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1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李栓柱对这个夸奖很受用,大言不惭地说:“那是,大帅也经常夸我机灵。”

        两人一路扯淡,很快就来到法国领事的官邸。他们都还没来得及进去,就见一辆小汽车从反方向驶来,西装革履的溥仪率先露面,接着是穿着百褶洋裙的婉容下车。

        溥仪连续走出好几步,才突然想起了什么,左手叉在腰间停下来等候。

        婉容疾走着追上去,扶了扶自己的黑纱蕾丝贵妇帽,一只手放进溥仪的臂弯,另一只手提着裙摆,两人瞬间变成了一对恩爱夫妻的模样。

        呵呵,皇帝和皇后也来了。

        溥仪扭头看了看周赫煊,似乎对他这种小人物没啥印象。而李栓柱今天也穿的是便服,只带了把【创建和谐家园】出门,溥仪都不知道他们是褚大帅的人。

      第019章【开讲】

        在后世,人们对婉容皇后的外貌,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些人说她貌若天仙、姿容绝世,另一些人说她长相奇丑、堪比凤姐。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争议?

        因为存留下来的照片就差别很大,凡是她穿着清宫正装的照片,全都目光呆滞、表情僵硬,再加之脸上厚厚的粉底,那真是活脱脱吓死人。但如果看她穿常服和洋装,只略施粉黛的生活照,又是一名清秀婉约的女子。

        这是时代审美造成的差异,别说晚清,就连民国许多女明星的照片都很糟糕。特别是那过时的发型和口红,让见惯了彩妆和PS的现代人完全无法接受。

        此刻站在周赫煊面前的婉容,身高约1米63左右,穿上高跟鞋比溥仪还略胜一筹。她的腰被勒得很细,盈盈堪握,身子看起来有些单薄。柔和的鹅蛋脸型,五官长得还算标致,虽不能让人感到惊艳,但也属于那种耐看的类型。

      ¡¡¡¡ÒÔÖܺÕìÓµÄÏÖ´úÈËÑ۹⣬´ó¸ÅÄܸøÍñÈÝ´òÉÏ85·Ö¡£

        一个法国管家将他们领进去,周赫煊、溥仪和婉容都入了客厅,而李栓柱和溥仪的随从们则留在偏房喝茶。

        客厅内已聚集数人,五个洋鬼子和三个亚洲面孔。

        经沙龙主人玛蕊恩的介绍,周赫煊才终于弄清楚他们的身份。五个洋鬼子分别是英国领事夫人凯瑟琳、美丰洋行天津负责人的女儿玛丽安娜、京津泰晤士报的副主编李纳德、意大利青年画家朱赛白、流亡中国的沙俄贵妇妮亚·伊万诺娃。

        三个亚洲面孔当中,有一个是日本领事夫人山下洋子。另外两个则非常年轻,分别是北洋政府前临时参政院参政陆宗舆的女儿陆静嫣,昆曲名人徐凌云的儿子徐子权。陆静嫣跟徐子权有婚约在身,此刻两人颇为恩爱的坐在一起。

        溥仪和婉容进去之后,很快就分开坐下。

        溥仪似乎跟朱赛白关系不错,直接坐到朱赛白的身边。而婉容则与陆静嫣熟识,两个20岁出头的女子很快就开始窃窃私语——三年后,皇上和皇后付不起房租,被人从张园赶出去,便是搬进了陆家的乾园(后改名静园)。

        周赫煊跟谁都不熟,和玛蕊恩握手寒暄后,便自己找个位子待着。

        很快又陆陆续续进来几个洋鬼子,有男有女,其中《字林西报》的记者潘彼得还是个大帅哥。

        还有一个中国人年轻得过分,竟只有十六七岁的样子。他怀里抱着几个画轴,似乎有些拘谨,见周赫煊那里位置比较空,便径直来到周赫煊身边坐下。

      ¡¡¡¡¡°ÄãºÃ£¬ÎÒ½ÐÖܺÕìÓ£¬ÊÇдС˵µÄ¡£¡±ÖܺÕìÓÖ÷¶¯ºÍËû´òÕкô¡£

        少年腼腆一笑:“我叫陈少梅,画画的。”

        周赫煊虽然只会简单的素描,但他对国内外知名画家还是有所了解的,立即想起陈少梅是谁了。此君15岁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16岁便在北平崭露头角,17岁名噪一时成为湖社画会骨干,21岁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美术银奖,22岁主持湖社天津分会,成为津门画坛领袖。

        国画天才啊!

