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汉魏文魁》-第5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他带着是勋、孙汶二人,离开场院,来到一间棚屋之中,等双方分宾主坐下,才缓缓地开口道:“孙兄先听某细说缘由。先生昔在高密,亦有产业,奈何黄巾肆虐,被迫迁往琅邪,后虽得返,产业尽丧,如兄所见,唯余草庐数间而已。袁青州(袁谭)曾盛情相邀,先生却只肯在家乡课徒,不愿出仕,日常资供,唯袁青州、王从事等遣人赍来……”

        是勋心说你提到的“王从事”,估计就是我的老熟人王修了。只听任嘏继续说道:“先生【创建和谐家园】上万,大多流散,唯余我等数百,其间大有抛家别业以随先生者,飨食实不足供。因而我等便抄了先生所注经传发售——孙兄若资财有余,请购些抄卷,权充束脩,若资财不足,入门之后,亦当与我等同抄。”

        是勋心说我才不想抄书呢,可是身边带的钱确实不多……咦,我在想些啥了?我又不是真打算到高密来入门求学,当下转换话题,询问任嘏:“吾闻朝廷曾遣使来征召先生,先生因何不肯从行?若得入许为官,资供必足。”

        任嘏轻轻叹了口气,答道:“一则,先生年事已高,恐不堪跋涉山水;二则,先生以传经为愿,雅不愿为官。”

        是勋笑道:“任兄差矣。先生之学,盛于天下,奈何不为朝廷所重。若得入许,使于太学就讲,经可大传,何必眷恋桑梓,蜷曲于高密一隅呢?”

      ¡¡¡¡ÈÎØÅ¿àЦµÀ£º¡°Ì«Ñ§Ðû½²£¬ÈçºÎÓÐÎÒ֣ѧµÄλÖã¿¡±

        是勋一步一步切入正题:“吾闻朝廷东归,五经博士十不存一,若能趁此良机,使朝廷接纳古文经学,置博士、入太学,弘扬先生之所教,岂非至善者乎?”

        任嘏拱一拱手:“孙兄【创建和谐家园】,任嘏佩服。然而说易行难,此事……”是勋追问道:“固然说易行难,然不行终无所得。不知郑门【创建和谐家园】之中,可有人试行此事否?”

        任嘏好奇地瞟了他一眼:“吾等实无此能。未知孙兄何如?”是勋胸有成竹地淡淡一笑:“我能。”

      µÚÊ®¾ÅÕ¡¢ÑµÚ¬Ö®Ê¦

        是勋开口就说“我能”,倒吓了任嘏一跳,当下紧盯着是勋的眼睛:“得无戏言乎?”是勋轻轻摇头:“吾从孙公祐学,亦郑门之再传也,安敢戏言?先生若能入许为官,则兄等亦可入为博士,传经传、兴郑学,流芳千古。”

        任嘏还是不大信:“却不闻三公九卿,有姓孙者也。”除非你是啥【创建和谐家园】的子侄啦,才可能有这种能量。是勋故作神秘地一笑:“欲于天子前进言,何必三公九卿?侍郎、议郎、中郎、谏议大夫等,兄都能知其名姓么?”我就是当议郎的时候跟皇帝敲定的这事儿啊。

        任嘏不淡定了,匆忙拱一拱手:“兹事体大,嘏无能为也,孙兄请稍坐片刻,某去请几位师兄过来。”

        是勋心说你赶紧去请,就不知道你那些师兄当中,有没有我听说过的人哪。

        任嘏匆匆忙忙出去了,时候不大,匆匆领进几个人来,先后报名,果然就有数位名人在内——

        一个是山阳郗虑,字鸿豫,后仕汉为御史大夫。他曾经与华歆一起奉命,入宫去收捕伏皇后,献帝质问郗虑:“郗公,天下宁有是邪!”想不到天下还会有这种事儿,当着皇帝的面把皇后给拖走!

