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拖网渔船是灭绝捕捞的典型。
一网拖过去,甭管大鱼小鱼,全都一网打尽。
此时的全球远洋渔业资源还处于一个很丰富的阶段,并且那些渔业资源丰富的公海也未被划归成各国内海。
但凡公海里的鱼,是随便你捞的。
杭州造船厂的一个巨大优势产品就是渔船,而且是大型的远洋拖网渔船。
这些大型拖网船下水后,直接交给华东远洋渔业公司使用,然后开到渔业丰富的公海进行拖网作业。
不久前华东集团终于研制出了可靠的冰箱技术,从而能在拖网船上建造大型的冷冻室,为长时间保鲜提供了保障,也为远洋渔业的发展解决了硬伤问题。
以往不是远洋渔业没人去发展,而是技术条件的原因,鱼捞上来必须立即处理,否则就会烂掉。
因此这个时代的远洋渔业并不是太发达。
对于缺乏肉类的中国来说,海洋鱼类能为民族提供大量蛋白质,不失为当前解决当肉奶供应不足的良好办法。
在大量制造远洋拖网渔船的同时,杭州造船厂也在制造大型远洋货船。
此时先进的货船是为万吨级的,其中以德国人的货船最为先进,虽然总吨位不如洋吉利国,但都是大货船。
当船只造得越大,所需的动力就越少,就能把运更多的货物。
相比之下,洋吉利国人的货船当中甚至还有五十年前的,海上盈利效率远不如德国,不过德国人只有500多万吨的商船,而洋吉利国多达2000多万吨,虽然德国远洋运输的崛起使得洋吉利国在远洋运输上攫取的利益减少,不过洋吉利国依旧每年要从全球获取到1亿英镑的运费。
经过两年的建设,第一批五艘1.2万吨级商船终于下水,这种1.2万吨的商船,被命名为“扬帆级商船”,并开始制造第二批10艘,争取一年内造好,形成年造船能力10万吨的要求。
加上他岳父投资的造船厂,预计一战后可以形成二十万吨的造船能力,不过相比洋吉利国一年120万吨的造船能力来说还是小巫见大巫。
而造船的迅速发展,正好消化了那些钢铁产量。
此时洋吉利国政府在综合多方面的考虑之后,终于同意出面组织贷款,但却搞了一个五国银行贷款。
这让江渝有些意外,不过却更加高兴了。
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俄国将直接灭亡,而英法的实力也将大大削弱,西美洋国对中国鞭长莫及,只有一个东洋国有能力侵略中国。
到时候就算是悍然赖账,尼玛能奈我何?
当然出于信用方面的考虑,如果届时英法等国能识相一些,把租界、海关还回来,那钱还是可以还的。
毕竟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镑将贬值21%,战争期间贬值50%左右,等于说到时候用英镑偿还贷款,可以少还21%的钱。
再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行业利润普遍暴涨100%,个别暴涨300%以上,而且还是供不应求,只要有足够的工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点贷款很容易还掉的。
五国贷款进行的同时,身在西美洋国的法国商人弗兰斯从西美洋国来到了中国,他带来了一张西美洋国花旗银行的一大笔资金,多达3.5亿美元。
这是江渝在西美洋国投资勘探矿山、油田等资源后所获得的抵押贷款。
在西美洋国进行贷款却是比较容易,没有牵扯到那些乱七八糟的政治问题。
3.5亿美元相当于7亿银元,这些钱江渝却是另有用途,那就建设海军,并建立起华东重要港口的海防。
江渝马上秘密用这笔钱去联系德国,并在德国订购岸防炮,并秘密聘用德国海军士兵前来中国。
江渝向威廉二世点名要能开潜艇的军官和士兵,因为建设战列舰之类的已经来不及了,唯一能建设的也就是潜艇部队了。
潜艇成本低廉,而且能用于破交战,用来对付东洋国这样的岛国是最好不过的了,只要有足够的潜艇规模,完全可以遏制东洋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的发展。
只要东洋国的货物运不出去,东洋国的资本就谈不上发展。当然东洋国联合舰队有大量水面舰艇,同样也能对中国发动破交战,不过相比之下中国海岸线更长,加上江渝有飞机参与岸防,东洋国想要破坏海上交通不是那么容易的。
只要有一定规模的潜艇部队,一旦开打,江渝也能保证不是全然没有还手之力。
第三十三章:疯狂借贷(四)
各国在得知江渝所拥有的工业规模的时候,都非常感兴趣,唯一不感兴趣的就是东洋国,他们甚至想要从中阻挠。
此时的东洋国,因为日俄战争打掉了十亿多英镑,相当于上百亿日元,现在年年都在勒紧裤腰带还贷款。
而且东洋国还未在东北获得足以弥补损失的实际利益,最后因为四国政府干涉还辽使得东洋国把吃进嘴里的东北吐了出去。显然能够看出,洋吉利国兑东洋国的防备。
东洋国这样资源匮乏的岛国做为洋吉利国的小弟是没有威胁的,一旦让他们取得大陆生存空间,那么将演变成一个难缠的敌人。
