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海魂》-第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次“三巨头”的合作就此终止了,德意志帝国与波斯帝国选择了这种潜艇,这也就是后来的“Ⅱ”型潜艇。唐帝国海军则继续委托武汉造船厂设计一种排水量更大,性能更好的潜艇。只不过,此时武汉造船厂的重点是在赢得海军的驱逐舰建造合同(驱逐舰的利润搞得多,而且订单肯定大得多),所以能够投入到潜艇研制上的力量很有限。

        新潜艇的研制工作一直拖到了16年年底,武汉造船厂都没有拿出一个让海军满意的设计方案出来。17年初,海军下达了更广泛的招标书,中期,福州造船厂提出的设计方案得到了帝国海军的青睐,一种新的潜艇诞生了。

        实际上,在福州造船厂设计这种新潜艇的设计师,大部分都来自于武汉造船厂,其中大部分年轻设计师都参加了“阿巴斯”级潜艇的设计工作。福州造船厂是第一批被踢出了驱逐舰设计计划的造船厂之一,也能够集中力量研制潜艇,争取到潜艇的建造合同,因此反而后来居上,超过了武汉造船厂。

        福州造船厂拿出的设计方案为:潜艇长68米,水上排水量850吨(水下排水量980吨),水面最大航速16节,续航力8800海里,水下最大航速8节,最大航程80海里(4节),设计下潜深度150米(实际被限制在了130米),艇艏4具鱼雷发射管,艇艉2具鱼雷发射管,共储备鱼雷18枚,另外,舰面配制一门120毫米火炮与数门20毫米机关炮,官兵52人。

        这正是帝国海军需要的,能够对日本进行有效封锁(按照帝国海军的需要,潜艇在完成行渡之后,必须要在日本外围的航线上巡逻20天,并且留有足够的燃料返航),并且具有强大持续作战能力的潜艇。海军立即决定订购这种潜艇,并且正式命名为“乙”型潜艇(“甲”型潜艇是帝国海军对“阿巴斯”级潜艇的称呼)。

        具体的设计工作在18年初就完成了,建造工作同时开始。当时,其他几家造船厂都在准备建造新型驱逐舰。因此,帝国海军只向福州造船厂下了订单,要求福州造船厂首先建造一艘潜艇,以证明其实际性能能够达到设计指标。“乙001”号在18年十一月份的时候下水,并且在19年初就开始了海试。

        海军对“乙”型潜艇的海试成绩非常满意,在19年三月份就下达了第一批12艘的订单。这批订单被分别交给了福州,高雄,海口三个造船厂建造。而在战争爆发之后,六家承担潜艇建造工作的造船厂全都在建造“乙”型潜艇,整个“乙”型潜艇的建造工作持续到了战争结束的时候。大战期间,这些造船厂一共建造了355艘“乙”型潜艇,其中提供给帝国海军的有258艘,另外的则分别出售给了波斯帝国,德意志帝国等盟国。另外,波斯帝国也购买了“乙”型潜艇的建造技术,在大战期间建造了42艘该型潜艇。

        因为各个造船厂的规格不同,所以“乙”型潜艇有多个批号,另外,根据任务的不同,还发展出了布雷潜艇,燃料弹药补给潜艇,远程运输潜艇,特种作战潜艇等等型号的变形艇。每个批次,每个型号的“乙”型潜艇的武器装备也是不一样的,这导致整个“乙”型潜艇的编制非常的混乱。无法否认的是,作为帝国海军在战争初期大量建造的一种潜艇,“乙”型潜艇是非常优秀的!

        “乙”型潜艇的主要战场是在西太平洋上,而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完成了对日海上封锁。在整个对日作战期间,一共有140多艘“乙”型潜艇活跃在日本与美国之间的海上航线上,这些潜艇一共执行了1200多次破交巡逻任务,发射18000余枚鱼雷,50余万发炮弹,击沉船只5500余艘,总吨位达到了1350万吨,几乎瘫痪了整个日本海上交通线。另外,还有大量潜艇执行布雷任务,仅仅由其在日本港口外布设的水雷就达到了12000枚!而在对日作战之后,“乙”型潜艇仍然将活跃在西南太平洋的战场上,继续书写着辉煌的战果。

        战争中,“乙”型潜艇的缺陷也表现得很明显。其最大的缺陷就是腿短,其次是其携带的弹药还不够多。特别是在后来与美国之间的战争中,“乙”型潜艇的这些问题限制了其发挥。这也是帝国海军不得不在战争期间提出设计更大,更好的潜艇的原因。

