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汉儿不为奴》-第6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军情十万火急,可这总督府外的一帮人却不让自己进去,那书办还要卫兵拿下自己,郑国栋心里急得大骂这书办【创建和谐家园】,在那气得直嚷嚷:“我有十万火急军情要报于总督大人,尔等速速让开,休要误了大事!”

        “什么大事!天大的事也不能这个时候进!”

        书办可不理会郑国栋,甭管什么事,就是天塌下来也得按规矩来,不然人人都要这般冲进总督府来大喊大叫的,还要不要体统了!要不要规矩了!你要真是有十万火急军情另说,要是为芝麻狗屁大的事惊动总督大人,这事后的黑锅谁来背?今儿个当值的可是自己,这要是总督大人一个不高兴,自己可就要倒血霉了!

        “妈的,快给老子让开!”

        看这书办架势就是不让自己进去,郑国栋急眼了,一把推开要拿他的卫兵,那书办见状也急了:嘿,这还来个愣的!

        “都傻站着干什么,还不赶紧把他给我拿下!”

        “喳!”

        卫兵们闻令忙上前要抓住郑国栋,郑国栋腿上有伤,又筋疲力尽,换在平时,这几个总督府的卫兵如何放在他眼里,但这会却是禁不住他们几个,被硬生生的拖住就往外抱。郑国栋的一帮亲兵见了不由也是急了,可却不敢上前替参将大人打发那帮卫兵,这里毕竟是广东总督府衙门,郑国栋敢闯,他们可不敢……

        “总督大人,我是新会郑国栋,我有重要军情要报!……”

        郑国栋情急之下只好扯开嗓子对着总督储内大吼起来,吓得那书办赶紧叫亲兵把他嘴巴给捂上。

        “谁在外面?”

        正在总督府后午休的广东总督李率泰被外面传来的动静一下惊醒,顿时有些微怒,朝外问了句:“谁在前面大呼小叫的?”

        一直伺候在外的两个李率泰从北京带过来的包衣忙回道:“回大人,是新会来的郑国栋,说是有什么重要军情要向王爷汇报,现被前头给拦着。”

        听了包衣的回话,李率泰眉头一皱,郑国栋不在新会呆着,怎么跑广州来了?什么重要军情?难道新会城丢了?

        想到此处,李率泰立时一惊,赶紧吩咐外面道:“把人带过来。”走到茶桌上端起凉茶喝了一口,顿觉心中一片舒坦,瞥眼看见桌上还放着的北京使人送来的公文,不禁凝眉起来,坐到凳上轻叩起手指,寻思该如何给北京回信。

        听到总督大人要见人,值房书办忙令卫兵将郑国栋松开,领着他进了总督府,一路上心下颇是忐忑,不知总督大人会不会因此事而轻看自己。

        李率泰可没这书办心思,只惦记着新会城,一见到李率泰,他就“扑通”一声跪了下去,泣不成声禀道:“总督大人,末将无能,新会城丢了!”

        “什么?新会城丢了!”

        闻听这话,李率泰霍的一声一跃而起,急道:“贼人何时攻陷新会!”

      第153章 二藩

        新会丢陷的消息让李率泰难掩心中惊惧,三天前郑国栋使人向广州快马告急,当时就让这位总督大人吃了一惊,不过这一吃惊不是为贼兵逼近新会而惊,而是为平南藩下右翼总兵官吴进忠身死而惊。

        总督大人虽对平南和靖南二藩多有抵触,甚至不满,但却清楚知道二王是清廷控制广东的关键,一旦广东发生战事,限于地理因素,清廷无法在第一时间向广东派出满汉八旗,因此只能依靠二藩,而二藩所依靠的却是麾下的数千汉军旗将士。若是二藩无法稳定广东局面,这便意味着广东从此不再为大清所有,想要再次拿下广东,便需付出更大的伤亡,这是清廷万万不能接受的。当初李成栋的反正可是让南方数省为之变色,清廷上下为之失声的。