        一个是鲁国刘琰,字威硕,后从刘备为蜀汉车骑将军。其妻胡氏曾经入宫,被太后留住了一个月,刘琰怀疑胡氏与后主私通,就命部下小兵抄着鞋底子去搧老婆的脸。胡氏上告,后主震怒,遂以“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的判词,将刘琰斩首弃市。

        一个是南阳许慈,字仁笃,同样仕蜀为大长秋。他是蜀中少有的几位学问家之一,深受刘备优礼,但没什么过人的长处和特殊的事迹。

        是勋唯一确定不了的,是一位清河王经。历史上有个著名的王经,字彦纬,也是清河人,曾经担任曹魏的雍州刺史,被姜维在洮水上杀得大败,其后入朝为司隶校尉、尚书,曹髦被弑以后,遂为司马昭所杀。可是掐指算算,那是六十多年以后的事儿了,就算眼前这小年轻真能活到【创建和谐家园】十岁,但据说他死的时候老娘还在——我靠,百岁人瑞啊!这真的可能吗?

        还有几位郑门【创建和谐家园】,是勋就连名字都没听说过了。当下众人互相施礼,一起坐下,把棚子给挤得满满的。年长的郗虑首先开口,直截了当地问是勋:“孙汶之名,不闻于世,而虑见尊兄气概非凡,有名士气——得非假托乎?”

        是勋心说我有什么气概了……不过也可能这几年当官儿,那风度就跟普通白身不尽相同,这位郗鸿豫先生倒真是目光如炬啊。既然对方点出来了,自己也不好再装,干脆实话实说:“不敢相瞒,区区营陵是勋,如今在许任少府丞之职。”

      ¡¡¡¡Áõçü¡°Ñ½¡±ÁËÒ»Éù£º¡°µÃ·ÇÏåÑôÄÑËÎÖÙ×ÓµÄÊǺ긨ô£¿¡±

        是勋心说你们这消息还传得真快——“不敢,勋有何能,而难仲子。相互切磋而已。”任嘏道:“有门人自南而来,云师门再传是宏辅于襄阳辩经,使郑学之名盛于江沔。嘏适才不知,多有得罪!”说着话赶紧伏地稽首。

        是勋双手搀扶,心说虽然哥是个传说,你也不必这么大礼相见,还星星眼一副FANS相啊——一瞧众人当中,就这位任嘏年纪最小,估计还没到二十,倒正是疯狂追星的中二年龄……

        郗虑当真眼光毒,脑筋快,忙问:“是少府此来,难道是赍了朝廷的诏旨,来征召先生吗?如是少府所言,朝廷有意使古文经学入五经博士?”

        “非有意也,”是勋轻轻摇头,卖卖关子,然后瞧着众人略显失望的眼神,才开始大抛重磅炸弹,“勋已上奏天子,三公并准,尚书拟诏,今后不分今文、古文,是何师承,但通一经以上,学有所长者,皆可入为博士。”

        众人闻言,尽皆大喜,只有郗虑还有所怀疑,伸出手来问是勋:“诏书何在?可能允我等先拜见么?”是勋心说也就这年月规章制度不那么严格,要搁后世,你想私看诏书,就得拉出去乱棍打死。他摇一摇头:“为先生往日不肯【创建和谐家园】,故勋此来,专为探询先生真意尔。诏书尚在传舍,未曾携来。”

        许慈就说啦:“若能大兴郑学,既是我等的宏愿,也是先生的夙志,便请是少府往传舍取诏书来,我等这便前去说服先生。”王经摇头:“先生年事已高,又新逢丧子之痛,恐未必肯于成行啊。”

        啊呦,是勋心说果然如同史书所载,郑益在郑玄之前就挂了么?急忙询问:“王君难道是说益恩?勋前在北海,亦与益恩相善,不知他……”郗虑神情哀戚地回答道:“虑前与益恩相谈,益恩亦曾提起过是少府之名……昔袁青州兵围剧县,益恩往救孔文举,不幸为乱军所害……”

