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混血八旗》-第7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只能靠主啊!”老头张开了双臂好像要升天一样。

      百姓们眼神空洞的看着老头,有些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是好,身后都是端着洋枪的洋兵,百姓们只觉得害怕。老韩刚刚伤的不轻,听了老头的话,更是血往上撞,一口气没喘过来,喷了一口血死了。他老婆子,推了他两下,也跟着到在了他的身上。

      “看看吧!不闭眼啊!断了气都不闭眼啊!”老头下来看了老韩两口子,反而有些高兴的欢呼了起来。周围的百姓同情的看着老韩两口子的尸身,都默默的不说话。

      “为啥不闭眼,就是因为过去不信主,现在需要主了!”老头都快蹦起来了。

      他走近了搬开了两口子的尸身,把二人平放在了地上,站在二人头前,扯着嗓子唱了起来。

      “韩东家本是富贵人,没想到死在了兵乱中……死得屈来死的冤,只因你心中无信念,该放下时就放下,上帝就在你面前……”老头唱的像驴叫一样,周围的洋兵都在嘿嘿嬉笑。

      老头把手按在了老韩的眼皮上,又把十字架在老韩的额头上印了一下。老韩的头上本就血肉模糊,他又按了一会,眼皮就被血给糊住了,也就算是闭眼了。老头又去按老韩媳妇的眼皮,少了血液的粘黏却是怎么按也闭不上了。

      “可恶的异【创建和谐家园】!”老头站起身来走回到台阶上,嘴里小声咒骂着老韩那个死不闭眼的媳妇。

      老头再次登台之后准备再白话一阵,但是还没等他开口,村子里就又乱了起来。又一有一大队洋兵冲进了村里,而且还和印度人起了冲突,村子再次陷入了一片大乱。

      蒙托邦和格兰特两位将军觉得大沽口无机可乘,所以把战略重心全面转向北塘,所以向北塘增调了大批的法军和英军。现在的北塘几乎成了一个小联合国,英国人、法国人、北非的阿尔及利亚人、印度人,锡克人、非洲黑人、印度黑人、马尼拉人、中国广东人,种类之繁多让人眼花缭乱。然后法国人也派出了他们的物资征集队,再然后在这个不知名的小村子里,两帮强盗会师了。

      本来联军会师应该算件好事,大家能够好好的交流一下抢劫经验,然后在一起品尝一下中国的美酒。可惜法国人军纪也不错,他们也是只抢东西不动人,被抢劫的人当然也希望抢劫自己的强盗能文明一些,所以逃散的人纷纷跑到了法军的阵营里。印度人立马就不干了,因为逃散的大部分是女人,而且是漂亮的女人,他们要抢回这些女人,然后他们就开始冲击法军。再之后联军就内讧了,虽然没有动枪炮,但是两边推推搡搡已经走到了战争的边缘。

      驻防老头家里的威尔逊急忙出来打圆场,和法军指挥官沟通之后,威尔逊用鞭子赶走了印度人,并真诚的向法军道歉。英国人和法国人是几百年的死对头,直到德国崛起,这两个冤家才凑到了一起,但是依旧都瞧不起对方。威尔逊很不愿意向法国人道歉,但是他的部下实在是太丢人了,这有损他绅士的荣誉,所以他道歉了。

      强盗内部的火并虽然被平息了,但是因为威尔逊的擅离职守,老头的家也被印度人光顾了。因为信仰不同,印度人没怎么给十字架面子,在圣经旁边和老头仅有的千金轮流亲密接触了一下。

      威尔逊再次道了歉,不过老头有些失魂落魄,他的主刚刚有一段时间忙着调节白人子民的【创建和谐家园】,忽略了他这个黄种人,毕竟上帝也是白人。威尔逊的英军带着歉意离开了老头的村子,法国人也跟着走了,百姓们在劫后余生中哀号着,老头也在家里看着痴痴呆呆的女儿哀号着。

      不过老头的哀号并没有持续太久,族长还活着,族长带着历经苦难的族人,冲上门来打死了老头全家,送他去见了他的上帝。村子里儒生在组织人们收集残余的物资,应对接下来的生活。小庙里刚刚想靠着武功救人的道士,带着枪伤在救治受伤的村民。刚刚不见踪影的和尚,也再次出现,为逝去的人们超度亡魂。

