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材料帝国》-第3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应力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人们平常按弹簧的时候所感觉到的弹簧的回弹力。金属部件在冲压过程中,会产生出很强的应力,其中绝大部分会在压力取消之后马上得到释放,但有一小部分会保留在部件中间,称为残余应力。

        残余应力会在金属部件的使用过程中缓慢地释放出来,其过程可能长达数年。残余应力的释放,会使金属部件的形状发生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一般不会影响到部件的使用,但对于部件表面细密的电镀层,则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就像在木制家具的表面刷一层油漆,过一段时间木材因为干燥而变形,其表面的漆皮就会出现龟裂。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非常简单的,那就是在冲压工序完成之后,增加一道回火工序,强行地把工件中的残余应力释放出来,相当于刷油漆之前把木料用火烘干。回火并不是什么高精尖的技术,大多数企业都知道如何做,此前那家厂商缺乏的,只是这样一种意识而已。

        其实这也难怪,回火消除应力的操作,一般是针对比较厚的零件,冲压薄板的残余应力很小,根本不值得关注。中国企业以往对于电镀件光亮度的持久性没有什么要求,自然也就没人去研究这样一个看起来很偏门的问题了。

        狼堡公司方面是知道这个技术细节的,但他们也是通过长期的摸索才获得了这方面的经验,自然不愿意轻易地教给中国企业。而中国企业如果仅凭自己的摸索和实验,恐怕需要花上几年时间才能悟到这一点。

        秦海作为一名穿越者,对于这样一个早已失密的技术自然是很清楚的,事实上,如果他愿意把这个知识与此前的厂家进行分享,只要说出“应力”二字,对方就会豁然开朗。区区两个字,就价值百万美元,技术的价值,有时候就是这样匪夷所思。

        宁中英不是一个技术专家,秦海对他说有关残余应力与电镀层之间的关系,他根本就理解不了。不过,听秦海说得这样笃定,结合此前秦海的种种神奇,宁中英相信了秦海的话,他说道:“如果是这样,那咱们就把这个装饰件拿下。”

        “可是,宁厂长,咱们只有冲压设备,电镀设备可不过关。要做这个装饰件的电镀,需要有专门的设备才行。”秦海提醒道。

        宁中英嘿嘿一笑,说道:“电镀的事情,咱们可以包出去做。北溪电镀厂的设备就好得很,咱们把板子冲压出来,像你说的那样做个回火处理,然后送到北溪电镀厂去电镀,不就行了?”

        “这样也行?”秦海瞪着眼睛,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对。

        “怎么就不行了?”宁中英反问道。

        秦海偏着脑袋想了想,说道:“这不相当于咱们又在当二包了吗?杨主任他们能同意吗?”

        宁中英道:“这关他们什么事?我们把板子送出去做电镀,然后再运回来,从我们厂交到浦江汽车厂,只要产品合格,他们管咱们是怎么生产的呢?”

        秦海道:“如果能这样做,那咱们可不仅限于做一块装饰板,我刚才看过了,他们这里最起码有20种部件是咱们能够接的,其实这些部件的机加工工艺都不复杂,难的都是材料方面的问题。如果咱们负责做材料方面的处理,把机加工环节都包出去,那可太肥了。”

        “完全可以啊!”宁中英说道,“我现在全权委托你,看哪些零件是我们能够接的,你全部接下来。找外包厂子的事情,包在我身上,只要是北溪的企业,还没有谁会不卖我老宁的面子的。”

        “哈哈,宁厂长威武霸气,小可佩服!”秦海装模作样地向宁中英深揖一礼。

        宁中英抬手便在秦海脑袋上拍了一下:“搞什么鬼名堂,还不赶紧去列清单!”

