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废话,你这成天缠着李春娘的家伙,忽然站这儿流口水傻笑,猪也猜出来你想什么了。”
“可你已经有了沈怜儿,还有胡一菲,还有……还有大当家的。”二柱子如今也算看明白了,秦行之对熊六梅就没打算放过。
“那又如何?”
“已经很多了!”
“那是你没进过皇宫,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听说过吗?”
“你又不是皇帝……”
“少废话,道爷如今赚钱了,多养几个女人,我觉得这个可以有。不是道爷说你,二柱子你也分到不少银子,说个媳妇很难吗?成天跟李春娘【创建和谐家园】后面转,也不嫌丢人。”
“小道士你讲点道理,我不是和你们去符箓店,就是闷在家里,哪有机会认识什么人?说媳妇得找媒婆,我知道谁是媒婆?”
“实在不行,你还可以去青楼解决一下嘛,人家都是晚上开业,不耽误你上工。”
二柱子扭捏起来:“我不敢去,怕露怯……要不,你经验多,陪我去一次?”
秦行之正色道:“瞎说,道爷是正派人,才不去那种地方呢。”
家里美女这么多,道爷脑残才去青楼呢。
二柱子嘟囔:“以前也不知谁成天往百花阁跑……”
“我那是去赚钱!嗬,二柱子你今天胆肥了呀,信不信道爷立马将你变成毛驴?”
二柱子一缩脖子,掉头就跑。
秦行之看向老道:“师父,说点事……”
就把今天的事大致说了一遍,主要是告诉老道,杨老头的真正身份。
杨老头居然是礼部尚书,秦寿和先前秦行之刚知道真相的感觉一样,顿时有种上当受骗的屈辱感。
要不说两人是师徒呢,老道咒骂了杨旭好一会儿,过足了瘾之后,也嘿嘿笑着说,管他杨老头是谁,免费的下人,不用白不用。
秦行之摇头:“本来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后来我改主意了。师父你想啊,咱如今赚钱不少,我还做了胖子的侍读,薪水待遇不错,高兴了还能从皇宫顺点东西回来。一句话,咱们现在不差钱。
有钱不舍得花,那也太傻了。你还别反对,你见过几个有钱人抠门的?银子这东西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我身为道士,更应该懂这个道理。
所以我决定,有时间去买些下人,咱也正儿八经过有钱人的日子,不能守着豪宅受苦。”
“道理我懂,可道爷总觉得不妥,咱家又是山贼又是妖怪的……”
“告诉她们别乱说不就得了。再说了,孙蒙那胖子都知道熊六梅不是好人,也没见他来抓人。皇帝不管,官府更不会管了。”
小道士决定买下人,最高兴的是沈怜儿。
沈家大小姐从小被伺候惯了,实际上十分怀念做大小姐的生活,听了秦行之的决定,顿时笑逐颜开,甚至连秦行之带回双胞胎都不在乎了——当然,那也是发现秦行之确实打算让双胞胎干活之后。
熊六梅认为目前就挺好,脏点乱点怕什么,稍微坚持个三五天,自有免费下人上门打扫嘛。但她也不是很反对,被人伺候谁不喜欢?
至于其他人,秦行之根本不问,有意见也只能保留。
不过看双胞胎由失落变为期待的神情,就知道她俩肯定赞成。小道士居然真让她们干活,这让两人十分受伤,甚至差点对自己的容貌产生怀疑。如今好了,小道士买了下人,总不舍得继续让她们干活了吧?
第二天秦行之就跑去买了一群仆人,有男有女,往豪宅里一放,终于摆脱了没人打扫伺候的境况。沈怜儿等人自然都配上了丫鬟。
熊六梅很不习惯被人伺候,第二天就把丫鬟赶跑了。这秦行之就没办法了,熊大当家的做事,还轮不到他小道士多嘴。
二柱子听说大户人家的公子哥也可以有侍女,哭着喊着非要小道士给他配个侍女。
秦行之自然不会惯他的臭毛病,这家伙分明是想祸祸人家。想女人就去娶个媳妇,要不去青楼也行,祸祸家里人干什么?他又没打算娶人家。
双胞胎没猜错,秦行之果然不让她们干活了。
小道士想让她们干活也不行,他发现双胞胎就是俩骗子,做饭都不知道放盐,不提也罢。
等下次杨府的下人上门,发现不需要自己等人免费打扫,连忙回去禀报杨旭。礼部尚书杨大人坐不住了,思忖再三,决定上门解释兼道歉。
杨旭认为,道歉这种事,还得找老道。当初是和老道达成协议的,认不出自己是朝廷官员,也得怪老道眼瞎没见过世面吧?
