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理想年代》-第3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短短的一个时辰,五次佚名投票,总算把黄光中推上黄氏安荣堂族长之位。把一帮族老也累得够呛,午饭时间都过了,几个年岁大的老人饿得头昏眼花。

        祠堂外面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的村民也是极有耐心,熬着中饭不吃,也要等着出个结果。田里的活也都不干了,几个监工也管不了,都蹲在祠堂外的墙角里,被革命军士兵画地为牢的监禁着。他们也不敢要求真像李想说得人人平等的权力,能与族长,能与县太爷,能与万岁爷平等,只要不去做牛做马,能够做个站着的人阿弥陀佛了;他们不要求政府能免除他们的劳役赋税,只要求能够二五减租就阿弥陀佛了;他们不要求那些学生娃子画的兰州烧饼全部兑现,只要能够兑现个一两块就阿弥陀佛了。

        上千双眼睛盯着的祠堂大门支呀一声打开,李想和黄光中亲热的像是背背山来的基友,言谈甚欢的把臂走出祠堂大门。所有的村民一阵欢呼,这预示着他们的部分利益得到了落实。

        李想大手一挥,高声说道:“我宣布:黄光中为黄氏安荣堂族长。我在此代表汉口革命军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并以汉口革命军政府最高长官职权任命,黄光中为安陆县民国第一任县长。现在有请黄县长讲话。”

        黄光中也学着李想的样子,挥着手示意底下安静。村民们激动的情绪稍稍平静之后,黄光中才说道:“感谢诸位父老乡亲的厚爱,也感谢李大帅对我的信任。我在此向父老乡亲承若,一定会把二五减租免税政策落实下去。另,政府准备在安陆大力发展实业,开办工厂,须招聘大量民工,望父老乡亲有劳动力剩余的家庭踊跃报名参加。今日政府公布之惠民政策,还望诸位父老乡亲四处宣扬。”

        民心瞬间沸腾了,几个学生娃子画的兰州烧饼,已经得到安陆县第一大族黄氏族长的亲口承若,这使他们更相信这是真的,不是在做白日梦。此刻李想也不得不承认,在地方农村农民的心里,他用枪杆子黑洞洞的枪口说的话,还不如地方大族族长的两张人皮口说话管用。

        看着沸腾的民心,此刻黄光中的心里似乎隐隐的有些明白,李想不惜得罪各方地主,也要把二五减租免税落实。在这个看似得不到任何好处的政策当中,他得到了广大的民心,是真真心向于他的民心。

        李想走时,黄光中还执意的要送他一程。一路上李想便像他打听一些安陆特产,以便凭着超越这个时代一个世纪的智慧,给他出一些开发安陆商机的点子。黄光中只觉受益良多,许多点子都是从未听过,更是从未想过。但是只要聊到三民主义,两人就像是吵架一样,黄光中实在是对李想的歪曲解释难以苟同。

        马上的黄光中郑重说道:“大帅,我虽然接受你的任命,但是我还是要保留我的政治信仰。你不要白费口舌,你那一套我根本不相信。要是孙中山先生在这里,非被你气得吐血而亡。你的改革过于激烈,少不了流血,我接受你任命完全是为了安陆县百姓着想。以我们家族在安陆的影响,可以减少许多安陆不必要的流血。”

        李想也在马上叹息一声,“如果国人都像你这样的开明,中国革命会少流许多血。老弟,老哥就跟你说实话了。革命就是要流血,今天已经是老哥我最温和的手段了。你应该也听过,自革命起事一来,老哥我一出手,都是血流成河。今天老哥我可是带了杀机来的,早准备要踏平安荣堂的。老哥我不是一个嗜杀的人,记得孙中山先生说过,欲享文明之幸福,必【创建和谐家园】明之痛苦。老哥我打打杀杀,只是为了革命早日成功,人民过上安居乐业,幸福而又文明的生活。”

        黄光中一阵摇头,“孙中山先生的话,怎么到你嘴里就变了味。虽说我们都是革命党人,是同志,但我们有志相同,却也有志不相同。”

