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哼哼,说得真好啊。可惜啊,科学不是卖大白菜,不是吆喝几句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如果谁的嗓门大就能够解决问题,那弄几头叫驴来当研究员不是更好?”
秦海话音未落,就听见会议室一角有人冷冷地冒出一句刻薄的牢骚。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说话的是坐在后排的一个年轻人,他手里拿着一叠外文资料,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如果不是众人熟悉他的声音,恐怕真会觉得说话的另有其人。
“李明亮,你胡说什么呢?”樊志渊黑着脸训道,虽然他也觉得这个李明亮所言有理,但当着秦海的面这样打脸,总是不太合适的事情。
李明亮抬起头来,从厚厚的眼镜片后面投出一束犀利的目光,说道:“樊主任,这位秦总是做生意的,他不懂科学情有可原。您是我们研究室的主任,您也不懂科研的规律?以咱们现有的基础,两年之内突破低温材料的障碍,这种话与痴人说梦有什么区别?”
“小李,别这样说,人家秦总毕竟是客人……”旁边的人赶紧劝解着,所有的人都不敢直视秦海的表情,只是用眼角的余光瞟着他,担心李明亮这番话会让秦海恼羞成怒。
“秦总……呵呵,我们搞科研的人,说话比较直率,你别介意。”樊志渊尴尬地向秦海解释着。他知道李明亮这个人有些恃才放旷,平日里聊起社会上那些“暴发户”的时候就颇有一些不屑,此时秦海以一个投资者的身份坐在大家面前,又大言不惭地说什么两年解决低温材料问题,这就犯了李明亮的忌讳了,所以他才会如此嘲讽。
秦海笑了笑,冲着李明亮说道:“这位是李老师吧?我的确是做生意的,但做生意的人,不一定就不懂科学吧?别的话我不敢说,材料方面的事情,我想我多少还是懂一点点的。李老师如果不信,可以出几个题考一考我吧。”
秦海此言一出,所有的人都瞪大了眼睛,有些人甚至还赶紧掏了掏耳朵,怀疑自己产生了幻听。在大家看来,李明亮说秦海不懂科学,对秦海来说其实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因为秦海本来就是一个做生意的人,不懂科学又有什么奇怪呢?樊志渊向秦海道歉,就已经给了秦海面子,秦海根本没必要与李明亮再争执下去。
谁料想,秦海非但不领樊志渊的情,还提出让李明亮考一考他,这不是上赶着送脸给人打吗?要知道,这个地方是化工设计院,随便一个人都是高级专家,秦海有什么本事能够通过这些人的考试?如果到时候一问三不知,岂不是丢尽了脸皮?
秦海的想法却与众人不同。首先,他对自己在材料学上的造诣有足够的自信,对于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他绝对能够给出圆满的回答,即便是一些非常专业、非常刁钻的问题,他也不至于被问得哑口无言。李明亮如果真的给他出偏门的难题,旁人也能够听得出来,这种胜之不武的事情,是不会得到大家支持的。
其次,那就是秦海必须要用自己的学识去赢得众人的尊重,否则他就无法说服大家群策群力去攻克难关。他要让这些专家们意识到,他并不是一个空口说大话的人,而是具有深厚的功底,完全能够把握材料研究的规律。他敢于说出两年内突破低温材料难关这样的豪言,不是头脑发热,而是有十足的把握。
基于这样的想法,他便直接向李明亮叫板了。他深信,像李明亮这种自恃甚高的技术宅人,是经不起这种挑衅的。他现在唯一不确定的,就是李明亮到底会用什么方法来为难他。
“哈哈,有意思!”李明亮愣了几秒钟,突然笑了起来。在他看来,秦海估计是那种一向顺风顺水的富二代,从来没受过什么挫折。此人或许真的在什么地方读过几天书,就以为自己啥都精通了,居然敢跑到化工设计院来显摆。
“我也没什么题可考你的,这份资料,看你能看懂多少吧。你如果能够说出这份资料说的是什么,我就承认你多少还有点材料学的基础。”李明亮说着,抬手把自己带到会场来看的一份外文资料扔了过来,正落在秦海的面前。
“小李,你干什么呢!”
