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淘宝人生_校对版by:浪拍云》-第7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位本想着借此机会给他手里的东西镀上一层金,没成想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等这节目播出之后,他那东西就成死物件儿了,而他自己,也很难在古玩圈子里再混下去。

        抱着沉重的菩萨像,第二位藏友灰溜溜地走了,他心里是恨田乃昘坏了他的好事,可又没一点奈何。总不能让人家看出来了,还帮着你隐瞒,甚至给你一个想要的鉴定结果,心术不正迟早会有这样一个下场。

        第三位藏友带着他的藏品进来的时候,现场已经安静下来了,见识了这几位鉴定专家了刚才对持有赝品的藏友无情打击,现场观众和藏友的热情反而更加高涨了。这才是大家想要看到的东西,如果只是轻描淡写,无关痛痒地说两句,你凭什么坐在那里给人家鉴定呢,首先你的职业操守就不过关,文玩古物这些东西是最最说不得假话的。

        这位藏友把他的那件笔筒放在条案上,微笑着道:“几位鉴定专家好,这笔筒是我五六年前出差的时候在地摊上买的,当时觉得有可能是紫檀木的,请几位帮着掌掌眼。”

        这种藏品的鉴定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最重要的还是要多上手,多接触,正所谓“功到自然成”,见识的东西多了,真假优劣一看便知。

        这事是田乃昘负责的,拿起那只笔筒简单看了看,又交给身边的陈老,挨着的石老和张辰都是简单看了一下就放在桌上不动了。

        这个现象让这位藏友的大感不妙,心里一着急,就表露在脸上了。双手也不自觉地开始搓着,眼睛来回扫视着眼前的四个人,就怕从他们嘴里说出一句不好的话来。

        这表情看在田乃昘眼力,他也不想让这位藏友心理负担过重,等现场观众鉴赏、采访过后,就笑着问道:“出趟差也不忘逛古玩市场,你应该也是搞收藏的吧,这笔筒你多少钱收的?”

        田乃昘的话让对方的紧张落去了不少,但心里还是有些不自在,就怕这话是在安慰自己呢,强作了一个微笑,答道:“这个倒是谈不上,就是个人比较喜欢,要说专业知识也没有多少,算是个爱好者吧。这笔筒我是在苏州收的,当时对方要价是两千,最后搞价搞到一千三,我看着像是紫檀的,咬了咬牙就买下来了。”

        田乃昘听后笑道:“嗯,你这样的心态是不错,看着喜欢的东西还能静下心来搞价,而且还是面对着一件很有可能是紫檀笔筒这样的物件儿,你要是能把这种心态保持下去,那你打眼的机会就会少很多了。一千三,你还要咬咬牙,你这咬牙的机会要是多几次,你这可就了不得了啊!恭喜你,这是一件明代官造的木雕精品,即使是在五年前,一千三收下来也是一个大漏,好好收藏吧!”

        “谢谢专家,谢谢!”道谢之后,这位又看向田乃昘,问道:“田专家,不是还要再讲一讲的吗,我们都希望能从专家这里听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呢!”

        田乃昘笑道:“讲啊,当然要讲的,就来说说你这件笔筒吧!”

        喝了一口水润润嗓子,接着道:“明清时期,木雕工艺进入了高度发展的阶段,在这段时期里,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同时也形成了木雕工艺的分类,例如:白木雕、红木雕、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金漆木雕等等,你这件就是红木雕的精品。明清木雕多文玩,文房用具和案头清玩最为常见;而两者的艺术风格却又有很大的不同。清代木雕繁奇多姿,打磨要细到深雕的里层都光滑如玉,表现欲很强。而明代的木雕,则要表现得简练古朴,不做多层次雕刻,很少用深雕、镂空的技法;同时明代木雕又很注重器物与材料的统一,充分运用木材本身的色泽、纹理等优势,不以技法做遮掩,却达到了稳定、协调的艺术效果,十分难得。”

        现场观众齐声鼓掌,这番话基本上就把明代木雕的要领和关键全都总结了,对于在坐的观众在今后的木雕收藏上,作用不可谓不大。

        字画,佛像,杂项,这三类都已经有藏友上过场了,接下来要上场的藏品不用说,肯定是瓷器无疑了。

        一个年轻女孩儿抱着一个小盒子走进来,梁斌这厮还没有女朋友,见到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就有心和对方多说几句。

        “小妹妹,你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藏品呢?”