        实在讲,总督大人对二藩是又喜又恨,喜得是有二藩在,有二藩手下那几千汉军旗在,广东便不虞有丢的危险,他这总督做得不用怕掉脑袋;恨得却是正因二藩在广东的存在才让他这广东总督做得毫无滋味,眼下南明未灭,朝廷对二藩依赖甚重,需要借重他们的力量对抗明军,故而不可能对二藩有太多限制,削弱他们的军政权力,更早早就有了定藩的念头,一旦永镇成真,广东更没有他总督大人什么事了。

        虽然李率泰不断向清廷进言,但是清廷除了在小节上面支持他外,大的方面仍是没有动作,他这总督做得是有名无实,除了标下的督营,广东绿营的大半都是听二藩的而不是听他总督大人的,各地的税赋也多半是解入二藩充为军饷,而不归他总督衙门藩库所有。没有军权,也没有财权,连官员任命都不能尽操己手,可想李率泰是有多么的恨二藩。

        恨归恨,李率泰却也不是什么二世祖,妻子是宗室不假,但他发迹靠得不是妻子,而是实在凭自己的本事,因此对于现状他就是有一万个不满,在南明还没有彻底消灭前,他也知道时务为重,尽量不与二藩直接冲突,对二藩的要求也是多予满足。军事上面更是全力支持二藩,总督府并不指手画脚,也不暗中拖后腿,如此一来,倒让广东局面向着对清廷有利的方向转变。年初广州府辖绿营对香山境内南明兵马的围剿便得到了二藩的支持,从而拔掉了眼皮底下的钉子,让香山县完全为清军所有,进一步缩小了南明军队的活动范围,只待水师训练完毕,清军便能彻底控制三江流域,而不必担心南明军队会和去年李定国进犯一样从海上入江了。

        粤东方面,自成功占领潮州后,局势就越趋稳定,福建郑氏于降战之间摇摆不定,错失配合李定国进军广东良机,李定国一败,郑氏更是无力单独进军广东,虽对潮汕地区仍有动作,但已影响不了大局,北京要好官员的书信中更说郑氏正在和朝廷谈和,若是和谈成功,郑氏问题便不解而解了。

        粤西方面,李定国退守高州,两攻广东惨败让他短时间内难以再犯广州,雷、廉数州虽然还有明军存在,不过多是南明其余势力拼凑的杂牌军队,又多是水师,对清军起不到真正的威胁。虽然上月雷州有南明凌海将军陈奇策率部上岸袭击,杀伤了不少驻防绿营,但陈部也不敢在岸上久呆,更无力攻占府城,只要绿营坚守城池,陈部不足为患。

        局面一片大好,只待湖南战场有所突破,却不想近在咫尺的新会竟然冒出一支贼兵来,还杀了平南藩下右翼总兵官吴进忠!

        吴进忠身为平南王尚可喜麾下右翼总兵官,固然不是旗人出身,但在平南麾下也是属得着的大将,南下广东此人一直充任大军先锋,攻广州有他,攻潮州有他,守新会也有他,可以说是为大清立下了赫赫战功,去年新会之战明面上是旗人出身的由云龙指挥,实际上出力最大的是吴进忠,这一点总督大人私下也不得不承认。正因为此,尚可喜才向朝廷举荐他为广东提督,虽然诏命还没下来,但有李成栋前车之鉴,朝廷这次多半不会再反对,免得又激反一个李成栋。

        没想到提督任命没下来,吴进忠却先战死了,而且还不是死在李定国兵马手下,杀他的是一支闻所未闻的明军。

        太平军是南明哪个势力的兵马,领军的是何人,有多少兵马?

        接到急报后,李率泰脑子里反复回荡着这三个问题,总督府的幕僚们将这两年的所有与南明军队有关的公文往来全数翻看了一遍,却是谁也没有查到有关这太平军的一个字眼。

        吴进忠身死,新会危急!

