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材料帝国》-第15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随着国内基础建设规模以及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张,钢材市场的供求紧张状况非但没有得到缓和,反而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秦海征得安河省主管工业的副省长柴培德的同意,开始着手建设旗下的第二家大型钢铁厂,准备将钢铁产量提高到100万吨以上,以满足省内的钢材需求。

        北溪第二钢铁厂的建设经验,在于脱离国家计划的约束,在体制外独辟蹊径。与省内其他国营钢铁厂以及部分小型民营钢铁厂不同,北二钢的原料供应完全不依赖于国内资源,而是通过从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煤炭和铁矿石来进行生产,这样就能够保证生产出来的钢材不受国家的控制,能够被安河省截留下来,用于本省的建设。

        进口煤炭和铁矿石的运输,当然只能通过海运来完成。北二钢所需要的进口原料,都是由大型海轮先运到浦江港口,再换装到江轮上,沿长江运抵安河省北部的沿江城市岑州。北溪距离岑州还有200余公里的路程,煤炭和铁矿石在岑州卸船后,需要用火车运到北溪,这才能够投入钢铁生产。

        大宗货物的铁路运输,成本颇为可观,而且要占用大量的铁路车皮,这对运输条件原本就不算太好的安河,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当然,北二钢担负着每年为省内提供几十万吨计划外钢铁的重任,无论是前任副省长杨亦赫,还是现任副省长柴培德,都专门给铁路部门打过招呼,要求他们尽全力保障北二钢的原料供应,不能因为运输问题而拉北二钢的后腿。

        不过,秦海知道,解决运输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把钢铁厂直接建到岑州港附近,省去长途铁路运输的麻烦。从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大型的钢铁基地往往也都是依托于大江大湖或者沿海运输而兴起的。秦海要想把钢铁业务做大,把生产重心转移到岑州是必然的选择。

        就这样,在柴培德的亲自关怀下,岑州市政府为秦海提供了一片近万亩的工业用地,供秦海建设岑州第二钢铁厂。所以将这家钢铁厂命名为第二,是因为岑州市本身已经有一家国营钢铁厂,名为岑州钢铁厂。不过,这家岑州钢铁厂的生产规模十分可怜,一年只有区区5万吨,还赶不上即将建成的岑二钢的一个零头。

        以柴培德的初衷,本来是打算让秦海直接把岑州钢铁厂兼并掉,再搞一个“公私合营”的模式,这样也省去了盘活奄奄一息的岑州钢铁厂的麻烦。不过,宋洪轩受秦海的派遣去考察了一番岑州钢铁厂之后,便力劝秦海拒绝这个兼并的要约。按宋洪轩的说法,岑州钢铁厂没有任何值得兼并的价值,兼并这家企业只能给自己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

        秦海采纳了宋洪轩的建议,婉言谢绝了柴培德的好意,执意要独立建设岑州第二钢铁厂。柴培德知道岑州钢铁厂的情况,也明白自己的要求是强人所难,所以也就没有为难秦海,而是指示岑州市政府要对岑州第二钢铁厂的建设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不得有任何阻碍。

        即使没有柴培德的指示,岑州市政府对秦海也是会礼敬有加的。因为岑州第二钢铁厂的投资高达2亿元,建成之后能够形成50万吨钢材的生产规模,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对于这样一个财神爷,地方政府岂有不供着的道理。

        “秦总,你看,钢铁厂的一期土建马上就能够完成了。陈总那边负责采购的设备已经运到了浦江港,过几天就能够到达岑州了。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最迟在6月底,钢铁厂就可以点火生产了。”

        在岑州第二钢铁厂的建设工地上,宋洪轩陪着秦海一边察看建设情况,一边介绍着工程的进展。

        宋洪轩说的陈总,正是红海实业公司的总经理陈鸿程。如今的红海实业公司,已经成为秦海旗下专门负责海外运营的子公司,承担着海外市场销售、管理外汇资金以及采购原材料、机器设备等任务。

        近年来,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调整,欧洲各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量传统工业逐渐向亚洲、拉美等地转移,机械、钢铁、化工等行业都出现了衰退,从而淘汰出大量的二手设备。秦海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会,指示陈鸿程在欧洲大肆收购各家企业淘汰出来的设备,运回中国。以欧洲企业的标准来看,这些设备已经是过时的产品,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即便是二手设备,也比许多企业现行的设备都要先进。

