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敏之,你是说,朝廷要举大军讨伐吐蕃,夺回被吐蕃占领的青海之地?”听了贺兰敏之这些话,李治忍不住喝问!
第四十九章 青海之事(下)
听李治这样问,贺兰敏之终于有点明白过来,今日武则天为何要让他说有关青海的事了,也大概明白苏定方父子回到长安的原因,当下毫不含糊地应承,“陛下,娘娘,如今吐蕃人在青海的存在是对我大唐实实在在的威胁,即使是辽东的高丽也是不能与之比的!依臣之见,吐蕃是我大唐最需要重视的敌人,这些年吐蕃国力大幅增长,但还惧我大唐,不敢与我大唐全面开战,微臣觉得,一定要在吐蕃国力大盛之前,将其所产生的威胁消除掉!”
贺兰敏之记的后世所记载的历史上,有一悲惨的大非川之战,那次战役中无往不胜的唐军遭遇惨败,主将薛仁贵的一名英名被毁,及至后来,吐蕃人更是数次重创唐军,还曾将大唐的都城长安攻陷,并立了一傀儡皇帝。这几段历史虽然他不是很清楚,但知道有这么几回事。
从这些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来,吐蕃人的战斗力是多么的惊人,可以说是大唐最巨大的威胁。除吐蕃外,没有任何一个外来势力曾攻至长安城下,即使贞观初时候颉利所领的【创建和谐家园】厥也没能做到。
听贺兰敏之如此说,一直面带赞色看着他的武则天忍不住出言问询:“敏之,你既然认为吐蕃是我大唐最大的威胁,那你说说,要如何应付吐蕃人的威胁!”
听了贺兰敏之此番话,大受震动的苏定方也以闪着精光的眼睛看着贺兰敏之,期望能再听到这位看起来深得皇帝和皇后宠信的少年人说一些让人惊叹的论调,甚至公开支持他所提的奏议。
看到殿内所有的人都对他所说的话感兴趣,贺兰敏之得意的心情更甚,当下作了一礼,以稍带卖弄的口气对李治和武则天说道:“陛下,娘娘,请先允微臣再说一点有关吐蕃为何会这么快强盛起来的事!”
“你有什么想说的,尽管说来就是!”武则天笑眯眯地说道,甚至没以眼神征询李治的意见。李治仿佛成了一个旁观者,主导权落到了武则天手里。
得到武则天眼神的鼓励,再加上看到苏定方一副非常感兴趣的样子,贺兰敏之的信心更是大增,更加大声地说道:“陛下,娘娘,贞观初时候,吐蕃国力并不强大,松州一战,吐蕃数十万人折戟于松州城下,那里的吐蕃完全不能和我大唐相抗衡!但短短几十年,吐蕃国办有了突飞猛进的增强,青海大半被其占领,这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得到了我大唐许多先进技术的支持!”
“唐太……哦……先皇时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哦……就是那个什么弃宗弄赞想攀附我大唐上国,提高其在其他部落中的威望,同时获取我朝先进的耕种水平和制造水平,一再请婚,先皇……为表示友好,最终许婚于吐蕃,将文成公主下嫁弃宗弄赞,在文成公主下嫁时候,陪嫁了许多的工匠和书籍,还有农作物的种子,使得吐蕃从原来只会游猎的一个部落,变成耕种和制作技术都非常不错的先进国家,其国力军力大增……”
“咳……”李治故意咳嗽了一下,脸上露出一点不快的神情,贺兰敏之公然指责他的父皇,这让他有点恼怒,但武则天在边上,又不好出言相责,只能以咳嗽来提醒贺兰敏之不要乱说话。
武则天当然知道李治这一声将贺兰敏之话打断的咳嗽意思为何,但她不以为意,依然笑吟吟地吩咐贺兰敏之,“敏之,你说的非常有道理,接着往下说,把你所想到的都说出来!”
