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海上升明帝》-第2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陈秀琛脸色苍白,“事情已经办好,那就此别过吧。”

        “别啊,你还得先跟我回去,待这边事了后,你还得兑现你跟殿下的承诺,捐献家财助饷呢。你现在要走了,到时我们哪找你去?”

        陈秀琛脸色青一阵白一阵,可面对这个满脸横肉的彪悍丘八,却又敢怒不敢言。

        “走吧,陈公子。”

        ……

        几十里外的定海。

        监国朱以海到此的消息,王之仁奉旨封锁。

        因为朱以海的到来,此时定海城也是一片忙碌。

        王之仁和张名振迅速交接浙江镇倭总兵官一职,几营兵马也在重新整编。

        校场上,所有兵将都在接受新的命令。

        以原浙江总兵镇标营,改编为京营三千营和五军营,另抽调部份浙兵补充京营的神机营,京营三大营将暂编三千六人马,每营一千二,以后再补充增加。

        张名振升任浙江镇倭总兵官,他的原石浦游击营三千人马,带一半上任改为总兵镇标营,另一半则补充进勇卫、锦衣诸营。

        在王之仁、张名振、吴凯、王相几员将领的劝说下,朱以海同意再建一营,名旗手营。

        大明开国后,朱元璋曾设立过上十二卫,为皇帝直属亲军,这十二卫中最有名的便是锦衣卫了,另外则还有金吾卫、羽林卫、府军卫、虎贲卫、旗手卫等。

      ¡¡¡¡Öì馾¸ÄѳƵۺó£¬ÓÖÔöÌíÁËÊ®¶þÎÀ£¬ÈçÑàɽÎÀ¡¢´óÐËÎÀ¡¢Í¨ÖÝÎÀµÈ¡£ÐûµÂ»ÊµÛÓÖÔö¼ÓÁËÌÚæø¡¢ÎäæøËÄÎÀ¡£

        于是最终形成了上二十六卫,但到明末时,这上二十六卫皇帝亲军,其实除了锦衣卫外,基本上也都被兵部或多或少管辖控制。

        这才有了后来另建的勇士营、四卫营、勇卫营等。

        旗手卫的主要职责是皇城守门,然后执掌御驾所用的金鼓、旗帜,再其次是护驾左右,宿卫宫禁等。

        这相当于是一支皇家仪仗队兼皇家警卫队。

        北京没沦陷前,从午门到承天门左右两边,就属于旗手卫守卫。

        大明土木堡之后,其实京师的守备力量,就已经是重组后的京营三大营和御马监统领的勇士营和四卫营了。

        这个时候重建旗手营,主要还是考虑堂堂监国出行,身边没有半点依仗,实在没有半点监国的威严。

        纯粹就是想重新弄一支皇家仪仗队而已,并没有说要再建一支勇卫营这样的亲军。

        只是朱以海却另有打算,他觉得趁这机会,再弄一支皇帝亲军也是不错的,正好现在可以从张名振、吴凯、王之仁甚至是王相、冯吉翔等人手里抽调一些老兵来构建旗手营,再补充一批招募来的青壮新兵,或许能打造出一支真正皇帝直属指挥的新军。

        虽然几位将领都只是把旗手营定位是皇家仪仗队,给皇帝撑场面摆排场的,但抽调人马时,倒也很用心,尽量挑选那些既长的高大还英雄的,还优先挑选军中骑射皆精的老兵。

        对此朱以海自然很满意,不过他也提了一条,就是他不想横刀夺爱抢走各位将领的家丁心腹,所以每人最多抽十个家丁来旗手营充当教头就好,其余的兵尽量从营兵中选。

        最后几位将领凑了五十名精锐家丁到旗手营,然后又从各营挑了五百老兵过来,旗手营便算正式成立。

        至于营将,朱以海以营制新立为由,暂时没有任命,而是说先由自己亲领营务。

        一营五百五十人马,以一头两翼一尾的做战思路,编为四部,这也是戚继光所创立的阵法,与鸳鸯阵齐名。

        此阵把一军分为四部,前者为头,为正兵,是主要的进攻部队。而头的两侧是翼,为奇兵,保护头的侧翼不受攻击,同时进攻敌人的侧翼。

        尾是策应部队,即预备队。

        同时,头翼尾又不是固定不变的,战场上哪部份先接敌,那哪部份就是头,然后顺势调整,互相支援,相互策应。

        这种阵法,在这个时代还是比较适应的,甚至到了晚清的时候,曾国藩都还学习此法,让湘军也按这种一头两翼一尾的阵法打仗,定下湘军军制。

        而到了近代,如我军擅长的三三编制,则是因为其战术思想是第一进攻、第二掩护、第三火力支援,进攻、掩护、火力支援,所以各级主要就是三三编制,分别承担不同任务,且随时可调整变换。