        是勋勉强记得史书上记载,郑益是被黄巾贼所杀的……不过好吧,反正历史已经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了,左右都是死,他死在谁手里不是死啊……想起当年也颇有些交情,复甑山上共过患难,虽然早知道他不得好死,此刻骤闻噩耗,也还是忍不住自然流露出些悲凄之色。

        他这儿悼念郑益还没悼念完呢,任嘏性急,又催促道:“请是少府速取了诏书来,我等这便去劝说先生启行。”王经也重复自己先前的担忧:“只恐先生不肯,奈何?”是勋说这么着吧,你们先去探探先生的口风,反正宣读诏书嘛,也不急在一天两天的。

        众人尽皆点头,仍然留下任嘏来陪着是勋主从,其余的全都出棚而去。任嘏对是勋热情得有点儿过头,又是端食送水,又是探问此前襄阳之行的情况——您都见了哪些人啊,辩了些什么经传问题呢?是勋心说正经辩论时间还真不长,几句话就能讲完,算了,反正闲着等消息,我就先从偶遇赵岐开始,跟你聊一聊吧。

        谁想到没等多久,他这儿才刚随着赵岐进入襄阳城,自己还没去学宫舌战群儒呢,那边郗虑便来相请:“请是少府往见先生。”是勋忙问:“你等是如何与先生说的?先生之意如何?为何想要见某?”郗虑说啦,我们只是把你的话转述给先生,先生一开始不愿成行,我们劝了几句,他就说想先见天使一面,再下最后的决断。

        是勋心说难道又要我去耍嘴皮子,游说他人么?这回面对的可是大儒郑康成啊,年岁既长,又刚死了儿子,想必心如死水,就不知道能不能劝说得动了。转念一想,要不是为了说服郑玄赴许,我千里迢迢跑高密来干嘛?这活儿要没啥难度,估计就算皇帝亲自点名,曹操也未必会放我前来啊。罢,罢,咱只好硬着头皮生顶上吧!

        是勋没有想到,他见到郑玄的时候,郑玄竟然是躺着的——不是吧,你刚才生龙活虎的,这一见朝廷天使就又打算装病了?

        还好郗虑给出了解释:“先生原在高密,三日一讲,如今年迈气衰,只能五日一讲,课罢即须静卧良久,才得恢复。非故无礼以怠慢是少府也。”他这边儿话才出口,躺在席上闭目养神的郑玄就听到了,当下睁开双眼,微微喘息着说:“见天使安能高卧?扶我起来。”

        郗虑和旁边陪着的王经、刘琰等人就要去扶,却被是勋拦住了:“勋此来未着公服,未赍诏旨,非天使也,乃先生之再传,安敢劳动先生起来相见?先生还是卧着,与小子对话吧。”

        郑玄微微一笑:“如此,怠慢了……”他叫【创建和谐家园】们把枕头垫高,然后就这么半躺着跟是勋说:“前在徐州与公祐语,提到过是少府,说你学识未足,根基却厚,于训诂一道似开慧眼。公祐云,卿若得吾当面传授,异日成就不在孙叔然之下。”

        孙叔然名炎,乃是语音学和训诂学的大家,也是郑玄的【创建和谐家园】,后来被称之为“东州大儒”,还跟王肃打过笔仗,可以算是郑学对王学最后一次有分量的反击。是勋心说“微言大义”这种东西谁都能大开脑洞,今人不见得比古人……未来人不见得比这时代的人更高明;但训诂学就不同啦,我中二就通读许慎的《说文解字》,大一又把王安石的《字说》当笑话瞧,大三开始研究甲骨文,对于古代文字和典章制度,说不定就比你郑老师更强。所以当初就学于孙乾的时候,唯独不向他请教相关训诂的问题,想不到孙乾还挺敏,竟然能够瞧出来我在这方面的长处。