        新会是什么地方,那是广州的南大门,是李定国倾尽全力而不能夺的战略要地,丢了新会,明军就可以直逼广州;丢了新会,粤西的明军就能连成一片!

        该死,该死,吴进忠该死!

        急怒的总督大人立即拜见平南、靖南二藩,军情紧急,不管这太平军是贼兵还是明军,只要他出现在新会城下,就一定要将他消灭!

        平南、靖南二藩几乎是和总督府同时收到的急报,在李率泰还在总督府里纳闷太平军是什么东西时,行伍数十年的平南王已经派出长子尚之信领军增援新会城了。

      第154章 矛盾

        作为藩王,尚可喜和耿继茂在广东本就独立于地方军政系统之外,他们行事只须对清廷负责,而无须对广东地方负责。名义上广东总督是粤省的最高军政官员,实际上李率泰这个广东总督是需要听藩王指挥的,至少在军事上他是没有独立指挥权的。而藩王行事只需照会他一声,根本无须征询他广东总督的意见,在事实上平南、靖南二藩已属于半独立性质,只待南明永历政权彻底完蛋,二藩便能得到他们的永镇之地,一省军政财权尽纳王府,成为真正的藩王,到时清廷对他们也只有效朝鲜例了。

        听调不听宣的藩王历来就是中央政府的大忌,而且这朝廷还是个胡人朝廷,对于【创建和谐家园】藩王的出现必然是极度防范的,历朝历代削藩之事就层出不穷,明朝就有因削藩而起的靖难,谁又能肯定这些【创建和谐家园】藩王不会成为燕王般的存在呢。身为大清的皇亲,身为正宗的汉军旗人,早以满人自居的广东总督李率泰不能不考虑将来的事情,虽然这件事离得还远,但却不妨碍他“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早在顺治五年,清摄政王多尔衮调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率旧部南下时就给予了他们极大的权限,允诺三王将来都可以在南方获得一省之地作为世代镇藩之地。时至今日,多尔衮虽死了有七年,但清廷对其当初对三王的承诺倒也不否认。只不过定南王孔有德死在了桂林,耿仲明因为逃人的事畏罪【创建和谐家园】,现如今只余尚可喜和承了父亲王爵的耿继茂。

        多尔衮当年对三王的许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入关后满州兵马伤亡太大,单靠数万满八旗加上同等数目的蒙八旗根本无法打败南明,已无法对关内实行有效占领,故而多尔衮采纳以汉制汉的政策,下令早年降清的孔有德三人率旧部南下,为了鼓励他们替清廷卖命,这才册封三人为王,同时允诺日后三王可在南方选一省永镇。

        时至今日,多尔衮当初封王的背景已然改变,如今的南明政权只余西南数省之地,而清廷已拥有大半个中国,虽然南明政权得到了大西军的支持,现正在湖南、四川、广东等地与清军对峙,并且南明大将李定国前后两败清军,阵斩尼堪亲王,火烧定南王孔有德,但整个明清对峙的局面仍是清占优,明处劣,毕竟西南数省太过残破,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不足以和占有大半个中国的清廷相比,故而在天下人看来,清廷迟早是能灭了南明坐稳江山的。

        既然清廷肯定能夺取天下,那么多尔衮当初对三王允诺的永镇之事便成了件让清廷头疼的事,一方面南明还在顽抗,另一方面如今清廷用来对付南明的主要兵马都是【创建和谐家园】,若这个时候否定多尔衮的政策,难免会让替清廷效命令的汉官汉将产生“狡兔死,走狗烹”的念头,也会让尚可喜和耿继茂对清廷离心,万一局面因此有所变化,对清廷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如今三王变两王未免不是一件好事,若是清廷真的实践当初多尔衮对他们镇藩的承诺,那么日后就会少拿一个省出来,这显然是极实惠的一件事情。虽然顺治皇帝不这么想,但架不住满朝文武的压力,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这事。不过他也不是没有作为过,当初耿仲明因为逃人的事死后,顺治就一直拖着不让耿继茂袭他父亲的王爵,打得就是再少拿一省出来的念头。这念头却是颇为的小气了,还是她的母亲一再劝言这才让耿继茂袭了王位,要不然如今的靖南王怕还是担个一等精番哈奇这种无足轻重的爵位。