        这一次秦海筹建岑州第二钢铁厂,其主要设备就是来自于欧洲。陈鸿程在德国找到了一家濒临倒闭的钢铁企业,以相当于收购废铁的价格买下了这家企业的全部设备,并将其拆除,装船运回中国。岑州第二钢铁厂就准备利用这一套完整的设备进行建设,相当于把这家德国工厂平移到了中国。在此之前,宋洪轩专门请李林广带着几位钢铁专家到德国去看过,专家们对这套设备的评论颇高,认为达到了国内当前的最高水平,而且再使用20年也不会显得过时。

        “我在苏联也看中了一家钢铁厂,准备全部买下,拆回国内来重新组建。现在我安排的几个人正在和当地官员谈判,看看什么时候能够谈成。这家钢铁厂的技术不算很先进,不过如果只是生产普通建筑用钢,那是绰绰有余的。尤其是他们有一套大型连铸连轧设备,能够生产宽幅面的钢板,倒是能够填补一下咱们在这方面的空白。”秦海向宋洪轩介绍道。

        “太好了。”宋洪轩喜形于色道,“咱们向岑州市政府要了一万亩地,如果光建设一套设备,还真不太好看。现在再加上苏联的这一套,看起来就有些样子了,我也能够向岑州市政府交代了。”

        原来,照宋洪轩的想法,要建设一家年产50万吨钢材的钢铁厂,有两三千亩土地就足够了。但秦海告诉他,不管当地提供多少土地,都要如数接纳,不要心疼那么一点土地出让金。秦海知道,土地是稀缺资源,未来是会不断升值的。他当然没想过将来要把这些土地拿出去变卖,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将来肯定要使用更多的土地,现在如果不囤积一些土地在手上,未来再想拿地,代价就不可估量了。

        有了秦海这个吩咐,宋洪轩在与岑州市政府交涉土地问题的时候,话就说得比较满了。岑州市政府对于土地倒并不吝啬,听到宋洪轩狮子大开口,直接就划出了近万亩的面积,让宋洪轩和秦海都喜出望外。不过,既然拿到了这么多土地,宋洪轩总得象征性地建一些东西。在秦海到来之前,他正在苦恼用什么东西去把这些土地塞满,现在秦海说又增加了一套钢铁设备,就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说完设备的问题,秦海又想起一事,于是郑重其事地对宋洪轩说道:“老宋,有一件事我得叮嘱你一下,咱们这两套设备先后投产,产能将要达到100万吨以上,这个时候,环保的问题必须提上日程了。尤其是我从苏联弄来的那套设备,环保方面可能会更糟糕,咱们必须要有所准备。”

        “这个问题我已经考虑到了。”宋洪轩道,“前一段时间,我已经在请李林广教授帮助我们设计钢铁厂的环保系统,材料学院那边有几位专家是搞冶金环保的,我也请他们帮忙了。”

        “哈哈,现在晓晨在那里当院长助理,你这也算是近水楼台吧?”秦海笑着打趣道。

        宋洪轩道:“什么近水楼台,我们夫妻俩不都是在给你秦总打工吗?”

        两个人说笑过后,秦海把与宁中英商量的有关组建集团公司的事情向宋洪轩通报了一番,宋洪轩闻言也是十分兴奋。从秦海请他出来担任北二钢的厂长开始,宋洪轩就已经决定把自己的前途与秦海绑在一起了。把所有的资源整合起来组建大秦集团,有助于秦海的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宋洪轩作为一名企业管理人员,自然是能够看到其中的益处的。

        “老宋,等集团成立起来,我打算给你肩上再压一些担子,你没意见吧?”秦海向宋洪轩说道。

        宋洪轩心里抨抨直跳,他当然能够听懂秦海说的压担子是什么意思。在这个集团里,宋洪轩自忖能力还是比较出众的,秦海要让他到集团去担任领导工作,并没有出乎他的意料。

        “只要秦总信任我,什么样的担子我都愿意挑。”宋洪轩信誓旦旦地说道。

        “我打算让你出任集团的副总经理,负责日常工作。宁厂长担任总经理,负责全局指导。不过,你也知道的,宁厂长的年龄已经很大了,总经理这副担子迟早要压在你的肩上。”秦海直言不讳地说道。

