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王树增战争系列·全册》-第2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种对峙是蒋介石最希望看到的,因为此战不但暴露了中央红军主力的位置,造成红军兵力的严重损失,而且一旦对峙形成,【创建和谐家园】各路大军将飞速合围而来。

      危险已经临近。

      十六日黄昏,中革军委下达命令:放弃鲁班场,立即向北,“于今十六日晚和明十七日十二时以前”在茅台镇附近全部渡过赤水河。命令详尽安排了中央红军各军团渡过赤水河的次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军团渡河具体计划的后面,都附加着这样一句话:渡河后向西或西北走出二十至三十里“隐蔽休息”。

      迅速撤离鲁班场战场的中央红军主力,突然掉头向西北方向急进,于十六日当天占领茅台镇。

      这个赤水河边的小集镇以出产优质的白酒闻名中外。占领了茅台镇的红军官兵没有侵犯酒厂的酒窖,但还是在当地大土豪的家里搬出了数百坛茅台酒,然后和全镇的贫苦百姓一起享用,几乎所有官兵的水壶里都灌满了茅台酒。红军的野战医院更是忙碌,他们储存了大量的酒以便当作消毒的酒精用,红军小卫生员们忙着用酒给伤员擦伤口,把脏的绷带在酒里浸泡后赶紧晒出去。干部们建议脚肿了的战士用酒洗脚,头上生虱子的则用酒洗头。霎时间,茅台镇里酒香四溢。

      红一军团第二师参谋长熊伯涛,住宿在茅台村附近一个已经逃走的富人的酒坊里:

      ……义成老烧房是一座很阔绰的西式房子,里面摆设着每只可装二十担水的大口缸,装满异香扑鼻的真正茅台酒。此外,封着口的酒缸,大约在一百缸以上;已经装好瓶子的,约有几千瓶,空瓶在后面院子内堆得像山一样……真奇怪,拿起茶缸喝了两口,“哎呀,真好酒!”喝到三四五口以后,头也昏了,再勉强喝两口,到口内时,由于神经的命令,坚决拒绝入腹,因此除了鼓动其他的人“喝啊”以外,再没有能力和勇气继续喝下去了。又很不甘心,睡几分钟又起来喝两口,喝了几次,甚至还跑到大酒缸边去看了两次。第二天出发,用衣服包着三瓶酒带走了,小休息的时候,就揭开瓶子痛饮。不到一天,就在大家共同欣赏下宣告完结了,一二天内部队里茅台酒绝迹了。

      在茅台渡口渡河的时候,毛泽东不但没有强调部队隐蔽,还问红军官兵们:“看见敌人的飞机了没有?”小红军抢着说:“看见了,【创建和谐家园】飞得很低,就不怕被咱们打下来!”

      这时,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将沿着旧路向北进入川南,然后再次试图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于是,他严厉催促【创建和谐家园】军各部队迅速向黔北和川南地域推进。

      吴奇伟部因为心有余悸而推进缓慢。十四日十七时,他致电蒋介石说:“先遣队到达枫香坝附近,有匪阻我,前进即止”。蒋介石不禁大发雷霆,将薛岳、周浑元、吴奇伟一并斥责道:

      梧生[吴奇伟]部到枫香坝后,其主力不得停留片刻,应即向太平场、井坝道路转进。如遇匪后卫拦阻,更应猛力冲击,并设法绕至其后卫两侧,竭力抄袭。若照梧生寒[十四日]酉[十七时]电称,“梁[梁华盛]师先遣队到达枫香坝附近,有匪阻我,前进即止”,此乃为我军之大耻。当此釜底游魂之匪,若再不乘机聚歼,运其智勇,各尽职责,则何颜再立于斯世?希严令遵行!

      三月二十日,已经渡过赤水河并在西岸附近隐蔽休息的红军各部队接到了立即疾行的命令:“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折而向东,限二十日夜由二郎滩至林滩地段渡过赤水河东岸。”中革军委指出,再渡赤水是“野战军此后行动的严重紧急关头”,“渡河迟缓或阻碍渡河的困难不能克服,都会给野战军最大危险”。最后,中革军委命令第一军团派出一个团,继续向西“逼近古蔺方向之敌”,“伪装我主力西进”,但“遂行此任务后”,“限于明晚渡过太平渡”。

      中国革命史上最绝妙的一刻到了:刚刚西渡赤水的红军官兵,现在又掉头重新东渡赤水,并且迎着包抄而来的【创建和谐家园】大军,从他们三天前走过的原路折了回去。这是【创建和谐家园】军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因此他们依旧在向北昼夜行军,然后几乎与突然返回的中央红军主力擦肩而过——没有确凿史料表明这个惊人的举动是毛泽东策划已久的,也没有确凿史料证明毛泽东这个异常冒险的想法产生于哪一时刻。也许,在发布鲁班场战场命令的时候,毛泽东就已经把红军三渡、四渡赤水的路线想清楚了——红军撤离鲁班场战场开始西渡赤水的时候,毛泽东曾问刘伯承:“咱们第二次渡赤水河时,在太平渡和二郎滩的浮桥还在不在?”刘伯承立刻明白了毛泽东话里的玄机,马上派人去赤水河边查看,并且安排部队把河上的浮桥看管起来。

