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曹冲》-第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

      更多精校小说尽在知轩藏书下载:http://www.zxcs.me/

      ==========================================================

      《曹冲》

      作者:庄不周

      【内容简介】

        三国的天才少年曹冲复活了,有了超前的知识和智慧,他能改变历史的走向吗?

        面对即将来临的赤壁大战,他能否力挽狂澜?

        面对曹丕,他能否稳操胜券?

        他是要代汉自立,还是要恢复大汉的荣光?

        ……

        注:本书相关设定以参照《三国志》正史为主,与《三国演义》有较大区别。

      作品相关

      赤壁之火一千八百年之际的一些杂想

        今天是2008年12月22日,昨天是冬至,早上坐车时,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冬十二月,也就是在冬至左右,曹操在乌林被诈降的黄盖一把火烧到了水军大营,也烧掉了他一统天下的梦想。此后不久,江陵失守,多次攻吴只能取道九江,屡战不果。一代军事天才只是在关中一战击溃马超时一露风采,其他的取汉中、多次征吴,都乏善可呈。

        赤壁这反火,似乎烧掉了曹操从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许县以来那种不可阻挡的上升气势。赤壁之战,可以说是曹操生命的转折点,从此一统天下的梦想转换成了改朝换代的幻想。

        这把火,就烧在整整一千八百年前。

        我常常想,曹操是不是一开始就有了改朝换代的想法,或者说一开始就冲冲着建立曹氏王朝的目的去的,这一点有很多种说法,很多人似乎接受了三国演义的说法,或者接受了那些自以为正统的观点,说他一开始就是想做奸臣的。对此,我表示很不能理解,一个想着改朝换代的人,会在其他有实力的诸侯按兵不动时,傻乎乎的带着五千新兵去挑战以善战闻名的西凉军?

        至少我认为,一开始曹操是有当救国忠臣的梦想的,他在自明本志令中所说的想当个征西将军的说法并不完全是掩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认为曹操还是个有资格、有胆量、有气量说真话的人。

        在这本小说里,我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想法,我觉得曹操在目前这个情况,或许产生了要改朝换代的想法,但还没到一定要改朝换代的地步,他后来的作为,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必然结果。

        而我,就是想给他一个其他选择的机会。

        或许是我想得太天真,或许是我想得不切实际,不过,如果回到三国就一定要当皇帝,那,又有什么戏剧性可言?无非是招揽各路英雄,内争外斗,最后一统天下,这样的书,我相信已经太多了。

        我不知道这样会让多少人觉得没意思,不过,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觉得有意思。

        另外说几个书评里提到的问题。

        第一,这个主角不是真正的天才,他当然会很快的成长,但他的后世经验一时之间对他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帮忙,他可以发明印刷术,他可以发明马镫,他可以改造霹雳车,但是他的谋略不可能比当时的人高明多少,他在第一卷里的成功,大部份是周不疑的功劳,还有就是运气。这一点,请喜欢看主角无敌的读者原谅。

        第二,关于魏人是不是【创建和谐家园】的问题,我觉得这个说法有商榷的余地。当然我并不是说我就对,但曹魏的出现,启发了改朝换代的契机,不久后晋代魏,然后五胡乱中华,我不知道所谓的【创建和谐家园】有多少还是原先的【创建和谐家园】。我们都是汉族,所以我还是希望做一个大汉朝的【创建和谐家园】。而不是晋人、隋人、唐人之类的一直到清人,虽然一直叫汉族,不过汉族这个名字,中国的民族观念似乎来得太晚。

        第三,有关本人看没看过三国志的问题,我只能简单的说一句,本人不是三国志专家,对三国志做不到倒背如流,只是认真地看过两遍而已,到现在还有许多细节不是太清楚。看过一些汉代的资料,也是有个初步印象,但离精熟还差得很多,如果有研究秦汉史的读者,欢迎指教。不过,拿三国演义说事的,免了,本人小时候看过三国演义,现在,大部分忘光了。

        值此赤壁之火一千八百年之际,拉杂为文。

      闲话曹丕(兼答有关老大老二的问题)