        揣磨上意乃做官必然决窍,何况“忧国忧民”的广东总督大人,故而李率泰上任以来对平南、靖南多有抵触,大的方面不敢动,小动作却是不断。上任数月以来,除了他从北方带来的标营,广东绿营这边总算是被他渗了一些水,现下多多少少也能掌几千营兵,万一广东二藩真有异心,这几千营兵就是总督大人最大的保障了。

        除此之外,李率泰一直向清廷进言,希望朝廷能在广州也设满城,设驻防将军,这样有满州大兵坐镇,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广州都不虞有丢失的危险,只要广州不丢,广东局面就不会彻底糜烂。只可惜广东地处南方,气候太热,北方的满兵实在是吃不消这等天气,因而清廷迟迟没有同意李率泰的请求。去年李定国大军来犯时,从北京来的哈哈木等人一等李定国大军退走就迫不及待率部北返避暑了,此举更是让李率泰的请求无人支持。

        得知尚可喜已经调兵增守新会后,李率泰无话可说,二藩在军事上的主导权不是他能干涉的,但是对于领军增援新会的尚之信,李率泰却是颇为的瞧不上。在他看来,平南王世子,今年刚满20岁的尚之信就是个活脱脱的二世祖,而且还是个狂妄自大,骄横暴躁的二世祖。

        尚可喜不派大将出援,却派自己自大无比的儿子领军,这让李率泰对于新会城的得失存了不少担心。而率部出援新会的尚之信在出城后也是一肚子怨气,不明白父亲为何要同意耿继茂那小子的要求,让自己领军。

        虽同属汉军旗,同样都是清廷册封的藩王,但尚可喜和耿继茂一个是汉军正黄旗,一个则是汉军镶蓝旗。身为平南王世子,尚之喜对耿继茂也是一百个不顺眼,论年纪,耿继茂还比他小一岁,因此看着比自己年轻的耿继茂袭了王位成了王爷,而自己却是个世子,虽说清廷也封他为公爵,但在耿继茂那小子面前就是低了一头,这让他十分的郁闷。

        在外人眼里,平南、靖南二藩本是一体,当年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合称“辽东三矿工”,又一起渡海降清,其后又是一起率部南下,现在更是一起为清廷在南方卖命,故而论亲近,论关系,平南和靖南于公于私都是密不可分,本不该有什么矛盾,然而事实上二藩之间却是矛盾极深,原因便是二藩都想要广东成为自己的永镇之地,而清廷对此却是模拟两可,更要命的是清廷不仅对于广东到底归哪个藩王没有明确答复,还把这两个藩王一块塞在广东!

      第155章 世子

        粤省之地相较西南数省,邻省福建都堪称上省,不仅人口资源远甚周遭,更难得的是前明以来广东就有海贸之易,而海贸之易利润丰厚得叫人乍舌,如此一来,粤省自然就成了尚家父子眼中的世镇宝地。父子二人早就将广东视为他们的禁脔之地,要不然也不会在李定国大军两攻广东时如此卖命抵抗,换作别的省份,只怕早就撒腿跑了。

        同样,靖南王耿继茂也对广东这块宝地眼热得紧,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尚可喜这个父辈“老虎”面前,牛犊耿继茂可是一点也不怯,靖南王府这两年可是摆明了也要广东的,至少也是要分广东这宝地一杯羹的,要不然耿继茂也不会硬赖在广州不走。尚可喜为了撵走耿继茂,前后向北京上了数份奏疏,不过都是石沉大海,紫禁城里那位年轻的皇帝似乎对广东现在的局面很满意,并不着急就此定下广东到底归哪家藩王。