      红一军团伪装成主力继续西进的那个团行动极其成功。他们在快要到达古蔺县城的时候,遇到前来阻击的川军的一个团,红军官兵毫不犹豫地扑上去,把川军打得疯狂逃窜,其士气之凶猛颇有主力部队横扫一切的样子。消息传到蒋介石那里,他更加确信中央红军一定会北渡长江。于是,就在中央红军开始向东再渡赤水的时候,【创建和谐家园】各路大军依旧在昼夜兼程向川南前进。蒋介石不断地发出催促电报,措辞中流露出无法掩饰的兴奋:“剿匪成功,在此一举,勉之勉之。”

      至三月二十二日上午,中央红军各主力部队,连同中央纵队在内,全部秘密而迅速地渡过赤水河,再次进入贵州境内。这是自一月二十九日因土城战斗失利,中央红军第一次西渡赤水河之后,红军官兵第四次跨越这条纵贯黔北的大河。

      两天后,中革军委命令红九军团伪装成红军主力,一部分在长干山,一部分向枫香坝,沿途张贴标语,放火烧山,制造红军大军北上的假象,以吸引敌人继续北进。然后,中革军委向中央红军各军团发出了迅速南下的命令。

      蒋介石偕同夫人宋美龄以及一支庞大的随行队伍抵达了贵阳。一下飞机,他就发表了一个热情的讲话。基于他对中央红军北渡长江的判断,蒋介石说:“浩浩长江俨如天堑,已经成强弩之末的共军,现在正为寻找渡江的地点而彷徨。”——蒋介石亲赴贵阳,是来指挥与中央红军的最后一战的。当他听说黔北重镇桐梓现已没有了驻防部队时,立即写了一封怒火万丈的信,让飞机空投给位于桐梓以北松坎的上官云相:

      据飞侦报告:“本日桐梓已无我军,亦无匪踪,而只见土人向遵义逃跑。”此种不遵命令,放弃县城,只图自保生命,殊为军人最大之耻辱。如果以兵单不能两守,则盍不放弃松坎而守县城?不应弃重就轻,乃竟放弃桐梓,此非怕死而何?中[蒋介石]自治兵以来,未有见如此之奇耻,痛心盍极!限令裴[裴昌会]师速于明日恢复桐梓城,并希松坎亦派部队前往桐梓。否则照“连坐法”处治不贷!

      蒋介石严令收复黔北重镇桐梓,他哪里知道,此时的中央红军正大举南下已经抵达乌江岸边。

      在暴风骤雨中首先到达乌江北岸的,是以黄永胜为团长、林龙发为政委的红一军团先遣三团。

      当地的百姓把这段乌江称为“乌龙江”。乌龙江两岸绝壁,江水湍急,绝壁上只有一条小路通往一座浮桥,浮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抽掉,并且桥头有哨兵巡逻。三团决定强行突击,偷渡不成就强攻。被聂荣臻临时派到三团加强政治工作的萧华作了战前动员,然后三团突击队登上竹筏子开始强渡。竹筏子未到江心,就被敌人发现了,突击行动很快失败。接着,三团的第二次强渡又开始了。四只竹筏子,三十名突击队队员,在大雨中勇敢地向对岸冲去。红军官兵冲上南岸后,他们把米袋子系成绳子,抠着悬崖上的石壁缝隙,在风雨中爬上敌人的阻击阵地,然后迅速控制了浮桥。三团的主力沿着浮桥一边前进一边发起冲锋,把江对岸【创建和谐家园】军守军和援军的各一个营几乎全歼。

      大雨倾盆,惊雷滚滚。

      中央红军和中央纵队前进至乌江边,然后分别从乌江的大塘、江口和梯子岩渡口急促地渡过乌江。

      在大雨中的一棵大树下,毛泽东来到红一军团第二师。干部们撑起雨衣,毛泽东向师长陈光和政委刘亚楼询问部队的情况,然后拿出一张地图,第二师的指挥员们惊讶地看见了毛泽东在地图上画出的那条巨大的弧线:从乌江边向南,穿越贵阳与龙里之间狭窄的缝隙,然后慢慢地弯向西,最后径直向西,从贵州的西南角进入云南。毛泽东向大雨中的远方望了望,然后对陈光和刘亚楼说:“把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

      年轻的红军指挥员还不能完全理解这条巨大的弧线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们对毛泽东最后说的那句话印象深刻:“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敦厚的朱德发火了。

      原来,走在最后面的干部团一直守卫着浮桥等待第五军团渡江,当他们得知第五军团已从另外一个渡口渡过乌江后,立即把浮桥拆了,开始追赶主力。一追就追出二十多公里。追上了之后把拆桥的事情一报告,朱德听了大怒:“岂有此理!罗炳辉的九军团还没过江,谁让你们擅自把桥拆了?回去把桥给我架起来!”陈赓立刻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带着干部团和工兵连就往回跑,二十多公里的路跑完了天已漆黑,谁也没有提出吃饭和休息,所有的人立即开始砍竹架桥,直到天快亮的时候才把浮桥架好。但是,红九军团最终没能赶到乌江。在完成了佯装红军主力的任务后,罗炳辉所率领的第九军团由于不断遭遇敌人,激烈的周旋令他们始终无法向指定的渡江地点靠近。军情急迫,中革军委只有命令第九军团暂时留在贵州,作为一支特殊的游击部队,另寻机会与主力会合。于是,罗炳辉只好率领部队掉头往回走,红九军团一头扑进黔北的大山之中。

