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汉天子》-第1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叔兄,我先去解个手,你在这里等我一会。”见刘秀点了头,李通又对李轶说道:“堂兄,你带我去趟茅厕!”

      这附近的茅厕你不是知道在哪吗?李轶心里不解的嘀咕了一声,不过他也不傻,很快便反应过来,定是堂弟有话要对自己说。

      他点点头,随手一指,说道:“茅厕在那边,走吧,我带你过去。”

      看着他二人向茅厕走去,龙渊来到刘秀身边,小声提醒道:“主公,这个李轶可不如李通。”

      李轶不知道刘秀是刘縯的弟弟时,只是扫了一眼他们的穿着,便随便拱了下手,算是见过礼了。

      而得知刘秀是刘縯的弟弟之后,态度立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郑重其事的一躬到地,在龙渊看来,李轶这个人性情虚伪,捧高踩低,并不值得深交。

      刘秀也觉得李轶的性情不如李通实在,但大家毕竟也只是萍水相逢罢了,若真是性情不投,大不了做个点头之交就好。

      他淡然一笑,说道:“并无所谓。”

      且说李通和李轶,两人快步向茅厕走去,见左右无人,李通拉了拉李轶的衣袖,让他凑到自己近前,小声问道:“堂兄,你可还记得我爹当年为何辞官吗?”

      李轶脸色一变,下意识地向左右望了望,然后一字一顿地说道:“刘氏复兴,李氏为辅!”

      李通接话道:“刘秀刘縯便是汉室之后。”

      李轶倒吸了口气。

      李通的父亲李守,是位玄学【创建和谐家园】,他从图谶上得到这么一句话:刘氏复兴,李氏为辅。

      谶语在西汉、王莽时期非常盛行,所谓的谶,就是预言的意思。

      王莽就十分迷信谶语,在王莽执政期间,研究谶语俨然已成为了全国最热门的学,甚至都有了专门的学科,谶学。

      李守便是谶学的狂热爱好者,看到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这句谶语后,他当即便辞官不干了,回到老家,积攒钱财,囤积粮食,广揽人才,做足了准备,要辅佐刘氏反王莽。

      可是西汉两百年,身为皇族的刘家子孙,多到数不胜数,各地皆有,李家到底该辅佐哪一支刘氏,李守也不清楚,只能静观其变。

      刘縯的横空出世,让李通敏锐地意识到,李家要辅佐的刘氏很可能就是刘縯和刘秀这一脉。

      李轶问道:“次元,你认为刘氏复兴的刘氏就是指刘”

      “堂兄!”李通打断李轶的话,前方正好有两人从茅厕里走出来。等那两人过去后,李通向李轶点点头,心照不宣地说道:“我认为十之【创建和谐家园】。”

      李轶不再多问,虽说他也相信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这句谶语,但谶语中的刘氏到底是不是指刘縯、刘秀这一脉,他现在还不好做出判断,需再仔细观察。

      解完手,李通和李轶回来与刘秀汇合,然后他们四人一同去往义军的军营。

      义军军营设在城外,好大一片营地。襄阳这边招收的义军,有一万多人,算是一支比较大的义军队伍了。

      刘秀一行人刚走到营地的门口,便看到朱云从军营里面大步流星的走出来,到了刘秀近前,朱云问道:“阿秀,你去哪了?你大哥正找你呢!”

      说着话,朱云目光一转,看向李通和李轶,问道:“这两位是?”

      “在下李通!”

      “在下李轶!”

      李通和李轶向朱云拱手施礼。朱云拱手回礼,说了一声:“我叫朱云!”说着话,他不解看向刘秀。

      刘秀解释道:“这两位李兄都是南阳郡人,和我们是老乡。”

      南阳郡,这是一个关键词,未来刘秀麾下有两大派系,南阳系就是其中一个。

      朱云笑了笑,襄阳义军当中,南阳郡的老乡多了去了。

      他甩头说道:“快跟我走吧!”朱云带着刘秀等人进入军营,由于营地刚刚建好不久,到处都是乱糟糟的。

      义军毕竟不是正规军,不会安营扎寨,基本都是各忙各的,杂乱无章。

      朱云把刘秀等人领到一座大帐。说是大帐,也就是比普通的营帐稍大一些。里面聚集着不少人,居中而坐的正是刘縯。

      看到自家的小弟总算回来了,刘縯放下心来,当然,他也有注意到跟随刘秀一同进来的还有两个自己没见过的陌生人。

      他没有立刻发问,清了清喉咙,正色说道:“大家都已经到齐了,有两件事,我宣布一下。第一,我已向县尉彭大人要了一些装备和粮食。”

