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
军婚的消息经由县衙榜文张贴公布后,沉寂的新会城顿时热闹起来。前营五大营每天都有不当值的军士兴高采烈的跑到县衙报名,然后在那些临时衙役的带领下去选择他们的妻子。
后营的事情周士相干涉得少,前营却是管得很紧,为了防止出现一些不怎么和谐的事情,周士相下了严令,禁止任何已经娶妻的军官或士兵参与买媳妇的事情当中,一旦发现则严惩不怠。
为了防止士兵因为娶到媳妇过于高兴而丢了自己的本份,从而削弱守城力量,让清军捡了漏子,周士相又制定了一些章程,定下一些规矩,首要便是保证城上值守的士兵人数不会因此减少。其他则按先前的一些办法,不当值的军官和士兵每三天可以和家人见面呆上半天,除此以外必须时刻留在军营,违者重惩。
为了让那些被逼“嫁女”的父母不那么伤心,周士相让廖瑞祥尽可能的把军婚事情办得体面些,宋襄公也从公库拨出了一些红布,把军婚仪式尽可能的办得红火热闹些。
愿意娶妻的军官和士兵也一一到县衙交纳了他们娶亲的费用,说是费用,实则彩礼。太平军虽实行公库制度,但对于战斗中有功将士却有赏赐,有发银子的,也有发粮食、布匹什么的,因此这些娶亲的将士手里多多少少都有积蓄,便是没有钱的也能跟同伴借到,如此一来,那些将成为岳父岳母的新会百姓自然收到了女婿的彩礼和孝敬。县衙在这一块可不敢克扣,都是如实转给,彩礼倒也不多,一律都是五两银子。
虽然银子现在城中根本没有用,不过百姓成了太平军家眷自有他们的口粮供给,女婿在军中也有补贴,所以对于粮食的迫切需要倒也不那么要紧,因而明知这五两银子没有用,“岳父母们”还是强作笑颜的收下了女婿的孝心。
按照民间嫁女的一应手续,县衙出面替这些新媳妇和夫家定了婚书,白纸黑字的保证让不少百姓安心了不少。城中可没什么轿子,就是有,也早被太平军拿去烧火了,所以军婚时,新娘们只能步行。周士相只在第一次军婚仪式时出席一次,其余几次均未露面,都是宋襄公和廖瑞祥在主持,葛正、赵四海他们也参加了两回。
家中没有女儿的百姓在羡慕之余,也有不少人打起了家中婆娘的主意,一时间休书满天飞,原本还是他【创建和谐家园】的女人转眼就成了太平军的婆娘。这让周士相很是感慨,却也没法鄙视那些卖婆娘的男人,没办法,一大家子要吃饭,单靠太平军发给的粮食不过是勉强吊着性命,那小娃娃长身体怎么办?那老人饿得慌了怎么办?
对于这些被休的女人加入太平军后其家人享受什么待遇,周士相和宋襄公又争执起来,最后还是周士相退步,同意了宋襄公的意见不给这些百姓太平军家眷的待遇,但是彩礼却加倍,并且不给银子而划给比先前分给口粮多出三分之一的食物。没办法,真要全部纳入太平军后营,那要拨给的口粮比先前就要多出几倍来,这让时刻都在算计还有多少存粮,还能撑多久的宋襄公如何能肯。
不得不佩服汉家女人的坚韧,被休的妇人没有哭天喊地,甚至都没有以泪洗面的,在出门前她们只是不舍的抱着孩儿,不停的亲着他(她)们,不断的嘱咐丈夫一定要好好养大娃儿。到了新的“夫家”后,她们也舍不得去吃新丈夫给自己的食物,只趁新男人不注意时将食物藏好,然后寻个借口,哪怕只是出恭的借口也要溜出去把食物交给早就等侯的“旧夫”。
对此,“新夫”们倒也没有大动干戈,大多数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有主动要女人拿食物回去的。当然,也有小部分“新夫”对这吃里扒外的行为很是不满,对女人打骂起来。事情是发生在后营的,当事人却是前营的,最终只能由周士相处理。周士相的处置办法很简单,把当事男人召集在一起,也不骂他们,只问他们出身,在家时日子如何,吃不饱又如何。
一番问话,打骂女人的将士自然心中有愧,他们都是苦出身,都曾在家饿得要死,他们的爹娘也曾想尽办法只为让他们能够多吃一口,将心比心,他们如何狠得下心打骂那些苦命的女人。
新会百姓活路的问题刚解决没两天,齐豪就带回了一个坏消息——孙可望、李定国内讧。
第197章 抛弃
“国主与西府皆是一时人杰,二人麾下兵马尽是我大西军精锐,以往抗清全赖二王,如今却兵戎相见,手足相残,徒耗抗清力量,此亲者痛仇者快之事!”