        实际上,比起“乙”型潜艇的异国“表弟”来讲,其战果还算不了什么。而这位异国“表弟”就是德国海军的VII型潜艇。

        福州造船厂在设计“乙”型潜艇的设计师中,有两位来自德国的设计师,后来这两人都返回了德国,并且在17年中期就拿出了VII型潜艇的设计方案(抢在了“乙”型潜艇之前),而且还获得了德意志帝国海军的订单,其首艇在18年中期就下水了。因此,有人说“乙”型潜艇实际上是抄袭德国VII型潜艇,实际上,是德国人在抄袭唐帝国海军的潜艇。

        VII型潜艇设计指标:艇长66米,水上排水量769吨(水下865吨),水面最高航速17节,最大续航力8500海里,水下最高航速8节,最大续航力80海里(4节),设计下潜深度150米,艇艏4具鱼雷发射管,艇艉1具鱼雷发射管,共备雷14枚,舰面安装一门88毫米火炮,数门20毫米机关炮,官兵44人。

        从这些数据上来看,VII型潜艇与“乙”型潜艇是很接近的,几乎就是在“乙”型潜艇的基础上降低了部分对德意志帝国海军来说没有必要的性能要求而得出的设计结果。当然,换句话说,“乙”型潜艇也可以看成是VII型潜艇的放大型号。

        战争期间VII型潜艇一直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中坚力量,承担起了最重要的作战任务——封锁英法两国的对外海上航线。而VII型潜艇取得的战果也远在“乙”型潜艇之上,在整个大战期间,德意志帝国建造了数百艘VII型潜艇,而在大西洋的破交作战中,VII型潜艇一共击沉了4500万吨往来与大西洋两岸之间的船只!

        其实,这也能证明“乙”型潜艇在设计上的成功性,只不过,这种潜艇无法完全满足帝国海军的需要。到了战争中期(唐帝国与美国之间的战争开始后),“乙”型潜艇的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帝国海军也开始谋求更好,更大,更凶猛的水下杀手!

        坎坷战鹰-“食雀鹰”战斗机

        帝国海军航空兵是在一战之后才建立的,在海航初期,几乎没有一种合适的战斗机。在廖汉翔力主建造三艘“皇帝”级航母之后,海航面临一个更为尴尬的境地,有航母,没飞机!因此,也就在三艘航母的设计工作开始的时候,海航向沈飞下达了研制新型战斗机的任务,要求沈飞尽快拿出一种先进的,能够与世界其他国家水平相当的战斗机出来。

        沈飞以无与伦比的速度,在08年底就拿出了第一套设计出来,结果被海军立即就否决掉了,因为沈飞拿出的竟然是一套双翼机的设计方案!多翼战机是一战的特点,可在战后,大量新技术的出现,对航空学的深入了解,所有国家都抛弃了这种设计,单翼机的性能更优秀,也更能满足军队的需要。

        直到09年底,沈飞拿出了第二套设计,海军再次感到了失望,原因也很简单,沈飞根本就没有尽全力来研制海军需要的战斗机,仅仅只是拿了一个将双翼改成单翼,机体几乎没有做太多修改的战斗机,这离海航的要求太远了。

        海军不得不申请组建第二个飞机制造厂,这也就是哈飞的来历。海军的这一用意很简单,通过两个飞机厂的竞争来向飞机厂施加压力,迫使飞机厂拿出更好的飞机出来。而这被证明是很有效的,而且这也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仅哈飞在战争期间生产的数万架战机,就不可小看了。

        海航在10年初重新下达了设计标书,由沈飞与刚成立的哈飞竞争。结果,到10年七月的时候,沈飞与哈飞就拿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

        从根本上讲,哈飞的设计要更好一些,更前卫一些,大概是因为哈飞的大部分设计师都是年轻人,想像力更好,创新能力更丰富的缘故吧。但最后,海航仍然选择了沈飞,原因也很简单,沈飞提交的设计更稳妥,而且在性能上已经达到了海航的要求。还有一点,沈飞有足够的生产能力,能够保证海军以最低的价格,顺利的拿到战斗机。

        十月,海航就正式向沈飞发出了进入设计验证阶段的合同书。海航还同时向哈飞发去了另外一份合同,要求哈飞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设计。这给了哈飞一个宝贵的发展机会,实际上也为帝国海军的下一代战斗机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新式战斗机也在这个时候被定名为“食雀鹰”,而沈飞的具体设计工作持续到了12年初,技术难题是战斗机所使用的发动机。发动机带来的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结果几乎毁了海军的第一种现代化的战斗机。

        这时候,帝国海航与帝国飞机制造厂的问题暴露了出来,沈飞在获得了竞争之后,其总设计师过度的追求性能上的优势,提出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实战证明,海航不需要涡轮增压发动机),而当时,不仅仅是唐帝国,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掌握成熟的涡轮增压技术。更严重的是,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将会导致战斗机的重量剧增,由此带来的性能损失是非常巨大的,所提高的那点功率根本就不足以弥补!同样的,新技术的使用导致研制时间过长,这更让海军差点就痛下决心,放弃这种战斗机的研制工作。

        第一批样机的机体在13年的时候就已经制造出来了,结果是,发动机一直没有搞出来,不得不用老式发动机暂时顶替,等到“风12”研制成功之后,再进行动力系统的试飞工作。这实际上就拖延了战斗机装备部队的时间!

