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江山志远》-第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杨志远紧走了几步,如杨家每一个归家的游子一样,走到了母亲的身前,跪下,磕了三个响头。张青用衣角擦了擦眼角的泪,说:“起来吧,回来了就好。”伸手把杨志远扶起。

        杨雨菲乖巧,说:“张奶奶,小叔叔回来了,你应该高兴才对,怎么还掉眼泪?”

        张青拍了拍杨雨菲的手,笑着说:“奶奶这不是高兴吗?走,屋里吃饭去,菜都上桌了。”

        知道杨志远回来了,杨石的家里早就坐满了人,杨家的家族长辈一个不落地全到了。杨石看了看,说:“正好,大家都在,没吃饭的一起吃饭,吃了饭的就到各家各户去通知,晚上到宗祠开会,年满十六岁的都要参加。”

      第3章 将军令下(2)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规矩,杨家坳更是如此。谁可以上桌吃饭,大家心里都一目了然,不一会,杨石家刚才满屋子的人已经自行散去,只剩下几位家族长老,照老杨家人的规矩,女人是不可以上桌的,现如今改革开放,有些陈年陋习也就自行淘汰了。八仙桌这次也被弃用,大家围成一桌,杨志远自觉地坐在杨雨菲和杨自有的旁边。

        杨石说:“志远,今天你是主宾,你得坐首席。”

        杨志远连连摆手,说:“这我可不敢,我还是坐这里自在。”

        杨石看了杨志远一眼,见他不像是假意,笑了笑,由他,没再强求。

        酒是杨家坳自酿的谷酒,比一般的酒的度数要高,杨志远年少时没少和杨广唯他们到酒窖里煮鸡蛋,偷酒喝。经常是喝得醉醺醺的倒在柴垛里睡得香喷喷的,让族里人打着灯笼火把到处寻找。儿时的顽劣早已变成了现时的笑谈。

        此时,族里的一位长老就笑,说:“好在那时你杨志远没被狼叼了去,要不我杨家岂不少了一位状元郎。”

        杨志远端起酒杯敬了族里的长老们一圈,说:“还是咱自家酿的谷酒醉人,现在喝外面的白酒就像是喝白开水一样,没什么劲。”

        杨石说:“那是,咱酿的酒用的可是深山的清泉,发酵的酒母那也是和村口的樟树同岁,少不了几百年的历史,不比人家的酒差。”

        杨志远说:“等明儿有了一定的资金实力,我们也把‘杨家老酒’推出去。”

        杨石说:“这主意不错,到时我再把我们老杨家的祖传药方传给你,用那药方泡酒,滋阴补肾,保不准城里人会喜欢。”

        杨志远心知,杨家长老们真要同意把那泡酒的药方贡献出来,肯定又是一条生财之道。

        酒至中旬,村里的广播开始一遍一遍地播出开会的通知,宗祠门前的那口大钟已被撞响。杨志远一看时候差不多了,他举起酒杯敬了各位长老一杯,然后,直言不讳地说:“既然各位长辈们都在,志远现在斗胆向各位长辈要一样东西。”

        杨石扫了各位家族长老一眼,也不问杨志远要的是什么,直接点头说:“可以。”

        杨志远说:“那好,我要权,我要自【创建和谐家园】和行事权。”

        杨石笑,说:“我们杨家是行武出身,令出多门必生事的道理我们比谁都懂,这事情我们早就合计了,今后我们杨家的一切事物都交给你去处理。”

        杨志远说:“这倒不必,我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家族的内部事物还是长辈们去处理。在商言商,我要自【创建和谐家园】是因为我们年轻人的思维和行事风格可能会与长辈们有所不同,甚至还可能有冲突,这就需要长辈们的包容和理解。我在外面需要面对形形【创建和谐家园】的人,代表家族签合同,不可能事事请示,时时商量,有时候甚至需要做出重大的让步,损失一些家族的利益,这时候我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指责。而我要行事权是因为就是非常之时,我说的话必须得有人听,我需要人去办的事必须有人去办,不然就我一个人,我的许多设想要想变成现实那就只能是痴人说梦,一切都是空谈。”