        “我们相同之志,都是为了安陆人民,都是为了中国人民。这便够了,你就在安陆好好的干出一番成绩来。老弟,你有才华,老哥我绝不会埋没了你。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回去吧,老弟。你的县长任命书,最迟三天就会送到你手,在家等着吧。”李想挥挥手,一夹马腹。战马嘶鸣一声,箭也似的穿出,掉在他身后的部下和警卫也都跃马扬鞭的跟上。

        黄光中驻马目送,眼中是广阔的原野,散布的丘陵,几颗掉光树叶的巨大梧桐树,低矮的云层,青透的天空,阳光正暖,秋风正爽,黄土官道上,这队骑士绝尘而去。

      第六十五章 归去(三)

        李想座下战马四蹄翻飞,马蹄声急促的嘟嘟响,就这样逆着缓坡一口气冲上丘顶,曾高他们四人亦催马紧随其后的跟上去。在丘顶他们齐齐勒住战马,迎着风并排在此狭窄之高地。安陆县城在他们眼前一览无余,李想心情之畅快无已覆加。李想是越来越喜欢在黄氏安荣堂这般掌控一切的感觉,也越来越理解历史上为何有如许多的雄才伟略之大人物,宁愿晚节不保也要做个【创建和谐家园】。权力的滋味如纯净的【创建和谐家园】一样,吸食一次就能上瘾,就能把一个谦谦君子变成一个瘾君子。

        李想向着远处的安陆县城遥遥的伸出手掌,从他眼中看去,正好把整个安陆县城覆在手心。心情飞扬的李想情不自禁的念出一句太祖词:“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李想此刻心中的得意之情,从词句中蕴含的豪放更有着霸气外露,左右之人莫不能感受得到。

        “大帅好文采,好霸气。”曾高取下大檐帽,摸着头上新长的寸头说道。

        曾高这厮的赞扬听在李想的耳里怎么都觉得刺耳,李想刚刚鼓起的万丈豪情瞬间烟消云散。曾高这厮是在讽刺李想他在安荣堂的表现,太过霸道,太过专制。李想记得在武昌楚望台时,他就在怀疑自己会否搞独裁专制。

        李想悻悻的收回伸出的右手,装作若无其事的淡淡一笑。身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无为青年,对于【创建和谐家园】向来是深恶痛绝之。在二十一世纪爆炸式信息世界,对独裁专政的危害,他有着深刻的了解。独裁往往能够使一个民族和国家迅速崛起,也往往能够把一个民族和国家拖入深渊。但是吸毒者明明知道毒品的危害,在染上毒瘾之后,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去吸食。李想现在如此的享受权力的滋味,以后又该当如何放手?李想直到此刻尝到权力的滋味,才真正的代入这个时代,才明白袁世凯在当上大总统之后,明知没有好下场也过过当皇帝的瘾。以袁世凯窃国大盗的本事,不可能看不到世界的潮流,只能说明他的封建皇权的毒瘾太深。

        李想身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穿越客,做皇帝这样的荒谬念头他还是不敢想,但是能否坚持本心,不去做【创建和谐家园】,他现在已经没有在楚望台时的强大信心了。只有多找几个曾高这样的帮手,能够随时在身边提醒自己不要专制。

        想到这里,李想又不免叹息一声,“民族不振,国家病弱。不下猛药,不能医国。不行专制,难以革命。安荣堂黄氏在安陆的势力你们也看到了,今日我要不霸道专横,难以使其屈服。届时湖北各各县地方大族争向效仿,二五减租免税之规章制度将成为一纸空文。那我们,又将拿什么去凝聚民心?又将拿什么去抵抗即将南下之北洋军?又将拿什么去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又将拿什么去赶走帝国主义侵华势力?”

        李想也是满腹的牢骚,他这个甩手掌柜看似轻松,其实累的都是脑细胞。

        曾高也感受到李想的怨念,就向有凉风吹进脖子里面。在马上的曾高不自觉的缩缩脑袋,“大帅,我也就随口一说,你发这么长的一串牢骚。”

        “你说得没错,我只是有感而发。以后我要是得意忘形了,你们谁都可以提醒我。”让属下养成提意见的好习惯,这也是培养民主的好方法,虽然李想在很多关键时刻都喜欢独断专行。这也是这个时代所需,革命需要一个强硬的领导者。所以民主革命一生的孙中山先生总是失败,只因为他不够强硬。李想摸摸额头上狗皮膏药,伤口有些痒痒,又不能抓,在马上的李想都显得有些坐立不安。

