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暗黑大宋》-第5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教丈人打算盘。

      “张公心思玲透,居然能想出这个办法算数。”

      王巨目瞪口呆,但能说什么呢,就算是老师的功劳。

      “在州学里学得如何?”

      王巨苦笑,不答。

      “唉,程公也是。”

      “不谈这件事了,外父,你将朱员外与赵员外喊来。”

      “又有什么情况?”

      “没有,只是竹纸有的事我想说一说。”

      李员外便让下人将朱欢与赵升请来。

      “竹纸今年应当差不多了。”王巨道。竹纸材料广泛便宜,但也有缺点,那就是季节性,新竹子上来不过两三个月,错过了就无法再生产了。并且沤晒的时间长。因为离得远,几家刻意奢侈地置了十匹马,做为来回通信的工具。因此现在新纸还没有出来,更没有送到延州城。

      不过这个工艺去年就有了一个大模样,今年应当差不多,可能还不会让王巨满意,但绝对会让其他人满意。

      “因此得准备几件事。”

      “那几件事?”朱欢问道。

      “第一件事准备四百金,等到新纸出来后选出最好的新纸,然后找此三人,第一个乃是文相公,给他三百金代笔费。第二个叫章惇,他有一个侄子乃是嘉佑二年的状元,因此此人耻于与侄子同榜,于是辞去敕命进士,然后于嘉佑四年复考,居然高中甲等第五名。”

      “这个人我好象在哪里听说过,似乎是一个知县。”

      “恩,就是他,第三个人乃是小苏。一人各给五十金。让他们三人各写一首诗赋,赞美竹纸。”

      章惇与小苏难度不高,这两人现在都是低品官,五十金整整一千贯钱,换算成他穿前的后世人民币,那是将近五十万人民币了,几乎一字好几千块。

      而且竹纸出来,对教育会产生极大的帮助作用。

      难的就是文彦博,因此王巨又说道:“若是文公不同意,可以再加一些润笔费,再说明竹纸对国家的好处,用此劝说文公,那怕让他写一首小诗也行。”

      这三个人乃是王巨刻意挑选出来的。

      苏东坡不行。

      王安石学子李定有一个很牛气的母亲仇氏,生下大和尚佛印后,改嫁李问为妾,生下李定,生下李定后再改嫁郜氏为妾,生下大画家蔡奴。因此仇氏病死,李定气恼地没有服侍。正好苏东坡与佛印是好友,从佛印嘴中得知了这条消息后,不顾朋友情份,大肆攻击李定。这才彻底地惹怒了李定,才有了乌台诗案。

      反正从现在开始,都是一笔烂糊涂账,但这个得要注意,切莫到时候连累了竹纸。

      韩琦是不大可能,而且他与司马光王安石都是站在风头上的人物。

      富弼还好,但人家有钱,钱多得都数不过来,又是当朝宰相,请不起。

      最终选定的大人物就是文彦博。

      章苏二人一是保守派,一是改革派。以后影响力也不小。章惇最后得罪了向太后,但那太遥远,暂时不用考虑。

      具体的不便解释,王巨只说了一句:“我从恩师嘴中得知,章苏二人文采极好。”

      “就算他们文采好,但为什么要这么做?”赵员外奇怪地问。

      “这便是我说的第二件事,等到新纸出来后,选最好的新纸,然后将三人赞美新纸的诗赋印在纸边,最好加印一些墨竹,选有两万以上户数居民的大城市,再找到这个城市的州学,说明它未来的售价,然后将这些竹纸无偿捐献。”

      如果是一群文人坐在这里,恐怕马上不能会意,不过赵李朱三人都是商人,想了一会便明白了,朱欢道:“扬名?”

      “不错,正是扬名。”

      “但今年不能生产。”

      “正因为今年不能生产,所以才这样做。”现在连广告意识都不成熟,更不用说饥饿营销。

      “听我的,保证明年销售会十分火暴,再相信我一回。”

      后面六个字出来,三人无一人反对了。

      “最后一件事就是我所说的那三人人选可选好了?”

      “有几个对象。”

      “定落之前,必须通知我。”

      眼下是研发,工艺必须掌控在自己手中,但到明年投产了,会注入海量的钱帛,因此秋闱后必须将人选确定下来。不然那时候王巨就离开延州,前往京城了。

      未来诡奇的政治斗争,这个契股人选同样也要注意。

      赵祯妃嫔的娘家不能选,马上就会让伟大的英宗陛下全部赶出皇宫。

      李玮不能选,几年后赵顼就要替小姑姑报仇雪恨了。

      欧阳修家的亲戚不能选,几年后同样被扫出朝堂,只好呆在地方上一个人自己儿絮叼……

      第八十章 磨练

      李贞来到踩料槽前,看到王嵬正带着他十一岁大的大儿子大蛋,十岁大的二儿子二蛋,正在踩料。

      王巨二嫂在家带孩子,后面还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要命的二嫂肚子又大了。

      连李贞也有些傻眼,你们倒底想生多少孩子?不是大户人家,有的大户人家子女也多,关健那不是妻子一个人生的,还有小妾生的孩子。

      李贞不能急了。

      不过王嵬是妹夫的二叔,他不得不照料一下,于是说道:“二叔,你让大蛋二蛋下来,他们还小,正是读书的时候。”

      “大郎,没事,我也让他们读书呢,抽空让他们跟小年子他们识几个字。”

      小年子他们,就是王巨从王家寨带来的几个少年,王巨将剑利润让出来,让寨子请私塾教授,再置一些书本笔墨纸砚,寨中的孩子便有了学习的地方。

      在古代也要识字啊,就象王嵬不识字,来到杭州,李贞想照顾都没办法照顾,只好让他领头带着大家做粗活。

      不过王年他们只学了一年,又是在那种环境下,能识多少字?