“是,娘娘!”有了武则天公然的支持,贺兰敏之胆子又壮了,也咬着牙把后世时候所想到的一些观点都说了出来,“文成公主这样一个我汉室嫁出去的女人,竟然为虎作胀,助吐蕃对付我大唐,据臣所知,文成公主此去吐蕃二三十年间,为吐蕃的强盛做了很多的贡献,正是她所作的贡献,使得吐蕃国力、军力大增,再转尔与我大唐对抗,而文成公主却没利用其在吐蕃国内巨大的影响力,阻止战争,反而为吐蕃军队的征战出谋划策……”
后世时候的贺兰敏之对李世民非常敬佩,但对这位千古一帝所作的一件在教科书中被极力称赞的事,却非常有成见,那就是将文成公主许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出嫁时,不知皇帝李世民是如何想的,在为其准备陪嫁的嫁妆方面可是表现的非常豪气,许多书籍、工匠都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妆,随文成公主入吐蕃。
正是这些陪嫁的书籍、工匠等,可以说将当时世界是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带给了还未开化的吐蕃,大唐先进的耕种、制造技术及其他工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吐蕃人。或许文成公主和大多嫁人的女子一样,嫁给了吐蕃的弃宗弄赞,就把这位吐蕃的头领当作了自己的终身依靠,及至把自己也当作了吐蕃人,在入吐蕃后,文成公主亲自教习吐蕃人耕种、纺织等技术,这些技术的传授,还有书籍和工匠的作用,使得短短几年内吐蕃的各种生产技术得到大幅的提升,促使其国力大增。随着国力的提升,吐蕃的军力也越来越强大,最终成为我大唐最大的边患。
教科书上极力称赞文成公主入藏是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这真是睁眼说瞎话,从历史记载中大唐与吐蕃之间近百年的交战中就可以知道,说出这种论调的人是近乎【创建和谐家园】。
这番话说出来后,贺兰敏之暂停了一下,想看看在场几人的表情变化,一切都不出乎他的意外,包括李治、武则天在内的几人都是一副震惊的神色,贺兰敏之也看到,原先对他非常不屑的苏定方,看向他的目光已经满是赞赏,这让他更是得意,也不待武则天或者李治再问,马上把他觉得对付吐蕃的有效手段说了出来,“陛下,娘娘,微臣觉得,如今的吐蕃已经完全今非昔比,要对付吐蕃,除军事应对外,其他方面的手段也是相济才对!文成公主下嫁时候所带的书籍和工匠已经没法追回,但要做一些亡羊补牢的手段,必须要严格控制与吐蕃人的贸易,防止铁器、弓箭等可以用于军事的物资流入吐蕃人手里,不给吐蕃人后续的技术方面的支持!”
“当然,对付吐蕃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举大军摧毁其军事力量,吐蕃人的军队被消灭,那再也没可能威胁我大唐!”说到这里,贺兰敏之露出一副傲然的神态,非常坚定地说道:“臣觉得,应当在合适时候,委以良将,举大军讨伐吐蕃,首当其冲需将青海的吐蕃军事力量消灭,不让吐蕃人占领青海,威胁到我大唐边关的安宁……”
第五十章 原来如此
“说得太好了!”贺兰敏之话音刚落,一边的苏定方忍不住击掌称道。在叫好声后,马上站起了身,对李治和武则天行了一礼,“陛下,娘娘,臣也认为,应趁吐蕃人元气大伤之时,举大军征讨,一举将盘居在青海之地的吐蕃人尽数歼灭,将青海新置于我大唐治下!老臣虽然年事已高,但自恃身板还硬朗,还能征战,愿率大军与吐蕃人决一死战,若不胜,决不班师回朝!”
