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汉儿不为奴》-第7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宋襄公见状,叹了口气没有说什么。周士相心中也不好受,只想激励陈默几句,秃子蒋和却兴冲冲的过来求见,说是西城外面有反清志士趁夜投奔。

        西城是雄威营在驻守,和其他三个方向比起来,西城外清军驻守的力量明显薄弱,单从旗号上看,仅仅是绿营兵在把守。但防守薄弱不代表太平军就可以从西城打开缺口和外界取得联络,因为西城是正对着谭江的,出城不到三里就是宽阔的江水,想从这里渡江,门都没有!

        正因为新会西城正对谭江,城内太平军又没有水师在江上策应,所以围城清军对西城的防守较其余三个方向弱了些。尚之信也好,周士相也好,都从来没有打过太平军会由西城突围的念头,太平军真要从西城突围出城,届时就是前有谭江,后有追兵,上天无门,下地无路!

        清军围城前,周士相曾向城外派出过数拨使者,意图联络李定国撤军后散落在新会附近山区的明军余部,可是因为清军来得太急,不但没有散落明军来投奔,就是派去的人也没一个回来。起先周士相还抱有幻想,可一两个月过去,他对外面也不抱指望了,现下突听蒋和说有人前来投奔,这让他顿时有些惊讶,也坐不下去了,亲自带人到西城一看究竟。

      第190章 遭遇

        前来投奔太平军的是一伙因李定国退兵后归路遭清军截断,而不得不散落在新会附近的明军残部,他们的领头人叫齐豪,队伍里的人又称他为“四哥”。说起来,这齐豪并非南方人,而是凤阳府人士,且还是来头颇大之人,和张献忠瓜葛不浅。

        崇祯九年,张献忠率军攻破中都凤阳时,时年只有十八岁的齐豪因饿得活不下去,又见农民军势大,连大明皇帝的祖坟都给刨了,脑子一热便索性参加了农民军,其后便跟着张献忠的军队到处转战,做起了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只为求口饭吃的卖命勾当。因他年轻,又幼时学得几手拳脚功夫,故而这几年征战下来不仅没有送命,反而在军中渐渐出人头地起来。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占湖北后改武昌为京都,自称大西王,其部农民军也随之称为大西军,这年已经25岁的齐豪在大西军中也成了一名军官,手下管着几百号人,算是个不大不小的人物了。后来张献忠见李自成已占领北京,便决定入川建立属于他的基业,命令大西军向四川开进,身为大西军的一员,齐豪自然也跟着入川。

        崇祯十七年八月,大西军进攻重庆,此役齐豪因冲锋在前,率先执杀明巡抚陈士奇立下大功,被张献忠破格提为身边亲军营将。大西军占领成都后,张献忠改成都为西京,正式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以崇祯十七年为大顺元年,置内阁和六部,对前明投顺官吏加以任用,以汪兆龄为内阁大学士兼左丞相,严锡命为大学士兼右丞相。

        大西政权建立后,张献忠即开始经营四川,招揽流民,恢复生产,他严厉镇压横暴地方的前明官绅和地主,在大西军内部则严格约束士卒,不许淫掠,对【创建和谐家园】者有由“捆打”至“枭示”的处罚。同时张献忠还命令释放前明狱中囚犯,将各府县的库金银赈济流民。张献忠的这些措施使得四川人心短时间内得以安定,过去曾受前明官绅地主压迫的奴仆或纷起暴动响应大西军,或向大西政权的地方官府告发故主罪状,使其受到制裁。

        同年,张献忠改革大西军制,特设大西军各部为120营,每营都设总兵。齐豪更由张献忠亲自点名提为这120名总兵官之一,其顶头上司便是大西皇帝义子、定北将军艾能奇。

        大西军经营四川期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已在清军进攻下逐渐败亡。清军占领黄河流域各省后,分兵南下。伪清顺治二年,清廷派人入川向张献忠招降,被张献忠以己为【创建和谐家园】绝不降虏严加拒绝,并召集文武计议抗清,恢复中原。