      第一百九十二章 无奈的旁观

      无论是北塘的英法联军,还是大沽口的僧格林沁,所有人都没有发现,从七月底开始,天津附近一直有一些神秘的哨探出没。每天都会有打着各种各样幌子的快马,把战场的最新情况,传递到一个不太起眼,城外还都是马的小城里去。内容之详尽足以让交战的双方汗颜,里面连【创建和谐家园】老汉一家的下场都写得明明白白,因为固安城里也有一个人时刻关注着战局的发展。

      长禄在训练他的侦察营,天津附近时刻有一个排的侦察兵在观察着战场的情况,每三日轮换。而天津城里邹德归亲自带队的杂务科,更是把拜唐阿都查不到信息一点不漏的发回了固安。固安城里的果兴阿现在有着上帝视角,他可以知道二百里外发生的所有事情,然而他依旧无能为力。

      联军登陆北塘之后,果兴阿三次上了请战的奏折,不过被系数驳回,朝廷只要他守卫固安。果兴阿毕竟是大清朝廷的官员,他还没有扯旗造反,所以虽然担心死了僧格林沁,他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呆在固安。

      果兴阿不止一次的幻想过,朝廷如果同意了他的申请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他能和僧格林沁并肩战斗吗?第二次大沽战役打得不错,说明僧格林沁还是有能力对抗英法联军的,二鸦的溃败可能有着果兴阿不了解的原因。如果现在果兴阿能带着复述了一遍。

      “一次试探而已!如果没下雨,天津都丢了!”果兴阿长长的叹了口气,刚刚燃起的对于僧格林沁的希望又熄灭了。

      北塘的英法联军已经有一万八千多人,算上劳工已经超过了两万,千人规模的进攻肯定是试探而已。而且打了好几个小时,一共才受伤三个人,所谓“夷匪马步均有死伤”,肯定就是句套话。

      果兴阿迅速脑补出了实际情况,英法联军派了一千人出来探探路,僧格林沁派了点人过去意思意思。然后双方隔的远远的,放了一阵子枪,联军确定清军已有防备,路也看得差不多了,就回家洗洗睡了。僧格林沁把洋人撵了回去,也算是完成任务,奏折上说点套话,清军就挫败了一次联军的进攻。

      “参谋部所有人加班,拟定出几套作战方案出来,别有侥幸心里,按最坏的打算。”果兴阿忧心如焚的看着沙盘,他必须去打八里桥了。

      大沽口的僧格林沁也不好过,北塘这个大耳光打得他有点疼。而且虽然是战时,朝廷里的御史言官也没饶了他,如果不是不能临阵换将,他这个王爷的头衔能不能保住都难说。

      第一百九十三章 新河之败

      胜败乃兵家常事,尤其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陆战必胜,丢失北塘的僧格林沁本来不会这么大的压力。但是他的一个同事无限的把这件事放大了,即便是果兴阿的前世,北塘之失也因为这个人的反对,变成了僧格林沁最大的污点,成为了僧格林沁刚愎自用的铁证。放弃北塘本是无奈之举,但是偏偏有一个人坚决反对,而事实又证明了他的正确,僧格林沁就万难翻身了,这个人就是郭嵩焘。

      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城西人。唐朝大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湘军创建者之一,曾国藩的重要幕僚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不过这些对于僧格林沁来说都不重要,郭嵩焘现在的身份就是他的副手。更恶心的是郭嵩焘临行前,将多年来对西方事务的思考具疏上奏,认为要"制御远夷",首先要了解外国情况,建议从广东、上海、恰克图、库伦等地选派通晓外国语言的人才入京转相传司,并在天津设局,仿制西式战舰以制夷。咸丰对此大感兴趣,立即召见询问具体方略。有了咸丰的重视,郭嵩焘就一下子变了身份,他本就是深通兵略的人,在僧格林沁面前的话语权也就更大了。