苏定方暂时无法判断皇后将贺兰敏之召来,说这一大通关于青海之事到底是为了什么,但皇后娘娘召来的这位外甥,说了一大通支持武力解决青海之事的言论,这让一力主张举大军征讨盘居在青海原吐谷浑领地上吐蕃军队的他,很受鼓舞。
在贺兰敏之来之前,他已经向皇帝和皇后面奏了出兵征讨吐蕃的提议,并说了半天理由,但皇帝和皇后一直未置可否,苏定方当然知道这其中的原因。
皇帝此时最想做的事,就是征服高丽,朝中大臣大部也是支持先征高丽的。
这主要的原因么,并不难理解。贞观时候,先皇李世民举十多万大军征讨高丽,却无功而返,现今皇帝当政后,也数次举兵讨伐高丽,苏定方曾领军,从百济境内北伐高丽,攻至平壤城下,但依然没能将平壤城攻下,后因严冬到来,大雪阻碍了进一步的军事行动,被迫撤军。
这也是苏定方指挥的战役中,唯一一场没有全胜的,这让他非常的遗憾,他当然想重回辽东,将未完成的心愿完成,将高丽攻灭。但在驻守青海一段时间后,却发现青海的局势远比辽东危急,吐蕃人的威胁日益严重,因此连上了数道奏折,希望朝廷能发兵讨伐占领了吐谷浑的吐蕃军队,却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同意,知道事态严重的他被迫返京,以回京述职的借口想在面圣时候,当面陈请。
只是说了大半天,皇帝和皇后的反应依然让他失望。
贺兰敏之说了一大通话,效果反而比他说的还要好,这让苏定方有点愤愤起来的同时也看到了希望,马上随着贺兰敏之起身再次奏请了。
只不过皇帝和皇后的反应再次让他失望。
只见李治和武则天对望了一眼后,不急不慢地说道:“敏之所言甚是有理,吐蕃人的威胁不可小视,苏爱卿所提之奏议,也甚为急迫,吐蕃人的威胁日盛,朕也是忧心忡忡,不过……”说到这里,李治停下了话,再和武则天对望了一眼,再说道:“是不要出征吐蕃,此事还要问询更多的朝中大臣,这样吧,待下次朝会时候,苏爱卿当殿提出此议,朕让朝臣们朝议一番,看看朝中大臣是如何看待此事的!”
听李治又以相似的话语回得,苏定方很是无奈,但皇帝的话已经比刚才回复他的时候更给人以信心了,当下也没再请求,而是作一礼回奏:“是,陛下!”
“好了,今日说了大半天事,朕也乏了,苏爱卿刚回京城,还未曾好好何处,就先请回,在府中好好休养几日,过两日朕再召你议事!”李治说着,挥挥手示意道:“你们先退下吧!”
“是,陛下,娘娘,臣先告退!”苏定方和苏庆节站起身,施礼告退。
父子两人离去时候,贺兰敏之明显看到,他们都对他投以特别的眼神。
看着苏定方、苏庆节父子离去的背影,贺兰敏之竟然有点落寂起来,不过他也知道,他也要告退了,当下对着李治和武则天行了一礼,朗声说道:“陛下,娘娘,微臣也告退!多谢陛下和娘娘不责微臣今日胡言乱语之罪!”
李治并没表示什么,站起了身,挥了下衣袖,顾自离去。
武则天却并没有随李治离去,而是起身站在原地,示意贺兰敏之不要急着走。
从御座上走下来的武则天轻声地对贺兰敏之道:“敏之,你随姨母过来,姨母有话要和你说!”
“是,姨母!”贺兰敏之上前,搀起武则天的手臂,扶着她往殿侧走去,小声地问道:“姨母,刚刚敏之这番话,会不会惹陛下生气了?”
武则天叹了口气,再笑笑,用很轻的声音说道:“敏之啊,你这番话,当着陛下,还有苏烈父子的面讲出来确实不太合适,陛下如何愿意听到你指责他的父皇,不过……你不要担心,没事的,姨母会在陛下面前为你说说好话的!”武则天满脸宠溺之色看着贺兰敏之,笑呵呵地说道:“敏之啊,姨母可是真没想到,你对吐蕃竟然有这么一番研究,姨母还真是小看你了!这样一番话从你嘴里讲出来,姨母都被你惊呆了!你是如何想到这些?”
“姨母,敏之闲着无事,也就偶然间想到的,”看到武则天依然一副探询的眼神看着他,贺兰敏之只得再解释,“姨母,敏之喜欢从不同角度想事情,无意中就想到了这一点,今日姨母召敏之进宫问询青海之事,就斗胆讲出来了,却没想到惹陛下生气了!”
“这不碍事,陛下也肯定觉得你所说有道理,”武则天示意贺兰敏之站到她边上去,在贺兰敏之依言过去后,这才压低声音说道:“敏之,姨母可是觉得你所说的非常有道理,也认可你所讲的,要举重兵解决吐蕃的问题,不过……”
武则天的这一声不过让贺兰敏之起来的惊喜又淡去了,很是疑惑地问道:“姨母,不过什么?”