        顺治三年八月,清肃亲王豪格统兵逾剑阁入阆中,张献忠闻讯亲自率大西军主力迎击,至西充的凤凰山,清兵猝至,因疏于防备,大西军一时未及投入作战,结果混乱中,亲自敌前察看的张献忠被清军弓箭射死。

        张献忠战死后,面对豪格大军的进逼,大西军群龙无首不得不向南撤退,此时大西军后面是穷追而来的清军,前面则是凭借长江扼守的南明军队,大西军几乎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彼时军中人心混乱,士气低迷,不少大西军在四川招收的士兵都纷纷开了小差,更有不在少数的军官携金潜逃。面对此危局,齐豪却坚定的相信大西军不会败亡,他竭力约束部下,使得其部成为少数几支没有士兵逃跑的营头,得到艾能奇的夸赞。

        为了应对危局,张献忠养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人一致决定把干涉大西军指挥的张献忠皇后和臣相汪兆龄处死,四人也同时各自恢复原姓,形成大西军由四将军领导的体制。四人中孙可望原来的地位和威信比较高,年纪稍大,又读书识字,故而被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共推为首,成了大西军余部的最高指挥者。

        解决了内患后,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的领导下,集中于四川綦江,收集溃散,重整队伍。在此次重整中,张献忠所设的120营被裁撤,齐豪所部被直接拨入艾能奇麾下调用。其后,在孙可望等人指挥下,重整后的大西军一举击破据守重庆的南明总兵曾英部,曾英落水淹死,部众溃逃,大西军由此渡过长江天险,进入遵义。由于清肃亲王豪格派遣的军队追踪而来,大西军继续南撤,进入贵州,顺利地占领了省会贵阳。

        明贵州按察使张耀、布政司参议曾益、都指挥使陈瑞征等逃到定番州,拼凑了一批兵马负隅顽抗大西军。孙可望遂派定北将军艾能奇领兵进攻这股明军残兵。此战,齐豪被艾能奇委以前锋,于二月十二日率先攻克定番,生俘贵州按察使张耀。后困所占地区地方残破,到处是一片荒芜,军中粮食接济不上,艾能奇被迫带领齐豪等人回师。

        大西军在贵阳安整期间,云南发生土司沙定洲造反事件,致使明黔国公沐天波逃离昆明,孙可望便以为黔国公复仇的名义出兵云南。大西军开进昆明,四将军共同称王,孙可望称平东王,李定国称安西王,刘文秀称抚南王,艾能奇称定北王。原各王麾下所属仍由各王直接提制。

        顺治四年,孙可望派刘文秀出征川南,同年大西军与南明永历朝廷展开联合抗清的谈判。

        永历二年(伪顺治五年)五月,艾能奇率领齐豪等将出征东川土司叛乱,结果兵马进至东川府三十里处,突然遭遇埋伏道路两侧的禄氏土兵袭击,前锋将齐豪率部拼死抵御,掩护中军后撤,岂料禄氏土兵携有大量染毒箭枝,艾能奇于后退途中被土兵毒箭射中,连夜抬回昆明,结果不治身亡。

        艾能奇战死后,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三人大怒,增派兵马再次进攻东川,此役原定北王麾下诸将带罪立功,齐豪为洗主将阵亡之耻,亲自带人攀爬绝壁小道,一举从后击溃散禄氏土兵,彻底占领东川及其附近各县。

        东川之战后未过多久,艾能奇部下的将领便面临人生重大选择,他们必须从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这三个王爷中选择一名效忠,因孙可望是平东王,声望和权势最大,故不少艾能奇部下的将领都选择归顺孙可望。

        但齐豪却因投奔孙可望的将领太多,本身孙可望麾下的兵马也是最强,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自己投了孙可望未必会和从前在艾能奇麾下一样得到重用,反而倒是选择投奔李定国或是刘文秀对自身未来发展有利。抱着这样的念头,齐豪便向孙可望派来的兵部官员表达了愿归安西王麾下的意愿,孙可望得知他的决定后并未阻拦,但也因此对齐豪心生不满。