        只可惜了,对于文字的流变、典章的变迁,很多观点在这时代还是彻底的异端,我不方便在自家的经注中合盘托出,否则肯定吓得你们一愣一愣的。

        脑袋里转过无数念头,可是他表面上还是毕恭毕敬地跟郑玄作揖,连声逊谢,说孙老师夸我夸过头啦,小子可不敢当。

      ¡¡¡¡¡°²»ÏëÊÇÉÙ¸®¾«ÓÚѵڬ£¬¡±ÅÔ±ßÁõçüºÃÆæµØÎʵÀ£¬¡°²»ÖªÊ¦³ÐºÎÈË£¿¿ÉÄÜÓëÎÒµÈÐû½²Ò»¶þô£¿¡±

        是勋心说这果然是个讨厌的家伙,怪不得最终身首异处——我跟郑老师闲聊几句就要切入正题,你在这时候跟我讲什么“训诂”?还问我师承何人?我能告诉你说是师承《汉字形义演释字典》、《汉字演变五百例》、《甲骨文字典》之类的书吗……

        训诂这门学问肯定是要有人启蒙的啊,是要研究过多种古籍、文拓才能有所开悟的啊,不是自己个儿跟那儿空想就能得出结论的——那就变成王安石了,“以竹鞭犬”成为千年笑话——而且这门学问也就后汉开始兴起,是古文学中的秘奥,不是随便逮俩乡下士人就能跟你说清楚子丑寅卯的。

        是勋本来不想理他,可是眼瞧着郑玄也正目光渴盼地望着自己,似乎也对自己训诂方面的师承挺感兴趣——这可怎么办?自己该怎么蒙郑玄?难道再编穷坳当中过路的无名白胡子老头儿的故事不成么?

      第二十章、秦因何亡

        要是搁刚穿越来那会儿,估计是勋也就只好再编无名老头的故事了,但这几年他在士人圈中打混,见得也多了,识得也广了,嘴皮子也练出来了,那等级就从街头小骗子直接上升到了传销头目,瞎话——张嘴就来啊。

        他想起当年在乐浪郡氏家庄院里,给氏公子行冠礼、起表字的那位自称曾就学于郑玄的耆老来了——那老头儿在氏家破门前不久就挂了,死无对证。于是他就开始编啦,说有一位乐浪朝鲜的马先生,自称曾于先生门下就学,返乡后枯居海隅,日以研究训诂为乐,某的字就是他给取的,一些训诂的基础,也是他给教的。

        想不到郑玄老归老,记性还挺好,并且那马老头也不是空口白话瞎吹牛——“乐浪马讼之啊,与郑某同岁,不知可还安好?腿伤已愈否?”

        “马师已在初平元年便辞世了。”

        “可惜啊,可惜,”郑玄长长叹了一口气,“故交零落,使人感伤。未知他在海隅,可有新得否?”

        是勋心说干嘛见个人就要刨根问底啊,我编瞎话容易嘛我。他脑筋略略一转,想到一个桥段,当下就问:“马师曾以为仓颉造字,有两字恰恰造反,百思而不得其解。”

        旁边的郑门【创建和谐家园】们一说到学问,全都来兴趣了,王经就凑趣地问:“哪两字?”

        是勋道:“一为短字,以矢着豆,岂非‘射’乎?一为射字,其身如寸,岂非‘短’乎?”

        刘琰听了这话就有点儿失望,说:“是未读许叔重(许慎)之《说文》也。《说文》云:短字以矢为衡,表意,以豆表声;射字之寸实为手也,以手……”

        是勋心说这我还不懂吗?兄弟你中了我的套啦——“然而以手着身,得无‘抚’乎?安得为‘射’?卿乃以手射之乎?”

        刘琰无以为对,倒是郑玄比较淡定,笑着问道:“既出此题,想必马讼之已有所解?”