      三月三十一日,蒋介石收到中央红军已经南渡乌江的报告。报告令蒋介石真的不知所措了。他发出一个照例充满怒火的电报,斥责防守乌江的吴奇伟部第五十九师三五四团团长黄道南“【创建和谐家园】之极”:

      查现在大部股匪,任意窜渡大河巨川。而我防守部队,不能于匪窜渡之际及时制止,或于匪渡河之际击其半渡。甚至匪之主力已经渡过,而我军迄无察觉。军队如此【创建和谐家园】,实所罕见。推其缘故,乃由各级主管官事先不亲身巡查沿河地形,详询渡口,而配置防守部队。及至部队配置后,又不时时察其部下是否尽职,并不将特须注意之守则而授予防守官兵。是上下相率懒慢怠忽,敷衍塞责。股匪强渡,乃至一筹莫展,诚不知人间有羞耻事。军人至此,可谓【创建和谐家园】之极。此次匪由后山附近渡河,在一昼夜以上。而我驻息烽部队之主管官尚无察觉,如此昏昧,何以革命。着将该主管官黄团长道南革职严办,以为昏惰失职者戒,并通令各部知照。此令!

      蒋介石企图整理出一个头绪来,但无论如何还是一头雾水,因为他发现如果按照现在的情报,中央红军至少分成了三股:一股还在黔北,因为桐梓方向说他们正与红军主力作战。一股在东面的清水江上架桥,这个情报是空军提供的,相信不会有错,难道朱毛要往东走,重去湖南西部与萧、贺会合?另外的一股更加令人担心,竟然直接朝着贵阳来了!情报显示的情况太不合乎常理了。毛泽东向来是讲究集中兵力作战的,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能把主力分散,况且在兵力紧张形势危急的时候,分兵作战乃是兵家大忌。或许,朱毛红军真的走投无路开始分散逃亡了?但是,新的报告到了:在贵阳附近发现了红军!这股红军正向贵阳机场靠拢!

      蒋介石立刻在地图前查看他所能指挥的部队目前的位置,他这才发现所有的部队都已经被他昼夜兼程调到了黔北,而那个黔北重镇桐梓距离贵阳起码有两百公里。

      蒋介石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命令贵阳城防司令王天锡指挥一个宪兵营、两个消防连和四百名警察负责贵阳城防,责成三天之内要把贵阳周围的碉堡修好,并且组织一个别动队严密警卫要害部门同时严查城内户口。蒋介石说:“我的性命是小事,贵阳不是遵义,让朱毛占领有碍国际视听。”会后,蒋介石把王天锡留下了。在亲热地谈了几句家常话之后,蒋介石问起贵阳机场的防卫情况。当王天锡报告说已经在机场附近发现了红军的便衣队时,蒋介石的脸色即刻阴沉起来,问:“有去机场的小路吗?”王天锡答有一条。蒋介石说:“你去准备一下,挑选二十名忠实可靠的向导,预备十二匹好马和两顶轿子,越快越好。”

      王天锡走了之后,蒋介石给滇军将领孙渡发出一封特急电报:

      孙司令官志舟[龙云]兄:

      胜密。

      甲、自本日起,匪约六百人,由后山搭浮桥两座,窜渡乌江以南地区,正午匪渡江者已有千数,尚有陆续部队。

      乙、望兄部星夜兼程,经黔西限明日到达镇西卫待命。

      盼立复。

      中正。世申贵参印。

      靠近贵阳机场的是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那个地方名叫霓儿关,红军官兵都已看见贵阳市区内的烟囱了。

      四团官兵在路边的墙上写的标语是:“攻打贵阳城!活捉蒋介石!”

      四月五日,从黔西一路向东疾行的孙渡终于到达贵阳。一路上疲惫至极的滇军抱怨脚都走肿了,中途向【创建和谐家园】中央军第五十九师借了三辆卡车,装了两个连直接赶往贵阳机场,才算按时完成了蒋介石的命令。孙渡到达贵阳城下的时候,受到薛岳的中央军的阻拦,直到薛岳出面说这是蒋委员长亲自调来的救驾部队,中央军的守城卫兵才让滇军开进城去。

      这时,【创建和谐家园】当局的报纸对中央红军的行动展开了各种各样的预测。其中有一条消息说:中央红军现有两万人,平均每天伤亡一千人。还有一条消息说,“匪首”朱德已经被中央军打死了,现在他的士兵正抬着他的尸体行军呢。

      朱德说:“这是【创建和谐家园】第十次宣布我死了。”

      中央红军并没有进攻贵阳,而是迅速从贵阳郊区穿了过去。

      飞到昆明的蒋介石又回到贵阳,因为贵阳已经没有危险了。之后,他立刻命令孙渡的滇军去追击红军,结果孙渡与中央红军的后卫部队交火,立即被打得丢盔卸甲。当孙渡把战斗情况向龙云报告后,龙云立即命令孙渡:“我军若再超过贵阳前进,经费立将断绝。无论何人令赴黔东,均须考虑,不能轻进也。切要!”其实,前几天,龙云已经给孙渡发过密电:“若匪窜过贵阳后,我军应即暂行告一段落,停止前进……若委座有令,饬我军前进时,可将上述各种困难情形迳电婉呈。倘有滞碍,可借后方推托耳。”但是,已经觉得靠上了蒋介石的孙渡对龙云的警告不再复电,龙云只有再三去电要求孙渡停止前进。结果,龙云在贵阳的情报人员向他密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如果在湘军和桂军的压迫下,中央红军不再往东的话,很可能会向西进入云南。这一判断令龙云十分不安:难道在贵州无法立足的中央红军决心要占云南不可?

