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湘信有鬼》-第1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听大家一边说人凤的不是,一边说这堂客的心也太狠了。有一些好舌的人便隐隐透露出一个消息,为什么有这么多领导来了。

      那时候我便认为自己和一些伙伴有些不一样,我对大人聊的事情还是有些好奇的。看到小伙伴在一旁打着游板玩,我却听到大人们神神秘秘的低声说话。

      其中居然说人凤的堂客喝药是有原因的,提到了和乡里驻点村里的一个女领导有些关系。说是因为那人来到我们村里驻点,一双眼睛时常看人凤的时候,便带着几分风景的意思。

      大家自然便稀罕了起来,八卦这种事情不分古今,人一旦好奇了起来什么都挡不住。

      便有人低声的绘声绘色的描述,说这人乃是别的村里领导,弘扬堂有不少人是见过的。长着有几分容貌和气质,她跟着乡里的领导一起来我们村子驻点工作。

      人凤作为村里的青年骨干,自然便负责接待和引导介绍。其中具体的原因,这些八卦也就只是揣测了。但是中国人对这种揣测很上瘾,大家一边揣测一边添油加醋,最后只是没有说到上床了。

      其实就是事后追究,大家也不过是了解到,当时驻点的干部有一个女领导,在工作的过程中和人凤多说了几句话,一来二去的工作大家便熟悉了。

      其实也就是和乡里人邻居之间的一般,你说哪个人不要和熟人邻居开玩笑,多说几句话呢!

      但是人凤的堂客偏偏就计较了,这天这个领导在人凤家里吃饭,而且是驻点的领导都在。她显然看出来人家领导的眼神,当时便负气没有给大家好脸色看。

      年轻气盛的人凤自然不舒服了,便以为堂客不识大体,当着领导给自己丢了面子。待几个领导走后,夫妻两事后便吵架了。人凤自然便有些言辞激烈了,他堂客便有些互不相让的意思。

      最后人凤急眼了之后,可能有些口不择言的责怪堂客不识大体,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前途。他堂客便讽刺人凤心里有鬼,两个人最后自然越说越僵。

      结局自然可想而知,但是细节和原有的情节,如今谁也无法再来说清。

      大家因为人凤家堂客娘家人说要来【创建和谐家园】愍,便有些人说他堂客的不是,说她心眼太小了。但是也有老人替她惋惜,说人凤这是应酬,何况还有个那么小的孩子,怎么就这么狠心就去了。

      也有女人嘴快便数落人凤的不是,说他接待领导就是接待,干嘛和别的女人眉来眼去的。这是不明所以,纯粹是起哄为了让人感觉她聪明的。看到一旁有些人鄙视自己,她仍僵着脖子数落人凤不是。

      我眼巴巴看着大家闹哄哄的没啥意思,何况大人的这些想法也太复杂了,便拉了小华一起回去。我看小华对那打游板有些兴趣,但是可能是他运气一直不好,带着的几个都输了,只好眼巴巴跟着我一起回。

      还没有到大宅的时候,居然便看到我叔叔毓园从家里出来。

      也不知道小华哪根筋不对了,还是一夜之间似乎长大了,居然破天荒对我叔叔打招呼,还问他去哪里。

      叔叔毓园显然也是愣了一下,偏头先是看了我一眼之后,含笑回答说道:“晚上村里要放电影,你们要到周末了,晚上要不要一起去看电影吧,我让你们进电影院!”

      我们一听,先是愣了一会儿,继而便高兴的跳了起来。

      那时候的娱乐实在太少,虽然还没有说超过多高的小孩要买票,但是基本上一米多就不让无票的进去了。一般的家庭哪里会舍得,给小孩花钱去看电影,我们听了自然高兴极了。

      这无异于是这段时间,最令人高兴的事情了。

      看电影!