        等客人都来齐以后,玛蕊恩拍手道:“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一位是著名小说家周赫煊先生,”玛蕊恩微笑着朝周赫煊一指,“周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在华北地区极受欢迎,他曾经花十年时间环游世界,对东西方各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艺术都有独到的见解。”

        “啪啪啪!”一阵稀稀拉拉的掌声响起。

      ¡¡¡¡ÖܺÕìÓ΢Ц×ų¯´ó¼Ò»Ó»ÓÊÖ¡£

        玛蕊恩又指向陈少梅说道:“这位少年是陈少梅先生,别看他只有17岁,但陈先生已经在北平开课授徒了,他的画作艺术水平非常之高。”

        陈少梅立即起身,朝众人抱拳致意。

        仆人端来咖啡和茶水,玛蕊恩亲自将一张唱片放入留声机,客厅里很快响起舒缓的轻音乐。

        这位法国领事夫人显然非常喜欢陈少梅,打定主意要帮他在天津的洋人圈子里扬名,随即打开陈少梅带来的画作说:“这是陈先生今年的作品,大家都来鉴赏一下。”

        因为有些客人不懂中文,玛蕊恩这句话是用英语说的,在座众人纷纷汇聚过来。

        可惜洋鬼子普遍不喜欢中国画,只有意大利青年画家朱赛白啧啧称叹,喜道:“我这次造访中国,就是专门来研究中国绘画艺术的,陈先生的作品让我叹为观止。”

        溥仪也是有些艺术鉴赏能力的,他点头说:“此画刚柔并济,颇具北派风格。”

        对于陈少梅作品的鉴赏讨论,基本上也到此为止,因为其他洋人根本插不上话。玛蕊恩显得有些沮丧,她没能够挑起一个受欢迎的话题,使得今天的沙龙开场便有些冷清。

        字林西报的帅哥记者潘彼得很有眼力劲,主动把话题从中国画转移到油画上,场面这才渐渐热闹起来。

        达芬奇、梵高、高更、塞尚、伦勃朗……一个个西方名家蹦出来,众人围绕着他们高谈阔论,似乎全都化身为艺术鉴赏【创建和谐家园】。

        周赫煊懒得去掺和,他对此并无研究,被人问起也只能泛泛而谈,何必去献丑呢。

        玛蕊恩见他一直沉默不语,主动问道:“周先生,除了未来主义画派以外,你还欣赏哪一个派别?”

        “立体主义,”周赫煊语不惊人死不休,放言道,“毕加索是当今最伟大的画家,20世纪必将是毕加索的世纪。”

        果然,此言一出,众人纷纷惊讶地望着他。

        朱赛白皱眉道:“我承认毕加索确实是个天才,他的作品开创了立体主义画派,但我不认为毕加索有你说的那么伟大。”

      ¡¡¡¡¡°ÊÃÄ¿ÒÔ´ý°É£¬ÎÒÏàÐÅ×Ô¼ºµÄÑ۹⡣¡±ÖܺÕìÓÉñÃØÎ¢Ð¦µÀ¡£

        朱赛白撇撇嘴不想再说话,因为两人的观点差异太大,而且他也不喜欢那些见鬼的立体主义。

        俄国贵妇妮亚·伊万诺娃突然问:“周先生,你说自己曾环游世界,那你去过俄罗斯吗?”

        “当然,”周赫煊笑道,“我很仰慕托尔斯泰,专门去拜访过他的故居。”

        伊万诺娃问:“你对俄罗斯的叛乱怎么看?现在似乎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很赞同那一场叛乱。”

        这个贵妇所言的叛乱,自然是指十月革命。

        “俄国那场革命的根源,还得从200年前的彼得大帝说起……”周赫煊又开始耍嘴皮子了。

      第020章【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术了】

        “200年前!”

        伊万诺娃惊道:“那场叛乱怎么可能和彼得大帝有关系?”

