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海上升明帝》-第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在大明朝可是个名头极响的官职,不仅仅是品级官,更重要的还是锦衣卫的权势重,锦衣卫指挥使更向来是天子心腹,位高权重。

        去年还仅仅是个江南诗社里附庸风雅的富家公子,突然间就要给他一个锦衣卫指挥使的头衔,张国俊都有些懵了。

        “王闯子替我重建勇卫营,护卫在外,你则替我再组锦衣卫,侍卫在内,如何?”

        张国俊激动的面色通红,在锦衣卫指挥使这顶巨大的帽子面前,他也无法淡定,虽然觉得大明朝快完了,觉得台州成了危险之地,但是锦衣卫指挥使这头衔太诱人了。

        朱以海见他模样,知道成功了。

        笑着把借条再次伸过去,“这两万两借款,到时勇卫营和锦衣卫各拔一万两。”

        张国俊没法再拒绝,伸手接过借条,“我这就去安排运银子来。”

        匆匆而来,复匆匆而去。

        刘朝进来禀报。

        “客奉承正和李公公求见殿下。”

        朱以海一张借条从张国俊那里借到了两万两银子,心下正高兴,听了后对刘朝道,“这两人啊,定是冲着勇卫营提督的位置来的。”

        李国辅本就是勇卫营提督,他是原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的义子,韩赞周拥朱由崧称帝有功,成为弘光朝第一权势大太监,得势后自然就安排了义子李国辅做了勇卫营的提督。

        不过后来韩赞周跟首辅马士英起冲突,数次劝说弘光不要荒废政事,结果失宠,然后马士英趁机让自己儿子做了勇卫营提督。

        至于客凤仪,他是鲁王府宦官机构奉承司的司正,王府第一首席太监,以前跟谷文光一样,都是极得鲁王信任的,堪称鲁王府的卧龙凤雏。

        朱以海脑中浮现了这两人的一些未来历史轨迹,李辅国后来倒是在鲁王这里一心抗清,后来鲁王兵败后仍曾在江南碾转抗清,始终不曾降清,最后兵败不知所踪,而客凤仪一直管着鲁王的行宫内务,只是却跟谷文光一样,在他兵败后马上降了清军。

        “刘朝啊,我想让你去勇卫营提督军务,你可愿意?”

        朱以海突然道。

        刘朝愣住,他在奉承司排第四,地位远不如客凤仪,头上还有好几个太监比他资历和品级高。

        勇卫营提督,惯例是由御马监太监兼任的,比如崇祯朝第一任勇卫营提督就是曹化淳,弘光朝时李国辅提督勇卫营,当时也是任御马监太监的。

        “奴婢,奴婢……无能……”

        “刘朝啊,你也是鲁王府的老人了。”

        刘朝点头,“当年是我义父,王府的刘老内奉承在一个寒冬腊月的早上,在王府外的巷子里捡到了被遗弃在那的我,当时我尚在襁褓之中,差点就冻死了。我打小在王府长大,王府对我有再造之恩……”

        鲁王府虽然活了刘朝一命,却也拿走了他的宝贝,朱以海也不知道这是恩还是什么。

        不过刘朝在鲁王府多年,确实跟个家生奴一样忠心耿耿,而且他脑中有刘朝历史上未来的记忆,舟山血战后,鲁王在舟山群岛的反清基地被攻灭,当时鲁王正带兵北伐,不料老家被破。

        鲁王妃等嫔妃跳井自尽,刘朝则帮助掩埋水井后,拔刀自尽殉国。

        正因此,朱以海对刘朝十分信任。

        一个能够为你付出生命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信任呢。

        “刘朝,我知道你向来忠心谨慎,所以才特意让你去勇卫营提督军务,有你在,我也放心。”

        “殿下,御马监太监李公公品级高资历重,且之前也提督过勇卫营,他比奴婢更适合。”

        朱以海却摇头。

        “李公公我另有重用,准备让他提督东厂,与张国俊的锦衣卫协力办事。”

        朱以海跟李国辅不算熟,对这个来投奔自己的前御马监太监、勇卫营提督,也不是完全放心的,就算知道他坚持抗清没投降,但想了想,还是决定给他换个位置,不能让他继续提督勇卫营。

        锦衣卫和东厂,虽然在大明朝名声不怎么好听,尤其是在明末,甚至有点臭大街了的味道。不过朱以海却觉得,厂卫这样的特务情报机构,其实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犹如天子耳目,这种局势下,耳目更得清明才行。

        “我对勇卫营有大用,你得替我看好了。”

        刘朝一听,咬牙应下,“奴婢一定替殿下提督好勇卫营。”

        “殿下,朱辂等已经等了许久了,另外,台州有民望的缙绅耄老也已经请来了许多,正在前厅等候。”刘朝赶紧又禀报起另一件要事。

        “嗯,知道了,这就去。”

        通往前厅的备弄上,朱以海一步一个脚印,步伐越来越坚定沉稳。

        当他出现在前厅门口时,厅内早已经等候许久的一群人纷纷起立迎接。

        “听闻殿下勇当大任,欲匡复社稷,中兴大明,陈某激动万分,特为殿下写下一篇北伐檄文献上!”陈函辉举着千字战檄第一个奔到朱以海面前,大声说道。

        朱以海接过,不住点头。

        这时又一人挤了上来,“听说殿下欲监国摄国?”