        这女孩儿显然是常看综艺节目,对这位大名鼎鼎的主持人并不陌生,大大方方地道:“梁斌哥哥好,我带来的是四只瓷碗。”

        “哦,那这是你自己的收藏呢,还是你家里的呢?”

        “这是我爸的东西,不过也是别人送给我爸的,我趁着我爸不在家,拿出来看看这是什么时候的东西。”

        梁斌脑门上就见黑线了,问道:“呃,小妹妹,你爸他不会是当官的吧?”

        “嘻嘻,你以为我爸是贪官收别人的礼啊,怎么可能呢,我爸就是一个普通的生意人。”

        梁斌还真怕这女孩子的爸爸是个当官的,“哦,这样啊,我也觉得有你这样一个乖巧可爱的女儿,你父亲也不该是个贪官。现在你就把你这四只碗拿上去,让我们的专家给你看看吧!”

        “专家爷爷好,专家叔叔好,专家……,哥哥好!”问了一排的好,到了张辰这儿,犹豫了一下,还是叫哥哥了。

        说完就把盒子打开,取出里边的四只粉彩小碗,放在了陈老的面前,等着老爷子给鉴定。

        可这是张辰的事啊,而且陈老还想要让张辰在这节目上出出彩呢,可又不能就这么推给张辰。只好是先拿起面前的小碗看了看,然后又递给了石老,由他交给张辰。

        女孩儿看着就有点不大情愿了,那么年轻,比我大不了三两岁吧,能做专家吗?犹豫着问道:“专家爷爷,您不能给我看看吗,这里边您年龄最大,我自然是找最有经验的了。”

        看来年少成名也有弊端啊,陈老呵呵地笑着,那边的田乃昘就说话了:“小妹妹,你可别小看了那个专家哥哥,他的瓷器收藏可是最全的,而且眼力超好,在我们行内他也是第一流的。再说了,你这里不是有四只吗,我们四个人,正好一人一只,一起给你做鉴定,这不是更好吗?”

        女孩儿也不再说什么了,不管那个最年轻的是不是专家,就给他一个机会吧,或许他还真的是一流高手呢。

        四个人一人看一只,轮换着看过之后,四只碗都聚在了张辰面前。张辰又把四只小碗并排摆在一起,请现场观众来鉴赏。

        张辰倒是不认为这女孩儿有什么不对,给他也一样,当然是要找年长的专家给自己鉴定了。年龄越大就越是有经验,古玩这东西可不是比力气,只能是靠多年的磨练和学习才能有成绩。

        张辰再次捏起一只碗看了看,余光看到女孩儿不大信任的表情,苦笑了一下,道:“别怕,我肯定不会给你打碎了的,如果真给你损坏了,我赔你一只更好的碗,有这么大个儿,雍正胭脂水釉的。”

        看着张辰用双手比划出一个有半米大的圆,女孩儿有点愣住了,那么大的碗,要比我的贵重好多倍了吧。想着巨大的瓷碗,女孩儿就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那只超大的雍正胭脂水釉薄胎大碗张辰甚是喜爱,只怕这存世的也就仅此一件了,怎么可能用来作为赔偿呢。张辰敢这样说,那是因为以他现在的敏锐度和速度,绝不可能让任何一件瓷器在他手上有了损伤,这厮只是说漂亮话而已。

        这一招果然把女孩儿的心思转移了,张辰放下手里的碗,道:“这四只碗上的图案分别是牡丹、月季、芙蓉、蔷薇,正好是一套的,而且这四只碗还是乾隆官窑的精品。乾隆粉彩是粉彩工艺的顶峰,回去告诉你父亲,这四只碗弥足珍贵,一定要好好保存。”

        女孩儿扑扇着长长的睫毛,显然没有预料到会是这样一个鉴定,问道:“这个很珍贵吗?”