        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一直拖到了14年底。第一批“风12”制造出来之后却问题不断,原因很简单,涡轮增压器的质量不过关,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甚至不到1500个小时,这与海军要求的4500小时差得太远了。另外,试车时的输出功率仅仅850马力,而设计指标是要达到1200马力,显然这个差距也非常的巨大。超重问题更不容忽视,如果使用这种发动机的话,“食雀鹰”的起飞重量将达到4200公斤。这就必须要修改飞机的气动布局,同时还将影响到飞机的航程,降低飞机的性能!

        这些缺陷都是无法接受的,海航也在这个时候提出要求重新研制战斗机,启用哈飞方案。只是,海军方面不愿意将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的战斗机就这么放弃掉。另外,还有沈飞的缘故。沈飞一直是海航最重要的战斗机工厂,一直以来是海航最大的供货商。当年沈飞由陆航转到海航就得到了海航的巨大扶持。如果取消“食雀鹰”计划的话,那么沈飞的损失将会非常巨大。

        关于是否研制新战斗机,还是继续进行“食雀鹰”计划的问题争吵到了16年初,此时战争已经露出了端倪,而且“太祖”级航母已经开始动工建造,如果再拿不出新的战斗机,那么航母就不得不使用老式战斗机了。同时,日本,美国的新式战斗机也在加速发展之中,海航等不起,海军也等不起。结果,海军决定继续发展“食雀鹰”,沈飞也做出了保证,在17年底之前让新战斗机飞起来。

        沈飞的这个承诺并没有完全兑现。“食雀鹰”确实在17年十二月上天了,可使用的却只是输出功率为1050马力的“风12”发动机,结果“食雀鹰”的性能根本就无法达到海军的要求。发动机超重的问题依然严重!

        18年,沈飞进行重组,厂长,总工程师全部换人。同时,沈飞派遣一批工程师出国,招收了一批有经验的发动机工程师。到这年中期,“风12”的几个主要技术问题才逐渐被解决。年底,基本上达到了海军要求的“风12”发动机开始试车。

        19年初,使用了输出功率到达1200马力,且重量已经控制下来的“食雀鹰”制造了出来。这次,沈飞先进行了地面测试试验,而试飞工作被安排到了年底。从07年底立项,到19年底开始试飞,“食雀鹰”的研制工作整整持续了12年之久,耗费了海军大笔经费。

        从整体设计上来看,“食雀鹰”并不落后,至少在当初开始设计的时候,很多技术与设计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比如采用的鸥型翼,可收方式起落架,全金属骨架,半硬壳式机身,金属蒙皮等等。这些技术实际上都是比较超前的,日本甚至到战败时都没有完全用上,而美国也是在战争期间才研制出完全采用了这些技术的战斗机的。可问题是,太超前的技术并不见得会带来更好的性能。战斗机的核心是发动机,而“食雀鹰”的问题正好就出现在了发动机上。

        “风12”发动机的设计指标并不低,以一战后十年内的技术水平来看,如果“风12”能够按照计划设计成功的话,毫无疑问的,帝国海军将拿到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可问题是,“风12”并没有能够顺利完成设计。问题的焦点就在涡轮增压器上。

        实际上,涡轮增压器的大规模使用是在二战之后。二战之前,乃至二战期间,涡轮增压器的技术都不过关。唐帝国的工程师首先认识到了涡轮增压器的价值,却因为受到了技术能力的限制,没有能够将这种可以大幅度提高发动机能力的设备应用起来。结果,战争期间,唐帝国也就只有“风12甲”这一种发动机采用了涡轮增压技术,随后在战争期间研制的所有供战术飞机使用的发动机都采用的机械增压技术,而不是涡轮增压技术!