        粥就一碗,僧却两人,庙里的主持又不管,二藩在广东的关系自然而然就变得十分微妙起来。大敌当前,二藩倒是能够携手,大敌一去,二藩可就不那么铁板一块了。这些情形,李率泰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年轻的天子对他肯定也有所交待,要不然也不会一上任就急不可遏的给两位藩王上眼药的。

        身为平南王世子,未来的平南王爷,尚之信要比弟弟尚之孝懂事得多,这个懂事倒不是说李率泰冤枉了他,论为人,尚之信确是狂妄自大,很是目中无人,除了他爹尚可喜及平南王府有数几人,其他人还真不被他放在眼里,就是亲弟弟尚之孝在他眼里也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不过对于广东归属及平南王府和北京的关系,这位世子还是颇为懂事的,这两年尚可喜往北京递的奏疏大半都是他掇使的,其中有关移藩靖南的奏疏更是他一力操刀所为,当然,世子殿下笔墨是不怎么精通的,具体操刀人自有他人。

        年初李定国自新会解围后,尚可喜和耿继茂同时向北京发去急递,内容都是一样——报功。

        尚可喜为他平南王府的旗兵报功,耿继茂则是为他靖南王府的旗兵报功,一个汉军镶蓝旗,一个汉军正黄旗,争功争得不亦乐乎,谁都说守新会是他家的兵出的大力,闹得清廷也不知道到底应该定谁的功大,还是李率泰实在看不下去上了封直疏,最后清廷才据实定功,认定新会一战出力最大的是平南王麾下的兵马。

        可惜得是,新会一战的主将由云龙竟然叫城中一个秀才给剌杀了,这事让尚可喜大大的没面子,他和耿继茂争功的最大原因就是想保由云龙出任广东提督,从而彻底掌控广东军政大权,哪曾想功劳争过来了,人却没了。

        不得已,尚可喜只好退一步保另一员爱将——大顺军流贼出身的右翼总兵官吴进忠为广东提督,奏疏也已递上去了,只要朝中没人发难,宫中八成也能通过。

        自家兵马本就比耿继茂那小子强,南下以来又相继收纳了不少降兵降将,借着平定潮州和守住新会的功劳又能把广东提督一职抢到麾下,怎么算平南王府在广东都是占尽优势,现在就看耿继茂那小子能熬到什么时候灰溜溜走人了,真要不走,没钱没兵的,你靖南王真能挨?

        自家亲弟弟尚之孝都看不上,况且比自己小一岁因为死了爹而袭封王爵的耿继茂,打小,因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三人关系近,又都被纳在汉军旗,家挨得特近,所以尚之信和耿继茂便常在一块玩。

        那时,耿继茂充其量也就是“哥哥”尚之信的跟屁虫,尚之信对他的态度也就是个小玩伴,稍大一些,也就不大乐意带着耿继茂玩,倒是成天一门心思的往孔有德的宝贝千金孔四贞那里钻,成天姐姐的叫着,眼巴巴的指着父亲能够给自己说下亲事,把孔四贞带回屋中好生弄弄。

        哪曾想定南王孔有德在桂林被李定国所败,孔有德死后,孔四贞孤身一人逃到了北京,被宫里那位太后给收作了养女,封了个“和硕格格”,听说年轻的天子对这个格格也很眼热,二人成天粘着,保不准这两人之间有什么龌龊事。一想到自幼就想骑的女人叫别的男人给骑了,尚之信就气不打一处来,憋屈不已,若这个男人不是皇帝,他早就将他大卸八块了,奈何那人身份太高,不是他这个平南王世子能够得罪的,这口气也就只能按在心中。

        都他娘的是人,凭什么你小子就是皇帝,老子我就是个世子!凭什么我老子要听你的,我也要听你的!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大丈夫当如是!

