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张辰进门时候就用意念力观察过了,那只玉猪是一浓三淡的橙色光芒,应该是商代晚期的东西。张辰一直就在想,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够沁出如此漂亮的幽蓝色,感情也是脱胎级别的啊!
张辰摇了摇头说道:“太师叔,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
老爷子瞪着眼说道:“说给你,你就拿着,什么能不能要的。玉唯有德者居之,既然你能得到两块脱胎,那就证明你和这玩意儿有缘,放在你手里才不会埋没了,拿着。”说着就从水里捞出那玉猪递给张辰。
张辰只好接了,向老爷子道谢。老爷子这才满意地点点头,又拿起那只盒子,一边打开一边说:“这只玉猪是当年庆龄先生送给我的,希望我能找到有缘人,幸不辱命啊!我的这些玩意儿都要捐出去的,只留下这两件庆龄先生送与我的,其实也不算是我的收藏,我只是代为保管罢了。”
老爷子看了看宁琳琅,接着说道:“这对翡翠钏子是当年载之先生送与庆龄先生的,后来先生交与我,现在我再把它们送与你这小丫头,也算是不负所托了。”
天呐,我也有礼物,看样子应该是明朝货,好贵重的,还是那位老奶奶的东西。同样都是那位老奶奶的东西,分别送给我们两人,这之中也有什么说法吗?我怎么又想这些,难道我已经对他动情了吗?小丫头看了张辰一眼,又马上低下头,脸又红了。
小丫头走上前去接过老爷子手里的镯子,大大方方的谢过老爷子退了回去,小手紧紧地抓着,像是怕那对镯子会飞走一样。
老爷子打趣道:“小家伙,你还不如你师妹呢,人家一个姑娘家家的都这么大方,你却在那里不好意思,以后还要你师妹为你说话吗?”
看了眼有些不自在的张辰,老爷子笑道:“得,不说你们两个小家伙了,中午就别走了,在我这里吃饭,我老头子也享受一下三代人的气氛。”
第17章 兰亭序(上)
告别了太师叔老爷子后,宁琳琅说京城有两大古玩市场,去过了潘家园就应该再去琉璃厂转转看,张辰耐不过小丫头幽怨的眼神,只好答应送董老回家后就和她去琉璃厂。
琉璃厂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里从元朝开始就是朝廷烧制琉璃瓦的官窑地址,明朝时为了修建宫殿,扩大了规模,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
到了明嘉靖时候,修建外城,官窑移到了现在的门头沟,但是“琉璃厂”的叫法却保留下来。清代的时候,因为【创建和谐家园】官员多数聚居于附近,京城的很多书市也转到这里,于是很多的官员和学子都喜欢到这里来逛书市,渐渐地就形成了规模,各地的书商也都慕名而来,摆摊设点。
清末时候,朝廷在原琉璃厂厂址建了师范学堂,也就是现在的师大附中。民国时候建和平门修新华街,琉璃厂又分成了如今的东琉璃厂和西琉璃厂。
现今的琉璃厂还是沿袭了老年间的形式,最多的就是书店和旧书铺子,还有就是古玩商铺和卖文房四宝了。
比较有名的像是:一得阁、博古斋、荣宝斋、槐荫山房等,都是百年以上的老店。
要学书画鉴赏,个人的书画功底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张辰和宁琳琅都有坚持练书法的习惯。一进琉璃厂大街,张辰就直奔宝晋斋给自己和宁琳琅打了几刀好南纸,而给董老的则是上品宣纸,他们的书【创建和谐家园】力还没有到用上品宣纸的份上。宁琳琅又拉着张辰到一得阁买了墨汁,才又去其他店铺闲逛。
其实张辰到琉璃厂还真是来闲逛的,这里虽然有不少的古玩店,但那些店里边掌眼的都是眼力毒辣的老家伙,极少有什么宝贝能从他们眼皮子底下溜走。按着张辰非漏不出手的惯例,想在这里捡漏,可不是一般的难。
带着宁琳琅进了槐荫山房,槐荫山房里边东西的种类比较全,可以作为一个袖珍型的博物馆了。这也是为了让宁琳琅多看看真东西,这人的眼力都是养出来的,你见多了真东西,再见假玩意儿的时候就很容易分辨出来,等你假玩意儿也见够了,那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打眼的机会了。