        当然,“风12”也并不是一无事处,涡轮增压技术也不是不先进。“风12”的设计实际上为帝国后来研制重型轰炸机奠定了基础。当唐帝国准备制造世界上最先进的重型轰炸机的时候,涡轮增压发动机就成为了最好的动力系统。因此,“风12”上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实际上就是在为后来的功率更大的发动机进行技术储备。

        使用了“风12甲”的“食雀鹰”在性能上是不俗的。直到日本的“零战”出现,“食雀鹰”都是帝国海军的骄傲,可这个骄傲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实战证明了,这种战斗机有太多的缺陷,而且是致命的缺陷。

        “食雀鹰”最大的技术缺陷是其糟糕的敏捷性。这也是帝国海航迅速淘汰“食雀鹰”的主要原因。海军与陆军不一样,陆军需要截击机,以拦截敌人的轰炸机。同时,陆军还可以单独装备敏捷好的制空战斗机,反正陆军是不需要为机场发愁的。相反,海军却必须要在航母有限的空间内塞进有限的战斗机,因此就不能强调战斗机的任何一种性能,要求的是性能全面,平衡的战斗机,而不是一架可以高速飞行,可以平稳俯冲的截击机,而是能够与敌人的战斗机交战的制空战斗机!这正是“食雀鹰”所不具备的能力,而这也是帝国海航在战争初期损失大量战斗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某种角度来看,“食雀鹰”提供给陆军更合适(实际上,帝国海航淘汰下来的“食雀鹰”有很大一部分提供给了波斯帝国等同盟国的陆军航空兵或者是空军使用,不过,到了战争中后期,“食雀鹰”执行的不是空战任务,而是对地打击任务),而不是提供给海军!

        性能参数:机长8.9米,翼展10.2米,高3.8米。最大起飞重量3800公斤,5000米高度最大平飞速度260节,最大飞行高度9500米,作战半径250海里(带一具副油箱时为300海里)。装备四门20毫米机关炮,共备弹650发。另外,机腹处可携带一枚100公斤炸弹。

        “食雀鹰”一共生产了500架,其中海军航空兵接受了350架,100架提供给了波斯帝国,另外还有50架被送往了德意志帝国。从这个产量来看,“食雀鹰”算得上是一种比较失败的战斗机了。

        垂直俯冲-“翠鸟”俯冲轰炸机

        同样的发动机造就出的战机却有不同的命运,这就是“食雀鹰”,“翠鸟”,“鱼鹰”这三种同样使用“风12”发动机的海军战术战机的真实写照。

        “风12”这种发动机实际上直接关系到了三种战机的命运。帝国海航是由廖汉翔一手组建的,而一战中的经验让廖汉翔认识到,如果每种战机都使用各自的发动机的话,那么战时后勤保障将会变得异常的复杂,这是在给自己增添麻烦。因此,在海航提出要求得到新式战斗机的同时,也要求同时展开轰炸机的设计工作。同样,这一工作是由沈飞负责的,而海航最初提出的是三种轰炸机,直到19年的时候,水平轰炸机才被取消,只保留了俯冲轰炸机与鱼雷轰炸机。

        “翠鸟”就是使用“风12”发动机的俯冲轰炸机。相对于战斗机而言,轰炸机的性能指标就低了很多。另外“风12”带来的重量问题在轰炸机上体现得并不明显。轰炸机不需要太高的速度,不需要很好的敏捷性,因此,重一点并不是问题。

        “翠鸟”的研制工作是放在“食雀鹰”之后的。19年年底,“翠鸟”的样机制造工作才开始,并且在20年年初就拿出了第一批样机,开始进行试飞工作。因为有了“食雀鹰”的经验,“翠鸟”的试飞比较顺利,在20年十月就完全结束,随即海航下达了订单,订购了第一批提供给三艘航母使用的108架“翠鸟”。

        从总体性能上讲,“翠鸟”并不落后,而且比当时日美海军装备或者是正在研制的俯冲轰炸机各有千秋。其中最值得称赞的就是其极为优秀的俯冲性能(这也是“食雀鹰”的特点,后来“食雀鹰”在其他国家几乎就成为了轻型俯冲轰炸机)。而这也是俯冲轰炸机最为重要的性能。

        可以说,“翠鸟”是一种很成功的俯冲轰炸机,而究其原因,还是由“风12”发动机带来的。另外,沈飞在设计时的许多指标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海军的要求,这在后来的残酷战争中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

        当时,世界上在研制的俯冲轰炸机都只需要携带250公斤级(450磅级)炸弹,而没有特别要求携带500公斤级的炸弹(美国的【创建和谐家园】D都是在后期设计时加上这一要求的,而且正是针对“翠鸟”)。“翠鸟”是在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明确要求挂载500公斤级的航空穿甲弹作战。因此,“翠鸟”的打击能力在战争初期的各种俯冲轰炸机中是无与伦比的,比日本海军的“99舰爆”优秀得多。

        “翠鸟”也有自身的缺陷,那就是笨重。不过,这在轰炸机上也许不是缺陷。笨重的机身带来了两个好处。一是提高了俯冲性能(日本的“零战”俯冲性能就很差),二是坚固。特别是后者,在实战中往往能够让飞行员安全返航。在战争初期的残酷战斗中,很多飞行员都喜欢这种轰炸机,原因就是其坚固。在“琉球岛海战”中,有架“翠鸟”在挨了二十多发子弹与炮弹之后还能够代伤返航,这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另外,“翠鸟”的自卫火力也很强大,不过,装在机翼里的自卫机枪更多的时候被用来扫射战舰上的防空炮位,而不是去对付敌人的战斗机。