        感觉被戴了绿帽子的尚之信前年就突然有了这种想法,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念头不知怎的就越来越强烈了。

        ……

        尚可喜和孔有德、耿仲明他们当年都是大明朝的辽军出身,父亲尚学礼在明朝时任东江游击,后战死于楼子山,哥哥尚可进也是辽东名将,崇祯四年在与后金军作战中阵亡。父死、兄死,论理,这是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可是尚可喜却依旧降了杀父杀兄的仇人,父、兄泉下有知,只怕死不瞑目。

        三代都是军伍,尚家也算是将门,到尚之信这一代,弓马武艺也未落下,尚之信本人射术极准,骑术也佳,弟弟尚之孝则是擅使长刀,兄弟二人论武艺倒也不如李率泰所说纨绔子弟。兄弟二人于武事极勤,倒也不是天性喜好,而是受时局所制,如今明清相争,天下皆是武人天下,尚家又受封平南王,要替清廷平定西南,这家中子弟不会武如何得了?

        不过接到父亲命令要他领兵出援新会,尚之信却是极度的不愿,他不是不愿领兵打仗,本身就是个年轻人,又习武多年,哪有不爱打仗的理,况且来得又不是李定国那只老虎,不必担心受怕。所不愿的是点名要他领军的并不是父亲尚可喜,而是靖南王耿继茂那小子。

      第156章 都统

        耿继茂那小子安得什么心思!他凭什么骑在我头上!他靖南王府又凭什么指挥我平南王府!

        父王是老糊涂了吗,他怎么就答应耿继茂那小子了!这要传出去,说他耿继茂随便一提,平南王就巴巴的让世子领军出征,外边人怎么看,平南王府还要脸不要,我这世子还要不要脸了!

        出广州的这一路上,尚之信就铁青着脸,胸口憋着一团邪火,满脑门心思想着耿继茂那小人得志的嘴脸,越想越气,随手就是一鞭子甩在跨下的坐骑白云追身上。

        白云追是蒙古科尔沁部进贡给多尔衮的骏马,因全身雪白,速度疾快,故多尔衮赐名白云追。顺治五年尚可喜和孔有德、耿仲明南下时,多尔衮分赐三王上等蒙古马数匹,其中就包括这匹白云追。

        与白云追一起赐给尚可喜的还有一匹大青马,后被尚可喜赐给了麾下爱将由云龙,随后又落在周士相之手。尚可喜因年事已大,又贵为藩王,平日出行多是乘轿,已经不大骑马,故将白云追给了儿子尚之信,尚之信得到此马后甚是喜爱,专门让四人照顾此马,每日嚼用都是上等粮食,平日不管是外出还是行军都是乘骑白云追,很少如此用力抽打爱马。

        白云追陡然吃痛,顿时一声哀嘶,不明白主人为何要打它。随侍的平南王府众人都是知道世子殿下的脾气,眼看着殿下这会正在气头上,谁也不敢上前劝解,唯恐引火烧身。

        尚之信气无处发,瞥见自己这一鞭子抽得着实太过用力,爱马身上显出一道清晰的红印,顿时也有些心疼,随手将马鞭扔给边上的戈什哈,闷着头不发一语。

        世子殿下不说话,旁人哪个敢说话,就这么一路无语向前前行。此次出援新会城的兵马共计3000,平南王府麾下汉军镶蓝旗精兵800,另有2200名广州绿营兵相随。

        统领800汉军镶蓝旗精兵的是平南王府麾下汉军都统班志富,此人已经年过五旬,早年在东江时就是尚可喜的亲兵,当年孔有德在登莱造反时,班志富就劝尚可喜引兵呼应孔有德。不过尚可喜因为不看好孔有德会成事,故一直犹豫着不肯答应,但背地里却是让部下不少东江兵渡海投奔孔有德,此事叫新任皮岛总兵沈世奎侦知,便想除掉尚可喜,不想此事却被尚可喜的部下许尔显探得,尚可喜闻知之后知已无退路,便率部降金。当时尚可喜派往沈阳和后金政权联系投降事谊的就是许尔显和班志富二人。