        朱以海目光迎上去,认出这是山东老友宋之普,祖籍山东临沂,崇祯朝进士,选翰林院士,做到户部左侍郎,他父亲也在朝为左都御史,父子同殿称臣,一时美谈,宋之普之前做过台州知府,崇祯末因病在籍休养,结果闯军入京,接着吴三桂又引清军入关,北方沦陷,宋之普只好南下。

        路上跟从兖州南下的朱以海倒是同路而行,一路上关系处的不错,朱以海后来被弘光封到台州,便也邀宋之普同来。

        面对这位一同逃过难的山东老乡,朱以海更是毫不犹豫的点头。

        “没错,两京沦陷,神州无主,人心惶惶,我责无旁贷。邀请诸位前来,便是要商议此事。唯有再立朝廷,才能更好的号令天下百姓一起抗击鞑虏,中兴大明。”

        “则甫兄,可愿共襄大事?”

        宋之普大礼参拜,“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这时另一位台州缙绅柯夏卿告诉朱以海,说刚才他本来跟宋之普都在灵江边上,已经下江准备自沉殉,被告之了鲁王杀北使决心抗清的振奋消息,于是便打算不死了。

        “留下这半副残躯,为殿下奔走,一同中兴大明也。”

        陈函辉振臂高呼,“择日不如撞日,就在此刻,摆案焚香,请太祖高皇帝画像悬于正堂,我等台州缙绅军民,便一起拥鲁王殿下监国,率我等共抗鞑虏,中兴大明!”

        宋之普和柯夏卿两个刚才灵河赴死同志,此时衣衫都还是湿的,也都激昂的振臂高呼,共拥鲁王监国。

        请来朱元璋的画像悬于正堂,众人拥着朱以海坐在画下,坐北朝南。

        陈函辉、宋之普、柯夏卿、张国俊、李国辅、王相、刘朝等一干众人,拜伏山呼监国千岁。

        在他们后面,是忐忑不安的同知朱辂等原一众带路党投降派,此时更是五体投体,头贴地上,【创建和谐家园】撅的比谁都高,喊的比谁都响。

        不管是愿不愿意,但是在这股突然卷起的浪潮之下,他们都被裹挟着。

        “北伐中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中兴大明!”

        山呼般的声音不断往外传播,传到了王府院墙之外,府外,是越聚越多的台州城百姓,听到这山呼,许多人如痴如醉,激动的满面通红,跟着振臂山呼,有许多人更是直接面朝着王府北面跪拜,口称万岁!

        真龙降世!

        人皇登位!

      第8章 朝廷

      ¡¡¡¡ÒíÉÆ¹Ú¡¢ó¤ÁúÅÛ£¬

        就在台州临海城的紫阳宫临时鲁王府中,朱以海即监国位。

        仪式有些简单甚至草率,但在几位致仕乡绅的拥护下,也还是有些模样,这声声山呼,让所有参与者,都有种激昂沸腾的感觉,毕竟,大家都立下了拥立从龙之功。

        “便以紫阳宫为行宫,改台州府为东京,改台州行在为中兴府,改台州府衙为行殿……”

        “两京沦陷,烈皇殉国,弘光北狩,然大明还没有亡,朱家也没有死绝,只要我朱以海还有一口气在,发誓要亲提六师,北伐中原,匡复天下,中兴大明!”

        中堂上悬挂着太祖御容,微胖的脸庞满是亲切,又透着威严,绝不是后世网上有些人传的那张鞋拔子脸丑像,朱以海感觉这位鲁王的十世祖正在看着这一切,如果他真的能看到这些,也许此时会有几分欣慰吧,毕竟朱家也不全是软蛋怂包。

        “殿下!”