没等秦海去拿那份资料,樊志渊先把手伸过来了。他已经看到了资料上的外文,心里不禁暗骂李明亮太过份了。此时还不到全民学英语的年代,高校里大学生的英语水平都不足以能够阅读外文文献,更何况秦海这种商人。
如果李明亮扔过来一份中文资料,秦海好歹还能看懂几个字,随便答上几句,大家再圆圆场子,这件事就算过去了。现在李明亮拿一份英文资料过来,这不是明显要让秦海难堪吗?
“樊主任,您别急,还是让我先看看吧。”秦海挡住了樊志渊的手,然后拾起了那份资料,翻看起来。
“9%镍合金钢的热处理研究……通过两次正火再加回火,形成回火马氏体和贝氏体组织,以达到预期的韧性和强度……”秦海一边看,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地说着。他看文章的速度非常快,一目十行,简直给人一种漫不经心的感觉,让人很是怀疑他到底有没有看懂这其中说了些什么。
李明亮的脸却一下子就变白了,这篇文章他刚刚看了一半,其中的核心内容恰恰就是秦海所说的这些。他知道,这篇文章有好几页纸,其中还有不少公式和统计图,内容很是复杂。即使是他自己,也不敢说能够随便看上一眼,就把内容如此准确地归纳出来,秦海是如何办到的呢?
秦海没有在意李明亮的表情,他一气看到了文献的最后,然后像刚才李明亮扔给他那样,随手扔了回去,同时说道:
“李老师,Masanori和Maki的这些观点,恐怕有些过时了。你最好去找找Manabu和Hirohide的研究成果看看,据我的印象,他们应该是在研究淬火加回火,以及经两相区淬火加回火的热处理工艺,最终形成的是低碳回火马氏体,热胀系数能够明显下降,而且在焊接后不需要消除应力,即可安全使用。”
“你……”李明亮下意识地接住了那份文献,神情却陷入了呆滞。他原本以为秦海能认识这篇文献上的少数英文单词就已经不错了,如果还能够读懂几段,那简直就算是奇才。可谁想到,秦海不但读懂了全文,甚至还能够指出其中的缺陷。他说的什么Manabu之流,都是当下日本著名的低温材料学家,李明亮虽然还没有去验证秦海说的话是否属实,但他知道,秦海能够说出这些,就证明他对于这个领域有充分的了解了。
可是……这怎么可能呢!李明亮简直想揪着秦海的领子问个究竟了。
与李明亮一样,屋里其他的人也都被镇住了。如果不是知道李明亮平素的为人,大家都有些怀疑这二人是不是事先串通好,在众人面前演了一出双簧。李明亮扔给秦海的文献,显然是秦海根本没有准备过的,可秦海居然能够迅速看完,还能说出个子丑寅卯,这个秦总的知识储备,该是多么让人吃惊啊。
“秦总,你过去也是搞材料的?”樊志渊惊喜交加地问道。他刚才还担心秦海被李明亮考倒了,闹出一些不愉快。如今看来,秦海是彻底把李明亮给打败了,谅这个心高气傲的李明亮也不好意思再行发难了吧?