        是勋拱手道:“马师曾苦思此字不解,后偶得一先周铭器,上有古籀,辨其文字,以上下意乃得射字——原来今文之射误矣,古文之射,左非身也,是一弓形。”说着话,就伸手在席子上大致描画了一下。

        “原来如此,”郑玄点头,“字固有其流变,明其流变,才能识其本意,古文之与今文不同,即在于此。若仅以今文按查古籍,无异于缘木求鱼也。”

        是勋心说行了,咱们闲话也说得不少了,我今天又不是来拜师门、求学问的,咱们也该步入正题了吧:“朝廷欲召郑先生为大司农,并诸【创建和谐家园】同赴许都,重建太学,以广古文之学。请先生俯允。”

        郑玄伸出手来指一指身旁的几名【创建和谐家园】:“此皆学有所成,可为博士者也。此外国子尼(国渊)在辽东,程德枢(程秉)避难交州,孙叔然(孙炎)或在关西,若能征辟,亦堪入太学为师。崔季珪(崔琰)仕于袁冀州、孙公祐仕于刘豫州,或不易致。”

        是勋拱手问道:“勋皆当上荐于天子——然则先生……”

        郑玄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吾垂垂老矣,唯望埋骨乡梓,实不愿跋涉山川,仕立于朝,以阻卿等少年之路。”

        是勋心说这可不成,要是光征召你这些【创建和谐家园】,哪儿用得着我专门跑这一趟,朝廷里那么多吃闲饭的家伙,谁来不成啊?他左右望望,低声说道:“勋有一言不恭,请诸君海涵。诸君既就先生而学,必有所长,然而姓名不彰,恐无以慑诸小、定人心……”想做为郑学的旗帜立在朝中,你们还不够格啊,除非把崔琰从冀州请了来——那当然是不可能的,袁绍不会放人。

        许慈说:“吾等虽潜心就学,尚无所成,是少府所言是也。”当下几个【创建和谐家园】一起开口劝郑玄,郗虑还说先生年事已高,又无亲人,正需要【创建和谐家园】们服侍,先生要是不肯赴许,那我们也不能去,得跟这儿照顾您。

        郑玄拧不过那么多【创建和谐家园】,最终只好再叹口气:“汝等都出去吧,容某与是少府独言。”是勋心说怎么的,不让我拉帮手,要跟我一对一地较量?好啊,来吧,谁怕谁啊?你老先生虽然学问够高,但我懂的很多玩意儿你听都没听说过,只要不是光谈经,我就不怵你!

        等众【创建和谐家园】都出去以后,郑玄注目是勋,淡淡地问道:“读经何用?”

        是勋毕恭毕敬地给出常见答案:“为正人心,宁世道也。”

        郑玄苦笑道:“然而学之兴也,恰正因为人心不正,世道不宁。昔周代殷,小邦取之大国,乃生周公;周道既衰,诸侯纷乱,乃生孔子;汉初执黄老无为之说,国虽定矣,而臣于匈奴,乃生仲舒。今谓郑学兴,岂非因汉道凌替之故乎?”

        是勋说正因为这样,您老才必须出山,去讲经论道,澄清人心,安定天下啊。

        郑玄不理他的话,只是自顾自地说下去:“孔子以后,有曾子、荀卿,有子思,孟轲,皆能光其师教,而别有阐发。逮至儒入官学,置五经博士,今文独重其家门、师门,陈陈相因,不思进取。儒其盛乎?儒其衰也!古文之兴,为其在野,恐一日而为官学,亦将陈腐没落,一如今日之今学也。”

        是勋听了这话,就不禁肃然起敬,心说老先生您想得还真深远。好在论起朝代的兴衰,历史的变迁,他终究比郑玄多了两千年的参照物,有些问题,就没郑玄那么悲观——

        “所谓‘五百年,圣人出’,兴亡盛衰,本同此理。周公为其官学,孔子乃为私学,仲舒为其官学,如今先生乃为私学。先生是愿使官学日腐,而独执私学于野呢,还是愿将私学为官,使其再兴一二十年,以待新之私学呢?譬如为人,少年终将老迈,老者终不免死,难道永为私学,则可不死乎?而老者虽死,又有少者新生,难道以为郑学永在民间,便可以千秋万世者乎?”老先生您未免想得太多了吧。