宁琳琅在英国见识的肯定是真东西,但是宁爷的收藏也是有限的,所以宁琳琅对于真东西的见识还差一点。
从槐荫山房出来,又到了荣宝斋。荣宝斋在琉璃厂西街,是一座雕梁画栋的三层仿古建筑,三百多年的历史,真正驰名中外的百年老店。
荣宝斋始于清康熙年间,最初的时候只是一间经营南纸的小店。经过几百年的沉沉浮浮,现在已经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古玩店了,店中不乏【创建和谐家园】作品和珍奇宝贝。
宁琳琅显然是很喜欢这里,拉着张辰一件一件的看着,还不时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疑问的地方就会让张辰给她讲解。张辰对于宁琳琅所具备的天赋和所学的知识也很是感叹,张辰自己是因为有着意念力开发过的超强大脑,才能够达到别人不可能的程度。而宁琳琅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学来的。如果自己没有这超强大脑的话,还真不会比宁琳琅强太多。
而宁琳琅的求知欲,也不是一般人的强烈,简直可以说是疯狂的。从在槐荫山房开始,每看到一件看不懂的,就要张辰给她细细地讲述,差不多得有二三十件了,别说张辰这个讲述者,就连问话的宁琳琅也有点嗓子发干。
两人从荣宝斋出来,已经快要幕时了。就在荣宝斋的大门口,走来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怀里抱着一个红布包裹,往荣宝斋走过来,一边走一边还在嘴里念念叨叨地说着:“这些买卖人真黑,这么多东西就只给五千块钱,这不是哄我吗,没有五万块我宁愿放着发霉都不卖。”
这位只顾着抱怨,也没看见要出门的张辰两人,直接就撞了个满怀。张辰的身板可不是一般的结实,这位又比较单薄一些,给张辰撞的倒退了两三步才停下来,怀里的包裹也掉在了地上。
“唉呦,这力气可够大的啊!”他也知道是自己没看路撞在别人身上了,并不抱怨,弯身去捡掉在地上的包裹。
张辰见撞到了人,也连忙说对不起,弯下腰也帮着捡那包裹。眼睛落在包裹上的时候,看见从包裹里边掉出半截来的一幅横轴上,这横轴看起来有很些年代了,还略微有些破损,带着一股子陈年老灰的味道,应该是一直在床底下或者什么角落里放着的原因。
张辰一边去捡,一边把意念力释放到包裹里的东西上面,这一看可就把张辰镇住了。包裹里边是两幅横轴,都散发着由浅到深的八层红色光芒,确切地说是其中一幅横轴上的五个字把张辰镇住了。
按照红色光层所代表的年代来看,这东西八成以上是原件,还是那个道理,没有当代仿当代而且是同一时期的字画作品,那另一件没有名字的也是同一人所作吗?
张辰大大脑飞速地运转着,同时捡起包裹交给物主,说道:“大叔,实在对不起,没有撞伤到您吧!”
那人见张辰如此客气,还主动给自己道歉,也笑着回道:“没事没事,小伙子你这身体可够壮实的啊,牛犊子一样,好身体啊!”
说完那人就要进荣宝斋,张辰看他不像是古玩行里的人,应该是来卖东西的,心想可不能让他进去,一进这门,他手上的东西自己可就不一定能拿到手了。
想到这里,张辰赶紧伸手拽住那人,笑呵呵地问道:“大叔,您等一下,我问您,您这是要出手还是怎么地啊?”说着指了指那人手上的包裹。
那人还以为张辰拽他要干什么呢,原来是问他手里的东西,反正是要卖,谁买不都一样吗,看着年轻人的穿着像是个有钱的,说不来他就能给个高价呢。
“你说这个啊,是要卖啊!这是我叔留下来的东西,以前一直没发现,这不是要【创建和谐家园】了吗,才从房里刨出来的,我就试着拿到这边来看看能不能值点钱。不过我先说好了,我这可是要卖五万块的,刚刚有几家说我这是什么近代仿品,只给三五千块钱,你要是出不了那么多钱,你就别看了。”
又指了指荣宝斋,接着道:“你要是不要我就进去看看,听说这家买卖全京城最大,应该不会给的便宜了。”
张辰心里就笑啊,感情这位还不知道手里的是什么物件呢,就凭那一千多年的两张纸,也不止十万块了吧。看了好几家都给三五千块,这都是谁家的缺德玩意儿啊,不过也是,古玩商人干的就是低买高卖的营生,谁也不可能按着市价收东西啊,要不还哪来的捡漏这一说啊!