        张辰道:“我见识过数万件各种瓷器,这样四只一套的,我也是第一次见实物,到底珍贵不珍贵,你说呢!”

        梁斌也是一个古玩收藏爱好者,作为主持人,这时候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张先生,这致远堂也是官窑款吗?”

        “这个是室名款,明清两代到了一个瓷器发展的高峰,这两个朝代的皇帝多数都有自己的私窑,尤其是清代的皇帝,康乾道三位在位的时候,这种室名款多达上百种。例如万历皇帝的芝兰室,崇祯帝的以德堂,康熙的百子堂、希范堂、松年堂,乾隆的雅雨堂、宁静斋,道光有筑野堂、居梧堂,以及清晚期慈禧的大雅斋,这些款识的瓷器也多在官窑之列,甚至要比纪年款的更加精美。”

        梁斌不住地点头,道:“只是一个款识就有这么多的道道,果然博大精深,那张先生你再给大家讲讲粉彩吧,这里边又有什么知识呢!”

        张辰也觉得有必要给自己正一下名,道:“大家都知道,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础上模仿珐琅彩烧制的,珐琅彩很漂亮,但只能是皇家使用,老百姓是不得一见的。就有人想,能不能把这珐琅彩模仿出来,带入到民间给老百姓也用用,于是呢,粉彩就出现了。”

        “粉彩出现于康熙晚期,鼎盛于乾隆年间,由于它是仿珐琅彩烧制的,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叫粉彩,而是叫做‘洋彩’,到了道光年间的时候才有粉彩一说。粉彩还有一个名字叫‘软彩’,这是因为它在釉质材料里边加了一种叫做‘玻璃白’的东西,也有人说是加了铅粉,以至于粉彩看上去特别的【创建和谐家园】,彩色特别柔和,层次明显,增强了立体感。有一种出现于清末的釉上彩彩瓷,叫做‘浅绛彩’,很容易和粉彩混淆,大家在收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浅绛彩是直接上色,不添加玻璃白,所以它没有渲染的效果,这是它和粉彩的一个区别;另外一点,就是粉彩用料很足,尤其是雍乾两朝的粉彩瓷器,又厚又粉,拿手摸一下突出感很强,而浅绛彩则是另一个极端,几乎没有触感。而且浅绛彩容易脱色,百十年下来,有的连画面都看不清了。说起来很简单,真要上手的话,还是得多看多学,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啪,啪,啪……”,这时候观众们才真正从心底里佩服这位年轻的嘉宾,把他当作一个专家来对待了。

        女孩儿也是很真诚地向张辰道谢:“谢谢专家哥哥!”

      µÚ194Õ ²»ÊʺÏëçËâ

        在张辰鉴定过那四只粉彩小碗之后,也得到了现场所有人的认可,再接下来他鉴定一件成化年底款的双耳瓶为清晚期民窑仿制的时候,大家也都服气了。

        播出一期节目只有四十多分钟时间,可那都是剪辑过了的,真正拍摄的时间要长很多。每一件藏品连出带进,加上点评讲解,以及主持人的穿插,最短也得在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从上午九点半开始,八件藏品下来,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还要多。

        虽然藤蔓遮盖的凉棚下有风扇不停地吹着凉风,一边的池塘也提供了足够的湿度,能够把七月的热浪赶出凉棚之外;可是时近中午,别说陈老和石老两位长者,就是那些现场的观众,也觉得肚子有些空了。

        张辰可不敢让这两位老爷子饿着,大中午的老人家又都喜欢午休一下,这些都需要安排。好在有张沐,在这圈子里滚打了三四年了,一应计划做的很到位,早就订好了燕京饭店的送餐,知远堂里有十多间豪华套房,午饭后正好就地休息。

