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灵山作者:徐公子胜治》-第3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钟离权语气一沉:“你的心念既然如此坚定,为师就无法再多说了,随你去吧!”

        钟离权话一出口,梅振衣就觉得脚下一空,猝不及防张牙舞爪就摔了下去,原来是钟离权收了法术不再携他飞天。只听扑通一声水花溅起多高,梅振衣正落在何仙姑家后面的水塘中。他把整个水塘上薄薄的冰面全部给砸裂了,不小心喝了两口冰冷的水这才冒上头来。以梅振衣的修为虽然不至于受伤或淹死,但也够狼狈的。

        梅振衣先后拜了两位师父,孙思邈与钟离权,这两位师父的脾气秉性可太不一样了!孙思邈温厚和蔼,一言一行皆有长者风范,在梅振衣面前甚至连一句重话都没有说过。而梅振衣在孙思邈面前却是服服帖帖,一点都不敢调皮捣蛋,从来都是恭恭敬敬。

        钟离权论修为境界比孙思邈高多了,但他和梅振衣碰到一起,经常就像一对捣蛋鬼互相在耍怪。

        孙思邈是绝对不会抽冷子把梅振衣扔进水塘里,这种事想都没法想,然而钟离权这么作弄梅振衣,却一点都不让人意外。幸亏梅振衣醒来所拜的第一位人生导师是孙思邈,假如先碰到钟离权,还真不知会被教成什么样子。

        梅振衣七手八脚的爬上岸,站起身来像个落汤鸡似的抖了抖,正准备抬头数落钟离权两句,天上早不见人影了。只听前面吱呀一声,那户人家后院的门开了,何幼姑探出脑袋来一眼看见了梅振衣,惊讶的问道:“你是谁,怎么从水塘里爬出来?”

        梅振衣苦笑道:“我不是从水塘里爬上来的,是走路不小心,掉到水塘里的。”

        何幼姑疑惑不解:“大白天的,这么宽的路,你怎么会走到水塘里?”

        梅振衣一指上方:“有只好大好大的老乌鸦在天上飞,我抬头看着看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

        何幼姑也抬头:“大乌鸦,哪有啊?……你身上都湿了,会冻病的,快进来烤火。”

        梅振衣:“乌鸦飞走了,看不见了!我没关系,还受得了。”

        这时有个男孩闻声也走到门外,看见梅振衣的样子赶紧道:“哎呀,这位小哥,大冬天的掉进水塘里,会落下病的。快快快,赶紧来脱了衣服,喝碗热汤捂一捂。”这男孩年纪和梅振衣差不多,长的浓眉大眼,看样子应该是何幼姑的哥哥。

        大冷天掉进水里面,如果送命的话,人往往都是冻死的不是淹死的,就算救上来也可能要大病一场。以梅振衣的身子骨自然没什么大碍,但也觉得衣服贴在身上凉飕飕的非常不舒服,跟着何家兄妹进了门。

        何幼姑的父亲何木生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话不多举止很憨厚,与他老婆何仙姑的脾气完全相反。当时民风淳朴,何家夫妇见一位小道童在自家门外不慎落水,被儿女扶进家门,也赶紧帮他解了外衣拿去烘干,弄床被子让他裹住身体,何仙姑还熬了一碗热姜汤端给他。

        喝汤的时候何仙姑问道:“看打扮,你是个小道长,叫什么名字,是哪家道观的呀?”而何幼姑站在一旁一直以好奇的眼神看着梅振衣,不时还偷偷笑。

        梅振衣裹着被答道:“仙姑,你不认识我啦?我是齐云观的小道童,叫吕岩,我们还见过一面呢。”他不想说出梅振衣这三个字,怕吓到这户乡下人家,随口编了一个道童的名字,无心中说的竟然是那位纯阳子的本名。

      第053回、仙姑乱请四方朔,过路阴神好显灵

        何仙姑的记性还真不错,仔细看了他两眼一拍大腿道:“噢,原来是你呀,想起来了,还真见过一面,当时你就在孙思邈老神仙身边。小道长,大过年的怎么到我们何家村来了,走亲戚吗?”

        梅振衣:“不是不是,我就是来找你们家的,可真巧了。”

        “找我们家?难道我婆娘做的事,得罪观里的仙长了?”何木生有些不安的问道。

        梅振衣:“不是这么回事,还记得仙姑曾带着令爱到齐云观看病吗?当时孙真人开了个方子,你们用了没有?”