        不过朱以海觉得戚继光毕竟是大明相隔不远的军神,他的军制是在对倭作战,以及在后来北方边镇对虏检验过的。

        朱以海直接拿来就用,跟先前设的勇卫营完全采用戚继光蓟镇练兵时的一营三部,一部两司,一司四局,一局三旗,一旗三队,一队十二人的编制不同,他提出了更简洁一些的编制。

        一营大体五六百人,然后下设四哨,哨以下直接就是队,一哨也设四队,一队设四什,一什十人。

        营哨队什,指挥层级更少,且都是四四编制。

        营将另有中军,哨总另有亲兵队。

        王之仁和张名振、吴凯、王相等见监国殿下居然有意亲自组建并指挥这旗手营,也只是呵呵一笑而过,并不干涉,他们都觉得这不过是殿下可能一时心血来潮,觉得带兵好玩罢了。

        但带兵又哪有这么简单呢?

        不过旗手卫本来也只是个仪仗队,就让殿下玩一玩吧。

      第35章 红黑

        “舟山黄斌卿还没回复吗?”

        定海招宝山下,新立旗手营中,朱以海跟新兵们同一个大锅里吃饭。伙食还可以,大米饭搭了些红薯,配上豆瓜等时蔬,还有点咸鱼腊肉佐味,虽说油水不多,但起码量大管饱。

        朱以海一点架子不要,也捧了个大海碗蹲在地上,满满一大碗饭,上面铺着许多蔬菜,还有大片的腊肉、咸鱼各一块。

        他一点也没装,而是确实吃的很香。

        自来到这个时空后,东奔西走没有一点空闲,鲁王也是二十六岁正当青壮的身体,加上朱以海也不是那种挑剔的人。

        各营抽调来的旗手营军官、教头和新兵们,都是一边吃饭一边不时的瞄一眼监国殿下。惊讶之余,又深感亲切。

        旗手营副将张名扬乃是张名振的二弟,被朱以海从张名振那借来任了个副将,署副总兵衔。

        跟大哥张名振比,张名扬略显沉闷,比起他那个粗犷的三弟名斌又较稳重。

        他虽然也端着个海碗在旁边吃饭,却还尽量保持着臣子礼仪,并没有发出响声来。听到朱以海问话,便立马放下了碗,甚至还用袖子抹了一把嘴,把嘴中食物都咽下去了之后,才回话,“臣奉殿下旨意,派人乘船去舟山,船刚出甬江口,在鲛门便遇黄总兵的巡逻哨船……”

        朱以海在定海顺利跟王之仁会面后,便也马上考虑舟山黄斌卿和他的兵马,他本来打算直接上舟山,但王之仁和张名振极力反对。

        原来黄斌卿原为舟山参将,弘光朝升任九江总兵,再拜征蛮将军广西总兵,不及上任,弘光朝已败亡,于是便带着部下水师一路东撤,最后又回到了舟山。

        王之仁做为浙江总兵,驻地定海与舟山又只隔海相望,于是第一时间派人过去,甚至还送了些粮饷过去。

        可黄斌卿收了钱粮却并不客气,他坚持以广西兵征蛮将军的身份跟王之仁这个浙江总兵镇倭将军对话,说自己是客军,只是暂借舟山休整,也并不想跟王之仁过多接触。

        明显也是怕王之仁借机吞并他的人马。

        后来黄斌卿又派人到定海、鄞城等地征粮招兵,惹出许多怨言,王之仁也恼了,派兵过去赶走了黄斌卿的人,双方于是便算结下梁子。

        之后王之仁接受杭州招抚,把总兵印都交出去了,然后黄斌卿却拒绝了北使招降,双方的人马之后因为征粮招兵等事,起了好几次冲突。

        黄斌卿也直接就骂王之仁降贼,还说要带兵来收复宁波。

        王之仁劝朱以海不要去舟山,理由是黄斌卿虽然拒绝了北使招安,但这人其实完全就是个土匪,挂着弘光朝广西总兵征蛮将军的名头,却在清军过江时带着水师毫无抵抗,然后一路东逃,走到哪抢到哪,祸害了苏松等地后,又祸害湖杭,然后又跑来舟山占地为王。

        既对他这个地主浙江总兵无礼,更祸害百姓。

        朱以海若是直接去舟山,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朱以海见他们反对厉害,倒也没坚持,黄斌卿这人,历史上也确实没什么好名声,虽未降清,但跟鲁监国政权却是死对头,鲁监国就在旁边,他却非奉福建的隆武帝为正朔。

        历史上他好几次袭击友军,吞并人马。

        甚至在鲁监国兵败钱塘江,败兵退回舟山时,这家伙不但不帮忙,甚至还派兵袭击鲁兵,抢夺船只钱粮等。

        可以说,这人确实就是个无法无天的乱世军阀。

        当然,舟山紧邻定海,尤其他是海中岛屿,在朱以海的计划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后方基地,对抗清大业十分重要,肯定得拿到手的。