      回到贵阳的蒋介石判断红军已经西去,他在贵阳召开了【创建和谐家园】军高级将领大会,发表了“剿灭黔匪之要领”的训词,训词对红军的战略战术大加赞赏,令与会者惊愕地感到他们的委员长犹如在进行红军战斗总结:

      我看现在土匪唯一的长处,就是惯于运用掩护战术,他只要找到十里或四五里正面的空隙,就可以安全窜过去。他的掩护部队配置得非常之好,例如此次由息烽的西南石洞向东南窜去,而他的掩护部队并不配置在东南方面,却在西南方面离开息烽十五里的底坝,一方面掩护他的主力过去,一方面又对息烽逼近,使我们在息烽的主力五十三师竟被他牵制,以全力来进攻包围他主力所窜反方向的掩护部队,结果他的主力安全向东逃走了。他当时配置在底坝的掩护部队,据我判断,最多不过一二百人,你看他以如此少数的部队,便牵制了我们在息烽的一师多兵力,何等巧妙!

      在提出了多达七点的“剿匪”战术,还有多达四点的补充战术后,蒋介石长篇训词最后的结束语可谓循循善诱:

      我历次所下的手令,都是根据我几十年指挥作战所体察研究出来的学问,所写出来的东西,你们不好看过就算了,一定要向部下一般官兵讲解明白,说委员长是怎样告诉我们的。同时,一般长官也一定要将手令带在身边,随时阅读,才能得其精义所在,而有所启发;如到了危难的时候,能拿出来研究,甚可以解救危难或转败为胜。到那时,你且可以问你部下,委员长平时与我们所说的那一句话,你们还记得不记得?这时他们的精神,就可以更加提起来,胆子也可以更加大起来,就更能够勇敢杀敌了。

      如有能够“解救危难”的神奇话语,还需众多的战术要点做何?

      【创建和谐家园】军从江西打到广东,从广东打到湖南,从湖南打到广西,从广西打到贵州,从贵州打到四川,从四川打到云南,从云南再打回贵州,定是没有任何一支部队的官兵将委员长的手令“带在身边”,否则何以一路下来就是不见“转败为胜”?

      中央红军继续以每天六十公里的速度向西疾进。

      没有强大的敌人,没有危急的战事,在红军总政治部的号召下,为了充实损失严重的部队,各军团不断派出工作组努力招收贫苦农民参加红军。红军宣传员只要看见村庄,就跑进去宣传和动员:“我们是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谁愿意参加红军?去跟我们打地主土豪!”

      第一军团在黔西北盘江渡口边的紫云镇,发现了一个裁缝给【创建和谐家园】军制作的两百套军服,四团全部买下,并且穿在身上,竟然在后来的路上受到当地民团的欢迎。红三军团的先头部队是张爱萍的十一团,在江边的白层渡口,张爱萍与当地的民团达成一个协议:让红军安全通过,红军只渡河不打仗。结果民团甚至给红军提供了渡船。

      毛泽东在白层渡口渡过了北盘江。

      四月二十五日,中央红军进入一个名叫黄泥河的小集镇。

      至此,中央红军从黔北奔袭南下,现在已从黔西进入云南境内。

      又进云南了。

      这里不是那个荒无人烟的扎西,这里是云南富裕的中部,如果再向西一步就是云南的腹地昆明了。

      二十六日夜,红九军团官兵发起突袭,夺取宣威县城。在黎明湿润的曙色中走进县城的红军官兵,闻到了他们早已听说的宣威火腿的香味。县城里最大的土豪全家跑光,红军官兵在土豪家看见堆满几间房子的火腿——“我们这些红军是吃不完的,就是顶有名的宣威罐头也没有拿得完。后来大批地分给群众,有许多贫民一个人分得了两三只火腿……”面对缴获的优质云腿,红军不知道怎么吃这种很有名的东西,于是各个连队就用大铁锅煮。官兵们说:“云南有名的火腿,这一次总算给我们红军和老百姓吃够了。”

      从中央红军第一次突破乌江算起,红军在贵州整整徘徊了两个月,历尽千难万险之后现在终于走出来了。

      至今依旧有人说,如果将中央红军在贵州的转战路线一一画出将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因为那些路线像是拆乱的线团难以理出头绪。只是,无论如何对于进入云南境内的中央红军来讲,生死仅在一瞬间的时刻已经成为历史。

      初春的云贵高原,树木葱茏,野杜鹃漫山怒放。

      正是黄昏,残阳如血。

      第十一章 巴山蜀水

        1935年3月.川北、湘西与陕南

      前景未卜的大战即将爆发,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有些焦灼不安。

      一九三五年三月二十六日,中央红军第四次东渡赤水河后,突然南下向乌江急促前进。那一天,贵州的中部和北部风狂雨暴,而在数百公里以外,四川北部与陕西、甘肃交界处,却是天清月朗——没有史据表明徐向前对中央红军此刻的行动和位置有确切的了解,他仅仅依据几天前的一封电报得知,中央红军在黔北的土城受阻,被迫放弃进入川南北渡长江的计划,现正在数十万【创建和谐家园】军的追堵中频繁移动——“他们的情况很不好。”多年后徐向前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们从鄂豫皖向川陕边转战途中尝过那种苦头。部队连续行军,吃不上饭,睡不好觉,疲劳得要死,仗怎么能打好?不是亲身经历过的人,很难懂得这一点。”