“标下以为西府大军必弃两广直奔入黔,抢在国主之前移出天子,而国主为防天子落于西府之手,也必倾大军讨伐,一旦事实如此,则湖南必为清军所占,两广清军也再无顾忌,我军现时局面便如穿梭风浪间一小舟,面对清军的狂风暴浪躲无处躲,打无处打,随时都会舟毁人亡。”
“我军何去何从,标下还请千户早作定夺,迟则恐再无生路!”
齐豪以自己曾做过总兵官的眼光及对孙可望、李定国的熟悉分析了孙李二人内讧后的南明局面走势,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于困守孤城的太平军当何去何从的主张。很明显,在知道李定国和孙要望内讧,李定国大军绝无第三次东进之举后,齐豪对于困守新会的太平军已经不抱希望,否则也不会委婉提出突围逃跑的意见。
厅中一众太平军将领闻言都陷入沉默,各自思量齐豪所说的可能,却大多脸色阴沉,显然是想到若真突围,全军又能有几人能从清军的层层包围圈中走脱。
宋襄公见诸将士气低沉,不由开口道:“齐总旗何以认定李定国会弃两广直奔入黔,又一定会和孙可望去抢永历呢?”他不是大西军出身,若论出身倒是属于当年的东勋李成栋一系,故而言语间便没有齐豪这般对李定国和孙可望那么尊重,一口一个“国主”、“西府”叫着,毫无顾忌的就直接叫了名字。
未等齐豪答话,绿营降将,现为太平军试百户的李辅国就不屑道:“安龙府的永历名为天子,实则却是个傀儡,彼时天子尚有诸侯,诸侯亦尚知有天子,今天子却不能自令,这等天子值得去抢来抢去么?”
这话说得可真是大为不敬了,太平军怎么也是打着南明旗号,上下一应也都是以大明军队自居,可李辅国这种根本不把天子放在眼里的话说出后,厅中诸将倒有一大半点头附和,这让齐豪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他却是不知这李辅国本就是绿营千总,而厅中太平军一众军官大半不是土匪出身就是绿营出身,一个正儿八经的大明武官都没有,这帮子人凑在一起对那从未见过的天子能有多大敬意?