        宋缺大马金刀的说道:“大帅,我就觉得您今天干得特漂亮。这些老头子胆大包天,革命大军还在安陆县,他们就胆敢起事端。今天要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他们还以为咱们革命党人好欺负,明天就敢去造反了。”

        “真要造反,这些地方士绅没有这个胆量。其实他们并不关心改朝换代的事,谁做皇帝,谁做县令,他们都不关心,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只有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减租,恰恰侵犯了他们的核心利益,自然会引来他们的反抗。向黄光中这样的开明士绅可不多,肯牺牲自己的利益支持二五减租的士绅只会更少。”刘经说道,他与刘公是本家,刘氏在襄阳也是大族,他对这些地主打的精细算盘清楚非常。像黄光中这样的开明士绅,本身在家族当中都是毫无实权,还都是李想用枪杆子把他硬推上位的。就像他自己也是一样,对家族事务决策起不了任何作用。

        同是大宗族出身的曾高也身有同感,“除了大帅想出的用官方承认,来干预地方家族族长的选举,从而让地方士绅与革命军政府合作的办法之外,也没有更温和的办法了。虽然显得霸道,但是非常时期,也只能使用非常手段。这不能说大帅独裁专制。”

        刘经和林铁长都点头同意曾高的观点,宋缺只是一脸的郁闷而无语,这不是他感兴趣的话题。宋缺只是插嘴问道:“大帅,我们是军人,还是说说打仗的事情。现在北洋军还滞留在信阳,而侵入湖北的两股势力全部被消灭,下一步我们该做什么?”

        李想理所当然的说道:“当然是先把湖北各州县实际控制到手再说。湖北西部各州县有金兆龙在活动,像汉川梁仲汉和京山刘英,他们的起义队伍里就有不少的哥老会弟兄。而湖北北部汉口至信阳铁路一线,驻扎不少的原湖北新军,里面天下会党员也有不少,吕中秋也老早被派去这一线活动。现在以我们汉口革命军打出的威名,再开出一些优厚的条件,要收编湖北原新军和各路起义军,问题不大。”

        现在湖北原新军因为湖北清政府的倒台,他们已经没有了军响。而各路起义军,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没有军响,他们不知道该找谁去要银子。没前就没有枪,就没有子弹,就不能打仗,继续熬下去就得解散,或者上山做土匪。当然就有人想到了去向富户募捐,李想在汉口不就干了一回。但是有钱人就是铁公鸡,要从铁公鸡身上拔毛太难,李想在中国的拉斯维加思的富人身上才拔出个十八万,其铁公鸡身上拔毛的难度可想而知。要是筹不到钱,把他们丘八逼急了肯定便会向富户摊派军费,俗称:吃大户。大户可不好吃,武昌咨议局里坐的就都是大户。吃到他们头上肯定出大问题,那些人,李想都不愿意去沾惹。梁仲汉和刘英也都是从哥老会混到同盟会的人精,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去招惹这些人的。

        “梁仲汉和刘英此次仓促响应武昌起义,日子过得肯定也不好。大帅要去接手,也许他们还会求之不得。我老家在襄阳府,湖北西部各州县亲朋好友也多,环境也熟悉,光复湖北西部的任务就交给我吧。”刘经主动请缨。

        刘氏乃襄阳大族,在湖北西北一带有着庞大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就凭着他名头上的刘氏之姓,在襄阳就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在晚清,这个封建思想还根深蒂固的年代,名人或者大家族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就像九十年代的四大【创建和谐家园】一样,走到哪里,都可以轻易的卷起风云。所以在武昌是才会有那么多人要求推出黎元洪顶缸,用他的名义贴出通告,就能让武昌的老百姓,甚至湖北的老百姓接受造反的事实。

        当然,刘经不是圣人,他也有一点小小的私心没有说出来。他现在已经混得风升水起,虽说还只是挂着团长的牌子,实际上已经都有一个协的兵力了。李想是觉得他们最近官升得太快,汉口革命军团以上官职,都是一夜之间从排连一级突然提上去的,坐火车也没有这么快,李想就把他们的官职压了一压。他刘经如今的地位要是放在前清,也可以称一声将军了。刘经自然而然便想要借此机会衣锦还乡,在父老乡亲面前,在刘氏各房面前,在他老父老母面前,献各宝,宝贝儿子光宗耀祖归来。