      对于后来的社会来说,就平常的和在路边买瓶饮料喝,是没有丝毫区别的。可是在那个时代里,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男女青年可以一起去看场电影的话,那基本上是可以确定恋爱关系了,或者是已经确定了恋爱关系。因为刚刚从那个革命闯将为上的年代出来,加上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残余,很多人还是很保守的。

      即使人家是订婚了男女朋友,也不敢在大街上公开牵手的。因为要顾及别人的眼光,以及怕自己家里的长辈抬不起头。而看电影无疑是拉近彼此关系,一种最直接最好的办法。

      至于小孩子们,纯粹为了热闹,但是往往百分之九十的,都进不去电影院。一来是因为那时候大家经济不好,大人一般都舍不得给小孩浪费;二来便是因为电影都是给大人看的居多。

      但是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碰到放电影这种大事,往往是一个村里甚至周边几个村,最热闹最开心的时候。小孩子本来就都喜欢凑热闹,故而我们的高兴可想而知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喜欢音乐是人的本能。

      而在那个时候,大家要听到一些流行的歌曲,基本上就是通过看电影而已。往往一首歌曲放几遍,大家就都学会了,这可是一个令人怀念的时代。

      我小时候是很喜欢唱歌的,而且据说唱的还挺好。听到那悠扬动听的歌曲,总是哼哼几次便学会了。当年那些字正腔圆,转折有度抑扬顿挫带着轻快的经典歌曲,往往每一首都是词曲作者一生的心血。

      许多年以后,心里虽然对那些歌曲依然还朗朗上口,可是在生活中却再也难得听到,这种类似的经典歌曲。不知道是时代变化的太快了,还是人心在慢慢的浮躁了。

      听到这个惊喜的消息,因为人凤那边恐怖的气氛,顿时一消而散。得到叔叔的证实之后,我们约定晚上七点就去电影院那边等,让叔叔带我们进去看电影。

      回到大宅这边的时候,显然便感觉到了气氛不一样,有些人就坐在堂屋前的前阶聊天。门边小华父亲去世留下的挽联,还没有变色和撤掉去,但是大家似乎兴致不错。

      这里是大家平时茶余饭后最好的去处,而今天大家显然便更加兴致勃勃。

      没有听到几句,便知道也是叔叔说今晚放电影的事情,已经在大宅里开始发酵了。因为那时候放电影也不是经常的,而且往往是几个村子才有一个电影院,这种事情自然要呼朋唤友的。

      大人们去计划怎么通知自己的亲戚朋友,也懒得去管我们这些小孩子。不过当时大宅里正当年的青年很少,倒是挨着大槐树旁边住着一家人,家里有兄妹四个正好。

      他们一家却已经不是大宅本家本姓,而是他们家的老奶奶是我奶奶的陪嫁丫鬟,后来也在村子里落户。这家的老爷爷原姓牛,生了十个孩子,因为本名叫牛高,人家便称他为牛老令公。

      这四兄妹的父亲,正是牛老令公的第三子,人称牛三郎便是。兄妹几个最长的牛永祯正好十**岁,正是要找对象的年龄,自然对看电影这件事情上心。

      他们正在和本家一个叫久园的青年在合计,大家兴致勃勃的,也没有管我们几个小孩在旁边。因为这牛永祯和久园都是高中生,在当时的乡下还是很吃香的,也让我们这些小孩子很崇拜。

      

      第十七章 那个夏天

      大学生在那个时代的稀罕,和我后来成年之后的博士后差不多,一个村子里往往难得有一个。就是像他们两这种高中生,那也是寥寥无几的时代,他们简直就是一个村子里的骄傲。

      即使到了后来的时代,大学生多到回家养猪,稀罕的程度,也远远赶不上这个时候的高中生。

      在很多人小学没有上完就弃学了,在当时并不稀奇。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型时期,而许多人已经处于彷徨当中。吃饭都吃不饱的时期,有几个人会去想到读书?