        对于杨志远所说的这些,众长辈纷纷表示认可。

        杨志远说:“我的初步设想是,成立一家投资控股股份公司,大家以土地和实物入股,所有的细节我等下会在会上宣布。既然是公司化,就得按照公司的法规处理,刚才我所要求的,我会让杨雨菲整理成文字,还得请长辈们都签字备案。”

        有长辈说:“我不会写字怎么办?”杨志远笑了笑,说那就按老传统,按手印。大家纷纷一笑。

        见事情谈得差不多了,杨石手一挥,说:“那就先这样,我们现在去宗祠开会去,人应该都到齐了。”

        杨志远走进杨氏宗祠。大堂里杨家坳的父老乡亲早就按长幼字辈依次成队列地坐满,因是全村人开会,除了杨姓,自然也有几家外姓,但这并不妨碍杨家坳人约定俗成,井然有序的次序。杨志远随杨石等长辈走进宗祠后,没有落座,他扫了四周一眼,看到一角有块黑板。杨志远招呼了杨自有一声,说:“自有,帮我把那块黑板搬过来。”没待杨志远自己动手,早有杨家后辈把黑板搬了过来。

        待一切就绪,杨石咳了一声咳嗽,大堂里的嗡嗡声顿时停了下来,了无声息。

        杨石说:“今天把大家召集在这里的目的是什么,我想无须我多说,大家心里都知道。我们杨家坳人世代团结,做什么事情都不服输敢玩命,所以我们杨家坳人历经几百年的巨变,赖以生存了下来。可现在不比从前,时代在变,外面的世道在变,光会玩命没用,得有知识有文化有经济头脑才玩得转。说实话,这些年来,我是有心无力,有劲使不上,心里憋屈得慌。作为村长族长带头人,让大家吃苦受累,让杨家坳人低人一等让人笑话,我杨石愧对大家。”

        杨石面朝大家深深地鞠了躬。杨家坳的老老少少,都站了起来。杨志远慌忙扶住杨石,说:“叔,你这不是折杀大伙了么?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由不得你。”

        杨石说:“志远,你别安慰我,这些话我憋在心里好久了,当着大家的面说说,心里反而舒坦。”杨石按了按手,招呼大家坐下,他一指杨志远,说:“杨志远!我不介绍我想大家也都认识。在北京读了四年大学,今天回来了。志远这次回来,不是放假,是毕业了,他放着北京那大地方的好工作不干,回咱杨家坳当农民来了。我们这些族里的老人一早就合计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宣布从今以后,志远就是你们新的带头人,我希望我们杨家坳的老老少少今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今后志远指哪我们打哪,绝不含糊,我就不信我们翻不了身。好了,现在就请志远安排事项。”

        杨家坳的男女老少,掌声雷动。杨志远摆摆手,说:“我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一定会尽自己的努力而无愧于大家的信赖。现在我就谈谈我的初步计划。”杨志远停了停,说,“首先,我们必须改变现行各自为政的生产模式,成立一家投资控股股份公司,成立公司的目的就是改单一为唯一。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是因为目前大家实行的都是小农经济,粗农经济,日升而作日落而息,整天就守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吃饱是没什么问题,可再怎么折腾也创造不了更大的价值。那么怎么办?那就是集中,只要集中,就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打个比方吧,战场上,我们都知道面对强大的敌人,一个人去死拼,那根本就无济于事。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可能把敌人打败。这两个道理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集中,团结才有力量。”

        杨志远为了让大家理解得更为清楚透彻,决定以乡亲们的现实说事,决定给乡亲们算一笔帐,他拿起粉笔开始在黑板上演算,杨志远说:“我想问大家,一亩地能打多少粮食?”