        郑玄听了这话,精神不由得一振,可是眼中的火花才刚一冒,却又瞬间黯淡下去:“故此老夫老矣,不欲阻卿等少年之途。郑氏能为官学,【创建和谐家园】皆有所职,于愿已足,何必定要老夫入许?朽干横路,新苗难生啊。”

        是勋心说看起来光说学问的兴盛、发展,那是说不服你啦,咱干脆讲点儿别的:“先生以为今时今世,汉室衰颓,诸侯纷争,比之先周如何?孔子尚周游列国,孜孜求仕,其为学乎?其为天下也。郑学执古文之牛耳,先生为儒之集大成者,名重天下,先生入许,则天下士子莫不翘首相望,人心既定,世道乃安。难道先生不愿为天下太平奉献心力么?”说白了吧,我找你去许都,就是要拿你当大旗立着,凝聚人心,统一思想,进而才能统一天下。也不要你管事儿,甚至不要你讲学,你光跟尊佛像似的杵在那儿就得。

        “譬如孝武皇帝以公孙弘为相,弘习文法吏事,不过缘饰以儒术而已,孝武用之,为其名也,非为其实也。”“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乃是史书对公孙弘的评价,说这人表面上是儒生,骨子里是文法吏,儒学只是他打出来扬名的幌子而已。但是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用真正的大儒比如董仲舒为相,却选中了公孙弘,不过是要利用他儒者的名声罢了。

        郑玄听了这话,倒不禁笑起来了,一指是勋:“卿与天子,亦如此言否?”是勋老实回答:“不曾。”“与曹孟德,亦如此言否?”是勋继续老实回答:“毋须赘言,而曹公自明。”

        郑玄喘息了两声,突然转换话题:“卿以为秦因何而亡?”

        是勋心说怎么的,我说历史吧,你也说历史,这一杆子就打出八丈远去。跟师长对话就是有这点儿不好,对方随时可以转换话题,你却不能不跟着跑,对方但凡有所发问,你还一定得回答,不能顾左右而言他。

        就比方现在郑玄问了,你认为秦朝为的什么原因才灭亡的?是勋就必须得回答:“为秦不行仁义,不法先王,举措暴重,而用刑太急。”郑玄轻轻摇头:“此陆贾之言也,非卿之言。”是勋又说:“为秦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话还没说完,又被郑玄打断了:“此贾生(贾谊)之言也,非卿之言——吾独欲观卿之识见,闻卿之所言。”你别背前人的成句,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吧。

        是勋没有办法,只好在心里略微组织一下语句,然后长长地吸了一口气:“勋以为,秦之亡也,其过有三。”

        “哦?”郑玄往起探了探身子,“其一为何?”

        “秦民质朴,故以法御之。而即便如此,先有南门立木,后有商君车裂,以示其信,然后可用。关东之民,散漫久矣,况多年御秦,父兄多死,是不明且不适秦法,不信且怨怼秦人。而法不更,仍以御秦人之策以御关东之众——其亡一也。”

        “那其二呢?”

        “始皇修长城、开灵渠,固有利于国,而建阿房、筑陵寝,则无益于民。况动辄百十万之众,日夜驱策,不使休息,死亡枕藉——民非牛马,劳而必怨,怒而必争,于是一夫振臂,万夫景从——是其亡之二也。”

        “其三?”

        “秦吏非止暴虐,而兼贪婪。始皇聚天下之财货、美女,以充阿房,二世更日夕淫乐,不事其政。上行下效,乃有沛令宴宾,以进钱以别亲疏,项梁罪及,曹咎书抵司马欣。吏既贪暴,民安得不反?——此其亡之三也。”

        是勋说秦朝不仅仅皇帝骄奢淫逸而已,官吏贪腐问题也非常严重,他提了史书上有载的两件事儿。一是沛县县令招待老友吕公,也就是后来的汉高皇后吕雉他爹,县中官绅全都带着钱去恭贺,县吏萧何亲自点算,礼物超过一千钱的才准登堂,不足一千钱的,您且堂下候着吧——这是公然索贿受贿。二是项梁曾经受人牵连,被栎阳县追捕,他请老朋友、蕲县狱掾(公安局长)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帮忙把事儿给平了——这是公然的知法犯法、执法枉法。吏治如此【创建和谐家园】,老百姓还怎么可能不造反呢?