周士相淡淡道:“天子再无用,臣下挟天子却是可以令诸侯的。”稍顿,又摇头道:“李定国未必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孙可望这挟天子却是坐实了的,否则何以只让天子困于安龙而不接去贵阳,又何以国主自居,从不觐见天子的。现下有了李定国这一出,只怕孙可望是想这天子死得越快越好了。”
周士相言语间对永历天子和李定国、孙可望的不敬同样让齐豪心生不满,他虽甘居太平军为一小小总旗,可昔年却是大西军的总兵,更得永历天子册封,李定国虽疏远他,但毕竟是大西皇帝的义子,大明皇帝亲封的安西王;同样,孙可望也是大西皇帝的义子,也是大明皇帝亲封的一字王秦王,如此,于情于理他都对三者无比敬重,哪怕孙可望不满于他,李定国疏远于他,永历根本不知道他,却都不影响他对三者的敬重。如今,自己效力的对象却如此看待他所敬重之人,心下难免便生了不快。可他毕竟老成,见厅中太平军众将无一人脸上有异色,这太平军又是以一孤军之力夺取新会,且在清军重围之下坚持不降,论气节,厅中众人无一有亏,再想他所敬重的国主为了争夺天子正和西府自相残杀,当下这不快便去了大半,剩下的稍许不满也只能按在心底,怎么也无法在众人面前表露出来。
周士相许是意识到自己的话语对齐豪有所影响,便转了话头,询问他道:“安西王两次率军攻打广东,到底意欲何为?”说话间,已将李定国三字替换成了安西王的敬称。
周士相的些许转变让齐豪脸色宽了许多,他未曾多想,道:“西府为何率军攻打广东,标下所知也不多,但却听军中同僚说起过,西府意欲会合厦门郑氏东西合南广东,以两军之力共同收复广东,待控制粤省之后再考虑移跸事宜。”
周士相听后思索开来,永历朝廷是于广东肇庆所立,却因广东沦于清军之手而长期驻于广西,现在更是搬到了贵州安龙府,若是李定国早有移驻永历之心,并且成功夺取广东,那么他还真有可能把永历朝廷迁到广东来。那样一来,人在贵阳,实际控制贵州、云南、湖南一部的孙可望对广东的永历朝廷就是鞭长莫及,永历还真能就此咸鱼翻身成为真正的皇帝。只不过到时郑成功会不会和李定国一样奉永历为主却是难说,南明【创建和谐家园】激烈可不是世人所能想象的,各个皇帝你方唱罢我来唱,比之当年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上演了数十年的党争还要厉害,要说这南明究竟亡在何处,恐怕这【创建和谐家园】要占大半。事实上郑成功在历史上所作所为多半要归于拥兵自重的军阀一列,而不是忠臣义士的多。
念及至此,周士相只能暗自叹口气,此事毕竟未成,多作猜想无益,眼下要紧的还是孙可望、李定国内讧对广东局势究竟有何影响,对困守新会的太平军又有多少影响。他对众人说道:“安西王用意是好,只可惜两攻广东相继兵败,原来的计划自然无法实现。而孙可望那边又对天子虎视眈眈,安西唯有凭借本部兵力冒险突入安龙,把天子和朝廷从孙可望治下抢出,如此才能以天子名义号召天下,届时虽兵马不及,地盘不及,但也未必没有和孙可望一战之力。可惜,我们这位安西王爷却是未尝想到,他这一走,却是苦了我们这些尚在苦苦支撑,誓与清军死战到底的兵马!说句难听的,安西王此去便是将我等尽数抛弃!”
第198章 天漏
周士相直指李定国直奔入黔乃是弃两广抗清健儿不顾,直让齐豪再也无法保持沉默,他甚是激动叫道:“千户所言,标下不敢苟同!”
“噢?”周士相没有对齐豪的激烈反应感到不快,而是问道:“齐总旗为何出此言?”