秦海微微笑着说道:“不瞒樊主任和各位专家,我过去在技校是学铸造的,也算是和材料打交道的吧。因为个人的兴趣,对材料方面的知识接触得比较多,所以李老师刚才给我的那份文献,我多少也能看懂一点点,随便说了几句,恐怕是贻笑大方了吧。”
“哪里哪里,秦总说得非常专业啊。”樊志渊笑着说道,“真是惭愧啊,我们这么多人,居然有眼不识泰山,没看出秦总是个材料专家。现在好了,既然秦总在材料方面很擅长,咱们交流起来就更方便了。……这样吧,刚才秦总提出来,要求我们在两年之内攻克低温材料的难关,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畅所欲言嘛。”
“秦总,你也别让我们说了,你自己提出来两年能够解决问题,能不能说说你的思路,给我们大家一点启发呢!”一位专家大声地提议道。
“没错,秦总,你就别卖关子了,说说你的想法吧。”其他的人也一齐附和起来。
在此之前,大家一直是把秦海当成一个成功的商人来看待,多少有些敬而远之的意思。如今,得知秦海居然还是一位颇有学识的研究人员,大家心里不禁产生出了亲近之意。有学问,又能挣钱,这简直就是楷模一般的存在。此时再看秦海关于两年之内解决低温材料问题的断言,大家不再觉得是什么天方夜谭,而是把它看成了一个或许可以达到的目标。
第三百四十八章 建一支外籍军团
“李老师刚才说得对,以咱们现有的技术基础,要想在两年之内突破低温钢材的技术难关,是有很大难度的。”秦海用这样的话开头了,“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几条线齐头并进,来解决这个难题。”
“秦总,我没听懂你的意思。”樊志渊客气地说道。
秦海点点头,道:“我刚才说的,是一个大的思路。下面我详细说一下。首先,我们要树立起突破低温钢材难关的信心,调动我们能够调动的所有力量,也包括邀请其他研究单位以及企业的技术人员参加,共同攻关。为此,我建议我们专门成立一个低温钢材攻关协调小组,第一步先把低温钢材实验室建立起来。”
“低温钢材实验室?”李明亮懵了好一会,这时候已经回过神来了,他瞪着秦海说道:“秦总,你知道一个像样的低温钢材实验室要花多少钱吗?”
“2000万,够不够?”秦海连磕巴都没打一下,直接就报出了一个价钱。
低温材料是整个材料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秦海也一直都有建立一支低温材料研究团队的想法,只是没有机会付诸实施而已。这一回他请华清大学和化工设计院开发大型乙烯装置,其中也存着借此机会搭起低温材料研究框架的想法。
来化工设计院之前,秦海就曾经做过计算,在中国现有的条件下,建成一个稍微成点规模的低温材料实验室,投入大约也就是2000万元左右,这其中当然不包含实验室的场地费用。化工设计院的场地大得很,随便划一块出来是没什么成本的。
“2000万……”李明亮毕竟本身就是搞低温材料的,对于各种实验条件以及相应的设备都有所了解。他在心里快速地盘算了一下,然后点点头道:“秦总估计得不错,2000万的确能够建起一个像样的实验室。”
事到如今,李明亮对秦海已经不再有轻视之意了。秦海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平,以及他花钱的气魄,都足以让李明亮佩服。他在心里暗暗地想着,如果这位秦总的话能够兑现,真的建起一个投资2000万的低温材料实验室,那该是多美的一件事情。自己曾经设想过的许多实验,都将拥有一个完美的实验平台。他相信,在这个平台上,他一定能够做出许多让人侧目的成果。
“秦总,你说的2000万,由谁来投资呢?”樊志渊不愧是当领导的,想问题更为全面。
秦海道:“这些资金,可以由我们青锋农机厂来提供。我希望化工设计院能够提供一个足够大的场地来安排这个实验室。另外,实验室建成之后,所有权是归我们两家共同所有的,我希望我们能够拥有80%的权力。”
“是不是也应该有我们一份啊?”吉振荣着急插话了,这样的好事,他可不乐意自己被排除在外。
“吉主任,你们又不搞低温材料,要这个实验室干什么?”樊志渊没好气地反驳道。
