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海上升明帝》-第1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王闯提着一个五花大绑的军官进来,却正是吴凯的妹夫赵千总。

        “赵进,你好大的胆子!”吴凯愤怒的上前就左右开弓抽了他几个大耳瓜子。

        赵进被打落数个牙齿,明知已无活路,却也只是朝他吐了口口水,“呸,吴凯你猪油蒙了心,非要走死路,可你就不顾及下兄弟们的前程吗?哪个不是拖家带口,谁没父母妻儿?”

        说着,他甚至冲着朱以海叫骂,“你以为现在还是以前的大明朝吗?以为凭你一个鲁王头衔,就真能当监国甚至当皇帝?痴心做梦吧,这大明朝烂到根了,根本没的救了。是时候改朝换姓了!”

        朱以海只是冷冷望着他,“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先前你想投【创建和谐家园】,我看在吴将军的面上,已经放你走了。可你却反而恩将仇报,想要闹事,偏要自寻死路。”

        吴凯咬牙,“这等贼子不可理喻,请殿下许罪臣亲手砍了这贼!”

        朱以海问王闯,“有多少人跟着这姓赵的闹事?”

        “带头的有十几个,跟着胡闹的有一二百人,还有好多不明情况的人也正往这边来,不过殿下放心,我们已经完全控制住了海门卫城诸门以及参将府,另外城隍庙那边的协营也已经被我们控住了。”

        朱以海以此索然无味。

        胆大包天的赵千总,也是个蠢人而已。

        “把这一心降虏的贼子砍了,至于那十几个家伙,将他们放了,开革出伍,任他们自去。”

        “殿下?”王闯子意外。

        “只诛首恶吧,其余便算了。”朱以海不想跟这些蠢货折腾。

        “不过,既然他们以索饷为名闹事,那说明本有此事。吴将军,海门协营和海门卫所的欠饷如何?”

        吴凯低头道,“很严重。”

        严重到什么情况呢,就是名面上海门卫所军有月粮,台州参将协营士兵有军饷,但实际上呢,拖欠严重。

        海门卫自设立以来,也开军屯,但实际上军屯不够月粮供给,海门卫额定月粮约为六万一千五百九十六石左右,但其中卫所屯田仅占月粮供给的四成,剩下六成需要台州府的临海、黄岩、天台等诸县供给。

        后来卫所改革,卫所月粮不再由卫仓发给,而是改由台州府管理发放,再后来设立兵备道后,又由兵备道统一管理发放。

        理论上,大明卫军,骑兵月粮定额二石,普通军士月粮定额一石,有家室的发盐二斤,无家室的发盐一斤,军马每日还给豆三升,草料十五斤。

        另外,如作战、操备、修边、防秋等军事行动,另给行粮,按行程计算支取。

        大致上,一个卫军一个月折合四五钱白银。

        不过这也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卫所制崩溃,不仅卫所军田大都被军官们侵占,而地方州县也负担越来越重,财政崩溃,根本无力供应卫所月粮缺额部份,于是就只能一直打欠条。

        台州参将协营的三千人马,是卫所崩溃后募兵制的营兵。

        一开始是从卫所军户里招募营兵,发给银二两、布二匹做为奖励,后来自愿的则发给五两白银为安家费,并免掉其家庭五石税粮,额外再免家庭两人的徭役。

        后来自愿的不足,再抽募,一兵给三两五钱白银,再额外免家庭一人徭役。

        所有自愿和抽募的营兵是不发月粮和行粮的,只每人每月发四斗口粮。

        到后来,安家银不断下降,降到三两左右,但口粮提升,标准为米一石。

        到了后来战事频繁,募兵标准上调,募军每人发三两安家银,二两行粮银,入伍后还要支取一两二钱到五钱的月粮。

        天启时,辽军每月的军饷大约在二两上下,而贵州四川等地边军进入辽东做战的,每月军饷标准接近三两。

        当年戚继光的戚家军,每日军饷标准就是口粮三分三厘,行粮一分二厘,一年军饷标准大概就是十八两白银左右。

        明面上待遇还是挺高的,不过实际上到手大打折扣。

        海门卫所的卫军已经很久没有领取到月粮了,就算是台州协营的营兵,都只有那一百二十人能拿到饷,其余的都只能自谋生路。

        甚至他们去自谋生路,还得每月给参将吴凯一笔钱,相当于交了钱就可以不用呆在军营,去赚钱养家糊口。

        朱以海知道明末财政崩溃,偏偏中原和关外战争不断,所以朝廷最后不得不在正税之外加征三饷,七百多万的辽饷,二百多万的剿饷还有七百多成的练饷,这巨额的三饷征派,苦民无数,但依然没法解决军费所需。