      本来两人从出身经历到脾气秉性就不和,而且一个主张造船一个主张添炮,更是好像冤家对头一样,没有一句话能说到一起的。后世往往认为郭嵩焘的意见是对的,僧格林沁就是个傻缺,不过有些以成败论英雄了。坚船利炮谁都知道好,问题是僧格林沁防守大沽口就两年,中间大小三战,你来我往都快把大沽口拆了,哪里有时间造船。而且造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老式的战船造多少也是送死,新式的又不会造。就算买了些洋船回来,没有熟练的水手,难道能雇一批海盗去抗击侵略者。这个破事,长远计当然郭嵩焘是对的,应急看僧格林沁是对的,不过结局不可逆转,只能说他俩都够倒霉的,一对人杰生不逢时。

      对于弃守北塘,郭嵩焘是坚决反对的,也提出了洋夷若是占据北塘,必将绕路袭击大沽炮台侧后的忧虑。郭嵩焘说的有道理,但是手里没兵的僧格林沁也没办法,打陆战总比大沽口失守好办些。只是僧格林沁万万没有想到,郭嵩焘这个三湘子弟脾气会这么大,不同意他的意见,这哥们儿就辞职不玩了。如果北塘不失或者在北塘重创了洋夷,僧格林沁还好交代,现在北塘是失守了,洋夷又毛都没伤到一根,言官们一下子就冲了上来。弹劾僧格林沁“不纳良言,刚愎自用,陷城失地”的奏折都能把他埋了,万幸咸丰和军机还信任他,不然僧格林沁可就惨了。

      僧格林沁兵力捉襟见肘,又被朝廷里的言官搞得焦头烂额,自叹时运不济。不过如果他知道北塘的洋夷在干什么,他就不会觉得时运不济了,他得感慨生不逢时。联军出兵一万三千余人兵分两路直取军粮城、新河,杀向新河的主力英军,光最是先进的阿姆斯特朗炮就带了数十门,而且再次分兵两路从左右两翼扑向新河。

      一大早威尔逊从扎在烂泥里的帐篷里起了床,然后开始洗漱,享用他非常不美味的早餐。一万八千多人和将近五千匹骡马挤在了狭小的营地里,这鬼地方下过雨之后就像个烂泥坑,四周的气味也如同垃圾场一样臭气熏天。北塘炮台上的大炮,都被清军换成了铁皮木炮,许多英军的大帐篷都用这东西固定。印度人非常的恶趣味,他们总是向里面撒尿,然后营地里就更加难闻了。不过威尔逊即将从这苦难中解脱出去,今天他的部队终于被编排进了战斗序列,虽然非常的靠后几乎是倒数第一,但这足以让威尔逊兴奋,他要出征了。他被编排进了英印第一师,由斯密斯团长指挥,威尔逊非常喜欢这个不算太古板的上校。

      早餐过后仅休息了半个小时,联军便开拔了,威尔逊斗志昂扬的指挥着他的营,走在队伍的最后。雨后的空气非常清新,威尔逊觉得这是个好兆头,今天他一定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功勋,为家族赢得荣誉。而且他坚信英军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因为他的身边就有让他安心的宝贝,英军有三个炮兵中队配备了最新式阿姆斯特朗大炮,其中的两个就走在他前面。

      距离攻击目标还有大概三英里的时候,联军遇到了清军,他们只有不到两千人,而且居然还分成两部迎击。清军全部都是骑兵,排成了一道两千米左右长的人墙。望远镜里威尔逊可以看到,这些骑兵戴的帽子上没有装饰红缨,而好像是两条动物尾巴,他们坐在木制的马鞍上,蹬着铁制马镫。军容还算整洁,但是总给人一种原始的感觉,威尔逊并不觉得,他们比军官们谈笑时提到的那些土著强悍多少。

      清军没有主动发起攻击,他们好像在等待什么,这给了英军时间。在威尔逊和另外一个步兵营的帮助下,炮兵中队快速的布置好了火炮。在简单的瞄准,确定引信长度之后,在大概一千五百码的距离上开始向清军炮击。