“我们虽然不搞低温材料……可是我们同样有低温实验啊。”吉振荣自知理亏。华清大学化工系与化工设计院不同,他们是纯粹搞化工的,并不涉及到金属材料这方面,而化工设计院既研究化工,也研究化工设备,所以有专门的低温材料方向。
“吉教授,如果咱们华清这边有什么低温实验,尽可拿到这边来做。大家都是合作伙伴,这样的事情是没什么问题的。”秦海对吉振荣安慰道。
¡¡¡¡¡°Õ⻹²î²»¶à¡£¡±¼ªÕñÈÙà½àìÁËÒ»Éù£¬²»ÔÙ¿ÔÆøÁË¡£
樊志渊笑了笑,对秦海说道:“秦总,你说的这个方案,我完全同意。今晚我就给院里写个报告,让院领导尽快批复此事。”
“嗯,这件事越快越好。”秦海说道,“刚才我说的是第一点,是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方向。接着我再说第二点,有关低温材料的研究,国外有许多成熟的经验,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请李老师,还有其他搞低温材料领域的专家大家一起商议一下,看看我们需要引进一些什么样的技术,包括购买一些必要的专利。”
“这个……恐怕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费用啊。”李明亮小声地感慨道。
国内低温材料研究进展缓慢,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购买国外的相关专利。为了避开这些专利,研究人员不得不寻求其他的替代方法,而这就必然导致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耗费。秦海本人不是搞低温材料的,但他也知道这其中的诀窍。能够用钱来换取时间,这样的事情他是很乐意做的。
“第三点,咱们在低温材料研究方面积累不够,尤其是相关的人才,十分缺乏。因此,我建议我们要大胆地从国外引进一些专业人员,用外籍军团来帮助我们攻克难关。”秦海最后抛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提案。
“外籍军团?”所有的人都被秦海的话给吓呆了,在这个年代,中国的专家跑到国外去的很多,外国专家到中国来工作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想想看,国内研究人员的月工资才一两百元人民币,而国外的专家动辄就是几千美元,谁能请得起这样的专家?再说,就算你秦海财大气粗,能够拿出这么高的薪水,又会有什么人愿意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跑到贫穷落后的中国来工作呢?
“秦总,你这个想法……可能有点不太现实吧。”吉振荣小心翼翼地评论道。
“怎么不现实?”秦海笑呵呵地反问道,其实他完全知道吉振荣的意思,如果他自己没有穿越者的先知先觉,恐怕也会和吉振荣有相同的想法。
吉振荣道:“咱们国内的生活条件和国外没法比。我们华清大学的外国专家公寓,我们觉得已经是非常高档了,可是外国专家过来之后,还是觉得过于简陋,没人愿意长期留下来工作。华清大学要请几个外教,几乎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也只是国外非常一般的学者。我们现在要搞低温材料研究,要请的肯定是学术权威。对这些人来说,让他们过来指导一下还可以,但要和我们的人员在一起长期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吉老师,您说的,是欧美或者日本的专家吧?”秦海问道。
“是啊,难道你不是打算从这些国家请人吗?”吉振荣诧异地问道。
秦海摇摇头道:“欧美或者日本的专家,咱们现在肯定请不起,就算我们愿意给钱,人家也不会愿意来。不过,如果是欧美或者日本之外的专家,我想身价就不会那么高了。”
“你说的是印度的,或者巴西的?”樊志渊猜测道。
李明亮想了想,说道:“印度倒是有两三位学者,在低温材料方面有所建树的。不过,印度方面不可能让他们离开的,他们也不会愿意到我们这里来工作。”
秦海笑道:“大家只想到了印度、巴西,为什么就没想到苏联呢?”
“苏联?”樊志渊愣了,难道秦海是想打苏联的主意?