老道果然没怎么怪罪杨旭,俩老头儿躲在屋里,老道问起杨旭导引之术效果如何……
于是两个老头发出一阵可疑的奸笑。
第180章 我才不上当呢
孙蒙斜靠在龙椅上,眼皮直往下耷拉。
今天是大朝会的日子,属于孙蒙最讨厌的活动之一,仅次于读书,一群大臣喋喋不休说着孙蒙根本不感兴趣的国家大事,简直是最好的催眠曲。
大臣们并不在乎皇帝的态度。
说实话,孙蒙管不管,朝政该怎么处理还怎么处理。大朝会上给皇帝讲述一番,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形式,正像重要奏折必须送到皇帝龙案上一样,皇帝不批阅没关系,该有的程序必须做到。
皇帝嘛,就该垂拱而治。
只要兵权抓得紧,天下乱不了。
当初先帝就做得不太好,抓兵权谁都没话说,他居然还认认真真批阅奏折,根本没认识到,这些奏折给他看,其实只是走个形式。
新皇帝步子又迈得稍大了点,连兵权都不在乎。这可不行,大臣们清楚,过犹不及,皇帝放手兵权固然让他们一时爽,可万一出个权臣,顷刻间就会大祸临头。
大家都拖家带口的,老大一个家族需要顾及呢,大齐朝来之不易的和谐社会,可不能出问题。
此时礼部尚书杨旭上前一步,开口道:“陛下大婚之日临近,各国使节皆已到达,按照礼仪,陛下也该抽时间接见他们一次,并指派一名礼宾使,负责安排观礼事宜。”
孙蒙有气无力的抬抬眼皮:“老尚书看着安排吧。”
上次回去,刚开口和杨旭提了提退婚的意思,就差点让老尚书暴走,那唾沫星子喷得,到现在孙蒙还心有余悸。这也罢了,老尚书跟小道士提到过的“好学生”一样讨厌,居然去太后那里告状……
于是,刘太后又喷了孙蒙一脸唾沫。
孙蒙彻底软了。
太后肯定是得罪不起,你是皇帝又如何,人家可是皇帝的老娘,够牛了吧?杨旭其实也得罪不起,老头儿德高望重,孙女被退婚,跟杀了他有什么两样?
孙蒙回头一想,娶谁不是娶,杨采薇厉害,朕还省心了呢,以后外面有大臣管着,宫内有杨采薇负责,朕可以放心闹腾喽。
当然,她不能再叫朕亡国之君,否则朕打她【创建和谐家园】!
老尚书答应管教杨采薇,朕姑且相信他吧。
不过无论如何开解自己,一想起杨采薇那张苦大仇深的脸,孙蒙对婚后生活就没有多少期待感,因此态度上未免有些恶劣,这属于小道士说的“非暴力不合作”法则。
杨旭点头:“那就安排在下次大朝会。至于礼宾使的人选,老臣觉得……”
“等等。”孙蒙忽然坐正身体。
众大臣诧异的看向孙蒙,心想不容易啊,除了刚登基时因为不习惯认真了几天,陛下在大朝会上睡回笼觉都快成传统了,今天终于精神了一次。
“陛下有何吩咐?”杨旭问。
孙蒙问:“诸位爱卿觉得,让小道士——哦,就是朕的侍读秦行之,让他做礼宾使如何?”
大臣们是知道秦行之的。就算原先不知道,自从孙蒙把双胞胎美人送给小道士,又和契丹人起了冲突,也早就打听过小道士的来历了。
大齐皇家历代交好崂山道长,这是太祖留下的传统之一,因此大臣们并不在乎皇帝结交一个小道士。只要小道士不是奸邪之辈,又不干预朝政,或者炼丹蛊惑君王,爱咋咋地。
听说崂山道长李奉常和小道士关系不错,大家觉得,李道长不反对,那就肯定没什么问题了。如果连崂山道长都不相信,还能信谁?
不反对皇帝和小道士交往是一回事,当皇帝提议小道士做礼宾使,众人还是认为不合适。
一介道士而已,能做好这么重要的外交工作?