      阿姆斯特朗炮的炮弹在没有果兴阿的世界里非常的先进,它发射一个重五千克左右的锥形炮弹,药量是一千克左右。炮弹是空心的,提前用一种特殊的铸法造好,以便在爆炸时能够分成四十二块大体相同的部分。由一个三毫米厚的铅外壳把它完全覆盖,并在圆柱体部分的中间变细,以便减少摩擦力。炮弹引线分两根,一根为炮弹内部*点火后引爆的,其长度根据射击距离提前确定,一根为撞击障碍物时碰炸引信着火”。至于其威力方面,每一炮都可谓效果惊人,每发炮弹都能炸裂为四十二块,瞬间即可杀伤数十名清军,而且扩散的面积非常广。

      威尔逊可以从望远镜里清晰的看到,炮弹不断在清军骑兵头顶爆炸,每一发炮弹都能崩飞出四十二片弹片,不间断的杀伤着清军骑兵。但清军骑兵的阵线并没有动摇,他们还是坚定的站在战线上,承受着死神的威胁,同时使用火枪还击。威尔逊的脑袋里土著是应该使用弓箭的,但是清军却是清一色的火枪,不过大部分都是老旧的火绳枪,只有很少的燧发枪。

      “他们会有来复枪吗?”威尔逊和那个过来帮忙的营长随口聊了起来。

      “应该不会有吧!好像大部分都是滑膛枪。”营长也是道听途说回来的消息。

      “我不觉得恩费尔德p1853能射击到一千五百码以外的目标,你觉得滑膛枪可能吗?”除了炮兵所有的联军都很有空,所以威尔逊很悠闲的聊着。

      “干嘛不去瞄准月亮呢?命中率会高些的。”两人同时笑了起来,这算是军队里的梗。

      “哪他们在干嘛?【创建和谐家园】吗?”威尔逊不解的问道。

      营长无法回答了,只能向威尔逊耸了耸肩膀。大清帝国甚至他的前身大明帝国,对于精确数字这事一直没啥概念,对于射程的概念也很模糊。大明真的许多人都认为红衣大炮的射程是十里,所以清军对着将近三里外的目标开枪也就不奇怪了。

      单边的屠杀进行了一小会,清军的指挥官好像也发现了不对,他们忙活了半天,可联军一个人也没躺下,所以他们开始了冲锋。面对骑兵冲锋,威尔逊也告别了悠闲的时光,急忙整理队伍,整个营排成了一个巨大的空心方阵。士兵步枪上的刺刀熠熠生辉,他们也都非常紧张,奔驰而来的战马会让所有人紧张,威尔逊也不例外。不过还好,清军并没有发现威尔逊部队的不同,如果给他们知道英军的弱鸡在这里,他们肯定会蜂拥而至。

      清军把目标锁定在了左翼的第三团,这正是威尔逊所在的团,不过清军冲击的是前面的一营。正个师的英军都在为一营提供火力掩护,但是清军非常的骁勇,他们几乎无视迎面而来的弹雨,悍不畏死的向前猛冲。

      一营已经打光了枪里的子弹,而且清军留给他们的时间也不多了,他们装填好下一发子弹时候,清军肯定已经撞进了他们的方阵。一旦方阵被击溃,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虽然威尔逊相信联军最后仍旧会胜利,但是三团肯定要付出巨大的牺牲。

      不过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一营还在装弹,但是清军却降低了冲锋的速度。他们没有抽出马刀,直接冲进一营的方阵,而是在马背上开始用火绳枪射击。

      “感谢上帝!”几乎所有的军官都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阿姆斯特朗炮帮一营解决了麻烦,清军也没办法在如此近的距离上承受轰击,他们风一样的退却了,就像他们风一样的来。不过清军并没有退回原地,威尔逊可以看到清军又冲向了第四旅。

      “该死的东方计谋!炮兵马上遮断清军冲锋路线!”斯密斯上校是一位战争经验丰富的军官,他发现了清军的企图。

      清军冲击三团完全是一个幌子,虽然他们为此付出了惨重的牺牲,但是他们的目的达到了。他们企图将右翼的第四旅引诱到沼泽地带,然后利用地形优势加以歼灭,不得不承认他们做到了。当清军冲击一营并败退的时候,第四旅为了掩护三团并围歼清军,真的自己前出跑到了雨后形成沼泽地里。