        何仙姑:“一直在用啊,难道药方有问题?”

        梅振衣:“药方没什么问题,但药效有限,孙真人后来又炼了一炉丹药,效果比原先的汤剂好用多了。老神仙临走的时候吩咐把丹药给您家送来,前段时间观里事情忙就耽误了,现在才想起来。”说着话取出一个小玉瓶,掀开被子的一角伸出手,递到了何仙姑手中。

        “是送给小女的丹药吗?难为老神仙还能记住这种事,多少钱啊?”何木生问道。

        梅振衣笑着说:“不要钱,就是送的,炼丹药所费都是孙真人的【创建和谐家园】梅家大少爷孝敬,所以就不收你们家钱了。”

        “白送啊?那太谢谢了,这个瓶子也是送的吗?”何仙姑的眼神亮了,她没有看见药却看见了装药的玉瓶,这可是昆仑仙境妙法门用来盛丹药的净玉瓶,就算何仙姑不识货,也能看出这东西很值钱。

        梅振衣怔了怔:“这个,这个瓶子是装药的,丹药放在瓶子里才能保持最好的药性,里面一共有二十四枚药,大约每十五天服一枚,按照黄历上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正好可以服用一年,就不用再服原先的汤药了。至于瓶子,等丹药服完了再说,喜欢的话就留着吧。”

        何幼姑的哥哥何火根瓮声瓮气的插了一句嘴:“梅家过年送东西,我知道,我们村就有梅府的佃户,年前还有人从齐云观送香菜来呢,连菜坛子都是送的。”

        何仙姑闻言是眉开眼笑,笑的脸上的粉都掉下来少许,收起玉瓶起身道:“吕道长大老远来送药,正赶上大年初三,怎么也得好好谢谢人家!当家的,你带火根去找套干净的衣服给小道长暂时换上,我去杀只鸡做饭。……小道长啊,就在这里吃顿饭,别着急走,待会给你包压岁钱。”

        梅振衣想走也走不了啊,衣服没烤干,身上还裹着人家的一床被呢。其余的人都去忙了,屋子里只剩下何幼姑,她眨了眨大眼睛弱弱的说道:“原来你是来给我送药的,谢谢了!”

        梅振衣看着她,心中莫名有几分怜惜之意,柔声道:“不必谢我,要谢就谢那炼制丹药的人吧。”

        何幼姑:“当然要谢你,药是你大老远送来的,我知道齐云观很远的。还要谢谢孙真人与梅家大少爷,如果你见到他们替我谢一声,好吗?”

        梅振衣直点头:“好的,好的,我一定把话带到,你小小年纪可真懂事。”

        何幼姑:“你年纪也不大呀,和我哥哥差不多,却出家做道士了。孙真人不是已经走了吗,你怎么还在齐云观?”

        梅振衣:“孙真人走了,我跟着曲观主留下来了,就一直住在芜州,说不定往后还有机会常见面呢。你一定要按二十四节气按时吃药,记住了吗?”

        何幼姑:“我会记住的,有你送来的药就好,不用再总喝苦汤,吕道长,我究竟得的什么病啊?”

        梅振衣尽量轻松的说道:“也没什么,你是不是一到阴天就觉得胸口闷、喘气难,早上起来手指发麻、心乱跳,这样很不舒服对不对?只要按时吃了丹药,就会好了。”

        何幼姑开心的笑了:“真的呀,那太好了!”

        梅振衣又问:“幼姑,你的名字叫幼姑对吧?刚才为什么看着我偷偷笑?”

        何幼姑:“我觉得你笨笨的好有意思,白天走路都能掉进水里。齐云观我去过一次,在山上,你以后一定要注意,走路不要老看天,要看脚下的路,否则在山上摔一跤可不得了。”

        梅振衣:“多谢你提醒,我以后一定会注意的。”

        这时何木生领着儿子进来了:“小道长,找了几件衣服大概合你的身,你先换上吧,一会吃完饭道袍就干了。……幼姑,你先出去,道长要穿衣服。”

        梅振衣也没有矫情客气,换好衣服坐了一会,堂屋里的饭菜就摆好了,过年的菜都是现成的,又杀了一只鸡,招待也算丰盛。何仙姑领着女儿在后厨没有上桌,何木生和儿子陪梅振衣吃饭,不住的劝他夹菜招待的很热情。