“敏之啊,你能讲出今日这番话,许多事姨母也不瞒你!”武则天说着又微微地叹了口气,“陛下现在的心思可全放在征讨高丽上,这些年来数次征战高丽无果,陛下可是窝着火!连年征战下来,高丽国力已经大不如前,所有朝臣都认为,现在正是一战平灭高丽的最佳时机,苏烈现在提出征讨吐蕃,朝议时候肯定会被大多的人反对,没有人会支持他的提议!”
“可是,姨母,敏之觉得邢国公所提很是要紧,先解决吐蕃问题,才是当务之急啊!”
武则天收住了笑,带点严肃地看着贺兰敏之:“敏之,你还年轻,许多事你不懂,你要知道,许多时候,身为皇帝也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退一步讲,即使陛下改变主意,听从苏烈所提,朝议时候朝臣都反对,也是无法做出决定的!”
“原来如此!”贺兰敏之恍然。
武则天也不再解释,看着贺兰敏之道:“敏之,你对青海之事见解颇多,苏烈父子如今又镇守凉州,你若有空,可以过府去拜会他们一下,想必他们会欢迎你去拜访的!还有,与你相熟的李敬猷的祖父,司空李勣,你也去拜访一下,他也肯定喜欢听你说一些有关军事方面事的!”
贺兰敏之不明所以地看着一脸大有深意的武则天,好一会才明白过来他这位姨母的意思,当下赶紧点头,“是,陛下,敏之明白了!”
“明白就好!”武则天再次露出了笑容,替贺兰敏之理了一下额头上的散发,爱怜地说道:“好了,今日匆匆召你进宫来,你母亲一定在担着心,你快些回府吧,省得你母亲牵挂!”
“是!姨母,那敏之告退!”
第五十一章 中秋聚宴
日子过的挺快,转眼就到了八月半。
在贺兰敏之的印象中,中秋节是个非常热闹的节日,也是家人团圆的日子。后世时候的他,无论工作多忙,这一天一定会赶回城郊的家中,和家人团圆,陪父母亲热热闹闹过节。农村里留存下来诸多传统的祭月活动他还记忆犹新,他记着的还有一样他小时候特别喜欢,中秋节肯定不会少的食物,那就是月饼,香香甜甜的月饼曾在小时候留给他非常温馨的记忆。
穿越来到在后世时候被称为“古代”的大唐,在中秋临近之际,他也以为,朝廷肯定会举行隆重的庆典,像他们这样的显贵人家,中秋节时候一定会非常热闹,会举行一些必不可少的祭祀和庆贺活动,他甚至是抱着非常好奇的心,想看看古代的中秋节是如何过的。
古代礼法大于一切,每逢重大节日,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贵为天子的皇帝,及朝中的大臣也是必须要参加的,比如立春迎春,立夏迎夏,立秋迎秋,立冬迎冬,及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还有大年初一的元日庆典等等。但这些非常有意义的祈福祭祀活动,在后世时候大多已经被当作糟粕被抛弃了,官方不会再有庆典祭祀活动,只有民间的百姓还在传承延续,但规模和内容已经完全不能和古代相比。
对这些非常有兴趣的贺兰敏之,因御驾刚刚回长安不久,没赶上官方在洛阳举行的迎春、迎夏、迎秋礼,没能一睹庆典时候的盛况,想在中秋节时候看看有怎么样的庆典。但事实却依然让他失望,这个时候的中秋节,却是远没有后世时候的热闹。
贺兰敏之是不知道,在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此前的朝代,中秋节并没被官方推崇,祭月的习俗也没在民间流行,月饼更是还没出现,即使是唐初时候,中秋节也并不被许多人看重,中秋赏月倒是有之,但其他的庆祝活动极少,根本不能和其他重大的节日如立春、夏至等相比。
