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见人都到齐,老村长他们也不拖延时间,只要努力,一天足够,毕竟上百号人一起工作。
“现在分组,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老村长将一众村干部策划好的计划念出来,开始给大家安排工作。
大体上就分两组,一组负责路面,一组负责两边的排水渠。
排水渠部分由二十个人完成,分两队,选出两个队长,每一队完成一边的水渠。这很重要,假如排水工作不做好,路搞得再好也是枉然。遇到大雨天,路就会变成河。
路面部分则是分三队,一队负责提前整平路面,一队负责将拉到现场的石粉散开,最后一队负责夯实。
“都听清楚了吧?”村书记对大家大声喊道。
“好,清楚就开始出发吧!”老村长带头走在前面。
拉石粉的车有三辆,都是从周边村落请来的,给了不少费用。
上百人一起劳作的大场面也没有让方振等人感到新奇,他们在部队的时候,也是整个排、整个连一起干活,在抢险救灾的时候,甚至更夸张。
“那崩下来的都要清理,水渠得挖深一点,这里得用石头砌一下……”老村长现场指示工作。村书记则是带着一群干部,跟村民一起劳作。
“这样压好像也不大好呀!”
这时候,负责压实的队员对老村长说道。他们看见路中还行,但边缘比较麻烦,不可能完全压实,浪费了一些石粉,而且时间一长,会慢慢向中间松动。
“这有什么法子?”老村长也是皱眉。他转过头,看向一个老人:“工头三,你们是搞建筑的,有什么点子?”
“法子不是没有,但花费可就大了。可以在两边用水泥糊一下,边缘自然就坚固了。”老人用搭在肩上的一条毛巾抹一把汗水。
这个老人是村里最有建筑经验的老人,村里头九成以上的屋子都是出自他之手,在村里也算是一号人物了。因为排行第三,同辈人习惯叫他工头三,年轻人则是喊他老张工,是张雪茹的三叔公。
这让老村长等人十分为难,做到如今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再凑钱可做不来。
就在大家沉默的时候,卫航心中一动,出主意:“可以在要铺石粉的路面挖开一层,相当做一个模型出来,然后将石粉倒进去在夯实,就不用担心两边的问题。”
这话一出,大家都是眼睛一亮。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尽管要多做了不少工作,但总比大出钱好,至少村民都是这么想的。
“好,这法子妙!还是你们年轻人脑瓜子灵活。”老张工赞赏地大声叫好。
“那是当然,现在可是我们年轻人的天下。”村里一个青年得意地说道。
老张工瞪了他一眼:“我可没有说你,跟我做建筑那么久,可没见你提过一个好建议,刨个门板都不平。”
那小子立即歇菜,再也不敢出声。老张工算是他的师傅,跟他学习了快一年,可被他教训惨了。这老家伙相当的严格,稍微一点差错,会当场咆哮。
有了好主意,大家赶紧付之行动,果然完美了不少。
人多就是好做事,一个上午,大家就修好了近三公里路。按照这个速度,只要再努力三个小时,足以将这段差不多五公里的道路修好。
中午,妇女们将饭菜送过来,让大家休息下来吃饭。卫航等人也躲到树荫下就餐,刚才干活挺猛,却不怎么觉得累,他知道这都是海珠的功劳。就连曹达他们也有点吃惊,暗道这家伙之前到底是去读大学,还是去当兵的?
大家休息的时候,卫航出钱,让唐通明拉了几大袋西瓜过来,请大家吃西瓜。
“天热吃西瓜,真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爽!”一群汉子大吃起来。
感谢天武·神兄弟的高度评价票,以及奶茶的娃娃的打赏!看书投票,养成好习惯呀!嘿嘿!
第三十七章 安装固话
到了下午,总会陆续有其他村子的人开着摩托车,甚至单车,拉着一桶、一袋的大海蟹进入唐家村。下了省道,走上一条坎坷不平的泥路,大家都下意识将车速放得很慢,生怕震伤车后面的大海蟹。
刘道深是航山村的村民,他们村跟唐家村一样,也是世代打渔为生,村民都不怎么富裕。以前,收获的海产都是拉到镇上去。听说,唐家村有人高价收购大海蟹,价格足足比原来镇上高了五六块钱,大伙都不愿意往镇里跑了。
村民事先在村里称好自己那份大海蟹,然后统一由刘道深用他的拖拉机王拉到唐家村。这也是无奈之举,很多人就只有那么几斤、十来斤,总不能也跑那么远吧?刘道深就每人收取两块钱的车费。
欧国良跟刘道深不同的,他的脑子灵活一点,在自己村统一收购,价格仅仅比唐家村给出的低一块钱,然后自己也赚一点。
“唉!这段该死的路要是能修好点,那就谢天谢地了。”刘道深看见前面又是一个大坑,足以坑死人那种,不由叹口气。
坐在旁边位置的一名中年人,是他们航山村特派跟过来,一起帮忙搬货的。
“待会将大海蟹卖了之后,跟他们村的人反映一下。”
有这个心里的人不在少数,可是,当他们继续往前走,就看到一大伙人干得热火朝天,正在大修路。
“看来,人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倒是我们杞人忧天了。”
“咦!不错呀!居然这样修路。这样修过之后,不会比水泥路差很多,倒是很新颖呀!”坐在刘道深旁边的中年人惊讶道。
“的确很特别,看来,唐家村的村长也很有魄力呀!”刘道深点头道。先不提人工,在乡下,劳动力是最廉价的,不值一提。但那么厚的石粉填下去,加上运费,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吧?