        “翠鸟”还有一个特点,即采用的是双人机组,而不是日本海军轰炸机所采用的3人机组。当然,这有效的降低了飞行员的数量。

        性能数据:机长9.2米,翼展10.8米,高3.7米。最大起飞重量5000公斤,5000米高度最大平飞速度220节,最大飞行高度8500米,挂一枚500公斤炸弹,以最大重量起飞时的最大作战半径300海里。机翼内的两挺机关枪共备弹400发,后座自卫机枪备弹400发。

        整个大战期间,帝国海军制造了3500架“翠鸟”,其中由沈飞制造的有2800架。其中装备帝国海军的有3000架,另外500架输出到了各个盟国(波斯帝国海军采购了300架,而且一直使用到了战争结束)。另外,波斯帝国,德意志帝国还购买了生产线,各制造了1200架与800架。

        从制造数量上就能看出,“翠鸟”是一种很优秀的俯冲轰炸机。在欧洲战场上,“翠鸟”还在德意志空军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一种优秀的对地俯冲轰炸机(与“斯图卡”相比并不逊色多少)。后来,帝国陆航还接收了一批“翠鸟”,参加了地面上空的战斗。

        其实,“翠鸟”的成功并不是个偶然。在轰炸机设计阶段,总设计师就抓住了俯冲轰炸机最重要的几项性能要点,强化了主要性能,弱化了次要性能。当然,“翠鸟”成功的另外一个秘诀是与战斗机共用同一种发动机。

        这种战斗机与轰炸机共用发动机的事情一直延续了下来,这不但减轻了帝国海军的后勤保障压力,同时还让帝国海军能够拥有优秀的轰炸机。

        不可否认,“翠鸟”俯冲轰炸机的优秀性能,而这种活跃于大战初期太平洋战场上空的轰炸机也书写了一段段伟大的历史,创造了大量的奇迹!

        低空霸主-“鱼鹰”鱼雷轰炸机

        与“翠鸟”式俯冲轰炸机一样,“鱼鹰”式鱼雷轰炸机也是使用“风12”发动机的战机,而且也是由沈飞负责研制的。

        “鱼鹰”的研制并不顺利,一是人为问题,二是技术问题。

        在有没有必要装备专用的水平轰炸机的问题上,帝国海军航空兵的内部分歧是很严重的,就连廖汉翔在这个问题上也拿不定主义。后来,在设计“鱼鹰”的时候,海航提出了一个要求,即“鱼鹰”必须要兼顾水平轰炸机的性能,在必要的时候充当水平轰炸机使用。这不是一个强制技术指标,只是让沈飞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如果“鱼鹰”能够达到这一指标,那么海航就不再发展水平轰炸机,如果不行,海航就不得不发展单独的水平轰炸机了!这就是“鱼鹰”遇到的人为困难。

        技术方面,“鱼鹰”最大的技术问题就是超重,还有弹药配制所带来的严重问题。“风12”发动机带来的超重问题就已经很严重了,而鱼雷轰炸机将主要在低空飞行,其结构重量肯定会比其他的轰炸机高出不少(大量的承力结构设计)。这两点,让轰炸机的重量一直降不下来。虽然,帝国海军的航母将使用弹射器,轰炸机的重量限制被放宽了很多(相比而言,日本海军航空兵就无法使用超重的轰炸机,因为没有弹射器),但是弹射器不是万金油,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弹射器的功率也是有限的,如果轰炸机的重量超过了弹射器的承受重量的话,那么有弹射器也没有用。而当时“鱼鹰”就确实超过弹射器的承受重量,因此设计中必须要减重!

        海军对鱼雷轰炸机高载弹量的要求带来的问题更为严重。当时,世界各国对鱼雷轰炸战术都没有任何了解。航空鱼雷方面更是漏洞百出。比如唐帝国海军在最初为了减少后勤负担,竟然要求航空鱼雷使用重型鱼雷的标准!这简直是最大的错误,而这一来,就要求鱼雷轰炸机带上一吨多重的重型鱼雷飞行,这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后来,唐帝国海军还首次提出电动鱼雷的概念,并且投入大量资金研制电动鱼雷,这带来的麻烦更为严重。

        实际上,“电动鱼雷”的概念是很超前的,至少在二战期间难以实现。当时唐帝国也被逼于无奈,日本有先进的氧气鱼雷,而唐帝国海军在氧气鱼雷的研制方面遇到了重重困难,不得不转变发展方向,首先提出研制电动鱼雷。以当时的技术来说,制造电动鱼雷是可以的,但绝对无法制造出能够满足作战需要的电动鱼雷,更不可能制造出优秀的航空电动鱼雷。