        “行,襄阳你去。林铁长,你就把好武胜关得了。”李想爽快答应,剩下的武胜关就落在林铁长的身上。

        刘经心中喜开了花,屁颠屁颠的谢大帅。李想倒是没有想到,刘经还有这样的虚荣心。刘经不像曾高,身上看不出任何的世家子弟的习气,俗称:贵族气息。在三道桥一战便看得出,拼命的性格像极了混迹哥老会多年的江湖豪客。这类人爱面子,但是却不虚荣。

        曾高却是担心的说道:“梁仲汉和刘英未必会接受我们的改编,他们辛辛苦苦的拉拢起的队伍,那里会这么容易放手的道理。”

        “现在形式紧急,也由不得他们,我要尽快统一湖北。金兆龙正在那边活动,能拉拢多少就拉拢多少过来。剩下的等我大军压境,便把他们强行改编了。梁仲汉和刘英就老老实实的来汉口,去人大做个常委。”李想说到这里,便觉得自己的语气带着几分【创建和谐家园】的味道,赶紧闭嘴。

        曾高露出一丝苦笑,“我就是怕各路起义军发生内部火拼的事情,让敌人看了笑话。但是除了大帅这个办法之外,也没有更好的快速统一湖北的办法了。我这个人就是太优柔寡断,所以只适合去做参谋。要干大事,还是需要大帅这样的果敢决断。”

        是果敢决断,同时也是独断专横,或者说的是大【创建和谐家园】。李想也管不了这么多,总要有个人来下决定,总要有个人来背负历史。历史上真正扛起中国近代历史的那个伟人,现在可能还在韶山冲的某个山头放牛。既然李想他穿越来早了,这段历史他便自己扛起来,先。要是实在扛不住了,再交给历史吧。现在的他每一决定都会影响历史,是好是坏,他不知道,后人会如何去评说,他也不知道。但是李想非常的在意,要是历史的风评不好,连带着他的儿子,孙子都要被人指指点点。

        “等革命成功,我就退休。其实我活的很累,只是你们不知道。”李想一提马缰,烦恼的挥挥手,又向林铁长道:“其实我知道你也很累,不该让你去武胜关,应该给你放一天假,回一趟家。但是先放赵又诚这小子回去去看他老姐,你就再等等,等赵又诚归队,我让他顶你的位置,放你回家一趟。”

        这又使得林铁长想起家里的伤心事,勉强的笑道:“谢大帅!我想,还是等湖北的革命局势稳定之后再回去祭拜我爹。”

        刘经一听,就觉得自己太爱慕虚荣了,这个时候还想着衣锦还乡,老父面前献宝,比起林铁长的觉悟低得不是一个档次。他向林铁长便喊,“老哥,大帅给你放个假,是让散散心。你再这样憋着,会憋出病来的。你的情绪不稳,打仗都会出问题。”

        宋缺和曾高亦跟着劝他应该休息,林铁长又何尝不想,只是心里总有一个逃避的念头,不敢去面对孝感死去的倔强老爹。可是不回去一趟,就像落了一块心病。最后林铁长总算是下定决心,刘经说得对,他情绪不稳,打仗都会出问题。如果因为他的情绪而危害到革命军,他就更是无法原谅自己了。总要面对的事情,就应该用勇气早点面对。

      第六十六章 归去(四)

        日头西斜,从李想他们所在的山丘上看去,安陆县城陆陆续续的变得繁忙起来。有郊外的农夫挑菜进城来卖,也有外出挑担的商贩归城来,还有不少路过进城打尖的脚商。都是因为战争的阴云消散,才使得小城恢复往日的生机。然而这一刻的平静又还能维持多久?李想心里还是不能确定,总是有隐隐的担忧,似乎革命形势发展的太过顺利。

        城门口处几个学生正在设立宣传栏,这边的动静亦引来不少回城百姓的围观。一个学生干部趁此机会,干脆般来几块砖头大搞演讲。群众亦是一片叫好,原因无它,革命军进城之后,原设于城门口的入城税不用交了,进出城门亦方便许多,安陆县各路口多如牛毛的收税关卡亦全部撤销了,革命军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谁还会不与支持?