欧国良跟唐大财相熟,他停下车来打招呼:“你们这是准备一劳永逸呀!”
唐大财抽出一根烟,扔给车里面的欧国良:“还好,为了方便大家,只好下点功夫,彻底搞好这段路。你开进去就可以,村里面还有人留守的,我大哥跟立信哥在广场那边收购。”
走上修好的道路,果然舒服了很多,平坦的路面,让车子没有一点颠簸。
又过了两个钟头,转了个弯,大家终于看到了进村道路的尽头,那是一条横穿而过的省道。大概还有五十多米的距离,大家都松了口气,只要再坚持半个钟,就应该能完成这项工程。
“好,大家再加把劲,很快就到头了。”老村长也抹了把汗,这个天气干活,真是折腾人。
“你这家伙,去大学读书,一身力气反而变大了。”村书记对卫航的情况同样百思不得其解。
一百多号人中,最卖力就是这小子了,然后轮到方振那一群人。也正是这样,村里的年轻人一个个拼了老命,暗中较劲,估计是不想输给一个读书人。
“也没什么,大学期间比较注意锻炼。”卫航这话也不假,大学的时候,整个宿舍,几乎天天跑步的就数他一个。
“航哥,你要是去当兵,恐怕也能闯出个名头来。”曹达开口道。经过今天的劳作,他算是彻底佩服这哥们。要知道,他的力气在二十七连中也是顶尖的存在,但比起卫航,居然还略显不足。
“去!别乱说,航哥去当兵那是浪费人才。当然,要是大学期间去当国防兵,那可不一样,出来就是干部,也有前途。”方振白了一眼曹达。
现在这社会,什么都讲文化,就连当兵的,你要升上去,除了本身的能力,还需要一个高学历文凭。作为一名领导,你的学历只有小学、初中,那不是给国家丢脸吗?假如是以前,还没有那么讲究,现在肯定是不行的。
大家的动作加快了点,很多村民都想着回去还得下两趟海,今天还没有收入呢!
经过七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段道路的修缮。有点筋疲力尽的村民都爬上车,让他们走路回去那是不可能的。
“航哥,你不回去?”孙旭成见卫航骑着摩托车,方向不是回村子,诧异地问道。
“我去一趟电信局,给家里拉一个固话。你们谁要上街的吗?”卫航回答道。拉固话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报装上网的事情。无线网卡并不是上网的好选择,网速慢不说,还有流量限制。
唐家村还没有网线,他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固话的电话线上。只要拉个固话,报装一个adsl帐户,花钱买一个adsl设备回来,安装上去,设置好adsl猫的拨号帐号和密码;以及电脑和adsl猫之间的局域网联接参数,同样可以上网,一个月几十块。
当然,他还会买一个路由器回来,以后手机上网也方便,省得老让移动坑人。
随着手机的流行,电信公司的业务逐渐流失,就连农村,也不少人将固话关掉,改用手机。这也不怪老百姓,固话即使你不动它,固定月租还是要十五块钱,而且打电话也不见得比手机便宜。
当卫航走进去,说要装固话的时候,里面的人员立即出动,表示要搞得妥妥当当。知道卫航还要报装一个adsl帐户,用于上网,人家当即赠送一个adsl猫,都不用你掏钱了。
“路由器我们这也有,六十九块钱一个。是散热性的,信号覆盖范围可以达到五十到一百米。”里面的工作人员马上拿出一个无线路由器推销。
这样一个路由器,足够卫航使用了。他也不挑剔,点头:“好,就这个吧!”
开户费用了两百多,加上一个路由器,一共花了三百四十多。换成以前,家里的老妈肯定要肉疼了。
至于话资,固定电话的比他手机的还要贵,估计以后不会怎么用。他的卡还是大学入学的校园卡,有优惠套餐的。
果然不出所料,回到家,看见家里要安装一台电话,卫母就觉得太浪费,不是有手机了吗?还装个电话,那不是多此一举,钱多了烧吗?
卫航只好跟她解释,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上网。而且,有个固话在家,也是好事,手机有时候得带出去的嘛!