        “多谢秦总,我一定好好向宁厂长学习,不会辜负你的信任的。”宋洪轩说道。

      第三百七十七章 如何为金塘的发展服务

        同一时间,山南省金塘市政府的小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市长饶荣根正在召集所有的市政府领导紧急讨论一个议题:关于金塘化工材料公司申请工业用地,用于新建两家化工厂的报告。

        “金塘化工材料集团公司,是刚刚在咱们工商局注册成立的,此前被安河省的企业家秦海先生兼并的金南化工厂、红光玻璃钢厂等几家企业,现在都已经被归并到化工材料集团公司的旗下。秦海先生的全权代表宁默先生向我们提出,希望市政府能够向他们提供1万亩土地,用于建设两家化工厂。同时他还希望我们预留出2万亩土地,用于未来建立一家年产80万吨乙烯的大型企业。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他们提交的申请材料,以及对土地位置的要求。”

        分管工业的副市长沈传明首先向众位同僚介绍了议题的基本情况。

        “这是一件大好事啊!”副市长刘向阳兴奋地说道,“这位秦海先生,前些天我了解了一下,原来是赫赫有名的一位企业家啊。他搞的一种做涂料的机器,卖到了欧美市场上,听说赚了好几个亿,是好几亿美元啊。大家想想看,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还有,他兼并了金南化工厂、红光玻璃钢厂等几家企业之后,这些企业现在都已经恢复生产了,据说利润还不错,解决了咱们市许多下岗失业的问题。

        现在秦先生把几家企业整合起来,还要再投资新建另外的化工厂,这对于我们金塘的经济发展,还有职工就业,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应当给予大力的支持。”

        另一位副市长陈自强也附和道:“我同意老刘的观点,咱们花那么多精力去搞招商引资,可是能够吸引过来的投资还是非常有限。现在人家把投资送到咱们门上来了,咱们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当然是尽全力给予支持,把能够提供的优惠政策一次性地给足,不能让这尊财神爷跑到别人那里去了。”

        “是啊是啊,自从秦先生到金塘之后,几家化工厂的工人都得救了,全市的财政状况也因此得到了好转,这样的财神,咱们可得抓紧了。”其余几位副市长也都异口同声地说道。

        饶荣根皱了皱眉头,说道:“招商引资,这是市政府坚定不移的原则,这一点不需要大家再多说了。我们今天召开这样一个市长办公会议,最重要的是要讨论一下,如何能够为化工材料集团公司提供最好的服务,同时,如何能够让化工材料集团公司最好地为金塘的发展服务。”

        饶荣根的话说得有些绕口,但在座的都是人精,一下子就听出了饶荣根此言的要点。所谓为化工材料集团公司提供服务,那只是一个幌子,说不说都是一样的,关键的地方在于后一句,即如果让化工材料集团公司为金塘服务。

        要说起来,金塘需要企业帮忙的地方,可实在是太多了。道路要修缮,学校要加固,政府办公楼要装修,市委机关的家属院要建两幢新楼……所有这些归结起来都是一个字:钱。

        虽然在秦海兼并了金南化工厂等企业之后,金塘的工业有所起色,但政府的财政收入依然是十分微薄,连给全市的机关、事业单位发工资都紧紧巴巴,更别说搞什么建设项目了。现在有一个据说手头有几亿美元的大财主要在金塘扩大投资,这难道不是一个化缘的好机会吗?

        政府里的官员们对于向企业化缘并不陌生,不过,他们一向只是对已经落户在金塘的企业化缘,对于尚未落户的企业,那是万万不敢开口的。想想看,人家还在琢磨着要不要进行投资的时候,你先狮子大开口找人家要钱,还不把投资者给吓跑了?

        刘向阳正是这样想的,听完饶荣根的暗示,他咂巴了一下嘴,为难地说道:“市长,这件事恐怕还得从长计议吧?”