      刚刚开始的转型,虽然对乡下的影响还很小,但是因为有了电视这个神器,大家对外面的世界多了许多的了解。对于这个国家正在进行的改变,有些企业的职工已经有了一些意识。

      我为什么知道这些事情,那是因为隐隐听父亲回来,和妈妈聊天的时候提到过,他大概在那时候也有了想法。是国企职工在那个时代太吃香,如果要跳出来自己做事,肯定要遭受到巨大的压力。

      父亲在那个时候便有了想法,不过可能还不坚决。但是就今天的我看来,在当时的时代,尤其是在乡下的人家,这已经算是惊世骇俗的一阵行为了。

      我想当时在国有企业里,应该是有一部分人的心里已经活络了,他们后来陆续成了那个时代首批下海者。

      好像和故事没有丝毫关联的事情,其实已经在影响着大家的生活。虽然还没有人主动的行动起来,但是明显大家已经逐渐在追求走出去。

      牛永祯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一个有想法的人。

      有知识的人,在这个时候肯定是吃香的。当时在农村里的现状就是缺少领路人,大家都还在羡慕国有企业的职工,他们的待遇和方式吸引者无数的老百姓。

      即使有着这种本能的羡慕,老百姓却没有办法进入,只有通过上学来改变。

      牛永祯没有考上大学,而且据说还咬牙复读了一年,这对于一贫如洗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按照老师的说法,如果再去复读的话,还是会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把握考上的,但是牛永祯自己放弃了。因为他的复读,他弟弟妹妹都弃学在家了。

      虽然我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但是他还真是放弃了再次复读。

      按照乡里人的规矩,没有上学的他,托关系拜了一个师傅学开车。那时候学开的还是拖拉机,但是对于乡里人来说,已经是一件很神气的事情了。

      因为拖拉机是那个时代最牛的交通工具,而且一个村里难得有一台两台的,都不可能是私人的财产。

      老百姓有些潜移默化的改变,可是眼见着有些人的日子越来越好,而大多数百姓对这种改变无所适从。

      我第一次见到柴油火把,就是因为牛永祯拿回来的废弃柴油,他和久园一起晚上打火把去抓青蛙。对于大多数家庭还用煤油灯来说,牛永祯的这种任性,还是令人很羡慕的。

      看着他们几个低声的议论着,可能感觉我比较小,他们没有在意我的在场。

      因为听说看电影的事情,久园啜使牛永祯去隔壁村遥巨那边。因为牛永祯有个堂舅舅在那里,重点便是他舅舅有两个女儿。

      我是见过那两个女孩子的,大的叫牡丹,年纪和牛永祯的弟弟牛永杉一般。小的那个叫玫瑰,比我大两三岁的模样。两姐妹都长得漂亮,我想这应该是久园的最大目的。

      他们最终说什么,我不敢在那边一直听,因为久园后来没有给我好眼色。

      大人的事情,小孩子在一旁搀和什么?

      我虽然没有那个意识,但是我还是走开了。

      因为是牛永祯的小妹牛永蕙的原因,我走到了她们这一堆来。她性格比较温柔,年纪比我小堂叔顾经还大着一点点。

      虽然在那个年代里,可能因为营养的问题,大家都发育的比较慢,但是她已经逐渐有了少女的形象。

      她和久园的妹妹华园,还有就是小伙伴惠江的姐姐惠雨一起,她们三个在一起跳绳子。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守在她们身边,看着她们一遍一遍的相互比赛,而我却乐此不疲的。

      很多年以后,我的脑海里还是会闪现,时不时出现当年的情形。

      那间古老的大宅子,影壁旁那株大大的柚子树,还有那群欢乐的孩子和少年。虽然后来房子不在了,可是站在那处遗址上,心里还是会无限感慨。

      时代变化的太快,或者说大家心里潜意识感觉到,但是祖祖辈辈靠田土吃饭的百姓,哪里知道怎么去迎合这时代的变化。大家一直认为现有的政策是不会变的,地还是这块土地,山还是那座山。

      乡里人没有看到的是,神州大地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此后不久的一切变化,都将让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目不暇接。

      大家心中的幻想依然还是梦想,谁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梦想,很快会被人摧毁。大家心里依然还有一块净土,却架不住新鲜事物的疯狂进入。

      这些少年和青年,显然已经感受到了时代的不同。他们唱着最流行的歌曲,听着外面最新奇的事物。不管是什么人,逐渐都会被这股潮流所同化。

      依然记得即使在我临近小学毕业时,许多人突然不上学,这在乡下也很正常。因为在我们这一辈出生的孩子比较少了,乡下的未来将要出现劳动力短缺。

      老百姓的想法很朴实,自己的日子过的一般,那是因为家里的劳力不够,所以很早就需要孩子干活,替家里分担一些责任和任务。于是这些上学的孩子都被召回来,成为了家里的半个劳力。