“大叔,你这东西我要,但您能让我先看看东西吗,不看东西就谈价钱,可不合规矩啊!只要合适,咱马上就交易。”
那人想了想,说道:“行,你说得也对,哪有不看货就说价钱的买卖。我这也是着急啊,给前边哪几家气着了。就给你看看,可你要是给不了五万块钱,那我可是不卖。”
这人怎么就咬着五万块钱不放呢,要是这东西不值五万,有人花五万买了,那不是棒槌吗?这人应该是有什么着急用钱的地方,可自己又不知道这玩意儿的价值,就冒估了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价钱来碰运气的。
张辰接过包裹,抽出那幅上边写着“兰亭宴集序”的横轴,小心的一点一点展开着,刚刚展开不到一半,张辰就停下来了,仔细看了看,接着就把横轴卷了起来放进包裹里。脸上没有任何变化,一如常时般的平静,心里却早已经开锅了,那个翻腾啊:真迹!果然是真迹,难道我的运气真的如此之好吗?怎么我和姓王的就这么投缘吗?老天啊,你是想要用运气馅饼砸死我吗?
那人见张辰只看了一件就把东西收进包裹,一脸的平静,没有任何表示,还以为张辰看不上他的东西,说道:“小伙子,你到底要不要,倒是说个话啊,你不要的话我还进这家店去呢!”
张辰连忙道:“要,怎么不要呢,我再看看你另外这幅,刚刚那幅还不值五万,加上这幅兴许就差不多了吧!”
装模作样的打开另外一幅,张辰的内心再次被强烈地震撼着,这还真是同一个人的作品啊,只不过这幅是一篇简单的自传。简直就是国之重器啊,绝对可以震惊世界收藏界的好东西。
张辰一边卷着横轴,一边说道:“大叔,你这两件东西我要了,虽然两件加一起还是不值五万块钱,但这些个字我还是挺喜欢的,兴许我买回去放上几年还能值个七八万呢!”
这就开始忽悠上了,“大叔,您说这是您叔叔留下来的,您叔叔以前是个文人吧,您家里还有这样的物件吗?”
虽然张辰基本确定这是真迹,但古玩这东西还是要有个出处的好,再说了这人不懂古玩,家里要是还有东西的话,估计花不了多少钱就能包圆了,便宜谁不是便宜啊!
那人听张辰说花五万买他的东西,也有些高兴,就给张辰讲起他的叔叔来了。
原来这人的叔叔是浙江嵊州人,当年破四旧的时候在红卫兵里边很有名头,抄家挖墓的事没少干,因此很得红卫兵头头的赏识。后来当地的红卫兵头头投靠了一个大人物,就把他叔叔也带了去,接着那大人物要到京城,就把几个忠心的下属也带到了京城。
后来,他叔叔在一次武斗的时候,不小心从台子上摔下来受了重伤,从此无法人道。因为没有老婆也没有子嗣,就从老家农村把远房侄子接过来伺候他,等到他死了,就让这侄子继承他的家业。
第18章 兰亭序(下)
可没想到这家伙在瘫痪之后,性情大变,整日里就是喝的醉醺醺的,导致病情恶化,在七十年代末就突然挂了。可怜他本想跟着他叔叔奔个前程,到最后只是混了一个京城户口,连工作都没有。
又因为没有文化,大字不识一个,只能出去打些短工养活自己,到了四十多岁也没有个老婆。最后只能是从农村老家给找了个独居的寡妇,这才算是有了个家。
到现在,住的房子要【创建和谐家园】了,就准备收拾东西挪地方住,就在角落里发现了这两幅横轴,想着【创建和谐家园】款子还没有下来,也不准备回迁,不如把这玩意儿拿出来卖了添点钱,自己两口子先买个小户型住着。
两口子都是农村来的,俩人加一起认识的字不超过二十个,也不知道这东西值钱不值钱,听说琉璃厂古玩店多,就来碰碰运气。
张辰听他这么说完,真是庆幸啊,这首功还得是宁琳琅的,要不是小丫头拉着他来琉璃厂,怎么可能捡到这样一个惊天大漏。第二个要感谢的就是这位红卫兵的侄子了,幸亏他不识字啊,只要他能上完小学三年级,这东西就不会成为一个漏,今天可算是感受到不识字的好处了,当然是别人不识字。
按照这位物主的讲述,结合那幅《兰亭宴集序》上面的说法,张辰差不多就明白这两幅字的来由了。
先说说这两幅字,一幅就是大名鼎鼎,冠绝宇内的“书圣”王羲之手书《兰亭宴集序》,另一幅是王羲之对自己生平的一个概括,权当是自传吧!