        “老刘,你详细说说,你是什么意思?”饶荣根面无表情地问道。

        刘向阳道:“我听说,化工材料集团这边要新建的两家厂子,投资都是在上千万的,加起来就有两三千万,抵得上咱们市一年招商引资的总额了。最重要的是,刚才传明还说,他们未来打算在金塘建设一家年产80万吨的乙烯厂,这个情况我也了解过,一家这样的乙烯厂,总投资可能会达到60亿至80亿。这样大的一个投资商,万一因为咱们……处置不当,一气之下离开了,那咱们可就是金塘的千古罪人了。”

        “那老刘你的意思是什么?”陈自强在一旁问道,市长办公会议倒没有那么多规矩,大家说话是比较随便的。当然,这也是在不涉及到众人各自利益的前提下,如果讨论的问题涉及到私人利益,自然也就没这么和谐了。

        刘向阳答道:“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对于这样的投资商,还是要以提供服务为主。其实,一旦他们建设的厂子投产了,上缴的税收也是十分可观的。咱们不能光盯着眼前的利益。”

        “老刘,我不赞成你这个说法。”一名叫胡天双的副市长发话了,“建一家工厂,动辄就是一两年的时间,等到能够投产、盈利,只怕三四年都过去了。你没听人说吗,时间就是金钱,现在这样一个时代,咱们能白白耽误时间吗?”

        胡天双的话说出来,会场上一半多的人都微微点头,表示赞同。许多官员的心里都有一个小账本,他们知道自己的任期是多长,如果在这个任期之间不能有所建树,恐怕就要错过提升的机会了。三四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而言,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一名急于要进步的官员来说,的确就是漫长得无法忍受的了。

        “传明,你说说你的看法吧。”饶荣根把头转向沈传明,说道。沈传明是主管工业的副市长,也是唯一与秦海打过交道的人,他的意见显然是更为重要的。

        沈传明想了想,说道:“化工材料集团的这位总裁秦海,是个20刚出头的小年轻,我和他打过交道。他给我的感觉有两点,第一是态度比较强硬,第二则是比较讲道理。”

        “这两点……是不是有点矛盾啊?”陈自强笑着问道。

        沈传明摇摇头,道:“一点也不矛盾。我说他比较讲道理,是指他和其他一些投资商不同,他并不会利用自己的地位来强迫我们给他提供超出标准的优惠条件,仅凭这一点,我就可以说他是比较讲道理的人了。”

        “嗯,这一点的确难得。”饶荣根评论道。

        “说他强硬呢,是指他一旦认准什么事情,就会坚定地做下去,即使是面临着某些方面的压力,他也不会改变初衷。”沈传明说道。

        “有什么例子吗?”饶荣根问道。

        “我曾经和他发生过一些小小的争执。”沈传明说道。接下来,他便把当初因为退休工人工资问题与秦海角力的事情向众人简单介绍了一下,当然,他不会说出自己是如何屈服于秦海的,而是颇具春秋笔法地说出于吸引投资的需要,自己最终选择了尊重秦海的意见。

        沈传明是个什么样的人,众人心里都是有数的。这位自诩为少壮派的副市长,一向眼高过顶,哪有什么主动去尊重别人的可能。既然他说自己接受了秦海的意见,显然是遭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而能够给沈传明施加压力的人,也的确符合“强硬”这样一个标签了。

        “如果秦海是一个这样的人,那倒是有些不太好办了。”饶荣根有些迟疑了。他原本觉得,秦海既然把金塘当成了重要的基地,那么如果金塘市政府向他提出一些要求,他大概也会出于息事宁人的考虑,予以满足。但听沈传明说来,这位秦海在原则问题上颇为固执,金塘方面如果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没准还真会把这位小祖宗给气跑了。

        “沈市长,你刚才说,秦海和你争执的目的,是为了给金南厂的退休工人发退休金?”陈自强问道。

        沈传明点点头:“是的,而且据我了解,自从他的人接手了这几家化工厂之后,各厂的退休工人退休金一律都没有再拖欠过,这一点倒是很值得表扬的。”

        陈自强点点头,说道:“这就好办了。”

        饶荣根眼睛一亮,问道:“自强,你说什么好办了?”

        陈自强笑道:“从这件事来看,这个秦海应当是一个非常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否则他有什么必要为了一群退休工人而和沈市长发生冲突呢?说句不好听的,他兼并了金南厂,完全可以不管这些退休工人,别人也是无话可说的。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保证了各厂退休金的足额发放,这就足见此人热衷公益了。”

        “可是这和我们现在谈的事情有什么关系呢?”刘向阳有些没反应过来,诧异地问道。

        陈自强道:“一个人只要有弱点,就可以被突破。既然这个秦海这样热心公益,咱们就给他创造一个做公益的机会嘛。”

      第三百七十八章 欢迎秦总的到来

        “热烈欢迎着名企业家秦海先生到金塘投资,造福金塘人民!”