      第四旅很快发现了自己尴尬的处境,他们迅速的调整了阵形,而且抄后的七百名海军陆战队,也马上绕到了前面为第四旅争取时间。当然还是要感谢阿姆斯特朗炮和这该死的天气,阿姆斯特朗炮的持续轰击,迫使清军改变了攻击的路线,而这倒霉天气让地面上到处都是积水,骑兵没有办法随意的驰骋。

      之后战斗就落下了帷幕,清军陷入了交叉火力之中,来复枪和重炮让他们没有接近英军阵地的可能。僵持了几分钟之后,实在无法忍受大炮近距离轰击的清军骑兵开始四散撤退了。

      方圆几公里的战场上,到处都有清军骑兵的尸体,都是些年轻而且强壮的人啊!

      “他们只是缺乏正规的训练,不然有我们受的了!他们真勇敢!”斯密斯上校没有嘲笑他的敌人,他非常尊重自己的对手。

      大沽口的僧格林沁也接到了战报,军粮城、新河沦敌,两千守军血战而归,残兵已不足千人。

      “上折子求援,腹背受敌,天津危矣!”僧格林沁忧心忡忡的望着北京的方向。

      第一百九十四章 奇怪的俘虏

      后续的劳工们也赶了过来,法军还派来了三十名军医和六位药剂师,联军开始打扫战场救治伤员。这种杂务工作自然落在了威尔逊的头上,带着他们就是为了让他们督促劳工们干活的。

      几公里的战场上,到处都是清军的尸体,也有很多负伤的清军骑兵。威尔逊很快找到了伤兵中职位最高的人,是一位头戴蓝色顶珠的五品军官,他的两条腿都被弹片打断,在地上疼的左右打滚。他伤得太重了,而且流了太多的血,军医们也没有办法救治他了。威尔逊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这位军官少受些痛苦,他用自己的【创建和谐家园】帮了军官一把。

      在不远处,还有一名清军骑兵可怜的跪在泥地里,他浑身都是血迹。他的一只手被一块破布绑在自己的手腕上,两条腿都被炸断了,后脑勺还被军刀砍开了一个大口子。这个可怜的家伙应该是先受了伤,在逃散的路上又遇到了联军骑兵的追击,不幸的是背后的一刀没能砍死他,反而让他多了许多的痛哭。威尔逊再次用【创建和谐家园】帮助了他,枪口顶在他头上的时候,士兵向威尔逊善意的笑了笑。

      威尔逊非常讨厌这种工作,虽然他是在帮助别人,但是这过程一点也不快乐。印度人到是乐此不疲,除了能放下尊严向他们哀求还要能帮他们干活的人,所有人都被他们处死了。他们在尸体上翻找着,总能在军官身上找到一些精巧的饰品,或者是士兵口袋里的碎银子。广东来的劳工们则面无表情,对于他们的同胞没有怜悯或者同情,只是本分的完成着自己的工作。

      威尔逊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他把工作交给了几个连长,自己退到了一片还算干净的草地上,拿出烟斗开始抽烟。

      “将军阁下,你还是这样悠闲啊!”一个满脸雀斑的斑点怪走了过来。有色将军是他们给威尔逊起的外号,威尔逊也给了他们相应的回敬,斑点怪正是其一。

      “怎么样,你要授勋了吗?”威尔逊笑道,斑点怪是第四旅的人,第四旅的表现并不好。

      “或许吧!如果不是我们的聪明才智,今天的仗肯定会很困难的。”半点怪非常的恬不知耻。

      “你们的聪明才智?”威尔逊把虽然流利,但是对于上路的其他含义他还是不太懂。

      “你们不杀我!”郭华雅指着桌上的食物说道,他还以为这是断头饭呢!刚刚吃的时候味同嚼蜡,还把自己的一辈子还有家里的亲人怀念了个遍。

      “当然不会,您被俘了,不过您放心你是绝对安全的,而且您也不会受到任何的虐待,您会有您应有的待遇!”威尔逊也想起来了,中国和欧洲的规矩好像是不太一样。

      “老子是不会投降的!”郭华雅看着威尔逊谦逊的笑脸,又想歪了。

      第一百九十五章 塘沽烽烟

      郭华雅的误会足足持续了一晚,不过理应劝降他的洋夷使者威尔逊,除了好吃好喝以外,只是又给他提供了被褥,一句劝降的话都没有说过。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了半宿,直到第二天早餐后,威尔逊才谈及了对于郭华雅将来的安排。知道自己变成肉票的郭华雅,有些哭笑不得,他知道大清不会为他花一毛钱的,虽然丧师辱国的罪名不会怪在他头上,但是赎人怕是永远也不可能的。

