想进入汉口,还不就是在汉口掀起一场白色恐怖,汉口商界、学界、工界、绅界各界名流还不是乖乖的跑去刘园赴宴,即使明知是鸿门宴。
冯小戥马上摇头,刘歆生的心意还是让他感动。在这个时候,他还愿意冒这样的险帮他出力,更显出世情冷暖。他也是左顾右看,低声,“当初租界的刺杀活动,对象是满清余孽,目的是稳定社会。武昌就是因为没有清除满清余孽,还遭到满清死忠份子的反扑。现在还搞刺杀,就真成立白色恐怖,会引起汉口社会的不安和恐慌。如果在被有心人造势,牵扯道的人都会脱不了身。是北方战事吃紧,大帅是真的顾不上汉口,也顾不上你们,你们现在还是找个自保之道。”
听冯小戥的语气,北方的战事已经如此严峻之极。刘歆生忍不住问道:“北方战局竟然危险道了这样的境地,大帅有没有把握全身而退。他只要能保存势力,重入汉口也不是难事。”
刘歆生身上李党的印记是怎么也摸不去的,也不管是李想多年的交情,还是多年的利益相关,他绝对是发自真心的关心李想的前途。
冯小戥一身叹息,“打仗的事情也插不上手,也理不清头绪。”看着他们两双眼睛,巴巴的看着他,他一咬牙,也不能让两个盟友太绝望,又道,“听铁龚奇说,大量的军需物质在朝北运。都是新华财团早有的储备,看来大帅是老早就做好了大战的准备。北洋军虽然势大,但是大帅也有备而战,胜负还难料的很。”
李紫云干脆说道:“后路被抄,还打个屁仗。留给他们去打得了。李帅也太……”李紫云一时找不到一个说词,说李想老实忠厚,这听起来也太假,李想简直是狡猾如狐。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人,怎么就一条筋要去北洋死磕?汉【创建和谐家园】出去了,革命大旗一起交出不就得了?李想却翩翩自己去扛,扛得辛苦,看得人也辛苦。李紫云最后重重说了一句,“李帅流血,人家摘桃。不值。”
李紫云的话说道冯小戥心坎里去了,他神色有些无奈的黯然,“北洋大军势大,大帅放不下心,也放不下手。纵观整个湖北,也只要大帅有一点能作战之军,其余都是一些杂牌。大帅自己也没有把握把北洋军抵御在湖北门外,要是撒手不管,北洋军更是要长趋直入。清军对付叛逆向来手段残忍,屠城都不算什么,满清开过就开始玩的小玩意。太平天国时期,清军的残忍手段才是大帅的最为担心的。如果让清军进了湖北,整个湖北十室得九空,是湖北百姓的一场惊天浩劫。大帅绝不愿意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所以背后有再大的怨言也忍了。”
¡¡¡¡Áõì§ÉúºÍÀî×ÏÔÆÏëÆð̫ƽÌì¹úʱÆÚµÄÊÂÇ飬ºþ±±Ò²ÊÇÖ÷Õ½³¡£¬ÄDzÒÏñ¾ÍÔÚÑÛǰ»Ø·Å£¬ÑªºìµÄ¼ÇÒ䣬²Ò²»È̶á£Á½È˶¼ÊÇÐÄÀïÁ¹ì¬ì¬µÄ£¬ÔÙÒ²²»ÔÙ³öÉù¡£
只是这背后的凶险,只有冯小戥最清楚。在沉默的当口,他几次张口,才语调萧索的道:“湖南二都督,焦达峰,陈作新死了,莫名其妙的死在乱军之中。”
湖南政变当日,由于首义部队主力皆派往长沙,焦、陈二人身边空虚。以梅馨,原清军管带,为首的留日士官生小圈子军官发动政变,先设计诱杀了陈作新,再冲入督府,杀害了焦达峰。之后立宪派在咨议局召开议会,推举谭延闿新任湖南都督。是谭延闿指使梅馨杀人,还是梅馨杀人后拥举谭延闿,又是笔历史糊涂账。焦、陈二都督,仅仅任职六天,比历史上要短了两天,就同日殉难。
刘歆生和李紫云心下震惊,一省正副两位都督,死得莫名其妙?刘歆生惊喝道:“湖南革命的整个过程,从计划到启动,再到过程的执行,全是由焦达峰和陈作新主导。两位湖南革命最大的功臣,落得身死乱军当中,革命者的下场即是这样的凄惨。如果焦达峰和陈作新死在进攻长沙的战役当中,到落得一个烈士的光荣名声,如今这个死法,又算什么?”
刘歆生和焦、陈在哥老会有过不少交际。那个作诗云,平生何事最关情,只此区区色与名。若就两端分缓急,肯将铜象易倾城。这位自号“梦天”的大才子军人陈作新,一直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一代才俊,就这样不明不白的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