      说着话,他转头看向张平,说道:“敬之,武器和粮食都由你来管理,负责分发给大家。”

      第十三章 行进汉中

      张平字敬之,三十左右岁的年纪,是个相貌平常,身材平常,又沉默寡言的汉子。

      他和朱云一样,都属刘縯的心腹,不过张平不如朱云那么能说会道,大多时候,他在刘縯身边都充当一个影子,不过刘縯却对张平十分信任。

      张平插手施礼,说道:“属下遵命!”

      刘縯继续说道:“第二件事,明日我们启程,前往益州,我们的任务就是剿灭流窜到汉中的蛮子。”

      汉中郡,位于益州东北部,东临荆州,北上便是京城长安,可以说汉中郡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京师军进入益州作战的后勤总枢纽,所有的后勤补给,基本都囤积在汉中郡。

      众人面面相觑,脸上都露出凝重之色。他们不知道,蛮军竟然都打到了汉中,再往北打,那岂不是要冲出益州,直取长安了吗?

      看来廉丹一部在益州的作战也不是很顺利,怎么能让蛮军攻入汉中呢?

      看到众人的表情,刘縯知道大家心里在想什么,他说道:“流窜到汉中的蛮子,只是蛮军的小股残兵,是被京师军打败,慌不择路逃到汉中的,并不足为惧。”

      听闻这话,众人不由自主地都长松了口气,原来他们的任务是进入汉中,棒打落水狗,这仗还有得打!

      刘縯振声说道:“好了,事情就这么多,大家都回去做好准备,顺便和手下的兄弟们熟悉一下,我们明日一早出发!”

      在家里,刘縯是大哥,长兄为父,说一不二,在外面,刘縯的朋友众多,他也是核心,现在做了义军的军候,他发号起施令来,倒也是得心应手。

      按照正规编制,身为军候的刘縯可统帅五百人,但义军不是正规军,彭勇分给刘縯足有一千号人,他手底下的屯长就有十人,率队有二十人。

      解散之后,众人一窝蜂的去找张平要装备和粮食,刘秀没有出去,走到刘縯近前,说道:“大哥,我向你引荐两位朋友。”

      说着话,他回头向李通和李轶招了招手。

      李通和李轶二人快步上前,齐齐向刘縯拱手施礼,说道:“在下李通李轶,见过刘大哥。”

      刘縯打量他俩一番,摆摆手,说道:“既然是阿秀的朋友,不必多礼。在军中,不要以刘大哥这样的称谓相称。”

      言下之意,该叫大人就叫大人,别来套近乎。

      李通和李轶面红耳赤,皆露出尴尬之色。李通随之改口说道:“刘大人。”

      刘縯嗯了一声,对刘秀说道:“阿秀,大哥还得到外面去巡视一番。”说着话,他提步便往外走。

      现在他手下有一千人,需要他处理的事情不少,可没时间在这里耽搁。

      刘秀追了上去,小声提醒道:“大哥,李通的父亲是宛县的李守。”

      要知道李守可是南阳郡的首富,结交了李通,也就等于结交了李守。如果将来想要有所作为,现在和李守打下良好的关系,会有很大的帮助。

      刘縯自然也听说过李守的大名,听闻刘秀的话,刘縯回头瞅了李通一眼,不以为然地说道:“原来还是个富家子弟,真是吃饱了撑的!”

      在他看来,以李家的财势,实在没有必要让李通和李轶来参加什么义军。

      刘縯的话音不大,但也足够让李通和李轶听清楚的了,两人脸上的表情越加尴尬,李轶更是露出愤愤之色。

      刘秀还想再说什么,刘縯已头也不回地走出营帐。刘秀无奈地暗叹口气,走回到李通、李轶近前,说道:“大哥刚才有失言之处,我代大哥向两位道歉。”

      李轶正要说话,李通抢先道:“叔兄不必客气。刘大哥刘大人说的也是实情,在很多人看来,我和堂兄来参加义军,就是吃饱了撑的。”

      刘秀岔开话题,甩头说道:“走吧,我们出去看看,还有没有装备可领。”

      离开营帐,刘秀找到张平,后者还真给刘秀和龙渊各留了一套盔甲和武器。

      刘縯要来的盔甲和武器不错,完全和正规军的装备一样,盔是铁盔,甲是叶片甲,武器是一把长剑。

      但看得出来,都不是新装备,无论是盔甲还是武器,都很陈旧,锈迹斑斑。

      反正有就比没有强。刘秀和龙渊领了盔甲和武器后,看看站于一旁,还什么都没领到的李通和李轶,问道:“平哥,还有盔甲和武器吗?”