      这还只是当时普通的家庭,还有那些为了生一个儿子,进行所谓的传宗接代。而努力的逃避着当时的政策,偷偷进行造人的家庭,更是往往为了口粮的问题而发愁。

      父母为了每年能够吃饱这个问题,可以说发动家里所有的人口去劳动。刚刚田土到户的年代,亩产不过四五百斤。人口多的家庭单靠粮食生活,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那个时候,地瓜和土豆也是主要粮食之一。而且那时候湘楚也没有引进玉米这种作物,每家种植养的大小麦,往往一年能有两三百斤的收成,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后来大家能够记住杂交水稻之父,那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了增加家里的劳力,以求田地里多一些收成,老百姓往往都是起早贪黑的劳作。那个时候的乡里人,好像一天到晚有干不完的活。

      于是每个家庭经常是,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长大,还要出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为家庭减轻一些压力。后世的孩子很难理解,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为什么基本上什么都会做。

      那是因为家里没有人管你,哪怕你只有三四岁的年纪,也许你都要干一些活,或者干脆就是自己管自己。

      生存是人的本能,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自然便是大自然里打不死的小强。

      政策下来希望乡里人每个老百姓都扫盲,于是许多人被强制再去上学。虽然真正做到的极少,但是也算因为这个政策,让不少人重新走进了学校。

      每个人可以多学知识,对于生活和各自的活计,自然都有莫大的帮助。可是这个时候的百姓,往往看到的都是眼前暂时的利益。让孩子帮忙干活,自然便变得天经地义了。

      政策出来有些家长虽然没有明面上反对,但是说的最多的便是,家里这活让谁来干,老师和学校便变得无语了。最终进了学校的这些人,导致往往一班的同学之间,年龄相差五六岁的都有。

      如果按照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来算,有些孩子十三四岁小学毕业,如果上到高中的话,那么他们也就已经二十岁了。而这个时候的乡里人,普遍结婚的年龄都是十七八岁。

      所以说能够上到高中,只差没有考上大学的这些人,简直就是天之骄子。比后来到处都是的大学生,和遍地找工作的硕士生,可以说简直牛皮多了。

      至于可以考上大学的人,那简直就和做官了差不多。

      因为这不但代表着,这个家族里出了一个大学生,还意味着他从此脱离了农村。像那个包分配工作的年代,大学生自然会成为一个有工作的人,这可是属于国家管的一群人。

      而且那个时候上大学,让后来的父母简直羡慕的一塌糊涂。因为只要考上了大学,基本上上学也不要钱。不会因为你的家里穷,而担心学费交不起,而不去上学。

      同样是一个国家,为什么做人的差距这么大了。

      当然不管大家如何渲染后来时代的美好,确实在那个刚刚起步发展的时代,国家留给了我们这一代太多的美好。

      听到大人们经常说,只要考上了大学,尤其到了上学的后期,便已经开始有工资,而且是有单位接收的。以后参加了工作之后,还会有房子分,简直就会一辈子后顾无忧。

      虽然我也知道,这种情形没有维持多久,但是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深植于百姓的思想里。故而对于读过很多书的人来说,老百姓简直就是格外的看重。

      退而求次的对这群人来说,高中生自然就是地方上的精锐分子,属于人们军队里的预备役。

      平时在地方上,他们不但可以优先找到工作,也许不知道哪天,就被某个企业招进去做了职工。最差也可以在家附近做个民办教师,或者到某个国家单位做个临时工。

      所以这些老人和村里的干部,对他们极为重视,就是想要发展一些先进分子,也是从他们里面挑选。至于入党的话,那自然也是优先考虑有学历的,于是各家经常拿他们给我们做榜样。

      永蕙和华园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为了彼此的哥哥上学,而双双放弃了自己的学业,成了家里的一个劳力。

      因为平时不断的劳动,她们都是发育极为健康的,看着她们青春跃动的身影,我迷迷糊糊地的坐在那长条木方上,居然就似乎神识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4 2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