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如果都利欲熏心,带着这种目地去读书,天下的风气势必会被一部分人带坏。
一时间,大家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大家都知道,魏征这个人特别的喜欢劝谏,只要是他认为不利于江山社稷的事情,就算是李世民同意他也会据理力争下去,直到李世民退让为止。
既然争论不休,那大家举手表决一下好了,李世民拿魏征没有办法,只好出此下策。
“魏爱卿,这首诗还是可取的嘛,读书可以明理,只要大家都用心读书,相信一定会从圣人的身上学会许多道理的。”李世民表明自己的观点。
杜如悔也帮忙劝魏征,“是啊,魏大人,杜某以为陛下说的没错,你担心的事情肯定不会发生的,读书做官,获得功名利禄不正是天下读书人的心声吗?”
可是魏征认死理,别人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本身而言,他对王大锤来弘文馆读书就不怎么欢迎,因为这里是皇家学院,应该是皇子们读书的地方,普通人来这里不就是乱了礼制。
当初他也是反对过的,不过最后李世民以袁天罡和李淳风两人的卦象为由,搪塞了过去。最终王大锤才留在了弘文馆,不过这件事情王大锤从头到尾都不知情。
表决吧!在场加上李世民一共六个人,最终表决的结果就是魏征一人反对,其他人全票通过。
魏征气的脸都黑了,不过没办法只好将王大锤的诗留了下来。
李世民等人在这里讨论的很激烈,另一边的学子们也没闲着,开始互相讨论。
这些人里,李承乾的诗词功底最好,他年纪稍大,因此多数人都像他讨教。
“太子殿下,你帮我看看我写的这首怎么样?”
“太子殿下,这次的诗会魁首肯定又是你!”
唧唧喳喳,围着李承乾说话的人实在是多,不知道他们是真心佩服李承乾的诗词歌赋,还是看中他作为太子的身份地位。或许两者兼而有之也未可。
有人问了,为什么没有人去追问王大锤呢?
不是没有,只是王大锤沉迷小说之中,对于前来的人一概不理。王大锤比较注重实际的好处,对于拍马逢迎这一套根本不会在乎。
因此,除了平日里讲故事的时候有人围着他,其他时间他都自个一个人独处。
在其他人眼里这是一种高冷,其实是王大锤实在不愿意时时刻刻都跟一帮不在同一层次的人,一起玩。
最强大唐
第七十三章 王大锤夺魁
还有一个人身边围的人也不少,那就是小胖子李泰,李泰的地位基本上跟李承乾相差无几。
李泰跟李承乾虽然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可是两个人平日里的关系并不好,在李泰的心里大概觉得自己的哥哥是太子这个光环掩盖了自己,所以平时不太喜欢李承乾。
李承乾觉得自己的弟弟不把自己当回事,因此也就不怎么喜欢自己这个弟弟。
李泰说起来也十分的有才华,继承了自己父母的优良基因,从小就聪明伶俐,比较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宠爱。
史书上有记载,李泰出生于620年,是李世民的第四子,字惠褒,小字青雀,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据称宠冠诸王,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好士爱,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唐太宗允许李泰在府邸设置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
贞观十二年(638年),李泰开始主编名著《括地志》,于贞观十五年(641年)完成。
由于李泰宠禄过盛,屡次遭到众臣的进谏。因父亲唐太宗种种溺爱,让李泰渐渐对皇位有了想法。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李泰涉嫌谋嫡,唐太宗为了达到目的,让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个儿子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进封濮王。高宗即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死于郧乡,高宗追赠其为太尉、雍州牧,谥曰恭。
所以说,历史上的李泰是一个短命鬼,仅仅活了二十七年,就客死他乡,下场也够惨的。
不过他倒是比他的兄长李承乾晚死了两年,想必他自己心里应该还是得意的。
这些毕竟是历史,现在还没有发生,将来会不会出现变化,谁也不清楚。
经过大概半个时辰的时间,李世民等人作为这次诗会的评委终于评选出了是个比较优秀的诗词,当然了还选出来了最差的五个。
当名单公布于众的时候,别的人都还冷静,唯有一个人当场不满的喊了起来“不公平,王大锤怎么可能得第一?”
一直期待着王大锤得最后一名然后自己可以好好的羞辱一下,如今对方反而成了魁首,这样的结果李恪如何接受?