        李想心想,至少现在湖北的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李想倒转马鞭,以马鞭手柄轻轻把大檐帽前舌往上顶高一分,抬高些许视线。“林铁长,刘经,你们连夜出发。湖北革命形势发展如此之快,清廷也快撑不住了,他们只有出大价码请袁世凯出山以挽回颓势,而我估计袁世凯在彰德也快坐不住了。襄阳和武胜关是湖北门户,你们必须要在北洋军南下之前彻底的控制两座城池。这样,湖北百姓便能免除一场兵祸。”

        “是!”两人应若一声,便纵马冲下缓坡,四蹄翻飞,绝尘而往各自营地奔去。

        曾高目送林铁长和刘经远去,“大帅是准备回孝感指挥前线作战,还是干脆回汉口?我们离开的时候,汉口租界和华界的局势便异常紧张了,现在还不知道混乱成什么样子。”

        “先走一步看一步,到了孝感再说。我知道你们曾家也是出过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我想问一下,你对汉口洋人的看法。你就畅所欲言,不算军人干政。”汉口现在是李想的心腹之地,现在却停靠着十六艘外国军舰,你让李想如何能够睡得安寝。现在历史都已经偏轨,洋人是否还能如历史一般坚守中立,亦变得不再确定。万一李想与袁世凯打得火热的时候,洋人突然再汉口发难,李想将陷身万劫不复。即使是万一的机率,李想便不想去冒这个风险。李想设计了一系列的计划,就是想趁着汉口民族情绪高涨的同时,一举收复汉口租界,永绝心腹之患。

        李想的打算曾高也能猜出个大概,也只能在心里佩服李想行事的大胆。中国近百年来的国战,是屡战屡败。每一战败,都是巨额的赔款,丧权的割地,耻辱的不平等条约。到如今,国人对洋人的畏惧已经印在了骨子里,崇洋【创建和谐家园】的风潮愈演愈烈,似乎已经不再看到有人,有勇气敢于挑战洋人的权威。即使是同盟会的革命党人,也都是刻意避开洋人的厉害,妄想寻求洋人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只是中国革命不可避免的会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起冲突,比如说关税,租界,割地,各种不平等的条约,都牵扯到中国的【创建和谐家园】,领土,核心,利益。同盟会的一再的逃避这些问题,并不代表这些问题便不存在。而眼前最大的问题是汉口港外停靠着十六艘外国军舰,这简直就是不定时的核弹,严重威胁着汉口革命军。

        曾高把这些问题通通过了一遍脑子,斟酌的说道:“从目前的国际形势看,只要能以闪电般的速度解决停靠在汉口的十六艘外国军舰,西洋列强也只有捏着鼻子认了。外交其实就是狗屁,只要你打赢了,你就可以满天要价。现在协约国和同盟国情势紧张,欧罗巴简直就成了火药桶,英,法,德,意这些欧罗巴强国互掐都来不及,根本无暇东顾。”

        此刻的曾高才显示出其不受时代局限的智慧,对于世界形势的掌握不下于熟知历史大势的穿越客李想。李想听得连连点头,曾高说得分毫不差,他模糊的记得中学教科书便是只要描述当时的世界历史。

        曾高亦继续说得摇头晃脑,掰手指头还拿出一个例子。“想当初美利坚独立战争,华盛顿把英国佬打败了,英国佬还不是乖乖的在投降书上签字。英国佬后来也没有再远渡大西洋,讨回失败的耻辱。而现在,我们隔着英国一个地中海,一个印度洋,一个南洋,进入中国都还得深入腹地,英国又能派出多少远征军?何况我们革命军的实力,不是无能的满清八旗绿营可比。我们革命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更要紧的是我们士气高昂,民心凝聚。有我们革命军在,现在的汉口不是两艘铁甲船就能敲开的广州城,现在的汉口不是两千八国联军就能攻克的北京城。真要与洋人开打,我有十成的把握让葛福在投降书上签字。”