世人都知道,当初李世民派遣监察御史萧翼,从辩才和尚那里骗走了王家的传家之宝《兰亭序》,等到他死的时候,又霸道的把《兰亭序》作为了他的陪葬品。也有传说《兰亭序》被李治截留下来,给自己陪葬了的说法。
时到今日,这幅由红卫兵家里流出来的《兰亭序》才揭开了当年的事情真相,这也就是张辰断定这幅是真迹手书《兰亭序》的原因。
张辰展开这幅字首先看到的是兰亭宴集序五字引首,接着是王羲之的自述,说是王羲之在写就这篇兰亭宴集序之后自己也是非常的喜爱,因为当时是即兴之作,难免有些修正的地方,不是很美。所以后来自己又照稿子重新写了无数遍,才写出这么一篇完美的来,装裱起来自己慢慢欣赏。当年兰亭修禊场面之壮观,也让王羲之十分的怀念,怕是以后再不会有那样的盛事了,就决定让这幅自己全力而为的最佳作品陪伴自己长眠于地下。而当时那份草稿,则留给了后人。
另一幅也是王羲之的手书,作为王羲之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在里边王羲之大致的讲述了自己从幼年开始的重重经历,作为琅琊王氏的后辈子孙,自幼勤于学业,直至官拜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来又辞官归隐会稽。也讲述了他和郗璇的爱情,从最初的反对,到婚后的恩爱。此外,还列出了一些他个人对道教义理的理解和看法等等。
由此推断,这位红卫兵侄子的叔叔是浙江嵊州人,那里是王羲之墓的所在地,而他叔叔当年是红卫兵里的小头目,应该是参加了当年破毁王羲之墓的事情。想来这两幅字就是当初他叔叔私自截留下来的,或者是想用这两件宝贝谋个前程吧。没想到进了京城之后就瘫痪了,所以也没有送出去,而他叔叔死的又比较突然,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他这是两件宝贝。
他自己不识字,也就认不出这是什么宝贝,只能是到处找人卖,而那些古玩商也拿不准这玩意儿是不是真的,因为这样的东西是不可能出现在他这样的人手里的。而且不知道当初王羲之用了什么方法,这两幅字埋藏于地下一千多年还保存的这么好,在到了他叔叔手里后,就那么搁置着,虽然落了很多灰,但并没收受潮发霉。
就像当初张辰收的那幅王维真迹,不就是扔在一堆破烂里边的吗,因为没有人认为会有这样的东西留存于世,所以当这些东西出现的时候,大家都会认为这是假的。古玩行里这类的事情也有不少,但凡发生,那就一定是一个天大的漏,而那些能捡到这种大漏的人,无一不是心细眼毒之辈。
这么好品相的晋代书画出现在一个这样的人手里,九成九的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个骗局,即使东西再是老物件,也很难让人相信这是真家伙,所以那些个看过的人,都是按照高仿品来收的,怎么可能给他五万呢。这才有了他拿着宝贝到处找人卖却没人肯收,在这里遇到张辰的事情。
张辰得出了结论后,就招呼物主道:“大叔,我兜里没装这么多现金,我的车就在前边停着,咱一块儿过去吧,您放心,一分钱不会少给您的。”
看见这物主还有点犹豫,张辰又接着说道:“您看,谁也不会拿着好几万现金来逛街不是吗,这大街上我也不可能黑了您的东西。要不这样吧,你自己拿着这东西,等我给了您钱,您再把这东西给我,行吗?”
张辰说完这句就有点后悔了,他真是不愿意再把这宝贝交回到物主手上的,万一有个闪失,那可就是大事情了。可不这样的话,这人又信不过自己。
想来想去,张辰还真是想出一个办法来,拿出自己的车钥匙,说道:“大叔,要不这样吧,这是我的车钥匙,我那车是一奔驰,值三百多万,够得上您这俩玩意儿了吧,您拿着我这钥匙,等到了车跟前,我给了您钱你再还我,这样就算我想黑了您的东西,我也肯定是跑不了了。”
“那成,这奔驰我知道,可是好车啊,听说是特别的贵,感情是真的,一个车就得好几百万。”物主马上就答应了,人家都把还几百万的奔驰车让你握在手里了,你这几万块钱都不值的东西人家会稀罕吗?