        归调李定国麾下后,齐豪并未如同事先所想那般得到李定国的重用,但也未遭到排挤,只是不如李定国原先那些亲信将领般亲近,其它一应军中待遇倒也不厚此薄彼,这让齐豪在失望的同时也稍稍欣慰。

        其后几年,齐豪便在李定国的麾下参与了衡阳之役和桂林之役。衡阳之役,齐豪部并未正面与清军厮杀,而是承担后勤粮草输送任务,李定国阵斩尼堪后占领衡阳后,齐豪被李定国委任为衡阳守备。然而未过几月,因湖南清军主力未因尼堪被杀而大伤元气,孙可望又没有对李定国提供足够的支持,反而暗中拖李的后腿,致使清军在喘息之后卷土重来。

        面对清军的优势兵力,只有2000多兵马的齐豪不得不弃守衡阳,退回武冈。此虽非是齐豪之过,但李定国却仍以他未经一战便轻弃重地的罪名大加责罚,削去其总兵一职,改由参将衔军中效命。李定国部署桂林之役时,齐豪率部赶赴中军听命,参与攻占全州之役,其后继续从事后勤粮草运输任务,为攻打桂林的大军保障粮草供给。

        别人都是干得冲锋陷阵,斩将夺旗的威风事,自家却总是干押送粮草的后勤事,有功劳是别人的,有罪过却是自家的,时日久了,齐豪心中难免没有看法,再加上李定国此人虽是难得大将,可却对非其嫡系的兵马将领有排斥之心,这让齐豪对当初的选择多少有些后悔。一日酒后更是发了几句牢骚,不料却被人报到了李定国那,结果李定国虽没有对他如何,但从此以后更是不加重用。

        永历七年(顺治十年)李定国因受孙可望逼迫而转战广东,率军攻打重镇肇庆,此战齐豪受命先参加进攻梧州之役,后率军占领开建,未直接参与攻打肇庆之战。次年,李定国二打广东,绕开重镇肇庆,兵锋直指新会,初始,齐豪并未受命东进,而是留守梧州。后围城数月不果,李定国便命齐豪率部策应凌海将军陈奇策的水师进入西江,攻占江门。此役齐豪配合陈奇策部击毙清广东水师总兵盖一鹏,控制广州出海口,切断了新会同广州的通道。广东清军当局见形势危急,平南尚可喜和靖南耿继茂亲自率兵前往江门,加强广州南面和西面的防务,但仍是不敢与李定国主力决战。

        十月初三,李定国亲统大军号称二十万对新会发起总攻,明军先后采取掘地、大炮轰城、伐木填壕等战术等强攻,却被负隅顽抗的守城清军一一击退,进攻并未得手。在此期间,齐豪带领手下兵马一直驻于江门,与当面清军进行小规模的接触,各有胜负。

        十二月,清靖南将军朱马喇率领满、汉八旗清军从北京赶至广州,有了满州兵的壮胆,尚可喜和耿继茂随后也齐发广州清军主力配合朱马喇向新会发起攻击。因军中染役,明军与清军激战四日,全线败退。

        李定国大军主力后撤后,散落在新会附近州县配合大军作战的其余明军顿时陷入进退两难境地,除凌海将军陈奇策仗着水师安然出海撤走外,其余深入新会附近的明军都被清军截断后路,或全军被歼,或大部被歼,余者分散活动。这当中,损失最重的就是那些响应明两广总督连城壁的义师,几乎大半都被清军一网打尽。

        齐豪是在李定国大军撤走后的第四天才知道自己成了孤军的,一开始他也试图率部突围,可是清军已将各处西撤道路加以封锁,优势兵力的满汉清军各处出击,到处都是明军被歼的消息传来。在两次强行突围失败,部下损失一半后,齐豪不得已只能下令部下分散突围,自己率领数十名老弟兄潜入山区,以待清军封锁结束再行西撤。

        这一等就是大半年时光,期间齐豪等人一直幻想安西王大军再次东进,可是等来的只是清军不断的搜山,当初一同潜入山中的几十名弟兄也死了一半。

        躲在山中,没有吃没有喝,甚至连睡的地方都没有,今日不知明日事,谁也不知道自个何时死。渐渐的,齐豪的心也凉了下来,受于生计所迫,他不得不带着手下兄弟做了些土匪勾当,沾了无辜百姓的性命,若不是太平军突然占领新会,恐怕他们从此以后真就要落草为寇了。