其实,从历史记载中可看,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正月初一的元旦齐名在,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贺兰敏之没去了解过而已。
官方的庆典没能看到,府上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祭祀庆祝,原本眼巴巴想着好好感受一下古代过传统节日气氛的贺兰敏之有点失望。
¡¡¡¡¡ù¡ù¡ù
“敏之,你准备一下,一会我们到外祖母府上去过中秋!”正在院中无所事事晃荡的贺兰敏之,被武顺逮住了。
“是,母亲!”贺兰敏之早两日已经知道中秋当日要到外祖母府中一块去赶热闹,但他对此并不太有兴趣,因为他知道,其他武家子嗣也会一道过来,他不想和武三思、武承嗣那些人呆一块。
当日撕破脸了,如何还能和这些人相处如初?即使强拉到一块去,也会非常尴尬,一起喝着酒,吃着菜也味同嚼蜡,但他又不敢不去,也不能不去。
贺兰敏之能猜到,今天外祖母召他们过去,和武家那些子嗣一道娶宴,肯定是想借此机会,消除他们这一家和其他那些武家子嗣之间的怨恨,让他们和好的。
前几日,武则天已经有前戏开演了,接下来他这个外祖母再接一捧,恩威并施么。
从武则天当日的举动,及外祖母今天的聚宴上来看,武则天现在还没想到将这些武家子嗣置于死地,她还不愿撕破脸,贺兰敏之当然能理解武则天这样做的理由。
贵为皇后,当然希望亲族们团结一心,相处和睦,而不是纷争四起,至少现阶段的武则天希望这样,没到最终失望的时候,武则天应该还会对这些武家子嗣留一点情面的。
武顺似乎看出来了贺兰敏之脸上的不乐意,走近身边轻声安慰道:“敏之,今天你几位舅舅,还有三思、承嗣几位表兄弟都会一道过来,你可要给外祖母面子,不能对他们失了礼,也不能再和他们起纷争,不然外祖母和你姨母都会不高兴的,你可明白?”
“娘,孩儿明白,孩儿陪在你身边,事事听从你的吩咐就行了!”
听着贺兰敏之这言不由衷的话,武顺无奈地叹了口气,“好了,娘知道你是放不下当日的事,但娘知道,你已经长大了,明事理了,不会做出让娘和你外祖母、姨母失望的事,对不对?”
“娘,你放心,只要他们不主动招惹孩儿,不侮辱我们,孩儿肯定不会和他们计较什么!”贺兰敏之有点傲然地说道:“孩儿才不会和他们一般见识……”
“但他们如上次一般辱骂我们,孩儿一定会不客气的!”贺兰敏之又加了一句。
武顺吓了一跳,一把拉住贺兰敏之的手,赶紧劝慰,“敏之,不会的,你姨母已经责罚过他们,他们不敢再那般放肆的,你可要听娘的话,不要和他们起争斗,好不好?”
“娘,我不是答应你了吗?你放心吧!”看着一脸紧张的母亲,贺兰敏之笑了笑。
自从清楚母亲一些不为人知的手段后,贺兰敏之对武顺的认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也明白,母亲只有在他或者妹妹贺兰敏月面前,才会表现这般,像个慈母一样脆弱,也像个弱女子一般会以这般口气说话,但在府中的下人面前,在其他在面前,都不会这样的。
从这种区别上,他能感觉得出来,母亲对他的爱怜有多深。
贺兰敏之的笑容让武顺稍稍放了心,“那就好,你回房换身装吧,娘也去准备一下,一会我们就过去,天不早了!”
“是,母亲!”
一家人花了不少的时间梳妆打扮,在日头快西斜时分,才带着不少的礼物抵达荣国夫人府。
荣国夫人府上已经挺是热闹,来的客人不少了,武元庆、武元爽、武惟良、武惟运及他们的老婆,都来了,当然还有他们的子嗣,武三思、武承嗣、武攸宁、武攸暨、武懿宗等武家后辈子嗣也都已经到达,正在正堂陪着杨氏说话。
一大群人,一块呆着,很是热闹,至少表面是如此。
但贺兰敏之一家过来,却把这份热闹给破坏了!
第五十二章 能和解吗?