齐豪喘着粗气闷声道:“我齐豪虽早年跟随大西皇帝,但自永历五年联明抗清,便一心以大明臣子自居,据我所知,这大西军上下要论对天子忠心者,唯西府一人耳!如今天子受制于国主,我虽对国主同样敬重,但对其挟制天子之举也是不满,奈何国主一意孤行,我等无法阻止,西府却极力反对,更不惜与国主反目,此番西府率军入黔,实不得已之举。试问若是国主真逼迫天子禅让,这大明江山还有恢复可能?故千户所言西府抛弃两广抗清义士实属不实,要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好一个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齐总旗一言点醒我,确实,西府此举乃不得已之举,若天子真的不存,我等又能坚持多久。”
虽知孙可望和李定国一定会内讧,也知李定国实在是被逼无奈才率军直奔安龙,可潜意识里周士相却将太平军的存亡看得高于一切,在他看来,李定国若不弃两广奔贵州,而是以高州为基地随时准备第三次东进,那在太平军占领新会,打开了通往广州南大门的有利态势下,李定国趁势再次东进一定可以打败清军占领广州,尽而迅速控制广东全省,到时,不止南明多得一省地盘,更可以以广东为基地北伐中原。而太平军也可以凭借占领新会和坚守新会的大功得到李定国乃至永历朝廷的重视,获得发展机遇。
而李定国却为了永历天子弃两广不顾,使得太平军在新会的坚守变得毫无意义,甚至会使得太平军全军败亡在新会,这自然让周士相不甘心,因此心中有些怨言也是难免。可现在细想,李定国真的不顾永历,任由孙可望逼迫永历禅让帝位于他,那大明就真的再也不存了。大西军出身的孙可望也根本得不到厦门郑氏和尚在浙闽沿海坚持抗清的张名振、张煌言等势力的支持,更无法得到那些清军统治区的复明力量支持,到时本在名义上团结在永历旗帜下的各地复明势力必将随之分裂。与这个后果相比,只拥众两千余的太平军是否败亡显然是不值一提的。
太平军固然是周士相一手拉起,也倾尽心血打造,可实在是太弱小,也太渺小,在这明清相争的大格局下,甚至都做不得一块筹码。和亡大明相比,抛弃乃至牺牲一部分抗清力量在李定国看来虽属无奈,却也是最好的选择。
被人当作弃子扔掉的感觉肯定不好受,这一点齐豪也深有体会,当日李定国兵败新会匆匆撤退,驻防江门的他何尝不是被当作弃子扔掉了。可他从未因此对李定国生出怨言,打崇祯九年在凤阳跟着八大王起,提着脑袋也卖了二十年命,尸山血海爬过来的人,轻重得失自然分得明白,在西撤归路被清军已经截断的情况下,他又怎能埋怨李定国将他抛弃。
事实已然如此,当务之急不是怪他怪你,而是为太平军谋取一条生路,至少也要拿出一条应对办法来,不管是什么样的决定总能让已陷入惊慌的诸将安下心来。这节骨眼要得不是什么神仙,而是一个决定!
周士相打起精神,命人将他一手制作的地图摊在桌上,让诸将都围上来。
“我知大伙现在都忧惧,但我太平军打立营头起就没靠过别人,这一次生也好,死也好,总是咱弟兄们自个的事,求人不如求己,既然没有援军到来,局面也置我军为死地,那就死里求活好了。当真是死了,也没什好说的,不过在死之前,总要他娘逼的多拉些清狗垫背!”
“愿听千户吩咐!”诸将纷纷打起精神。
周士相一边在地图上笔划,一边继续说道:“从敌我大的态势来讲,安西王弃了两广,则使我大明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首先是朝廷同我等尚在广东坚持抗清的兵马联络被切断,闽浙沿海的郑氏经海路入粤的通道也无法利用,在战略上形成东西呼应不灵、各自为战的被动格局。其次,广东、广西的易手,将为清军进攻贵州、云南制造了更有利的态势。
另外,安西和孙可望大战之后必有一失败者,此失败者到底是谁,我也不敢冒然定言,但却以为多半是孙可望败得多,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孙可望为野心逼迫天子,又妒忌安西两蹶名王大功,此天下人皆知之事,所以人和这块孙可望不占便宜。天时这块,外有清军虎视,内有同袍相残,孙可望又哪里有甚天时。再观地利,孙可望的军队大多集中在湖南战场,他若冒然抽兵回堵安西,一来削弱湖南战场抗清力量,二来也失了先机陷于被动应对,地利不谈也罢。若孙可望失败,就不能不担心湖南战场清军大举南下。
若我是尚可喜,此时必然利用安西主力转移,广西明军势单力薄的机会,一面上书请廷请求湖南战场清军南下,同时点齐广东清军主力全速向广西推进,到时就算安西侥幸成功,把天子从孙可望手中抢出,又击败孙可望,可两广尽失,只余滇、黔两地的他又如何力抗四面而来的清军虎狼。说不得大明就亡在此间了。”
说到这,周士相叹了口气,他已将自己所知的历史尽可能的向诸将分析,余下的就不是他能知道,也不是他能左右的了。正因如此,也激发了他的赌性,干他娘,豁出这二世为人的机会拼他一次,不为自己,不为苍生,不为大明,只为那死去的父母妻儿!