      第191章 奸细

        太平军占领新会时,齐豪和手下弟兄正在西北距离谭江不远的山林中落草,他等除做些土匪勾当外,另外还和附近一些势力做起买卖。当然,这买卖不是什么正经买卖,无一不是沾血的勾当。一来二去倒是在当地有了不小的名头,且还因为“买卖”的需要和清军有了瓜葛。

        虽限于生计需要,无奈和清军做起买卖,但齐豪还是有其底线,一再警告手下弟兄和清军做买卖可以,但绝不能为他们所用,更不能投降,免得堕了老大王的名头,毕竟他齐豪跟着老大王打了那么多年仗,亲眼目睹老大王被清军射死,又跟着老大王的四个义子从四川退到云南,再接着又从去南杀出,这么多年下来,他和【创建和谐家园】没什么好谈的,要么你死,要么我死!

        凭良心讲,坏事他齐豪干得多了,死在刀下的无辜也多了去,可要他齐豪投【创建和谐家园】,那是想都别想,除非他齐老四死了,要不然还得跟【创建和谐家园】干下去!日他姥姥的,他就不信这【创建和谐家园】的江山真能叫【创建和谐家园】占了去!

        齐豪手下兄弟在附近寻“生发”时撞到了周士相派出来联络他们这些明军残部的使者,得知太平军占了新会,这些原明军自然吃了一惊,不敢怠慢将这使者送上了山。

        使者见到齐豪后便简单将太平军的情况与他们说了,最后请求齐豪等人看在同是大明军队的份上下山支援新会。

        做了半年多土匪,又等了半年多,终是有自家军队的消息,可是这太平军是哪个营头,是哪个大王麾下的?

        齐豪很确定这太平军并非西府李定国帐下的兵马,印象中也不是广东其他哪家的兵马,不过不打紧,只要是打【创建和谐家园】的就行,更何况这太平军还干成了连西府数万大军都没干成的事——把新会给占了!

        新会得失对于广州乃至整个广东局面意味着什么,做过总兵的齐豪自然清楚,他几乎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使者请求,愿意带手下兄弟下山投奔太平军。然而人还到新会,就接到新会已被清军包围的消息,这一下不仅是齐豪手下一帮兄弟,就是那联络的太平军使者也没了章程,不知道如何是好。

        面对进退两难的困局,齐豪手下发生了动摇,一半人不愿意再继续前进送死,直言就是闯过清军的包围圈进了城也无济于事,没见清军都把新会城里三层外三层的给围死了吗!这要一头栽进去,饿也要饿死了!看情形,太平军就是占了新会也撑不住,迟早是个死,既然如此,大伙还是回山得好,免得把性命白送了。

        另一半人却是不想再回山当土匪,毕竟他们中的大半都是大西军出身,这么多年来跟着齐豪和清军杀了一场又一场,虽不知什么民族大义,可一个个都是响当当、宁可战死也不降鞑的汉子,现在眼前就有一支正和清军苦战的兵马,自家不去和这些个好汉子一起杀鞑,反而缩回去当土匪算什么玩意!再说,那土匪当得可真心安?哪个半夜里没有叫噩梦惊醒,哪个对得起良心!

        使者见齐豪手下争执起来,也没什么办法,只能把希望放在齐豪这个领头人身上。

        面对部下的分歧,齐豪倒也光棍,索性叫不愿意投太平军的自行回去,剩下愿意投的人跟他继续投太平军。他又对使者说,【创建和谐家园】围了新会城是不假,可围得也不是水桶,明着往里冲是肯定不行的,他这点人手连给清军塞牙缝都不够,想要进城得想别的法子。

        别的法子?