        乡亲们纷纷回答,有说六百斤,有说七百斤,也有说八百斤的,但没有超过八百斤的。

        杨志远边在黑板上写上八百斤,边笑,说:“还是家乡的乡亲实在,没有说亩产万斤。”

        大家轰然一笑。

        杨志远说:“那好,我们就以亩产八百斤计算。”杨志远边写边说,“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粮食收购价为五毛五,那就是说我们劳作半年,可得四百四十元,减去化肥、农药、种子、农业税等必须的成本,每亩的收入只怕没有多少,如果再算上人工成本,只怕有些人还会亏损。这就是我们一年到头,看不到钱的原因,因为事实就摆在这里,再怎么算,也就这么多钱。但是我们如果把土地集中起来,把土地平整,连成一块,我们就可以实现集团化,机械化作业,这就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还可以因地制宜,发展花卉苗圃等高效农业,这样每亩的产值可以上千,也可以上万;又比如我们高山上的茶叶,一亩茶地可收十斤左右的干茶,茶商上门零星收购的价格在四十元一斤左右,可你知道他们卖出去的价格是多少吗?至少二百元一斤。你们知道西湖龙井茶吗?它的零售价至少是五千元一斤,为什么我们茶的质量不比人家的差,而价格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就是因为我们的茶叶没有上档次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而做品牌靠某个人的力量是根本做不到,只能靠集体靠集团公司。”

        杨志远在黑板上演算完毕,停下来问:“大家听明白了没有?”

        杨志远的帐算得很是清楚,每个人的心里都暗自算了一笔帐,都觉得真要照杨志远说的那样去做,要比自己单干合算。乡亲们纷纷点头表示明白。

        杨志远见大家点头,说:“好,那我就是谈谈第二部分,怎么入股。”

        杨志远说:“自从实现承包责任制后,除了村前的杨家湖,杨家坳的田地、山林都已细分到户,那么我们就以田地、山林的承包期折股,田地茶山一亩折算成一股,山林两亩折算成一股,村前的杨家湖,村里的碾茶机、烘房等村集体财产,也将按比例折算入股,大家还可以以现金入股,现金按一千元一股计算。当然入股这事并不只限于我们杨家坳人,光靠我们杨家坳人只能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我们肯定要引进外来资本,这样才可以加快发展。”

        杨志远还特意就村集体的集体财产折股做了说明,杨家坳不可能只停留在小农时代,它必定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必定会发展成一个独特的小城小镇,而小城镇的建设涉及到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亮化工程、医疗救助、养老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到时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而村集体的分红就可以解决这方方面面的问题。真到那时,我们杨家坳就会成为一个人人富裕,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和谐江南小镇,到时,看谁还敢说,嫁女不嫁杨家郎,想嫁我们还得看她是不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教养,够不够资格。

        杨家坳人一直讲究规矩,主事人在台前讲话,下面的人都是很仔细地听,也没有人在下面唧唧喳喳的议论,随意走动,一般不是关键的问题,根本就没人插话。当然,也不是就搞一言堂,到了讨论的时间,大家尽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然后才会综合各方建议,形成最终决议,决议一旦形成,各家各户必须无条件的执行,没有什么条件可讲。这次杨志远在台上讲话,下面的人即便是族中长辈也都是中规中矩的坐着,并不因为杨志远年少,而有所轻视。这次有个特例,因为杨志远要求杨雨菲做好会议纪要,杨雨菲被安排在台前第一排的位置,照平常,按杨雨菲的辈分,只能坐在一方的某个角落。

        杨石这次忍不住了插话,他说:“那敢情好,关于志远说的娶媳妇这一条,我看现在就可以写进村规条约,别让人觉得我们杨家人的门那么好进。”

        杨志远笑了笑,接着往下说:“按照公司法,我们有必要对今后的股金红利作出明确的规定,写进公司章程,作为法律依据。综合其他大多数公司的做法,我提议公司今后每年将全年纯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作为分红,其余部分作为公司的发展资金,进行再生产。”

        杨志远停了停,问:“关于入股分红这种关乎乡亲们切身利益的问题,乡亲们有什么建议和看法尽管提出来,我们协商解决。”

        以田地、山林的承包期折股,别说是杨家坳人闻所未闻,只怕是放眼全省,这也是破天方的第一次,乡亲们还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杨志远只好点名,他一指杨自有,说:“自有,你当过兵,见过一些世面,你说说你的看法。”

        杨自有看乡亲们都望向自己,忙说:“这我可说不好,毕竟我们大伙都是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情,志远,你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反正我杨自有是跟定你了。”

        杨石也说:“志远,这事你只要尽量做到公平,不让乡亲们吃亏就成。”