      第二十一章、儒者之心

        是勋评论秦朝因何灭亡的三点原因,一边说,郑玄一边点头,完了又问:“然卿以为王莽因何而败?”

        是勋答道:“莽之败,亦有三也。不因时制宜,妄复古制,而又朝令夕改,使民无所适从,其败一也。迷信谶纬,所拜十一公皆哀章妄托之名,而授以国柄,其败二也。频更泉货,并设六筦,使市易萧条,百姓烦扰,其败三也。”

        这基本上就是后世的智慧了。汉灭秦而兴,所以汉初的时候很重视秦代教训,包括“三贾”(陆贾、贾谊、贾山)在内的大群儒生反思秦亡教训,劝谏高祖等帝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但是两汉之间夹进来一个王莽,【创建和谐家园】论莽也不免戴上了有色眼镜,不肯细致地总结经验教训,而习惯纯粹从道德上斥责他的篡逆、虚伪。能够把王莽因何而亡的主要原因分析得如此清楚,是勋可算蝎子拉屎——独一份儿。

        所以郑玄听得很仔细,听完了以后沉吟半晌,然后长叹一声道:“亦有其理……儒者何也?述圣人之道,修身、齐家,更欲使天下平者也,非穷首皓经,困顿于刀笔间者也。秦坑儒而败,知儒之不可废;莽兴儒而败,知儒之不可妄。斯明此理,国乃安泰。卿得之矣,未知曹孟德得之乎?”

        是勋笑道:“孔子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若曹公不足以定天下,勋安得而事之?先生勿疑,至许便知。”你就是担心曹操不能安定汉室天下吧,那我说再多也是白费,只能先把你骗过去瞧瞧了。

        郑玄闻言,身子朝后一靠,缓缓地闭上了眼睛:“好吧,那老夫便暂且信卿之言,鞭此朽骨,随往许都一行吧。”

        是勋从郑玄的草庐里出来,郗虑、许慈等人全都围上来打听消息。是勋微笑着告诉他们:“事协矣。”老头子答应出山了。众人都是又惊又喜,任嘏就问啊,是少府是你怎么说服了先生的呢?

        是勋心说我也没怎么费力气,其实你们出去的时候,老头儿自己心里就已经有了主见,只是想通过我的见识,进而探询曹操的见识,猜度一下许昌朝廷能不能维持下去而已。我抄抄后人的智慧,跟他白扯了一番对历史的认知,让他觉得这徒孙儿还不错,主张的事情可能比较靠谱,所以才下定了决心。但他不好跟这群“师叔”这么说,于是故作高深地轻捻胡须:

        “某对先生言道,儒不可废,儒废则秦亡,亦不可妄,儒妄则莽败。先生不入许,则儒或废或妄,汉室焉得重光,天下焉得太平?先生所思者,非儒也,非经也,实四海生民也,为救生民,又何惜鞭策老骨,跋涉山水乎?”

        众【创建和谐家园】听闻,莫不欢喜赞叹。

        于是是勋说了,为恐夜长梦多,我这就快马回去,打出全副仪仗,再来这儿宣诏。郗虑摇头:“先生一诺千金,既已相允,又岂会有变……”是勋心说他本来不想动身的,被我一忽悠,加上你们一怂恿,这就又肯走了,他意志很坚定吗?不见得吧。就听郗虑又说:“待是少府归来,行将黄昏矣,昏时宣诏不恭。不如且去,明日再来,我等也正好收拾行装。”

        是勋一想也对,老头儿不是接了诏立刻就能启程上路的,总得收拾收拾——那好吧,我先回传舍去歇一晚,估计你们这儿也没有我的住处。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06: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