      郭华雅在联军的营地里考虑着如何回家的问题,僧格林沁则在大沽口考虑着塘沽的防务问题,新河和军粮城还能用寡众悬殊对付过去,对于战局的影响也不大,但塘沽可完全不同了。塘沽与大沽口仅一河之隔,是大沽口北岸炮台侧后的重要屏障,别说是兵力寡众悬殊,就是战至最后一人也是万万丢不得的。

      “调西凌阿的马队过去吧!让他设法迎头截击洋夷,万勿给洋夷进抵塘沽的机会!”塘沽原有克兴阿、文祥所部的满蒙骑兵一千余人,还有直隶总督衙门的绿营兵两千人上下,共有守军三千人,不过僧格林沁还是不放心,洋夷在攻城方面还是比较厉害的。西凌阿是他手里仅有的机动部队了,如不是塘沽过于重要,他轻易是不会动用的。

      “王爷,洋夷枪炮犀利,雨后地面湿滑,马匹又驰骋不得,野战怕是胜算不大啊!”刚刚大败而归都兴阿心有余悸,新河大营一番血战,都兴阿自己也挨了一枪,现在胳膊还是吊着的。而且仅进攻新河及军粮城的联军足有一万三千多人,西凌阿区区千余人能有什么用,让一千多人去截击一万多人,这和送死有什么分别,当然当着僧格林沁的面他不敢这么说。

      “尽人事听天命吧!让西凌阿设法迎击,便宜行事吧!若有万一,就让他退入塘沽,协助克兴阿和文祥守城。”僧格林沁也知道,这该死的雨让他的骑兵发挥受了很大的限制,硬拼不是办法就只能凭城固守了。

      “再给克兴阿和文祥下一道军令吧!命副都统克兴阿、侍郎文祥,扼守壕墙,严加戒备,不准稍有松懈,务必死守塘沽!”僧格林沁的心里明镜一样,以目前的兵力,文祥和克兴阿能坚持几天就不错了。不过再有十天半个月就够了,朝廷一直在与洋夷商讨议和,和局一定,这仗也就不用再打下去了。

      僧格林沁的将帅们计议方定,西凌阿的马队还没来得及调动,祥一点也不愉快,没经历过真正战阵的文祥,看着无边无沿的联军队伍差点被吓死。上过战场的克兴阿告诉他联军的大概兵力之后,文祥直接就停机了。三千人如何抵挡两万大军的围攻,这不是文祥一介书生能够想象的。

      “都统大人,你我已入死地矣!”文祥仰天长叹。

      “一死以报国恩吧!”克兴阿死死的攥着刀柄,手上的青筋已经绷了出来。

      “能与将军共事,文祥足慰此生!”克兴阿紧张的时候一点也不好看,但是他的气势感染了文祥,家国大义这事儿文祥可比克兴阿一介武夫懂得多了。

      ¡°ÆìÈ˾Ͳ»¸ÃËÀÔÚ¼ÒÀ´ËÉíÉú¼´Îª¹ú£¡¡±¿ËÐ˰¢Ò»¹²¾Í»áÕâôһ¾äÎÄç§ç§µÄ»°£¬Á³ºì²±×Ó´ÖµÄ˵Á˳öÀ´¡£

      “文祥一介书生,临阵指挥便拜托将军了!”文祥向克兴阿一躬到地,然后转身便走上了城墙。

      克兴阿还没弄明白文祥这没头没脑的一句是为了什么,文祥已经不知从哪里弄了一捆绳子,在几个兵丁的帮助下把自己的一条腿绑在了一门大炮上。

      “儿郎们,本官乃兵部侍郎文祥!今有洋夷不服王化,狂悖犯上,侵犯我天朝疆土,残虐我天朝百姓,正是我辈舍身报国之时。本官对天起誓,今日当于诸君共讨凶逆,誓与此城此炮共存亡!”文祥慷慨激昂的对守城的兵丁们高喊道,并展示着他的决心。