        “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十六艘外国军舰算什么,六十架克虏伯山炮还怕打不沉它。”李想在马上摇摇晃晃的一阵大笑,原来还是有人支持他与洋人掐架的。李想思来想去,就是怕军中将领反对他在与北洋军即将开战之际有再竖敌于洋人。虽然李想也可以使用强硬手段,使军中将领同意,但是他实在承担不起因此引发的不良后果。就像曾高说的,与洋人开战,便必须要闪电般的在数天之内分出胜负。时间只要一托久,革命军便要长期的两线作战,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局。但是看曾高现在的情形,他倒是有把握速战速决的很。

        李想心里非常的明白汉口的价值,在于其张之洞建设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因此带来的活跃的商业氛围。在此,洋人也出力不少。李想身为一个受过良好现代教育的人,汉口的商机便像一块还未开发的处女地,正敞开了双腿等着他来开发。“只要能够收回汉口关税,革命军的收入就有了彻底的保障。汉口每年的关税都是上兆万,比起免除的湖北各项税收,不知多出多少倍。汉口只要经过我的商业工业大开发,税收只会更上一层楼。只需一个五年计划,汉口税收即能翻两翻。”

        曾高就知道李想是不会打毫无利益的仗,此次歼灭张锡元便收获颇丰。“但是利益多多,害处也多多。老毛子和小鬼子与我们比邻,这两国的贪婪远超英,法等列强,向来执著于侵占中国的领土。汉口如果打起来,不是正好给了他们借口,东北就要遭殃了。”

        李想眉毛横扫,“怕这,怕那,就不要革命了。老毛子和小鬼子是早晚是要硬碰的敌人,现在和将来,区别不大。北洋搞了半个世纪的洋务,北洋军的装备比老毛子和小鬼子的军队还要先进,要是还顶不住老毛子和小鬼子,就再一次充分的证明了他们的无能。”

        李想的话,明显的说得有意未尽。曾高是何等玲珑的心窍,立刻听出他弦外之音。不得不佩服李想思虑之深远,计谋之阴险毒辣。古来成大事者,也必须具备如此素质。东北是块肥得流油的肥肉,老毛子和小鬼子垂涎已久。关外作为旗人的龙兴之地,对于满清朝庭的重要也是不言而喻。老毛子和小鬼子如果借此机会发难,势必会大大的牵累满清政府。满清政府如果再次割地赔款求和,只会更失民心,对于汉口革命军政府简直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只是苦了关外的千万百姓,却成就了中国革命的早日胜利。日后若有人修史,这笔糊涂帐势必会算在李想的头上,因为这场战争始终是由他挑起的。是非功过难说,被人骂是肯定的。曾高真的不明白精明一世的李想,那来的勇气去扛起这个臭名。

        曾高还是不免劝道:“大帅,你真的愿意去背负挑起国战的骂名?”

        李想其实心里非常在意,总希望将来历史书上对他的描写,全是歌功颂德的绝妙好词。无奈,实在是无奈,才出此自毁名誉的下策。李想表面却是一副我入地狱,谁入地狱,大无畏自我牺牲精神表情,嘴硬道:“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为了中国革命能早日成功,为了中国人民少受苦难。日后总会有人明白,我今日的良苦用心。将来的历史,总会给我一个公正的评价。”

        无聊的在旁边听李想和曾高说了半天废话的宋缺突然插嘴说道:“大帅,你说历史会给我什么评价?”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宋大将军。”这首六言诗,李想几乎是脱口而出,唯我宋大将军,差点念顺口,念出太祖原创,唯我彭大将军。李想暗抹一把冷汗,还好没有念出原创。抄袭的事情不能再干,露出马脚都不知道该做如何解释。

        “好诗!大帅吟得一首好诗,必须拿去人民日报发表。”曾高却忍不住大赞,曾高这样的书香门邸出身,平时也喜欢做作骚人墨客。李想平时总会作出一些精彩的断章,却也只是一两句而已,今天总算是显出了真本事。

        此次宋缺率骑兵追击张锡元,一路金戈铁马踏血猛杀,还真杀出了横刀立马的威风。全诗看来,简直便是为他量身定做。宋缺骑在马上,得意的一个劲的哈哈大笑。

      第六十七章 归去(五)