        为了让“鱼鹰”挂上电动鱼雷,海航的标准是,“鱼鹰”必须能够挂载1400公斤(后来甚至提高到了1600公斤)的鱼雷起飞。这简直就是给帝国的飞机设计师制造难题,因为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使用的航空鱼雷也不过就800公斤而已。要多带一倍的弹药,而且还要控制轰炸机的重量,让其能够顺利的从航母的飞行甲板上飞起来,这个难度确实不小。

        沈飞的飞机设计师也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这种看起来没有任何希望的轰炸机上,这也分散了沈飞的飞机设计能力,导致了其他两种战机的研制进度延迟。而结果解决这一问题的不是沈飞的设计师,而是海军造船厂的弹射器设计师。直到帝国海军拿到了功率更大的弹射器之后,“鱼鹰”面临的很多几乎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才得到了解决。

        有了更好的弹射器,海军对“鱼鹰”的重量指标再一次放宽,飞机设计师也尽量优化了轰炸机的气动布局(这实际上正是“鱼鹰”超低空性能特别优秀的根源),减少了一名飞行员,并且在飞机上采用了大量的新材料,新技术。“鱼鹰”的所有问题在得到解决之后,这才正式完成了设计,而此时已经是20年年底了。其设计进度比“食雀鹰”与“翠鸟”晚了很多,但总算赶在战争爆发之前完成了所有的设计工作。

        在通过了海军的审核之后,沈飞立即着手制造第一批样机,并且建立轰炸机的生产线(实际上,海航所用的三种主力战机的生产线是共用的,沈飞一共有六条这样的生产线)。而此时海军已经意识到战争很快就会爆发,因此让航空兵参加了试飞工作,第一批样机在四月份下线之后,有一部分被直接提供给了海军航空兵,由海航负责试飞。试飞工作在七月结束,海军则赶在月初(试飞还没有完全结束)就下了第一批订单,为三艘航母订购了第一批“鱼鹰”。而航母舰载机部队则是在五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使用“鱼鹰”做航母上的飞行试验了。

        可以说,“鱼鹰”的设计与研制非常的曲折坎坷,可其装备部队则非常的迅速,第一批“鱼鹰”就被全部提供给了海航航母载机部队。这体现出了帝国海军的装备采购体制的战时特点,当战争临近的时候,帝国海军用最快的速度武装了起来。

        基本性能指标:机长9.4米,翼展11.5米,高3.9米,最大起飞重量5450公斤,5000米高度最大平飞速度210节,海平面最大平飞速度205节,最大爬升高度8200米。挂一枚航空鱼雷时的最大作战半径300海里。挂一枚500公斤炸弹,或者是两枚250公斤炸弹时的极限作战半径为350海里。两侧机翼根部以及后座舱后部各安装一挺重机枪,各备弹200发。

        看得出来,“鱼鹰”的性能实际上并不落后,其唯一的缺点就是笨重,但这也同时是优点。在整个设计中,设计师都强调了超低空飞行性能,而笨重的机身实际上能够提供更高的稳定度,让飞机能够飞得更平稳。这也正是鱼雷轰炸机最重要的性能指标。

        同时也看得出来,“鱼鹰”上采用了大量的新材料与新技术。拿“翠鸟”做对比。“鱼鹰”的结构重量中,铝合金的使用率占到了65%,而“翠鸟”仅为40%(降低成本的结果),另外“鱼鹰”使用了全动式襟翼,电动辅助控制系统。这些,都是“翠鸟”上所没有的。如果没有这些新材料,新技术的话,那么“鱼鹰”根本就飞不起来。

        大量使用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直接后果是,“鱼鹰”的价格高得让海航有点无法承受了,其单价比“翠鸟”高出了五成。另外,其制造工艺也极为复杂,生产效率远远比不上“翠鸟”。

        在战争期间,“鱼鹰”一共生产了1859架,其中提供给海航的有1280架,另外有一部分出售给了盟国,还有一部分被陆航采购,用到了西北战场上去。这个生产数量并不算少,可比起“翠鸟”高达数千架的产量来说,仍然太低了。限制“鱼鹰”产量的正是其高昂的价格,过低的生产率。

        这么多的缺点并无法掩盖“鱼鹰”作为一种鱼雷轰炸机的出色表现。在战争初期,正是因为“鱼鹰”及时装备帝国海军航空兵,帝国海军才拥有了一种能够突破日本海军舰队防空网的优秀的鱼雷轰炸机。也正是如此“鱼鹰”在战争初期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优秀的超低空飞行性能是后来帝国海军鱼雷轰炸机的借鉴,更成为了其标志性能!