        这篇短文是因为书评区有很多读者关于书中称曹丕为大哥而怀疑到作者对三国志的情况的了解而引起的。

        首先声明一下,我是说过自己仔细读过两遍《三国志》,这个不是什么值得吹嘘的事情,我相信很多写三国的人,这点都是能做到的,所以我不会拿这个来吹牛。

        另外,如果说读两遍《三国志》就要达到精熟的地步,那么很显然,我也不能这么说我精熟,一来是因为记忆力没有那么强悍,二来,事实上我越看是觉得问题越多。

        再其次,不用看三国志,就凭对三国故事的了解,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能知道长子曹昂,毕竟建安二年那场宛城大战,不仅是曹操战史上的一个污点,而且是恶来典韦的最后一战,这个我不至于不清楚。

        我要说的是,我在书中称曹丕为大哥,与我对三国志是否了解无关,只是我觉得曹昂已经死了十一年,貌似把曹丕顶上去,好象不是太离谱。至于有些读者对此不能认同,我只能表示各有看法不同罢了。

        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再争论的必要,不过,还是要对炎龙无双兔等几位读者表示感谢(虽然你说我不厚道有点不符合事实。我一直觉得自己虽然谈不上高尚,倒也是个厚道人)。毕竟,有时我也喜欢较真的,因此对较真的人,我并不反感。

        题外话说完,下面说说我对曹丕的态度。

        曹丕是个有名的文人,我想这点即使我不喜欢他,也不能否认,毕竟他的诗文,特别是《典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建安风骨,建安三曹,都绕不过去他这个人。

        作为文人,他是成功的。

        然而,作为政治家,他大部分是失败的。

        他在位七年,我觉得除了在即位之初解决了邺城兵乱和青徐势力之外,他的文治武功都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相反,他将九品中正制正式推上了舞台,将曹操大力压制的士家又重新捧上了政治高层,特别是司马懿的出现,为曹家埋下了灭亡的兆头。

        作为个人,我觉得他是失败的,以下几点可以说明。

        一,他和曹操的节俭不同,他的奢华很离谱,在并州壶关之战时,就让曹植向钟繇求玉。要知道当时钟繇镇守关中,是一方大吏,而他,仅仅弱冠,什么名份也没有,就连他的老爸曹操,依然面对着河北的大量残势力。在那个重要时刻做这种事,这一点,至少可以主是不妥当的。

        二,他在三国鼎立、民生维艰的时候向孙权求珍异之物,这让孙权都不把他放在眼里,可见缺乏一个政治家的风范。

        三,压制兄弟,逼死曹彰。作为政客,他要保位,这无可厚非,甚至象对曹植那样,都可以接受(当然如果七步诗的故事不成立的话)。但是他毒死曹彰,这一点我显然无法接受,就算是曹彰有兵权,你可以解除他的兵权,软禁他,做个空头侯爷,这都可以理解,用毒,显然太过了。

        四,用曹操的女人,这一点连他的母亲卞夫人都无法接受,骂他是狗都不吃,送葬也不去,在当时,这是个不小的罪名。

        五,要逼杀曹洪。曹洪是个庸将,但对曹家有大功,他仅仅是因为当初借钱不爽,找借口要杀曹洪,这点,貌似不是一个有点良心,有点见识的政治家所为,又逼得他母亲卞氏去找郭皇后下通缉,最后才救了曹洪一命。曹洪虽然没有死,但是那些旧将都伤了心。失策。

        五,重用夏侯尚。重用夏侯尚并不是坏事,至少从夏侯尚的事情来看,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但是他说的那句话“作威作福,生人杀人”,实在是一句亡国之语。

        六,重用吴质,吴质这个人,是个小人,具体的事迹大家可以去看。他重用这个人,我觉得跟曹丕本人的品质有很大关系。

        七,逼死甄氏。这一点,相信我不用多说,读者也都了解这些故事,当初象块宝,现在象块草,貌似不太地道。

        有以上几点,我相信曹操迟迟不立他为世子,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说他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从崔琰等人的态度来看,曹丕显然是当时的第一继承人),而是对这个人不满意。只可惜,前面是曹冲早死,后面有曹植文人气太重,不是善于伪装的曹丕的对手,再加上那些忠于嫡长子制度的人士的坚持,最后才被曹丕上了位。不能不说,是个很遗憾的事情。