他哪里知道,就算让张辰再开来十台一样的奔驰换他这两幅字,张辰都会毫不犹豫的。
等到了地方,张辰从工具箱里拿出五万块钱交给物主,又和他写了一张交易合同,才算完事。虽然这合同不一定有用,但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什么麻烦啊,有备无患嘛。
那物主看了看张辰的G55纪念版,摇着头说道:“这就是值好几百万的车?也太难看了点吧,还不如我们街上的桑塔纳漂亮呢,真不知道你们这些有钱人是怎么想的,这么精神的小伙子,开这么难看一车。”这位把这台经典车型的纪念版一顿狠批之后摇着头走了。
张辰翻了翻白眼,坐上了驾驶位,宁琳琅坐在副驾驶位上,一脸幸灾乐祸的笑着。张辰瞪了她一眼说道:“怎么,很好笑吗,你没听他说吗,他是文盲,没有品位的。要是他能看出这台车的好处,那他也不会把这两幅王羲之的真迹五万块买给我了,哼哼。”
“王羲之的真迹怎么了,那也……,王羲之?你说你手上这两幅是王羲之的真迹吗?不是说根本就没王羲之的真迹存世吗,你怎么确定的?”
宁琳琅再一次被震惊了,她这个神奇的师兄已经颠覆了她对古玩的某些认识,在她看来根本就只能出现在书面文字中的宝贝,一件件的出现在张辰手上,极品母钱,脱胎玉蝉,现在又是王羲之手书,哪一件不是收藏界人士梦寐以求的宝贝啊,张辰在两天之内就得到了这么多宝贝,这让别人还怎么搞收藏啊!
张辰也知道这对于一个搞收藏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笑着说道:“你不记得他刚才说了什么吗?哦,你是在国外长大的,对于一些历史还不是很清楚和明白,我这么给你说吧……”
接着就把一些特殊年代的历史事件大致的给宁琳琅讲了一下,又把自己的分析说给她,宁琳琅不等回到家,就在车上打开那幅《兰亭宴集序》,果然是王羲之的字,而且看纸质也是有些年代了,装裱的手法和材料也符合当时的特点。这样的话,应该是王羲之的手书无疑了,就是保存的有点太好了,怪不得别人五万都不要只给三千呢。
当然这两幅字已经经过张辰意念力的修复了,除了其古旧的表现之外,已经差不多和刚刚装裱的时候一样了,张辰也不敢完全的修复到最初的品质,毕竟这两幅字从浩劫中被挖出来也有些年头了。
两人也顾不上吃饭了,直接回到家里,把东西给董老看。
董老戴上手套,把那幅《兰亭宴集序》放在桌子上缓缓的展开。这幅字纵有一尺左右,宽有差不多两米,引首“兰亭宴集序”,以王羲之对这幅字的讲述为题识,正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通篇行云流水,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下笔有如神助。
又展开另一幅王羲之的自述,纵不及尺,宽约两米二三,引首澹斋自话,无题识,正文:愚,出琅琊王氏,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得妻,郗氏璇,字子房……
董老拿着放大镜看了又看,一个多小时之后直起身来,“我认为是王羲之手书,的确是好东西,用的还真是蚕茧纸,‘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不愧为古今第一贴。小辰你这运气真是超绝啊,到手的都是无价之宝。这两幅作品如果现世的话,怕是要激起书画界的滔天巨浪,改天拿去让你太师叔用了宝之后,再让别人知道这两幅字。保存的这么好,之前的王维真迹也是很漂亮,真是怪了,这些东西就只和你有缘吗?”
第19章 初闻赌石(上)
张辰进收藏协会理事的事很快就搞定了。这期间董老还把张辰的藏品在收藏协会做了小范围的展示,让众人赞叹不已,尤其是当张辰把那只幽蓝色的玉猪和殷红色的玉蝉放进水中之后,在场的所有收藏协会成员无一不是一副张大嘴巴的惊讶表情,只是这样的脱胎级别满沁古玉这家伙就拥有三块,这是要羡慕死所有人啊!