        第二期的节目从下午两点半开始录制,有了一上午的磨合,观众们对于套路也都熟悉了,和主持人相互配合着,下午的节目录制起来顺畅了很多。

        流程顺畅了,效率自然也会提高,到下午六点半的时候,两期节目都已经完成了。参与鉴定十六件藏品中,也没有了被人拿来滥竽充数捣乱的,不过其中的两件却是很有意思。

        其中一位藏友带来了一对白玉老虎,造型古朴,雕刻深动入微。藏友本以为能到清早期就不错了,没想到田乃昘看过之后,却是给出了唐代和田玉雕精品的鉴定。

        另外一位带着一本没皮没脸的旧书想来碰碰运气的藏友,更是没想到,他这本自以为没皮没脸的旧书,居然是明代陆元大本的《花间集》,颇具收藏价值。

        第二天的录制更是出现了两件好东西,这两件藏品让藏友也都是十分的欢喜。

        上午录制的一期节目中,一位藏友带着一个盒子进到拍摄现场,来到鉴定嘉宾面前问过了好,打开她手上的盒子,里边铺着黄帛,中间是一块玉佩。

        田乃昘接过玉佩看了看,问道:“你这块玉佩是怎么来的?”

        藏友好像对自己这块玉佩很有信心,很干脆地答道:“这玉佩是我母亲的,我母亲年轻时候曾经照顾过一位老太太一段时间,那老太太解放前是有钱人家的姨太太,手里存着几件古董,为了感谢我母亲就送给了她这块玉佩。据说这玉佩当时挺值钱的,我母亲一只都不舍得拿出来,前段时间又想起那位老太太了,才又说起这个事。正好听说你们节目能给免费鉴定,我母亲也一直想弄明白这玉佩到底是怎么个事,所以就报名参加了。”

        田乃昘对这块玉佩好像不怎么感兴趣,又问道:“那你那只盒子能给我看看吗,是不是当年那位老太太和这玉佩一起送你母亲的?”

        “对啊,我母亲说,这盒子原来就是装着这块玉佩来的。”

        田乃昘笑了笑,对旁边的陈老三人道:“陈老,石老,张辰,你们看看这盒子。”

        陈老接过盒子看了看,又递给石老,接着是张辰,都看了一圈,三个人先后都是点了点头。

        一边的藏友倒是有些莫名其妙了,我要鉴定的是玉佩,这几个专家怎么拿着盒子不放手呢,难道说这盒子比这块玉佩还要好吗?

        不待她多想什么,田乃昘就开口了:“呵呵,你这块玉佩啊,倒也有些年头,清末民初的东西,放一段时间价值会高一些。倒是你这个盒子不错,当初那个老太太就没给你母亲说这盒子是怎么回事吗?”

        “这个还真没听说过,如果有说法的话,我想我母亲一定会跟我们说的。”藏友笑着回答,看来知道这盒子是个好玩意儿之后,心情是不错。

        “你这个盒子很有来头,应该是清中期盛世时候的东西,材质是阴沉木的,而且还是一块整木掏出来的。尤其是这木质,这盒子四边是黑色,底板和盖板的中间部位又都是红色的,这是阴沉木种的上等木料坡垒阴沉木,价值不菲,好好收藏吧!”

        藏友喜出望外,对着田乃昘连连道谢,如果没有田乃昘的鉴定,这盒子还不知道是个什么下场呢,兴许毁坏了或者扔了也有可能。

        田乃昘也不用主持人招呼了,自觉地讲起了阴沉木的知识:“阴沉木又被人们叫做‘乌木’,不过这个乌木和东南亚的乌木可是大不相同,东南亚的乌木是一个木种,属于现干木材,而阴沉木则是炭化木,叫它‘乌木’只不过是因为它最早出现的时候是表面乌黑色的。其实阴沉木本身就已经可以算是一种古物,是在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前,由洪水等自然灾害或者是地壳变动的过程中,被埋入江河湖泊甚至是海底的珍贵木材,经过千万年的缺氧、高压以及细菌等微生物作用,内部的脂肪和糖等成份都被慢慢溶解掉,逐渐碳化而形成的。阴沉木的种类有很多,香樟树、金丝楠木、杉树、槐木、檀木等等的都有。不褪色,不生虫,不腐朽等特质,也让阴沉木成为了理想的家具和艺术品制作材料,深受古代皇家和帝王的喜爱。而这种特殊条件下生成的木料,也因为不可再生性,成为稀缺资源,自古就有‘纵有金银满仓,不如乌木一方’的说法。”