        席间火根好奇的问了一句:“小道长,齐云观里有高人,你随高人学过功夫吗?”听见这句话梅振衣就心念一动。

        梅振衣不是太乙真人何幼姑也不是哪吒,他想帮她,只能做自己能办到的事情。自己擅长内养补益的导引法门,为什么不教给何幼姑呢?就算练不出什么大成就,能强健筋骨也是好的。教什么呢?还真有一套功夫,不仅可以教给何火根,连先天体弱的何幼姑都可以学。

        这套功夫在穿越前他就见识过,就是曲正波教授所练的医家古传五禽戏。曲教授能修成五气朝元的境界,出手有内家形意拳的威力,根基就是这套习练多年的内家五禽戏,但说起来它并不是一种武术或法术,就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导引之法。虽然练到高深的境界非常困难,但是入门的基础却并不难学。

        想到这里他放下筷子道:“我和孙真人也学过一些内家功夫,其中有一套导引五禽戏,一般人都可以练,不仅能锻炼筋骨气血,用处非常玄妙。何家小哥如果感兴趣,有机会我会再来,到时候教给你,连你妹妹都可以学呢。”

        火根的兴趣立刻就给勾起来了,在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心目中,修行高人习练的任何一种法门,都是可遇不可求,何况是孙思邈真人所传?当时就点头说定了,火根对梅振衣是再三感谢,并请求他一定要找机会经常来。

        何木生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何火根年纪又太小,并没有意识到梅振衣答应上门传法很有些不寻常,只是心中既感激又高兴。

        饭刚刚吃完,正在收拾碗筷,何家来客人了,只听大门外有人喊道:“仙姑在家吗?大过年的打扰了,有人撞邪了,发作的很厉害,人已经送来了,麻烦仙姑千万给治一治。”

        附近庄上的韦老爷发了急症,大夫瞧不了说是中邪了,有热心人就建议来找何仙姑。看来这位神婆在十里八乡的知名度还不低,大年初三就有人上门。而何仙姑也很敬业,虽然是过年也照样“出马”,当即走出来迎到门前问明了情况,回头向梅振衣道歉,说要收拾桌子在堂屋里“请仙姑”。

        梅振衣道:“何夫人请便,这是你自己家,我来做客也不能耽误你做生意,再说,我也想见识见识何夫人请仙姑呢。”

        何木生领着儿子一起动手收拾,不大一会请神的“道场”就布置好了,何仙姑坐的“神坛”就是刚才吃饭的桌子,现在擦干净了铺上一块黄幔,她穿上自制的“法衣”盘腿坐在上面倒也像模像样,面前还放着一个小香炉。

        病人抬进门被放在一张竹榻上哼哼叽叽的,意识还算清醒,梅振衣一眼看见他的脸还以为是人身子上长了个猪头。只见此人面目浮肿,就像被吹气球般的涨的老大,听说是今天早起还没吃饭,就突然发病了。

        以现在的医学常识,大夫看见这种症状第一判断往往是中毒或急性肾炎,梅振衣暗中观察此人气色,在不远处以神识感应他的心跳脉搏,暗自退在病因却没有说话。传统的中医看见浮肿症状,往往都会想起《内经·素问》中的“气交变大论”,切脉考察虚实。何仙姑一个不识字的乡下女人,不太可能会懂这些。

        梅振衣没有具体问诊,一时间对病情也无法下准确的结论,但他并不着急上前伸手,在一旁观察何仙姑这一位唐代的神婆是怎么给人看病的?他穿越前当然见过偏僻乡村里的那些巫婆神汉,甚至跳大神的那套把戏他自己都会耍,其中还是有一些门道的。

        巫婆神汉给人做法事大多连哄带骗。有少数人也会在符水、香灰里暗夹单方、偏方,也可以治疗一些常见病症,借鬼神而行医,这样有时会显得神奇,但往往也会出乱子,甚至会耽误人命。

        还有一些人,用的手段看似与现代的精神疗法类似,实则是从中医原理的“调理情志”入手,以鬼神之名连哄带吓,告诉患者回家之后应该怎么怎么做,就会有效云云。这样有时候还真有效,前文说过,古时大多数病症都可归结为“情志”一类,其病根就是平时的生活环境与习惯所导致。上古之时,医、巫不分,也不是没有原因。

        孙思邈就很擅长调理情志而治症,再配合汤药效果非常好,但是他老人家不会故意装神弄鬼,而是从五行虚实角度详解病因,这就是后世医与巫的区别。这样也不能治好所有的病,常常也只是辅助养生手段。