        尚可喜降金后,后金洪太闻之兴奋至极,大呼“天助我也”,赐尚可喜部名“天助兵”,封尚可喜为总兵官,其部隶汉军镶蓝旗,许尔显、班志富等人也相继获封参将、游击职。

        如今,十多年过去,当年局限于辽东一隅的后金已经入关占了汉家江山,改元叫大清了,而当年的天助兵总兵官尚可喜已贵为藩王,许尔显也已贵为肇庆总兵,班志富虽没外镇,但也升功至汉军镶蓝旗都统,论品级,他和许尔显都是一品大官,也都是平南藩下的大将。

        不过论在尚可喜面前的亲信程度,班志富这都统犹在许尔显这总兵官之上,总兵官虽位官权镇,独镇一方,但却是个外官,都统虽然没有实镇之地,也没有单独领军之权,不过却是内官,和一年见不着见次面的许尔显相比,班志富这天天都能见得着的都统显然更得尚可喜的信重。最重要得是,许尔显这肇庆总兵官并非尚可喜为他向清廷求来,而是清廷越过平南王府直接委任的,虽说平南藩下出一个总兵官对于平南王府的势力有大大提高,但尚可喜心中对于许尔显这个肇庆总兵是不是还一如从前般信任,恐怕只有他自己心中有数。

        内外有别,班志富对自己眼下的地位很满意,虽说论起权势和威风,他及不上外镇的许尔显,但论起在平南王面前的说话份量,他却是自感要比许尔显高得多的。别的不说,由云龙、吴进忠这帮人每次来广州除了给平南王爷送上厚礼外,都要给他班都统备上一份,由此可风,他这都统大人的份量有多足。

        作为当年的东江老人,又是跟随平南王近三十年的老人,放眼广州城,除了平南王本人,论资排辈这第二怎么也是班都统大人了,就是那位皇亲总督大人都不及他资历老,至于那个乳臭未干的靖南王爷,说句不中听的,班都统压根就没将他当回事,这一点和世子尚之信可以说是不谋而合了,故而尚之信很多不方便在外人面前说得话都会和班志富直言,一来班志富是跟随父亲的老人,也是父亲尚可喜为自己选定的继藩护卫大将;二来班志富年纪虽大,但在平南藩下诸将中除了许尔显外就数他资历最老,能够镇得住场,在自己还没有成为平南王爷前,尚之信必须借助这等元老重臣压压那些悍将,免得这帮人小窥了自己。

        新会郑国栋发来告急公文时,尚可喜起初并未在意,等听说吴进忠身死圭峰山后,平南王一下惊慌起来。新会乃是广州的南大门,新会一失,广州南面就再无抵挡险要,若来攻明军如去年李定国大军一般,这广州城肯定守不住。好在随后又有消息传来,吴进忠虽身死圭峰山,但新会守军探得的消息来攻明军并非李定国大军,而是一支叫太平军的明军。这太平军乃明军杂牌,不知为何窜到了新会附近,因其一路裹挟,所部青壮丁口甚多,又有悍匪与之合流,结果吴进忠不查中了埋伏,虽拼死抵抗,但终于敌众我寡身死圭峰山。

        吴进忠怎么中的埋伏,怎么死的并不是郑国栋公文提及,而是佐领苏献亭快马加急送来的急递。虽不知道郑国栋和苏献亭为何一人发来一封急递,但所说内容却大致不差,也都明确来攻新会的并非李定国大军,这让尚可喜安下心来,在平南王看来,只要来的不是李定国这只老虎,任他哪部明军都拿不下新会城,更休想威胁广州城。不过援军肯定是要派的,没办法,李定国年初退走之后,平南和靖南二藩就相继从城中撤走了旗兵精锐,如今的新会城只两三千守军,现在又被吴进忠葬送了一千多人,仅凭城中现有的千余兵马要想守住新会恐怕危险。