        过渡干将-“长江”级航母

        原本“皇帝”级一共有三批建造计划,准备一共建造8艘(海军军备条约被撕毁之后,呈一度计划建造12艘)。可该级航母存在着设计缺陷(有些是致命的性能缺陷,比如设置在一起的电力机组,为减少排水量而采用的大隔舱设计,脆弱的装甲,这些都让航母变得极为脆弱),这对于追求完美的帝国海军来说是无法接受的缺陷。因此,在16的时候,帝国海军下达了新航母的设计招标书。

        17年中期,新航母的竞标结束,江南造船厂的设计方案再次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而这就是“长江”级航母的由来。

        此时,大战已经迫在眉睫,各国都在全力以赴的做着战争准备,特别是近在咫尺的日本,更是在“苍龙”级航母的建造工作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开始设计新的航母(“翔鹤”级),而当时日本有四艘舰队航母(“赤城”,“加贺”,“苍龙”,“飞龙”),帝国海军却只能在18年拥有三艘航母。因此,海军的要求是最快完成新航母的设计,然后立即开始建造,在22年之前超过日本(到时候,日本将拥有至少六艘舰队航母,因此新航母第一批订单就是四艘)。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在18年年底之前完成设计,17年完成初期论证。

        江南造船厂拿出来的方案不是最先进的(当时,大连造船厂的方案是最先进的,而这也成就了帝国海军的第三级舰队航母),却是最有可能满足海军需要的。原因很简单,“长江”级就是在“皇帝”级的改进型,而不是一种全新的航母。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海军要求设计全新的航母,那么在22年就不可能拥有七艘航母,也许得推迟到24年,而这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长江”级航母实际上就是在“皇帝”级上增加排水量,采用小隔舱设计,提高航母生存能力的型号。因为排水量增加非常有限,因此航母并没有得到装甲强化,这成为了该级航母最大的诟病。

        “长江”级航母的设计工作在18年年底基本上完成,可并没有立即开工建造。当时帝国海军内部就发展航母还是战列舰,以及航母在海战中的具体应用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分歧。保守派认为,战列舰仍然是海战的主力,航母需要发展,但是航母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战列舰提供防空掩护(一种可笑的观点,而且是极端错误的观点),让战列舰能够顶着敌人的弹雨杀到敌人的海港里去,用巨炮解决战斗!持这一观点的海军将领(特别是高级将领)不在少数,因此廖汉翔在18年年底提出开始建造“长江”级航母的方案被无情的搁置了。

        19年底,日本开始动工建造“翔鹤”级航母的消息【创建和谐家园】了帝国海军。廖汉翔再次提出建造四艘“长江”级航母。20年初,廖汉翔的提议获得批准,海军拨款建造“长江”级航母,可建造的数量不是四艘,而是两艘!

        头两艘航母的建造工作也是时断时续。当时,四艘“尊严”级战列舰已经全部完工,海军正在着手新战列舰的建造工作,无法保证航母的顺利建造。因此,一直拖到战争爆发,两艘航母都没有能够按时服役。直到聂人凤元帅担任了帝国海军司令之后,航母的建造工作才全面提速,而后两艘(“珠江”,“淮河”)航母的建造工作也才在此时开始。而首舰“长江”号于21年年底完工,随即服役。

        性能数据。排水量:标准排水量(同样为二分之一燃料)21000吨,满载排水量25500吨。尺寸:舰长245米,宽34米,吃水7.4米;飞行甲板长240米,宽32米。动力系统:四台蒸汽轮机,八座高压锅炉,输出功率125000马力,最大航速33节,巡航航速18节,最大续航力12000海里。武备(初期状态):12座双联装120毫米高射炮,12座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18门20毫米高射炮。舰载机:108架(战斗机,俯冲轰炸机,鱼雷轰炸机各36架)。

        从总体上讲,“长江”级的改进是成功的,在有限增加了排水量的情况下,航母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首次采用了装甲飞行甲板(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这也成为了后来帝国航母的标准设计),使用了性能更好的弹射器(“皇帝”级在战争期间做了类似的改进,这是帝国航母载机能够高效率出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帝国的弹射器技术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改善了机库与弹药库的布置(主要是提高安全性,以及效率),采用了分散布置的电力系统,舰体水线以下部位采用了小隔舱设计。可以看得出来,“长江”级的改进主要集中在战舰的生命力,以及航空作战的效率两个方面。

        “长江”级只是用来过渡,并且在战争初期的艰难条件下支撑起帝国海军的一级航母,而不是真正的主战航母。“长江”级本身的缺陷仍然是很明显的,过小的排水量仍然是最大的问题。因此,这一级航母只建造了四艘。也正是通过“长江”级的设计,帝国海军在航母设计方面走向了成熟,这为后来的新型航母奠定了基础。