        综合以上几点,当然也许不止这几点,我对这个人并没有什么好感,所以把他列为曹冲必须面对的敌人,似乎说得过去。

        最后再说一句,曹丕对曹冲的敌意,十几年后都看得出来,当时也有可能很明显,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表面上做得很友爱,你说他是虚伪也好,说是他是真情流露也好。

        拉杂为文,不成系统,欢迎拍砖。

      闲话夏侯称

        夏侯称是《三国志》中一个没有机会出场的人物,在《三国演义》更是一点都没提到,其实如果我们看一看《三国志》内容的话,应该说这个人也是个早死的将才。在本书中我把他当成一个重要配角来写,是有一定依据的。

        先来看看《三国志》相关内容。

        《夏侯渊传》中注引《文章叙录》说,夏侯渊三子夏侯称,从孙湛为其序曰:“称字叔权。自孺子而好合聚童兒,为之渠帅,戏必为军旅战陈之事,有违者辄严以鞭捶,众莫敢逆。渊阴奇之,使读项羽传及兵书,不肯,曰:‘能则自为耳,安能学人?’年十六,渊与之田,见奔虎,称驱马逐之,禁之不可,一箭而倒。名闻太祖,太祖把其手喜曰:‘我得汝矣!’与文帝为布衣之交,每宴会,气陵一坐,辩士不能屈。世之高名者多从之游。年十八卒。”

        这里面讲了几点。

        第一,“自孺子而好合聚童儿,为之渠帅,戏必为军旅战陈之事,有违者辄严以鞭捶,众莫敢逆。”这说的是他从小好兵,而且颇有威信,能把一帮小同伴治得服服帖帖的,这一点与邓艾的相关记载有相似之处,《邓艾传》载“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与之相比,夏侯称似乎还胜出一筹。

        第二,“渊阴奇之,使读项羽传及兵书,不肯,曰:‘能则自为耳,安能学人?’”这点与项羽有点相似,项羽也是不读兵书,不学剑术,却是个用兵天才。

        第三,“年十六,渊与之田,见奔虎,称驱马逐之,禁之不可,一箭而倒。”我在小说中说他能射凤还巢当然是吹牛,不过十六岁时一箭射虎,勇力可见一斑,射术想来确实不错。

        第四,“名闻太祖,太祖把其手喜曰:‘我得汝矣!’”曹操见的人多了,想来能让他有这种评价的,素质应该是蛮高的。

        第五,“与文帝为布衣之交,每宴会,气陵一坐,辩士不能屈。世之高名者多从之游。”由这一条可见,这人不只是匹夫之勇,文才也不差,至少口才还是有的,在三国那个重名望的年代,高名者多从之游,想来名声是不差的。

        我在小说中对这个人物比较推崇,除了说他改跟了曹冲之外,其它的都没有什么太夸张的地方。就算没有其它的原因,他对上马超也未必就落了下风,如果再加上邓展这个真正的武林高手指点一下,拳脚单挑碰上马超,貌似占点便宜也是正常。我的印象中,汉代的武术还是以摔角为主,马超又是西部人,所以说马超是张开双臂,当然是以为要上前抱住摔角的,突然遇上用现代拳脚的,防不胜防也是有可能的。

        当然了,这本身就是个小说,我对马超这个人是有点意见的,从历史上来看,他的评价并不如三国演义上的那么牛,开始有点贬一贬他。至于以后,还是有他表现的机会的,并不是一棍子打死。至于那位小芳读者说他是五虎上将的事,我只能说,五虎上将是《三国演义》上的事,而我这个设定的基于《三国志》,单挑的事基本上是很少的,在战场上更不怎么可能。

        还有人说我贬低了赵云和张飞,其实应该说我对这两人是比较看重的,张飞和阎行对阵,还抽空差点干掉夏侯称,赵云更是在几大高手的护卫下差点挑杀主角,应该说没有贬低他们吧,难道一定要让主角被赵云干掉,才算是没有贬低赵云?