        明末朝廷正常岁入是一千四百余万两,但崇祯十二年,加征的三饷居然高达两千一百余万两,更要命的是这些加饷并不能全入朝廷国库,而且无数贪官污吏还乘机加派【创建和谐家园】。

        浙东本是富庶之地,海门更是因为有港口码头,商货云集,十分兴盛,但依然受这些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海门卫军月粮领不到,台州协营欠饷严重。

        今天有人拿欠饷来闹事,那是极有群众基础的,一点就燃,如干柴遇到烈火一样。

        赵千总可以杀,但欠饷欠粮这事既然挑起来了,不是那么好平息的。

        朱以海起身。

        “去外面见见大伙,商量一下怎么解决此事先。”

        “殿下,外面群情汹汹,千万不能出去。”

        “孤已正位监国,难道还不敢见自己的百姓、军兵?”

        朱以海摆手,大步迈出去。

        ……

      第18章 闹饷

        此时,在赵千总的有心煽动传播下,整个海门卫城的军人百姓,都已经知道鲁王在台州即位监国了,而且来到了海门卫城,他们还听说鲁王要在海门征兵抵抗清军,又听说清军统帅博洛正率十万大军从杭州赶来。

        一时间人心惶惶。

        有钱的人在准备逃命,但穷苦的百姓却还在为一日三餐忙碌。

        赵千总一挑唆,大家也顾不得那么多,都来找鲁王要饷。

        就算清军打来,也得先做个饱死鬼不是?

        不给饱银月粮,还要大家归营守城打仗,这不是瞎胡闹吗?

        一天不劳作,家里可就一天没有饭吃。

        参将府被围的水泄不通。

        大家对欠饷的关心,甚至远超过了对清军十万大军即将到来的消息。

        朱以海对此,也只能是内心沉重。

        海门卫城原本是海门卫指挥使管理,后来戚继光首任台州参将驻防海门后,参将衙门便反而成了这卫城最高管理者。

        吴凯以及卫指挥使、佥事等一干营将、卫官们诚惶诚的站着。

        “现在城里能拿出多少银钱、多少粮食来?”朱以海直接开口问,卫军、营兵们都欠了银多饷,虚名假冒的情况也多,现在朱以海暂时不想管这些烂账,要平息骚乱,就必须先得拿出一些真金白银和大米来才行。

        看不到东西,谁会听那些大话?

        吴凯既是台州参将,也还有一个海门卫佥事的衔,他家世代在海门,属于那种军头土豪地主,一代代的侵占卫所军田,再吃点兵血抽点饷,再借着海门的地理条件便利,做点走私贸易,所以吴家身家不错。

        卫所穷军营穷,老吴家却是挺有钱的。

        吴凯也知道这次事情闹的过份,此时只能狠下心来咬牙捐献。

        “卫所和营里都没钱没粮,库房里老鼠都跑光了,末将愿意捐三千两银子充饷。”

        朱以海瞧了吴凯一眼,“国家之事,岂能让臣子捐献。”

        “借吧,我昨日刚向锦衣卫指挥使张国俊大人借了两万两银子,月利三分。吴将军也按这个利借给孤好了,孤给你打借条。”

        吴凯愣了一下。

        然后脸色有些不太好看,监国什么意思?瞧不上三千两,嫌少?

        说什么张国俊借两万两,三分利,这是直接索要两万两银子?吴凯心中苦闷又沉痛,老吴家虽然有些身家,但这是他们老吴家十一代人在海门近三百年一点点积攒下来的啊,都是牙缝里扣下来的,是冒险攒下来的。

        两万两他拿的出,但这差不多也是吴家全部的现钱,有些还是钱庄、商铺等里的股钱或是借款,还得提前去收回。

        要不然,就只能先变卖一些金银财物或是土地铺面等了。

        朱以海看了眼吴凯,“孤现在就给吴将军写张三千两的条欠,先以三年为期如何,三年利息三千二百四十两,到期还本付息共六千二百四十两,”说着,朱以海让王闯取纸墨来,要当场打欠条。