      春月朦胧,夜风拂面。

      这个晚上,嘉陵江东岸葱茏的大山中,正在进行着一个惊人的举动:距离江边三十公里的一个山坳里,天刚黑下来,突然涌进来数十支人流。这些由红军官兵和当地百姓组成的人流,抬着上百条刚造好的大木船和数十只大小不一的竹筏,还有数十个体积巨大的浮桥构件,沿着弯曲陡峭的山路,向那座名叫凉风垭的大山主峰缓慢移动。不许点火把,不许喊号子,只有红军干部们小声的督促声,还有很快便回响起来的如同闷雷般的粗重喘息声。沉重的浮桥构件在一寸寸地蠕动,粗大的绳索把百姓和战士的肩膀都磨出了血。在山路险峻的地方,由于无法转弯,上百条巨大的木船被直立起来,使夜色中的陡峭山崖犹如长出了无数的尖峰。不断地有人在移动和保护木船的时候从山崖上跌落下去。船体撞击在岩石上,发出惊心动魄的闷响,惊飞了一群又一群夜宿的鸟儿。

      这些船全是崭新的,船底的木板还没有完全干燥。听说红军要在山里造船,当地的老人们很惊讶,他们从没听说过不在水边而在山里造船的。但是,在红军【创建和谐家园】干部的动员下,百姓们很快就忙碌起来,老船工、木匠和铁匠都带着工具背着干粮来了。没有手艺的青年农民砍大树、搬运木材,妇女和孩子们收集废铜烂铁,铁匠昼夜拉着风箱打造铁钉和铁件。船造好了,工匠们还在船帮上写上了“革命成功”的标语,像打扮女儿出嫁的花船一样把船装扮一番。体积巨大的船在山里造好了,必须把它们抬出山去。老人们这下更惊愕了:“哪个见过船走旱路的?红军这是要干啥子事?”

      作为当时中国红军中最具实力的红四方面军的军事将领,三十四岁的徐向前从相貌上看与【创建和谐家园】报纸刊登的和【创建和谐家园】军官兵议论的模样相去甚远,以至于曾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与他近距离相遇过的一位【创建和谐家园】军官多年后回忆说:“当有人告诉我,那个身材单薄得如同一个文弱的乡村教师的人就是徐向前时,我无论如何不能相信。因为在那场战斗中,他手下的红军个个赤膊袒胸,抡着大刀凶猛异常。”这位著名的【创建和谐家园】人和红色武装的将领,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他沉稳甚至有些寡言的性格、朴实正直的道德风范、强悍威猛的军事指挥艺术以及在经历了无数残酷的战争之后成为共和国元帅的经历,共同组成了他不同寻常的传奇人生。

      徐向前的书生模样至少和他人生经历中的某一阶段相吻合,这个出生在中国山西北部五台山附近的农村青年曾经是一名教师。徐向前出生时,徐家家道已经严重衰落,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着全家的温饱。他的父亲二十岁中了秀才之后,放弃仕途到遥远的内蒙古做教师。受家庭传统的影响,徐向前从十岁起开始读书,但很快就因家境贫寒而辍学。他没有按照母亲的心愿去当木匠,而是去了河北的一家书店当学徒。两年后,他考入山西省府太原的一所师范学校。这所由阎锡山创办的师范学校俨然是一所军校,课程除了数学、历史、地理、心理学、教育学、音乐和美术外,还有严格的军事课程。在这所学校里,农家子弟徐向前第一次穿上军装。军事课的教员都是阎锡山部队中的营级军官,其中一个名叫张荫梧的教员后来官至【创建和谐家园】军上将。张荫梧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在他的学生中,那个无论从相貌上还是从性格上最不可能成为职业军人的青年,日后竟然成了他在战场上最可怕的对手之一。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徐向前当上小学教师。他还结了婚,妻子的名字很有书卷气,叫朱香蝉,第二年出生的女儿名字也充满书卷气,叫松枝。松枝刚满周岁的时候,乡村教师徐向前做出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决定:报考黄埔军校。那一年他二十三岁。徐向前被录取了,后来他始终记得开学的那天孙中山讲过这样的话:“作为革命党人,一生一世都不要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救国救民的事业。革命党的精神没有别的秘诀,秘诀就是不怕死。”黄埔军校校长是【创建和谐家园】主席蒋介石,政治部主任是【创建和谐家园】人周恩来,军事总教官是【创建和谐家园】人何应钦,教授部主任是【创建和谐家园】人叶剑英。徐向前加入了【创建和谐家园】,继而参加北伐战争,成为孙中山卫队中的一员。孙中山逝世后,他被调到冯玉祥的部队任团副,可是没过多久,在与军阀张作霖的作战中他所在的部队被打散。徐向前回到家乡,妻子朱香蝉已经病逝。这是徐向前人生中的苦闷时期。【创建和谐家园】人对【创建和谐家园】人的屠杀,令他开始思考严肃的政治信仰问题:是三民主义好?还是共产主义好?思考的结果是,他再次离开家乡和女儿,在充满白色恐怖的上海找到【创建和谐家园】组织。那是一九二七年,二十六岁的徐向前从此走上一条万般艰险但却终生无悔的革命道路。