        宋之普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浮想,此时王府厅中,虽有不少官员,既有朱辂这些的现任台州同知等,也有如宋之普这样的原户部左侍郎,陈函辉这样的前靖江县令、扬州监军,也有如柯夏卿这样的原天津兵备道,但基本上品级都不算高。

        反倒是一身红袍站在朱以海前面的李国辅、庞天寿两个太监,论起来才是真正执掌过大权的。

        要知道到了明末时,宦官二十四衙门中,司马监和御马监是最有权势的,司礼监代皇帝审批票阁,与内阁对柄机要,实为内相。御马监则与兵部及督抚共执兵柄,实为内廷枢府。

        而且御马监还要管理草场和皇庄、经营皇庄,与户部分理财政,为大明的内管家,两度设置的本厂,也是由御马监提督,与司礼监太监的东厂分庭抗礼,崇祯时,还由御马监太监提督勇卫营这支天子亲军。

        宋之普此时俨然为这台州临时小朝廷的百官之首,他激动之余,也向朱以海建议尽快组建完善朝廷各部,以恢复中枢职能。

        旗号是打出来了,但还得让天下人知道,得让文臣武将百姓们拥护,这个却不是那么简单的,尤其现在鞑虏盘踞金陵和杭州,近在咫尺,行动必须得快。

      ¡¡¡¡¡°µîÏ£¬ÖìéûµÈÈ˽µÂ²£¬¸ÃÈçºÎ´¦Öã¿¡±

        朱以海坐在上首,瞧了眼面带惶恐不安的同知朱辂等一干带路党,心里其实对这些人很不屑,不过当此之时,却也清楚,国难当头,也不是人人都能当史可法、黄得功的,虽然大明有孙承宗、卢象升、李邦华这些忠义之臣。

        但绝大多数人还都是如洪承畴、钱谦益、吴三桂这样的,毕竟真正能舍身起义敢于牺牲的又有几个呢?

        那是督帅巡抚总兵公侯们都纷纷而降时,地方上的同知知县等这些中下层官员,大多数选择苛且偷安都也能理解。

        不过理解归理解,朱以海现在毕竟已经正位监国了,这些人的问题就不再是个人情感的事了。

        “殿下,这些软弱的奸贼,都杀了。”

        朱以海沉思。

        杀不过是一句话的事,确实简单,不过要考虑后果。

        良久,他缓缓道,“戴光大、朱辂身为一府父母官,饱读圣贤之书,经历重重科举大关,最终金殿题名,中得进士,然后选官出仕,任官多年做到绯袍,当此国难之时,本当与国休戚,结果却只想着降虏,甚至主动投降带路,实为可耻,不可饶恕!”

        “杀!”王闯子等几员武将大声道。

        朱辂也曾是招募义勇平定过许都之洛的官员,还算是有勇有谋的,可此时也是在朱以海的面前,膝盖无力,连反驳都没敢,只是跪在那磕头求饶。

        陈函辉看着朱辂,有些不忍,虽然昨天他才愤愤的将他骂出家门,甚至割袍断交,但毕竟也是一同共事过。

        “殿下,朱辂降虏,确实大罪,然则其在台州为官数年,保境安民也确实有些功劳,如今殿下要中兴大明,正是用人之际,不如许他戴罪立功,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朱以海本来也没打算杀朱辂等,主要还是现在这局势,降虏降贼的都是大多数人的行为了,若是大开杀戒,这无疑是直接把这些人全赶到对立面去了。

      ¡¡¡¡¡°Öìéû£¬Äã¿ÉÖª×¡±

        “罪臣一时糊涂,罪该万死。”

        “知罪便好,降虏首恶戴光大已诛,尔等附逆,本在不赦。现在陈公为尔等求情,孤便暂给你们一次机会改过自新。”

        伟人说过,革命的首要问题就是弄清楚谁是朋友,谁是敌,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如果连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都分不清,不能团结一切力量,那么是很难成功的。

        当初崇祯在面临国内农民军和关外的建虏【创建和谐家园】时,就有些处置失当,分不清主次,结果两边都没有控制住,最终落得自挂东南枝下场。

        而弘光朝在南京建立后,更是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在当时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弘光朝的君臣们居然研究出了一个联虏平寇的决策。

        要知道清军入关后,闯军节节败退,西营其实也不成势,这种时候,入关的清军一个打三个,弘光朝君臣们只要稍有点脑子,都知道此时联合合弱离强,先抛开跟农民军的恩怨,联合起来一起先把【创建和谐家园】赶出关外再说。

        但弘光朝君臣不这么想,他们非要一厢情愿的想着联合清军,趁农民军溃败时,趁他病要他命,把这些乱民反贼全杀了。至于清军嘛,向他们求和约谈,想要划江自治,南北两朝。

        这比当年北宋海上之盟,联合金兵灭辽还要愚蠢。

        弘光朝不仅要联虏平寇,还一直在追究北京沦陷后,投降过闯军的那些官员,甚至追究他们的家人,北方被闯军攻占地方投降的官员,也一直在被追究。

        这些愚蠢的举动,都极大的削弱了弘光朝稳固的根基。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0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