        而今天何仙姑做法,梅振衣还是第一次遇到,或者穿越前他可能见过,但当时看不出蹊跷来。何仙姑坐在神坛上,微闭双目口中念念有词,开始念起请仙姑的咒语。她发音含糊不清,一般人听不清在念什么,但梅振衣听觉十分敏锐,竟然连听带猜搞清楚了。

        只听她念道:“仙姑教我传法令,过路神仙快显灵,东请东方朔,南请南方朔,西请西方朔,北请……”

        这咒语是哪门子的嗑?梅振衣忍不住想笑,然而接下来的一幕就让他笑不出来了。随着何仙姑“咒语”念出,梅振衣感应到她似乎进入了一种特殊的定境,同时神坛上点燃的香烟突然变成了螺旋状冉冉上飘。

        屋子里并没有风,梅振衣的神识一动,感应到有什么“东西”打着旋进来了。真有阴神白日现形,先在香炉上盘旋几圈,然后托舍于何仙姑的神识中。神识有感则目中能见,然而梅振衣却没有看清那是个什么东西,因为阴神之形本就飘渺,而且那东西一直在打转,很快消失于何仙姑的身形中。

        看来这何仙姑倒是真有门道,属于天生灵觉特别敏锐的那种人,思虑清静自我放松之后能与鬼神沟通,甚至神识空灵能引阴神暂时托舍。她可能不是与师父学的,而是天生有些特异,通过模仿无意中学会了这样做。

        随着香烟变成盘旋状,屋子里的人都莫名有些紧张屏住了呼吸,说来也怪,那位躺在竹榻上的病人不再哼哼叽叽,眼神发直傻傻的看着何仙姑。梅振衣一直在注意观察周围,发现何幼姑的反应与其他人不同,自从那东西一出现,她的视线就跟着走,仿佛也感觉到了什么。

        “幼姑,你看见什么东西进来了吗?”梅振衣正巧就站在她身边,俯下身悄悄问道。

        何幼姑瞪大眼睛点了点头,小声答道:“是的,有一个提溜转的东西进来了,每次妈妈请仙姑我都能感觉到,就是看不太清。……吕道长,你也能看见?”

        梅振衣闻言心中微微一惊,看来这小姑娘和她母亲一样是天生灵觉特别敏锐的人,很可能是遗传的,这对她来说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只能导致神气更虚。这时坐在神坛上的何仙姑说话了,声音并没有变还是她,就是显得怪怪的有几分飘忽。

        “韦从善,你还记得董小贞吗?她伺候了你十年,你从一个穷书生成了韦老爷,可你怎么对的她?你喜欢张家姑娘,纳妾就是,何必休妻?她被你赶出家门,死的好惨啊!”何仙姑开口说话了。

        那个叫韦从善的人神情一震,睁大了眼睛,肿的和猪头一般的脸上瞪圆一双小眼睛,显得说不出的滑稽怪异,他颤声答道:“仙姑,您知道董小贞的事?是她阴魂不散在作祟吗?冤枉啊,我休妻是因为她无子、好妒、染恶疾,七出有其三。她早知我与张巧儿有情,一直坚决不让我纳她进门,我与张巧儿自【创建和谐家园】好,如今休妻,自然要明媒正娶。”

        围观的旁人听见这一问一答,不禁窃窃私语议论纷纷,梅振衣从这些零星碎语中也听出了一个大概。这病人叫韦从善,幼时家境不错也曾读过诗书,后来他父亲早亡,寡妇母亲做点小生意把他带大,家道渐衰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韦从善从小与邻居张家的女儿情投意合,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韦母却给他相中了另外一门亲事,当地富绅董家的女儿董小贞,也是穷日子过怕了有攀附之意。而那位董老爷也相中了韦从善这个女婿,毕竟他一表人才而且读过书,在当时当地也算是很出色的后生了。

        韦从善无奈,从母命娶了董小贞,而张家之女巧儿后来也嫁给他人。现代人的文学影视作品中常常嘲笑古时书生落魄无用,其实在梅振衣所处那个年代,只要能识文断字,谋生基本不成问题,如果为人再机灵点,就算没什么太大的出息,在小地方出人头地并不难。

        韦从善成年娶了董小贞,再加上有董家的帮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近十年过去了,韦家也成了养贤镇上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只有一点不好,就是婚后一直无子,韦从善也曾起过纳妾的念头,但是董氏脾气比较蛮横坚决不许,韦从善一直有点怕她,也就算了。