      一九二七年年底,徐向前被派往广州,参加由【创建和谐家园】人张太雷、苏兆征、叶剑英等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决定将仅存的一千四百多人整编成一支红军队伍。当时起义军所知道的红军,有由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改编的红一师,由海陆丰地区红色武装改编的红二师以及由琼崖游击队改编的红三师,于是他们决定叫“红四师”。徐向前先后出任红四师参谋长、师长。这支红色武装在东江地区坚持两年之久,直至在【创建和谐家园】军队的残酷捕杀中伤亡殆尽。一九二九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徐向前和红四师仅存的几名干部转移到香港。不久后,徐向前再次转道到达上海,他化名余立人接受了一位商人打扮的【创建和谐家园】干部的指示:“鄂东有块根据地,基础不错,那里需要军事干部。”徐向前后来才知道,与他谈话的人就是当时的中央军委书记杨殷。谈话之后不久,杨殷就因叛徒的出卖被【创建和谐家园】当局杀害。而杨殷所说的“鄂东有块根据地”,就是中国【创建和谐家园】创建的鄂豫皖根据地。

      鄂豫皖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发源地。

      鄂豫皖根据地是在发生于湖北的黄麻起义、河南的商南起义和安徽的六霍起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九三〇年,根据中共中央给鄂豫皖边特委的指示,转战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和第三十三师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其领导人是: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暄,全军两千一百余人。同时,鄂豫皖边特区苏维埃政府也随之成立,主席是甘元景。至此,鄂豫皖根据地正式形成——那时,正是【创建和谐家园】军向刚刚形成不久的中央苏区开始第一次“围剿”的时候。

      第一军成立后,利用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很快使部队发展到六千多人,根据地也得到扩大和巩固。一九三一年初,红一军和转战在鄂皖边界的另一支红军武装红十五军合并为红四军,徐向前出任参谋长,继而出任军长。红四军成立后,连续三次粉碎【创建和谐家园】军对鄂豫皖根据地的“围剿”。这时候,中央向全国各个根据地派遣了大批领导干部,被派到鄂豫皖苏区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国焘、中央候补委员沈泽民和陈昌浩。于是,以张国焘为书记的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成立。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七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湖北黄安七里坪正式成立。第四方面军下辖第四军和第二十五军,兵力三万人。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刘士奇任政治部主任。

      红四方面军成立后,在成千上万贫苦百姓的支持下,对【创建和谐家园】军占领的黄安县城发起猛攻。方面军还出动了取名为“列宁号”的飞机向敌人投掷宣传品和迫击炮弹。黄安县城很快就被红军攻破,【创建和谐家园】军第六十九师师赵冠英化装逃跑,在红军的围歼中被活捉。此战,红军一共歼敌一万五千多人,其中仅俘虏就捉了近一万,缴获枪支七千支、迫击炮十余门。战后,红军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两个月后,红军在黄安以东的苏家埠,将【创建和谐家园】军一部紧密包围。在双方最后的决战中,红军官兵与拼死突围的敌人展开近距离战斗,最终迫使敌人投降。苏家埠一战历时四十八天,红四方面军歼敌三万余人,俘敌一万八千余人,其中包括【创建和谐家园】军第七师代师长厉式鼎、第五十七师代师长梁鸿恩、第一三六旅旅长王藩庆和第一三七旅旅长刘玉林,缴获枪支一万五千多支、【创建和谐家园】一千多把、机枪二百五十挺、山炮四门、电台五部以及大量的军用品。这是鄂豫皖红军创建以来取得的空前胜利。

      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迅速发展为四万五千多人,根据地人口也由原来的百余万人发展到三百万人以上。鄂豫皖红色根据地由此进入鼎盛时期。

      红军连续取得的胜利,使鄂豫皖苏区【创建和谐家园】最高领导人张国焘有点兴奋了,他对敌我双方力量的判断也因此越来越离奇:“估计【创建和谐家园】军主力只剩下七个师,其余的都是杂色部队”;“红军有目前的力量,已经无论多少敌人都不怕了”;“摆在各苏区尤其是鄂豫皖苏区面前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我们快要和帝国主义直接作战了”。

      张国焘,一个身材高大、头方脸阔的老资格【创建和谐家园】人,他的讲话完全符合他的一贯性格。这个曾经出现在中国革命史中的重要人物,以暴躁蛮横的性格、反复无常的政治立场和寂寥冷落的人生结局而著称。他出生于江西萍乡一个地主家庭,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一九一九年参加五四运动,一九二〇年参加李大钊创办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一九二一年参加中国【创建和谐家园】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局成员。一九二三年,参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大【创建和谐家园】。国共合作时期,他被选为【创建和谐家园】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在一九二七年爆发的南昌起义中,他是起义军中的中央代表。一九二八年,在中国【创建和谐家园】的六大上,他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副团长。一九三一年,张国焘从苏联回国后,【创建和谐家园】中央派往鄂豫皖苏区,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在以后的日子里,鄂豫皖根据地以及红四方面军的遭遇,完全出乎了这个措辞强硬的【创建和谐家园】高级领导人的想象。在接下来更为残酷的反“围剿”战斗中,张国焘在红军连战八个月未得喘息的情况下,要求红军与敌人强大的主力部队展开决战,致使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失利,被迫从兴旺发达的鄂豫皖根据地撤离。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后向西而去,那里是中国国土的腹地,那里山更高水更深——事实上,红四方面军一九三二年九月从鄂豫皖根据地撤离后的军事转移路程有两千公里,在这条危机四伏的漫漫征途上,他们在【创建和谐家园】军近乎疯狂的追杀中历尽千般苦难万般艰险——这就是徐向前所说的:“不是亲身经历过的人,很难懂得这一点。”一九三三年一月,红四方面军到达四川北部与甘肃和陕西的交界处。大巴山的群山让这支红色武装深刻体会到蜀道之难,但也让红军在付出极大代价之后终于获得了相对的安全。