        另一件藏品出现在下午的时候。

        下午录制的是这一次的最后一期节目,先要用这五期节目去试下水,看看观众有什么反映。如果反映一致的好,那当然是最好不过;如果有不足的地方,再根据汇总来的消息,对节目进行一些小改动。

        两天的节目录下来,现场的观众对于几位鉴定嘉宾也熟悉了,至少知道几个嘉宾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活泼胆大的观众,甚至会在休息的时候上前和嘉宾聊上几句,请教一些专业知识。

        第二天下午节目录制之前,有观众还专门从家里把自己的藏品带来,想让几位嘉宾帮着看看,给掌掌眼。陈老和石老是要午休的,张辰和田乃昘就成了观众请教的对象,面对人家如此的热情,两人也不好拒绝,只好是挨个儿的看过去,不过只是说说,开具鉴定证书是不可能的。

        到节目开始录制之前,两人帮着看了三四十件玩意儿,嘴巴都快说干了。趁着大家安排座次的时间,赶紧补充了一下水份,省得节目开录了才又难受。

        倒数第三位藏友进来的时候,两只手里各抱着一只白瓷罐子,走到条案前把罐子放下,跟嘉宾问了好。

        这是两只一样的罐子,二十多厘米高,通体都是白釉,没一丁点儿其他的颜色,白的简直欺霜赛雪。

        张辰拿过一只罐子看了看,又揭开盖子看看,里边散发出一股浓浓的醋酸味儿,皱了皱鼻子问道:“你这罐子可有些年头了吧,是早些年买的,还是家里传下来的呢?”

        这位藏友穿着很体面,长相也比较富态,家庭条件肯定差不了,所以张辰才会问他,这两只罐子是不是买来的。

        “不是买来的,我对这些东西一窍不通,这俩罐子在我们家最少也有七八十年了,我父亲小时候就见过,一直是在厨房里搁着用来的。”

        “给厨房里用,你们家该不是使这个腌腊八蒜的吧?”张辰若有所悟地问道。

        藏友笑了笑,答道:“的确是腌蒜用来着,听我父亲说,他还小的时候就已经在用了,您刚才拿的那个就是腌蒜用的,另外这个是放糖的。”

        “你能分这么清楚?”张辰觉得这人还真细心啊,两只完全一样的白瓷罐子,拿到外边来都能分清楚,这就是一般古玩行的人,都不可能分这么清楚的。

        “这俩罐子比双胞胎还像,我其实也分不清楚,我看见您刚才皱鼻子来着,应该是给呛着了。”

        “噗”,观众席上有人憋不住笑出声来了,接着大家就都憋不住了,就连同在鉴定席的另外三人,脸上都没有了沉稳的表情。

        张辰也笑了,拿起另外一只来闻了闻,果然有一股甜腻腻的味道,像极了这罐子给人的感觉,心里不由赞了一声:这才相配嘛。

        放下罐子,道:“你们家这样的罐子多吗?”

        藏友有些不清楚状况了,“呃,没了,就这俩。”

        张辰自然是知道这罐子的珍贵,有两只就不错了,谁家还能成批量的收藏这样的罐子啊,这只不过是给自己解围的一种方式罢了。

        “唉呀,你们家可真是够厉害的,永乐薄胎的甜白釉,居然用来腌蒜了,我说怎么一股子酸味儿呢。而且这一腌就是百八十年往上数,陈年老醋坛子啊,全天下也少见你们家这么奢侈的。最让人奇怪就是,这么多年下来,居然一点儿没磕着碰着,难得啊!”

        这位果然是对收藏一窍不通,疑惑地问道:“甜白釉是什么意思,这个东西很有价值吗?”