        二人在外面嘀咕了一番之后,又重新回到了招标大厅。秦海没有理会满脸期望之色的杨新宇和路晓琳,只顾着翻看此前路晓琳给他看的招标产品目录,然后拼命地在纸上记着什么。

        “什么意思?”杨新宇远远看着秦海的举动,不解地对路晓琳问道。

        “谁知道,是不是被他们厂长训了,不敢乱说话了。”路晓琳幸灾乐祸地猜测道。

        杨新宇摇摇头:“不像,他好像在抄什么东西。”

        正说话间,秦海已经写得差不多了,他抬起头与宁中英交流了几句,宁中英脸上有些惊愕之色,但旋即又很坚定地点了点头。随后,秦海便径直向杨新宇和路晓琳走来。

        “怎么样,小秦同志,你们考虑好没有?”杨新宇问道。

        秦海点点头,道:“我们考虑好了。”

        “你们打算承接这个装饰件的生产任务?”杨新宇又问道。

        秦海把手里记的一个单子递过去,说道:“杨主任,这是我和宁厂长商量之后,认为我们厂可以承接的配件清单,请过目。”

        “清单?”杨新宇心中一惊,他接过单子一看,只觉得眼花缭乱,那单子上罗列的产品,竟有三四十种之多。

        “你们打算在这里挑一种来生产?”杨新宇脑子有点懵,糊里糊涂地问道。这些天来投标的企业不少,一般都是针对一项或者两项产品,像秦海这样一下子列出三四十项产品的,他还是第一次遇上。

        秦海道:“不是的,我们打算承接这单子上所有的部件。”

        “这是不可能的!”路晓琳抢先说道,“你们不可能有这么强的生产能力,我们也不可能把这么多产品都交给一家企业去生产。”

        杨新宇伸手拦住路晓琳,然后看着随后走过来的宁中英,问道:“宁厂长,小秦说的,是你们厂的意思吗?”

        “是的。”宁中英点头道。

        “可是,这么大的生产任务,你们一家农机厂能够接得下来吗?”杨新宇又问道。

        宁中英也不打算隐瞒,他说道:“杨主任,我们并没有考虑以我们一家厂子来承接这些业务,我们北溪市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我们是打算以整个北溪市的所有企业来承接这些业务。”

        秦海补充道:“杨主任,咱们明人不说暗话,我刚才研究过了,这单子上的三十多种零配件,机加工方面都没有什么难处,真正的拦路虎只是材料的选择和后期热处理。我们打算请北溪市的其他工业企业承接机加工方面的工作,我们青锋农机厂负责材料方面的工作。最后对国产化办负责的,是我们青锋厂。”

        “你们这样做,不是投机倒把吗!”路晓琳下意识地冒出了一个时下挺流行的名词。

      第七十三章 多多益善

        在当年,这种总包再分包的模式在国内还是非常罕见的。青锋农机厂打算从国产办这里把30多种产品的任务领走,再分包给北溪市的其他企业去生产,自己只负责一些关键环节,然后再从中牟取暴利。这样一种作法,套用“投机倒把”这个词,还真有点贴切。

        这种事情,也就是胆大包天的宁中英做得出来,连有着后世头脑的秦海,在当年的政策环境下都不敢提出这样的方案。宁中英是个从基层一点点摸爬滚打起来的干部,如果一味只是因循守旧,绝不可能把青锋农机厂经营得如此出色,也无法在青锋厂形成这样高的威望。

        这一次浦桑汽车的国产化招标,他从事先完全不知情,到逐渐了解到有关情况,再听秦海说其中的技术问题根本就不复杂,因此便萌生了狠狠切上一刀的念头。在他看来,国产办目前正处于困境之中,这个时候有人出来帮他们解困,即便是方法上有些离经叛道,没准他们也会睁只眼闭只眼地接受的。

        “你们是打算以你们为龙头,进行业务转包?”杨新宇冷静地对宁中英问道。

        宁中英点点头道:“可以这样说吧。”