      李贞皱了皱眉头,山那边就有私塾,别看这里是山区,可是杭州教育发达,除了州学县学外,私塾遍地皆是,到了杭州李贞才感到延州教育的落后。

      不过大蛋二蛋的年龄有些操蛋,说小吧也不小,说大也不大,王嵬要干活,他妻子又怀了孕,到山那边上学,谁来接送?

      他想了一下道:“这样吧,上半年事务忙清了,你让大蛋二蛋到城里来,我在富阳置一个小宅子,然后我再让他们进私塾。”

      “大郎,那怎么好意思呢?”

      “不要紧,王巨是我的妹夫,你是王巨的二叔,也就是我的二叔。”

      李贞说完,又到了另一边。

      那便是几个纸匠的住宅。

      请了好几个纸匠,也是杭州越州比较有名气的纸匠,又提供了高薪,最高者一年五百贯薪酬,少者一年也有三百贯。杭州富裕,物价也高,不过这个年薪算是惊人的了。并且还有一项承诺,那就是一旦正式投产时,会拿出百分之五的契股分摊给这几名纸匠。

      这就是技术入股,不然凭借那份天价违约金,未必能栓住人,这时代连律法都能破坏,就不要提契约了。

      不要小看了这百分之五,如果经营得当,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再加上高薪,那么人才能留下来,技术才能守住而不会泄密。

      至于普通的工人,那个问题不大,王巨只指出几个关健的步骤,但经过这几名纸匠改进,熟料纸变成了四十多个步骤,生料纸也变成了近三十个步骤,只要将各个环节拆开,这些工人也不知道其所以然了。

      几个纸匠正在讨论。

      王巨只是给了主要的步骤,但还有细节。这些细节同样得注意。

      看到李贞来了,都站起来客气地说:“见过大郎。”

      “你们在商议什么?”

      “大郎来得正好,我们正在商议一件事呢,新纸最大的缺点就是韧性。”

      纸张好坏有几大要素。

      第一个要素便是吸墨能力适中,不能涔墨,不能涩墨,这才能便于书写印刷绘画。

      第二个是颜色,现在纸张颜色最多的是黄色,其次是白色,还有灰色、褚色、粉色、朱色、草绿、靓蓝……最有名的乃是唐朝名妓薛涛做的信笺,深红、粉红、明黄等十种颜色,但这个都不要紧,最主要乃是颜色得要明艳光亮,不要看上去破旧不堪。

      第三个就是韧性。

      当然,好纸还要耐老化,不易变色,少虫蛀,并且因为现在不能称为百分之百纸浆,所以会有纤维浮于纸上,也就是文人所说的纹理,好纸纹理也要给人一种漂亮的感觉。

      但这几条都是次要的。

      竹纸无论怎么改进,韧性肯定不及麻纸,甚至不及藤纸,除非王巨有能力一下子将造纸工艺提前一千年。

      所以几个纸匠想在新纸里添加一些藤皮与麻皮。

      宋朝藤纸已经出现了白藤纸,可以将它添加在熟料竹纸中。王巨还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玉扣纸。实际后世的玉扣纸乃是生料纸……

      可以将麻加于生料纸中,也就是王巨命名的黄金纸。

      理论上是可行的。

      例如巅峰时的宣纸,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皮与稻草,但也加入了少量楮皮、桑树皮、竹与麻。就是宋朝一些著名的麻纸里也加了构树皮、桑皮与龙须草等配料。

      为什么纸贵,一是这些纤维粗,虽然韧性有了,所以纸厚,其次原材料成本高,象麻只能用麻皮,麻杆没有用的,藤只能用藤皮,想一想载培青藤效率有多低吧,一斤青藤能取多少藤皮吧。

      不过加入少量藤皮与麻皮,成本不会增加多少。

      韧性这一环改善,竹纸最大的缺点也就消失。

      但到了实践中,会产生许多新的工艺,工艺不完善,那么一加一不是等于二,说不定还会小于一。

      李贞想了一会道:“可以,不过我今年必须见到成熟的新纸,明年必须能销售,那怕以后再慢慢改善。”

      “大郎,放心。”

      李贞又说了一会,然后回去,问王嵬:“你可有什么信带回去?”

      “大牛他还好吗?”

      “还好,延州来信说是张公去了渭州担任了渭州签判。”

      “张公升官了?”

      “他是天下闻名的大儒,升官是谓必然。我在杭州都听到有学子议论张公。”

      “大牛呢?”

      “他让程公请回延州州学读上一段时间,打算今年参加秋闱。”

      “这么快啊?他还小。”

      “也不小了,相信秋闱这一关对他来说不会太难。”

      “那你对他说,若是中了,务必要上祖坟,我在这边又远,不要将祖坟荒了。”

      …………

      李家将李贞放于杭州,实际就是一种磨练。先前主要就是研发,虽然花了不少钱,但管理难度不太高,正好给李贞锤炼,而且这两年里,可以与当地官吏打好交道,为以后正式投产打下基础。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6 23:06:11