        事情在一年前又有了变化,那位张巧儿出嫁后遇人不淑,与夫家“和离”,回到了养贤镇的娘家,按现在的话说就是离婚了。韦从善不忘旧情,又见巧儿可怜,与董氏商量想纳她为妾。不料董氏撒泼哭闹,搞得家中鸡犬不宁,还派人到张家骂门,骂的张巧儿闭门数日只在家中垂泪。韦从善因此非常窝火。

      第054回、昆仑仙境生元药,换得何家五文钱

        说来也巧了,不久之后董小贞的父亲染疾身亡,而董氏探望父病时也不慎身染恶疾,回家后生起病来。恶疾,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传染性疾病。董氏娘家出事,她自己又染恶疾,韦从善多年忍气一朝发作,竟然趁此机会以“犯七出”之名,一纸休书将董小贞赶出家门。

        所谓“七出”源自《礼记》,指的是女子所犯的七种过失:不顾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哆言、窃盗。在唐代的律法中,也是男子可以休妻的七个理由。所谓无子当然就是婚后多年没有儿子了,其实这不一定要休妻,纳妾也可以,就看各家的情况了。假如正妻无子又阻止丈夫纳妾,在当时绝对会背上一个好妒的名声。

        所谓妒妇,未必是无子,而是无礼好吃醋,史上最有名的妒妇恐怕就是大唐开国名臣房玄龄他老婆了,为了阻止老公纳妾,竟敢抗旨喝“毒药”,留下了吃醋的典故。但是“妒”也不一定要休妻,房玄龄也没有休妻,这说明夫妻之间还是有感情的,古人也是人。

        所谓恶疾,就是传染性疾病,这在当时情况下是比较可怕的一种事情,那时都是大家族共居,弄的不好会传染给全家人,尤其是老人小孩。因恶疾被赶出家门,有时显的很残忍又无奈,然而有条件的人家也可以不休妻,专门安排别院养病,让患者与其它家人隔离。但从律法上来讲,这也是可以休妻的一条理由。

        韦从善以无子、好妒、染恶疾三个理由,一纸休书将董小贞赶出家门。俗话说蔫人出豹子,韦从善从前在家中凡事都听董小贞的安排,唯唯诺诺过了十年,一旦翻脸心肠也够狠的,在岳父刚刚去世不久,趁着董小贞染病,一脚把她给踢了出去。回头韦从善就迎娶张巧儿,这回不是纳妾了,而是明媒正娶。

        董小贞哪能咽得下这口气,回到娘家心中凄苦可想而知,就在韦从善娶张巧儿那天夜里,她一个人悄悄投青漪江自尽。她不是病死的,而是【创建和谐家园】。这就是过年前不久的事情,没想到大年初三韦从善就撞邪了,一觉起来刚走到院子里,一阵阴风拂过,脸就肿的跟猪头一样,大夫治不了人被送到何仙姑这里来了。

        何仙姑登坛做法,果然有两下子,一问一答,就找到了撞邪的根源。旁观者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有人对韦从善表示同情,也有人认为韦从善活该,还有人说那董小贞自己也有过失。

        听见这些议论梅振衣也在心中感慨,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这确实是一笔糊涂恩怨帐。在当时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宗族社会,很难用二十一世纪的婚姻法制观念去衡量这样的事件,如果凭良心而论,韦从善确实太狠了,而董小贞也不是善茬。

        韦从善答仙姑的话,抬出了“七出犯其三”这个正当的休妻理由,可见是个懂律法的读书人。“仙姑”闻言愣了片刻,不知该如何回答。

        这时梅振衣感应到一阵常人查觉不出的阴风,打着转绕到了自己身边,正是刚才进门的那位阴神,然后脑海中就听见一个细细的声音:“梅公子,小神不知道您在这里,贸然就闯进来了,请您莫怪!……那个韦从善说的话好像也有道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作答,梅公子也是读书人有学问,这事怎么处置,请您给出个主意。”

        梅振衣有点想笑,这里的乡亲见何家婆娘能请仙姑,以为是神灵下凡无所不知。其实来的就是一只有修为的老鬼,孤魂野鬼就算有些神通法力,也不一定精通唐时律法,跑来向自己讨主意了。

        他通过望诊观察韦从善许久,大概断定此人的病症,是阴寒侵入少阴肾经与太阳膀胱经引发急症,按现代医学的说法很可能就是急性肾小球肾炎,而且症状发作的异常猛烈。从病症角度是可以开药去调治的,但这病人发病的原因太特殊了。

        况且此人心虚气弱,原因是成亲后第二天韦从善听说董小贞投水自尽,也吓了一大跳,一直坐卧不宁,因此也更容易受外邪入侵。这种状况就算用汤药也很难去掉病根,如果转成慢性症状,他恐怕活不了多久。该怎么处置呢?总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让何仙姑下不了神坛吧?