        “可是,那些企业为什么要从你们手上转包呢,他们直接找我们来承接任务,不是更好吗?”杨新宇继续问道。

        “他们承接不了,因为关键技术掌握在我们手里。”秦海插话道。

        “你有这么大的把握?”杨新宇转头看着秦海,饶有兴趣地问道,他早就注意到了,这件事情的决策是由宁中英做出的,但在技术方面,则是由秦海把关的。也就是说,秦海对于自己选的这30多种零部件的制造工艺,都有着相当的了解。

        秦海笑着说道:“我不敢说我现在已经知道如何解决这些技术问题,但我至少已经有解决问题的思路了。最不济,我还可以请教陈教授嘛。”

        “陈教授那么忙,他会成天帮你解决这些技术问题?”路晓琳不满地质疑道。

        秦海一指杨新宇的办公室,道:“路阿姨不信的话,可以再给陈教授打个电话问问嘛。”

        “哼!”路晓琳气得牙痒痒的,这小子真是记仇,叫上一句阿姨就不改口了,本姑娘分明才20出头好不好!可是,这个阿姨的称呼分明是她自己惹上身的,她现在也没脸再让秦海改口,于是只能瞪了秦海一眼,然后回头对杨新宇说道:“主任,咱们可不能纵容他们这种投机行为。”

        杨新宇没有理会路晓琳的建议,而是把秦海写的单子交到路晓琳的手里,说道:“小路,你估算一下,这些零配件如果都交给青锋农机厂,大概占整个轿车产值的多大比例。”

        路晓琳纵有再多不满,领导交代的事情总是要做的。她找出一个袖珍电子计算器,按了一阵,小声对杨新宇报告道:“主任,我算过了,大概占7.3%。”

        “嗯。”杨新宇点点头,想了想,对宁中英说道:“宁厂长,你们有这样的决心,愿意承担更多的工作,我们非常欢迎。不过,我们丑话说在前头,所有的产品都需要向我们提交样品,待德方认可后,我们才会签订正式的供货合同。

        在供货过程中,如果出现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情况,我们第一次发现是退货,第二次发现要你们赔偿损失,第三次发现就会取消你们的供货合同,这个条件,你们能接受吗?”

        宁中英道:“杨主任,您放心吧,这些条款刚才小路都已经向我们介绍过了,我们完全接受。我们青锋农机厂是一家小企业,但我们是讲信誉的。我们既然敢揽这个瓷器活,自然就是有金刚钻的。”

        “那好,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杨新宇伸出手去,宁中英赶紧也伸出手来,两个人紧紧地握了一下手,然后都哈哈地笑起来,表示互相认可了这桩合作。

        赵自然一行刚才一直都在旁观着青锋厂与国产办之间的交锋,见到这样一个奇迹般的结局,都惊得目瞪口呆。他们的厂子规模比青锋厂要大得多,技术装备力量也强出不少,但即便是他们,也只敢承接了一个伞齿轮的生产任务而已。青锋厂这样一家小厂子,居然一张嘴就要承接30多个配件,这是何等的魄力啊。

        “宁厂长,祝贺你们啊。”赵自然走上前去,与宁中英握手道贺,语气中不无羡慕之意。

        宁中英情绪高涨,一边与赵自然握手,一边笑道:“这多亏了赵厂长给我们引路,否则我们还不知道有这样好的一个业务机会呢。”

        赵自然道:“宁厂长真不愧是老廉颇,魄力非凡,一下子就敢吃下这么大的订单,这一点小弟我可是望尘莫及啊。”

        杨新宇在一旁笑道:“赵厂长,我们也欢迎你们江洲机械厂多承接一些产品啊,我的原则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不敢不敢。”赵自然连声道,“我们还是先集中力量拿下这个伞齿轮的技术难关再说。等这个产品技术上定型了,我们再来向杨主任申请更多的任务。”

        “随时恭候。”杨新宇说道。

        宁中英、赵自然在路晓琳的带领下,办了一些相关的手续,然后一行人便带着沉甸甸的技术资料离开了国产办。看着他们走远,路晓琳回到杨新宇的办公室,对正在奋笔疾书的杨新宇问道:“主任,您刚才为什么会同意让青锋厂做这种转包的业务呢?”