因此,他当场无比愤怒的觉得这次的评比不公平。
他这一嗓子,可吓坏了在场的不少人,大家都像看怪物一样的看着他,心想这个家伙疯了吗?竟然敢质疑皇上和几位大人的判断。
“是谁在那边乱喊?”李世民不高兴的问。
魏征瞅了瞅,心想这不是吴王李恪吗?平日里挺低调的啊,怎么今天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如此失态?难道王大锤做的诗真的有什么猫腻在里面!
魏征本来就不满意选中王大锤的诗做第一名,现在李恪这一喊,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拿下王大锤名次的机会。
于是,他派人将李恪叫到了书亭旁,“吴王殿下,你刚刚说不公平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世民一看是李恪,脸顿时黑的跟锅底似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现场出丑的竟然是他的儿子。
“孽子,你自己无能没能拿到名次,就敢无凭无据的污蔑他人?难道平日里弘文馆的先生都是这么教导你的吗?”李世民十分生气的怒骂道。
听了李世民的怒骂,李恪一脸委屈,扑通一下跪倒在地,声泪俱下的说道“父皇,儿臣我没有乱说,刚才交手稿之前王大锤一直低着头在看别的书,他根本就没有写诗,直到临交稿的时候,才随手应付了几个字,儿臣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王大锤他写的诗绝对不可能得魁首。”
李恪这一下声泪俱下的哭诉,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好奇,看样子李恪不像是说谎,那么王大锤的这首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仁杰,你去把王大锤给我叫来,我要当面问一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魏征立刻对一旁的狄仁杰吩咐一声。
狄仁杰心说坏了,这个吴王李恪看起来是要找王大锤的麻烦,心里不由得替王大锤担忧了起来。
李世民倒是不怀疑王大锤这一次是作弊,因为他清楚,以王大锤的实力根本用不着,上一次的《沁园春·雪》不就是王大锤的杰作!
王大锤刚才在李恪大喊的时候就已经惊醒了,他一脸的错愕,有点想不通李恪为什么会选择在今天突然对自己发难?
不过他看着李恪的表演,心里恶意满满的笑了,到底是个孩子,以为这样就可以整到我了吗?既然你不识趣,非要跟我过不去,那可别怪我不客气。
“王大锤,皇上和魏大人叫你过去解释一下。”狄仁杰走到王大锤面前说。
王大锤起身施礼,跟着狄仁杰一前一后朝着书亭走去。
周围的学子都齐刷刷的看着王大锤,想要看看他究竟如何解释李恪所说的话。
李世民见魏征准备拿王大锤说事,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并没有开口阻止。
李世民没反对,书亭里的其他人也就没办法说话,只好看着魏征处理这件事,毕竟这里是弘文馆,魏征作为这里的馆长,有权利处理这件事。
孔颖达对王大锤挺有好感,对于李恪举报王大锤的话,有些不太相信。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一脸平静,静观其变。
王大锤走到书亭,朝着李世民和几位大臣施礼,然后看了一眼身旁的李恪,很不满的问“吴王殿下,你我作为同窗,你怎么能因为我的才华出众就污蔑于我?难道你平日里的圣贤书都白读了吗?”
“哼,王大锤,你休要狡辩,我当时看的清清楚楚,你根本就是信手涂鸦。”李恪怒气冲冲的朝着王大锤说道。
“吴王殿下,这饭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讲,古有曹植能够七步成诗,凭什么我王大锤就不可以信手拈来呢?”王大锤冷笑着问。
听了王大锤的话,孔颖达脸上露出了笑容,点了点头,认为王大锤说的有理有据非常不错。
长孙无忌等人也是脸上露出了笑容,心里对于王大锤的话认可了几分。同时暗暗想到看来这个王大锤果然不简单。
听了王大锤的话,李恪一时被问得哑口无言,沉默了一下,才反驳到“你说你可以信手拈来就可以信手拈来啊?谁知道你是不是为了辩解而说谎?”