      “誓与塘沽共存亡!”克兴阿颇为感动,文祥一个文官能做到这样,不容易了,所以第一个带头应和了起来。

      文祥的战前动员并不算成功,因为他说的话太书面了,九成九的士兵根本没听懂他说什么。不过侍郎大人把自己绑在大炮上这点,所有人都看到了,中国的兵也来自中国的百姓,总是那么容易被打动。所谓将怀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当官的都豁出来了,当兵的自然也就愿意慷慨一把。其他士卒要灵活作战不能有什么表示,炮手们却都站了出来,他们没用绳索,直接用监牢用的铁质脚镣把自己铐在了大炮上。所有兵丁齐声呐喊,高呼着与塘沽共存亡的口号,清军士气一时大振。

      威尔逊也在望远镜里看到了城头的喧嚣,当然望远镜不是上帝视角,他看不到脚镣之类的细节。虽然不能听明白清军在叫喊什么,但是联军可以感受到清军士气的变化,不过大部分人都不以为然。

      联军的面前是一座用夯土筑就的城墙,在习惯了石头墙的欧洲人眼里,土可不是什么坚固的东西。城头有许多的大炮,但是口径普遍比较小,而且怎么看怎么原始的样子。守军的人数也不多,一切都似乎在显示着城防的单薄。

      不过显然实际指挥的格兰特将军是个小心的人,他是否遇到过东方计谋威尔逊不得而知,但是他起码做了充分的准备。联军在距离清军要塞祥。

      “现在撤兵?”僧格林沁如果在文祥面前,文祥都能抽他,现在岂是能够退兵的时候。

      “朝廷又有上谕到了!”克兴阿也没办法,这仗打得太窝囊了。不过其实这命令救了他和文祥一命,他也知道,自己是无论如何也守不住了,能做的只是痛痛快快的殉国。

      “唉!”文祥也知道朝廷的德行。

      “保护侍郎大人先走!撤!”克兴阿一刀斩断了文祥捆在火炮上的绳索,几个戈什哈拉起文祥就走。

      其他士兵得了撤退的命令也是撒丫子就跑,刚刚表决心的几个炮兵可就傻了,他们是又铁质的脚镣把自己锁在大炮上的,为了表决心还把钥匙扔城外了,现在想跑都跑不了了。克兴阿和文祥已经带着满蒙骑兵还有残余的绿营兵开城跑了,这些炮兵才换过来一点,今天他们是走不了了。

      “弟兄们,洋夷上来也没咱们好,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吧!”一个炮长喊了一嗓子,然后最后的几个炮手开始了他们壮烈的谢幕。

      当联军凫水过芦苇荡攀上城墙的时候,这些炮手已经全部死在*炮之下,到死他们也没留下名字。不过他们取得了开战以来最大的战果,毙伤联军士兵二百余人,其中击杀十一人,八里桥也不过如此。

      第一百九十六章 失踪

      攻入塘沽的联军围着清军的炮位参观了起来,清军的死战不退,深深的震撼了这些欧洲来的绅士们。如果没有逃散的那一批人,联军对于清军的评价将停留在一个极高的位置上,勇士在哪里都会得到尊重,哪怕是他的敌人。

      格兰特为首的联军军官们,其实在瞻仰勇士遗迹的同时,其实也在评估清军。如果清军都是这种勇士,那么联军就要重新考量对*的态度了,万幸这些人无论在哪个国家的任意一支军队里都是少数派。

      格兰特等人可以理解,为什么清军大炮周围全是清军的尸体。但他们依旧很奇怪,这些人是怎么在如此猛烈的炮击下坚持那么久的。即便清军炮手的大腿都被绑在了大炮上,这些身前和背后都有圆形白色徽章,直属于直隶总督衙门的战士也有着超乎常人想象的勇气。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6 1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