        使者在太平军中只是个寻常小卒,因为会说话,又识得几个字才被周士相选中派出来联络各地明军,本身并无什么急智,说胆色吧,也不比旁人强多少,真让他硬着头皮往包围圈里冲,他也是害怕的,要不是城中还有他老娘和两个年幼的弟妹,说不得他还真脱了这太平军的衣服跑了呢。

        齐豪说寻别的法子进城,使者自然乐意,当下就应了,不过还是不看好齐豪能寻出什么进城的安全法子。没想这齐豪看着粗豪,确是个心眼细的人,竟然真给他瞅出处清军防线的薄弱处,大胆提出趁深夜找条小船从江上偷偷摸上岸,然后悄悄潜到城中。

        要是大队人马从江上上岸肯定不行,除非江上的广东水师全是死人,可要是一条小船搭上十来个汉子摸上去却是可行,毕竟清军只是想困死太平军,不许太平军突围,截断所有方向一切有可能来援的明军,除此之外,却是不在乎城中有什么动静的。就是真让摸进去一些人,只要不是大队人马,不带粮食,对清军而言也不打紧。

        那使者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便只能同意齐豪的主意,又仔细观察了几天,齐豪方才带着他们趁夜向新会城潜去。这一路,有惊无险,虽遇到了一条清军水师的巡逻战船,可是却没有被发现,摸上岸后也没有碰到清军,众人一番提心吊胆后终是潜到了城下。一番喊话后,便把周士相给喊了过来。

        ……

        对于齐豪等人的来投,太平军并不是没有怀疑的人,宋襄公就是其中之一,他提醒周士相新会城都已被围了一个多月,先前派出城的十几拨人一个也没回来,这会却突然冒出来一个,还带了人回来,说不定有诈,万一来投之人是清军的内应之人,这般轻易放他们进来,恐酿大祸。

        为了引起周士相的足够重视,宋襄公将所知道的有关清军内应开城的战例说了好几条,无论是天启、崇祯年间的辽东战事,还是清军入关后,对难以夺取的坚城清军往往使用奸细混入城中,然后里应外合开城门,此计清军是屡屡使之,却屡屡灵验,让人防不胜防。

        宋襄公的提醒也让周士相心里打鼓,不禁也怀疑起来投之人是否是真,但想来者不过十数人,便真是清军奸细又能如何,只要看管得当,这些人又能翻出什么浪花。可要是不放他们进来,万一这些人真是来投的志士,岂不遗憾!

        最终,周士相选择放人进来,促使他放人进来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好奇,他很好奇这帮人是怎么突破清军防线摸到城下来的。

      第192章 坐守

        齐豪等人被吊上城后,宋襄公立即将他们和使者分开看管起来,然后分别进行盘问。这也是理所当然之事,齐豪倒也没有因此对太平军心生不满,换作他同样也会如此,小心驶得万年船,毕竟谁也不知道清军是不是会用相同的法子向城内派出奸细。他记得清楚,当年他奉西府李定国之命守衡阳城时,就有清军奸细混在难民之中混进城,然后趁夜到处放火,要不是守军及时发现并予以镇压,恐怕就不是他齐豪不战弃守衡阳,而是早早就叫清军夺了。

        宋襄公先盘问的使者,后来才分别盘问齐豪和他一干手下,几下印证下来自然没有问题,可宋襄公还是不太放心,直到齐豪取出了他那枚南明永历朝廷颁给的总兵官赐印方才彻底消了宋襄公的怀疑。

        齐豪这总兵赐印是大西军联明抗清之后,永历朝廷兵部按孙可望上报名单统一发给的,不过更多时候他这总兵官和永历朝廷是没有什么关系的,真正能够指挥他的还是孙可望和李定国,永历朝廷对他们这些原大西军出身的明军将领而言,不过是供在香案上的佛像而矣。

        当年齐豪因清军势大被迫弃守衡阳后,李定国曾夺了他的总兵一职,改以参将衔军中效命,不过这枚总兵印却是没有收回。想来李定国虽恼齐豪弃守衡阳,但也知此乃形势所逼,就是他不也是因孙可望逼迫而被迫转战广东,如此,自然也没有必要恶人做到底。说到底,齐豪虽不是他的嫡系,但也是大西军一员,更是主动来投他李定国的,若真是不顾情面对齐豪太过苛刻,传出去对他李定国的名声也没有好处。