        即在李想他们于山丘顶闲聊的空隙,林铁长和刘经已经整队妥当,向着各自的目的地陆续出发。李想自高处俯瞰,两路大军移动,无数的人头拥挤而又有序,如两条密密麻麻的蚂蚁组成的长线。队伍当中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夕阳之下最是显得耀眼。

        原来革命军的铁血十八星旗,李想嫌它的设计实在太难看,又加上他的汉口革命军要武昌革命军有所区别,进汉口之后他就把旗帜撤换。当时有同志献出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大旗,其图案为阴阳鱼太极八卦,实在像极了高丽泡菜棒子的国旗。李想无语,让这些职业军人搞设计,比让文盲写字还困难。李想最后拿出这面五星红旗,这些职业军人一个个点头叫好,他们就喜欢这血红的颜色。

        安陆县现留有一步兵营镇守,而宋缺代领的两营骑兵看守着俘虏。

        曾高问道:“大帅要怎么处置这些俘虏?”

        一听曾高提起俘虏,宋缺就忍不住大骂。“大帅不许虐待打骂,还给吃给穿。这那里是俘虏,分明是大爷。这样养着,供着,还不如放了。”

        李想摆弄手上的鞭子,摇头道:“他们是战争罪犯,绝不能放。我会给他们一个赎罪的机会,进行劳动改造。表现好的,可以补充进革命军。表现不好的,就继续劳动改造,直到把他们的思想改造为合格为止。”

        劳动改造?曾高心想,这与古代的犯人服劳役有区别吗?曾高心里突然间释然,新时代,就要换新名词。劳动改造就不再是虐待犯人,绝对符合国际人道主义的理念。让犯人劳动,不是为了虐待犯人,是为了在劳动中改造犯人,使犯人改过自新。曾高摇摇头,感叹一声为何李想总会有如此多新奇古怪的想法。

        曾高一直在想如何处置这些犯人,只是李想不许虐待犯人,以致于禁锢了他的思路。现在李想说要对他们劳动改造,这样一来处置的办法就多了去了。“汉口先后两次大招兵,现在却是缺少劳动力。但是把他们补充进革命军,还是有些不妥。”

        “没什么不妥,只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即可。当兵的人,大多是贫苦出生,还怕他们不站到我们这一边?”冯小戥在这方面也算是得过李想的真传,给小兵灌输信仰,冯小戥实在是拿手得不得了。把思想工作交给他,李想也是放心的不得了。“何况这些俘虏都是老兵,放在军队,不用训练,就能上战场。不用他们,实在太浪费资源。”

        石头都能被李想榨出二两油来,何况这近五千壮丁。不把他们的剩余价值榨干,他就不是李想。

        宋缺笑道:“我就说嘛,不能他们让白吃白喝的在营里带着。”

        “宋缺,你负责压送俘虏回汉口。我会拍电报给冯小戥,让他接手。”李想吩咐道,看宋缺一脸的不情愿,李想又说道,“快去快回,仗有你打的。”

        “是。”宋缺才勉强的答应,拍马冲下缓坡,直往骑兵营奔去。

        “我们先前孝感,我决定还是作战指挥部设在孝感的好。”李想提到孝感的时候,脑海里首先想到的不是在那里修养的汤约宛,竟然是……李想摇摇头,不能胡思乱想啦。

        平整的官道上,李想与曾高率着一队警卫骑兵急奔。夕阳已经落到地平线上,通红的一轮圆盘发出暖暖的并不刺眼的光芒,战马和骑士奔驰的剪影从地平线上划过红色轮盘,一路卷起飞扬的尘土,向南归去。

        彰德垣上村的夕阳余晖,耀映着遮天闭日的锦旗。随从如云景从,而排场宏大之极,敲锣打鼓的声势更是喧天。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此次拜访袁世凯,奉的是满清朝庭宣统皇帝之皇命。派场之奢华讲究,不能有丝毫的怠慢,都快赶上钦差大臣的规格啦。

        徐世昌和袁世凯是从小穿一个开裆裤长大的铁哥们,这铁得快要成基的关系,是路人皆知。袁世凯在垣上村养疴期间,徐世昌为了避嫌,是一次还没有来过。徐世昌自己都不敢相信,他会以朝庭特派员的身份拜访袁世凯的一天。他感叹一声,“世事变幻无常,莫过于此啊。”