        玛蕊恩今天举办的沙龙,大概请来了20位客人,几条长沙发都不够坐,还搬来了一些椅子和板凳。之前大家并没把周赫煊当回事儿,直到他说出对毕加索的看法,才稍微引起了一点关注,但也基本上认为周赫煊在哗众取宠。

        俄国十月革命已经成功近十年,引起西方社会的极大惊恐,但相关研究却只停留在表面上,因为就连苏联自己都还在探索中前进。

        周赫煊的切入点完全出乎所有人预料,他竟把200年前的彼得大帝扯进来。

        《京津泰晤士报》的副主编李纳德问:“周先生认为是彼得大帝埋下的祸根吗?”

        “别急,我们慢慢来分析,”周赫煊笑着问溥仪,“溥先生(就是这么称呼),你对彼得大帝很了解吧?”

        溥仪点头说:“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当年戊戌变法的时候,维新派们就极度推崇彼得大帝和明治【创建和谐家园】,希望光绪皇帝以那二位君主作为榜样。九年前张勋复辟,溥仪也是准备大干一场的,专门学习了解过各国的变法君主。

        “200年前,年轻的彼得大帝隐瞒君主身份,前往荷兰学造船术、到英国苦修建筑学、去瑞典学习步兵战术……普鲁士、奥地利、法兰西、意大利、西班牙,他几乎游历过欧洲所有先进国家,”周赫煊娓娓道来,“他想靠一己之力完成俄罗斯的近代化改革,照此看来,彼得大帝确实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ÖÚÈ˲»ÓÉ×ÔÖ÷µÄµãÍ·£¬ÏëÌýÖܺÕìÓ¼ÌÐøËµÏÂÈ¥¡£

        “但是,”周赫煊语气一转,“彼得大帝的改革,跟前清的改革一样,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

        “为什么?”溥仪忍不住发问。

        在众人探究疑惑的眼神中,周赫煊微笑道:“当时的俄罗斯领土虽大,但制度却非常落后,国内经济完全依靠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即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当中识字的也不超过三个。因为地广人稀、生产力极度低下,俄国农民根本无法开垦足够多的土地,造成大量耕地闲置荒芜。于是贵族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农民抓起来当奴隶圈养,先满足自己封地的耕种再说,俄罗斯的农奴制由此产生。”

        俄国的农奴制人所尽知,但周赫煊的分析简单明了透彻,让李纳德、潘彼得等报界人士眼前一亮。

        周赫煊又说:“彼得大帝的工业化、现代化改革,必然要把大量农奴从土地上释放出来,这就触及了贵族们的根本利益。所以在改革过程中,贵族集团反对他、教会势力憎恶他,就连他的儿子也决心叛乱。彼得大帝的手腕非常强硬,他镇压贵族、处决叛乱者,甚至不惜弄死自己的儿子。这种手段,溥先生如果你来当皇帝,恐怕是做不到吧?”

        溥仪苦笑着摇摇头,别说他没有实权,就算掌握了权利也不可能如此铁血。

        “在彼得大帝的一意孤行下,俄罗斯的改革终于有了一点起色,他为了摆脱守旧势力,不惜卧薪尝胆击败瑞典拿下出海口,把首都迁到新占领的土地上,”周赫煊嘲弄地笑了笑,“但是彼得大帝一死,他的改革成果尽付东流,一切都回到了原点。可惜啊。”

        伊万诺娃感同身受道:“确实令人惋惜,如果彼得大帝的改革能够成功,那俄罗斯说不定还在沙皇的统治下。”

        潘彼得问:“周先生,这又跟俄国的十月革命有什么关系?”

        “别着急,咱们慢慢来,”周赫煊笑道,“再来说说叶卡捷琳娜二世。”

        众人更加迷糊,怎么又扯到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了?

        周赫煊慢悠悠地叙述道:“说来很可笑,彼得大帝死后,继承他改革大业的居然是个女人,而且还是个德国女人,一个受到法国启蒙思想教育的德国女人。她,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

        婉容皇后幼时曾在天津一所美国教会学校读书,她也是听得懂英文的,忍不住问道:“叶卡捷琳娜二世不是俄国女皇吗?怎么又成了德国女人。”

        英国领事夫人凯瑟琳解释道:“欧洲皇室有联姻的传统,叶卡捷琳娜二世确实出身于德国贵族。”

        “不错,”周赫煊说,“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德国的时候,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她嫁到俄国以后,脑子里都是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那一套,跟俄国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她视自己为彼得大帝的继承者,在成为女皇后,毅然掀起俄罗斯的改革大潮。”