        南明朝廷的官印,周士相自然也有一枚,不过和齐豪这枚总兵官印相比却是次了许多,只是枚罗定州参将印,这印当初也不是给他的,而是那个永历朝廷兵部职方司郎中程邦俊给胡全的,现今胡全已死,这印自然落在了已为太平军实际领袖的周士相手中。

        官大一级压死人,来人是总兵官,自家却只是还未给永历朝廷正式认可的参将,两下一比,就显得周士相弱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个问题,如何对待齐豪这个来投的大明总兵官。

        问题很好解决,关系太平军指挥之权和自家性命,周士相可不含糊,当着齐豪和他一干手下的面就直言,太平军欢迎你们来投,现愿以军中总旗一职相授,不知你是否愿意。

        原以为齐豪毕竟当过总兵官,现下却只能当个总旗,落差不小,心中肯定有怨,不想齐豪听了这个任命后却是什么也没说,欣然就应了,其爽快模样让周士相心下都有些不好意思,暗衬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试想人家早年就跟着张献忠南征北战,无论是年纪还是资历都比自己这个二世为人的秀才要强得许多,又能在李定国退军西撤无路的情况下领着手下兄弟坚持抗清,虽听使者说他们做得土匪勾当要比和清军打仗来得多,甚至还和清军绿营的一些人坐地销脏,但无论如何,人家没有降清,没有掉转枪口向昔日同僚下刀,又在明知新会已被清军包围的情况下毅然来投,单此,便足以释一切,此等人物,又岂是眼中只有功名利禄之辈,又岂能是自己可以猜忌的。

        从齐豪那里周士相又了解了些新会被围后外界的情形,上月,东安有一支明军曾试图向新会靠拢,但被清军打退,又有海北道周北凤部千余兵曾搭乘船只入江口,但没有突破清军广东水师的封锁,折了几艘船后就匆匆又退出了江口。就在半月前,听闻阳江海陵岛有一支明军登陆上岸,但随后却又没有动静。除这些外,齐豪也没有多少外界的消息,这些情报还是他和清军做销脏勾当时通过对方的只言二语得知的。

        这些消息让周士相暗叹了口气,新会围城前他虽然向外派了十几拨使者,但是真正抱有希望的却是高州方面,他很希望因为他的到来在罗定煽动的小小蝴蝶翅膀能够影响明清战事,至少能够让孙可望和李定国不在这个节骨眼上内讧,可是现下看来,这个希望怕是覆没了,从时间算来,这会孙可望怕正和李定国相煎甚急,十数万大西军精兵在两位王爷的指挥下手足相残。

        没有李定国的第三次东进,新会的局面便是个困局,指望那些毫无战斗力的南明杂牌军以及只能在水面称雄的水师来解太平军这个危局,恐怕是痴人说梦了。更何况那些散落在广东各地的南明军队的将领似乎也没几个能看出太平军占领新会对广东局事的影响,要不然何以只有一两股兵马动了下,而不见其他各路将领齐齐向新会运动呢。

        求人不如求己,新会这个困局看来还得太平军自己解决,可如何解决呢?

        城外里三层外三层的清军包围圈让周士相一筹莫展,在不抛弃那些老弱妇孺的前提下,他近乎没有任何突围的可能,可若是真抛弃那些老弱妇孺,指望那些老婆孩子都在城中的士卒跟着他跑,这他娘的比痴人说梦还要不现实。

        好在,清军在吃了两回亏之后已经没有胆量再强行攻打新会,城中的粮食还能撑上三四月,唯一麻烦的就是吃盐的事。心系吃盐这事,周士相自然就向齐豪询问起他们如何进城,又是否有办法沿这条路出城运盐回来。

        齐豪他们能进来,自然也能出去,只要人数不多,西城外这条通道便可以说是太平军能够和外界联络的唯一通道。但是出去简单,可到哪里去找盐呢?他们总不能到清军手中抢盐吧,真要闹出动静,清军也不是傻子,自然知道防线肯定出了纰漏,到时排查起来,江上这条路肯定就会断掉,届时新会城可真就是孤城一座了。