        杨志远说:“这个自然,即便是以后引进外来资本,我们村的股份再怎么稀释,也必须在百分之五十一以上,必须达到控股权,这点是公司的底线,无须置疑。”

        杨志远又说:“当然,土地的承包权在大家的手上,我们还是应该遵循入股自愿的原则,这次我们不搞族规族矩那一套,入股自愿,愿意入股的,等会到杨雨菲那里登记一下,在公司成立前必须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以便在工商部门备案。当然如果觉得入股不妥当,不愿意入股的,我们可以以另外的模式进行操作,可以由成立后的股份公司从你们手里直接租赁土地、山林,同样以二十年为一个周期,土地按最高产量,两季稻,每亩按八百元一年;茶山按每亩十斤干茶,每斤四十元,一年四百元,由股份公司租赁,公司还承担所有的国家规定的农业税,而且如果物价上涨,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每两年作出适当的租金调整。”

        乡亲们说:“志远,你说了算,没必要这么麻烦。我们杨家坳人自古就是同甘苦共患难同进退,不存二心。”

        杨志远说:“既然是公司化,就按公司化运作,亲兄弟明算帐。毕竟公司是有风险的,谁能保证稳赢不亏,真要是到时亏了怎么办?市场经济,我杨志远说了不算,赢不赢利最终得市场说了算。我知道我们杨家坳人自古就有同甘苦共患难同进退的优良传统,可传统归传统,经济是经济,这次还真得大家自己拿主意,大家自愿参加,决不搞谁不服从就家法伺候,痛打五十大板的事。”

        乡亲们哄堂大笑。

        杨自有说:“志远,你看着办就是,不就几亩薄地吗,闲着也是闲着,拿在我们手里生不了几个钱,就算是跟着你搏一搏,也比闲着好,乡亲们说是不是?”

        乡亲们说:“志远,是这么个理。志远,不管是赢是亏,咱们都得干!”

        杨志远说:“好,既然是这样,我们就把这入股的事情先放一放,大家可以回去想一想,和家里没有到会的人商量商量,我们先不急着马上搞定这事,我现在手头上有一件事情必须马上有人去办。”

      第3章 将军令下(3)

        杨石说:“志远,你说,什么事?”

        杨志远说:“昨天我在省城的时候和省农科所的杨主任谈定了一件事,省农科所同意把四百万野生雄鱼的种鱼以及鱼苗赊给我们,广唯今天没有同我一起回来就是去办这件事情去了,我估摸着,明后两天,这几百万的鱼就会到了。我们现在合计一下,做些分工,别到时手忙脚乱的,乱了阵脚。”

        杨志远回来,一直都没来得及和杨石说起这事,杨石一听,也和乡亲们一样惊讶,说:“四百万的鱼,人家凭什么赊给我们?”

        人都有那毛病,轻易得来的东西都不知道珍惜,杨志远怕乡亲们被这笔飞来的横财击垮了斗志,忙说:“赊,也就是借,借了钱是要还的,人家同意我们三年后有了收成再还,我们将以村委会的名义与人家农科所签合同,打欠条,到时还不了钱,我们是要吃官司的。”

        杨石懂得杨志远的心思,说:“志远,这你尽管放心,我们杨家坳人还从来没有过赖帐不还的记录,这样的机会,来得只怕不易,乡亲们会抓住的。”

        杨志远说:“大家能这么想就好,这批鱼我初步计算了一下,光鱼就得有四百吨,还不包括运鱼必需的活水,至少得用二十来台东风牌大卡车才能运得回。我下午回来的时候留意了一下,大卡车要到杨家坳有些困难,我们杨家坳山口的那几个弯太急,路太窄,大卡车根本就过不来,到不了杨家湖边,怎么办,只有转运。”

        杨志远望向杨自有,说:“自有,我们相邻各村有多少台拖拉机?”

        杨自有心里算了一下,说:“大概有十来台。”

        杨志远说:“那你明天就负责落实此事,租也好,借也罢,你明天务必在中午前落实五台以上的拖拉机,越多越好。需要人手,你就找杨石叔安排。”

        杨自有点头说:“志远,你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

        杨志远说:“好,拖拉机的问题就交给自有了,现在再安排转运的人手问题。我记得我们村原来有民兵连,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杨石说:“有,只是现在有些人出去打工去了,没有那么多人了,一个排的人还是有。”

        杨志远说:“差不多了,应该够数了。那么现在谁是民兵连长?”