        陆静嫣赞叹说:“叶皇真乃女性之楷模。”

        客厅里的其他女人也纷纷称赞,把叶卡捷琳娜二世当成了先进女性代表。

        周赫煊给她们浇了一头冷水:“然而,叶卡捷琳娜二世自己叛变了自己,她主动终止了改革,并且成为俄罗斯保守势力的领头人。”

        “怎么可能?”女人们齐声惊呼。

        “因为叶卡捷琳娜二世碰到了跟彼得大帝同样的问题,”周赫煊解释说,“她在改革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权势来源于贵族,改革就是要革贵族的命,最终还要革自己的命。她害怕了,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转嫁国内的矛盾,她毅然掀起对外战争,替俄罗斯扩张了大片国土。而为了统治更大的帝国,她把更多平民变成了农奴,她在开历史的倒车!”

        客厅里的女人们面面相觑,说好的女英雄呢,怎么变成了女恶魔?

        周赫煊继续说道:“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虽没有成功,但却也有一些成果:第一,俄罗斯的版图在他们手中迅速扩张;第二,贵族们得到更多的自由,工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三,俄国人的识字率在提高,人们的思想获得有限解放;第四,大片的国土造成俄罗斯国内民族复杂,民族矛盾日渐激化;第五,农奴人数增多,而且处境更加凄惨。”

        说到这里,周赫煊突然大声道:“这些,都为十月革命埋下种子!”

      ¡¡¡¡ÖÚÈ˽ԾªÒɲ»¶¨µØ¿´×ÅÖܺÕìÓ£¬Ã»ÓÐÔÙÈ¥´ò¶ÏËû˵»°£¬Õû³¡É³ÁúËÆºõ±ä³ÉÁËÖܺÕìӵĸöÈËչʾÎę̀¡£

        “为什么说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成果,会为十月革命埋下种子,咱们来逐一分析……”周赫煊越讲越顺畅,他说的这些内容放在后世不算稀奇,但对于20世纪初的人们而言却格外新颖深刻,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茅塞顿开。

      第021章【大贤遗野】

        听完周赫煊关于十月革命的根源分析,李纳德皱眉问:“周先生也和那些布尔什维克主义者一样,认为俄国的那场革命是正义与进步的吗?”

        一旦周赫煊承认,就会被定义为赤色分子。他狡猾地笑道:“正义与进步,那得看对什么人而言。就好像法国大革命,对皇帝来说就是一场叛乱,对起义者而言则代表正义,并且它终归变成了全国性的大暴乱。谁能说得清呢?我想只有历史才能给出答案。”

        “那就是叛乱,不是什么革命!”伊万诺娃歇斯底里地吼道,“他们不但处决沙俄贵族,还驱逐思想家、艺术家和学者,农民的日子过得比沙俄时代更加悲惨,五年前的大饥荒饿死了几千万人!”

        周赫煊忍住想要翻白眼的冲动,提醒道:“女士,俄罗斯的总人口才1亿多。”

        伊万诺娃大声嚷嚷道:“就是饿死了几千万,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俄罗斯人死于饥荒,因为苏联政府抢走了他们的粮食!那是一帮刽子手!”

        “女士,请您冷静一下,”潘彼得稍加安抚,颇为期待地问周赫煊,“周先生,你认为苏联的那种政体可以维持下去吗?什么时候会崩溃?”

        周赫煊想了想说:“我研究过他们近十年的各种政策,我敢预言:只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铁腕人物领导苏联,这个国家会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前进。”

        “您为什么会得出这种判断?”李纳德不由自主使用了请教的语气。

        周赫煊说:“苏联近几年的经济政策,有抛弃农业和轻工业,全力发展重工业的倾向。那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只要按这个路子走下去,它的重工业发展速度会是其他国家的几倍,有可能在20年间完成相当于美国100年的成长。”

        潘彼得惊道:“怎么可能放弃农业和轻工业,苏联人都不用吃饭、不用穿衣的吗?”

        “也可以这么说,”周赫煊冷冰冰地说道,“他们只需要满足一亿多人最基本的生活,剩下的钱全拿去发展工业体系。很多人会被饿死,很多人会被杀死,但整个国家却能够飞速发展。”

        客厅里一片死寂,每个人都在想象周赫煊所描述的那种社会,作为上层阶级,他们对此感到不寒而栗。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3 11: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