“不过这一切还未发生,只因我太平军还在广东,还钉在清军的眼皮底下!新会一日不破,尚可喜就休想腾出手全力西进!只要他无法全力西进,我们便能补这天漏!”
言毕,周士相一拳砸在了桌上,只震得上面的茶碗掀了一掀。
第199章 西进
周士相从前鼓动人大多从两点出发,一为钱,二为官。前者自然是让一帮土匪们有奔头,觉得自己跟着周士相干这一票绝对值,后者则是一顶顶高帽子了。诸如他对葛正、蒋和他们所言道的世上最来钱的就是当官,今日去拼命便是为了做官,而做了官自然就有大笔的钱财进帐。
某种程度上,公库制度的设立是迎合这帮土匪出身部下的心理的,并且也是最能激励他们继续拼命的制度。正因有了公库存在,这帮土匪出身的部下才觉得公库里的钱都是自己卖命挣来的,所以不管于公于私都绝不能让公库被别人抢了,不想让自己辛辛苦苦抢来的财货叫别人抢去,自然就得去抢别人,吓唬别人,让他们不敢惦记太平军的东西。并且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抢掠所得,还得不断的扩大队伍,从公库里拨出很少一部分钱粮去叫别人替他们卖命。人多力量大,等到太平军成了一只无人可惹的老虎,那时公库里的财货才真正归自己所有,也不用害怕有人会来抢了。反之,若没了公库的存在,每次抢得的钱财都按人头分下,那到时大伙个个腰包都塞得满满,打起仗来谁还愿意往前冲,去拼死杀敌呢。
套用后世某部电影里的台词,那自然就是【创建和谐家园】占了我们的地盘,抢了我们的钱粮,玩弄我们的女人,为了不让自己的钱财和女人、土地被他们抢去,那就只有反清了。
解释不同,含义却同。
周士相从来没有跟这帮部下说过什么大道理,或饱含深情的向他们宣传什么民族大义,因为他知道,这些话对这些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土匪来说,绝对是屁话。
乱世也好,太平盛世也好,土匪就只为更好的活着而存在。你跟他们讲得再怎么春秋大义,再怎么天花乱坠,都是没吊用,然并卵的。
因而当他的拳头重重砸在桌上,红着眼珠说要补这天漏时,厅中诸将均是有些发怔,除了齐豪有些热血上头,其余人都没反应过来呢。
宋襄公倒是反应过来了,可惜他没有和往常一样配合周士相说些继续鼓动的话,而是很冷静的开口道:“千户分析得是不错,但即便局面真如千户所言,可以我太平军这区区两三千人又如何能补这天漏呢?千户莫忘了,咱们眼下可是被上万清军困死在新会城呢。”
赵四海在沉默片刻开口道:“宋先生的话在理,咱们眼下不是不想把清妖拖住,可那也得咱们有力气去拖啊,这他娘的全困在城中,吃饭喝水都成问题,兄弟们又不是神仙,连城都出不去,昨子去补那什么天漏?”