        杨新宇抬起头来,反问道:“你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当然不妥了。”路晓琳说道。杨新宇是一个擅长听取意见的领导,路晓琳在他的手下已经养成了直言不讳的习惯,她对杨新宇说道:“他们凭借技术上的垄断优势……其实也不是他们的技术优势,完全就是因为他们那个秦海认识陈教授,能够请出陈教授给他们解决技术难题,他们就利用这一点,当起了转包商,从中盘剥其他企业的利润,这种行为……”

        说到这里,她停顿了一下,试图找到一个最恰当的说法,但一时又找不出来。

        杨新宇放下笔,对路晓琳笑了笑,说道:“小路,你是从大学一毕业就跟着人参加浦桑引进项目的谈判,对于狼堡公司的情况也是非常了解的。你说说看,像青锋厂这种行为,在国外是什么样子?”

        “国外……非常普遍啊。”路晓琳的声音低了几度,她突然发现,青锋厂这种做法是国外厂商非常习惯的做法,而在此之前,她并没有觉得国外厂商这样做有何不妥。

        杨新宇道:“这就对了。既然国外可以这样做,而且非常普遍,为什么我们国内就不能这样做呢?”

        “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呀。”路晓琳找到了一个说辞。

        杨新宇道:“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基本社会制度,这一点是不能改变的。但是,没有理由说社会主义就不能搞转包,中央现在提出要搞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青锋厂这种做法,就是商品经济的一种表现。我们搞引进,不单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既然国外厂商都非常习惯于这种转包的模式,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尝试一下呢?”

        “主任,你真的觉得他们能够一下子解决这么多技术问题吗?”路晓琳又找了另外一个反对的理由。她其实内心已经被杨新宇说服了,只是小姑娘心性,非要给自己再找个台阶不可。

        杨新宇笑道:“能不能解决这些技术问题,就不是我们要关心的事情了。他们如果届时提交不出合格的样品,那我们就可以解除与他们的合作协议,这对于我们并没有什么损失。反之,如果他们真的成功了,那我们一下子就解决了7.3%的国产化任务,这不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吗?”

        “是啊,那我也得求上帝保佑,让他们能够成功吧。”路晓琳说着,果真调皮地在胸前画了个十字,惹得杨新宇无奈地直摇头。现在这些年轻人,看了几部外国电影,就全盘西化了,这让他们这些老一辈如何能够接受。

        宁中英一行与赵自然一行离开国产化办之后,便分道扬镳了。

        赵自然他们急着赶回海东去启动伞齿轮的试生产,临行之前,马长峰与秦海约定,待前期实验有了一些成果之后就进行联系,以便请秦海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宁中英他们在浦江又呆了一天,等来了中村俊的答复。福冈会社方面通过对秦海所写的工艺流程的分析,判断青锋厂的确有生产高质量旋耕刀片的能力,因此授权中村俊与青锋厂进行谈判,确定在价格和产品质量均令人满意的情况下,向青锋厂采购100万片以上的刀片。

        带着几个意想不到的大订单,宁中英与秦海登上了返程的火车。

      第七十四章 亦正亦邪

        在西去列车的卧铺车厢,宁中英和秦海面对面地坐在窗边,一边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物,一边低声地讨论着那一大堆订单中的技术问题。

        “小秦啊,我可是把全厂的声誉和前途都押在你身上了。如果你是吹牛的话,非但我宁中英晚节不保,整个青锋厂好几百口人都要被你连累了。”宁中英用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口吻对秦海说道。

        秦海笑道:“宁厂长这话夸张了吧,我们没有拿国产化办一分钱,就算最后拿不出合格的产品,也只是我们自己浪费了时间而已,何至于说影响到厂子的前途呢?”