中书侍郎文良纯出班启奏:“陛下,礼宾使要负责沟通各国使节,安排观礼事宜,秦行之年轻识浅,又没读过多少圣贤书,做侍读没问题,做礼宾使恐怕不妥。”
御史中丞郭常习惯性板着一张脸说道:“臣听说,秦行之年轻气盛,和契丹人闹得很不愉快,他做礼宾使,如何能处理好各国关系?”
众大臣心知肚明,郭常是话里有刺,年轻气盛不仅指小道士,其实也是在指责皇帝。
可惜孙蒙一如既往的糊涂,根本听不出郭常隐含的意思,笑呵呵地说道:“郭大人这话就不对了,你们老说契丹人可怕,听多了,朕见了他们都有些发怵。小道士就不一样了,你们想啊,他连契丹人都不怕,做这个礼宾使,才能不给大齐丢人呐。”
大臣们顿时陷入了沉思。
大齐官员并不怕死,真碰上昏庸无道的皇帝,冰天雪地赤身裸体三百六十度后空翻死谏,估计都得先排队拿号。当然得益于太祖的懒惰,大齐还没出过值得大臣死谏的皇帝——或者换个说法,昏庸的皇帝有,大臣们淡然无视之。
死都不怕,怕契丹人那就更不可能了。
大家不爱得罪契丹人,那是顾全大局,怎么能说成丢人呢?又不是恨天宫传人,穿皮靴的干嘛要和赤脚的比狠?陛下毕竟年幼,不懂大家的良苦用心呐。
不过让人骑脖子上拉屎,还得陪着笑脸说一点不臭,即使心里充满舍小己为国家的悲壮感,这滋味还是不好受。
所以朝臣们是不屑于做这个礼宾使的。
一来这是个临时职位,只在朝廷需要接见各国来使时才设立,事后就撤销了。二来,这个职位其实是个虚职,固然在招待外宾时各部必须给予配合,可它根本无权参与朝廷政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朝臣们自问都是德高望重的【创建和谐家园】,也不愿委屈自己。
当然朝臣们不稀罕,也是因为他们早就过了需要证明自己能力的阶段。他们不稀罕,不代表急需积攒阅历的各部属官不稀罕。委曲求全算什么,只要能入老大人们的法眼,前途绝对一片光明。
礼宾使一职,大佬们向来是事先商议好,扔给某个部门属官担任的。
皇帝推荐小道士,大家原本不愿意,这职务是块鸡肋,好歹也能找出点肉啊。
可小皇帝的话还是打动了他们:让小道士对付契丹人,听起来似乎也不坏。
如果小道士软了,丢人他来,大家开开心心把皇帝大婚完成就是。假如小道士不知死活得罪契丹人,出了问题呢,对不起,都是他的责任。
还不怕小道士立功,因为他根本不算真正的官员,履历再丰富也没什么鸟用。
侍读确实不算正儿八经的官,否则大臣们非逼着秦行之先还俗不可。道士做实权官,置圣人门生于何地?
大家都看向中书侍郎文良纯,等这位帝王之下一把手拿主意。
文良纯心中思忖:“陛下一向懒散不理政务,这次好不容易拿了次主意,倒不好打击他的热情……罢了,就让小道士做一回礼宾使吧。”
给自己找到足够借口,文良纯开口道:“陛下爱护秦行之,给他锻炼的机会,老臣以为也未尝不可。”
孙蒙大喜:“文大人答应了?”
文良纯摇头:“陛下此言差矣,您是一国之君,臣工们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哪有问臣子答不答应的道理?您自然可以乾纲独断。”
这话当然只是说说,孙蒙真乾纲独断,文良纯第一个不乐意。可碍于儒家礼法,文良纯还不能不说,否则就算天下人不知情,文良纯自己都过不去心里那个坎。
大臣把持朝政,这是大齐朝的传统,却有悖于儒家礼法,有时朝臣们也是挺矛盾的。
文良纯怕皇帝把自己的话当真,又怕皇帝年轻气盛,还没习惯大齐朝廷的传统,对大臣们把持朝政早有怨言,颇有些忐忑的观察孙蒙的表情。
孙蒙笑而不语,心说你以为朕是傻子呢?
我要是自己拿主意,万一养成习惯,你们岂不是什么事儿都来烦我?我才不上当呢!
好吧,文良纯的担心根本就是多余。
都是人精,杨旭等人当然立刻就明白了文良纯的想法,一个个开口道:“臣赞同文大人的意见。”
孙蒙精神抖擞的一拍龙案:“那好,文大人拟旨吧,朕总算能给他下道正式圣旨啦!那家伙老说我给他的中旨不够隆重,这次可大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