        徐世昌奉旨拜访袁世凯,原因清廷起用袁世凯的诏旨,传到垣上村,殊不知袁世凯得诏之后,又改变了主意。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这边愿意了,袁世凯那边没又不愿意。

        徐世昌心想,该拿捏的时候,一定要捏足了谱儿。今及武昌乱起,即欲起用老袁,这种退即坠渊,进即加膝,无论如何长厚的人也未免愤愤不平,何况他这位机变绝伦,号称彰德活曹操的袁老哥。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也未免太天真,也把袁世凯想得太脑残。

        袁世凯接到诏书,即上折推说道:“……臣旧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去冬又牵及左臂,时作剧痛……近自交秋骤寒,又发痰喘作烧旧症,盖以头眩心悸,思虑恍惚……一俟稍可支持,即当力疾就道。”(见《袁世凯奏折》)

        载沣从前以“足疾”开袁世凯回籍“养疴”,今天,袁世凯腿脚的老毛病非但没有好,反而更添新毛病。腿脚上的病去年就蔓延到了胳膊,今年不只是咳嗽发烧,还高血压高脂肪高胆固醇,病根更是蔓延到了脑子。智商明显的在下降,已经到了不能思考的地步。连地上一只猴,树上漆只猴,一共几只猴都不知道。

        袁世凯真比被赵本山忽悠的范伟惨?其实啥事没有,腿脚利索,精气神旺着呢。八个姨太太都不够他一夜折腾,五个河南大馒头不够他一顿好吃。

        当然,袁世凯在奏折里大肆忽悠的同时,也给清廷和自己留个退步――一俟稍可支持,即当力疾就道。

        袁世凯给足了两方讨价还价的余地,而且他现在就还价――湖广总督,官太小,爷不干。

        袁世凯一天不干,湖北的局势就在载沣等的眼皮底下一天天烂下去。急电雪片半的飞进紫禁城,被朝庭寄于厚望的湘军夏占魁在三道桥全军覆没,河南袁世凯的老乡张锡元在孝感失去联络,后从匪党的《人民日报》得知已经全军覆没。汉口匪党头子李想更是在《人民日报》发出狂言,学足了当年长毛的架势,决意发动北伐东征。整个朝野震动,满清朝庭的统治阶级已经受不起这样的惊吓。无论匪党头子李想说得是真是假,有长毛的前车之鉴在,他们都宁愿相信是真有其事。

        但是段祺瑞的第二军按兵不动,没有丝毫要进入湖北的意思。而荫昌的第一军还堵在信阳,这么多天过去,出了冯国璋移架武胜关之外,其余个营没有前进一步。而冯国璋还是接到袁世凯的电令,也算是给荫昌一个面子。真实原因是袁世凯眼看李想统一湖北,虽然看不起一身长毛拳民气的李想,但还是要给自己留一个入主湖北的桥头堡,这样省事不少。比如现在占据武胜关,他袁世凯什么时候想打李想了,想打革命军了,就什么时候打就是了。

        冯国璋到了武胜关之后,再也不前进一步,眼看着湖北全部落入革命军手里。太后老佛爷急了,摄政王爷急了,内阁急了,连连发电急催,袁世凯却是再也鸟都不鸟,他仍旧他的“抱膝长吟”。

        清廷无奈,最后只好打起感情牌,派出袁世凯的老哥们徐世昌来彰德劝说他。只是徐世昌这个老狐狸,会真心替清廷劝说袁世凯?

        袁世凯满脸红光,亲自走出村口来迎接多年未见的老哥们,袁世凯心里清楚,清廷这回是真的急了。

        这是连与袁世凯关系甚好的荫昌也没有的殊荣,当初摄政王得权,袁世凯得保人头,荫昌出过大力,为此袁府上下视他为“恩上”。荫昌上次来垣上村时,也没有得袁世凯亲自出门来迎。

        两人一见面,亲热得就像基友,手挽着手走进了养寿园。

        袁世凯在养寿园里摆起盛大的接风洗尘宴,两人你来我往,嘴上只是“老哥”叫的异常亲热,也不管谁大谁小,都叫对方老哥。整个席间宴饮欢畅,都未谈及一语国事。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6 1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