搞好之后,住在卫航家的方振他们也觉得大赞,赶紧搜索wi-fi信号,本月的手机流量也差不多要没了。
目前收藏两千七百多点,感觉还可以的朋友不妨收藏下来,以后看书方便。感谢andy卟离卟弃、anna0626、joycf三位兄妹的打赏!大家记得投票,我们能冲到现在第七名,推荐票是关键。
第三十八章 修码头
唐家村广场上,好几辆落后的车辆停在边上,一群人陆陆续续从车上将各自的大海蟹搬下来,到卫立信哪儿过称,唐大富在边上算账付钱。本来死气沉沉的渔村,这几天逐渐恢复了生机。
“大富佬,我这海蟹你不多给一点?这些个头都很大的。”一个外乡人大声说道。
他是隔壁村的,跟唐大富比较熟,经常喊唐大富作大富佬。说起来,两人还是同学。当然,指的是小学同学,两人都是没有上过初中的人,也不可能成为初中同学的。隔壁村是一个小村落,只有几十户人家,有一个分校,到了四年级,都要到唐家村小学上学。
唐大富哭笑不得,这家伙那堆海蟹,就只有一个特别大的,估计有两斤重,非常少见。
“这一个你捉出来吧!我给你一百块算了。”唐大富开口道。
这种那么大的,他们通常都是分出来,价钱要高很多的。黄经理也开了口,这种那么大的,都是论个算,可以给两百五十元一个。这种个头的,人家黄利生通常直接销售给高级酒店,利润直接翻倍。
“好,你说的。那这个大龙虾呢!我听说你们也是收的。”那人将那个特大的海蟹捉出来,然后又擒住一个大龙虾。
说来也是他运气好,今天出海居然捉到一个巨无霸,跟手上这个高级货。
“大龙虾比较贵,每斤一百五十,称一下吧!”唐大富当然不会放过大龙虾的,这利润才是最大的,可惜就是量少,每天收到的不足二十个。
“你们这公道多了,以前镇上那些家伙都是一百块,还是论只算的,奸商!”其他人七嘴八舌地说道。
这话说得卫立信等人脸色稍微别扭一下,总感觉这话对他们也有点讽刺,毕竟他们也赚很多。
卫航没有跟其他人一样,回来歇一会就下海。搞定上网的事项之后,招呼上方振等人,带上工具,去找老张工。
“你们要建一个码头?”老张工正在门口抽烟,他的老伴则是不远处修补渔网,手法娴熟,家里的小孩子在边上打闹。
“没错,我买了一条比较大的渔船,原来的小码头停靠不了。”卫航也不隐瞒,反正这事情很快就会传遍整个唐家村。
“有多大?吃水多深?”不愧是搞建筑的,立即将关键问题问出来。
一个码头的建造,要考虑的东西很多。比如:码头吞吐能力、泊位水深、泊位数量、岸边装卸机械效率、库场面积、堆存货物周期,以及前后芳散集货物的搬运能力的硬件。
当然,一个小渔村的就不用考虑那么复杂,甚至连一些地理因素也可以忽略。
“二十七八米长,吃水两到三米深。”相关的数据,张勇他们早就跟他确认过。
老张工也被吓了一跳:“那么大的船,你小子野心不小呀!花了不少钱吧?”
也没等卫航回答,他继续说道:“建一个符合要求的码头倒也不难,需要准备一些材料,人手也足够,你那里几个人都是干活的好手,手脚快一点,明天就能建成。”
卫航大喜过望,连忙追问,需要些什么材料,他马上去采购,尽快将码头弄好,明天张勇他们就要将船从海上开回来。
“不急,材料种类我能说出来,但具体要多少,还得到现场测量过才知道。嗯!既然你那么急用,那我们现在动身吧!”老张工也不拖延时间,起身往屋里走,将测量尺等工具带上,招呼几个平时一起做事的人就走。
路上,他跟卫航解释,那么大的钢制渔船,最外面,也就是码头跟渔船接触的那面,必须要用钢筋水泥桩才行,延伸到岸边的则可以用木桩,上面铺木板,但要足够厚的。为了避免渔船跟码头摩擦,对渔船造成伤害,还得在外面挂上一些橡胶车轮,可以找一些废弃的。
整个工程,也就是打桩是最难的,其他的不值一提,没什么技术含量。
“水泥桩镇上有现成的,可以去拉几条回来,价格可能会贵一点,具体要多少我不知道。建这种规格的码头我是第一次做。”老张工对卫航说道。
“明白,等你算出具体的数量,我立即去拉回来。”不在行的卫航只能点头。
所谓:术业有专攻嘛!别看这些老人没怎么读书,但人家吃的盐比你吃米还多,经验丰富,在自己从事的行业里,技术可是顶尖的,不是一些纸上谈兵的“高学历人才”能比拟的。
“对了,你回去让你家里杀个鸡,拜一下海神,一会开工的时候烧个鞭炮。日子就不用担心,我看过,今天是开工的好日子。”老张工补充道。
这些习俗,他们还是很在意的,尤其是老人,都是非常讲究的。
“这个我晓得,来的时候,我已经让人准备了。”身为乡下人,卫航当然不会忘记这么一个程序。
“那就好。准备将码头建在哪里?”来到海岸,老张工指着延绵的海岸线,询问道。
“你老人家有好主意吧?”
老张工赞赏地看了眼卫航,暗道:你小子真是鬼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