        齐豪一时头疼,手下一个兄弟却突然说道也不是没有办法能够往城中运盐,但是代价怕是要大些。

        闻言,周士相和宋襄公两眼一亮,双双询问起这个人。据此人说,他跟齐豪在山上落草时曾到处找食,无意和广东水师的一个人搭上了线,此人虽是水师的人,但在道上也混得开,出名的胆大,眼里只认银子不认人,若是银子足够,就是要他把自家老娘宰了怕也干得出。当初,他们下山获得一些财货便多数是交给此人出手。说到这时,那人和齐豪脸上都有些尴尬,言语也多是含糊不清,周士相和宋襄公却如何听不出来,想来就是下山杀人抢东西,然后把这抢来的东西交给那水师的人出手,换取他们需要的粮食。

        这勾当,周士相没做过,可宋襄公如何没做过,秃子蒋和和葛正他们一帮人又哪个没有做过!做土匪就要有土匪的觉悟,做土匪就要有做土匪的活路,不去杀人放火,要这土匪做甚?

        乱世人命如蝼蚁,杀人放火金腰带,两世为人,周士相早就看开了,这天下一日不太平,这种事情便一日不会断绝,所区别的不过是哪个死而矣。

        见齐豪面有愧色,周士相忙岔了这话头,直问他有没有办法和水师那人联系上,看看是不是能够从他手里买到太平军急需的盐,对方心黑不要紧,银子也不是什么大事,只要有盐,价钱不是问题,怕得是没有盐!

        就这么着,齐豪等人在城中休整了两日,便又在深夜沿着来时路潜出了城,借着从前做土匪时打下的人脉真和水师那人说上话,对方听闻他们是要盐,也没二话,直接给出了价格,一百两一袋盐(50斤)装。

        这个价格可真是黑得离谱了,现下虽是乱世,盐价比太平年景高得多,可一袋盐顶多十两银子,这人却一下给涨了十倍,气得齐豪直骂这家伙生儿子没【创建和谐家园】,可骂完之后却还是回去报给了周士相。周士相没有他这等激动反应,微一沉吟,便让他去后营找宋襄公到公库取一千两银子带上,趁夜就出城,今晚无论如何也要把十袋盐运进城。

        周士相不在乎钱,齐豪自然也无所谓,如此,太平军缺盐的问题就被这清军广东水师的黑心人物给解决了。基本上每三天齐豪都要带人出城一趟,他不是不想一次多买些回来,奈何出城的人不能多,否则叫清军发现了那就什么都没了。

        盐的问题解决,柴火的事勉强拆房子顶着,喝水也勉强应着,粮食还能支撑一段时间,太平军就在新会城中坐守,也不出城夜袭什么,任由清军这么围着。

        城外的清军也是铁了心要把太平军困死,几月过去,不见撤兵,却也没增兵,倒是城上经常可以看到清军营中不时运来大批粮草。现下双方比拼得就是物资,谁的粮食多,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第193章 人市

        夜深了,周士相草草吃了一碗林婉儿熬的小米粥后,便去做他每日都要做的功课——巡城。出门时,周士相犹豫了一下,转身让婉儿自去睡,莫要再等他回来。婉儿虽吱唔应了,但眉目间显然没有遵从周士相的意思。

        见状,周士相也没再多言语,微一点头便自顾去了。说实在,直到现在,他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这个女孩子,虽然军中一直都以为林婉儿是他的侍妾,但他心里清楚,他不会纳婉儿为侍妾,这倒不是他看不上已没了贞节的婉儿姑娘,而是逝去的妻儿仍牢牢占据他的心。

        每当想起为护自己而自愿被清军宰杀食用的妻子,想到被清军当着自己面活活摔死的安儿,周士相这颗心就痛得很,也无力得很,秀才的记忆和情感太沉重,沉重到让后世而来的他几近窒息。

        家仇国恨血淋淋的摆在眼前,周士相如何能忘却记忆深处的一幕幕惨剧。婉儿是个好姑娘,周士相知道她的好,他从未有什么处女情节,也没有对这位命运多舛的姑娘有任何歧视,但他就是无法让自己抛却仇恨,无法让自己那么快忘却妻儿重新接纳一个女人。或许,他刻意的想让自己成为千年以后的另一个霍去病,当年的冠军侯匈奴未灭何以成家,今日的周士相便是满虏未屠不再言家。

        家,每个男人都想有一个家,每个男人也曾经都有一个家,可当那个家已经破碎,男人能做什么?拿起刀枪,向破家的仇人狠狠砍去,砍他个稀巴烂!不如此,就不是男人!不这么的男人,就他【创建和谐家园】的不是男人,不是人!