李辅国在斟酌之后,道:“照千户方才所言想要补这天塌之漏,只能拖住广东清军不让他们西进,那样一来咱们太平军势必就得闹出更大的动静,不管是拦也好阻也好,总得想方设法拖住广东清军不让他们西进,退一步讲,广东丢了不打紧,可广西万万不能丢。只要广西还在,李定国那边总有补救的机会,广西若丢了,只怕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不过卑职原先在绿营时曾听上官说起过,定南王孔有德兵败桂林之后,李定国虽然趁势占了大半广西,可定藩麾下却仍有数千人在广西盘踞,为首的是广西提督线国安。卑职担心,要是尚可喜联络线国安一起发兵,局面便真如千户所言,两广尽失,李定国坐困滇黔了。”
绿营出身的李辅国一时间还不习惯对李定国使用敬称,倒是对曾经的东家多有客气,不过此时也无人在意,只是都在思量他这番话中包含的信息。
线国安?
周士相第一次听说这个人,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孔有德死后李定国并未能全部占领广西,清军仍在广西保存一部分力量。
宋襄公却知道线国安,在旁说了几句。原来这线国安也是辽东明军出身,当年跟着孔有德一起降金,后来随孔有德入关参与对李自成大顺军的作战。李自成败亡后又随孔有德南下,孔有德被困桂林之时,他率部向梧州进军。孔有德死后,又是线国安率部夺回桂林,其后李定国二攻桂林,因线国安守战有方未能奏捷,使得清军牢牢控制桂林一带。不过虽占着广西首府桂林,但线国安部也无力再夺取广西其余府县,与广西李定国留下的兵马呈相持态势。
听完宋襄公对线国安的一番介绍,周士相微一点头,不去理会这个为清廷在广西卖命的走狗,转而对众人道:“正因形势对清军有利,所以咱们要做的就是不让广东清军西进,使得广西线国安部不敢动弹!只要两广清军无法利用安西与孙可望内讧机会夺取两广,咱们头上这大明的天就不会塌!”
“怎么做?”
赵四海和站在身后的葛义不约而同的问道,齐豪目中精光也是一闪,宋襄公则在考虑周士相的补漏办法到底是什么,李辅国也在心中盘算,葛正、彭大柱等人则是一脸迷茫,不知是不愿意去考虑问题还是压根就不想考虑,只要秀才说什么就是什么。
周士相抬着扫视了一众部下,缓缓说道:“我听闻当年辽东战场,关宁军以宁远、锦州为防线,二城相互依持,互为犄角,若清军攻打锦州,则宁远兵马立时援应,若清军弃锦州不打直取宁远,则锦州在其后如剌在芒背。据说老奴哈赤便是弃锦州打宁远,结果陷入前后失据的两难境地,最终兵败宁远城下。而这新会城便等同当年的锦州城,广州则是那宁远城,原先新会叫清军占着,逼得安西不得不率大军强攻,结果兵败退军。现时新会却叫咱们占了,便等若锦州叫咱们占了,广州的清军不西进好,一旦西进则势必要拔掉咱们这个钉子,不然留咱们在背后,他们能安心西进?一日不拔掉咱们这根钉子,他们便一日难以全力西进。”
诸将正准备附和时,李辅国却摇头道:“清军未必就从咱们这过,他们同样也可从肇庆西进。”
“不错,清军是可以绕开咱们从肇庆走,可是,”说到这,周士相的手指已经点在了代表肇庆的黑圈上,“可是大伙想过没有,广东清军能有多少力量西进?”