那幅王维的《积雪图》很多人一年前就都听说过,在收藏圈子里已经不是什么太新鲜的事情了,倒是张辰新收的两幅王羲之手书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有些收藏协会的专家也提出了质疑,最后还是通过碳十四鉴定让他们闭上了嘴巴,并且由中国收藏协会开具了鉴定证书。
有些人就是这样,见不得别人风光,即便在心里认定是真的,也会提出质疑。这样的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借此提高自己的名声,只要能把你的东西说死成假的,他的名声就会提升,大家都认为是真的东西,他找出问题所在了,那就证明大家都打眼了,自然能够显出他的功力比别人高。
另一种就是嫉妒心作祟的人,只要有好玩意儿不是自己的,那就非得说成死物不行,想在这行当里冒头,他可不同意,你冒头了他就会被比下去,所以你越是有好宝贝,他越会说你的是赝品。
好在张辰有老爷子和董老撑腰,这样做的人很少,都是一些平时就不对付的,借着机会想闹点事出来,也在鉴定报告和多数专家的一致肯定下平息下去了。
张辰去收藏协会报道的那天,很多的专家和藏家都主动和他攀交情,毕竟一入会就是理事而且还这么年轻的会员张辰还是第一个,虽说有两位名誉会长照应着,但张辰的藏品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小小年纪就有这样不俗的实力,将来一定是大有前途的,现在交好要比将来张辰名头更大的时候再去结交要有好处,也容易得多。
当将来张辰功成名就的时候再想交往,那就不是交往了,而是攀交,是巴结;现在开始交好的,将来是有可能成为朋友的。
所以陈老爷子才会和张辰说,不能太谦虚了,有些人就是喜欢折腾那些谦虚的人,觉着人家好欺负。对这样的人,你就得霸道一点,想来这也是老人家半生戎马的经验之谈。
当然,这些人里边也不乏看好张辰的前辈,和真心愿意与张辰交往的人。这其中有董老在故宫博物院的同事,董老的一些朋友,以及一些陈老爷子提携过的专家,这些人都是替陈老爷子和董老高兴的,虽然不是自己的【创建和谐家园】,但是看着老朋友,老先生能够有这样的后辈,也是从心里替他们高兴,也是看着张辰这样的后起之秀,为文玩界高兴。另一些就是对张辰的能力十分佩服,愿意和张辰交朋友,在收藏上面能够相互学习,共同研究的人。
张辰没有名片,只是收了大家的名片,然后给大家留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倒不是张辰托大,只是张辰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身份,总不能在名片上写着:中亚环球集团未来继承人,著名收藏家陈志远的徒孙,和董全安的【创建和谐家园】,这样非得给人笑死了。
这一天和张辰聊的最热乎的有三个人。一个是在张辰之前收藏协会最年轻的理事田乃昘,他入会的时候也是受到了很多老专家的刁难,所以对张辰的遭遇深有同感,算得上同病相怜吧,再加上张辰特别突出的能力,让他很愿意和张辰交往。
另一位是这位田老师的朋友,名字很牛叉,叫做卢俊义。三十多岁,在收藏协会只是会员,他并不是专攻收藏,是以藏家的身份入的收藏协会,但是却没有人敢小看他,因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玉石协会的常务理事,天美珠宝的总经理。家里经营着全国连锁的几十家珠宝行,产业颇丰。这人很对张辰眼法,态度不卑不亢,一副落落大方的样子,很善谈,但是不惹人讨厌。
最后这位叫做石磊,就比较小了,今年才二十岁,比张辰还要小,也不是收藏协会的成员。只是一位老前辈也是收藏协会的名誉会长石住山的孙子,跟着他爷爷学本事,等将来承袭他爷爷衣钵。这位石老和陈老是很好的朋友,小家伙早就听他爷爷说过张辰如何厉害云云,对张辰很是崇拜,一口一个辰哥的叫着,倒是机灵。
这三位人都不错,张辰没什么朋友,倒也愿意和他们交往。当晚四人就约着去喝了一顿酒,席间一片融洽,还说以后有什么好玩的事情要约着一起去。
晚上回家的时候,董老倒是没有说什么,它也愿意张辰多交点朋友,毕竟张辰的经历让他比较孤傲一些,多点朋友也可以给他阴霾的心里添几道阳光,那样生活会更温暖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