        ……

        从小院出来,就有几个亲卫默不作声的跟了上来。这些亲卫都是周士相从近卫营中挑选的,他们手上都沾过清军血的汉子,人数虽然不多,但却一个个都是个顶个的好汉子。

        几个月下来,这些亲卫们都知道千户大人的习惯,他们沉默的跟在身后,虽然周士相在城中根本不会有什么危险,但他们还是警惕的保持着足够距离,按刀的手始终不曾放开,一旦有剌客出现,他们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挺身向前护卫他们的千户。

        如往常,周士相派人到后营招呼宋襄公,又让人到县衙知会廖瑞祥一声,然后就在城中巡察起来。每次周士相的巡察都没有固定的路线,他有时会先往南城,有时又会先到东城,不过有一点却很明确,不管先到哪里,他总是先要上城墙巡视一番,哪怕一句话也不说,只沿着城墙走上一遍,这些,都只为守城的士兵能够看到他的身影,知道他们的千户大人来了。

        今日,周士相先到的东城。清军的两次强攻虽然没有得手,但却让东城的几段城墙出现松塌迹象,好在经过那些俘虏和壮丁的抢修,松塌的几段城墙都被加固完毕,看上去和其他完整的城墙没有区别,只要不是特别仔细观察是绝对不会看出这几段城墙有什么问题的。虽说清军不再强攻,但为防万一,周士相还是让守卫东城的葛正在那几段有问题的城墙上加派了人手,另外还命蒋和调了一队近卫营的铳兵协守。

        周士相上了城墙后,葛正和两个试百户葛义、宋二牛就闻讯赶到,简单的听他三人汇报情况后,周士相便摆手让他们自去忙,他自己在城上看一遍就走。葛正他们知道周士相这个习惯,也不再多言,抱拳后相继离开。

        在城墙上查看一圈下来后,周士相信步在城中走动,也没有刻意要决定下一处地点,只是随意走动。沿途,不时有县衙组织的巡逻青壮队经过,看到周士相一行却是没有上前见礼,而是继续前进。这是周士相特意吩咐下来的,凡是执行任务的军官和士兵除他相召,否则都不必上前见礼。

        巡逻队过去后,周士相在三岔口四下看了看,便朝西边那条街道走了过去。这条街道原是新会的商业街,沿街有不少门面,可自从清军守城以后,这街道两侧就再也没有开张的店铺了,原先熙熙攘攘的热闹所在已成昔日梦境,便是李定国大军解围以后,这街道也再是未恢复从前荣光。太平军占领新会后,因为军中缺少烧火的木柴,周士相便下令拆卸城中房屋,这些无法容纳太多人入住的店铺便成了太平军拆屋的首选,几月下来,眼下还树立着的店铺只剩数间,其余全成了一堆瓦砾。

        沿着废墟走了片刻,想到从前秀才一家人在这街上购物的场景,周士相不胜感慨,心下感怀之余不觉有些寂廖,便抬脚想往后营居住的居域去看看。正欲走时,却见左前方十几丈外的废墟似乎有人在那里活动。

        这么晚了,何人在那里活动?

        周士相心下奇怪,不动声色的示意亲卫们跟上。亲卫们也看到了那里的人影,当先两人下意识的已将佩刀拔了半截出来。

        一行人就这么借着夜色悄悄向前走去,待到近处,周士相示意亲卫们不要出声,以免惊动了那里的人,他自己则向前近了些,越过一堆横在那的砖堆,映入眼帘的景象让周士相的心头猛的“咯噔”一下,倒吸了口冷气。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23 00:4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