        更何况,黄斌卿手下可是带着南明的一支水师兵马,数量不少,是正规军。

        不收编过来,反而让他们在卧榻之侧呆着,这也太过危险。

        朱以海没直接去舟山,而是先派人去宣旨。

        他授封黄斌卿为肃虏伯,并对黄斌卿和他的这支人马,做了一个特别的安排,朱以海旨意中称赞了黄斌卿一番忠勇为国之类的套话,然后拜黄斌卿为右军都督府左都督,拜为操江武臣。

        操江武臣这个职位在大明朝十分重要,官名来自于朱棣发过的一个诏书,南京系国家根本之地,江淮乃东南财赋所在,今特命尔等不妨院事兼管操江官军。

        于是乎,操练守护南京的大明水师部队,就有了两个专门的主官职务,操江都御史和操江武臣。

        操江武臣,因此也叫提督操江,领上下江防事。

        大明最后一任提督操江是诚意伯刘孔昭,他便是刘伯温的后人,弘光朝时跟首辅马士英党同伐异,掌握着长江水师,甚至掌控朝堂,激烈党争。

        在弘光小朝廷崩溃后,刘孔昭却并没有降清,而是带着人马跟其它水师将领黄蜚、黄斌卿、郑鸿逵等人一样,全都顺江跑了。

        此时的刘孔昭应当还带着他的人马,飘泊在苏松一带的近海上呢。

        史书上对刘孔昭的记录很不好,说他杀叔甚至杀祖母,如何勾结奸相,祸乱朝纲等等,不过考虑到其实明史本来就大多是那些降清的大明文臣或其后人写的,而他们大多是东林后人,本就跟刘孔昭等这些所谓阉党啊勋臣们是敌对的,所以抹黑他们也很正常,反正刘孔昭致死没降是真的,甚至后来鲁监国北伐,张名振和张煌言打到长江口,对着南京孝陵吊祭的时候,刘孔昭也在其中呢。

        提督操江,就是统领长江水师的,向来都是南京勋臣们担任,就跟历代魏国公都担任南京守备勋臣兼领中军府一样,提督操江也一直都是由公侯伯爵的这些勋臣担任的。

        朱以海直接封黄斌卿为伯爵,又拜他为提督操江,这对黄斌卿绝对够可以的了。

        可使者带着诏书过去,黄斌卿却并没有来拜见监国,连回复信都没有一封。

        甚至派去的人都还被留在舟山没放回来。

        “殿下,末将以为黄斌卿心怀叵测,不奉监国旨意,是为大不敬,这等贼子,应当尽早诛除。臣请率旗手营登舟山,将黄斌卿擒来,听侯殿下发落。”

        朱以海夹了块咸鱼干咬了口,很咸很咸,这居然还是条小黄鱼,拿来做咸鱼干真是暴殄天物,尤其是这菜都是旗手营的兵自己做的,营中并没有专门的伙夫,而是轮流做饭,一群大男人的手艺,可知一般。

        咸鱼干没有泡发足够的时间,不仅咸还很硬。

        不过下红薯饭倒也不行,尤其是还能省盐。

        没有回复,这本身就是大问题。

        只是朱以海倒不想马上把事情搞大,黄斌卿估计对他这个突然自立的监国,还有些瞧不上,那就先暂且放下。

        “等把鄞城的事情处理好了,再来谈黄斌卿吧,也许到时,黄斌卿又改变心意了呢?”

        每一份愿意抗清的力量,朱以海都愿意争取一下,就算那些降清的士绅百姓,他也不愿搞的太绝,那样做只会把人彻底的推向敌人。

        虽然如黄斌卿、王之仁、吴凯这些都算是旧军人,有着各种各样武夫的臭毛病,但现在暂时也只能依靠他们,以后慢慢想办法改造吧。

        朱以海在心里给黄斌卿先默默的记上了一笔,他心中有个小本子,如今已经让上了不少名字,分为红名单、白名单和黑名单。

        张名振和王相是上了红名单的,这黄斌卿则先上了黑本本。

        摇了摇头,朱以海继续嚼又咸又干的咸鱼,红薯搭着早稻米煮,这早米甚至只是剥了外层壳,里面还有层米皮并没去除,甚至米饭煮好后还有不少谷糠、泥沙也在,这种杂粮饭放后世,那是妥妥的健康主食,甚至好多糖尿病人特意这样吃。

        不过现在嘛,吃着有点拉嗓子。

        囫囵吞枣似的把大海碗饭扒拉进肚,朱以海起身,拍拍【创建和谐家园】,“张副将,以后记得交待营中,做饭记得烧点汤喝。”

        “末将记下了。”张名扬一丝不苛的应道。

        朱以海没急着放碗,而是手抓着碗背在身后,一路巡视过去,不时的跟士兵们打打招呼,“吃的饱不?”

        “不够再去添!”

        “你老家哪的?”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15: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