        人群中有个年轻人站了出来,杨志远一看,是杨呼庆,应该管自己叫叔,是自己的侄辈,杨志远说:“好,呼庆,如果明天广唯带车回来,你安排民兵连的青年人指挥交通,卸车装车,注意鱼要轻拿轻放。”

        杨呼庆说:“明白,保证明天交通通畅,尽量不死鱼。”

        杨石一看,有些急了,说:“志远,你也得给我们这些老家伙派任务啊。”

        杨志远说:“不忙,有你们叔辈们做的事情。杨石叔,你带一批我们杨家湖养鱼的好手负责在湖边码头接鱼,农科所肯定会有专家随鱼一同前来,你们明天必须配合专家放鱼入湖,专家怎么说,你们就怎么做,不明白的就多问问,以后鱼的喂养还得靠你们。”

        杨石率一帮长辈应答,“行,我们知道该怎么做。”

        此事安排妥当,杨志远觉得有必要抓紧时间安排另外的要事。

        杨志远说:“既然转鱼的事情落实了,我们就落实另外的事。毕竟时不待我,我们必需争分夺秒。”

        杨石说:“这是自然的,没得话说。”

        杨志远说:“在我们农村喝茶只要茶叶多,茶味浓就行了,没什么太多的讲究。可城里人不一样,城里人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做什么事情都有讲究,喝茶也一样,不仅讲味道,还讲养生,讲品相,色香味一应俱全。什么枸杞茶,菊花茶,现在在城里是大行其道,所以我们今后制作的茶叶也要根据市场需要而有所改变。大家都知道,我们杨家坳满山遍野都是野生的菊花,我们以前实在缺钱了也会采些野菊花烘干了到药店去换几个钱,一斤几块钱,得不偿失,也就没几个把那些野菊花当回事,任凭山上的野菊自生自灭。我前年回乡的时候,特意带了些我们这里特有的野菊花到了北京。别的地方的菊花,要么就是注重观赏性,要不就是注重药用性,而我们杨家坳这地方的黄色的野菊,甘甜、香醇,色泽艳丽好看,既有欣赏性,又有药用功能,色香味俱全。我把我们的野菊给老师同学尝了尝,黄色的野菊用开水一冲,一朵菊花就是一杯茶,而且不掉花瓣,色泽艳丽如新,茶水淡黄而香甜,很受欢迎,女性朋友尤其喜欢。老师和同学们给我提了不少的建议,我想如果我们加以改进,适当创新,不作药材卖,作为茶来卖,卖给茶商,肯定会大有市场。”

      ¡¡¡¡¾Õ»¨µÄͨË×µÄÖÖÖ²·½·¨Îª£º3Ô·ÖÖê4Ô²壻5Ô¼޽Ó6ÔÂѹ¡£Õâ¾ÍÊÇ˵¾Õ»¨Ç¤²å·±Ö³µÄ×î¼Ñʱ¼äÔÚ4ÔÂÖÐÑ®ÖÁ5ÔÂÉÏÑ®£¬¿ÉÓеľջ¨Ò²¿ÉÍÆ³Ùµ½8ÔÂÉÏѮǤ²å¡£¾ßÌåµØËµ£¬Ò»°ãСÐÍÐüѾտÉÔÚ3¡«5ÔÂǤ²å£¬¶àÍ·¾ÕÔÚ4ÔÂÖÐÑ®ÖÁ6ÔÂÉÏѮǤ²å£¬¶À±¾¾ÕÔÚ6ÔÂÏÂÑ®ÖÁ7ÔÂÉÏѮǤ²å£¬¶ø°¸Í·¾ÕǤ²åµÄʱ¼ä¿ÉÑÓ³Ùµ½8ÔÂÉÏÑ®¡£