        宁中英摇摇头道:“你这就不知道了,浦桑项目可不是一个普通的项目,它是中央领导直接关心的,做好了就是政治上的成绩,做差了就是政治错误。我们一下子接了30多种配件,如果最终证明我们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那就是欺骗组织,这可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呢。”

        “不至于吧……”秦海哭丧着脸道,“既然是这样,宁厂长你为什么还要这么大胆,直接把30多件产品都接下来了。如果我们只接一个装饰板的项目,就算是出了差错,起码错误也小一点吧?”

        宁中英瞪着眼睛训道:“还不是因为老子相信你。你拍着胸脯说这些问题都难不住你,老子就跟你赌一把了。赌赢了,咱们青锋厂就能一跃成为安河省顶尖的大厂子。赌输了,大不了让老子连调研室主任都当不成,他们还能扣了我的退休金不成?”

        “呃……老爷子……威武。”秦海无语了。

        与宁中英接触得越久,秦海就能感受到宁中英身上浓浓的江湖气息。宁中英绝对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老革命”,所谓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之类的褒义词,用在宁中英身上都略微显得有些违和了。要让秦海去评价的话,宁中英就是一只老狐狸,亦正亦邪,大原则能够守得住,小节上却从不拘泥。

        就比如说他在当厂长期间对其他企业的领导或者政府部门的官员接来送往,照着严格的说法,那就是慷国家、企业之慨,大行不正之风。然而,在中国社会,一个企业领导人如果真的油盐不浸,丝毫不肯结交这些“关系户”,最终只能是举步维艰,什么事情也办不成,最后还会把整个企业拖入泥潭。

        再比如说,挤走韦宝林这件事,宁中英固然是占着一些道理,但如果不是借助了他自己与副市长柴培德之间的私交,要成功实现逆袭恐怕也是妄想。宁中英没有按照正常的组织程序向县里投诉韦宝林,而是走了柴培德的后门,这也算是一种不太光彩的做法了。

        这次参加浦桑汽车的配件投标,宁中英的确是冒了天大的风险。同样的事情,换成另外的一个企业领导人,比如韦宝林这种爱惜个人羽毛的年轻干部,至少是要犹豫再三的。但宁中英不同,在这种需要冒险的时候,他敢于孤注一掷,这种光棍的劲头,让秦海这个穿越者都自叹不如。

        再至于说他在一个小青工面前满口“老子如何如何”,这简直就是不值一提的小事。秦海在宁中英面前的确属于子侄辈分,宁中英自称“老子”,秦海也只能接受。

        “秦海,你现在跟我说实话,这些技术你到底能不能拿下。”宁中英的眼睛盯着秦海,逼问道。

        秦海耸耸肩膀,以示对宁中英这种审讯方式的不屑,答道:“老爷子,您就放100个心,我小秦虽然年轻,说话什么时候不靠谱过?”

        “我就奇怪了,这么多大厂子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在你看来就是简单得不得了的问题呢?难道你是一个天才不成?”宁中英把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提了出来。

        秦海想了想,说道:“这个嘛,我想恐怕有几个方面吧。一来呢,那些大企业官僚作风太严重,怕技术攻关不成会给自己惹麻烦,所以稍有点难度就放弃了。宁厂长觉得对不对?”

        宁中英点点头:“可能有点这样的成分吧。”

        “二来,我在材料学方面的确下过一些工夫,而且还得到陈贺千教授以及其他一些教授的指点,也算是名师高徒吧。”秦海接着把陈贺千拎了出来,作为自己的挡箭牌。

        宁中英此前并不知道陈贺千的地位,但见马长峰和杨新宇对此人都如此膜拜,也就能感受到他的牛气了。听秦海说曾经得到陈贺千的指点,从而有一些过人之处,宁中英又点了点头。

        “第三嘛……可能是我比较有运气吧,过去读书的时候恰好看过一些这些方面的资料,有一些思路,正好拿这些配件练练手。”秦海又给自己编了一个理由,虽然这个理由其实根本就站不住脚。他一个小年轻随便看到的资料,多少大厂子的工程师、技术员都不曾看到,这样的故事有谁会相信呢?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4 23: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