贺兰敏之拉着贺兰敏月的手,跟在武顺后面进到正堂,准备向坐在正堂上座的外祖母、荣国夫人杨氏行礼问候。看到他们这一家进来,原本分两边就座的其他那些武家子嗣,都停下了话,以复杂的眼光看着气度从容往上座而去的贺兰敏之几人。
有过争执,并因为这次争执受到了武则天数次斥责,一众武家子嗣再看到贺兰敏之心里肯定有怨气,甚至有想将他抓起来狠揍一顿以解气的想法,只不过今日是佳节日,上座上有颇具威望的长者杨氏在,他们都忍着,没有人敢表露出不满。
看到贺兰敏之一家子过来,原本陪在杨氏边上说话的一众女眷也都停下了话,并退到一边。
看到跟在大女儿带后面的贺兰敏之,杨氏笑容满面,伸出手招呼道:“敏之,你可来了,外祖母都叨念你好半天了!你都好些日子没来看我这个老婆子了,快到外祖母身边来,让外祖母看看!”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杨氏公然表示了对贺兰敏之的特别宠爱,其他那些武家子嗣脸上有点挂不住,有好几人脸色变得有点难看了,与贺兰敏之年龄相仿的几人,如武三思、武承嗣等人更是义愤填膺,刚刚他们上去请安问候的时候,他们的祖母根本没什么特殊的表示,甚至有点不冷不热。
现在贺兰敏之人还未到面前,杨氏就表露出这般亲昵的样子,厚此薄彼,心里肯定不舒服。
要知道,贺兰敏之只是杨氏的外孙,而他们才是杨氏的孙儿,虽然他们的父亲并不是杨氏所生,但到底都是武家的人,没有在一大群人面前亲外孙而冷落孙儿的道理。
贺兰敏之倒没去理会边上这些武家子嗣的反应,听到外祖母的召唤后,马上快走几步,抢在母亲面前,上前对杨氏施了礼:“敏之见过外祖母,好几日没过来看望外祖母,让你牵挂了!”
“敏之,外祖母几日没见你,可想你了,来,坐到外祖母边上来!”杨氏拉过贺兰敏之的手,示意他在自己身边坐下,“快让外祖母看看,这些天有没有瘦去!”
贺兰敏之回头看了一眼母亲武顺,见武顺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神色,也听从外祖母的吩咐,马上坐到她氏身边去。
在贺兰敏之坐下后,武顺才和贺兰敏月上前作了礼。杨氏受了礼,看了武顺带来的礼物,并没什么特别的吩咐,客套了两句,就吩咐她们在一边坐下了,她自己拉着贺兰敏之的手,说体已话了。
“敏之,外祖母可是听说,你这段时间时常得姨母赞赏,外祖母可为你高兴了!”杨氏拍着贺兰敏之的手,脸上满是笑容地说道,“前些日子你姨母过来看望外祖母,和外祖母说了许多关于你的事,她可说了,你长大了,更懂事了,知道心疼母亲,也更明白事理了,还有……”杨氏顿了顿,眯起了眼,似在回想当日的情况,稍一会才继续说道:“你姨母说,你的才学精进了不少,剑术也比以往更加精湛了,敏之,你能得姨母如此夸奖,外祖母也就放心了,以后也不要为你担心了!”
听外祖母这样说,贺兰敏之心里喜滋滋的,靠近杨氏身边,用带点小辈在长辈面前撒娇的语气说道:“多谢外祖母的关爱,也多谢姨母的关心,能得外祖母和姨母这般夸奖,敏之可高兴了!”
杨氏再拍拍贺兰敏之的手,很是慈爱地说道:“你姨母可对你寄以厚望,你可不能辜负了她的期望,你姨母也说了,你可千万不能恃宠而骄,行事要低调,你可明白?”
“外祖母请放心,敏之会谨记在心,以后一定会戒骄戒躁,不会让你和姨母失望的!”
贺兰敏之的谦虚应承让杨氏很是满意,不过她似乎想到了什么,脸上露出点不满的神态,“敏之,你姨母也真是的,你在几岁,就让你进宫做事了,委你什么尚辇奉御的职,还有弘文馆的直学士,外祖母都说了你姨母,她不该这么早就让你出去做事的,你这般年纪啊,还是要玩的时候,媳妇都没娶呢,如何可以出去做事!”杨氏说着,又露出了满面的笑容,以另一手拍着握在她掌间的贺兰敏之的手道:“不过你,你也不要太担心,你姨母可是亲口答应外祖母,她会亲自为你张罗婚事的,她一定会为你找一个各方面都不错的妻子!我们家的敏之长的这么俊,又这么有才学,不知哪家的姑娘有福气,能嫁给我们家的敏之为妻,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