第200章 水师
广东到底有多少清军,早在高要城时周士相就和宋襄公探讨过,得出的结论是广东清军总兵力约在25000至30000人之间,其中绿营占了大半,约有20000人左右,余下就是尚可喜和耿继茂统领的汉军旗,以及广东总督李率泰的督抚标营。其中又以尚可喜麾下汉军镶蓝旗实力最强,有旗兵四五千多,隶汉军正黄旗的耿继茂则只拥兵两三千人。
李率泰赴任之后挑选广东绿营精锐组建其总督标营,人数上虽只一千多人,但战斗力却不弱于平、靖二藩,加上名义上广东绿营都是归他这位总督大人提调,这才使得他有叫板平、靖二藩的底气,当然,李率泰的皇亲国戚身份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换作别的不是旗人出身,也没有和爱新觉罗家沾家带故的人来做这广东总督,恐怕就事事唯二藩是首了。
明面上自李定国兵败新会撤兵后,广东大半便尽由清军控制,明军实际控制的区域只高州全部,廉州、雷州一部,另外隔海相望的琼州也仍由明军控制。在这些明军控制区域内,活跃着大大小小数十股明军(义师),人数多则数千,少则数百,甚至几十,他们大多由南明朝廷委任的两广总督连城壁和大学士郭之奇指挥,战斗力相比李定国统帅的大西军自然差得许多,比之清军的绿营也弱得多。但这些人马却能始终坚持抗清,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都坚持民族气节绝不降清却是难能可贵的。这一点,周士相也是承认并佩服的,否则当初也不会向外派出十几拨使者,其目的就是为了联络这些抗清兵马共守新会,以掀起广东新一拨抗清【创建和谐家园】。
和明军控制区域相比,清军控制的地盘自然大得多,不过地盘占得越多,清军的力量就越分散。
仅清军牢牢控制的广州府而言,其就下辖番禺县、南海县、顺德县、香山县、新会县、阳山县、连山县、东莞县、新安县、三水县、增城县、龙门县、清远县、新宁县、从化县共十五县,另外还辖一个散州连州。
以如今的局面,清军必须在每县都驻防营兵,否则哪怕只是几十个乡间农夫也可以瞬间让一县易帜,更休提那到处都是的土匪山盗。便是仅为治安计,清军也要在各县驻防,否则县衙都不敢开门的。如此便是每县驻上百人,单这些广州府下辖县就需要将近2000绿营兵来驻防。广州尚且这样,清军控制的其余府县自然也好不了哪里去。肇庆府、韶州府、南雄府、潮州府哪个不是下辖十数县,这样一算,清军光是需要维持这些府县治安的兵力就得达到近万人,换言之,广东清军的一半被摊分在数万平方公里之内!
广东清军总共不过两万余人,一半却被分散在各地,能够动用的机动兵力只有数千,这自然就让广东清军当局倍感头疼。李定国两攻广东时,广州的尚可喜、耿继茂采取的应对办法就是把那些分散于各地的营兵全部集中在广州附近,然后凭借坚城抵御李定国大军进攻。等李定国撤走,清军再向蝗虫一样四散而下,重新控制那些被他们丢弃的地盘。
这一次,广东清军若想利用李定国大【创建和谐家园】进贵州的机会彻底夺取广东和广西,那必然要抽调大军西进,可是广东清军就这么点人,他总不可能把驻防各地的清军全部调走,因此只可能是以尚可喜和耿继茂麾下的汉军旗为主力,配以一部分绿营兵西进,如此才不会动摇广东清军的根本所在。
问题来了,若尚可喜和耿继茂真想趁机西进,那么他们现在能够抽取的兵力只能是包围新会的清军。
清军两次强攻新会失败,仅丢弃的尸体就多达三千余具,其后为完成包围圈,尚可喜又从各地大量抽调兵马,结合对广东清军兵力的分析,周士相有理由相信新会城外这些清军就是尚可喜、耿继茂、李率泰所能抽调的极限了。
想西进,就得自己把包围圈解了,不然没那么多兵力西进,可解了包围圈,又得担心太平军会不会趁机四出,把广州一带搅得天翻地覆。周士相可敢奢望尚可喜这等打了几十年仗的老手会犯【创建和谐家园】错误,所以他认为尚可喜如果真想西进又不想让太平军突围而出,那他肯定不会全部抽走围城兵马,只会调走其中汉军兵马,又或是再次强攻,不惜人命拿下新会,彻底拔掉这根钉子,又或是会使什么瞒天过海计策,用些民夫青壮充塞营中,暗里却将精锐调走,以此迷惑太平军不敢轻举妄动。
总之,不论尚可喜打算究竟是什么,太平军要做的就是不让他如意。而要达成这个目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李辅国所说闹出动静,闹出大动静,闹出让尚可喜害怕的大动静来。
这个动作却要从何下手呢?