        同时得到消息的靖南王耿继茂是下午匆匆来得平南王府,不过却不是和上次李定国大军来攻一样主动提出抽调靖南藩下兵马出援,而是告诉尚可喜,他靖南王手下暂时无法抽调援军,此次出援新会由平南王府一力承担。

        耿继茂为何不肯派兵,尚可喜一清二楚,还不是因为上次争功的事,新会守城一战,功劳大半落在平南王府,他耿继茂心里能舒服?加上平南王府死盯着广东提督一职,让他靖南王府使不上力,再有广东的大半财权都落在平南王府之手,几方面因素一结合,这次耿继茂是铁了心不做这个绿叶来衬尚可喜的红花了。

        若来得真是李定国大军,耿继茂倒也不敢这么做,广州得失关系广东全局,广东得失又关系南方全局,须虞之间他耿继茂可不敢担上坐失广东的罪名,可这回来得不是李定国,只是南明的一支杂牌兵马,虽然这支太平军重创了平南藩下的吴进忠,不过新会传来的消息也确切表明,这支太平军并没有携带攻城器械,所以不必担心太平军会强攻新会城。新会城不丢,广州自然无危,既然如此,他靖南王凭什么又出兵又出钱粮的。你尚可喜不是说守新会是你平南王府出得力吗,那行,这一回你就再出一回力好了!

        耿继茂的小算盘,尚可喜人老成精,哪里会不知晓,不过他也不恼,对于这个如同子侄的晚辈王爷,不看僧面看佛面,冲他老子耿仲明,他尚可喜也不会和真的一般计较,至于儿子尚之信如何做,他就管不着了。晚辈的事情自有晚辈去做,他这老头子瞎掺和什么,总之一点,广东必须是他尚家的,越过这条底细,他老头子也不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耿继茂不出兵就不出兵,左右那太平军也没有攻坚之力,吴进忠吃亏在情报不明,带少了兵,真要明刀明枪见起阵仗来,那太平军能敌得过平南王麾下的精兵强将!

        点将!

        尚可喜毫不犹豫的答应这次由平南王府出兵,领军出征的人选也早有了人,这人便是都统班志富。哪曾想,耿继茂却找出一大堆理由反对班志富领军出援,另提了一个人选——平南王世子尚之信。

        也不知尚可喜是真听了耿继茂劝,还是打着让儿子单独领军好好立回功,在朝廷面前露个大脸的心思,又或是担心班志富年纪大了会有什么闪失,最后竟然真的答应下来让儿子尚之信领兵,不过为防万无一失,班志富仍然出援,却不是作为主帅,而是领800镶蓝旗精兵作为前锋,另由广州总兵林善志领2200兵协守。

        兵,平南王府出了,钱粮这一块,靖南王府却担了一半去,这一点耿继茂倒没有小气,另外广州府还征调了2000民夫青壮随军运送辎重。

      第157章 奴才

        新会离广州城极近,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若是骑兵,快马加鞭一日便能赶到,去年李定国大军围困新会时,从北京来的满、汉八旗兵由靖南将军朱马喇率领抵达广州后休整三天即向新会进发,所部骑兵便是一日疾至。此次班志富麾下所领汉军镶蓝旗兵就有400骑兵,且无一不是身经百战之辈,内中更有半数都是平南王尚可喜的包衣奴才。这些个包衣奴才都是尚可喜昔日的东江旧部,有一些甚至还跟随过毛文龙和后金干过仗,如今虽说三十年过去,他们当中不少人都已是满头白发,但却仍然乘骑着战马战斗,不可谓不凶悍,有甚者,祖孙三代都在军中。

        新会告急,救兵如救火,换作从前,班志富肯定二话不说就率骑兵先至新会,不过现在却是不急,也不担心,出城之前平南王将新会的情报说得明白,左右不过一支南明杂牌,又未携带攻城器械,新会如此坚城一座,李定国数万大军都拿它不下,这太平军又能奈他如何?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5 17: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