        “何止是有价值呢,价值太高了,这么跟你说吧,如果一罐子腌蒜能值二十块钱,那么用它装着卖,就得在那二十后面再加上一个万字。”

        张辰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不理会藏友震惊的表情,继续道:“我们都知道,青花、粉彩、五彩等等的瓷器,都需要在白釉的衬托下才能够更有表现力,而甜白釉则是白釉中最顶级的。甜白釉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它的釉质极其莹润,比元代的枢府窑卵白釉更加有乳浊感,并且给人温柔甜净的感觉。而永乐甜白釉正是白釉瓷的巅峰,许多都薄到了半拖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为之后的各种彩瓷奠定了坚实的表现基础。这两只盖罐,瓷胎纤薄,釉色甜腻,光可鉴人,还有一种透光感,正是永乐甜白釉的精品。不过,这个的确不适合腌蒜。”

      第195章 月老

        五期节目录下来够一个月播了,而节目的首播日期是在暑期的七月十三号,也就是说,在八月十号之前,张辰不必再为节目的事情操心了。跟电视台、广告商打交道,张辰完全是个外行,自有张沐和她的团队去负责。

        订婚都已经超过一个月了,张辰心思闲下来,就想着是不是出去玩一趟。以前他每个暑假都会出去玩玩的,去年夏天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成行,今年可不能再憋着了。

        宁琳琅来到国内之后,只去过云南、厦门和龙城,对于国内的绝大多数地方还是陌生的,仅有的一点了解全部都是从书上或者电视节目中获取的。今后她将会有很多的时间生活在国内,对于各个地方的了解也应该加深一下了,要不然和大家聊起来都没有太多话题,风雅文学方面的话题也不是能对每个人都通杀的。

        经过两天的计划,张辰把行程都安排好了,用一个月的时间把苏杭二州和周边地区都玩一下。张辰认为,如果只是走马观花的去看看,还不如不去,既然要玩,那就得结结实实地玩好了。

        出去游玩,就是要放松心情的,并且在这种放松之中体会到乐趣。怎么样才能放松呢,火急火燎的挨着逛肯定不行,就拿苏州为例吧,只是一个拙政园,你没有个三天两天的都体会不出其中的美好来。真正的出行游玩,不在于去了多少地方,哪怕只去一处,只要能够把其中的文化和内涵体会到了,即使是用了整个周末的时间,也一样是快乐的。

        自从送宁爷和弗雷德里克等人回伦敦之后,机师和空乘们就一直没有飞行任务,属于长期闲置的状态。尤其是空乘只有四个人分别飞过伦敦,剩下的几人还没有上岗过呢,这种拿着高额薪水过悠闲日子的生活虽好,可是几个空乘还是有些不好意思了,总觉得自己的工作对不起那么高的薪水。

        她们和机师不一样,那些机师都是老板的铁班底,和张辰的感情不一样,不出任务的时候都可以去唐韵或者汉府的工地上待着。有时候张辰出行,他们也会作为护卫跟着,常常在老板面前晃悠,肯定受老板待见。而她们却只能是在蓝图大厦坐班,要么就是回家做家务,老板出行只要不飞,肯定不会带她们,见面的机会就那么一点点,除了飞过伦敦的四人在机场见过老板之外,其他的几个对于张辰的印象仅仅是听说而已,可别时间长了老板觉得养她们费钱给辞退了。

        也找顶楼的两位老总问过,可他们受老板委托能主公司的事,却主不了老板的事。不过倒也听说了好消息,公司铁定不会裁员,来年一月还会有一架大飞机交付,而且蓝图公司也已经订购了一架湾流G350,同样会注册在长天航空公司,到时候还怕这些人不够用呢。

        很快,好消息就又来了,七月六号飞上海,随行人员中可以有六名空乘,但必须得是未婚的。空乘们就开始有心思了,老板不会有其他想法吧,听说他可是刚刚订婚,还有心思招蜂引蝶吗,把全公司六个没结婚的空乘都想一网打尽,怪不得突然之间一反常态多了好几个未婚的空乘?

        其实真不是这样的,先不说张辰没有那个爱好,即使是真的有些龌龊的心思,也不可能待着宁琳琅一起啊!原先招聘空乘的时候,为了稳定都是用已婚的,可后来张辰看着手下一大帮子全是单身大头兵,就动了给这些人做月老心思。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20 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