        同期美国“约克城”级航母性能:标准排水量19800吨、满载排水量25500吨。尺寸:舰长248米、宽33米、吃水7.9米;飞行甲板长245米、宽26米。动力输出功率120000马力,航速:34节,续航力:7900海里/20节。武备:8门127毫米口径高平两用炮,16门28毫米口径高射炮。舰载机:80~90架(18~36架战斗机、36架俯冲轰炸机、18架鱼雷轰炸机)。

        同期日本“翔鹤”级航母性能:标准排水量25700吨,满载排水量29800吨。尺寸:舰长257.5米,宽26米,吃水8.87米,型深23米;飞行甲板长242.2米,宽29米,动力系统采用4台蒸汽轮机,8台主锅炉,输出功率160000马力,航速34节,续航力9700海里(18节)。武备:8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12座三联装25毫米高射炮。舰载机:84架。

        巨炮绝唱-“新省会”级战列舰

        二战的海洋是航母的海洋,也是战列舰的谢幕舞台。不过,战列舰并没有被完全淘汰出去,二战中残酷的战斗证明,在某些场合,战列舰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当时,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立即放弃战列舰,而是在重点发展航母的同时,也会发展新的战列舰。

        “尊严”级战列舰是一战后唐帝国发展的第一种新型战列舰,也被公认为性能最为平衡的一级“条约型战列舰”,可实际上,“尊严”级并没有完全满足海军的要求,过低的排水量,狭窄的舰体,这些都限制了其性能,甚至制约了其改进的余地。

        在日本开始设计“大和”级战列舰,美国也在着手准备“依阿华”级战列舰的时候,帝国海军坐不住了。“尊严”级实际上是无法对抗这两种新式战列舰的,帝国海军需要更强大的战列舰。因此,在下了第一批订单之后,“尊严”级的后两批订单被海军取消了,海军在17年初就下达了新战列舰的设计指标,让四大船厂尽快拿出新战列舰的初始设计方案来,并且通过海军(装备技术办公室)的论证,然后立即着手新战舰的全面设计与建造工作。当时海军订下的指标是,在21年之前完成设计,23年必须让第一批新战列舰下水,争取在24年之前服役。

        这个计划进度是很匆忙的,而这次第一个被淘汰掉的就是广州造船厂的设计方案。广州造船厂的设计方案实际上就是放大了的“尊严”级战列舰。也许,海军可以接受这样的航母,重巡洋舰,但决不会接受这种在老式战舰上改进而来的新战列舰。结果,中标的是大连造船厂,大连造船厂提交的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案。

        新战列舰被命名为“新省会”级(“省会”级是一战期间帝国海军最厉害的战列舰,数次海战的功臣,帝国能够赢得一战胜利的关键,这其实也表达了帝国海军对新式战列舰的期望),而新战列舰的设计论证工作足足持续了两年,直到19年年底,海军才确定了具体的设计指标。

        导致论证工作长达两年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帝国海军获得的情报很不准确,特别是对日本新式战列舰的情报极为不准确。17年的时候,帝国海军只知道日本将在条约过期之后建造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因此认为,日本的新式战列舰也就最多超越“尊严”级(实际上,当时“尊严”级也正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到年底的时候,帝国海军再次获得情报,日本海军的战列舰吨位将超过45000吨,而18年中期的情报现实,日本海军的新战列舰的吨位还将近一步上升,也许会达到60000吨。同期,美国海军的新战列舰建造计划也已经出台了,而美国海军的新战列舰就是完全针对“尊严”级而来的,而且其排水量肯定将超过50000吨。

        反复不定的情报让帝国海军对新战列舰的性能要求一改再改,到19年中期时,帝国海军已经确定,日本的新战列舰将装备历史上最大口径的主炮,而且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战列舰。显然,帝国海军并不会与日本搞吨位竞争以及火炮口径竞争。帝国海军重视的是战列舰的综合战斗力,火力,防御,速度,续航能力等性能只有有效的结合起来,那才是最好的战舰。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帝国海军拿出了最后的性能指标要求书。其中最主要的仍然是火力,防御,速度以及续航能力。

        海军没有对新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做出明确要求,只是对主炮的威力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即,主炮穿甲弹要能在12海里的距离上击穿350毫米装甲,在8海里的距离上能够击穿400毫米装甲(实际上,这已经足够对付任何一种二战时的战列舰了)。大连造船厂的工程师与火炮工厂(帝国海军的战舰与火炮的生产是分开的,造船厂并不负责生产火炮)的工程师在经过了严密的论证之后,认为400毫米口径主炮就足以满足海军提出的性能要求。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5 15: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