在重工业领域,苏联的科技成就无疑是极高的。可当大家在谈论技术问题的时候,却总是不自觉地会遗忘掉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苏联与中国的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两国的技术交往贫乏;另一方面则是苏联在什么领域都习惯于自己搞一套体系,与西方的体系不够兼容。中国的科技界在改革开放以来,吸收西方的科技成果较多,接触苏联的成果较少,因此也就总把苏联排除在思考问题的范畴之外了。
听秦海提起苏联,樊志渊这才开始细细地琢磨。他突然发现,苏联的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可选项。首先,苏联的化工业水准也是能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相应的各种技术积累都非常雄厚。其次,与西方国家相比,苏联的经济水平稍逊一筹,聘请苏联专家的成本,肯定能够远远低于聘请西方专家的成本。
不过,在过去二三十年,中苏之间的交往实在是太少了,樊志渊甚至想象不出苏联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体制。如果要从苏联聘请专家来中国工作,需要有什么样的手续,或者通过哪些部门,这都是大家所不熟悉的事情。
“没错,苏联。”秦海肯定地对众人说道,“据我了解到的情况,苏联在过去五年中,经济一直处于衰退状态。戈氏上台之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大部分没有成功,因此目前苏联国内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用处于崩溃边缘来形容,也并不为过。
我考虑,我们可能组织一个代表团,到苏联去搜罗技术人员,聘请他们到中国来工作,我保证,他们是非常愿意接受我们的邀请的。樊主任,咱们化工设计院应当也有一些留苏背景的老专家吧?麻烦您找他们商议一下,看看他们在苏联有没有什么老同学、老朋友之类的,把这些关系都理一理。”
“可是,秦总,从苏联引进人才,这可是涉外的事情,我们化工设计院恐怕没有这个权力吧,需要有国家相关部门同意才行。”樊志渊提醒道。
秦海道:“这件事樊主任就不必担心了,我会去把有关的手续办好。您只需要考虑好去苏联做什么就行。”
第三百四十九章 王府家宴
前苏联的衰败以及后来的解体,是20世纪最后一次瓜分大国遗产的盛筵,作为穿越者的秦海自然不会忘记。事实上,早在几年前,他就已经在暗中做着准备,只是当时时机还不成熟而已。最近一段时间,从各种渠道传来的有关苏联经济陷入困境以及社会陷入混乱的消息越来越多,秦海知道自己该出手了。
樊志渊、吉振荣这些人都是受着正统教育成长起来的,脑子里从来就没有“趁火打劫”这样的词汇,当然也更想不到要在这个时候到行将崩溃的苏联去捞什么好处。听到秦海言之凿凿地说要去苏联引进人才,他们只觉得脑子晕得厉害,说不清秦海的提议是好是坏。不过,既然秦海说了一切由他安排,樊、吉二人也就不多说什么了,只是照着秦海的吩咐去准备相关材料而已。
所谓相关材料,其实就是搜集有关苏联科技界的资料,把那些值得去网罗的人才列出来。华清大学和化工设计院都有不少50年代留苏的老学者,此外,当年化工设计院也是在苏联帮助下建立起来的,许多老人都曾经与苏联专家一起工作过。樊志渊、吉振荣他们要做的,就是找这些老人谈一谈,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提供与苏联有关的线索。
秦海在化工设计院如此这般地安排了一番之后便离开了,他让司机把自己送到三里河附近,然后自己下车步行走进了一个绿树成荫的小院,去赴王哲奕的家庭便宴。
三里河一带是著名的部委集中区,这些小院都是各部委的家属院。这些始建于50年代的家属楼,在当年应当属于全京城最高级的豪宅,但到90年代初,就显得有些落伍了。王哲奕给了秦海自家的楼号、单元号、房间号,秦海没费什么力气,便来到了她家的门前。
“笃笃……”
秦海举起手,刚刚在门上敲了两下,房门就打开了,门里露出王哲奕欣喜的笑脸:
“秦海,你来了?真准时!”