      致歉,有关大乔

        在书中我将大乔小乔设定为故太尉桥玄的女儿,说二十年前曹操曾见过大乔一面,被书友说为太扯。细想起来确实太扯,不过不是因为大乔的年龄,而是桥玄的年龄。

        桥玄生于108年,死于183年,享年76岁,所以二十年前(188年)时桥玄已经死了五年,曹操不可能在那个时候还见到他,这是错误所在。

        不过关于大乔的年龄,我要解释一下,大小乔是在战乱之中流落皖城,过了年龄未婚是有可能的,孙策、周瑜当时25岁,未必大乔小乔就一定比他们小,女人比男人大个几岁,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还有一个问题,曾经跟一个书友讨论过,就是大乔小乔会不会是桥玄的女儿。这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乔公是不是桥玄,“公”在汉代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父亲,二是指三公,桥玄当过三公,故而才可能被称为桥公,从这一点上来说,似乎也说得通,在汉末做三公的,姓桥的似乎也仅此一人。且《三国志》注引《江表传》称是“桥公”,而不是《三国演义》上的“乔公”,故而“大乔小乔”应该是“大桥小桥”才对,只是顾及到大家的习惯问题,我才沿用乔字。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那个书友当时质疑的,桥玄和大乔小乔的年龄相差太大,似乎没有这种能力生出来。想如此大乔可以比孙策大个两三岁的话,则可能出生在172年左右,是时桥玄65岁,还是有可能的。后汉书上记载,光和二年(179)的时候,桥玄有个十岁的儿子死在绑匪手里,这个孩子也是出生在169年,与大乔小乔年龄相差不大,也许当时桥玄身体好,还是搞得定的。

        当然了,以上的猜测和电影赤壁里的剧情一样,都有些恶搞的成份,诸位不必当真,文责自负,错误我都认了,我检讨。

        许禇和典韦

        许禇和典韦是很多喜欢三国的人都喜欢的人物,基本列为穿越必收的人物,我记得在《真髓》中典韦是个短兵器绝世高手,还记得有一本书写主角穿越一出场就遇到典韦的,当然更多的书把典韦和许禇并列,不过其中有一本书(名字想不起来了)貌似对他们不太友好,写成两个土匪样的,我不太喜欢。

        很多人都觉得这两个人差不多,都是做保镖的好材料,性格啊什么的都差不多,因此经常可能分不清这两个人,也因此觉得他们在一起一定很默契,关系挺铁。我个人觉得,这两个其实是两个世界的人,除了他们都有一身好武艺,都有一副稳重的性格(这里要说一下的是,这两个人绝不是什么莽汉,相反,他们都是那种很谨慎的人,做事很细心,很稳重。)这两个共同点外,其他的差别不少,成为好朋友的可能性并不大,也没什么机会。

        典韦是个贫民出身,没有任何家世可言,连个字都没有。他原本是个游侠,曾经为襄邑刘氏报仇杀故富春长睢阳人李永,闹市杀人,“由是为豪杰所识”,这里的豪杰大概指的是游侠一类的,不会是什么有身份的人。初平元年,山东起义兵,他投入陈留太守张邈帐下,是个普通的战士,属司马赵宠,因为力气大,能单手举起牙门旗,被赵宠看中。但没说有没有升官,就算升官也有限,因为赵宠自己不过是个军司马,军司马是个小军官,领一部,四百人。

        后来张邈的这支部队归了曹操,属夏侯惇,这时候典韦的机会来了,“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当上小官了。紧接着在濮阳之战中,他大发神威,作为“陷阵”也就是敢死队、炮灰队的小头目,带着数十人,重衣两铠,不带盾牌,只用长矛撩戟,在厮杀正酣的阵前大败敌军,“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因此曹操击败了善战无前的吕布(不知道吕布有没有和典韦较量一番),总算稳住了阵脚。曹操拜他为都尉,将亲兵数百人,作了贴身保镖。后来因为屡次先登陷阵,做到了校尉,这也是他做到的最大的官,随后建安二年战死在宛城,绝命之战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说了。

        这是典韦的简历,简单说来,是以力大能战一步步升迁,没有任何其他背景。他死之后,曹操拜其子典满为郎中,后来升为司马,曹丕即位后升为都尉,赐爵关内侯,其后就再也没有消息。貌似典满没有任何可以说道的事情,不象许禇的儿子许仪后来还能做带兵打仗,他只能凭着典韦的功绩混点饭吃。

        许禇刚不同,一来他家有势力,能“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可想而知,不仅宗族势力很强,而且在江湖上也很有份量,为“少年”所崇拜,所以说地方豪强是没有问题的。