还没从日俄战争当中缓过气来的东洋国,怎么愿意拿出钱贷款给中国的地方军阀。
不过很快东洋国也明白了洋吉利国的用意。
东洋国外交大臣向东洋国【创建和谐家园】报告说:“这也许是再次瓜分中国的契机,也许六年之后中国将陷入更加混乱的局面,届时将是大东洋国帝国的绝佳机会。”
于是东洋国欣然加入了五过银行贷款团当中。
这五过分别是洋吉利国、西美洋国、法国、俄国、东洋国。
其中西美洋国、法国、东洋国、俄国是协约国阵营,而西美洋国则是独立阵营,愿意加入这次贷款纯粹是商业上的兴趣。
华东集团手上有他们想要得到技术。
不过华东集团各工厂的保密意识却是非常强的,而且采用的是半军事化管理,很难偷到其中的先进技术。
五国银行贷款的银行团当中有许多银行,这五个国家大大小小的银行都有,这次贷款的金额全都由民间资本提供,而非是五过政府直接提供。
现在的问题是,谁出更多的钱,或者说是各占多少份额。
显然很多银行都十分看好华东集团的产业,都想多占一些份额,特别是钱多得每地方花的罗斯柴尔德财团,英法两国的银行当中,大部分的银行都是罗斯柴尔德财团所掌控的。
而西美洋国则是以摩根财团为首,另外加上洛克菲勒等财团。
西美洋国摩根财团是罗斯柴尔德财团所扶持起来的,此时的罗斯柴尔德财团是世界金融的主宰,同时向制造业、教育、医疗等种种行业渗透。
罗斯柴尔德财团妄图通过扶持摩根财团的方式,来掌控西美洋国这块新大陆,而他们的重心依旧是放在欧洲。
然而在上个世纪末,因为罗斯柴尔德财团调集大量资金进入西美洋国,而忽视了德国的存在,结果让德国人趁机发动了普法战争,铁血宰相俾斯麦更是以眼花缭乱的重组、并购组建了德国容克财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看成是容克财团对罗斯柴尔德财团发起的一冲军事冲击,意图用军队作为金融扩张的急先锋。
但结果却是失败的,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美洋国的国际财团也向罗斯柴尔德财团发动了进攻,但很快发现他们的力量依旧不足以撼动罗斯柴尔德财团的全球金融统治者的地位,最后只能继续向罗斯柴尔德财团妥协。
因此在一战后,容克财团与西美洋国国际财团都苦思冥想着如何取代罗斯柴尔德财团的地位。
终于德国人和西美洋国人达成了默契,他们想到了从肉体上消灭罗斯柴尔德财团的方法,并扶持了希特勒。
德国在原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确实是深得一身剐,敢把罗斯柴尔德财团拉下马,但他们并未取得世界金融霸主的地位,这个地位被成功【创建和谐家园】了一战的西美洋国国际财团所取代。
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战后因为大量犹太人成员被屠杀,资产被充公等等原因,在战后迅疾速下降到了财团排名的第十三名。
德国容克财团也通过将资产转移到瑞典等国家,同时也因为失去了大量成员,终于成为了梦寐以求的寡头财团。
所谓寡头财团,就是股东比较少,股份比较集中。俾斯麦在组建容克财团的时候,是联合了德国各容克,所以容克财团的股东太多了,这也让江渝在运气之下成为了容克财团的核心成员之一。
此时的罗斯采尔德财团正处于巅峰阶段,其旗下资产总额超过相当于后世的60万亿美元。
所以说这一次的五国银行贷款,主力还是罗斯柴尔德财团,而西美洋国的摩根财团、洛克菲勒财团等则是第二梯队主力,俄国和东洋国基本上则是打酱油的,当然英法的民族银行也是打酱油的,英法民族银行在罗斯柴尔德财团面前显得十分弱小,所以英法银行还主要是以罗斯柴尔德财团为主力军,其中还包括了罗斯柴尔德财团在德国的一些银行。
这些银行派遣的代表来到上海,开始了对这些贷款份额的分配协议。
罗斯柴尔德财团意识到江渝已经在中国发展出了一个以实业为基础的高竞争力集团,因此对这次贷款的胃口很大。
如果是在以前,罗斯柴尔德财团也许没有这个兴趣,但如今全球工业产能逐渐走向过剩,各个产业已不怎么景气,这十亿英镑贷款交给华东集团,必然导致华东集团到时候要出卖资产来偿还贷款,以此来控制中国工业,从而源源不断的攫取殖民利益。
洋吉利国人的殖民利益,很大程度上是被罗斯柴尔德财团所攫取的,每年洋吉利国在海外投资获得的近2亿英镑回报(13年),有很多都是罗斯柴尔德财团的投资所产生的。
五国银行代表在上海召开的这次会议,显然不是这么快就能结束的。
江渝此时正在淮安,父母已经从上海搬到了淮安,一家三口在淮安建了一个占地15亩的院子。
这已经不算奢华了,在苏州江家还拥有三处大园林,上海也有一处园林。
在淮安的日子比较规律也比较忙碌,江渝每天都要一个人在办公室里打开【创建和谐家园】,连接二十一世纪的网络,抄写大量的专业性书籍。