李恪恶意满满的看着王大锤,意思是告诉王大锤,今天本王就咬定你了。
最强大唐
第七十四章 出口成章
王大锤回应了他一个鄙视的眼神笑着说“吴王殿下,不要把别人逗想的跟你一样,污蔑都说的这么理直气壮。”
“你……”李恪气急。
魏征在一旁看了半天,见吴王李恪竟然如此不堪,竟然三两下就被王大锤逼的无话可说,心里不由得有些失望。
本来他还打算借机劝李世民取消王大锤的资格,现在看来靠吴王李恪是做不到了。
不过,他是那种不会轻易放弃的人,见李恪不行,于是亲自出马对付王大锤“王大锤,老夫问你,吴王殿下说的可否属实?你当着皇上和诸位大人的面交代清楚,不然别怪我将你逐出弘文馆。”
本来王大锤对魏征这样敢于挑战皇上的人还是比较佩服的,不过现在立刻粉转黑,果然事情没发生在自己身上,永远不会理解当事人的体会。
怪不得史书上记载,李世民在魏征去世以后,派人挖了他的坟,掀了他的碑,自己今天被他喷了一次都受不了,李世民被他喷了一辈子能不恨他吗?
“回大人,吴王殿下见学生作诗时间短就污蔑学生作弊,他分明就是嫉妒学生才华比他好,他说的怎么可能是真的?”王大锤一脸平静,不卑不亢。
“既然,你说吴王殿下冤枉了你,那你可敢现场再做一首诗来证明自己的清白?”魏征沉着脸,看起来到像是想吓唬住王大锤。
王大锤听了魏征的话,心里冷笑,原来在这里埋了坑,你以为小爷我现场再次作诗肯定没那么容易吧?想要利用这点坑我?没门!
王大锤假装没有听出魏征话里的玄机,挺着胸膛说道“学生愿意现场再做一首诗,来证明我是清白的,吴王殿下是嫉妒我。”
听了王大锤的话,李世民不知为何笑了,不过笑的很隐蔽,其他人并没有看到,也就王大锤眼神好使,看了个清楚。
魏征见自己给王大锤挖的坑,王大锤乖乖的跳了进去,心里暗自得意,以为事情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下去。
“既然你选择现场作诗证明你的清白,那老夫就限你现在立刻做一首诗出来,不然的话,就立刻拿你问罪。”魏征冷声说。
听了魏征的话,李世民微乎其微的摇了摇头,心里对魏征的评价又差了几分。
王大锤胸有成竹,毫不犹豫的点头答应。
“既然如此,那就请皇上和在场各位大人,以及弘文馆的所有同窗替我见证。”王大锤冲着周围拱手一圈。
弘文馆的所有目光一时间都集中在了王大锤的身上,这一刻用万众瞩目来形容一点不夸张。
王大锤清了清嗓子,看着院子里的青松,张口成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王大锤一说完,周围的所有人一下子都安静了下来,过了半天才听李世民拍手叫好。“好一首《青松》诗。”
魏征的脸黑的比包拯的脸还厉害,皇上的这一声叫好,就像当场给了他一个响亮的巴掌。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孔颖达、狄仁杰等人看着王大锤的眼神就像是看怪物一样,充满了好奇和震惊。
外面的学子也一下子沸腾了起来,连声叫好。
李恪犹如身中重击,脸色苍白的瘫软到地上,这一刻王大锤成了胜利者,他成了一个小丑。
不过,好在别人好像并没有将目光放在他的身上,最后还是李世民看不过去让人将他拖了下去。
这首诗是陈毅的一首诗,被王大锤今天拿了出来,而且非常的应景。
《青松》这首短诗,是陈毅借物咏怀组诗《冬夜杂咏》中的首篇。作者通过对抗暴寒的“松”的歌颂,赞美了【创建和谐家园】人和中国人民不畏【创建和谐家园】、不怕困难、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从王大锤嘴里诵读出来,却又有另外一番滋味,就像是在借青松比喻自己,用大雪讽刺魏征。
诗的前两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把松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一种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从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也感受到了松的抗争,一压一挺两个掷地有声的动词,把青松那种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得惊心动魄。“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作者相信,在经历了风雪的涤荡和洗礼之后,青松将更显其高洁的本性。“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不但是陈毅人格力量的体现,同时也是华夏儿女们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的形象再现。
用到王大锤身上,就是王大锤像青松一样,面对魏征和吴王李恪的压迫坚韧不拔、宁折不弯。
大家能够听出王大锤的抗争,面对压力敢于挑战的勇气。
李世民心里乐开了花,心想这次终于让魏喷子在王大锤手里吃了憋,他的心里莫名的开心。所以才有了那一声发自内心的称赞。
一首《青松》诗,既证明了王大锤的清白,也显示了他的才思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