“呵呵,到王小姐家里来赴宴,当然得准时。”秦海笑着答道。
“哼,谁不知道秦老板现在是有专职司机的,如果你挤公共汽车,看你能准时吗?”王哲奕一边调侃着,一边侧过身子,把秦海让进家门。
“是小秦来了吧?”一个50出头的男子出现在王哲奕的身后,笑吟吟地向秦海打着招呼。
王哲奕连忙给秦海做着介绍:“秦海,这是我爸爸;……爸,这就是秦海。”
“王伯伯好。”秦海客客气气地向王哲奕的父亲点头致意,他听王哲奕说起过,她父亲名叫王鸿生,在国家计委工作。对于这个信息,秦海并不觉得意外,能够住在三里河的,自然都是部委子弟,从王哲奕的各种作派来看,也的确符合大院子弟的特征。
王鸿生如一般的机关干部一样,身上穿着有些泛旧的羊毛开衫,鼻梁上架着老花镜,手里还拿着几张报纸,看起来和蔼可亲的样子。他向秦海点了点头,说道:“哲奕总提起你,说你是个商界奇才,所以我对你也是久仰大名了。”
秦海客气道:“不敢不敢,在伯伯面前,我只是一个小字辈。一直听说伯伯是在国家计委工作,不过我们企业过去没有和计委打过交道,所以也一直无缘来拜访伯伯。”
王鸿生道:“我听说,你在委托华清大学和化工设计院搞80万吨乙烯装置的设计,如果要上这样大的项目,那是必须要到计委来立项的,到时候你没准就会成为我们计委的常客了。不过,我可事先说清楚,我在计委只是一个普通干部,无职无权,可帮不上你什么忙,到时候带你认认门还行。”
“爸!谁说要求你帮忙了。”王哲奕挽着父亲的手抱怨道,“你不能总让客人站在门口跟你说话吧?”
“哦哦,是我糊涂了。”王鸿生对这个女儿看来颇为溺爱,听王哲奕这样一说,连忙道歉,“来来,小秦,我们到客厅坐。”
秦海随着王鸿生向客厅走去,同时偷眼观察着王哲奕的家。这是一套三居室的住宅,客厅有将近20平米,以当年的住宅标准来看,算是非常宽敞了。客厅里的陈设比较简单,有一套布面的沙发,一台21寸的彩电,另外就是占了整整一面墙的几个书柜,里面满满当当地摆着各种书籍。
“来,坐吧,不用客气,过去哲奕读书的时候,也经常带同学到家里来玩的。”王鸿生自己先在一张单人沙发上坐下,用手指着另一张单人沙发,对秦海说道。
“谢谢王伯伯。”秦海道着谢,坐了下来,说道:“听我妹妹说,阿姨经常做些好吃的,让哲奕带去给她吃,我替我妹妹谢谢伯伯和阿姨了。”
王鸿生道:“这不算什么,学校里的伙食,我是知道的,年轻人正长身体的时候,光吃学校的伙食哪够?对了,我听哲奕说,你们那里考过来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是你妹妹秦珊,另一个叫宁静的,学习都非常不错。安河我去过很多次,你们北溪市我也去过,的确是人杰地灵,出才子的地方。”
“王伯伯过奖了。”秦海说道。
王哲奕端过来一杯茶,放在秦海面前,然后转身坐在中间的长沙发上,看看父亲,又看看秦海,笑着问道:“你们俩在聊什么呢?”
“我正在向王伯伯夸你聪明能干呢。”秦海笑着说道。
“我才不信。”王哲奕撇了撇嘴,“你秦老板哪会有时间夸我这样一个普通人,你成天考虑的都是大事情。对了,我今天请你来,可不是瞎耽误你的时间哦,你可以跟我爸爸说说你的80万吨乙烯,我爸爸认识几个石油系统的人,说不定能帮你出点主意呢……是吧,爸?”
最后一句话,她是冲着王鸿生说的,王鸿生微微笑了笑,说道:“我能出什么主意?不过,对于小秦的这个想法,我倒是挺感兴趣的,如果不涉及什么商业机密的话,我想听小秦说说,学习学习。”
他的话说得很低调,但秦海从中分明听出了一些暗示意味。在此前,王哲奕并没有透露自己的父亲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只是说要请秦海到家里来坐坐,吃顿饭。此时她突然让秦海把大乙烯的事情说给她的父亲听,显然是她父亲能够在这件事情上给秦海帮上一些忙。秦海不知道王鸿生在计委是什么职务,这一点王哲奕一直讳莫如深,但作为计委的官员,能够给他帮上忙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