      张平摇了摇头。朱云在旁接话道:“伯升总共就要来二十套盔甲和武器,能给你和忠伯各留一套,已经很不容易了。”

      “连武器也没有多余的了?”刘秀不甘心地问道。

      张平默不作声地从一只竹筐的底部拿出两把短剑,递给刘秀。后者接过来看了看,虽说是短剑,但还算锋利,他转手把两把短剑递给李通和李轶,说道:“好歹也是件防身之物,你俩先拿着凑合着用。”

      刘秀和龙渊,又是盔甲又是长剑,装备那叫一个齐全,可轮到了自己这儿,只有一把可怜的短剑,李轶心生不满,愤愤不平的一把接过刘秀递来的短剑,什么话都没说。

      李通年纪比李轶小,倒却比李轶明事理得多。

      义军当中,本来就没有什么像样的装备,能分到一把短剑已经很不错了。看看周围的那些兵卒,绝大多数人连剑都没有,手中拿着的还是斧头和锄头。

      朱平拿着一大包的干粮,拍拍刘秀的肩膀,说道:“走,阿秀,我带你去看看晚上住的帐子。”朱平把刘秀领到一座营帐。

      这座营帐呈长条型,中间是走道,两边都是地铺,放眼望去,起码摆了二十张铺子。

      朱平环视了一圈,说道:“我们这座营帐的条件还算好,只住二十人,别的营帐,都住三、四十号人呢!”

      说着话,他走到里面的一张地铺前,笑道:“这是我的,阿秀,你就睡我旁边吧!”

      刘秀点头应了一声好。朱平没有在营帐里多待,安顿完刘秀等人,又交代了几句,急匆匆地走了出去。

      他们四人在各自的地铺上坐下来,刘秀拿出干粮,给龙渊、李通、李轶每人分了一块。

      刘秀和龙渊拿起干粮,大口吃起来,李通和李轶看着手中黑乎乎、硬邦邦的干粮,都没什么胃口。

      刘秀说道:“在外面不比在家里,既然出来了,就得做好吃苦的准备。”

      李通心有感触,暗道一声有理,他点点头,张开嘴巴,在干粮上咬了一大口。

      干粮并不好吃,含在口中,又酸又涩,不过李通硬着头皮,咀嚼了两口,生生咽了下去,接着,他又狠狠咬上一大口。

      见他一口接着一口的吃起干粮,李轶也不好再矫情。

      他试咬了一口,差点把这口干粮直接喷出去,他囫囵吞枣的咽下,然后把手中的干粮塞进系在侧腰的皮囊中,说道:“我现在还不饿,等会再吃。”

      刘秀自然不会勉强他,也不用勉强,等人真饿极了的时候,即便是看到了树皮,都想上去啃两口。

      当天无话,翌日早上,以刘縯为首的这支义军,起营拔寨,一路西行,直奔益州。

      他们这支义军,算是襄阳义军的先遣军。

      襄阳义军总共一万多人,主力部队不可能一窝蜂的盲目行进,必须得有一支先锋军在前探路,再没有比刘縯更适合做先锋的人选了。

      经过一整天的行军,刘縯一部终于进入益州的汉中郡。

      汉中郡是个大郡,内设南郑、旬阳、安阳等十二县。

      刘縯一部刚进入汉中境内,便接到钖县县令送来的书信,称金钱河、白山一带有发现蛮军踪迹。

      看罢书信,刘縯问送信的衙役道:“金钱河、白山一带发现了多少蛮军?”

      衙役正色道:“蛮兵的人数不少,估计要在五十人往上。”

      进入汉中郡的蛮军总共也没多少人,充其量也就数百左右,而且还不是聚在一起,而是分成很多股,一股蛮军超过了五十人,就属于数量多的了。

      刚听衙役说蛮兵人数不少,刘縯的心还悬起来一下,可后面一听对方才五十人往上,他提起的心顿时又落了下去。

      只五十多人的蛮兵,还不够他们这一千人塞牙缝的呢!

      刘縯问道:“知道蛮兵具体的方位吗?”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7 17: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