此时他正在全力爆技术,在这个时代先进的技术,就意味着更先进的军事,而且这个时代的工业技术并不复杂,很多东西都处于一个很稚嫩的程度,以江渝的优势,要想走在西方人前面并不难,甚至是很容易,只要有足够的人。
为了培养足够的技工,江渝已经陆续向德国派遣了上万名技工,这些技工很多被安排在了远华集团,还有很多安排到江渝他岳父的工厂。
不过江渝感觉还不够,因此江渝不久前再次向德国派遣了五千人,并向德皇做了深入的沟通。
“如今世界局势已经走入一次空前大战的边缘,以德国狭小的空间,加之产能高度过剩的工业,已经到了必须向外扩张的必然时期,进而将引发一场规模浩大的欧洲战争,在这次战争当中,双方将处于长期僵持的阶段,因为铁丝网、机枪的出现,步兵已经无法迅速的攻破敌方防线,届时双方都将陷入残酷而漫长的消耗战之中。而德意志帝国相比洋吉利国来说人口更少,在洋吉利国海军的封锁之下,也许很难从海外获得战争所需的人力和原材料。而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只要中国向德意志帝国派遣更多的技工,届时德意志帝国便能召集更多的士兵投入战场。而当前本人正在向各国申请巨额贷款,抓紧一切时间发展工业,已盼望战争到来时可为德意志帝国做出贡献……”
江渝一副为德国佬考虑的模样,并在后面附带道:“若德意志帝国与英法俄日发生战争,本人复兴军还可向德国派遣一支一千名狙击手,以及一千名空军飞行员,他们都将以雇佣军的身份出现在战场。同时帝国还应为海上航线被洋吉利国封锁后的局势早做准备,洋吉利国作为岛国,虽然有众多殖民地,但海上运输是其致命软肋,同样的东洋国一样有这样的软肋,而潜艇将作为破交战的有力武器,本人已有更为先进的潜艇技术,帝国应当加大潜艇部队规模,另外本人希望帝国能给与潜艇制造方面部分技术支持,并在远东大量建造潜艇,战后可拖住东洋国向洋吉利国支援的脚步,并向帝国提供数量更多的潜艇……”
实际上江渝有其自己的打算,那就是向德国提供众多的先进军事技术,从而使德国在开战后把战争的时间拖得更长,以最大限度消耗英法俄的国力,甚至是消耗西美洋国的国力。
第三十四章:九芝堂巨富
如果战争发展到德国甚至可以取得胜利的程度,他也甚至可以参与战争。
如果德国实在撑不住,那就算了,战争拖得越久,他赚的钱也就越多。
德国皇帝接到江渝的信之后,在仔细看了又看之后,对江渝提出的一些观点并不是太认同。
例如江渝预测战争将陷入长期僵持的阶段。
德皇威廉二世显然认为,战争会以德国迅速取得胜利而结束。相比之下,对德国形成战略包围的洋吉利国也是这么认为的。
不过德皇威廉二世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决定采取江渝的部分建议,那就是建造更多的潜艇。
只要有更多的潜艇,就能打击洋吉利国的海上交通。
只要洋吉利国的海上交通遭到打击,对于洋吉利国这样严重依赖于海上交通的岛国来说,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为了应对不久之后的战争,德国威廉二世愈发觉得,必须在远东把江渝扶持起来。
此时江渝已经向罗斯柴尔德财团等银行大量贷款,在资金上已经不缺乏了,现在缺乏的就是军事技术。
江渝获得德国的军事技术,并不会对德国造成什么威胁。
而且从感情角度上来说,江渝就算要参与这场战争,也绝不会帮助英法等协约国,因为协约国是对中国殖民利益榨取最严重的一个利益集团,相比之下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利益并不是太大。
再则,德皇威廉二世为了防止战争一旦陷入僵持,而原材料不足的问题,也加大了在原材料方面的储备力度,但并未太过加强。
双方的合作很快再次秘密展开。
江渝将先进潜艇的图纸送往德国,并在德国订购二十艘万吨级商船,并在杭州造船厂开始建造潜艇。
由于有德国人的支持,很快杭州造船厂就结合了江渝的先进潜艇技术,制造出了一种一千吨级,使用柴电动力的潜艇,并装有通气管,使潜艇不再需要浮出水面充电。
其续航能力高达4500公里,水面航速每小时20节,水下航速每小时12节,其性能远超同时代的潜艇。
不过相比二战后的潜艇性能又有所不如,主要原因还是柴油机、电动机的性能还不够高。
但江渝手上的发动机技术,此时却已是全球最先进的了。
在潜艇制造成功后,德国的鱼雷方面技术也到了,并向中国派遣了潜艇教官和一些海军水手。
江渝秘密要求造船厂,务必在14年之前,建造100艘这样的潜艇,但此时造船厂正在制造“扬帆级商船”,造船能力无法达到此要求。
不过江渝此时提出,可以将潜艇部件放在工厂中生产,然后再运往船厂进行组装,顿时解决了造船能力不足的问题。
而且隐隐打开了一条能够使任何工业大国迅速爆出各种“军舰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