        熊一样的吴凯愣了下神,马上回味过来。

        “殿下,臣愿捐银助饷,捐两万两,是捐,不是借。”

        朱以海却只是呵呵一笑。

        崇祯皇帝也曾找大臣们借过银子,但崇祯借银子却是一出让人感慨的闹剧,他向自己岳父借十万两银子,甚至还特先加封岳父为伯爵,结果周奎却只肯出五千两。

        最后还觉得五千两也多了,跑进宫找皇后女儿哭穷,皇后变卖自己首饰凑了五千两给他,结果周奎一出宫,就把其中两千两先装进腰包,只捐了三千两入国库。但在李自成入京后,周奎全家被拷掠后却交出了数十万两白银。

        堂堂首辅魏藻德哭穷,把家里的家具器物拿到大街上摆摊,最后给了崇祯五百两银子。然后李自成进京后,把他抓起来拷掠,他却一下子就拿出万两,最后被打死后,抄家却又抄出几万两白银。

        国丈周奎和首辅魏藻德在当时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通情况,崇祯找大臣勋戚们借钱,大家纷纷哭穷,上朝都特意穿上打补丁的破衣服,反正要钱没有。

        朱以海不觉得自己面子比崇祯要大,但他现在也确实没钱。

        也只能厚着脸皮向人借了,他倒真的是打算借,而不是抢。

        不过吴凯这人心思机敏,今天又惹了事,一时会错了意,也顾不得心疼了,主动豪气了一回,愿意捐两万两。

        朱以海很感慨,这卫所军营都穷的揭不开锅了,三千人的协营只养了一百二十个兵,这参将家却能轻松拿出两万两银子,看来大明穷的只是朝廷和皇帝,那些文臣武将士大夫们倒没一个穷的。

        “吴卿一片忠心,孤心领了。”

        朱以海提起笔写了张借条,借款一万两,月利三分,三年为期,借一万,三年后还两万零八百两。

        他在借条下郑重其事的签下自己的名字,然后还特意盖上了鲁王金印和自己和私印。

        “就借一万两吧,孤也不能让吴卿破家相助啊。”

        吴凯颤抖着手接过借条,心里早就认为一万两是打水漂了。

        不过能有张借条,也还是能安慰一下受伤的心灵了。

        谁让手底下心腹千总姓赵的做乱呢,这杀千刀的还是自己的妹夫,这破财出血也是不可能了,再说外面群情汹汹,今天那些该死的家伙们要是见不到点真金白银,估计也不肯罢休。

        平时麻木惯了,可偶尔也会反弹一下的。

        总得安抚。

        “刘指挥,国难当头,不知道刘指挥能否慷慨解囊,先借孤一点银子?”朱以海笑着旁边那个一直僵着脸,想笑更像哭的海门卫指挥使刘一鸣,这老头子看着像快入土样子,自进来后就一直是这死人的表情。

        刘一鸣张嘴又闭上,闭上又张开,不停的开开合合,好半天后,才终于下定决心,“臣家穷困,比不得吴将军,只能拿出三千两来。”

        吴凯在一边皱眉,刘家跟吴家都是当地的地头蛇,甚至是百年姻亲,“刘叔,国难当头,监国亲自向你借钱,怎么也得尽力而为,好歹你借五千吧。”

        刘一鸣一脸肉疼,“拿不出来啊,我家大人多,开销很大,又没什么进项。”

        吴凯眼神示意,“想想办法,实在是一时不易周转,我先帮刘叔垫上差的两千两。”

        刘一鸣满脸不愿,可最后还是只好无奈同意了。

        朱以海对这老家伙没什么好表情,最后给他写了一张五千两借条。

        “在座的诸位将校、官绅,本地的豪强大贾们,本监国承诺,这是借钱,打下的借条到期便可来兑换,三分的利钱,可也不低了。”

        王闯子在一边冷哼道,“【创建和谐家园】即将南下,在座的想必有好多人也是曾去过扬州,见过广陵繁华的,现在那里却被【创建和谐家园】屠成了一座鬼城地狱。咱们若是不能守住自己的家园,诸位世受国恩的大人员外们,到时也只是任【创建和谐家园】屠宰的羔羊罢了。”

        朱以海笑着道,“再次重申,这是借钱,就当是平时的拆借周转好了,三分利还是挺高,一般的买卖还没这收益呢,大家放心,我朱以海向来守诺,有债必偿!”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0 22: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