        秦海刚刚走下火车,踩上金塘站的月台,就被迎面的一条大横幅给雷住了。这条横幅扯出来足有六七十米长,相当于两三节火车车厢的长度。上面的字每个都有秦海那么高,看起来煞是恐怖。

        这番惊愕还未过去,紧接着秦海就看到了一大群人向他涌来,如果不是这些人脸上带着油腻腻的笑容,秦海真有些怀疑他们是来寻仇打架的,因为人数实在是太多了。

        “是秦总吧!欢迎欢迎,我代表金塘400万人民欢迎秦总的到来。”金塘市长饶荣根走在最前面,远远地就伸出了两只手,要与秦海握手。

        “这是我们饶市长。”抢先一步冲到秦海身边的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尚惠明轻声地向秦海介绍道。

        市长?秦海愣了一下,随即就释然了。像他这样一个腰缠万贯的投资商,走到地方上受到这样的礼遇,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了。其实他在平苑的时候,北溪市、平苑县的官员们也千方百计地想和他套近乎,只是没有像金塘这样夸张而已。

        他这一次到金塘来,是来落实新建两家化工厂的事宜,此外还要对原有的金南化工厂、红光玻璃钢厂等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涉及到三四千万元的投资。在那个年代里,政府官员为了几千万投资而亲自登门去见投资商的事情也不少见,饶荣根只是到火车站来迎接,并不算是过分了。

        想到此,秦海也伸出了两只手,走前一步,与饶荣根的手握在一起,客气地说道:“惭愧,惭愧,饶市长在百忙之中还抽出时间亲自来接站,让我实在是受宠若惊啊。”

        “哪里哪里,秦总来为我们金塘百姓造福,我走几步路来接一接秦总,又算得了什么呢?我这个市长,不就是专门为你们提供服务的吗?”饶荣根哈哈地打着官腔说道,同时也在暗中观察着秦海的表现。

        秦海现在见过的官也不少了,一名市长还不至于让他觉得诚惶诚恐。他与饶荣根寒暄了几句,随后便在饶荣根的陪同下,开始检阅其他前来欢迎他的官员,其中包括副市长沈传明、计委主任、经委主任、财政局长、工业局长等等。这些官员的岁数最小的也比秦海要大出10岁以上,但在秦海面前都显得恭恭敬敬,至于这种恭敬是冲着秦海来的,还是冲着饶荣根来的,秦海就懒得去计较了。

        把一干官员都见完,秦海这才看到了被官员们挡在身后的宁默。他走上前去,拍了拍宁默那厚实多肉的肩膀,佯怒着问道:“宁总,是不是你走漏了我来的消息,弄得这么多领导都到火车站来了。”

        尽管金塘化工材料公司还刚刚注册,甚至连一个开业庆典都没来得及举办,但宁默早已经是公司实际的负责人了,进进出出也都享受着被人称为“宁总”的待遇。不过,在秦海、喻海涛等老兄弟们面前,他依然是被叫作“胖子”的,只是现在是在公开场合,旁边又有一群金塘的官员,所以秦海必须对他使用尊称。

        宁默也伸出手来,和秦海握了一下,然后苦着脸说道:“秦总可冤枉我了,是昨天我去市政府找沈市长办事,无意中说漏了嘴,我哪想到金塘的领导会这么热情啊。”

        “这是应该的嘛。”饶荣根一直跟在秦海的身边,听到他们俩的对话,赶紧插话道,“秦总,我得向您提个意见了,您大驾光临我们金塘市,事先也不给我们通个消息。如果不是传明从宁总这里听到这个消息,我们还蒙在鼓里呢。您为我们金塘做了这么多贡献,如果到金塘来还冷冷清清的,这不是打我们政府官员的脸吗?”

        秦海道:“饶市长言重了,其实我是搞技术的,我到金塘来,主要是来和周总工、于厂长、刘厂长他们商量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实在不好意思打扰各位领导的工作。”

        搞技术的?饶荣根有些诧异,在他想来,秦海如此年轻就成为着名的企业家,应当是依靠一定的家庭背景,或者就是自身撞上了什么大运气。没想到秦海居然自称是个技术人员,这与饶荣根的想象就有很大差异了。

        不过,现在也不是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饶荣根应变极快,马上就顺着秦海的话说道:“我就很崇拜像秦总这样靠技术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既然秦总到了金塘,技术问题自然是要去解决的,但饭也得吃吧?市政府小招待所已经准备了一些便饭,秦总如果不嫌我们政府的接待档次太低,还请赏光。”