        许禇什么时候进入曹营,这个我没找到确切的时间,因为“太祖徇淮汝”的时间不能确定,按当时许禇与汝南贼交战的情况来看,当是在建安元年二月曹操击破汝南黄巾的时候。他是“以众归太祖”,势力大,不象典韦一样光杆一个,所以待遇不一样,“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而跟着他的那些侠客,“皆以为虎士”,从这句话来看,貌似这时候已经有了虎士的称呼了,而典韦此时正是虎士的头领,官职也不过是个校尉。许褚一入营,就取得了几乎与他相齐的地位,并且因为他的手下多,实际势力也许还强于典韦,他的手下后来做到将军封侯的数十人,都尉校尉上百,这些都是典韦不能比的。

        随后的建安二年的宛城之战中,许褚因为作战有功,“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我觉得这个有点玄,张绣一共才多少人,能被他斩首万计?不管怎么说,他是当了校尉了,跟典韦相齐,而正是这一战之后没几天,典韦战死了,从此虎士们全成了许禇的部下。建安九年许禇又因功赐关内侯,典韦是一生未能封侯的,这一点跟许禇不能比,那当然他如果活着,也许会有机会,但考虑到他的实力,大概会比许褚慢一些。

        建安十六年,许禇因潼关之战封武卫中郎将,从此虎士们统属武卫营,也开创了宿卫亲兵号武卫的历史。后迁中坚将军,曹丕即位,迁武卫将军。明帝年间才死,虽然生卒时间不详,但考虑到他建安元年出道时已经是一方豪杰,到此又过三十多年,想来年龄应该在六十左右,甚至更大一些,算是善终。比起典韦壮年战死沙场,还死得那么委屈,结果要好看得多。

        细说起来,我个人觉得,他们两个由于家庭背景和进入曹操由帐下时间的差别,大概未必能有多大的交情,不过因为他们的性格接近,都不是那种冲动和莽撞的人,大概也未必会起什么冲突,再说他们相处时间不到一年,有冲突也没有时间暴露出来。他们的身份差距很大,除了武艺之外相同的东西也不多,应该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更何况曹操还有个怪病,不喜手下人太过亲密,他喜欢许禇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许褚以自己是内臣,不能跟外臣随便接触,而拂了当时坐镇荆州的行征南将军曹仁的面子,曹操因此对他大加赞赏。从这一点讲,也许曹操也不一定喜欢许禇和典韦好得象哥们。

        码字空闲,拉呱闲扯,以供大家一笑。

      三国名刀排行榜

        三国名刀排行榜

        候选:

        荡寇将军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周瑜,作南郡太守,造一刀,背上有“荡寇将军”字,八分书。

        查《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周瑜虽然曾经做过南郡太守,可是他从来就没有被封过“荡寇将军”一职,东吴之中,也就只有程普、蒋钦两人曾经官拜荡寇将军,而且都是在周瑜死后。

        二人之中程普倒是也做过南郡太守,那也是在周瑜死了之后,莫非是周老大如诸葛先生般有未卜先知的大神通,算出了自己的继任者的封号,故此特地打造赠送给他的上任礼物吗?

        据《三国志》载,周瑜为人“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不知拿到此刀后的程普为作何感想?

        简评:“最诡异的刀”

        司马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蒋钦,拜列郡司马,造一刀,文曰“司马”,隶书。

        这位“荡寇将军”是在孙策东渡(不是日本,江东是也)之后,被封的“别部司马”,孙策并授予兵权,这刀就是孙策刚平定江东的那时候打造的。

        简评:“最应景的刀。”

        幼平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周幼平,击曹公,胜,拜平虏将军,因造一刀,铭背曰幼平。

        刚看这个姓名大家也许会有些陌生,幼平只是他的字,他的名为泰,不错,就是那个因其救护有功,而被孙权授予御盖,江东人称“打不死”的周泰。

      ¡¡¡¡¾Ý¡¶Èý¹úÖ¾¡·ÔØ£¬¡°²Ü¹«³öå¦Ð룬£¨ÖÜ£©Ì©¸´¸°»÷£¬²Ü¹«ÍË£¬Áô¶½å¦Ð룬°Ýƽ²½«¾ü¡£¡±ÎÄÖÐËù˵µÄÒòÊÇÕâ¸öʷʵ£¬Õâµ¶Ò²Ó¦ÊÇå¦ÐëÖ®Õ½ºóËùÔì¡£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5 02: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