周士相眉头深锁,一时难以下决心。他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是继续坚守新会,但这个选择只能拖住一小部分清军,尚可喜仍然可以从围城兵马中抽调兵力西进;另一个选择就是孤注一掷,集中太平军力量强行出城,打破当面清军封锁,使得尚可喜无法重新调整部署,进而达到牵制广东清军不使其西进的战略意图。
面对清军的层层封锁和修得密密麻麻的防线,周士相难以下定出城一战的决心,毕竟硬闯清军防线和清军强攻新会一样都是以人命来填的惨仗,以太平军区区五营的兵力,周士相没有信心打破清军防线,也无法接受以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战斗。然而,出不出城的结局对太平军并没有两样,同样都是败亡,一个是困在城中覆没,一个是冲出城去与敌人战斗至死。两个不同的死亡方式让周士相犹豫起来,他吐了一口气,探询的目光落在一众部下脸上。
显然,周士相这是将如何选择交给了他的部下,让他们自己选择如何个死法。
诸将谁也没有说话,都只怔怔的望着他们的千户,厅中一片寂静。打心眼里,他们谁都不想死。
许久,宋襄公却开口道:“想要拖住清军未必就要出城,想要打消尚可喜西进的念头我这倒有个办法,不妨试上一试。”
闻言,周士相精神一振,急问:“先生有何妙计?”
“广东水师。”宋襄公吐出四字,手指落在地图上的谭江。
第201章 女人
军议过后,一众百户、试百户按照部署一一下去准备,周士相和宋襄公却没有睡,而是站在那里等人。等人的时候,二人心情都颇是沉重,尤其是周士相脸上更是说不出的肃然,似乎他不是在等侯他的部下,而是在迎接一群血战归来的勇士。
不多时,十多个人影在夜色中一一来到厅中,领头的却是因毁坏清军东、西二座炮台有功而升为总旗的陈默。满脸横肉的他和葛正一样不管怎么看都不像好人,尤其是上次出城破坏清军炮台时脸被炮子炸到,面皮子凹了一小块去,再加上那和雀斑一般密集的疤痕,让他看着更加可怖。
葛正带来的十多个军士都是他依照周士相的指点训练出来的,其中七人曾随他出城夜袭过,余人或是罗定起就参加太平军的老卒,或是太平军南进之后入的营。原先当过土匪的有,当过绿营的也有。
“属下见过千户!”
陈默率领手下以标准的军姿向周士相行了礼,周士相微一点头,将视线转向了宋襄公。
见状,宋襄公遂出言道:“把你们叫来是有件大事要叫你们去做。”
闻言,陈默面颊一动,豪声道:“属下这条命是千户给的,千户的命令属下绝无二话,还请千户吩咐,属下这就带弟兄们做事!”
“不急,待我把话说完。”宋襄公却示意陈默不必心急,随后沉声道:“这次的任务不必从前,可以说是十死九生,甚至是十死无生,故而在我说出到底是何事时,千户还要询问你们一下是否愿意去,若是有不愿去的,千户绝不强令你们去。”
宋襄公说完,周士相便接了口,他也不跟这些部下玩什么虚的,哄骗他们什么,直说道:“我也不瞒你们,这一次你们要去做的是一件注定送命的差事,活下来的机会很渺茫近乎于没有。本来我可以直接命令你们前去,但是你等都是跟随我周士相的好弟兄,是我太平军的好汉子,因此我也不想强令大家去死,现在给你们自己一个选择,有不愿去的请后退一步,不必顾虑害怕什么,本千户言而有信,绝不为难你们!”说完便不再言语,只一一扫视这十多个汉子。
一众汉子可能还没有明白周士相的意思,一时都没有反应过来,怔怔站在那里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