        “这……就太不好意思了。”秦海装出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半推半就地接受了饶荣根的邀请。

        要说起来,为了笼络好秦海这个投资商,饶荣根也是够拼了。以他一个市长之尊,到火车站来迎接一番也就罢了,再这样放低身段对秦海说话,也算是给足了秦海的面子。秦海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对方既然做到了这个程度,他如果再拿腔拿调地不领情,就未免太不会做人了。

        当然,秦海心里也明白,对方越客气,就越说明对自己有非份的要求。古人说得好,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自己原本已经说好要在金塘地面上投资建厂,对于金塘来说,这是煮熟的鸭子,已经不需要太过努力。但现在饶荣根却亲自出马来奉承自己,想必这一顿市政府小招的便饭也不是那么容易吃的。

        这一通折腾下来,身后的火车早就已经开走了,刚才下车的乘客也已经走完。饶荣根抬手示意了一下,一辆漆光锃亮的奥迪100不知从什么地方无声地开了过来,停在了秦海和饶荣根的面前,一名秘书模样的人从饶荣根身后走上前去,拉开了一侧的车门。

        “秦总,您坐我的车吧。”饶荣根指了指车子,对秦海说道。

        这就是土皇帝的便利了,接人是可以直接把汽车开上月台的。秦海倒也不扭捏,他回头对跟着自己的黑子招呼了一声:“小傅,我坐饶市长的车先走,你一会坐宁总的车吧。”

        “好的。”黑子简捷地答应着。

        秦海和饶荣根二人分别从两边上了车,那名秘书帮着关上了两侧的车门,然后自己坐在前排副座上,奥迪车像开来的时候一样,无声无息地开出了火车站。

        “宁总,你带了车来没有?要不坐我的车吧?”沈传明走上前,热情地拉着宁默的手,向他邀请道。

        “谢谢沈市长,我自己带了车,咱们一块走吧。”宁默微微笑着答道。如今的宁默也算是见过一些世面了,在一干官员面前也能做到不卑不亢,从容淡定。

        在奥迪车上,饶荣根装作拉家常的样子,旁敲侧击地向秦海打听着他的个人背景、企业情况、在金塘的投资意向等问题,秦海心里存着几分警惕,虽然脸上并不表现出来,但在回答饶荣根的问题时,大多采取了含糊其辞的态度,让饶荣根愈发地觉得秦海神秘莫测。

        “我听说,秦总的老家安河北溪因为有了秦总,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我们金塘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出现像秦总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啊。”饶荣根说道。

        秦海道:“饶市长过誉了。北溪的经济这几年的确有很大的起色,不过却不是因为我的缘故,而是因为北溪的许多企业积极进取,靠科技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比如说,北溪现在是全国着名的汽车金属配件基地,每年汽车配件的产值将近10亿元,仅此一项,就支撑起了北溪经济的半壁江山呢。”

        “我听人说过,北溪所以能够在汽车金属配件方面拔得头筹,是因为秦总最先发现了这个市场,秦总是北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啊。”饶荣根说道。当年秦海与宁中英去浦桑汽车国产化办接项目的事情,并不算什么秘密。饶荣根既然想与秦海套上关系,这些功课肯定是要事先做好的。

        “饶市长说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我们的老领导宁中英厂长,对了,他就是宁总的父亲呢。”秦海说道。

        饶荣根道:“是吗?难怪,难怪,真是虎父无犬子啊,难怪宁总如此年轻就能够独挡一面。不过,北溪汽车配件产业的兴起,即使有老宁厂长的一份功劳,最主要的功劳还是得算在秦总头上的。我在市长办公会议上还说呢,汽车配件这样大的业务,怎么就没落到我们金塘头上呢,后来一了解,才知道这是因为我们金塘缺乏一位像秦总这样高瞻远瞩的企业家啊。”

        呃……秦海实在是无语了,他很想对饶荣根说,其实自己曾经把汽车高分子材料这块蛋糕送到了金塘的嘴边,可惜金塘的那些官员们没有珍惜。不过,在当时,饶荣根应当还没有到金塘来当市长吧,这个错误倒也不必让饶荣根去负责了。现在事情已经过去,再提起来也没什么必要了。

      第三百七十九章 官员的智慧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27 16: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