      四川,一个由极度丰饶和极度贫困组合为一体的奇特的内陆省份,是军阀和地主勾结在一起压榨贫苦百姓最残酷的地域,因此也是中国国土上发生动乱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一九三二年正是四川军阀开始大混战的年代,军阀的部队纷纷聚往富庶的成都盆地,川北贫瘠的连绵大山因为无人防守【创建和谐家园】苛捐杂税的暴动连续发生。民众手持大刀长矛拥入县城,搜捕团总,在衙门的公堂上张贴“【创建和谐家园】”的标语,这种类似打土豪的举动,一旦发生便一呼百应——所有这一切,都是红军建立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因此,经过数次战斗,红四方面军很快就建立起包括二十三个县、五百万人口在内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苏维埃也相继成立,红四方面军历史上又一个革命高峰期来临了。

      一九三三年九月,四川军阀在蒋介石的连续电示下,停止了混乱的内战,开始调动集结兵力,准备大举北进“围剿”川陕根据地。蒋介石以两百万军费、一万条枪支和数百万发子弹,支援川军对红军发动的进攻。川军几乎动员了省内的所有兵力,在四川北部西起广元、东至城口的长达上千公里的弧形线上,集中起一百一十多个团,总兵力达二十多万,并配备了十八架作战飞机。当时,在川陕根据地内,红四方面军的兵力连同游击军在内为八万余人。无论是总兵力,还是武器装备,红军与川军相比都处于绝对的劣势。于是,保卫川陕苏区的战斗,注定是一场空前惨烈的战斗。

      沿着巨大的弧形包围圈,川军的进攻分为六路。

      四川军阀刘湘称:三个月之内全部肃清入川的红军。

      面对川军的攻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在通江召开军事会议。会议分析:除刘湘的嫡系部队之外,四川的各路军阀都受到过红军的重创,目前又在远离自己的地盘作战,因此不会有很高的作战力,红军主要的作战对手应该是位于东路的刘湘的嫡系部队。所以,红四方面军决定采取“收紧阵地”和“积极防御”的方针,在节节抗击的过程中争取大量地消耗敌人,以创造最后反攻粉碎敌人“围剿”的战机。会议制定的作战部署是:集中第四军、第九军、第三十军的各两个师和第三十三军共二十多个团为东路军,由徐向前指挥,自北向南在万源、宣汉和达县一线阻击川军第五、第六路军的进攻;第九军第二十七师、第三十军第九十师、第三十一军主力共十多个团为西路军,由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指挥,自广元沿嘉陵江一线钳制川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路军的进攻。另以第三十一军二七六团和二七八团在北面监视陕南的敌人。

      十二月上旬,六路川军先后自南向北、自东向西推进,红四方面军开始全面接敌。

      十二月十六日,东线的川军在飞机的掩护下首先发起进攻。川军刚一渡过前河和州河,就遭到红军的猛烈还击。川军第二十一军第三师和第二十三军第一师被歼灭三千多人。接着,红军第三十军的两个师乘胜发展战果,在达县东南的雷音铺给予川军第二十一军第四师以沉重打击。战斗中,第三十军第八十八师师长汪烈山牺牲。那是傍晚时分,川军的一发炮弹落在汪烈山的身边。时任二六三团政委的陈锡联后来回忆说:“我急忙跑过去,汪师长已经倒在地上,血顺着他的额头还在流,他对我们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战斗,直到胜利。’”根据预先制定的战斗方案,红军的东线部队开始压缩阵地,并在已经构筑好坚固防御工事的二线阵地再次与川军发生激战。大巴山的丛林沟壑中,处处是红军的阻击阵地,红军的迂回部队弄得川军始终无法判断出其主力究竟在哪里。等到川军疲惫不堪的时候,红军主力突然发动大规模反击,然后趁川军发生混乱之际,近距离地用手榴弹和大刀大量地杀伤敌人。与此同时,在西线,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阻击着川军第一路军的进攻。西线总指挥王树声还组织了一次反击,在游击队和当地群众的配合下,把川军的一部一口气追出去数十里。方面军西线部队在取得初步胜利后,也主动向后收缩了阵地。

      红军收缩阵地的行动,引起川军将领的错觉,他们认为红军马上就要“全线崩溃”了,于是发动了更为猛烈的进攻,但是进攻还是不断遭遇红军坚决而顽强的反击。春节临近,一再失利的川军开始厌战,各部队相继进入休整状态。二月十日夜,雨雪交加,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八十九师二六五团先是突然袭击了川军阵地的后方,然后全师向冒进之敌发动大规模反击,在歼灭川军的一个前锋团后,一直打到川军第三路军指挥部,全歼了驻守在这里的两个团,击毙川军第三路军副司令郝耀庭。川军立即调动正在休整的部队对抗红军的反击,双方在战场上形成僵持局面。