        此时正是七月初,七月还刚开始,杨家坳的菊花属于独本菊,此时扦插正是时候,这也是杨志远不愿在北京停留,一毕业就马不停蹄地赶回杨家坳的根本所在。因为再不抓紧时间,一到七月中旬,南方的晚稻就要插秧了,各家各户到时都得忙于农田里的事情。股份公司还有许多的前期工作要做,不可能马上就可运转,杨志远总不能让农田荒着,因此杨家坳人这几个月的时间里该干嘛还得干嘛,股份公司具体的运作只能在十月,晚稻收割了以后。而现在离插秧还有十来天的时间,正是农闲之时,杨志远正好可以趁这个时间任意调派人手,安排人员抓紧扦插野菊。

        杨志远说:“野菊花是上天赐予我们杨家坳人天然的礼物,它是分株繁殖、生长快、易成活,只要是土质疏松、透气、保水排水性好,山坡田地都可扦插。而且我们杨家坳到处是生长健壮的母株,除了人力,菊花的扦插根本不需要多少的成本,很适合我们杨家坳现在一穷二白的现实状况。从明天开始,我们就利用这段时间,凡是可以扦插的山坡空地,尽可能的利用上。现在我需要一位领军人物,他必须懂得菊花的扦插技术,这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我看就发扬我们杨家坳人的传统,自我推荐好了。谁?自愿领军?”

        杨家坳虽然菊花漫山都是,可谁都没把野生的菊花当回事,更别说是种植了。杨志远问了几遍,还真没人敢接这个任务,杨志远笑,说:“不会吧,我杨家坳少说也有五百户,难道就被这么一点技术活给难住了?”

        杨石说:“实在不行,就到外面请师傅吧。”

        杨志远心想,这事情只怕只能如此了。正要点头,突然看到人群中有人忸扭捏捏地站了起来,杨志远有些喜出望外,一看,是位新媳妇,他不认识。杨志远望了杨石一眼,杨石连忙介绍,说:“李丹,老白家新娶的媳妇。”

        在杨家坳,白家应该是老杨家的家将,是少姓,现在在杨家坳有二十来户。老白是指白家老人白欣旺,白欣旺家在杨家湖边靠山脚处,杨志远自小就喜欢到白欣旺家去玩,白欣旺家的三儿子白宏伟比杨志远大个三、四岁,经常带杨志远去湖边打鱼捞虾,关系一直不错。杨志远估摸着这只怕是白宏伟的老婆。

        杨志远问:“你是白宏伟家的?”

        李丹有些害羞,点头说:“是。”

        杨志远笑道:“白宏伟这小子不地道,结婚了也不请我喝酒。”他望了李丹的身边一眼,有些奇怪地问,“咳,白宏伟这小子哪去了,今天怎么没来开会?”

        李丹低着头没说话,白欣旺替她答了,说:“过完年就出去打工了。”

        新婚燕尔的,甜蜜劲还没过,白宏伟竟然舍得一个人就跑到外面去打工,杨志远心知白宏伟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小子肯定是结婚欠了不少外债,这种现象在杨家坳很普遍。杨志远知道白家长年在湖边,养鱼捕鱼都是好手,白宏伟更是一把好手,现在野生雄鱼就要到家,肯定用得着白宏伟。

        杨志远于是说:“嫂子,给白宏伟那小子去个信,在外漂着终不是个事,让他赶紧回来,咱杨家坳现在有他的用武之地。”

        李丹这几个月来正为此事忧心,有心叫白宏伟回来,可家里欠着人家的钱,家门口又没有可以捞钱的地方,白宏伟回来又能干嘛呢。现在杨志远开了口,她自是求之不得,可她是新媳妇,面子薄,不好意思当着大伙的面回答。

        还好白欣旺此刻替她答了话,说:“那敢情好,我马上把他叫回来。”

        杨志远说:“好,咱们就这么说定了。”

        杨志远接着又问李丹:“嫂子,你以前是干嘛的?”

        李丹说:“我们家是花农,原来在家就是干些伺候花的活,菊花扦插这活,我在行。”

        杨志远说:“好。那么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种植菊花的,不用化肥、不施农药,你有什么办法?”

        李丹奇道:“干嘛不用,现在有一种花卉专用化肥,能让花卉生长快,见效早。”

        杨志远说:“那可不行,我们必须保证野菊的天然性和自然性,这样才能有市场,卖得起价格。”

        李丹思量了一下,说:“那就只有用紫云英作肥料了。”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3 20: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