        梅振衣想了想在神念中回道:“他讲唐律,你也和他讲唐律,病人上门,不能不治,但这个人也不能不惩罚,而且要让他自己受罚,你可以这样……”他交代了一番,那阴神答应一声,旋起一阵阴风又回到了神坛上。

        阴神领命回去了,梅振衣却突然愣住了,他此时才反应过来一件事,就是刚才与那只老鬼的交流,并没有开口说话只在神识中以神念对答,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神通!钟离权可以直接与他说话,不用现身别人也听不见,但钟离先生的神通广大自不必提,看来这世间鬼神虽然修行低微,但也有特异之处。

        然而自己又是怎么回事呢?没人教过他啊,突然间就无师自通有了这种神通?转念一想忽然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原来还是因为自己修炼的灵山心法,到“如神在”境界后更上一层楼,元神呈现灵台清明,也可以凝神施法与鬼神沟通,只要神识能够感应到对方。

        如果说孙思邈当日所传授的是一种“道”,那么灵山心法所修炼的种种境界,就是各种“法”,而今日直接能与鬼神交流,就是一种具体运用的“术”。世人修行,道、法、术一体,等梅振衣有了这个修为境界,自然而然就掌握了这种神通术,孙思邈没有告诉他这种法术叫什么名字,梅振衣自己起了个很通俗的名字叫作——唤鬼神。

        从“如神在”到“唤鬼神”,梅振衣无意之间对灵山心法的掌握运用更进一层,有意思的是这并不是出自钟离权、孙思邈等高人的直接点拨,而是看一个乡下神婆做法时无意中巧合自悟,是修为境界有了,神通水到渠成。

        这“唤鬼神”不仅仅能够等着鬼神上门与他沟通,只要神识能感应,一施法术就可招唤附近的鬼神。这与明崇俨使用炼魂幡驱役鬼神不同,但也有类似之处,理论上来讲他也可以招唤鬼神听命,但鬼神接不接受他的招唤、招唤来了听不听命,那要看他的法力大小或者鬼神给不给他面子了。

        至少在芜州地界上,大凡有点修行的鬼神都是挺给他面子的,包括刚才那只老鬼还主动来征求他的意见。一念及此,梅振衣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和一种奇妙的感悟状态,站在那里不知不觉入定了。

        他入定了,桌上的何仙姑可没有,只见何仙姑抬起了眼皮,眼神发亮喝问了一句:“韦从善,你谈七出,那也应该知道除七出之外,律法中还有‘三不去妻’之说吧?董小贞嫁入你家这十年,你从苦寒书生成为一方富绅,就凭这一点,你也不该把她赶出家门。另寻别院让她居住养病就是,你又不是养不起!”

        那老鬼得了梅振衣的指点,也开口谈律法,讲出了“三不去妻”。这也是唐代的规定,指的是女子在三种情况下男子不可休妻,这三种情况分别是:曾为舅姑服丧三年者不得去,娶时贫贱后来富贵者不得去,现在无家可归者不得去。

        这三不去中的第二条,按现代的话说就是发家致富之后不得休糟糠之妻,因为古人大多是女子持家,这么考虑也有道理,韦从善休妻犯的就是这一条。这不仅仅是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还是一条明文规定的法律。韦从善抬出律法来,何仙姑反问也引用律法,当然是梅振衣教那老鬼的,而这些,又是梅振衣和陈玄鹄学的。

        韦从善闻言露出恐惧之色,挣扎着想抬起身子却又坐不起来,哀求道:“我知道错了,我确实有对不住小贞的地方,但我也没想到她会投水啊!仙姑,求您救救我!”

        神坛上的何仙姑面无表情,说话的语气却微微有些得意:“医者父母心,病人上门能治则治,我会给你治病驱邪。但你病好之后请自到官府领罪,按唐律,杖二十、徙一年,诸位乡亲都做个见证。还有,那董小贞的遗体你要以妻礼收敛厚葬,给她做一场超渡法事,每年不忘祭祀。……若非如此,恐怕你性命难保!”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1 00: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