      一九三四年三月四日,川军发动第二阶段进攻。进攻首先从西线开始,红军官兵面对川军的猛烈攻击节节抗击,致使川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伤亡。根据地内的百姓组织起担架队和救护队,冒着生命危险奔走在战场上救护红军伤员。而在战场的后方,红军的兵工厂日夜炉火熊熊,大量的弹药被挥汗如雨地制造出来供给前线。由红军派出的干部率领的游击队不断壮大,他们活跃在川军进攻的每个方向上配合红军作战。东线的川军企图在红军东、西两线的接合部打开缺口,并在进攻中投入了敢死队,但是红军的顽强阻击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过丝毫减弱,最终致使进攻的川军因难以支撑而退却。

      此时,一支特殊的部队在川陕根据地成立了,这就是给中国革命史带来无数悲壮往事的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

      在当时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和哪支军队拥有如此众多的女战士,鼎盛时期红四方面军的女战士超过三千人,曾经一度扩编为一个妇女独立师。这些在最残酷的战争中加入红军的女儿家,大多来自川北大巴山中的贫苦农民家庭。她们许多人不满十岁就被商品一样地贩卖,十二三岁就要担负起养家糊口的担子,成为受尽剥削和欺凌的童养媳。红军到达大巴山区后,实施男女平等的政策,燃起了这些贫苦女孩子摆脱苦难的渴望,她们因此成为最向往革命的群体之一。越是川军向苏区进攻得猛烈的时候,报名参加红军的贫苦女孩子越多。这些女儿家把自己生活的全部希望都寄托给了红色苏区和工农红军,她们无法想象一旦没有了红军和苏区,自己是否还能像人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

      随着女战士的增多,红四方面军【创建和谐家园】、粮食、被服、运输等等部门,到处可以看见年轻的女红军忙碌的身影。红四方面军总医院里的工作人员几乎全是女兵,而新成立的妇女独立团从团长到司号员更是清一色的女孩子。她们在红军中接受了让她们惊奇不已的事物:官兵一致、妇女运动、民主选举、共产国际……这些从小就饱受磨难的红军女战士,一旦把革命当成活着的唯一目的,她们的吃苦耐劳和不畏生死堪与红军中任何一支作战部队相比。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她们组成战场运输队,或者背着四支枪和一箱子弹,或者背着上百斤的粮食和盐巴,在陡峭的山林中翻山涉水从不停歇。她们穿梭于战火硝烟之中抢救伤员。在冰冷的山涧溪流里,她们昼夜不停地洗带血的绷带和伤员的军衣,她们总也洗不干净,因为自己的双手由于冻裂而血流不断。她们还是出色的演员,不打仗的时候,她们的演出最受红军官兵的喜爱,她们演活报剧,甚至还会跳苏联红军的《水兵舞》,尽管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那个名叫苏联的国家在什么地方。当需要她们冲上战场与敌人搏斗的时候,她们奋勇杀敌,宁死不屈,以致原来蔑视她们的川军只要在丛林中看见一片红色就胆战心惊,因为她们的枪上、刀柄上全都系着红布穗子。她们爱美,军装大多是打土豪时缴获的地主富人的长衫,她们把长衫从中间剪断,上半截改成军装,下半截改成裤子,因此她们的军装五彩缤纷什么颜色都有,只有像男战士一样的绑腿是统一的,那是她们把缴获来的白土布染成灰色制成的。她们最喜欢打扮自己的草鞋,无论是草编的还是布条编的,都要在鞋的前头缀上一个红绒球。队伍【创建和谐家园】的时候,头上的大斗笠上画着颗鲜红耀眼的星星,脚下的红绒球娇艳夺目,无论是红军官兵还是穷苦百姓都会看得出神。

      根据地的女红军最羡慕的,还是她们的团长张琴秋:双排扣的列宁装,一顶洁净的八角军帽,绑腿很整齐地打成人字形,腰间扎着一条宽皮带,挎着一把精巧的小【创建和谐家园】。“那是一个老革命。”在年轻的女红军看来,张秋琴团长很神奇,因为她在世界革命的中心苏联学习过。

      一九三四年六月,为尽快达到消灭川陕根据地的目的,刘湘调集了二十万大军向万源发动进攻。这时,红四方面军已经退出了百分之九十的根据地。徐向前说:“现在是我们的紧急关头,是消灭刘湘的决战关头,我们已经退到根据地的后部,不宜再退,也不能再退了。”万源保卫战成为关系到川陕红军生死存亡的最后一战。红四方面军第四、第九、第三十、第三十一、第三十三共五个军参加了战斗,而指挥这场空前惨烈战斗的都是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著名的指挥员:许世友、王建安、孙玉清、陈海松、程世才、李先念、詹才芳、王维舟、陈再道、陈锡联、郑维山……

      七月十一日,万源大雨如注,保卫战在方圆一百公里的战场上展开。川军的八个旅在飞机的掩护下,向红军阵地发起猛烈的进攻,红军的火力居高临下,官兵们从山上推下去的石头碾过树丛草叶和冲击的川军。当敌人被迫退下去的时候,山坡上就只剩了被雨水冲刷流淌的泥浆。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川军投入了整团整旅的兵力,但是红军的阻击异常凶狠。焦急的刘湘立时发布奖惩条例,宣布谁拿下万源奖励三万银元,谁放弃阵地立即处死,师长和旅长不亲临前线格杀勿论。这一仗一直打到八月,在万源的东面、南面和西面,川军分为六路协同作战,向红军发起全线攻击。坚守在万源南面大面山阵地的,是许世友指挥的第四军。工事被炸平了,红军官兵就把敌人的尸体头对脚、脚对头地摞起来当掩体。打起仗来一向凶猛无比的许世友后来回忆说: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7 04: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